九年级物理上册怎样才叫做功教案新版粤教沪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新版)粤教沪版

1. 在讲解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时,可以增加更多的实例和练习题,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2. 在实验操作中,可以增加更多的指导和练习,帮助学生熟悉测力计和距离尺的使用。
3. 引入更多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报告、实验展示等,以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八、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 计算题:要求学生计算物体在不同情况下的功,如在恒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以及在变力作用下物体移动的功。
回顾旧知:
简要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功的概念”内容,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为“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学习打下基础。
(三)新课呈现(预计用时:25分钟)
知识讲解:
清晰、准确地讲解“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结合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突出“怎样才叫做功”的重点,强调“怎样才叫做功”的难点,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帮助学生加深记忆。
互动探究: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围绕“怎样计算功”的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拓展思维。
技能训练:
设计实践活动或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怎样才叫做功”知识的应用,提高实践能力。
在“怎样才叫做功”的新课呈现结束后,对“怎样才叫做功”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总结。
5. 思考题: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但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所做的功 = 力 × 距离 = 0J,因为物体最终停止在力的作用点,没有移动距离。
举例: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在线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的解答,让学生在网络上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九年级物理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粤教沪版(2021-2022学年)

11。
1 怎样才叫做功【教学目标】1.知道做功的定义.2。
知道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3.能够熟练的运用公式W=Fs计算力对物体做的功,知道功的单位。
4.了解机械功原理。
【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生活中事例、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理解做功的概念.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以及准确计算所做的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案一:创设情境2008年北京奥运会,我国举重选手陈燮霞夺得了首枚金牌,极大的鼓舞了全国人民.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练习,小明同学用尽全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纹丝不动。
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生效果了吗?方案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让学生阅读“活动1”部分的内容后进行讨论:①物理学中对做功是怎样规定的?②做功必须包含那些要素?推进新课一、怎样才叫做功待学生回答以上两个问题后演示以下内容:演示实验1:手托书本静止不动.演示实验2:放在课桌上的黑板擦在手推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观察并思考:演示1中手托书本静止不动,手对书本做功了吗?演示2中手对黑板擦做功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教师再加以明确:托力对书本没有做功,因为书本没有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
演示2中推力对黑板擦做了功。
演示实验3:手托书本平移了一段距离。
观察并思考:手的托力对书本做功了吗?为什么?结论:没有做功,因为移动的距离不是在力的方向上.在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作用下沿着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做功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二者缺一不可.让学生举例分析“劳而无功",“不劳无功”的情况。
举例包括:用手推车没有推动,虽然累的满头大汗,却没有做功,这就是“劳而无功”.踢出去的足球,离开脚后虽然又运动了一段距离,但在这段距离上没有做功,这就是“不劳功”。
根据学生举例情况教师再加以补充。
让学生阅读“活动二”部分的内容,回答力对物体做功了吗?a.小鸟将虫子从地里叼起来.b。
沪粤版九年级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教案:沪粤版九年级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沪粤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的第11.1节,主要讲述怎样才叫做功。
具体内容包括:1. 功的定义:指出功的概念,说明功的计算公式。
2. 功的性质:讲解功的正负性,说明功的单位。
3. 功的应用: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认识功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
2. 重点: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一个运动员举重的场景为例,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运动员举重时做了多少功?2. 概念讲解:讲解功的定义,指出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距离× cosθ。
3. 性质讲解:讲解功的正负性,说明功的单位是焦耳。
4. 应用举例:举例说明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的发动机功率、人的行走等。
5. 例题讲解:以一道计算功的题目为例,讲解解题思路和步骤。
6. 随堂练习:布置一道计算功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场完成。
7. 板书设计:列出功的计算公式,标注功的正负性和单位。
8. 作业设计:布置一道计算功的作业题,要求学生回答并解释答案。
六、作业设计作业题目:一个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受到一个力F=10N的作用,移动了5m的距离,求物体所做的功。
答案:物体所做的功 = 力× 距离× cosθ= 10N × 5m × cos0°= 50J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功在生活中的应用,如:节能减排、机械效率等,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热爱。
重点和难点解析: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在上述教案中,功的计算公式及其应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11.怎样才叫做功-沪科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11.怎样才叫做功-沪科粤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力是物体受到的相互作用,会分析力的方向和性质;
2.知道功是力作用的结果,会通过力和位移的方向和大小计算功;
3.了解功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4.能够应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
1.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2.功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三、教学难点
1.功的计算方法;
2.实际问题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什么是力,为什么需要计算力,同时了解计算力的方法。
2. 讲解(30分钟)
1.讲解功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
2.讲解功率的含义和计算方法;
3.讲解实例分析。
3. 演练(25分钟)
1.组织学生集体完成课本上的练习;
2.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习题的解题方法。
4. 拓展(15分钟)
通过讲解能量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能量转化过程,以及能量守恒定律的意义,拓展学生物理学知识面。
5. 结束(5分钟)
课堂总结,强调本节课内容重点和难点,并留下一些回家作业。
五、教学后记
本次课堂教学主要针对了九年级物理上册中的第十一课,主要讲解了功和功率的物理意义和计算方法,同时也引导学生运用物理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引入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本节课的核心内容,同时也为学生拓展了物理学知识面,让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11.1怎样才叫做功_教学设计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11.1 怎样才叫做功_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内容主要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出发,引导学生认识功的概念。
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以及功的计算方法。
教材的章节为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一章第一节“怎样才叫做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理解功的概念。
