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化学主题训练(五)

合集下载

初中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气体的制备

初中中考化学专题训练-气体的制备

专题五气体的制备1.甲、乙两同学在实验室制取CO2和O2时,无论选择什么药品,他们都能选用的装置是(C)2.在实验中利用如图装置,可以进行的实验是(A)第2题图①用过氧化氢溶液与MnO2制取氧气②用KMnO4固体制取氧气③用KClO3与MnO2混合物制取氧气④用石灰石与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气体A.①④B.①②C.②③D.③④3.集气瓶中装满某气体,可能是下列气体中的一种:①二氧化碳②氧气③空气④氮气。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瓶中,火焰立即熄灭,则该瓶气体可能是(C)A. ①或②B. ②或③C. ①或④D. ③或④4.下列有关制取干燥的氧气或二氧化碳的实验设计中错误的是(C)5.如图为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与收集装置。

有关这些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第5题图A. 装置Ⅰ可作为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B. 装置Ⅱ中长颈漏斗可以用分液漏斗、医用注射器代替C. 装置Ⅲ、Ⅳ可用于收集密度与空气密度差距较大,且不与空气中各成分反应的气体D. 装置Ⅴ可以用于收集H2、O2,也可以用于实验室收集CO26. (2016,揭阳)利用如图所示装置,回答问题:第6题图(1)仪器①的名称为:铁架台。

(2)用A 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药品为盐酸和CaCO 3(填化学式),用此方法制得的CO 2气体会有挥发出来的杂质气体HCl ,在C 装置装(①NaOH 溶液、②NaCl 溶液、③饱和NaHCO 3溶液、④H 2SO 4溶液)③(填序号)可用来除去杂质,则装置C 的进气口为:a(填字母)(3)实验室用过氧化氢制氧气,应该采用上述A 装置(填“A”、“B”或“C”),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 2O 2=====MnO 2_2H 2O +O 2↑。

若用C 装置装满水来收集氧气,则进气口为:b(填字母)。

7. (2016,广州)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制取时将A 中的药品混合)。

第7题图(1)制取并收集不同气体,填写下表空白。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

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及答案【篇一:北京市2016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ss=txt>化学试卷学校姓名准考证号h 1 c 12 o 16 na 23 s 32 cl 35.5 k 39 mn 55 zn 65 ba 137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0分)(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

