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源于瑟”说考论

合集下载

古筝起源介绍

古筝起源介绍

古筝起源介绍古筝起源介绍筝,是华夏民族创造的一件弹拨类乐器,因为历史悠久,又被称作古筝。

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古筝起源吧!古筝是一件古老的民族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司马迁的《史记》所记载《李斯列转.谏逐客书》中所引资料,颇有值得我们注意的地方。

李斯《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筝乃“真秦之声也”,故而历来就有“秦筝”之名,但是若从行文来看,又有值得我们推敲的地方,那就是“击瓮、叩缶”与“郑卫桑间”对举,而“弹筝、搏髀”又与“韶于、武象”对举,因此接下去就有“今弃叩缶,击瓮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的犯戒。

这儿的对举显然不是为了文采,而所对举的乃是“乐”于“舞”的形式和内容,所谓“郑卫之音”,就是“桑间濮上”,乃是郑过和卫国的民间音乐,就由此可见“叩缶、击瓮”乃是秦国当时的民间音乐,就是“韶虞”就是“韶箫”,也就是孔子听了后赞之为“三月不知肉味”的《韶》。

据说此乐为大虞所作。

以上所指的乃是音乐;这音乐显然不是民间音乐,而是宫廷音乐。

由此可见,至迟于嬴政当政之时,秦国已用“韶箫”替代了筝,筝当时属于宫廷所用的乐器了,它理当比缶、瓮高雅一些。

至于“搏髀”,于之想对举的乃是“武象”。

这《武》,也就是《大武》,乃是乐舞,是周人歌颂武王伐纣的。

由此可见,“搏髀”当是秦国的宫廷乐舞。

李斯所举之例,证明秦国宫廷所用的歌、舞、乐都是别国的,为反驳政治上不用客卿张本。

其那文已经提及,李斯进呈《谏逐客书》乃是公元前237年,因此,筝在秦国的流行当是在此之前。

筝的产生就相对完善也就理当比李斯书《谏逐客书》要早一些。

关于筝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另一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集韵》就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浅谈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者:王言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24期【摘要】古筝有近3000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早在战国时期的秦地就很受欢迎,发展到如今,古筝名家更是数不胜数。

古筝声音、韵味兼备,音色丰富、意境耐人寻味,它的许多特有因素带来的活力,是其它乐器所不能及的。

【关键词】古筝;传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24-0076-01一、筝之起源中华上下五千年,筝在秦国建立前的西周时期就已有发展,可谓源远流长。

《旧唐书音乐志》云:“筝,本秦声也”;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谏逐客书》记载:“夫击瓮、扣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者,真秦之声也”,这段话算是对筝一词的最早解释,这里“真秦之声”的“秦”指的是秦地,由此可见,在当时筝就已经流传起来。

古筝到底是怎样出现的,它的起源至今没有固定的说法,大概有以下四种: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筑为筝源说和西方传筝说,在这四种起源说中,笔者更加倾向于筑为筝源说这一起源说。

东汉应劭《风俗通》记载:“筝五弦,筑身而瑟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也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而筝的命名之说,东汉刘熙的《释名》中理解为:“筝,施弦高急,筝筝然也。

这说明了筝的命名是由其自身所产生的“铮、铮”声响而得名。

当然,关于古筝的起源目前还无明确说法,但从这一问题的多样性上也说明了古筝的历史源远流长——最初的样貌和身影因在历史的漫漫发展中变得更耐人寻味。

二、古代筝艺传承古筝所展现的中华民族音乐特色毋庸置疑,它表现出的传统文化底蕴在古代筝艺传承中得到了很好体现,当然,当时的音乐教育思想不一定全盘适用于如今社会的古筝教育,但笔者认为这些思想与教育方式一定有可借鉴之地,并对如今的古筝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在政治经济都蓬勃发展的先秦,上层建筑音乐艺术也随之快速发展。

秦人礼乐文化中,筝是具有代表性的多功能乐器,在民间娱乐、礼仪、祭祀中都有运用。

[转载]琴·瑟·筝·筑

[转载]琴·瑟·筝·筑

[转载]琴·瑟·筝·筑[转载]琴·瑟·筝·筑琴、瑟、筝、筑,都是中国的古典乐器。

它们同为我国古代的弦乐器,这四者之间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有时因为相似程度较高,而时常被人弄混淆。

