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妈不可做的“蠢事情”
中国父母们 毁人不倦

中国父母们毁人不倦有些父母自己作为一个成年人,不能以成熟的心智对待问题,他们往往会把心中对自己生命的一种不满,投射在小孩身上,要修正你,要改造你,要操控你,不断地产生那种批判和否定。
并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不开明,不接受其他人的意见,总以为自己的东西是对的,固执武断,还想要树立起威权,压制孩子。
一、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家长们希望孩子将来有远大前程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越俎代庖,为孩子包办一切的方法,会使孩子在生活上产生依赖性,在学习上产生被动,消极的情绪。
这极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孩子必须独立承担他生命里的责任。
父母的过度保护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无情扼杀。
一个孩子什么事没做过,只是学习绝不可能成为天才。
恰恰相反,如果从小到大家长什么都替孩子做好,在孩子成年以后,在群体中会感觉自己一无是处,毫无自信,根本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
二、父母行为轻浮正如詹姆斯·鲍德温所说:“孩子们从不擅长听长辈们的话,但是从来不会不模仿他们的行为。
”家长的行为是孩子活生生的教材。
家长如果自己行为上诸多不检点处,平时出言不逊,言语粗俗,习惯于搬弄是非,孩子就会认为人和人之间没有尊重是正常的。
即使,他道理讲得再生动,孩子也不会学会尊重。
三、忽略孩子的存在如果家长在孩子生命早期不听孩子说话、不理睬孩子,忽略孩子的存在,孩子会以为这是正常的行为,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状态,这样的孩子就无法树立自尊心。
如果孩子表现得不尊重别人,无法安静下来听人说话,我们就可以据此测定,和孩子最亲近的人平时没有专注地听孩子讲话,没有尽可能时时满足他的愿望,无意中造成了孩子自尊心的伤害。
四、破坏性批评孩子破坏性批评是对孩子自尊心无情剥夺。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家长希望通过批评来使孩子改掉缺点,我们把他批评孩子的行为看作一个作用力。
当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行为上,即你的批评针对是他的行为,孩子会朝你希望的方向去发展的。
反之,这个作用力打在孩子的人格价值上,即你攻击的是孩子作为人的价值,将使孩子觉得自己没有尊严没有价值,逐渐真的丧失自尊和价值。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

做父母的十大禁忌当孩子呱呱坠地的时候,我们原有的闲适的生活将被打乱,为人父、为人母的责任让我们如履薄冰、惴惴不安,惟恐因自己的不慎导致孩子的缺陷,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情感和人格,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大事。
然而,因为没有做父母的经验,往往有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上手忙脚乱,认为自己已经尽心尽力了,可收效甚微,所以蔡笑晚先生认为要做合格的父母就应该拥有父母上岗证,要先培训再上岗,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成为称职的父亲和母亲。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教育,但作为父母亲,我觉得非常有必要了解自己孩子的心理,知道他(或她)的想法,明白他(或她)的需要,千万不能自以为是,以我为尊。
一、不要空口威胁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你的玩具再不收的话,我要扔到外面去了。
结果呢,孩子依然磨磨蹭蹭,妈妈最终也没有把玩具扔下去。
久而久之,孩子也知道这只是妈妈威胁的话,兑现的可能性并不大,所以不按照妈妈的要求做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现在的孩子都比较挑食,很多家长都是追着孩子跑,有时候实在气不过,就会发狠说:你到底吃不吃,你不吃我就倒掉了,不过,呆会你想吃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给你吃了。
孩子笑嘻嘻的不当一回事。
可是,过了一会儿,孩子就嚷嚷着肚子饿,家长早忘了前面的威胁,或者说看不了孩子的苦苦哀求,各种能填饱肚子的零食马上塞进了孩子的嘴里,让孩子知道了不吃饭也没关系,反正可以吃别的东西填饱肚子。
从此以后,吃饭也就成了一个问题。
孩子一些坏习惯的积淀,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就是父母在平时的生活中一点一滴为孩子所累积起来的。
因为我们轻易地威胁了孩子,又不能真正实现这个后果,让聪明的孩子识破了你的意图,轻松地瓦解了你的威胁,同时使孩子对你丧失了该有的权威和可信度,反而让孩子对你的威胁多了一层免疫力,知道你只是说说而已。
因此,当我们不能兑现后果时,绝对不要随口去威胁孩子,不然会适得其反。
二、克制骂人的冲动即使你是在盛怒中,骂人也是属于绝对禁忌的范围。