每小题1分) 1. 通过实验测定了空气组成的科学家是a.门捷列夫2. 下列属于纯净物的是a.五氧化二磷b. 大理石b.达尔文c.拉瓦锡d.牛顿c. 加碘食盐d. 食醋3. 下列元素中,人体摄入量过低会引起贫血的是a.feb. znc. nad. ca4. 下列金属中,不能从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的是..a.znb. alc. agd. fe5. 铜能被加工成厚度仅为7微米的超博铜箔,说明铜具有良好的a.导电性b. 延展性c. 导热性d. 抗腐蚀性6. 下列安全标志中,表示“禁止燃放鞭炮”的是abcd7. 一些物质的ph范围如下,其中呈碱性的是a.柠檬汁(2~3) c.西瓜汁(5~6)b. 橘子汁(3~4) d. 牙膏(8~9)8. 2016年世界杯环境日,我国提出了“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主题,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c. 废酸液直接排入下水道b. 自带布袋购物 d. 减少使用一次性餐具9. 下列符号中,表示2个氯原子的是a.cl2b. 2cl2c. 2cld. 2cl-10.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 稀释浓硫酸b.加热液体 c.点燃酒精灯 d.称量naoh固体 11. 镍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镍元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原子序数是28b. 属于金属元素d. 相对原子质量为58.69gc.原子中的质子数是2812. 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a.氧气用于炼钢点燃b. 硫酸用于除铁锈d. 碳酸氢钠用于治疗胃酸过多症c.干冰用作制冷剂13. 下列关于s+o2===so2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表示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 b.参加反应的硫与氧气的质量比是2:1 c.反应前后硫原子、氧原子的个数均不变d.参加反应的氧气与生成的二氧化硫的分子个数比为1:114. 海水提镁的反应之一:mgcl2+ca(oh)2=cacl2+mg(oh)2↓,该反应属于a.化和反应b. 复分解反应d. 分解反应15.某同学制作的试剂标签如下,其中化学式书写不正确的是...a16.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cd17. 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a.空气由空气分子构成b. n2、o2等均匀混合d. n2、o2的体积比约为5:1c.n2、o2不再保持各自的化学性质18. 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硫雨腐蚀 B.塑料降解C.打制金饰D.电池供电2.(2分)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选择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做法中,不合理的是()A.多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B.坚持将垃圾分类投放C.均衡饮食,加强锻炼D.尽量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3.(2分)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其放在烧杯中称量B.稀释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将试管口朝向有人的方向4.(2分)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下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喷洒剧毒农药预防蔬菜虫毒B.可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工业污水C.室内用煤炉取暖要严防煤气中毒D.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环境保护5.(2分)如图为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两种离子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A.粒子甲不显电性,粒子乙带正电荷B.甲、乙两种微观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C.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D.粒子甲是阴离子,粒子乙是原子6.(2分)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B.海水晒盐是通过降温结晶实现的C.氧元素在自然界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7.(2分)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C.参加反映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D.图示中x的值为28.(2分)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NaCl溶液、稀盐酸、稀硝酸、Ba(NO3)2溶液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等量的三份该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Cu(OH)固体、NaOH溶液三种物质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则该无色溶2液X是下列各项中的()A.NaCl溶液B.稀盐酸C.稀硝酸D.Ba(NO3)2溶液9.(2分)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B.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固体,过滤C.从H2O2溶液支取O2后的残留物中回收催化剂MnO2:过滤残余物,烘干所得固体D.除去铜粉中的少量CuO固体: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10.(2分)将a g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到b g 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滤渣的质量一定小于a g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Fe,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C.若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Mg2+,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Fe、Zn金属单质D.若滤渣中只含有单质Cu,则滤液中至少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11.(2分)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Fe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 质量分数为7.5%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7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原固体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A.77.1% B.73.9% C.70.0% D.56.0%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7个小题,共38分)12.(4分)按要求从氮气、氢氧化铁、碳酸钙、二氧化硫、碳酸钠、氢氧化钾、氧化钙中选取合适的物质,将其化学式填写在下列横线上.(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2)一种难溶性的盐(3)一种可导致酸雨的氧化物(4)一种难溶性的碱.13.(4分)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保障公共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共建美丽家园,公民责无旁贷.(1)前期,各大媒体关于多所学校塑胶跑道导致学生产生不良反应的报道,引起社会的关注.随之,一种环保型材料被塑胶跑道工程广泛应用,合成这种新材料的原材料是二甲苯烷二异氰酸酯,其分子式为C15H10N2O2,在该物质的中,碳、氮两元素的质量之比是(填写最简整数比).(2)近期《齐鲁晚报》连续报道省城烧烤问题,引发热议.露天烧烤若管理不善,不仅污染大气,更关乎食品安全.在烧烤的肉类食物中,还含有强致癌物质二甲基亚硝酸铵(C2H6N2O)和苯并(a)芘(C20H12).这两种物质中所含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是前者后者(填写“大于”“小于”“等于”之一)(3)据报道,今年5月1日,我省某市一居民小区楼内发生天然气(主要成分是CH4)爆燃事故,造成人员受伤和建筑物严重受损,警示大家注意燃气安全.试写出在点燃的条件下,天然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4)“珍爱生命,远离烟草,拒绝毒品”是一种健康向上的人生理念.烟草中含有剧毒物质尼古丁(C10H14N2),“冰毒”(C10H15N)是一种毒性强烈的毒品.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填写序号A、B、C、D之一).①公共场所吸烟不影响他人健康②尼古丁和“冰毒”性质相同③尼古丁和“冰毒”所含元素种类相同④吸毒人员对毒品的依懒性难以戒除⑤“冰毒”能使人兴奋,但千万不可尝试A.只有①②⑤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②③④D.只有③④⑤14.(4分)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隆重召开,随着科技强国战略的实施.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我国新型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将于6月下旬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实施,该火箭由液氧和煤基航天煤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源,技术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液氧在一定条件下变成氧气,下列有关该变化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填写序号A、B、C、D之一).①物质的化学保持不变②变化过程中物质吸收能量③分子间的距离增大相同④由单个原子变成了分子⑤发生了化学变化A.只有①②B.只有④C.只有②③D.只有④⑤(2)“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所用燃料是以煤炭为原料制得的煤基航天煤油,其分子式可用CH3(CH2)n CH3来表示(式中n=8~16),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填写序号A、B、C、D之一).①煤天航油属于无机物②由煤炭制取航天煤油属于化学变化③航天煤油中含多种分子④CH3(CH2)8和CH3CH3(CH2)16CH3的性质有差异A.只有①②B.只有①②④C.只有②③④D.只有③④(3)该发动机工作时发生的反应为:CH3(CH2)n CH3+O2(n+2)CO2+(n+3)H2O,则该反应属于反应(填写“化合”“分解”“复分解”“氧化”“置换”之一).(4)煤基航天煤油被称为无毒清洁燃料,理由是.15.(5分)济南自古“家家泉水,户户垂杨”,享有“泉城”美誉,第四届济南泉水节拟于9月2号开幕.保泉护泉,治理水源污染,人人有责.小涛同学为研究济南趵突泉和小清河水质状况,进行了系列探究实验.(1)小涛同学从趵突泉中取水样过滤,取澄清滤液大约5mL置于洁净的小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慢慢蒸发,水分蒸干后,观察到烧杯底部有少许白色的固体残留,其原因是.(2)据媒体5月26日报道,在小清河泺口段有污水排入.小涛同学到现场排污口处取水样,用pH试纸检测该水样的酸碱性,正确的操作方法是.(3)小涛同学在进行探究温度对物质溶解性影响的实验时,按以下步骤进行操作(溶解度曲线如图2所示):①在t℃时,分别取3.62g硝酸钾固体和3.62g氯化钠固体分别放入A、B两支试管中,加水至固体都恰好完全溶解,此时B试管中氯化钠溶液的质量为g(计算结果精确至0.01g).②将A、B试管分别置于盛有等质量水的甲、乙两烧杯中(如图3所示),向甲烧杯的水中加入3药匙硝酸铵固体,向乙烧杯的水中加入3药匙氢氧化钠固体,搅拌至烧杯中固体完全溶解时,A试管中(填写“有”“无”之一)晶体析出,此时,A、B两试管内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比较为A B(填写“大于”“等于”“小于”之一).16.(7分)如图所示为实验室中常见气体制备、净化、干燥、收集和进行实验探究的部分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时,可重复选择仪器),某化学小组的同学欲利用其进行下列各化学实验.(1)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并收集干燥的氢气,然后进行氢气的可燃性实验.①制取氢气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②进行氢气的可燃性试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2)以石灰石和稀盐酸为原料,在实验室中制取并收集干燥、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按照要求设计实验装置、连接仪器,并检验装置的气密性.①所选仪器的连接顺序为(从左至右填写仪器序号字母)(提示:挥发出的少量HCl气体可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吸收).②二氧化碳能够扑灭木材着火的根本原因是下列的(填写序号A、B、C、D之一).A.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B.二氧化碳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C.二氧化碳既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3)以过氧化氢溶液为原料(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实验室中制取氧气,并对某种塑料试样的组成元素进行分析探究实验(资料显示该塑料只含C、H、O三种元素),所选仪器按“B→A1→E→A2→C碱石灰干燥管”的顺序连接,(A1、A2为浓硫酸洗气瓶),实验前检验装置气密性.使一定量的该塑料试样碎屑在纯氧气中充分燃烧,观察现象,收集有关实验数据(假设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充分反应).①在该装置中,洗气瓶A1、A2都吸收水分,其作用的不同之处是.②仪器E的大玻璃管中放入的塑料试样碎屑质量为m g,塑料试样充分燃烧后,测得仪器A2的质量增加a g,仪器C的质量增加b g,则在该塑料试样中氢、碳元素的质量之比为:氢元素的质量﹕碳元素的质量=(计算结果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17.(7分)实验室中有一瓶无色溶液A,已知其中的溶质可能是NaOH和BaCl2或两者之一,另有一固体混合物B,其中可能含有NH4Cl、MgSO4、NH4NO3、CuO四种物质中的两种或多种.按如图所示进行探究实验,出现的现象如图中所述(设过程中所有发生的反应都恰好完全反应).试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以下空白:(1)气体C的化学式是.(2)根据实验现象,可以证明无色溶液A中,一定存在的金属阳离子有种.(3)根据上述实验现象推理,在固体混合物B中,肯定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在无色滤液F中,一定存在的酸根阴离子有(填写离子符号).(4)写出步骤4中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在固体混合物B里,所述四种物质中,还不能肯定是否存在的物质是(填写化学式),得出此结论的理由是.18.(7分)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对金属元素及金属材料进行系列研究.(1)人类文明与金属材料的发展应用关系十分密切.下列三种金属合金中,直到近代才得以应用的是(填写序号之一).①铜合金②铝合金③铁合金(2)孔雀石的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Cu2(OH)2CO3],以其为原料的炼铜方式有以下两种:①Cu2(OH)2CO3═(加热)2CuO+CO2↑+H2O②Cu2(OH)2CO3+2H2SO4═2CuSO4+CO2↑+3H2O以上①②两种方式,再通过一步反应都可得到单质铜,其中不属于湿法冶铜的是(填写序号①、②之一).(3)已知碱式碳酸铜[Cu2(OH)2CO3]难溶于水,现取33.3g的碱式碳酸铜固体,放入干净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滴入该H2SO4溶液的质量和反应产生气体的质量关系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①当滴入上述H2SO4溶液196g(即图中A点)时,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质量为g.