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帖诗”的起源和相关诗词
古体诗、近体诗、乐府、歌行等最完整的诗词体例知识,都在这里了

古体诗、近体诗、乐府、歌行等最完整的诗词体例知识,都在这里了【古体诗、近体诗、今体诗】都是指“格律诗”而言,主要分五绝、七绝、五律、七律、排律等。
千万不能将“今体诗”跟现在所说的“新诗”混为一谈。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较宽,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
包括唐以前各种形式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歌”“歌行”“引”“曲”“呤”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古体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形成于唐代。
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
分绝句和律诗。
【绝句】即“绝诗”。
亦称“截句”、“断句”。
诗体名。
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因定格仅为四句,故名。
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
也有六言绝句。
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的要求。
有人说绝诗是截取律诗的一半而成。
但在唐代律诗形成以前,已有绝句,虽亦押韵而平仄较自由,如《玉台新咏》中即有《古绝句》,后人即用“古绝句”以别于近体绝句。
【律诗】诗体名。
近体诗的一种。
格律严密,故名。
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
中间两联必须对仗。
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
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
亦偶有六律。
其有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
律诗中,凡两句相配,称为一“联”。
五律、七律的第一联(一、二句)称“首联”,第二联(三、四句)称“颔联”,第三联(五、六句)称“颈联”,第四联(七、八句)称“尾联”。
每联的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四言诗】诗体名。
全篇每句四字或以四句为主。
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早形成的诗体。
春秋以前的诗歌,如《诗经》,大都为四言。
汉代以后,格调稍变。
自南朝宋齐以后,作者渐少。
【五言诗】诗体名。
由五字句所构成的诗篇。
起于汉代。
魏晋以后,历六朝隋唐,大为发展,成为古典诗歌主要形式之一,有五言古诗、五言律诗、五言绝句。
【六言诗】诗体名。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
杨春俏
【期刊名称】《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54)006
【摘要】自乾隆二十二年,清代乡、会试均增加五言八韵唐律一首,通称"试帖诗".这是一种有着严格程式要求的诗歌体裁,尤以事先限定韵部为突出特征.会试及顺天府乡试诗题均由皇帝钦命,同时指定一字作为韵部,其他各省乡试则由主考官命题限韵.从限韵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统计分析,为研究清代科举、文学、文化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总页数】6页(P78-83)
【作者】杨春俏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人文经管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1
【相关文献】