在我和孩子们的交往中,常常会听到一些粗俗的话语,究其原因是家里的爸爸妈妈平时就是这样骂我的。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列举父母让你不理解的行为和做法

三年级道德与法治---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在教育和管教我们的过程中常常会让我们感到不理解和困惑。
他们的一些行为和做法有时候让我们感到不解甚至产生质疑。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列举一些父母让我们不理解的行为和做法,并通过分析和思考来理解他们背后的意图和道理。
1. 严格的时间管理父母经常会强调对时间的严格管理,要求我们按时起床、按时完成作业、按时吃饭等。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管理太严格了,让我们失去了自由。
但从父母的角度来看,他们希望通过严格的时间管理教会我们责任感和自律,这些品质在我们的成长中是非常重要的。
2. 不让我们玩电子产品父母常常会限制我们玩电子产品的时间,甚至有时候不让我们玩。
在当下,电子产品是孩子们的主要娱乐方式,但父母却反对这种行为。
其实父母的做法是出于对我们视力和身心健康的关爱,他们希望我们能够多参与户外活动或者读书,以培养更广阔的兴趣爱好。
3. 限制饮食父母们常常会限制我们食用一些我们喜欢的食品,比如零食、糖果等。
他们会告诉我们这些食物不健康,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
虽然我们会觉得这个限制很苛刻,但其实父母的用心是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着想。
4. 不允许随意出门父母们通常会规定我们在外面的活动范围,不允许我们随意出门。
有时候我们会感到困扰,觉得这样会限制我们的社交和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
然而,父母的担心是出于对我们安全的考虑,他们担心我们在外面会遇到危险或者不良影响,所以才会限制我们的活动范围。
5. 强调孝道和礼貌父母们总是强调我们要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并且要有良好的礼貌。
有时候我们会觉得这些规矩很多余,但实际上孝道和礼貌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我们作为一个有道德素养的公民应该具备的品质。
总结来说,父母在教育和管教我们的过程中常常会做出一些让我们不太理解的行为和做法,但这些行为和做法背后都是基于对我们的关爱和对我们未来成长的考量。
通过分析和理解他们的思维和意图,我们能够明白这些行为和做法的合理性,并且在成长过程中将这些道德和法治的理念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小时候干的16件蠢事

小时候干的16件蠢事小时候,我们总是充满好奇心和干劲,但有时候我们也会做出一些蠢事。
这些蠢事或许会让我们感到尴尬和难堪,但也成为了我们成长的一部分。
下面是我小时候干过的16件蠢事,让我们一起回忆一下童年的趣事吧。
1. 偷父母的钱买糖果小时候,我喜欢吃糖果,但父母总是不给我买,于是我就想到了偷他们的钱去买糖果。
结果被发现了,被父母训了一顿。
2. 在雨天玩水记得有一次,我和朋友在雨天玩水,结果我们都感冒了,还被家长批评了一番。
3. 在课堂上玩手机在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玩手机,结果被老师抓到了,被批评了一顿。
4. 偷偷看成人电影小时候,我偷偷看了一部成人电影,结果被家长发现了,被训了一顿。
5. 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我小时候喜欢在公共场合大声喊叫,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6. 在学校里打架在学校里,我和同学打了一架,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番。
7. 在课堂上打瞌睡在上学的时候,我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结果被老师批评了一番。
8. 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小时候,我习惯在公共场合乱扔垃圾,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9. 在学校里玩游戏在学校里,我经常玩游戏,结果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
10. 在公共场合乱跑乱闹小时候,我喜欢在公共场合乱跑乱闹,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11. 偷偷吃零食我小时候喜欢偷偷吃零食,结果被家长发现了,被训了一顿。
12. 在公共场合跳舞小时候,我喜欢在公共场合跳舞,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13. 在学校里逃课在学校里,我经常逃课,结果影响了我的学习成绩。
14. 在公共场合乱说话小时候,我喜欢在公共场合乱说话,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15. 在学校里偷东西在学校里,我曾经偷过同学的文具,结果被老师发现了,被批评了一番。
16. 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小时候,我喜欢在公共场合乱涂乱画,结果被人们投来异样的眼光,让我感到很尴尬。