②当滴入上述H2SO4溶液294g(即图中B点)时,试通过计算,求此时所得不饱和溶液的质量.(计算结果精确至0.1g)2016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1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2分)(2016•济南)下列各变化过程中,只发生了物理变化的是()A.硫雨腐蚀B.塑料降解C.打制金饰D.电池供电【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硫雨腐蚀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B、塑料降解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打制金饰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电池供电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2.(2分)(2016•济南)作为一名中学生,应该选择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做法中,不合理的是()A.多喝碳酸饮料替代饮水B.坚持将垃圾分类投放C.均衡饮食,加强锻炼D.尽量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分析】“低碳”是指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要求减少生活作息时间所消耗的能量,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可以从节电、节能和回收等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过多的饮用碳酸饮料不利用身体健康,故选项说法错误.B、坚持将垃圾分类投放,能节约资源,减少能量消耗和环境污染,故选项说法正确.C、均衡饮食,加强锻炼,属于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故选项说法正确.D、尽量选择步行和骑自行车出行,能减少燃油、燃气交通工具的使用,从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属于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低碳理念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是化学考查的热点,要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3.(2分)(2016•济南)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实验操作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称量氢氧化钠固体时,应将其放在烧杯中称量B.稀释硫酸时,应将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D.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将试管口朝向有人的方向【分析】A、根据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的处理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加热试管内的液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应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中称量,故选项说法正确.B、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C、酒精洒在实验桌上燃烧起来,立即用湿抹布盖灭,故选项说法正确.D、加热试管内的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试管口不能朝向有人的方向,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4.(2分)(2016•济南)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以下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喷洒剧毒农药预防蔬菜虫毒B.可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工业污水C.室内用煤炉取暖要严防煤气中毒D.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环境保护【分析】根据已有的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进行分析解答即可.【解答】解:A、喷洒剧毒农药预防蔬菜虫毒,但是有害人体健康,错误;B、熟石灰呈碱性,可用熟石灰处理酸性工业污水,正确;C、室内用煤炉取暖要严防煤气中毒,正确;D、回收废旧金属有利于环境保护,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与生活的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5.(2分)(2016•济南)如图为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这两种离子的说法中,完全正确的是()A.粒子甲不显电性,粒子乙带正电荷B.甲、乙两种微观粒子属于同一种元素C.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D.粒子甲是阴离子,粒子乙是原子【分析】A、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分析;B、根据元素的定义分析;C、根据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分析;D、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解答】解:A、粒子甲中质子数=8<电子数=10,显负电性,粒子乙中质子数=9<电子数=10,显负电性.故A错误;B、甲、乙的核内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的元素,故B错误;C、甲、乙两种微观粒子的最层电子数都是8,属于稳定结构,化学性质均比较稳定,故C正确;D、由上述分析可知,粒子甲、乙中质子数<电子数,都属于阴离子,故D错误.故选C.【点评】根据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原子还是离子,依据电性判断得失电子的情况,根据核内质子数确定元素种类.6.(2分)(2016•济南)下列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B.海水晒盐是通过降温结晶实现的C.氧元素在自然界中通过化学变化实现循环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分析】A、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海水晒盐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自然界的氧循环,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促进可燃物的燃烧,故选项说法正确.B、食盐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小,从食盐溶液中获得食盐主要利用阳光和风蒸发水分,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掉,使氯化钠结晶出来,利用了蒸发结晶的原理,故选项说法错误.C、氧循环过程中有新物质氧气、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D、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观离粒子,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燃烧的方法、海水晒盐的原理、自然界的氧循环、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2分)(2016•济南)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氮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改变B.该反应不属于置换反应C.参加反映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3D.图示中x的值为2【分析】观察微观结构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解答】解:由微观过程图可知,反应的方程式应该是:4NH3+3O2=2N2+6H2O.A、根据我反应的方程式,氮元素由氨气变为氮气,化合价一定发生改变,故说法错误;B、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产生新的单质和新的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不正确;C、反应生成的甲、乙两物质的质量比为:(4×28):(3×32)=7:12,故说法不正确;D、由方程式可知,图示中x的值为2,故说法正确.故选项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微观示意图进行分析问题的能力.解答中涉及图示信息、文字信息,要求会根据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写化学式、化学方程式,因此能够考查学生获得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8.(2分)(2016•济南)已知某无色溶液X是NaCl溶液、稀盐酸、稀硝酸、Ba (NO3)2溶液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等量的三份该溶液,分别向其中加入AgNO3溶液、Cu(OH)2固体、NaOH溶液三种物质中的各一种,产生的现象如下表所述.则该无色溶液X是下列各项中的()A.NaCl溶液B.稀盐酸C.稀硝酸D.Ba(NO3)2溶液【分析】根据题意,某无色溶液X是NaCl溶液、稀盐酸、稀硝酸、Ba(NO3)溶液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等量的三份该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2淀,能与氢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蓝色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据此结合酸碱盐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某无色溶液X是NaCl溶液、稀盐酸、稀硝酸、Ba(NO3)2溶液四种溶液中的一种,取等量的三份该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能与氢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蓝色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无明显现象.A、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但氢氧化铜固体难溶于水,不能与氯化钠溶液反应,故选项错误.B、稀盐酸与AgNO3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白色沉淀,与氢氧化铜固体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会观察到固体溶解,溶液变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反应无明显变化,故选项正确.C、稀硝酸与硝酸银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D、Ba(NO3)2与AgNO3溶液不反应,故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9.(2分)(2016•济南)以下实验方案设计中,不能达到实验目的是()A.除去CaCl2溶液中混有的少量盐酸:加入过量的CaCO3固体,过滤B.除去NaNO3溶液中混有的少量Na2SO4:加入适量的BaCl2固体,过滤C.从H2O2溶液支取O2后的残留物中回收催化剂MnO2:过滤残余物,烘干所得固体D.除去铜粉中的少量CuO固体:通入足量的CO气体并加热【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解答】解:A、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B、Na2SO4能与适量的BaCl2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C、MnO2难溶于水,过滤残余物,烘干所得固体,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D、CuO能与CO气体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故选:B.【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10.(2分)(2016•济南)将a g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到b g 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液和滤渣.下列有关说法中,不合理的是()A.滤渣的质量一定小于a g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Fe,则滤液一定是无色溶液C.若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Mg2+,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Fe、Zn金属单质D.若滤渣中只含有单质Cu,则滤液中至少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分析】根据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Mg>Zn>Fe>Cu可知,将ag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到bg 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镁粉先与混合溶液中的CuSO4的反应,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再与ZnSO4反应,当没反应完全后,铁再能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由于金属活动性强弱关系是Mg>Zn>Fe>Cu可知,将ag镁粉和铁粉的混合物加到bg ZnSO4和CuSO4的混合溶液中,镁粉先与混合溶液中的CuSO4的反应,当硫酸铜完全反应后再与ZnSO4反应,当镁反应完全后,铁再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A、由上述分析可知,生成金属的质量大于参加反应金属的质量,所以滤渣的质量一定大于a g,故A错误;B、若滤渣中含有单质Fe,则滤液中一定不含有硫酸铜,一定是无色溶液,故B 正确;C、若滤液中的金属阳离子只有Mg2+,则滤渣中一定含有Cu、Fe、Zn金属单质,故C正确;D、若滤渣中只含有单质Cu,则滤液中至少含有三种金属阳离子.故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是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掌握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11.(2分)(2016•济南)烧杯中盛有一定质量的Fe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向其中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5%的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7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下列数据中,与原固体混合物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最接近的是()A.77.1% B.73.9% C.70.0% D.56.0%【分析】根据题意,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5%的稀盐酸,氧化亚铁与氧化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氯化亚铁和水、氯化铁和水,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7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Fe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为107g﹣100g=7g;由反应前后氢元素的质量不变,可计算出生成水中氢元素的质量,进而计算出氧元素的质量,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加入100g质量分数为7.5%的稀盐酸,氧化亚铁与氧化铁分别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氯化亚铁和水、氯化铁和水,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07g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由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FeO和Fe2O3的固体混合物为107g﹣100g=7g.。