这四者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筝,即古筝。

很多人都以为“琴棋书画”中的“琴”就是我们现在的古筝,其实不然。

筝1. 从名称上来讲。

琴,又称瑶琴、玉琴,俗称古琴。

在古代又有“绿绮”、“丝桐”等别称。

筝史称秦筝,因为筝最早流传于秦地。

关于筝的命名,有多种说法,《集韵》持“分瑟为筝”之说:“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

当然除了父子争瑟的说法而外,还有兄弟争瑟,以及姊妹争瑟的说法。

有说乃是有瑟分劈而来,有说乃是因发音铮铮而得名。

现称古筝。

2. 从时间上来讲。

琴历史悠久,并无准确时间记载。

琴最早见之于典籍的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诗经·周南·关雎》中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鹿鸣》中的“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

可见,三千多年前,琴已经流行。

后来,由于孔于的提倡,文人中弹琴的风气很盛,并逐渐形成古代文人必备“琴、棋、书、画”修养的传统。

虽说“伏羲制琴”、”神农制琴”、“舜作五弦琴”的传说不可信,但它的历史确实是相当悠久了。

筝在春秋时期出现,战国时期己广泛流行,而于秦国(今陕西省)尤盛,是以史称秦筝。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夫击瓮、叩缻、弹筝、博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3. 从外形上来讲。

琴是一种七弦无品的古老的拨弦乐器。

古琴琴身以独木所成,琴面系有七根弦,故古称"七弦琴"。

琴弦由丝绒绳系住,拴绕于弦轴上,属弹拨乐类的"无马乐器";古筝则由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

最早的筝为5根弦,战国末期发展成12弦,隋代13弦,清代16弦,上世纪60年代为21弦,近年增加到24-26弦。

论古瑟对琴、筝乐器发展之影响

论古瑟对琴、筝乐器发展之影响

中国传统的琴瑟类乐器,以七弦琴为代表,包括琴、瑟、筝等乐器。

这类乐器都有一个长方形木箱作为琴身,张以琴弦,平放着弹奏。

其中,瑟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早在春秋时代就已高度发展并广泛流行,这些在学界的著述中已有论及。

但瑟对以后琴、筝等乐器的发展,曾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成为平置演奏弹弦乐器发展之权舆,这个论题却完全不曾有人涉及。

本文拟就古瑟艺术对琴筝发展之影响做一简要论述,以就正于学界同仁。

一、古瑟的渊源、形制与特色欲了解古瑟对平放置的琴筝类乐器发展之影响,先要对古瑟乐器与其艺术特色有一个概略的认识。

古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

《诗经》充分反映当时瑟乐的广泛流传。

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关雎》);“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鸡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鹿鸣》)等。

1978年随州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了十二张瑟;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与三号西汉墓中,也各出土一件瑟,弦数、形制与曾侯乙墓瑟相同。

近年出土古瑟的数量已超过一百件。

它们的出土,印证了文献所记载的先秦瑟乐的凿凿史实。

在汉魏相传的相和歌、清商乐中,瑟是主奏乐器之一,后成为隋唐燕乐之一部。

唐代以后,主要在雅乐中使用,元代熊朋来《瑟谱》说:“庙堂侑歌,唯瑟而已”。

说明它在当时雅乐中的显著地位。

瑟从元代就出版了专用的瑟谱,比古琴第一部刊行的《神奇秘谱》(1425)还早二百年,明代朱载堉《乐律全书》中曾以大量的篇幅记述了瑟的演奏、使用及抱持方法和瑟谱。

清代及民国都有相当数量的琴瑟合谱出版并流传至今。

记录了一大批自古相传的曲目,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瑟是一种平置弹弦的乐器,通长约120-17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9厘米。

面上张25弦,弦下有柱支撑。

共鸣箱近似于长方体,通常用梧桐木或杉木作成微弧内空的面板,用较硬的梓木作侧板,再加底板而成。

其形制略近于筝而宽平过之(见图1)。

文章编号:1003-7721(2015)01-0101-07论古瑟对琴、筝乐器发展之影响付丽娜摘要:瑟是中国最古老的弹弦乐器,在春秋时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其时琴和筝都还是比较原始的形制。