父母最毁孩子的10种典型表现

父母最毁孩子的10种典型表现一棵草、土生野长,也有它的风采;要是落到不会种养的人手里,却要枯死。
一个孩子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里,就会生出麻烦,甚至是被毁掉前途的悲剧。
所以,家长一定要学习,因为如果你是错的,你越努力,就会越糟!下面为大家带来父母最毁孩子的10种典型表现,快来看看吧。
1.“我们是不行了,就看你了,孩子!”“蠢事”类型:丧失自我型“蠢事”分析:这样的父母在价值观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这样的家长往往对自己得过且过,对孩子却患得患失、不断催逼,最后却只会落得吃力不讨好。
2.“你看人家谁谁谁!”“蠢事”类型:盲目攀比型“蠢事”分析:它打破了孩子的心理平衡,不利于孩子内心的自我悦纳,容易让孩子失去自信心。
丝毫不顾自家孩子是否有这方面的兴趣和潜力,不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可我没时间管孩子呀,我不挣钱怎么过日子呀?”“蠢事”类型:因小失大型“蠢事”分析:事业、财富固然重要,然而,孩子关系到我们未来的幸福和希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更重要。
这也是一种“事业”和“财富”,而且是更大的“事业”和“财富”。
孩子的悲剧比经济上的拮据更加可怕,孩子的成功比物质的富有更让人心醉。
为了所谓的事业和财富而荒废对孩子的教育,显然是因小失大。
正如蒙台索利所说的,“没时间教育孩子就意味着没时间做人。
”教育孩子不是上课,打个电话可以教育,传递一个眼神也可以教育,和孩子相处更是教育。
教育的效果不由时间的长短决定,关键要看家长用不用心教育、会不会教育。
说自己没时间教育孩子的家长,就算是有了时间也教育不好孩子。
4.“进了前五名,妈妈给你买”“蠢事”类型:贿赂收买型“蠢事”分析:物质奖励看似能增强孩子进取的动力,其实弊大于利。
孩子学习不是为家长学的,如果他考糟了你惩罚他,考好了你奖励他,他就会误以为自己是在为父母而学,这样一来,父母的行为就破坏了孩子内在的动机和责任心。
假如这些物质奖励在孩子眼里不算什么,那么孩子将一下子失去动力。
危险!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

危险!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危险!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也希望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能教好孩子,但是这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你知道是哪六种吗?危险!6种父母只会毁了孩子1.做个坏榜样:当着孩子的面插队、撒谎、骂人和偷东西都会给孩子做出坏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最大。
当着孩子的面做出坏的榜样行为,会改变孩子的是非观。
如果你认为孩子没有注意观察就错了,儿童是非常易受影响的,如果经常接触到坏的行为,他们很会就将开始模仿。
正确做法:在你的孩子面前做一个模范公民。
当然,我们都会犯错误的,这种情况下您应该向孩子解释为什么您的行为是错的,以及如何可以补救它。
2.缺乏管束:如果您的孩子调皮捣蛋、大发脾气或者欺负另一个孩子而您视若无睹,这种类型的放纵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问题。
孩子们的茁壮成长需要成人为他们界定与他人交往的规则。
如果做了坏事无需承担后果,好与坏之间的界线就会变得模糊,甚至不存在。
正确做法:对子女缺乏约束管教往往源于家长不想被孩子认为自己“刻薄”。
很多家长不知道正确管教孩子的方式,所以他们选择什么也不做。
3.过分偏袒:当老师或其他大人告状时,一些家长总是感觉难以置信并偏袒自己的孩子。
他们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可能犯多大的错误,而倾向于认为是权威人物对自己的孩子有偏见或恃强欺弱。
对孩子的一错再错视而不见或一味否认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
向孩子强调老师、警察和成年人对孩子的引导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正确做法:让您的孩子知道,他们必须遵守规则,并且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如果您孩子的老师建议采取某种惩罚手段,您应当采纳,除非是危险或不合理的做法。
向您的孩子解释这样做的原因,你仍然爱他们,但需要他们懂得什么才是负责任的行为。
4.不在身旁陪伴:孩子们需要被爱的感觉,需要感受得到他们值得被关注与被爱。
但是,如果您总是工作到很晚,选择在孩子的足球比赛时间自己出去和朋友享乐,或只是简单的忽略了您的孩子,孩子可能会向不恰当的人选寻求安慰,或得上抑郁症。
为人父母不能对孩子做的三种事

为人父母不能对孩子做的三种事
1.不要过分溺爱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会因为过度的爱心而纵容孩子,让孩子的任性行为不受限制。
这种过度溺爱会导致孩子的性格不健康,缺乏自我约束和独立性。
2. 不要强迫孩子追求自己的理想:很多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未完成的理想,会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断地强迫孩子追求他们所期望的职业或学科。