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卷(解析版)

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卷一、选择题(苯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火上浇油C.量体裁衣D.滴水成冰2.市场上有“锌硒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锌、硒、氟”指的是()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霉变油菜籽生产食用油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底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读取液体体积C.浓硫酸稀释D.蒸发结晶5.甲醛的水溶液可用于制作标本,下列关于甲醛(C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醛分子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B.甲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gD.甲醛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6.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C.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7.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A.用水鉴别炭粉和二氧化锰B.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D.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黄铜片和铜片8.进行下列对比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用铁钉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C.用足量稀盐酸区分氯化钾溶液和碳酸钾溶液D.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9.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10.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A.B.C.D.二、分选择题(苯大题包括7小题,11-16小题没空1分,17小题5分,共40分)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1)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2)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56%,棉44%”,其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3)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小苏打,化学式为(4)农作物的增产依赖化肥,如常用的花粉KNO3、CO(NH2)2、Ca(H2PO4)2等,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诠瀠掃絲調梟话蚂內獫钾銜艦谊骣錮梔鳗鏟绿竅綻鹕铠赎让弥倉莶篤設鍺扩(5)为了践行“绿色发展”,遵义市引进了一批新能源公共汽车,其主要装置之一为电池,电池所示将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12.水在生活、生产中和化学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Ⅰ.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为:取水→过滤→吸附→消毒,高铁酸钾(K2FeO4)能用作絮凝剂.(1)制备K2FeO4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Cl2+10KOH═2K2FeO4+6X+8H2O,则X 的化学式为,K2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缄灄赓緘龆轉坠鷥選剥绷電(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填“能”、“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Ⅱ.欲证明一瓶无色透明液体是纯净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A.1.01×105Pa时沸点为100℃B.测得其pH=7C.电解时得到H2与O2的体积比为2:1Ⅲ.请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并结合溶解曲度线回答(其中甲、乙、丙均不含结晶水)(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的溶质为对应溶解曲度线中的(填甲、乙、丙)(2)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3)t3℃时,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13.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本质.(1)图1是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氧化钠的示意图:图中x=,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氯原子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后,其化合价将(填“升高”或“降低”)(2)图2是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在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结合图2该反应的实质是结合生产沉淀,写出与上述反应本质相同的另一化学方程式(反应物之一为AgNO3)14.根据如图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2)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中装入的试剂是(3)用D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4)通过E、F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两点即可)①②.15.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请写出步骤一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写一个)(2)溶液A中所含的阳离子有(填离子符号)(3)已知:部分金属阳离子以氢氧化物形成沉淀时溶液的pH见表沉淀物Fe(OH)2Cu(OH)2Mg(OH)2开始沉淀 1.9 4.2 9.1完全沉淀 3.2 6.7 11.1步骤二中加入熟石灰,调节溶液的pH范围为(4)3个步骤中均用到的操作是(5)步骤三中生成产品的化学方程式为.16.在高温下,铁与水蒸气能发生反应生成一种常见的铁的氧化物和一种气体.某兴趣小组请你参与研究:铁与水蒸气反应一段时间后剩余固体物质的成分、性质及再利用.(1)【推断】观察到D中黑色固体变红,则B中生成的气体是(2)探究B 装置中剩余固体成分是什么?【查阅资料】1.碎瓦片能防爆沸,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2.铁的氧化物中,只有Fe2O3是红棕色,其余均为黑色,只有Fe3O4能被磁铁吸引.【初步探究】B装置中剩余固体为黑色,能全部被磁铁吸引【猜想与假设】猜想一:剩余固体是Fe3O4猜想二:剩余固体是【实验探究】实验操作实验现象及结论【实验结论】铁与水蒸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成分再利用】若将B装置中剩余的黑色固体ag,经过一系列转化,全部变为红棕色固体Fe2O3(假设转化过程中铁元素无损耗),增加的质量为x,则x的取值范围为.17.实验室用50%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与足量的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理论上可制得二氧化碳多少克?2016年贵州省遵义市中考化学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苯大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成语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下列成语中蕴含着化学变化的是()A.木已成舟B.火上浇油C.量体裁衣D.滴水成冰【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已成舟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火上浇油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C、量体裁衣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D、滴水成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B.2.市场上有“锌硒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锌、硒、氟”指的是()A.分子B.原子C.单质D.元素【考点】元素的概念.【分析】“锌硒茶”中的“锌”、“硒”、“含氟牙膏中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解答】解:“锌硒茶”中的“锌”、“硒”、“含氟牙膏中的“氟”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离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锌”、“硒”、“氟”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D.3.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用霉变油菜籽生产食用油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利用了乳化原理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D.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底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域【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分析】A.根据霉变油菜籽中含有黄曲霉素进行分析;B.根据洗涤剂对油污具有乳化作用分析判断.C.根据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碳进行分析;D.根据火灾时烟尘都在室内的上方进行分析.【解答】解:A.霉变油菜籽含有毒性很大的黄曲霉毒素,有致癌作用,不能用来压榨食用油,故说法错误;B.用洗涤剂清洗餐具上的油污是利用了洗涤剂对油污的乳化作用,故说法正确.C.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升高,会引起“温室效应”,故说法正确;D.发生火灾时,室内的上方有大量的烟尘和有毒的气体,在火场的浓烟中逃生,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蹲下靠近底面或沿墙壁跑离着火区,故说法正确.故选A.4.下列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A.滴加液体B.读取液体体积C.浓硫酸稀释D.蒸发结晶【考点】蒸发与蒸馏操作;测量容器-量筒;液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分析】A、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沿器壁,慢慢倒,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蒸发操作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操作错误.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蒸发时,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体受热不均匀,造成液体飞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5.甲醛的水溶液可用于制作标本,下列关于甲醛(CH2O)的说法正确的是()A.甲醛分子是由碳、氢、氧元素组成B.甲醛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C.甲醛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0gD.甲醛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分析】A.根据分子的结构来分析;B.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来分析;C.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错误;B.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1×2):(16×1)=6:1:8,由此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正确;C.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不写,故错误;D.甲醛中碳、氢、氧三种元素质量比为(12×1):(1×2):(16×1)=6:1:8,故错误.故选B.6.下列对宏观现象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说明分子可以再分C.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原子排列方式不同【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花香四溢”,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属于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错误.C、碱溶液有许多共同性质,是因为它们的溶液中都含有OH﹣,故选项解释正确.D、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B.7.下列有关物质的鉴别方案错误的是()A.用水鉴别炭粉和二氧化锰B.用闻气味的方法鉴别白酒和白醋C.用澄清石灰水鉴别氮气和二氧化碳D.用相互刻画的方法鉴别黄铜片和铜片【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分析】根据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解答】解:A、炭粉和二氧化锰均难溶于水,用水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B、白酒和白醋分别具有酒的芳香气味、酸味,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C、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氮气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D、黄铜片是铜的合金,用相互刻画的方法可以鉴别黄铜片和铜片,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故选:A.8.