古筝源流及其文化思考的论文

古筝源流及其文化思考的论文

古筝源流及其文化思考的论文论文关键词:筝;源流;古筝文化;定位;前景论文摘要:该文通过对古筝源流及古筝文化的阐述,分析探讨古筝的定位与前景,提出古筝在定位于“国琴”的基础上,应该受到更高度的重视,使之得到普及和发展。

1.古筝源流古筝也叫“秦筝”,据传它起源于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

筝又被称为瑶筝、银筝、云筝、素筝等。

它有着不同凡响的乐器结构特点,具备动静阴阳、音韵并重的独特风格。

由于它好听易学,艺术感染力强,深受人们的喜爱,这份喜爱延续了几千年仍然经久不衰。

这里,我们先对古筝的源流予以梳理和回顾。

筝名的由来关于筝的源流,史料记载说法不一。

大致有三种说法:其一,分瑟为筝说。

据唐代赵磷的《因话录》记述:“筝,秦乐也,乃琴之流。

古瑟五十弦,自黄帝令素女鼓瑟,帝悲不止,破之,自后瑟至二十五弦。

秦人鼓瑟,兄弟争之,又破为二。

筝之名自此始。

”宋代丁度的《集韵》中,也载有类似的说法:“秦人薄义,父子争瑟而分之,因此为名。

筝十二弦,盖破二十五而为之也。

”其二,筝筑同源说。

东汉应劭《风俗通》云:“筝,谨按《礼·乐记》五弦,筑身也。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宋代徐铉校定重刊本)中记载:“筝,鼓弦,竹身乐也,从竹,争声。

”其三,蒙恬造筝说。

据《隋书·音乐志》载:“筝,十三弦,所谓秦声,蒙恬所造。

”但刘朐在《旧唐书·音乐志》中记载:“筝,秦声也,相传蒙恬所造,非也!”清朝著名的训诂学家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记载:“古筝五弦,施于竹,如筑。

秦蒙恬改为十二弦,变形如瑟,易竹于木,唐以后为十三弦。

”这一段文字,记述了蒙恬曾改革了筝。

总之,筝很可能来源于一种大竹筒制作的五弦或少于五弦的简单乐器。

产生的年代当在春秋战国时期或春秋战国之前,不可能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代。

筝、筑、瑟的关系,既不是分瑟为筝,也不是由筑演变为筝,而很可能是筝筑同源,筝瑟并存。

五弦竹制筝演变为十二弦木制筝,筑身筒状共鸣结构演变为瑟身长匣形共鸣结构,可能是参照了瑟的结构而改革的。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

浅议古筝及其艺术特性内容提要;1、介绍古筝的起源及流派。

2、分另U从古筝的音质、音色和民族风格等方面阐述了了解筝乐艺术特性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关键词:古筝流派艺术手法民族风格参考书籍:《中国古筝教程》《古筝艺术与名曲》《中国古筝》《中国筝曲》《中国乐史略》古筝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关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学术界至今仍没有定论,一般认为最早的筝起源于战国时代的秦国。

据说这件优雅的乐器竟是秦国赫赫有名的大将蒙恬发明的。

但这一说未必可信,但筝出自秦国却是可信的。

筝也叫秦筝,相传筝的前身是瑟,其变化都来自一个关于“筝”的故事。

“秦人鼓瑟,兄弟二人争之,一破为二,故名筝(争)。

”筝的起名,其声来自“争”字。

此说给筝的发明披上了一些诗意的想象。

关于筝的此身,除了“蒙恬造筝”说,“争瑟为筝”说之外,还有“京房造筝”、“后夔造筝”、“西方传筝”等数家说法。

其中每种说法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还有文献作证。

我认为要想最终结合古筝的起源下一个科学的结论,还有得于音乐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学科的深入研究和新的发现,才能下最后的定论。

从大易的文献记载中我们知道,在南北朝时代,古筝已经在我国广为传播,甚至已开始传至高丽、日本等国。

到了唐代,古筝艺术达至极盛。

当时的文人墨客从听筝的演出而得灵感写下大量的诗文。

这些诗文不仅十分优美,脍炙人口,而且还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古筝艺术的珍贵记录。