这种过度的干预会让孩子感到沮丧和失落,缺乏对自己生活的掌控感。
3. 不要将自己的情绪和压力转嫁给孩子:许多父母在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和困难时,会将自己的情绪和不满转嫁给孩子,让孩子承担自己的负面情绪。
这种行为会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造成心理上的障碍和不适。
- 1 -。
父母作恶殃及子孙实例

父母作恶殃及子孙实例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父母因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而给自己的子孙带来了灾难和苦难。
以下是一些实例:
1. 父母赌博欠债,子女无法继续上学
有些父母沉迷于赌博,不仅花光了自己的积蓄,还欠下了巨额债务。
这些债务最终会落到子女身上,因为他们无法继续支付学费。
有些子女因此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未来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2. 父母酗酒,导致子女心理问题
一些父母因为酗酒而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他们的行为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和矛盾,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有些子女可能会感到无助和孤独,甚至出现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3. 父母犯罪,导致子女受牵连
有些父母因为犯罪而被拘留或入狱。
这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困扰和风险,例如,无法继续上学、失去家庭照顾、被迫离开家庭寻找生活出路等。
这些经历可能会给子女带来创伤和阴影,对未来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不良影响。
4. 父母不良行为,影响子女的道德观念
有些父母因为不良行为而对子女的道德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例如,他们可能会鼓励子女去偷盗、欺骗、打架等行为,或者以自己为榜样,教育孩子学会撒谎、骗人等不良行为。
这会导致子女的道德观念失范,对社会和自己的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总之,父母的行为会对子女的生活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父母应
该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子女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爸妈不可做的“蠢事情”一棵草、土生野长,也有它的风采;要是落到不会种养的人手里,却要枯死。
一个孩子要是降生到不懂教育的父母家里,就会生出麻烦,甚至是被毁掉前途的悲剧。
所以,家长一定要警惕一些观点上的错误,因为如果你是错的,你越努力,就会越糟。
忽视榜样的力量做了父母,你们当然知道给自己的孩子做个好的榜样有多么重要。
而且绝大部分情况下,爸爸妈妈也能提醒自己,“孩子在学着呢,要做好榜样哟。
”可事实并不总是如此,有时,父母做的并不准确,相反却扮演了坏榜样的角色。
比如,父母常常为了让孩子停止无礼的大叫而对他大声喝斥,而在事后又感到很愧疚,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是正在给孩子做一个坏榜样。
这是父母能够意识到的,还有些时候,父母特别不想在子女身上看到的行为,无意之间却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还不知道是因为自己的一言一行而造成了事与愿违的结果,也就是说父母本希望教导孩子懂得这个道理,但是自己无意的举动却使希望化为了泡影。
书本培养孩子孩子就像那稚嫩的幼苗,需要父母和老师的精心地栽培。
幼苗所需要的生长条件是不同的,就象柳树需要生长在水旁,松树却能够生长在岩石中一样。
每个孩子因为成长环境以及自身的原因,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水平也参差不齐。
所以,作为父母必须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清醒的理解,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然后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决定教育的方法。
具体的问题具体分析,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挥孩子独特的学习优势。
千万别将孩子的学习优势当成了缺陷而将它给磨掉。
那样孩子就将失去他原有的灵性,孩子的求知欲、学习的主动性将消失殆尽,能够培养出一个高分低能的学习机器都算很幸运了。
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把握好一些最基本的原则,主要有:1、培养孩子的兴趣,而不是把父母的愿望强加给孩子。
