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孝道在老龄化社会中的科学升华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

对中国传统孝道的看法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华民族的传家宝”。
孝道是指子女对父母恭敬顺从、关心照顾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被视为一种美德,是社会和家庭稳定、和谐发展的基石。
中国传统孝道的核心价值是尊敬和关爱父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尊敬父母被视为一种美德,是一种道德和伦理上的责任。
孝道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包括要尊敬父母的意见和决定,在言行举止中对父母恭敬有礼,关心父母的生活和健康状况,以及尽力满足父母的需求等。
这种尊敬和关爱父母的行为不仅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子女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
中国传统孝道的实践方式多种多样。
首先,子女应该尽力照顾父母的生活和健康。
这包括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给父母,为他们提供医疗保健和保障健康。
其次,子女应该尽量多陪伴父母,多与他们交流,关心他们的所思所想,分享生活的喜悦和困难。
再次,子女应该尊重父母的意见和决定,虽然有时可能存在代沟和意见不合,但应该尽量沟通和理解,寻求共识。
最后,子女应该尽量满足父母的需求,关心他们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中国传统孝道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孝道有助于家庭和谐稳定。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与稳定对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孝道作为家庭伦理的核心,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爱和理解,增强家庭凝聚力,使家庭更加和谐稳定。
其次,孝道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孝道不仅仅是个人行为,更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
当一个社会的人们普遍尊重和关爱父母,那么这个社会就会更加和谐,充满温暖和亲情。
最后,孝道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孝道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只有通过代代相传,才能保持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传统孝道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现代社会的竞争压力和快节奏的生活使得很多人缺乏陪伴父母的时间和精力。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困境与保障机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困境与保障机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孝德建设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话题。
然而,我们必须面对的是,当前社会孝德建设面临的困境不容忽视。
首先,社会孝德建设的普及率较低。
尽管我们强调家庭是传承孝道的最基本单位,但是目前的现实是,许多家庭忽视了这一点。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快速发展和经济压力的增大,许多家庭并没有把孝道放在生活的重要位置。
尤其是在大城市,很多年轻人都在追求个人价值和自由,忽视了家庭的重要性。
其次,社会孝德建设的传承环节受损。
随着社会变化的发展,许多孝道传统已经被边缘化并逐渐消失。
同时,由于人口流动和城市化的加剧,家庭传统孝道的传承环节和机会也越来越少,孝道亲情的填补时间和空间变得越来越难以实现。
再次,社会孝德建设缺乏有效保障机制。
虽然关心老年人和孝道的话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但是在实际运作中,社会孝德保障机制的配套还非常不完善。
社会孝德保障机制需要结合社会文化的特点建立保障制度体系,保障孝道教育,落实孝道责任,完善孝道激励机制,完善法律保障孝道。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实际的保障机制来推动社会孝德建设的发展,提高全社会尊老爱幼的意识和水平。
首先,我们要强调全社会对孝道的重视和强化孝道的理念,让孝道成为社会的基本价值观。
其次,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需要大力发挥传媒和社会组织的作用。
此外,需要大力发挥家庭和社区的作用,让家庭和社区成为孝道教育和传承的重要场所。
最后,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严格的法律保障机制,保障孝道的实践和传承。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落实孝道责任和义务。
同时,可以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个人和企业关注和参与孝道建设和孝道保障。