这里不妨引用一首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筝》,这首诗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咏筝诗的代表作,值得玩味。

云髻飘萧绿,花颜旖旎红。

双眸剪秋水,十指拨春葱。

楚艳为门阀,秦声是女功。

甲鸣银砾,柱触玉玲珑。

猿苦啼嫌日,莺娇语泥风。

移愁来手底,送恨入弦中。

赵瑟情相似。

胡琴调不同。

慢弹迥断雁,急奏转飞篷。

霜巩锵还委,冰泉烟复通。

珠联千拍碎。

倚丽精神定,矜能意太融。

歇时情不断,休去思无穷。

灯下清歌夜,樽前白首翁。

且听应得在,老耳未多聋。

从这道诗中,古筝乐曲的优美与古筝技艺的精妙与丰富似乎可见一斑。

中国古典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古筝起源研究现状分析

中国古典乐器的传承与发展--古筝起源研究现状分析

832015年06月下青春岁月[2] 马黎明. 材质肌理与美术教学[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过程和状态直接把观念展不给观众呢?根据这种逻辑,对可视的[3] 王建高. 杜尚的“现成品艺术”[J]. 美术大观, 1996(06): 15.形的轻视和对内在的信息、观念和意蕴的重视就成了这种行为观[4] 孙 泉. 当代雕塑与现成品[J]. 美术观察, 2005(03): 99.念艺术的核心。

[5] 郝 鸣, 吴 卫. 现成品艺术和行为艺术的先驱马歇尔杜尚[J].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09(01): 59.【参考文献】[1] 谢基程. 平面造形基础[M]. 北京: 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作者简介】>>(上接第82页)自秦汉以来,中国古典乐器的传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而提演奏方式来命名的轧筝、瑶筝、弹筝;以其起源来命名的秦筝;起中国古典乐器,则必然离不开“丝竹之声”。

而丝弦类乐器,一起材质来命名的玉筝、银筝、锢筝;以其装饰来命名的云和则以琴为代表。

古筝作为丝弦类乐器的代表,由于其音色明亮丰筝、砒泪筝;以其发声音色来命名的哀筝、鸣筝等。

这些别名的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享有“东方钢琴”的美誉,而逐渐代与曹正先生关于筝“以声命名”的观点即相互映衬又相互争论,替了表现力较弱的古琴以及音色不够明亮的扬琴等丝弦乐器,成因此筝的命名具体由何而来还有待于考证。

为现代人口中中国古典丝弦乐器的代表。

2、何地起源一、当代社会古筝发展史的研究现状建国以来,关于古筝的发源地,人们普遍认为筝起源于战国古筝,又名秦筝。

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记载:“夫时代的秦国。

而根据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的记载:“夫击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

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桑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今弃叩缶、击瓮而就症卫,间,韶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筝筝音瑟中的“礼、乐”之道

筝筝音瑟中的“礼、乐”之道

筝筝音瑟中的“礼、乐”之道作者:王艺洁来源:《艺术评鉴》2017年第01期摘要:古筝是汉族民族传统乐器中的筝乐器,属于弹拨乐器。

其音色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极具音乐表现力,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孔子、荀子作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美”“善”统一的音乐思想也影响着古筝艺术的发展。

本文以孔荀的音乐思想哲学为研究中心,探讨其在古筝艺术发展道路上的深远影响,深入发掘古筝艺术之中的“礼、乐”之道。

关键词:古筝孔子荀子礼乐音乐哲学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01-0016-03古筝,是一件历史悠久、富有文化传统的民族乐器。

古筝源于战国时代,而推广于秦,故又名为“秦筝”。

关于筝的起源,众说纷纭,说法不一,一说是由瑟分劈而来,一说是由秦国名将蒙恬所造,其命名亦有说是因其音色铮铮而得名。

在古筝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因其音色悦耳动听、表达情感丰富而逐渐流传至全国各地。

在古筝乐曲的创作中,逐渐的汲取各地民间的音乐元素,加之古筝演奏名家将自我的创作灵感与地方音乐精华融合,融入到筝曲的创作及演奏中,渐渐地形成不同的古筝演奏风格,以及独具地方特色的演奏流派,如山东筝、潮州筝、河南筝及客家筝等。