进行下列对比试验,不需要控制变量的是()A.用红磷和白磷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B.用铁钉探究钢铁生锈的条件C.用足量稀盐酸区分氯化钾溶液和碳酸钾溶液D.用镁、锌与稀硫酸反应,比较镁、锌的金属活动性强弱【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分析】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对比要有一个变量,其它条件必须相同进行分析.【解答】解:A、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时,均与氧气接触,只是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属于控制变量法;B、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要控制好水、氧气等变量,属于控制变量法;C、氯化钾不与盐酸反应,碳酸钾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无需控制变量;D、此实验中,金属片的长度、厚薄、稀硫酸的浓度均相同,只是金属的种类不同,根据反应生成气泡的速率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属于控制变量法.故选C9.下列各组转化中,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组合是()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考点】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气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分析】一步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即可.【解答】解:①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发生光合作用生成氧气,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②氢气与氧化镁反应生成镁和水,氢气燃烧生成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③硫酸钠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故①②③均能一步实现.故选:D.10.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下列图象能正确描述对应关系的是()A.B.C.D.【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溶液的导电性及其原理分析;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分析】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质量会增多,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氢氧化钡溶液呈碱性,pH大于7,硫酸的pH小于7,向碱中加酸,溶液的pH会逐渐变小.根据上述规律,结合图象进行判断.【解答】解:A、氢氧化钡显碱性,pH>7,随着酸量的增加溶液的碱不断减少,pH值变小,直至恰好反应pH=7,再加入稀硫酸酸性不断增强,pH小于7,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B、硫酸与氢氧化钡反应会生成水与硫酸钡沉淀,随着反应的进行沉淀量不断增大,直至恰好反应,沉淀量不再改变,图象错误,故此选项错误.C、氢氧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硫酸钡属于沉淀,不能导电,水几乎不能导电,所以氢氧化钡与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时,导电性减弱到零,加入的氢氧化钡过量时,又能导电了,故正确;D、向一定量的Ba(OH)2溶液中滴加稀H2SO4,放放出热量,溶液温度升高,反应完毕,随着稀硫酸的加入,溶液温度开始下降,故此选项错误.故选C.二、分选择题(苯大题包括7小题,11-16小题没空1分,17小题5分,共40分)11.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1)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2)某服装标签上写着“涤纶56%,棉44%”,其中属于合成纤维的是涤纶(3)焙制糕点所用的发酵粉主要成分之一小苏打,化学式为NaHCO3(4)农作物的增产依赖化肥,如常用的花粉KNO3、CO(NH2)2、Ca(H2PO4)2等,其中属于复合肥的是KNO3据暈验參阏论搀骥愤垫顴泸闋绻瞩會峄業飾組銀三紓涇帳鸸鈷斕镇銬杀脑躜納閽(5)为了践行“绿色发展”,遵义市引进了一批新能源公共汽车,其主要装置之一为电池,电池所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合成纤维及其应用.【分析】(1)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分析解答;(2)根据材料的分类分析解答;(3)根据“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分析解答;(4)根据化肥的分类分析解答;(5)根据能量的转换分析解答.【解答】解:(1)鸡蛋和牛奶都富含的营养素是蛋白质;(2)涤纶属于合成纤维;(3)“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化学式为NaHCO3;(4)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KNO3中含有钾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5)为了践行“绿色发展”,遵义市引进了一批新能源公共汽车,其主要装置之一为电池,电池所示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故答案为:(1)蛋白质;(2)涤纶;(3)NaHCO3;(4)KNO3;(5)化学.12.水在生活、生产中和化学实验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Ⅰ.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为:取水→过滤→吸附→消毒,高铁酸钾(K2FeO4)能用作絮凝剂.(1)制备K2FeO4的化学方程式为2Fe(OH)3+3Cl2+10KOH═2K2FeO4+6X+8H2O,则X 的化学式为KCl,K2FeO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不能(填“能”、“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Ⅱ.欲证明一瓶无色透明液体是纯净水,可靠的实验方法是AA.1.01×105Pa时沸点为100℃B.测得其pH=7C.电解时得到H2与O2的体积比为2:1Ⅲ.请根据如图实验现象并结合溶解曲度线回答(其中甲、乙、丙均不含结晶水)(1)生石灰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试管内所盛饱和溶液的溶质为对应溶解曲度线中的丙(填甲、乙、丙)(2)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t2℃(3)t3℃时,将甲、乙、丙的饱和溶液都降温到t1℃,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为丙<甲<乙.【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硬水与软水;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答;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高铁酸钾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2)根据将硬水软化成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解答;(3)根据纯水在常压下的沸点为1000C,可通过测定沸点的方法证明是否为纯水,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pH=7,电解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时,得到H2、O2,体积比为2:1,以此解答该题.(4)①根据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解答;根据甲、乙、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②根据在饱和溶液中溶液的浓度与溶解度的关系分析;③根据甲、乙、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及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分析.【解答】解:(1)由2Fe(OH)3+3Cl2+10KOH═2K2FeO4+6X+8H2O,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Fe、O、H、Cl、K的原子个数分别是2、16、16、6、10;反应前Fe、O、H、Cl、K的原子个数分别是2、16、16、0、0,则6X中有6个K和6个Cl,则X的化学式为KCl;因为钾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则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x=+6价.(2)自来水厂净化水的过程不能将硬水软化成软水.(3)A、纯水在常压下的沸点为1000C,可通过测定沸点的方法证明是否为纯水,故正确;B、强酸强碱盐的水溶液pH=7,不能确定是否为纯水,故错误;C.电解活泼金属的含氧酸盐时,得到H2、O2,体积比为2:1,不能确定是否含有纯水,故错误;(4)①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石灰与水反应放热,溶液温度升高,有晶体析出,说明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故选丙;②由于在t2℃时,甲、乙的溶解度相同,则如果要配制相同浓度的甲、乙饱和溶液,需要把温度控制在t2℃.③由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将t3℃甲、乙、丙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到t1℃,甲、乙析出晶体,溶质的质量分数减小,丙变为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与降温前相等,据饱和溶液中质量分数的计算式×100%可知,t1℃时乙的溶解度大于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t1℃时甲的溶解度大于t3℃时丙的溶解度,所以此时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小到大的顺序是:丙<甲<乙.答案:(1)KCl;+6;(2)不能;(3)A;(4)①CaO+H2O═Ca(OH)2;丙;②t2;③丙<甲<乙.13.从微观角度了解物质及其变化,更有助于认识物质组成和变化的本质.(1)图1是钠原子和氯原子形成氧化钠的示意图:图中x=17,从得失电子的角度看,氯原子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后,其化合价将降低(填“升高”或“降低”)(2)图2是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你在实验中会观察到的现象是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结合图2该反应的实质是银离子和氯离子结合生产沉淀,写出与上述反应本质相同的另一化学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反应物之一为AgNO3)【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金属的化学性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根据氯原子的结构及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特点进行分析;(2)根据NaCl溶液与AgNO3溶液反应的现象和微粒的变化分析回答有关的问题.【解答】解:(1)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x=2+8+7=17,氯原子得到电子达到稳定结构后,质子数不变,电子数增加,所以形成的离子带负电,化合价降低;(2)通过分析微观图可知,该反应的实质是氯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沉淀;盐酸和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化学方程式为:HCl+AgNO3=AgCl↓+HNO3.故答案为:(1)17,降低;(2)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氯离子和银离子;HCl+AgNO3=AgCl↓+HNO3.14.根据如图实验装置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图中标号a仪器的名称:长颈漏斗(2)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B中装入的试剂是浓硫酸(3)用D收集该气体,其中水的作用是排除集气瓶内的空气(4)通过E、F两个实验,结合课堂学习,你认为在“集气瓶中进行燃烧的实验”应该注意的问题是(说明两点即可)①注意环境保护②注意安全.【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化学性质;氧气的收集方法;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分析】(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解答;(2)根据装置的特点适合固液常温型,可以用来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浓硫酸具有吸水性;(3)根据排水法中的水可以将空气排出去,而气体进来时不溶于水,再将水排出,就能收集到较纯的气体解答;(4)根据铁丝、硫燃烧时的注意事项解答.【解答】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a长颈漏斗;(2)根据装置的特点是固液常温型,用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H2O22H2O+O2↑;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除去氧气中的水分,B中装入的试剂是浓硫酸;(3)排水法中水的作用是利用气体不溶于水,可以将空气排出集气瓶外,这样收集的气体比较纯净;(4)因为硫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有刺激性气味,释放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可以使用水吸收防止污染,所以本实验要注意环境保护;因为铁丝燃烧会炸裂集气瓶底部,因此在操作时要注意仪器使用等安全问题.答案:(1)长颈漏斗;(2)2H2O22H2O+O2↑;浓硫酸;(3)排除集气瓶内的空气;(4)①注意环境保护;②注意安全.15.氢氧化镁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某矿石由MgO、Fe2O3、CuO和SiO2组成,用它制备氢氧化镁的流程示意图如图:。

