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

合集下载

湘艺版初中音乐 《王大娘钉缸》教案2

湘艺版初中音乐 《王大娘钉缸》教案2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人教版】2020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

【人教版】2020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2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2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1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1

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1教学内容:欣赏民歌《王大娘钉缸》,初步认识其音乐风格,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区别。

教学目标:一、聆听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从调式、节拍、歌词、旋律等方面比较其地方特征;二、聆听《好汉歌》,与《王大娘钉缸》的旋律进行比较,你从中发现了什么?就你所发现的现象作分析,说一说专业音乐创作和民歌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王大娘钉缸》这两首歌曲,初步认识并运用“起承转合”四句式结构,创作具有“鱼咬尾”特点的简单旋律片段,初步了解中原民歌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作品,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能够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聆听歌曲《茉莉花》导入:听歌曲《茉莉花》回答问题1:请你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2: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是哪一种类型的歌曲?(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民歌、民歌的特点,以及民歌的分类。

)二、新课教学: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1、聆听《王大娘钉缸》,并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与哪首影视歌曲十分相似?衬词部分在歌曲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演唱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2、学生聆听对比《好汉歌》中的相似旋律。

(通过对比,分析两者之间的区别:1、调式相同;2、部分旋律相同;)3、以《王大娘钉缸》和《好汉歌》为例探究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学生回答,教师做具体分析、总结。

4、一句话概括民歌和创作歌曲之间的关系。

(民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是专业作曲家创作的源泉)(《王大娘钉缸》总设计意图:通过同学们的表演、演唱、对比来准确感受、体验歌曲轻松、明快、诙谐、幽默的音乐情绪,并初步认识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区别)三、拓展与探究:用鱼咬尾的方法创作一首四小节的音乐作品。

四、总结民间音乐在世世代代传播的过程中,是经过无数人的加工和改编,并不断积累、沉淀、筛选而形成的思想感情的体验和艺术表达手法的结晶,这些音乐最贴近普通百姓的欣赏需求和习惯,是拥有最广泛听众的音乐品种。

2019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

2019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doc

七年级音乐下册 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 湘艺版.doc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湘艺版音乐七下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2

湘艺版音乐七下第五单元《王大娘钉缸》教案2

《王大娘钉缸》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一、新课教授1、欣赏《王大娘钉缸》(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二、课堂探讨与延伸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王大娘钉缸-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王大娘钉缸-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

王大娘钉缸-湘文艺版七年级音乐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2.理解湘绣的艺术魅力,明确民间艺术的重要性;3.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4.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觉,提高合唱技能;5.关注和感受民歌表现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2.理解民歌表现情感的方式方法;3.培养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觉,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合唱技能。

三、教学难点1.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2.关注和感受民歌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内容1.了解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湘绣是湖南的民间绣品,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湖南是中国扮面具和木偶等表演文化的发源地。

湘绣在这种背景下慢慢形成,并在民间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它以其细致、精湛、绣幅大、装饰重为特点,成为了中国绣品中的代表,也是世界著名的绣种之一。

2.学习和演唱中华民族经典民歌《王大娘钉缸》《王大娘钉缸》是湖南省是常德市石门县白芷铺村的民歌,该民歌具有代表性,被视为中国著名的民歌之一。

它是由一位叫做王大娘的老妇人所唱,歌曲乐曲优美、歌词朴实,表现了民间社会生活中感人的场景和描绘了人性的光辉。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的歌词和旋律,理解民歌表达情感的方式和方法。

3.提高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及合唱技能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老师会要求学生合唱和独唱。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以集体和个人的方式来锻炼他们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合唱技能。

通过这项活动,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艺术魅力。

五、教学方法1.演示法:老师会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展示如何唱《王大娘钉缸》这首歌曲;2.合唱法:老师会通过集体合唱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表达和唱歌;3.辩证法: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会引导学生思考民歌背后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4.互动法:通过互动的方式,老师可以帮助学生渐进式地掌握民歌的核心要素。

六、教学步骤1.导入(5min)老师会用简短的时间来讲述湘绣文化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带领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大娘钉缸》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欣赏河南民歌《王大娘钉缸》,能随乐哼唱,并能富有感情地背唱。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讲解、谈论、交流等方法,让学生体会河南的民间小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对本课学习的民间小调的风格和特征进行简单的描述,并能用简介的语言概括小调的基本特征。

尝试用民歌中常用的“同头同尾”的创作方式,编创2-4小节旋律。

教学重点:
体会并总结小调的特点及民歌创作实践。

教学难点:
运用“同头换尾”的方式,微音乐材料续写旋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授
1、欣赏《王大娘钉缸》
(1)播放歌曲《好汉歌》,并引导学生随乐哼唱。

(2)播放民歌《王大娘钉缸》,引导学生探讨:这首歌曲与《好汉歌》有何异同?
唱词:上下句的结构形式
旋律:生动活泼,诙谐幽默,富于亲切感。

(3)简介《好汉歌》的创作来源。

(4)老师引导学生随乐跟唱《王大娘钉缸》
二、课堂探讨与延伸
1、老师引导学生讨论本单元这五首歌曲有什么共同点?
2、听辨活动:播放小调、山歌、劳动号子等三首民歌片段,巩固复习汉族民歌的相关知识。

3、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
(1)曲调具有流畅、婉柔、曲折、细腻的艺术特点。

(2)节拍规整而不拘泥,节奏感鲜明而强烈。

(3)结构大多以单曲体为基础,讲究结构内部的规整性和匀称性。

(4)唱词中的衬词、衬腔定型化和规整化。

三、小调的概念:小调是民歌的一种体裁,是流行于城镇、里巷的民间歌曲,在艺术上有较多的加工。

其音乐结构大多方正均衡,节奏规整,曲调细腻婉柔。

四、创作与实践——“同头换尾”
1、学生听赏老师弹唱《牵牛花开羊跑青》《信天游》《草原情歌》中的三个音乐片段。

让学生找出每个片段中上下句的结构规律,引出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

2、分组创作: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用同头换尾的创作方式,为老师提供的音乐素材续写四个小结的旋律片段。

3、分组演唱自己创作的旋律片段,并引导学生评价、探讨、修改、完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