1.为普通百姓营造居住乐园——记上海九韵置业有限公司为市土地储备配套商品房建设的西郊九韵城 [J], 余群;赵巧芳
2.创新蓝韵享誉全球——深圳市蓝韵实业有限公司访谈纪实 [J], 于浩光
3.华韵天成妙手偶得——访大连华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张弢 [J], 张玉波
4.自主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宁波韵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竺韵德访谈 [J], 殷浩;张若
5.自主创新是永恒的主题--宁波韵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竺韵德访谈 [J], 殷浩;张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清代科举加试试帖诗的影响

论清代科举加试试帖诗的影响作者:宋巧燕来源:《三峡论坛·三峡文学》 2015年第2期宋巧燕(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福建漳州363000)摘要:清代科举考试自乾隆二十二年加试试帖诗,改变了八股文一霸考场的格局,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中仅次于八股文的考试文体,产生了重要影响:擅长试帖诗的举子增加了录取的机会;促进了试帖诗教育与创作的广泛普及;促进了清代诗歌的繁盛。
关键词:科举;试帖诗;律诗中图分类号:I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332(2015)02-0049-07收稿日期:2015-03-06基金项目:本文是刘海峰教授主持的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通史”(13JJD88001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宋巧燕(1968-),女,江苏盱眙人,闽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清代科举考试加试试帖诗,改变了八股文一霸考场的格局,二者平分秋色。
清代乾隆二十二年(1757)是中国科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年,此年会试,罢去论、表、判,于第二场增五言八韵试帖诗一首。
后来在乡试、会试、覆试朝考以及岁考、科考、贡生考试乃至童生试中,俱增试帖诗。
乾隆四十七年(1782),更将试帖诗提到首场试艺之后。
试帖诗成为清代科举考试中仅次于八股文的考试文体,一直沿用到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变法。
试帖诗在清代科场的重要程度并不亚于八股文,而且越往上越重要。
会试以上的各种考试,不考八股文,试帖诗成为主要文体,试帖诗写作水平高低影响着进士未来的官位大小,官运是否亨通,关系同样甚大。
清人说:“试律于诗为末务,然功令以之取士。
第一场次时文,后至于庶常馆课、大考翰詹,皆以是觇其所学,固未可薄而不为也。
国朝名公巨卿多工是体。
”[1]493所以说,试帖诗是清代科举制度中最具持续性、广泛性影响的考试文体。
一、擅长试帖诗的举子增加了录取的机会试帖诗虽然和一般的诗歌相比,在审美性和趣味性上要逊色很多,但毕竟具有诗体的基本特征,至少和八股文比较起来,更有利于接受和交流。
制艺试帖诗

制艺试帖诗
自古以来,书法一直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对于书法家来说,制艺试帖是他们展示书法技艺的重要手段。
制艺试帖是指书法家在创作中所创造出来的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作品,是书法家所推崇的艺术品。
下面是我的一份制艺试帖诗,愿通过这篇文章,能够让您更深刻地了解书法艺术这一文化精髓。
我心中浮现的是
一片青松夹道而行
它挺立在那里
根深不倒,枝叶繁茂
它是火势中的希望
挺立在荒芜的地方
给予困顿者勇气
引领他们走向未来
我翻开的书页上
一个个的字,被优雅地书写
它们像青松一样挺拔
带有无尽多的坚定和力量
赞美生命,赞美自然
蕴藏着无尽的力量和魅力
它们是那么的平凡和美好
却在这平凡中把生命和自然完美地展现
每一笔每一画,都是一个小小的世界