古筝的音色有着其独有的艺术特点,其音域宽广、声音宏亮,音色淳厚优美、悠扬悦耳,加上演奏者赋予其独特的音乐灵魂,使其欣赏起来十分迷人,所以人们给予它“东方之钢琴”的美誉。

谈及古筝的文化发展,不得不谈及我国传统儒家思想对其的影响与熏陶。

孔子和荀子,不仅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时也是杰出的音乐思想家,其特有的“礼乐”音乐思想影响着古筝艺术的发展。

古筝的文化发展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一代代古筝名家传承着一首首经典曲目,与此同时也传承着中国古代的文化素养和哲学思想。

本文就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探讨筝筝音色之中的礼乐之道。

一、孔荀的音乐哲学思想孔子与荀子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仁、礼、信”的儒家哲学思想影响着我们对于人生的感悟、对世界的认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器类 ・ 唐 八音 乐器 》、清 陈元龙 《 格 致镜 原》卷 四十六 《 乐器 二 ・ 筝 》、清何焯 等 《 分 类字锦 》卷三十 《 音
乐・ 筝 第 八 》、清 《 御 制律 吕正义 后 编》卷 八 十三 《 乐 制 考六 ・ 唐 》等 , 皆予 以征 引 。对 于颂 瑟 ,历来 解
释全依 《 三 礼 旧图 》,如 宋 聂崇 义集 注 《 新定 三 礼 图》卷 五 《 瑟 》 日: “ 旧 图云 … …颂瑟 长七 尺 二寸 ,广 尺 八寸 ,二十 五弦尽 用 。”① 陈吻 《 乐书 》卷一 百二十 《 颂 瑟 》仅 稍作发 挥 日: “ 瑟者 ,闲也 ,所 以惩 忿窒欲 ,
刻本 ,第 1 4 9 1页。 ③ 此与 以下征 引凡未 出示著作 版本者 ,均据 台湾 :商务印书馆 ,1 9 8 5年 ,影印文渊 阁 《 四库全书》。
④ 欧阳修等 : 《 新唐 书》 ,北京:中华 书局 ,1 9 8 7年 ,第 4 6 4页。
5 6
居 易 原本 、宋 孔传 续 撰 《 白孔 六 帖》 卷六 十一 《 乐 器十 一 》和卷 六 十二 《 筝_ - - 5 )、宋 潘 自牧 《 记纂 渊海 》 卷 七十 八 《 乐部 ・ 八 音》、宋 谢维新 《 古今合 璧事类 备要 外集 》卷十 三 《 乐器 门 ・ 乐器 》、宋王应麟 《 玉海》 卷 一百 零九 《 音乐 ・ 乐器 ・ 唐 八音 乐器 》和卷一 百一十 《 音乐 ・ 乐器 ・ 唐颂 瑟》、明方 以智 《 通雅》 卷 三十 《 乐 器 》、清 张英 等 《 渊 鉴类 函》卷 一百 八十九 《 乐部 六 ・ 筝 四 》、清 宫梦 仁 《 读 书纪数 略 》卷 四十七 《 物部 ・ 乐
聊 城 大 学 学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2 O 1 5年 第 3 期
“ 筝 源于瑟 ” 说 考论
李婷 婷
( 聊 城 大 学 音 乐学 院 ,山东 聊 城 2 5 2 0 5 9) 摘 要 :筝源于瑟, 说 法有三:一、“ 筝, 小瑟也 ;二 、“ 颂 瑟, 筝也 ;三、分瑟为筝。其说起 因不外 两个 方面:一、 筝与瑟 的形制相似 ;二、瑟之弦数 ( 多谓 “ 二十五弦 ,亦有谓 “ 二十七 弦”者 )或为十二弦和 十三弦 两种 筝