总之,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社会孝德建设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完善和实际的保障机制来推进社会孝德建设的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稳定和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困境与保障机制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困境与保障机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同时也需要建立相应的保障机制。
人口老龄化使得孝道观念的传承面临困境。
在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孝道观念逐渐淡化。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更加注重个人发展和自由选择,而忽视了对父母的孝敬和关心。
这就导致了孝道观念的传承困境,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式重新弘扬孝道。
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需要依赖子女来照顾和赡养。
子女们面临着工作压力和生活负担,无法全职照料并赡养老人。
这就使得老年人面临着养老空虚和失落感,也给子女们带来了道德和经济的压力。
这种困境需要社会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给老年人更好的养老环境和照料服务,同时也需要通过政策支持和家庭关怀来解决子女们的压力。
人口老龄化也带来了养老金和医疗保障的问题。
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养老金支出和医疗费用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
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和财政压力,很多老年人无法得到足够的养老金和医疗保障。
这就使得社会需要建立更加健全和可持续的养老金体系,提高养老金的发放标准和医疗保障的覆盖范围,以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社会孝德建设面临着一系列困境,需要通过教育和社会宣传等方式重新弘扬孝道观念,同时也需要建立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机制,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关爱,才能够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建设一个健康、和谐的社会。
老龄化社会更需弘扬孝道

孝敬父母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历来非常重视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近几年,由于社会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传统孝道中的积极因素重新受到重视。
我国即将步入老龄化社会,种种现象表明老龄化社会更需弘扬孝道。
孝道是一个涉及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规范,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
甲骨文中的孝是一个会意字,由儿子用头承老人手行走。
意思是人老了,行动困难,应由子女扶持。
后来人们对孝道的解释逐渐具有两重性。
古人对孝道的解释有合理的一面。
孔子认为,孝是一切道德的基础、至善的美德。
一个能事奉双亲的孝子平时要以最诚敬的心情去周到地照顾父母;任劳任怨地服侍父母,精心照料;父母过世时,要以最哀痛的心情来追思父母。
父子之道,天性也,父亲的培养、教育儿子,儿子奉养、尊敬父亲,这是人类自然的天性。
《增广贤文》有羊羔尚有跪乳之恩,乌鸦也有反哺之义的警世恒言。
动物尚且如此,何况人类这一高级动物?孔子认为,在一切生灵中唯有人最为尊贵,在人的所有行为中,孝最伟大,而在所有的孝行中尊敬父母最为重要。
子女的孝敬是对他们一生辛勤劳动的报答。
孟子进一步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主张。
意思是说,不仅要尊敬自己家的老人、爱护自己家的孩子,而且同时要尊敬和爱护别人家的老人与孩子。
孝道不仅对家庭生活而且对社会生活也有积极意义。
孔子说,礼说到底就是一个敬。
敬是人与人相处的润滑剂,只有尊敬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敬。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意思是说,一个懂得热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敢厌恶别人的父母;一个懂得敬奉自己父母的人,就丝毫不敢怠慢别人的父母。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传统孝道中有其不合理的一面。
中国古代很有影响的书《二十四孝》有些内容将孝道绝对化,愚昧残忍的事迹被当作尽孝的最高道德榜样。
提倡孝道并不意味全盘继承,现代孝的规范是对传统的扬弃,尊老、敬老、养老仍然是我们应具有的传统美德。
传统孝道在我国农村老龄化问题中的现实意义

容上 , 孔子指 出 :今之孝者 , “ 是谓能养 , 至于犬 马 , 皆能 有
养; 不敬 , 以别 乎? 色 难 。有 事 , 子 服 其 劳 , 酒 何 …‘ 弟 有 食, 先生馔 。曾是 以为孝乎 ? 认 为子 女对 父 母要 “ ” 养则
至其 乐” “ , 居则至其 敬 ” 要 求子 女对父 母 “ 事爱敬 ” , 生 , 使父母 “ 乐其心 , 乐其 耳 目” 。孟 子 也指 出: 孝 子之 至 . “ 莫大 于尊 亲。 从这些论 述不难 看 出, 统孝道 不仅 体现 ” 传 物质奉养 , 还十分重视精神生活方 面的敬养 。可 以说 , 传
感情流露 , 是传 统孝道 中 比物 质方 面赡养 要求 更深刻 的