2、教育孩子要注意循序渐进,而不能贪功冒进。
3、只能顺应孩子的发展,而绝不能拔苗助长。
4、开发儿童的天赋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绝对不是只有一种或几种。
当孩子的面说谎不说谎其实不是件容易事!生活中充满了无数小麻烦,多少次为了逃避社交麻烦,电话铃响了,爸爸对妈妈说:“就说我不在”;多少次对孩子的承诺没有兑现;多少次我们向孩子展示谎言的便利,不过我们却要求孩子要坦率。
孩子一旦明白说谎就能够不挨揍、不挨骂,或者能够让皮肉之痛迟一些来临的时候,他就可能慢慢变成说谎专家。
小孩子说谎都是被逼出来的。
如果我们说实话能够得到实惠,那谁还愿意冒险去说谎呢?很多的孩子都有一个困惑——为什么大人能够说谎,而小孩就不能呢?小孩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说明他已经发觉了大人是经常说谎的。
我们给孩子的解释往往在辩解说我们的谎言是“善意”的。
但对孩子来讲,善意的也好,恶意的也罢,那都是谎言!这正常么?生活中,谎言也不尽然都是负面的,也存有着各种各样具有正面效益的谎言。
偶尔善意或者虚伪的话语,保护那些敏感人的感情,这也是说话或者生活的技巧。
这点,孩子们很快就学以致用了。
相反的,尽量避免那些损人利己自私自利的谎话,别忘了我们就是孩子的榜样。
父母意见矛盾无论夫妻双方交流得多么好,要想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没有一点分歧似乎不太可能。
仅仅这些分歧应该尽可能少一些,而且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表现出来,因为这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1、情绪不稳:年龄小一点的孩子会有情绪不稳的情况产生,这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学习水平和生活习惯的训练。
2、无所适从:有些孩子就会像墙头草一样无所适从,不知该听爸爸的话,还是该遵守妈妈的规定,或是只好选择听从声音大的人,完全失去了方向。
3、有罪恶感:有些孩子还会所以有罪恶感,他们可能会认为爸妈的吵架是因他而起,造成心理负担,影响性格发育。
4、造成阴影:更严重的孩子会产生内心的焦虑、不安全感,他们害怕看到爸妈吵架的样子,甚至在心中产生阴影,到成年后也难以抹平,对人的一生都造成消极影响。
因教养态度不同而产生冲突,对孩子或多或少都会造成伤害,这个点父母心里都很明白,可又总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
其实解决的方法不难,当夫妻之间出现意见分歧时,要先私下解决冲突达成共识,协调出双方都满意的教养方法,然后再以一致的态度去面对孩子。
在达成一致共识的过程中,夫妻都应该学着倾听对方说话,而不但仅站在自己的立场,要试着去为对方着想,各执己见往往看不到问题所在。
只有用心倾听,才能发掘问题,解决彼此的分歧。
在某些情况下,父母之间有不同的教养观本就是因为夫妻关系差所引起。
所以,一定要敞开心胸,心平气和地听听另一半的声音,反省和调适一下夫妻关系,学习在互相包容中找到让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方法。
这样才能共同商讨出一套对子女的教育法则,对一个家庭的幸福和孩子的发展都会有长远的影响。
批评式的比较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这样的情景:父母用熟悉的同学或同龄儿童的优良表现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诸如"你看看你的同桌"、"邻居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之类的话整天充斥在孩子的耳朵里,作为一种教育策略,这样的提法如果父母引导得法,可能会激发孩子的上进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小伙伴作为正面榜样会对自己的孩子带来很多积极影响,但相当多的家长出于严重的攀比心理,忽视孩子的个性差异,孩子往往成为模式化教育的牺牲品。
有研究显示,在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是最重要的。
父母总是给孩子树立榜样,老拿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随便比较,这种家庭教育方式相当普遍。
在社会心理学家看来,比较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上具有两种重要功能:一是理解自己,人都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过程中理解自己的,所以,每个人都是以他人为"镜"的。
二是确立目标,人都需要在与其他人的比较过程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努力方向。
但是,如果在比较的过程中,父母对孩子抱有不切实际的过度期望,或者总是拿自家孩子的不足与别的孩子的长处相比,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不利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因为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承认自己比别人差,他们希望得到成人的肯定,他们对自己的理解也往往来自于成人的评价,而这种肯定式的评价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亦是尤为重要的。