将文字变得如此的鲜活和生动
它们似乎一起谱写着生命的旋律
在记忆中流淌,永不被遗忘
这些字,仿若青松一般
蓄势待发,笔下流动
无尽神韵,流淌着清新而宁静的气息
让人们沉浸其中,感受到生命的珍贵和美好制艺试帖,是书法家的杰作
饱含他们的心血和努力
每一次书写,都是在铭记生命的奇妙
描绘着人们心中的美好和祈盼
青松和书法,都似一朵花
独特而优雅,永不凋谢
让我们一起把这种精神和人文关怀传承下去在书写中,感悟生命的无尽魅力
在青松的身旁,感受自然的悠闲和温馨
让我们分享这一切,一起去书写生命的精彩让书法艺术,在我们的人生旅途中发扬光彩。
《唐试帖细论》的评释特色与“试诗学”价值初探

《唐试帖细论》的评释特色与“试诗学”价值初探作者:王娟来源:《中州学刊》2020年第05期摘要:《唐试帖细论》是清代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该书有特定的编选背景和旨趣——“为天下应试诸公先路”。
其“细论”包括作者小传、题目注释、行间夹评、诗后总评等,涉及对唐试诗的取舍、认识、评价、诠题、句法、章法、体势、风格及审美等,在给应试举子切实指导的同时,也形成自己的“试诗学”主体,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和意义,对当时和后世影响很大。
关键词:唐代试诗;《唐试帖细论》;鲁之裕;“试诗学”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20)05-0159-05试帖诗是唐代进士科考所采用的一种诗歌样式,在进士科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唐代以后则长期受到冷落。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改革科举制度,效仿唐代,将五言律诗纳入考试,试帖诗成为科举考试中仅次于八股文的考试文体。
受此影响,社会上掀起一种选评唐人试帖诗的热潮,产生大量选本,保存至今者不下百种。
编者们精研细揣,发微揭秘,使得试诗的理论和方法逐渐丰富化和系统化,不仅对应试举子具有指导作用,还为“试诗学”的形成作出多方面贡献。
鲁之裕、马廷相编选的《唐试帖细论》是清代科举改制后最早专门应对科举试诗的唐试诗选本之一,也是最著名的唐试诗评释本之一。
但因鲁之裕后来受文字狱牵连,该书传世甚少,亦鲜有专门研究。
笔者据所藏版本拟进行初步梳理,探讨其主要特色与价值。
一、《唐试帖细论》的选编缘起与版本《唐试帖细论》成书于康熙五十四年,正逢清廷欲将试诗纳入取士考试之时。
鲁之裕在“序”中云:“天下帖括者,于是争购唐诗,如拱璧焉。
坊人因欲梓唐试帖以行,而属孝升与予评释之。
”①可见,这次选编的主要目的是为教导应试举子,自己也可借此加以揣摩和练习。
另外,从他当时的生活境遇来看,选编该书也可以帮助他解决面临的严重经济危机。
《唐试帖细论》今见有光德堂本、凤岐堂本,中国国家图书馆有善本。
清代西北应试诗主题及用韵探析——以《吴敬亭诗文集》为例

清代西北应试诗主题及用韵探析——以《吴敬亭诗文集》为例孙中强【摘要】清代自乾隆二十二年增加应试诗一首,乡试、会试应试诗固定在五言八韵,童生则用五言六韵.统观清代应试诗研究,由于西北科举文献稀少的缘故,西北应试诗的研究仍未有触及者.本文就西北科举文献《吴敬亭诗文集》中的应试诗进行统计和分析,对清代科举应试诗在西北的用韵情况进行初步探究.【期刊名称】《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8)006【总页数】6页(P88-93)【关键词】应试诗;《吴敬亭诗文集》;主题;用韵【作者】孙中强【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青海西宁81000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2关于科举考试中的应试诗研究,郑晓霞、杨春俏、王兆鹏等都分别从文学、文献学、音韵学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他们使用的文献大都是基于《全唐诗》《文苑英华》等文献材料,基本未涉及西北的科举应试诗。
杨春俏在《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中对清代乡试五言八韵诗所限韵字的频率统计中,没有西北应试诗的统计结果,可见关于清代西北应试诗的研究以及相关材料研究还未有触及。
