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合集下载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一、概念解释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

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

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

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

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

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

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

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

(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

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医学心理学-个体心理(人格)

医学心理学-个体心理(人格)
②动机的产生的条件:内部需要与外部诱因。
③动机必须有目标;动机要求活动(生理、心 理、行为活动)
④动机可视为行为发生的内部原因,但不属于自 变量,也不属于因变量,是两者之间的中间变量。
(二)、动机产生的条件:
1.需要是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 2.诱因是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凡是能够诱发个体动机的刺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说明人的个性具有 相对的稳定性。
(四)生物性与社会性
马克思指出的:人格“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 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特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72,第270页)。 人是生物实体和社会实体的统一体。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 既要受到生物因素的制约,又要受到社会因素的制约。个 体的遗传因素为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前提,但起决定 作用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和所处社会地位的制约。
㈢ 稳定性和可塑性
在个体的生活中那种暂时的偶然表现出来的 特征不是个性特性,只有比较稳定的、在行为 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才是一 个人的人格特征。人格并不是天赋的,主要是 在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一经形 成就比较稳固,但是复杂的现实生活、后天环 境和教育的改变同样会影响人格的发展和变化。
多因素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 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都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然而人 的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排斥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上的共同 性,即某些人具有的共同的典型特征。由于共同的社 会文化影响,同一民族、同一国家、同一群体在个性 特征方面都具有共同性。
这也是“个性与共性”差异:独特性体现个体之间人 格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差异,但同一民族之间,存 在一些共同的人格特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理论提出: 马斯洛是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 创始人。1943年他提出了 需要层次论,他认为人类 主要有五种基本需要,这 五种基本需要是由低层次 向高层次发展的,并彼此 联系形成一个系统。

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本科心理学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

心理学作业成1(1--3)一、名词解释1、个体心理P2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称为个体心理。

一般分为认知、动机与情绪、能力与人格三部分。

2、认知P2认知是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心理的最基本的过程。

3、观察法P10是一种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P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

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5、意识P25意识包括三层含义:1)意识是一种觉知;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6、注意P31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7、催眠P45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8、感觉P50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

是一种较为简单和低级的心理现象。

在感觉过程中个体只能对事物的某些初级牲做出反映。

9、知觉P60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这就是知觉。

知觉是源于感觉但又高于感觉的心理过程。

10、绝对阈限P51心理物理学家将那种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11、韦伯定律P53是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提出的,其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

即感觉的差别阈限随原来刺激量的变化而变化,而且表现为一定的规律性,用公式来表示,就是△I/I=K,其中I为原刺激量,△I为此时的差别阈限,K为常数,也被称作韦伯比例或韦伯分数。

12、似动P71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位置变化。

13、三色论P57三色论认为,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

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

红、绿、蓝是基本的颜色感觉,其他颜色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

设计心理学4-个体的行为发展、动机和情绪

设计心理学4-个体的行为发展、动机和情绪

4-1-1儿童画
人的发展是一个整体,皮亚杰主张所谓的领域一 般化(domain-general approach)发展理论: 决定儿童发展的是逻辑思维能力,因为逻辑具有 一般性,它影响着智力行为的每一个方面
4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0—2岁)是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学习掌握空 间、时间和因果关系; 第二阶段(2-7)是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言语和概念以惊 人的速度发展 第三阶段(7—11岁)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开始发展他 们解决问题的方式,这种方式中最本质的成分是操作内 部表象的能力; 第三阶段(11—少年期末)是形式运算阶段,儿童的思 维加工中开始出现逻辑成分。
假装游戏
假装游戏在意识能力发展理论中具有重要作用。 假装游戏体现了所谓转换代替,即用一个东西代 替另一个东西(如用香蕉代替电话),也可以看 作是一种表象操作 。
智力现实性
所谓智力现实性是从印象主义到立体主义,画家 发现视觉对象的分离效果和多义性后,获得的另 一种真实。儿童画中恰恰是一种智力现实性 。
以自我为中心
儿童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并不只是从一个角 度作画。儿童画与原始部族人的画之所以充满了 一般性(智力现实性)和未经变形的形状,恰恰 是因为,他们画的是“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 以自我为中心的东西。
•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 行为图式,并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的探 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 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反射(reflexes):接触新生儿的嘴唇,他将开始吮 吸;把你的手放在婴儿的手掌中,他将会抓紧
–客体永存性:9~12个月时获得,即儿童必须认识到物
– 假设演绎推理的能力
儿童画
皮亚杰儿童绘画的两个方面感兴趣,一是绘 画传达的信息,二是所画的空间关系。对于第 一个方面,阿恩海姆主张“儿童们画的就是他 们看见的”。