如果父母总是强调孩子比别人差,会使孩子经常自我否定,导致孩子在成长中遇到困难就恐慌、退缩,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伤害。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父母盲目地、笼统地攀比,实际上既是对自己的孩子缺乏信心的表现,也没认真研究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就一味地羡慕别家孩子,斥责自家孩子,只能导致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没信心。
随意批评人们在产生负面情绪后,会向比自己弱势的一方去发泄,弱势的会向更加弱势的一方去发泄。
造成恶劣情绪的连锁反应,最后的那个环节便成为受伤害最严重的对象。
这个原理就叫做“踢猫效应”。
它提醒我们,不要把个人的负面情绪带到与别人的关系中,否则,会产生一系列连锁的负面反应。
很多家长放任自己的恶劣情绪泛滥,有意无意地让孩子经常处于被抛弃,被忽略,被恐吓,被羞辱,被压抑的状态下,内心充满了恐惧与忧伤,孤独与无助。
这样的孩子长大就会形成怯懦、自卑、固执、狭隘、崇尚暴力的负面性格。
面对年幼的孩子,家长更要注意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孩子成了你不良情绪的“垃圾桶”。
忽视孩子的情感需要绝大部分成人眼里,孩子们一个个都是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
其实这是个错觉,孩子和成人一样,也有烦恼和情绪,有情感需求,比如情感的满足,情感的交流,情感的宣泄,等等。
因为这种错觉,做家长的在家教过程中便经常陷入两种误区:一是给孩子保姆式的爱,事无巨细地为孩子做好一切,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另外一种则只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智力开发与特长培养上而忽略其他。
经常听到一两岁孩子的妈妈们抱怨:“我这个孩子特别粘人!真烦死了!”综合起来,“粘人”的“症状”不外乎以下几种:1.只要妈妈在,就不跟别人,缠着妈妈。
2.经常希望妈妈抱。
3.不愿意自己玩儿或者做任何事情,总是要妈妈陪着。
很多妈妈问,孩子这个“坏毛病”该怎样才能改掉?她们特别急着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水平,恨不得孩子一下子“学会”自己单独做事情,不要总牵扯大人的精力。
也许大家都会认为宝宝情感是比较大以后才会有的,以前的某些医学研究也说宝宝在3岁时才开始有自我意识,也就是3岁才开始有一些情绪需要,之前的都是低等反应,就像个小动物一样。
但是,近期在专家们的实际研究中却发现很多婴儿期的孩子就已经有了一些高级的情绪发生。
比如还在母乳期的孩子,看到妈妈在给别的婴儿喂奶,这个孩子就开始哭闹起来,实际是他产生了嫉妒这种情感。
孩子早期情感培养的重要性在于,这个部分的缺失会导致孩子长大会后的性格缺陷。
威吓孩子虽然绝绝大部分的家长已经理解到体罚、恐吓孩子是不好的了,但也有些人依然认为,孩子不打不成材。
他们说,小孩就同小树,总要时常剪剪枝。
此话乍听有理,但孩子毕竟不同于小树,他有自己稚嫩的心,有自己的自尊,有着很易受伤害的小小身躯。
所以,威吓虽然可能收到一时之效,但却会出现一系列不良后果。
1、躯体不适:有的孩子精神上受了刺激表现为躯体的不适。
比如,孩子突然发热,患感冒(因为惊吓引起的更常见)。
有的孩子会呕吐,诉说肚子疼,有的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甚至腹泻。
2、遗弃感:一些父母在打骂恐吓孩子之时,常使用“不要你了,扔了算了!”等语言,别小看这不经意的气话,却可能给孩子心灵上留下较深的创伤。
有个 3岁的孩子见了奶奶后,紧依着不离开,奶奶问:“怎么了,干吗不让奶奶干事?”孩子哭兮兮地说:“奶奶,你要我吧,我不是爸爸妈妈的孩子,我是捡来的。
” 奶奶说:“胡说!怎么是捡的?”孩子竟然说:“小红的妈妈不打小红,说她是亲宝宝,妈妈打我,说不要我了。
”3、恐惧感:一个孩子每到夜晚就大哭大闹、精神紧张,常常紧抱大人不放,呼吸急促,面带恐惧表情。
原来,他的父亲吓唬他说:“闹吧,天一黑就有妖怪,让妖怪把你带走吧!”开始孩子还闹,当父亲的竟装起了妖怪,把孩子吓得马上老实了。
但自此,孩子便落下了明显的心理障碍。
对3岁前的孩子来说,神经发育尚不完善,恐吓或粗暴的态度都会使孩子出现夜惊、过度紧张及恐惧状态。
4、自暴自弃:别看是3岁前的孩子,经常被责骂或挨打,也会所以而感到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
他们本来能够将某事做好,但偏偏不做或干脆去搞破坏。
这些孩子还可能表现出遇事冷漠,行事胆怯等。
5、逆反心理强:不难发现,那些经常挨打的孩子比较“犟”,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连挨打时都可能“不屈服”。
有的人认为,是因为孩子太拧才挨打,其实,挨打时,别看小孩子,你打他,他也会不服的,这种不服而产生的反抗便以犟的形式表达出来。
6、暴力性:经常挨打的孩子,他会模仿家长打他那样去打别人,父母打他时表现得越粗暴,孩子对小朋友也就越粗暴。
7、说谎行为:孩子被打后,可能暂时被镇住了,但因为怕挨打,他们会逐步不敢对父母说实话,或者找理由来摆脱挨打,久之,便会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恶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