道德 内涵 。由敬亲 为道德 原点 , 立在对 父母 敬爱基 础 建 之上 的宽广深 厚 的道德情 怀 和 “ 老吾 老 以及 人之 老 ” 的
伦理 , 要求家族成 员服从家长制 的权威 , 维护家 族内部 的
等级尊卑关系 , 求子女 尊父母 之命 , 妁之 言 , 担家 要 媒 承 族传宗接代的义务 ; 要求 父慈 子孝 、 兄友弟 恭 , 履行 各 自 的权利和义务 ; 要求后代“ 立身行 道 , 扬名于后世 , 以显父 母” 。伴随着家 国同构的宗法等级社会逐渐形成 , 统孝 传 道与封建正统文化相结合 , 逐渐形成 了忠孝 合一 , 孝作 移
统孝道在精神 领域 的 “ 亲 ” 敬 是子 女对 父母 发 自内心 的
亲情 , 是亲子感情 的 自然朴 素流露 。另一方 面源 自宗法 制度 。中国古代传统社 会 属于宗法 性 的农 业社 会 , 家庭
孝道思想的发展趋势

孝道思想的发展趋势
孝道思想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由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在封建社会中,孝道被视为一种家族伦理和社会伦理的核心,强调儿女对父母的顺从和侍奉。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孝道的理解逐渐深化,将其与个体自由和人权相结合,强调尊重和照顾老人的权益,并倡导亲情、友情、爱情的平等重要。
2. 从权威主义到民主平等的转变:在传统孝道观念中,父母被视为权威的代表,子女应该无条件地顺从父母的意愿。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人们开始关注个体的意愿和需求,强调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关系。
3. 强调过程和态度的重要性:传统孝道注重的是行为的规范和结果的实现,即表现为事事顺从和侍奉父母。
而现代社会对孝道的关注则更加注重过程和态度,强调亲情的传递、关怀和陪伴的重要性。
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上的供养,而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家庭成员之间的良好沟通。
4. 强调社会责任和公共伦理:在现代社会中,孝道思想不仅仅局限在家庭之间,而是逐渐扩展到社会层面。
人们开始关注社会老龄化、家庭矛盾等问题,强调社会对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扶持和关爱。
同时,孝道也被视为一种社会公德,鼓励人们关心他人、尊重他人并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总之,孝道思想的发展趋势是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强调个体自由和人权、民主平等、过程和态度、社会责任和公共伦理等方面的重要性。
这些趋势体现了时代的进步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变迁。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中国传统孝道及其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中国传统孝道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念之一,它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并追求家庭和谐与亲情的延续。
在中国传统孝道中,养老是子女应尽的义务之一,因此它对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中国传统孝道对我国现代养老的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这种尊重和照顾对于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至关重要。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社交孤立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传统孝道提醒子女们应该尊重老年人的存在,并为他们提供关爱和陪伴。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照顾。
其次,中国传统孝道鼓励子女为父母提供物质支持和照顾。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和照顾。
然而,现代社会中存在着养老金不足、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老年人的物质需求往往无法得到满足。
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关心父母的物质生活,并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
无论是通过经济补贴还是共同抚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精神都为现代养老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念框架。
再次,中国传统孝道强调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
在现代养老制度中,老年人往往面临着被社会边缘化和孤独的问题。
然而,中国传统孝道提醒人们家庭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单位,家庭的和谐和亲情的延续对于老年人的幸福感至关重要。
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传统孝道对于现代养老制度的意义在于提醒人们应该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氛围,促进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关系,为老年人提供安全感和幸福感。