清代西北科举文献保存下来的十分少,科举考试的试卷更是稀少,我们也可以从《中国科举录编》和《中国科举录续编》以及《清代朱卷集成》中看到。
本文就西北文献《吴敬亭诗文集》中的应试诗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冀对科举应试诗在西北的用韵情况有所展现。
《吴敬亭诗文集》(以下简称《诗文集》)*吴栻(1740-1803),字敬亭,号对山、怡云道人、洗心道人,碾伯县城东关人,是清朝西北著名的“三吴”诗人之一。
清乾隆二十年(1755)吴栻补博士弟子员,乾隆三十年(1765)选拔为贡生,乾隆四十二年(1777)赴长安考取举人,第二年(1778)赴京考进士不第。
吴栻教过书,亦做过幕宾,乾隆五十七年(1792)回家,钟情于归稿,嘉庆八年(1803)病逝于家中,享年63岁。
吴栻擅长诗、赋杂文等文学创作,如《醉吟录》《岁吟录》《云庵杂志》《醉言存稿》等。
清代试帖诗限韵及用韵分析

清代 试 帖诗 限韵及 用 韵 分析
杨 春 俏
(中 H 地质 大 学 人 文 经 竹学 院 , 京 师 范 大 学 历 史 学 院 , 京 ,0 0 3 ) 北 北 10 8
摘要 : 自乾隆二十二年 , 清代 乡、 试均增 加五言八 韵唐律 一首, 会 通称“ 帖诗 ” 试 。这 是一种有 着严格程 式要 求的诗歌体裁 , 以事先 限定韵部为突 出特征。会试及 顺天府 乡试 诗题 均由皇帝钦命 , 尤 同时指定 一字作为韵部 , 其 他备 省乡试则 由主考 官命题 限韵。从 限韵角度对这些试帖诗进行统计分析 , 为研 究清代科 举、 学、 文 文化提供 了一
个 独特 的视 角 。 关 键 词 : 科 举 ; 帖诗 ; 韵 ; 部 试 限 韵
中图分类号 : I0 . 1 2 7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1 9 3 2 0 )6— 0 8— 6 10 —57 (0 9 0 0 7 0
一
、
清 代试帖 诗 限韵概述
允许并押( 唐代亦有此种现象) 。高宗建炎( l8 12 — 1 3 ) 问 , 北 宋 哲 宗 年 问科 举 制 度 的 基 础 上 进 10 年 在
试及顺天府乡试五言八 韵诗例 由钦命 , 各省乡试则 由主考命 题 , 目统一采取 《 得 ……得 ×字》 题 赋 形
式 。考试 前一 天 , 主考 有一 项特 殊任 务 , 是按 照命 就 题 时所 限韵 部选 韵 , 删去该 韵部 中的奇险 之字 , 取 选
而诗赋 取士 制度 经过一 个 时期 的发展也 逐渐 确立 与
诗日:
令 甲初 添 试 帖 新 , 司 选 韵 为 胪 陈 。 主
赋得体简介

赋得体简介转:登书山的博客赋得体简介赋得体诗是一类按来源进行分类的诗体。
凡摘取古人成句为题之诗,题首多冠以“赋得”二字,后来发展到科举时代之“试帖诗”,以及应用于应制之作及诗人集会分题,再发展到即景赋诗者亦往往以“赋得”为题。
赋得体诗,后来代指试帖诗,是士子应试时所作的命题诗,也称省试诗、省题诗等。
廷试,如皇帝命题,也就成应制诗。
试帖诗,起于唐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十八《进士故实》:“唐进士初止试策。
调露中,始试帖经,经通,试杂文,谓有韵律之文,即诗赋也。
”唐代科举由重经、重策,后来特别看重诗赋,所以试帖诗的规定,越来限制越严:大都限五言六韵或八韵的律诗;押韵要用官方规定的韵书,不得出韵。
唐初依《切韵》的206韵,但嫌其太繁,规定相近的韵可通用。
后世依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即平水韵。
科考试诗赋,宋代到宋神宗熙宁时,一度停止。
清乾隆时期又恢复试诗,赋得体诗又盛行。
先是在乡试与会试中试诗,后逐步在岁考、科考、贡生考、复试朝考中,都要试诗。
各级试诗种类繁多。
清冒春荣在《葚原诗说》卷三中说:“试帖体各不相类,如应制、应教、廷试、都堂试、礼部试、翰林馆课、省试、监试、提学试。
试题有用经史语者,有用时事者,有咏物者,有赋得诗文句者,题虽不侔,而体则画一。
“唐代比较出名的赋得体诗有王维、钱起、李肱、白居易等人的诗。
王维十九岁参加京兆府试,得解头,所作诗为《赋得清如玉壶冰》:藏冰玉壶里,冰水类方诸。
未共销丹日,还同照绮疏。
抱明中不隐,含净外凝虚。
气似庭霜积,光言砌月余。
晓凌飞鹊镜,宵映聚萤书。
若向夫君比,清心尚不如。
此诗共十二句,为五言排律。
题目采用南朝宋鲍照《白头吟》的句子“清如玉壶冰”,所以名为“赋得清如玉壶冰”。