心理学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心理学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智力理论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认为智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个部分组成。
弗朗西斯·高尔顿的遗传论
高尔顿认为智力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主要是 由于遗传差异造成的。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为智力发展是认知发展的一个方面,个体通过与环境的相 互作用来发展智力和认知能力。
02
动机
动机的定义
动机:指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 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 的内部动力。
动机是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 它能够驱动个体产生某种行为 或行动,并维持这种行为或行 动以达到某个目标。
动机是推动个体行为的最直接 和最活跃的心理因素。
动机的来源
需要
个体内部感到缺乏而力求获得 满足的心理倾向。
刺激
外部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如食 物的香味、美丽的风景等。
社会交往
情绪可以促进人们的社交互动 和沟通,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护 人际关系。
04
人格
人格的定义
总结词
人格是个人相对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个性、情感、价值 观、动机和行为方式等。
详细描述
人格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个体的内部心理特征 ,这些特征影响了个体的行为、思考和情感反应。人格是一个相 对稳定的结构,尽管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发生变化,但通常不会 在短时间内发生重大改变。
人格理论
总结词
心理学中存在多种人格理论,如类型理论、特质理论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和认知理论等。
详细描述
人格理论是心理学中用来解释和预测人格结构和行为的 多种模型。类型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外向 型和内向型、理性型和感性型等。特质理论强调个体之 间的差异,认为人格特质是稳定而持久的个体差异。认 知理论则认为人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是由其认知过程和信 息处理方式决定的。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人格提供了不 同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和 心理特征。

心理学情绪、人格、气质、性格、能力、需要与动机

心理学情绪、人格、气质、性格、能力、需要与动机
时随地都可能发生的。 其次挫折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 挫折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是相对的,可以转化的。
要辩证看待挫折两面性,变不利为有利,化消极为 积极,促使挫折向积极方面转化。
归因理论
• 试图解释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 • 韦纳的归因理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 • 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定性、可控性三
• 识别他人的情绪是移情能力的体现。
• (五)处理人际关系
• 能够调控他人的情绪是把握人际关系技巧的核心 。
情绪调节(调适)
• ①转移注意力:将注意从引起不良情绪的事件中移开,集 中注意于其他事件,避免不良情绪体验。
• ②情境调节:改变生活环境和自身形象等,通过享受生活 使自己振奋。
• ③认知调节: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 助人或设法取得一个小小的成功等,换个角度看问题等。 • ④行为调节:通过抑制自己的不良行为来调适不良情绪。 • ⑤合理宣泄 • 哭--适当的哭一场。 • 喊--痛快地喊一回。 • 诉--向亲朋好友倾诉衷肠。 • 动--进行剧烈的运动。
• 1、人格结构 人格是一个整体,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 • 2、人格发展 性本能是人心理发展的基本动力。
1、人格结构
• 本我(生物我)无意识层面,遵循快乐原则; • 自我(现实我)意识层面,遵循现实原则; • 超我(理想我)包含良心和自我理想,遵循道德原则。
返回
2、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1)口唇期(0—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7岁) (4)潜伏期(6、7岁—12岁) (5)青春期(12—20岁左右)
美感
最根本的是爱国感、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
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对客观事物、人的 行为以及艺术作品予以评价产生的情感 体验。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心理学第四章 人格

抑郁质
弱。感受
性高,耐 受性低。 极端内向, 多疑多虑, 敏感,孤 僻。
如何看待气质类型?
稳定性与可塑性 没有好坏之分 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 作效率。 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 的难易。 影响健康

三、性格
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 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父母的态度对孩子人格的影响
父母的态度 支配的 干涉的 孩子的人格
消极的、缺乏自主性、依赖 的、顺从的
臆病、神经质、被动的、幼 稚的
娇宠的 拒绝的
不关心的 专横的 民主的
任性、放肆、幼稚、神经质、 温和 自我显示、冷淡、乱暴的
攻击的、情绪不安定的、冷 酷的、自立的 反抗的、情绪不安定的、依 赖的、服从的 合作的、独立的、坦率的、 社交的等

二、动机的定义
(一)动机的定义
是指激发、维持、调节人们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 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2、指向功能 3、调节与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产生
内部的需要;外部的诱因。
四、动机的种类
(一)性质: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
1、生理性动机 也称驱力,以个体的生物学需要为基础。 2、社会性动机 是人类所特有的,以人的社会文化需要为基础。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

主要观点:
– ①总体而言,动机越强,效果越好。
– ②具体活动,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
种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 于任务的完成。
– ③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它
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变化。较容易的任务中, 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 增加,动机的最佳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第4版笔记)

普通心理学(彭聃龄)知识结构版第一编——绪论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个体心理: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不可割裂互相联系依存。

(一)认知:指人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语言等。

(二)动机和情绪:动机:支配人的认知和行为,是指推动人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以目标的内部动力。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即个体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某种不平衡状态。

情绪: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又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调节和控制认知活动的一种内在因素。

意志: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自觉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意志与认知、情绪有密切关系。