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考点集训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含解析)

2016年中考化学真题考点集训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含解析)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知识点的认识】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客观地说是两方面的,也可以说,二氧化碳真的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方面是:它能促进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满足人和动物所需的有机物的合成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相对稳定和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等等.不利的方面是:二氧化碳本身没有毒性,但它不能供给呼吸.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超过正常含量时,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在人群密集的地方应该注意通风换气).再就是,由于人类活动(如化石燃料燃烧、森林遭到破坏等)影响,近年二氧化碳含量猛增,导致温室效应、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也就是说,现在地球上气温越越高,就是因为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因为二氧化碳就像温室的玻璃或塑料薄膜那样,具有保温的作用,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散失,从而使全球变暖,这种现象叫温室效应.现在这一群体的成员越越多(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氟利昂等),使温度升高,近100年,全球气温升高0.6℃,照这样下去,预计到21世纪中叶,全球气温将升高1.5-4.5℃.还有,海平面升高也是二氧化碳增多造成的,近100年,海平面上升14厘米,到21世纪中叶,海平面将会上升25-140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亚马逊雨林将会消失,两极海洋的冰块也将全部融化,淹没部分沿海城市,以及使土地沙漠化、农业减产等.所有这些变化对野生动物而言无异于灭顶之灾.是,也有人认为大气中的水蒸气、云量、颗粒物有可能抵消温室效应.总的说,对温室效应及其长期影响还需要人们进一步研究.切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应该共同采取措施,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例如,人类应该减少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等清洁能;大力植树造林,严禁乱砍滥伐森林,等等.【命题方向】该考点的命题方向主要是通过相关问题情景,让学生阅读、思考后,根据所学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相关的知识和信息等,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并且,经常将其与“二氧化碳的作用、性质”、“光合作用”、“自然界的碳、氧的循环”、“温室效应”、“化石燃料的燃烧”、“资综合利用和新能开发”等联系起考查.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实验探究题.中考重点是考查学生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的掌握情况,以及运用它分析、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特别是,经常考查二氧化碳的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等.【解题方法点拨】解答这类题目时,首先,要熟记二氧化碳的对环境的两方面影响,尤其是二氧化碳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以及防止温室效应的措施等.然后,根据所给的问题情景,以及相关信息等,结合所学的有关知识和技能,联系起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选择或解答即可.一、选择题(共18小题)1.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下列气体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是()A.二氧化碳B.甲烷C.一氧化碳D.臭氧2.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A.CO B.SO2 C.CO2 D.O3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提高你的呼声,不要提高海平面”.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内容的是()A.多使用一次性筷子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D.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4.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措施能治理相关污染的是()选项A B C D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酸雨沙尘暴措施使用无磷洗衣粉掩埋塑料垃圾工业废气直接排放植树造林A.A B.B C.C D.D5.能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量排放CO2形成酸雨B.发展氢能是开发清洁能C.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可减少水污染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其中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是()A.稀有气体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多CO2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应提倡“低碳生活”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D.CO、CO2、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8.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A.O2 B.N2 C.SO2 D.CO29.“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B.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10.第16界世界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开发新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头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代替白炽灯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11.碳的耗用量称为“碳足迹”.一般悄况下,排放的二氧化碳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的计算包括一切用于电力、建设、运输等方面的能以及我们所使用的消耗品.以下做法可以减小“碳足迹”的是()A.减少一次性筷子的使用B.大量使用煤、石油等燃料C.将生活垃圾进行焚烧处理D.以私家车出行代替公共交通工具12.2011年10月,“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论坛”在重庆召开,重庆合川介绍了把CO2压缩、液化后封存在泥岩中的方法.关于封存CO2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CO2分子间有间隔B.CO2气体较易液化C.CO2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D.大气中CO2增加会造成温室效应13.“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导致酸雨的主要气体B.室内放一盆水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C.大气中二氧化碳消耗的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D.金刚石、石墨是碳的单质,而C60则是碳的化合物14.下列有关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祸首”B.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C.大气中消耗二氧化碳的主要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D.填写档案时一般要求用碳素墨水,是因为单质碳不易溶于水15.化学家创造出一种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干水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比普通清水高三倍.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B.干水中的水分子不再运动C.用干水吸收CO2有助于减缓温室效应D.干水吸收CO2的过程只发生物理变化16.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B.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作碳酸饮料17.如图是利用缺铁性氧化物[Fe(1﹣y)O]进行CO2再资化研究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该研究成熟并广泛应用,能缓解温室效应B.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C.反应①提高了铁的氧化物中铁的质量分数D.整个转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CO2C+O218.世博“零碳馆”是中国第一座“零碳”排放的公共建筑,这里“碳”是指()A.煤B.石油C.天然气D.二氧化碳二、填空题(共5小题)(除非特别说明,请填准确值)19.下面是某同学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对所学化学知识进行归纳的情况.(1)对环境污染及治理方法连线正确的是.A.减缓“温室效应”﹣﹣使用新型能B.防止水的污染﹣﹣提倡使用无磷洗衣粉C.控制酸雨﹣﹣煤经过脱硫处理后再燃烧下列化学处理措施与解释不吻合的是.A.木材着火用水泼灭﹣﹣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焊接金属时常用氮气作保护气﹣﹣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C.刚装修好的房间里放活性炭﹣﹣活性炭有吸附性(3)对物质的组成或结构关系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排列不同B.氯原子和氯离子﹣﹣质子数不同C.CO和C02﹣﹣﹣﹣﹣分子构成不同(4)对物质的分类正确的是.A.甲烷、乙酸、葡萄糖、一氧化碳等属于有机物B.淀粉、蛋白质、聚乙烯、蔗糖等属于有机高分子C.食物的成份主要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通常称为营养素.20.碳元素是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含碳物质是中学化学中研究的重要内容.(1)“低碳生活”倡导低能量、低消耗,主要是为了减少(填化学式)的排放量.丁烷(C4H10)是液化石油气的成分之一,丁烷完全燃烧后与甲烷完全燃烧后的产物相同,其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1.由于过多消耗化石能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过多,引起效应.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可采取的措施有(写1点即可).22.人的生活离不开化学,请用化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多步行,骑单车出行,能有效减少CO2、SO2、CO等气体的排放,这些气体中能引起温室效应的是,会造成酸雨的是.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的疾病是A.坏血病B.龋齿C.骨质疏松(3)化石燃料包括煤、天然气和,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为:,天然气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4)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可用锅盖盖灭,其灭火原理为:.23.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它与国家政策、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1)“节能减排”是我国的重要国策,下列气体中属于“减排”对象的是(填序号).A.N2B:CO2C.O2今年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早灾严重.磷酸二氢铁(NH4H2PO4)可增强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这种化肥能显著提高土壤中元素含量,帮助植物生长.(3)“森林重庆”的实施有助于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这是因为绿色植物能吸收CO2,并释放出O2,6CO2+6H2O +6O2其中的化学式为.三、解答题(共3小题)(选答题,不自动判卷)24.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只有一个家园,保护环境,人人有责.(1)“低碳”生活从我做起,所谓“低碳”指什么?燃放烟花炮竹时,除了会带噪音污染外,还会带等环境问题.(3)为了我们的青山绿水,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回答和解决问题,我市锰矿资丰富,某电解金属锰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硫酸等物质,从经济和可行方面考虑,你认为最好选择什么物质处理该废水中的硫酸?25.要实现“化学﹣﹣让生活更美好”,必须保护环境,倡导低碳生活.试回答下列问题:物质大气中的含量(体积百分比)温室效应指数H2O 1 0.1CO20.03 1CH42×10﹣430CCl3F 2.8×10﹣821000CCl2F2 4.8×10﹣825000(1)上表中列出了五种气体的“温室效应指数”,指数越大,温室作用越强.综合分析表中数据,引起大气温室效应的最主要的气体﹣是;表中属于有机物的有种.低碳经济是以低污染、低能耗、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①汽车尾气中含有NO、C0等污染物,加装尾气催化净化装置,可使其中的NO、CO相互反应转化成无毒的和CO2,实验室检验CO2的化学方程式为:.②乙醇汽油作为汽车燃料可减少碳排放,乙醇(C2H5OH)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目前,人们正在开发作为新能,以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③垃圾的有效处理也是实现低碳生活的重要手段,请从“垃圾是放错了位置的资”的角度,提出你对垃圾处理的建议.26.空气中CO2浓度的持续走高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一些科学家认为,人类不仅要努力减少CO2的排放,还要尽快想办法清除空气中过多的CO2.为此,他们设想了一系列“捕捉”CO2的方法.方法Ⅰ:一些科学家利用太阳能加热的反应器“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1所示.步骤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方法Ⅱ:另一些科学家利用NaOH溶液的喷淋“捕捉”空气中的CO2,如图2所示.(1)NaOH的溶液喷成雾状是为了.如图a环节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评价:上述两种方法在化学原理上都是可行的,但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方法Ⅰ主要是受到地域和气候的限制;方法Ⅱ主要.【考点训练】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1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8小题)1.温室效应加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下列气体中,不会产生温室效应的是()A.二氧化碳B.甲烷C.一氧化碳D.臭氧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从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或氟利昂)等去分析解答.解答:解: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就像温室里的玻璃和塑料薄膜一样,既能让阳光透过,又能使地面吸收的太阳光的热量不易向外散失,起到了对地球的保温作用,这种现象造成了温室效应;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或氟利昂)等.故答案为:C.点评:记住: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臭氧、甲烷、氟氯代烷(或氟利昂)等.2.形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是()A.CO B.SO2 C.CO2 D.O3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温室效应主要是指由于人类向大气中大量排放CO2等气体,增强了大气对红外线的吸收,阻止地球表面的热量向外散发,使地球表面的温度上升而形成的.温室效应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土地干旱、厄尔尼诺现象频发等一系列气候问题.解答:解:A、CO有毒,会造成环境污染,但不会形成温室效应,故错误;B、SO2有毒,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但不会形成温室效应,故错误;C、CO2是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正确D、O3是形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但不是主要气体,故错误.故选C.点评:此题考查大气污染引起的环境问题与对应的物质,了解典型的大气环境问题与排放到大气中的物质的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3.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今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提高你的呼声,不要提高海平面”.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节约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今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内容的是()A.多使用一次性筷子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D.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可以围绕“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分析;低碳即减少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根据具体的叙述进行分析、考虑,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多使用一次性筷子,就会使树木多被砍伐,会使二氧化碳增高,不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B、外出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主题;C、随手关灯,节约用电,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D、购物时用布袋代替塑料袋,可以节约能,减少白色污染,符合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故选:A.点评:低碳生活、低碳经济是当前十分热门的话题,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用低碳生活的理念指导我们的生活.4.2014年“世界环境日”的中国主题为:向污染宣战.下列措施能治理相关污染的是()选项A B C D污染温室效应白色污染酸雨沙尘暴措施使用无磷洗衣粉掩埋塑料垃圾工业废气直接排放植树造林A.A B.B C.C D.D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白色污染与防治.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解答本题.解答:解:A、造成温室效应的原因是二氧化碳的大量排放,而目前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自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大量燃烧;防治措施尽量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使用,开发新能,而生活中使用含磷洗衣粉,会造成水体的污染,从而产生赤潮,故A错误;B、白色污染是由塑料垃圾任意丢弃造成的,但是掩埋塑料垃圾会造成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故B 错误;C、工厂排出的废烟、废气,人们生活中排出的废烟、废气,交通工具排出的废气,造成空气中主要污染物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酸雨,措施:控制污染防治酸雨的形成,而不是工业废气直接排放,故C错误;D、防治沙尘暴的措施:禁止乱砍乱伐,植树造林,加大绿化面积,故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与防治措施进行分析解题,并从我做起,保护环境.5.能和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过量排放CO2形成酸雨B.发展氢能是开发清洁能C.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能D.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可减少水污染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水资的污染与防治;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常见能的种类、能的分类.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分析:A、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B、氢能属于清洁能;C、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D、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体,因此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二氧化碳过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A错误;B、氢能属于清洁能,发展氢能就是开发清洁能,故B正确;C、三大化石燃料都属于不可再生能,石油是三大化石燃料之一,故C正确;D、含磷洗衣粉会污染水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因此限制生产含磷洗衣粉,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考点属于有关能和环境保护的问题,节约化石能,合理的开发新能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问题也是近几年2015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6.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其中可引起温室效应的是()A.稀有气体B.氮气C.氧气D.二氧化碳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温室气体的种类判断,产生温室效应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此外还有甲烷、臭氧、氟利昂等.解答:解:温室气体主要包括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了解温室气体的种类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下列关于碳和碳的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过多CO2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应提倡“低碳生活”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D.CO、CO2、葡萄糖都属于有机物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一氧化碳的毒性;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B、一氧化碳有毒,容易与血红蛋白结合;C、物质的结构不同,性质也不同;D、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属于有机物.解答:解:A、过多CO2排放会导致“温室效应”,应提倡“低碳生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确.B、一氧化碳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正确.C、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单质,但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也不同.正确.D、葡萄糖属于有机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不属于有机物.不正确.故选:D.点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8.最近新闻报道,由于气候变暖,南极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融化.下列气体中能引起气候变暖的是()A.O2 B.N2 C.SO2 D.CO2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冰雪消融是因为温度升高,能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是二氧化碳.解答:解:A、氧气是空气中的主要成分,可以供给呼吸,不会造成温室效应,故A不符合题意;B、氮气在空气中的含量最高,不会造成温室效应,故B不符合题意;C、二氧化硫含量增高会造成酸雨,不会形成温室效应,故C不符合题意;D、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会造成温室效应,会使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故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对空气的影响,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9.“两型”社会,提倡“低碳”生活,下列有关碳及碳的化合物叙述中正确的是()A.二氧化碳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B.一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金刚石、石墨都是碳单质,两者碳原子的排列方式相同D.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界中的碳循环;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分析: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解答:解:A、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气体,该项叙述错误;B、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该项叙述错误;C、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金钢石、石墨为同素异形体,该项叙述错误;D、二氧化碳是植物的光合作用的主要原料,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该项叙述正确.故答案应选:D.点评:CO2与CO虽然都由C、O元素组成,由于结构上的不同,两气体性质特别是化学相关差很大,CO是一种有毒气体,CO2没有毒性但含量大时也能使人窒息而亡;碳的同素异形体由于结构不同,即原子排列不同,彼此间物理性质有差异.10.第16界世界气候大会于2011年12月在南非德班召开,会议的主题是“促进低碳经济,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下列做法不符合这一主题的是()A.开发新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B.限制化工发展,关停化工企业,消除污染头C.用第四代LED绿色光代替白炽灯D.加快研发利用二氧化碳合成聚碳酸酯类可降解塑料考点: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分析:A、根据化石燃料的缺点考虑;B、根据化工企业的作用考虑;C、根据第四代LED绿色光的优点考虑;D、根据塑料造成白色污染考虑.解答:解:A、化石燃料中含有大量的碳元素,化石燃料使用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所以要开发新能(太阳能、潮汐能、风能等),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能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故A符合主题;B、化工企业对人类经济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所以不能关停,而应该减少污染,工业三废经处理后再排放,故B不符合这一主题;。