最后,中国传统孝道的意义在于倡导尊老爱幼的社会价值观。
孝道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尊重老年人并重视子女照顾。
通过传承和弘扬孝道文化,可以在社会上建立起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让社会更加关注养老问题,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社会支持和保障。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孝道对于我国现代养老制度和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论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孝道观教育的重要性

·87··教育广角·人口老龄化是20世纪的一项重大的社会现象,它已成为一种引起人类社会经济、政治变化的重大全球性趋势。
目前,我国虽不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但受特殊计划生育政策、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生育意愿迅速变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正在进入快速的老龄化进程。
目前,与外国相比,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虽已建立但仍不完善。
为此,应从我国的传统孝道文化当中寻找应对老龄化挑战的有效措施。
一、孝道观教育解读孝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孝在中华道德规范中意义非凡。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有生也。
”孝乃万善之本,是一切伦理道德的基础和起点。
何为“孝”?从东汉许慎的《说文》到当今康殷先生的《文字源流浅说》都表达出“孝”的古文字形和“善事父母”之义相吻合的信息,因而孝可以理解为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何为孝道?古时是指赡养父母之道,即子女对父母行孝的美德。
杨国枢等人从现代心理学角度出发,认为孝道是孝道态度和孝道行为的组合。
在此基础上,笔者认为孝道观就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对孝道的一种观点以及对孝道的践行。
所谓孝道观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式,引导受教育者理解孝道内涵及意义,并在社会生活中孝敬父母、尊敬老人的实践活动。
它以父母或者老年人为对象,以亲情关怀为着力点,以知行合一为评判标准,以和谐发展为终极目标,其内容具有可变性、时代性和实践性。
在老龄化社会背景下,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养老敬老教育,养老是最基本的物质赡养,敬老是一种精神关怀,养老敬老教育是老龄化社会中最根本的教育。
养老敬老是指不仅要保证老人的物质生活,更要尊敬老人,尊重他们的人格与尊严。
二是关亲悦亲教育,这是敬老教育基础上的延伸与发展。
尊敬老人就要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就要心系父母、取悦父母,这是健康老龄化的客观要求。
三是知恩感恩教育,知恩、感恩是人文精神的重要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 7 卷 第1 期
新乡学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J o m n l a o f X i n x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F e h . 2 0 1 3 V0 1 . 2 7 N o . 1
70
孝” 、 “ 兄友弟悌” 之间的条件联系。 墨子在《 兼爱下》 一文里颠覆 了儒家“ 谏争即孝” 的思想 , 明确提出在遭遇 “ 别君” ( 君王不 明、 不惠 ) 的困 境时, 臣士们不必 “ 愚忠愚孝” 地“ 死谏” , 他们有权利 “ 择君” , 即选择“ 兼君 ” ( 明君 、 惠君 ) 。这 不是 臣士 “ 不 忠不孝” , 而是君王未尽“ 孝道 ” 的必然结果 。战国时期 客卿 、 门客遍天下 的局面 , 充分证 明了墨子这 种思想被 广泛接受。 墨家的孝道思想还表现在《 节葬》 、 《 节用 中》 中。 墨子反对儒 家孝 道提倡 的厚 葬久 丧 。他认 为 , 厚葬 久 丧不仅浪费了社会财富, 而且还使人们无法从事生产 劳动 , 并且影 响了人 口的增长 。这不 仅对社会有 害 , 而 且也不符合死者的利益和古代圣王的传统 , 因而必须 加以废止, 提倡节葬。在《 节用中》 一文里 , 墨子直言 日: “ 衣三领 , 足 以朽 肉; 棺 三寸 , 足 以朽 骸 ; 堀穴, 深不 通于 泉 , 流 不 发泄 , 则 止 。死 者 既 葬 , 生 者 毋 久 丧 用 哀。 ” 节葬并非不孝, 厚葬久丧并非真孝。 尽管墨子的孝道思想没有儒家的那么系统, 但是 它的可贵之处在于每每切中儒家孝道的弊端 , 因而深 受平民百姓的好评 。 中华传统孝道诞生 、 发展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 自 然经济 , 国家 、 社会 缺乏扶 助家庭养 老的经济条件 与行 之有效 的相关 制 度 , 子 女等卑 亲 属 只得 独立 承担 尊亲 属 的赡 养义务 。此种社会条件下 的孝 道根本不 能适应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老龄化社会 , 必须“ 取其精华 , 去其 糟粕” , 科学升华。 第六次全 国人 口普查数据显示 , 截至 2 0 1 0年底 , 我国 6 0周岁 以上老年人 达到 1 . 7 8 亿, 占总人 口的 1 3 . 