2. 培养学生运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对功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功的计算方法。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以及功的计算方法的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一段距离的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力和物体的移动有什么关系?2. 概念讲解:教师讲解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当力作用于物体,使物体移动时,力对物体做了功。
3. 功的计算方法:教师讲解功的计算方法,即力与物体移动距离的乘积。
同时,强调计算功时要保证力和物体的移动方向一致。
4.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展示一道有关功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例题:一个力为10N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5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解答:10N × 5m = 50J5. 随堂练习:教师布置一道随堂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检查学生对功的计算方法的掌握情况。
练习题:一个力为8N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3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解答:8N × 3m = 24J6. 板书设计:力的作用下物体移动——》做功——》力× 距离(功)六、作业设计1.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为什么我们把物体从地面抬到桌子上时,感觉累?答案:我们把物体从地面抬到桌子上时,需要克服重力的作用,对物体做了功,因此感觉累。
2. 完成课后练习题:(1)一个力为6N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4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答案:6N × 4m = 24J(2)一个力为12N的物体,在力的作用下移动了4m,求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答案:12N × 4m = 48J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力对物体做功的含义和功的计算方法。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粤沪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机械功的概念。
(2)会用实例解释功的含义。
(3)知道任何情况下,功是不可能省的。
(4)会利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在功的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与关心生活与生产中的功,体会物理与生活生产的密切联系,知识来源于生活,再应用于生活。
二、课时安排2课时三、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两要素;2.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难点1.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2.探究功的原理。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做“工”却不做“功”图片等。
【过渡】中国汉字是表意的,“尘”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小土吗?这一节我们学习这个字----“功”。
这个字一个“工”一个“力”,看来古人都明白做工是跟力有关的,不错的,这一节我们就来学习一下现代科学中物理里的“功”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怎样才叫做功(1)功的概念通过实验1,体验“做功”。
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得出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功”)。
(2)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2.怎样测算功(1)功与力、距离的关系: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方法: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教案

教案:沪粤版物理九年级上册11.1怎样才叫做功一、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介绍功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功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功的计算: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3. 功的应用: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提着一桶水走一段路,让学生感受功的概念。
2. 讲解功的定义:介绍功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
3. 讲解功的计算方法:讲解如何计算功,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
4. 实例分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提着一桶水爬楼梯,让学生应用功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11.1 怎样才叫做功一、功的定义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二、功的计算1. 直接计算法2. 间接计算法三、功的应用1. 实例分析2. 实际应用七、作业设计1. 请用一句话解释什么是功。
2. 请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如何计算功。
3. 请思考一下,功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较好,但在应用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例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应用。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一下,除了在物理学习中,还有哪些领域会用到功的概念,举例说明。
【沪粤版九年级物理上册教案】11.1怎样才叫做功

11.1 如何才叫做功教课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机械功的看法,能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机械功的含义。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需要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 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过程与方法】经过观察和解说生产、生活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认识功和能的含义,学习从物理规律中归纳简单的物理现象的方法。
【感情态度价值观】经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密切联系,养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习惯。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能鉴别物体在什么状况下做功,在什么状况下未做功。
【教课难点】如何正确地测算功。
课前准备课件、插线板、保险丝等。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境,导入新课关于功1.在 2016 年里约奥运会上,我国举重选手龙清泉夺得了金牌,极大地激励了全国人民。
我校为了锻炼同学们的身体也买了杠铃供同学们使用。
小明同学用尽浑身力气想举起杠铃,可是杠铃在地上却岿然不动。
思虑:在这一过程中小明同学对杠铃施加的力产奏成效了吗?2.“劳而无功”这一成语出自《庄子 ?天运》:“是犹推舟子涉地,劳而无功。
”释义“功”,功能。
花了劳力却收不到功能,形容空费力气,可见祖先早已知道花了力气而没有功能这一物理现象。
那么我们物理学中的“功”是如何定义的?如何才当作功呢?3.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勤学生,不但学习好,在家里也常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礼拜天,大华上午去买了30 斤大米,午餐后又帮妈妈整理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日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日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无做功。
”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二、新课教课( 一 ) 如何才叫“做功”1.经过实验,体验“做功”。
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行进( 以以下图 ) 。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挪动了一段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才叫做功
1.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知道功的概念。
2.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3.理解功的计算公式W=Fs,知道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重点
经历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多媒体设备、小车、木块、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等。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大华同学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不仅学习好,在家里也经常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星期天,大华上午去买了30斤大米,午饭后又帮妈妈收拾碗筷,接着又去井边帮爸爸把一大桶水提回家,累得满头大汗。
大华的爸爸是个物理教师,他说:“大华今天很辛苦、很劳累,但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你今天做这几项家务活时,并没有做功。
”大华百思不得其解。
大华的爸爸说得对吗?如何从物理学角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呢?