中考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中考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及答案解析

化学实验题专题训练1.实验室用图所示装置制取纯净、干燥的氢气,并进行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发生装置生成的氢气可能含有氯化氢和水)。

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B、C内所盛的液体分别是浓硫酸和氢氧化钠中的一种,则装置B内所盛液体是,装置C的作用是。

(2)为检验氢气还原氧化铜有水生成,装置E中所盛试剂是,反应后装置E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

(3)为证实生成的气体中混有氯化氢气体,装置B应改盛溶液。

(4)氢气还原氧化铜的主要操作步骤有:① 加热氧化铜② 检验氢气纯度③ 停止加热④ 通入氢气⑤ 停止通入氢气。

正确的操作顺序(序号)是。

(5)实验过程中,通入D装置的氢气如果不纯(混有空气)就可能发生事故。

2. 为验证某混合气体由H、CO和HCl组成,请从图中选用适当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并回答下2列问题:(注意:图中装置不得重复使用,有的装置可不选用。

)(1)所选用装置的正确连接顺序是(只要求写出图中装置的序号)。

(2)选用的第一个装置的作用是;选用的第二个装置的作用是。

3.某同学用纯净、干燥的一氧化碳做还原氧化铜的实验,因一氧化碳中混有少量二氧化碳,还要防止反应后多余的一氧化碳污染空气,他准备了甲、乙、丙、丁四个装置(丙装置中的浓硫酸可吸收水蒸气),试回答下列问题:甲 乙 丙 丁(1)装置丙中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是 。

(2)实验进行时,各装置口的连接顺序为:A 接 , 接 ,G 接 。

(3)C 处放出的气体为 ,应 处理。

(4)装置丁中反应管内的现象是 。

(5)装置乙中的现象是 。

4. 一种气体可能含有N 2、H 2O (气)、CO 2、H 2和CO 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装置研究该气体的组成(A 中试剂足量):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为:A 、E 中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B 、F 中无水硫酸铜变蓝,C 中浓H 2SO 4无明显变化,D 中氧化铜转化为一种红色物质。

于是他得到如下结论:气体中① 肯定不含CO 2;② 肯定含CO ; ③ 肯定含H 2O (气);④ 肯定含H 2;⑤ 可能含N 2。

精选陕西省榆林市2016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精选陕西省榆林市2016年中考化学专题训练常见的酸和碱含解析