(三)能力和人格:在信息加工过程中,稳固而经常出现的心理特性叫个性心理特征或个性。

包括能力和人格两方面。

二、个体心理现象与行为: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

它有一系列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总是在一定的刺激下产生的,而且引起行为的刺激常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而起作用。

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活动的复杂性引起的。

主观世界的情况不同,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常常是不一样的,有机体内部状态不一样,对同一事物的反应也可能不一致,因此不理解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就难以理解他的外部行为反应。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就是通过外部行为推测内部心理过程。

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有时也叫做研究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即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人道心理过程的规律。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人和动物都有心理,但人的心理不同于低等动物的心理,它具有意识的特点。

意识极其复杂因此有人称它是“人类最后一个难解的谜”。

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世界,是人们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2、广义的能力概念:
v 能力是“所能为者” v 能力是“可能为者”
3、能力的分类:
v 一般能力:从事各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 能力。
v 特殊能力:在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3、能力的分类:
❖稳定发展
❖早熟
❖晚熟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2、智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v 总体水平无显著差异 v 智力构成上有差异
n 在空间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而且差异随年龄而增大 n 在数学能力上存在性别差异, n 在言语能力上女性优于男性
(2)职业差异:脑力劳动者与体力劳动者 (3)种族差异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6)晶体智力处理学过的、见过的问题。 (7)发展趋势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3、智力多因素论 (1)由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应用了因素分
析法;
(2)智力由七种彼此无关的原始能力或因素 构成;
(3)但后来的研究表明,七种因素之间并非 完全独立,中间存在共同的成份。
度有几个水平。
v 内容:视、听、符号、语义、行为
v 操作:评价、聚合思考、发散思考、记忆、认知
v 产物:单位、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应用
(3)每个维度有若干水平,因此,在理论上可分为150 种智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基因是遗传的基本单元。 (一)家庭谱系研究 (二)双生子研究 (三)父母亲与亲子女、养子女的相关程度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1、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略有相关,可将之归于后天 环境的影响。
2、子女从条件差的家庭到条件好的家庭,智商会有 所提高,大约提高10至12分左右。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 格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一、能力
1、定义: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 成所必须的个性心理特征,它在人的行为活动中表现 出来,并保证活动的顺利完成。
v 能力是完成活动的必要前提,又在人的活动中表 现出来;
v 能力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且是完成活动所必需 的,但是活动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并不完全 是能力;
智力是能力的一种。
“良好而持久的动机可以弥补IQ上的缺
陷。”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三、智商与智力差异
(一)智力测验的报告分数
1、心理年龄:比内智力测验 2、比率智商:IQ=MA/CA*100,其主要问题是只
适用于儿童,而不适合成人智力水平的表示。
3、离差智商: IQ=100+15Z, Z=(X-M)/S, 意义是可以表示个体智力水平在同龄团体中的
(3)流体智力是指一般的学习和行动能力,由速度、 能量、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组成,指一般推理能力、 记忆广度、抽象思维、信息加工速度等。
(4)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由词汇、社 会推理、问题解决等测验组成。
(5)流体智力主要解决新知识学习、新问题解决, 受遗传素质影响。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3、差异的原因
v 遗传因素(同一团体内部) v 后天环境(不同团体) v 智力测验的文化公平性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论
1、二因素论:
(1)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2)根据完成智力作业时成绩的相关程度,提出能 力由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两种因素构成。
v 认知能力 v 操作能力 v 社交能力
v 模仿能力 v 创造能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二、智力
智力是一种综合认识能力,包括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是个体在遗传基础 上,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在吸收、存储 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得到现。
相对位置。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二)智力差异
1、智力的个体差异
(1)定义:个体与个体之间在智力特征上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服从正态分布。
(3)智力结构的差异:如有的人记忆力特别好,有 的人言语能力特别好,有的人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强。
(4)智力发展过程差异: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2、PASS模型
计划p 同时性加工s— 继时性加工系统s
注意—唤醒系统(A)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三节 智力测量
1、信度:测量的可靠性,多次测量结果的一 致性,用两次测结果的相关系数表示。
2、效度: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特性准确测 量的程度。
3、早期干预的确能够提高儿童智力,不过提高作用 是有限的,其促进作用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弱。
3、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测量 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其作用是:原始分 数与常模团体相比较,解释他在常模团体中 的相对位置。表示方法有百分位系统和标准 分数系统。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遗传是父母把自己的性状结构和机能特点传给
(3)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相互联系,其中一般因素 是关键。
v 算术作业所需特殊因素:数概念 v 几何作业所需特殊因素:空间关系 v 语文作业所需特殊因素:言语能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2、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1)卡特尔提出
(2)一般因素可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二、多元智力理论
v 加德纳 v 言语智力 v 逻辑数学智力 v 空间智力 v 音乐智力 v 身体运动智力 v 人际关系智力 v 内省智力
2020/11/14
心理学4智力动机情绪人格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三、智力结构论 (1)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 (2)智力可分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每个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