关 键 词 :筝 ;源 起 ; 瑟 中 图分 类 号 :J 6 3 2 . 3 1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3 — 1 6 文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 6 7 2 — 1 2 1 7 ( 2 0 1 5 ) 0 3 一 o 0 5 6 — 0 4
作 的。
二 、宋欧 阳修 等 《 新 唐书 》卷二十 一 《 礼 乐志 》日 : “ 颂 瑟 ,筝也 。”④ 是筝源 于瑟 的又一说 法 。唐 白
① 王逸章 句: 《 楚辞》 ( 卷十六) ,北京 :中华书局 ,1 9 8 5年 ,第 1 8 2页。 ②【 汉] 郑玄注 ,[ 唐】 孔颖达等正 义: 《 礼 记正 义》 卷三十一 《 明堂位 》 ,北京 :中华 书局 ,1 9 8 2年 ,影 印清阮元校
小 瑟 ,乃 虞 、夏 、殷 、周 “ 四代 之乐器 ” 之一 ,② 后人 对其解 释并不 一致 ,如宋陈 呖 《 乐 书》卷 一百十 九 《 琴 瑟 中》 日: “ 五 弦、十 五弦 ,小瑟也 。 ”③ 明韩邦 奇 《 苑洛 志乐 》卷九 《 丝・ 瑟 》 日: “ 小 瑟十三 弦 。”明 朱 载埔 《 乐律全 书 》卷九 《 明律 吕精 义 内篇 ・ 乐器 图样 第十 之 下 ・ 丝 音之 属总序 》日 : “ 大瑟 、小 瑟 皆止 二十五 弦 ,特 律 尺长 短不 同耳 。琴瑟 大者 以黄 锺正律 之 管为尺 ,中者 以太簇 正律 之管 为尺 ,小者 以姑 洗正 律 之管为尺 。 是 谓律度之尺 ,《 周礼 》 所谓 ‘ 以十二律 为之数度 ’ 是也。 ”明徐一 夔等 《 明集 礼》 卷 五十 《 乐・ 雅 乐二 ・ 乐图 ・ 丝之属 》 E l : “ 十 五弦为 小瑟 ,五 弦为次 小瑟 。”清毛 奇龄 《 经 问》卷十 三 日: “ 小瑟五 弦,
的 弦 数 之 和 ,或 可 分 出 两 张 十 三 弦 筝 。 筝 源 于 瑟说 虽 非 空 穴 来 风 ,但 其 根 据 汉代 之 后 筝 与 瑟 的 形 制 以及 二 者 弦 数 的 某种 巧 合 而作 的 推 断 ,仅 仅 是 关 于 筝 发展 演 进 中的 形 制 的 变化 ,从 未真 正 触 及 到 早 期 的 “ 五 弦 筑 身 ”或 “ 鼓 弦竹 身 之 筝 的 源起 问题 。
以五声应 曲。”诸说如此 纷纭 ,我们 与其硬 硬地确 认哪一种 说法系 王逸所指 ,不 如相信 清秦蕙 田 《 五礼通考 》
卷七十六 《 吉礼 ・ 宗庙制度》之言: “《 仪礼》所载 ,则古之小瑟,为燕饮所用 。而今时之筝,或即古小
瑟之变 制 矣乎 。”笔 者 以为其可 视 为对 王逸 所谓 “ 筝 ,小瑟 也 ”的 中肯 诠释 。这 就是 说 ,筝是 参照 小瑟 制
作 者 简 介 :李婷 婷 ( 1 9 8 1 一 ) ,女 , 山 东临 清人 ,聊城 大 学音 乐 学院 副教 授 ,硕 士 生导 师 。
综 观历代典 汉 王逸释刘 向 《 九叹 ・ 愍命 》“ 挟人筝 而弹纬 ” 日:“ 筝, 小瑟 也 。 ” ① 最早触 及到 了筝源 于瑟 的问题 。
正人之 德也 。故 前其柱 则清 ,却 其柱则 浊 。按 《 三礼 图》: ‘ 颂瑟七 尺二 寸 ,广 尺八 寸 ,二 十五 弦并用 也 。’ 其合 古制欤 。”惟清 胡彦升 《 乐律表微 》卷 七 《 考器 上 ・ 论 琴瑟 》则较 为准确 地揭示 日: “ 《 唐书 ・ 乐志 》: ‘ 颂瑟 ,筝也 。 ’然则 雅瑟 即 明堂 位所谓 大瑟 ,颂 瑟 即明堂位 所谓 小瑟欤 。 《 风俗 通》谓 ‘ 筝 ,蒙恬所 造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