二、新课教学
(一)怎样才叫“做功”
1.通过实验,体验“做功”
学生实验1:用力沿水平方向推着小车前进(如图所示)。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小车在水平推力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小车所受的推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小车在水平推力F作用下,移动了一段距离s。
学生实验2:用力将地上的物体拿到桌面上来。
描述观察到的现象: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要求:用示意图表示出物体所受的拉力以及运动过程情况。
点拨:此例中物体在拉力F作用下,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s。
2.找找共同点,建立功的概念。
仔细观察两示意图,比较一下,看看有什么共同点:
(1)这两个实验中同学的活动有什么共同点?
(2)物体为什么会移动一段距离?
(3)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何关系?
共同点: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沿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3.功的概念:物理学中规定: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二) 如何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活动:
请教室后排一同学,将他的文具盒(或其他物品)送给老师。
引起学生注意,再结合这一模型,让学生分析文具盒受力情况和位置变化情况(画出示意图),讨论该同学作用在文具盒的力做没做功。
3.分析课本活动2,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
先让学生交流讨论,鼓励学生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述。
4.练习:分析下列物体受到的力,并指出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1)手提着木块不动,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木块做了功?为什么?
(2)放在水平木板上的小车,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前进了一段距离,拉力和重力这两个力对小车做功了吗?为什么?
(3)工人推动小车在水平地面上前进。
当工人停止用力后,小车还能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在这段距离上,工人还对小车做功吗?为什么?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归纳出三种不做功的情况:
(1)物体没有受到力的作用,靠惯性通过一段路程,也就是没有力做功(F=0);
(2)物体受到力,但没有移动距离,即通过的路程为零(s=0);
(3)物体受力方向和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F与s的方向垂直)。
典例解读下列事例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B.扛着米袋慢慢登上楼梯
C.提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D.用300 N的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解析】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必须同时满足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即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缺一不可,否则没有做功。
【答案】B
(三)怎样测算功
1.功的多少:
(1)如图甲所示,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1m,做了一份功W。
(2)如图乙所示,如果用力把三块同样的砖匀速提升1m,做功多少?
(3)如图丙所示,如果用力把一块砖匀速提升3 m,做功又是多少?
点拨:从上面分析可知功与力、距离的关系如何呢?
学生交流后得出的结论有:
(1)使物体移动的距离一定,力越大,做的功越多;
(2)力一定,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3)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做的功越多;
(4)功的多少跟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移动的距离成正比。
2.功的计算方法:
定义: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1)公式:功=力×距离,即W=F·s;
(2)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功W的单位:牛·米(N·m)或焦耳(J);
(3)1J的物理意义:1N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1m的距离所做的功为1J。
即:1J=1 N×1 m=1N·m。
注意:在运算过程中,力F的单位:牛(N);距离s的单位:米(m)。
3.功的简单测算:
(1)如图所示,请学生实际估算“用手匀速托起两个鸡蛋升高1m时,手对鸡蛋做的功大
约是多少?”
(2)如图所示,一人拉着重2000N的车子沿水平方向前进5m,你能求出此人做了多少功吗?如果拉力为500N呢?
完成课本P5例题的学习,通过例题的演算理解用功的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典例解读小朋友在平地上用50 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 N的箱子,前进了10 m,他做了______功。
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2 m,他做了______功。
【解析】水平推箱子做的功W1,等于水平推力F和水平前进的距离s的乘积。
匀速举箱子时用的力F′,与箱子的重力G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举箱子是F′克服重力使箱子在F′方向上升高h所做的功W2=F′h=Gh。
【答案】500 J 200 J
(四)机械功原理
1.使用机械只能省力或省距离,但不能省功。
2.机械功原理是机械的重要定律,是能量守恒在机械中的体现。
三、练习设计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随堂演练”部分。
四、课堂小结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功的定义、公式、单位。
强调:(1)功是力在距离上的积累效应;
(2)1N·m与1J相等,是等价的。
3.强调解题规范化。
五、布置作业
请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课时作业”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