2 6 %。据预测 , 到“ 十二五” 期末 , 老年人 口将达到 2 . 2 l 亿, 平均 每年增 加 8 6 0万, 老龄化 水平 提高 到 1 6 %, 到2 O 2 5年突破 3 亿, 2 0 3 3 年突破 4 亿, 2 0 5 5 年前 后达到峰值 4 . 8 7 亿 。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任 务, 对于国家在“ 未富先老” 的特殊国情下实现经济社 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 意义。 由于经济、 文化观念等因素的影响, 中国绝大多数 老年人选择 居家养 老 。2 l 世纪 的 中国 , 尽 管家庭 经济 实力大为增 强 , 但是人 口和 家庭 结构 的变化 , 反而使家 庭养老 功 能 明显 弱 化 。 目前 平 均 每个 家 庭 只 有 3 . 1 人, 家庭小型化加上人口流动f 生 的增强, 使城乡“ 空巢” 大幅增加 , 目前 已接近 5 0 %。 针对这种变化, 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 以 社区为依托、 以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把养 老服务作为一个国家级专项规划, 列入“ 十二五” 发展 规划。到 2 0 1 5 年, 可 以建成一个制度完善 、 组织健全、
●哲 学研究
论孝道在 老龄化社会 中的科学升华
张振 台
( 新乡学院 学报编辑部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3 )
摘
要: 中 华传统孝道诞生 、 发展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 自 然经济 , 其特点是国家、 社会缺乏扶助家庭养老的经济条件
与制度 , 子女等卑亲属只得独立承担尊亲属的赡养义务 , 根本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老龄化社会。中国当今的老龄 化社会 出现于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 的市场经济中, 国家 、 社会具备扶助家庭养老 的经济条件与制度 , 子女等卑亲属不再独 立承担尊亲属的赡养义务 。新型孝道应 当在传统孝道的基础上 “ 取其精华 , 去其糟粕” , 科学升华。
原 因就在于人 们不能 兼爱 : “ 又 与为人君 者之不 惠也 ,
臣者之不忠也 , 父者之 不慈 也 , 子者之 不孝 也 , 此 又天 下之害也。 ” ( 《 兼爱下》 ) 他提倡“ 兼以易别” , 他不仅反 对儒家所强调的“ 爱有差等” , 更反对儒家 “ 孝义务的 不平等” 、 “ 孝义务单 向性” 的观点 。他提出的“ 兼相爱 , 交相利” , 不仅把兼爱与实现人们物质利益方面的平等 互利相联系, 还将此思想移植到社会伦理的孝道方面。 墨子认为 , 欲除上述大害, 只能推行兼爱 : “ 故兼者 , 圣 义》 。后世推唐玄宗及邢呙对《 孝经》 的注疏为最权威。 王之道也 , 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 万民衣食之所 以足 《 孝经》 一书, 全文共为 1 8 章, 不足 2 O O O 字, 其内 也, 故君子莫若审兼而务行之。为人君必惠 , 为人臣必 容是将社会上各种阶层 的人士——上 自 王侯公卿, 下 忠; 为人父必慈, 为人子必孝 ; 为人兄必友, 为人弟必 至平民百姓, 分为五个层级, 而就各人的地位与职业 , 悌。 故君子莫若欲为惠君、 忠臣、 慈父、 孝子、 友兄 、 悌 标示出其实践孝亲的法则与途径。《 孝经 ・ 五刑章》 认 弟, 当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 而万民之大利 为不孝之人与要挟君主者和非议圣人者一样, 都是大 也。 ” ( 《 兼爱下》 ) 墨子揭示了“ 君惠 臣忠” 、 “ 父慈子
乱 的祸根 , 必须用刑罚严惩 , 以维护孝道 。 鉴 于中国古代德 主刑辅 、 礼法合体 , 以现代法理学
审视《 孝经》 , 它也可以被称为儒家有关孝道的法律思 想。这是因为, 它规定了五类法律义务主体, 每类主体 均有明确的义务规范, 并且它明确了违反义务规范要 承担的严酷的刑事责任。 墨子的《 兼爱》 有上中下三篇, 不仅是墨子社会伦 理思想的核心 , 更是墨子孝道思想的集中体现 , 其中以 《 兼爱下》 的论述最为详尽。墨子认为当时社会动乱的
一
、
传统孝道与新型孝道的 比较
孝道是中 华民族的基本传统道德行为准则之一, 是子女、 晚辈对父母、 长辈的一种善行和美德, 是家庭 中晚辈在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 必须遵守 的行为规范 。 传统孝道思想比 较集中地体现在儒墨两家的经典 中。儒家以《 孝经》 为主, 墨家以《 兼爱》 、 《 节葬》 、 《 节 用中 》 为主。 《 孝经》 是儒家关于孝道 的专论 , 它把 孝 的地 位 与 作用推到极致, 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 , 是对孔 、 曾、 孟孝 道思想 的全 面继承发 展 , 标志着 儒家孝 道理论 创造 的 完成 , 所 以被列 为“ 十三经 ” 之一 。这部 书据说 是 曾子 问孝于孔子 , 退而和学生们讨 论研究 , 由学生们记载 而 成的一部书。“ 《 孝经》 , 在《 汉书 ・ 艺文志》 也说出自 孔 壁, 汉代治《 孝经》 的已无可考 , 我们所见的是唐玄宗 的 注释” 。宋儒邢爵为《 玄宗御注》 又做注解, 称《 正
关键词 : 传统孝道; 新型孝道;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新二十四孝标准
中图分类号 : D 5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6 7 4— 3 3 3 4 ( 2 0 1 3 ) 0 1 — 0 0 7 0 — 0 3 收稿 日期 : 01 2 2— 1 2— 2 3
作者简介: 张振 台, 女, 河南孟州人, 新乡学院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