没有限用题目上的字韵,王维在这首诗里用的是“鱼”韵。
开篇第一句即点题,围绕题目来生发主题,用玉壶藏冰来代言女子内心冰清玉洁的情操。
同时还暗示鲍照《代白头吟》的题旨,说明清如玉壶冰的出处。
接着承上启下展开本诗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帖诗”的起源和相关诗词试贴诗的起源
以诗作为科考项目,并不始于清代,而是始于唐代。
唐宋时期的试诗称为唐律,一般用四韵、六韵,很少用八韵(每两句为一联,称为上、下联,下联押韵,称为一韵),是唐代至宋代前期考取进士的项目之一。
宋神宗时期,由于王安石变法,试帖诗一项被取消,元明两代迄未恢复。
清代自乾隆朝开始,恢复试帖诗这一考试项目。
但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限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将它八股化了。
我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以诗作为考试项目始于唐宋,而真正形成八股形式的试帖诗则始于清代。
宋仁宗时始规定题目必于经史有据。
明及清初不试诗赋。
乾隆二十二年(1757),于乡会试加试五言八韵诗。
格式限制比前代更严,出题用经、史、子、集语,或用前人诗句或成语;韵脚在平声各韵中出一字,故应试者须能背诵平声各韵之字;诗内不许重字;语气必须庄重;题目之字,须在首次两联点出,又多用歌颂皇帝功德之语。
试贴诗:诗体名。
也称“赋得体”。
起源于唐代,由“帖经”、“试帖”影响而产生,为科举考试所采用。
大都为五言六韵或八韵的排律,以古人诗句或成语为题,冠以“赋得”二
字,并限韵脚,内容必须切题。
清代限制尤严。
乡、会试用五言八韵,童试用五言六韵。
限用官韵,用的全是仄起格。
所谓仄起格,就是第一句的前两个字用仄声,第二句前两个字用平声,叫做“仄起平收”,简称“仄起格”,反之即为“平起格”,这实际只决定于第一句第二个字,因为第一句第一个字是可变的。
诗的前两联全用“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以下第三四联、五六联和七八联依次循环往复。
因第一句不用韵,所以只用八韵,就叫做“五言八韵”。
除首联和末联不用对偶外,其余各联均要求“铢两系称”的对偶。
在用韵方面,要严格遵守“八戒”,即出韵、倒韵、重韵、凑韵、僻韵、哑韵、同义韵和异义韵均不能用。
试贴诗诗词一
1、唐开元二十六年戊寅科
奉试明堂火珠
崔曙〔状元〕
正位开重屋,凌空出火珠。
夜来双月满,曙后一星孤。
天净光难灭,云生望欲无。
遥知太平代,国宝在名都。
2、唐天宝四年乙酉科
玄元皇帝应见贺圣祚无疆殷寅〔状元〕
应历生周日,修祠表汉年。
复兹秦岭上,更似霍山前。
昔赞神功启,今符圣祚延。
已题金简字,仍访玉堂仙。
睿祖光元始,曾孙体又玄。
言因六梦接,庆叶九龄传。
北阙心超矣,南山寿固然。
无由同拜庆,窃抃贺陶甄。
3、唐上元二年辛丑科
迎春东郊
张濯〔状元〕
颛顼时初谢,句芒令复陈。
飞灰将应节,宾日已知春。
考历明三统,迎祥受万人。
衣冠宵执玉,坛墠晓清尘。
肃穆来东道,回环拱北辰。
仗前花待发,旂处柳疑新。
云敛黄山际,冰开素浐滨。
圣朝多庆赏,希为荐沈沦。
4、唐大历十年乙卯科
龟负图
丁泽〔状元〕
天意将垂象,神龟出负图。
五方行有配,八卦义宁孤。
作瑞旌君德,披文协帝谟。
乘流喜得路,逢圣幸存躯。
莲叶池通泛,桃花水自浮。
还寻九江去,安肯曳泥途。
试贴诗诗词二
1、唐大历十四年己未科
王储
花发上林〔状元〕
东陆和风至,先开上苑花。
秾枝藏宿鸟,香蕊拂行车。
散白怜晴日,舒红爱晚霞。
桃间留御马,梅处入胡笳。
城郭连增媚,楼台映转华。
岂同幽谷草,春至发犹赊。
2、唐贞元十年甲戌科
冬日可爱诗
陈讽〔状元〕
寒日临清昼,寮天一望时。
未销埋径雪,先暖读书帷。
属思光难驻,舒情影若遗。
晋臣曾比德,谢客昔言诗。
散采宁偏照,流音信不追。
余辉如可就,回烛幸无私。
3、唐贞元十二年丙子科
春台晴望
李程〔状元〕
曲台送春目,景物丽新晴。
霭霭烟收翠,忻忻木向荣。
静看迟日上,闲爱野云平。
风慢游丝转,天开远水明。
登高尘虑息,观徼道心清。
更有迁乔意,翩翩出谷莺。
4、唐贞元十五年己卯科
行不由径
孟绅〔状元〕
欲速意何成,康庄欲砥平。
天衢皆利往,吾道泰方行。
不复由莱径,无由见蒋生。
三条遵广达,九轨尚安贞。
紫陌悠悠去,芳尘步步清。
澹台千载后,公正有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