陕西省榆林市2016中考化学同步训练:常见的酸和碱一、选择题1.在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红色﹣蓝色B.蓝色﹣红色C.红色﹣无色D.无色﹣红色2.如图是某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质测出的pH示意图,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B.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食泡菜C.施用草木灰可以降低土壤碱性D.鸡蛋清的碱性比牙膏强3.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CaH2+2H2O═Ca(OH)2+2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A.Ca(OH)2和H2B.NaOH和Ca(OH)2C.CaCO3、NaOH和H2D.Ca(OH)2、CaCO3和H24.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5.如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B.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C.当乙为NaOH时,它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D.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6.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C.A点溶液的溶质为NaCl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二、填空题7.调味剂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增强或增加食品的味道.食醋是一种能增强食品酸味的调味剂,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食醋能作酸味的调味剂,是因为醋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__________(填离子符号).(2)食醋的酸味能促进人胃酸的分泌,胃酸的成分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3)食醋能软化鱼骨和鸡蛋壳,原因是醋酸能与__________(填化学式)反应.(4)若NaOH溶液溅到皮肤上,应用水冲洗后,再用食醋清洗.清洗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5)生活中常用酒来制取食醋,原理是酒中的CH3CH2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O2反应得到醋酸和另一种液体.已知在用酒制取食醋过程中,质量增加了16kg,则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__________kg.8.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__________(填物质类别).(2)反应⑦要能发生要求金属必须排在金属活动顺序性表中__________的前面.(3)图中所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有__________条.(4)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④的方程式__________.(5)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__________(填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A.Na2SO4B.KNO3C.Ba(OH)2D.NaOH(6)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__________(填微粒符号).9.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Ca(OH)2溶液呈__________(填“酸性”“碱性”或“中性”);(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3)丙同学根据反应③得出结论:实验室存放碱溶液时需__________;(4)丁同学将Na2CO3溶液加入Ca(OH)2溶液中,恰好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___;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三、实验探究题10.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则NaOH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查阅资料】(1)碱性的Na2CO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2)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11.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观察与讨论1】甲同学在做实验时观察到的明显现象是__________.再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明显现象(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观察与讨论2】乙同学在做实验时开始没有观察到气泡产生,于是对碳酸钠能否与盐酸反应表示怀疑.甲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在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先发生反应Na2CO3+HCl═NaCl+NaHCO3,继续滴加稀盐酸,再发生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所以甲同学认为,乙同学实验时还应__________,才能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观察与讨论3】甲同学先将废液缓慢倒入一洁净的废液杯中,乙同学在观察到气泡产生后,也将实验废液缓慢倒入该废液杯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经过讨论确定,甲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乙同学的试管中废液含有的溶质一定有__________(均写化学式).为了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液,甲、乙同学决定对废液杯中最终废液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提出问题】最终废液中含有什么溶质?【猜想与假设】猜想1: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两种溶质;猜想2:废液中含有__________(写化学式)三种溶质;猜想3:废液中含有NaHCO3、CaCl2、NaCl三种溶质.【活动与探究】甲、乙同学为了验证猜想,进行了如下实验:甲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盐酸,无气泡产生.乙同学实验:取少量废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结论与反思】(1)猜想__________(填“1”“2”或“3”)正确.(2)要得到相同的结论,还可采用很多种方法.如加入氧化铁粉末,可观察到溶液呈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表达与交流】甲、乙同学确认了最终废液中溶质的成分,若直接排放,可能造成的危害是__________,你认为处理该废液的方法是__________.四、计算题12.某地一辆满载浓硫酸的罐车翻倒,导致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t泄漏,并向路基两边蔓延.接到报警后消防官兵立即赶来并用石灰浆(主要成分为氢氧化钙)中和硫酸解除了险情.请回答:(1)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20t中含H2SO4的质量是__________;(2)计算中和泄漏的98%浓硫酸20t,理论上需要氢氧化钙的质量.陕西省榆林市2016中考化学同步训练:常见的酸和碱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1.在滴加了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红色﹣蓝色B.蓝色﹣红色C.红色﹣无色D.无色﹣红色【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性溶液不变色,遇碱性溶液变红;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逐滴加入稀盐酸至过量,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显中性,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至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溶液仍显无色.故溶液颜色的变化是红色﹣无色.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中和反应的原理、酚酞溶液的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2.如图是某同学对身边的一些物质测出的pH示意图,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A.葡萄汁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B.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食泡菜C.施用草木灰可以降低土壤碱性D.鸡蛋清的碱性比牙膏强【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酸性溶液的pH大于7,能使石蕊试液变红,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性溶液的pH大于7,呈碱性,能使石蕊试液变蓝,能使酚酞试液变红;中性溶液的pH等于7,不能使指示剂变色.【解答】解:A、葡萄汁的pH等于4,呈酸性,能使石蕊试液变红,错误;B、泡菜的pH等于3,呈酸性,故胃酸过多的人不宜多食泡菜,正确;C、草木灰的pH等于10,呈碱性,不能用于降低土壤碱性,错误;D、鸡蛋清的pH为8,牙膏的pH为9,牙膏的碱性强于鸡蛋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溶液的酸碱性于pH的关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3.某些金属氢化物与水反应可生成碱和氢气,如:CaH2+2H2O═Ca(OH)2+2H2↑.CaH2与足量Na2CO3溶液之间发生反应的产物有()A.Ca(OH)2和H2B.NaOH和Ca(OH)2C.CaCO3、NaOH和H2D.Ca(OH)2、CaCO3和H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元素在化学变化过程中的特点;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元素质量守恒.【分析】由题意可知:“CaH2+2H2O═Ca(OH)2+2H2↑”,而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Ca(OH)+Na2CO3=CaCO3↓+2NaOH;此两个反应都会发生,故可知生成物.2【解答】解:由题意可知:“CaH2+2H2O═Ca(OH)2+2H2↑”,而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Ca(OH)+Na2CO3=CaCO3↓+2NaOH;此两个反应都会发生,故可知生成物为:CaCO3、NaOH和H22故选C.【点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元素守恒,利用守恒的思想处理问题;学会根据已知条件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4.初中化学的很多反应可以表示为:甲+乙=丙+丁,其中甲、乙、丙、丁既可能是单质也可能是化合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一定是复分解反应B.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则丁一定是水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一定是二氧化碳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一定是稀硫酸【考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专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分析】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或生成物没有顺序之分.【解答】解:A、若甲、乙、丙、丁均是化合物,则该反应不一定是复分解反应,例如对2NaOH+CO2═Na2CO3+H2O来说,虽然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化合物,但不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所以不属于复分解反应.该选项说法不正确.B、酸和碱反应一定生成盐和水,若甲、乙、丙分别是酸、碱、盐时,则丁一定是水.该选项说法正确.C、若甲是一氧化碳,乙是金属氧化物,则丙或丁都有可能是二氧化碳.该选项说法不正确.D、若甲是锌,丙是氢气,则乙可能是稀盐酸或稀硫酸.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B.【点评】反应物或生成物没有顺序之分,例如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的反应,可以写成2NaOH+CO2═Na2CO3+H2O,也可以写成CO2+2NaOH═H2O+Na2CO3.5.如图中甲、乙丙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之间可以在溶液中发生化学反应,”→“表示由某种物质可转化为另一种物质(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可能依次为Fe、NaOH、CO2B.丙物质只能是氧化物或盐C.当乙为NaOH时,它由Ca(OH)2与Na2CO3反应生成D.当甲为一种碱时,它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可能产生两种沉淀【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分析】A、根据铁与硫酸、硫酸铜都能反应,氢氧化钠与硫酸铜、二氧化碳都能反应,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可以制取氢氧化钠;B、丙可以是酸,因为乙可以是氢氧化钠,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反应就行;C、根据氢氧化钙制取氢氧化钠的方法考虑;D、根据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能生成两种沉淀考虑.【解答】解:A、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A说法正确;B、乙可以是氢氧化钠,丙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能反应就行,所以丙可以是酸,故B说法错误;C、当乙为NaOH时,氢氧化钙可以制取氢氧化钠,因为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C说法正确;D、氢氧化钡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故D说法正确.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需要满足的条件,熟记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金属与盐反应:金属必须排在盐中金属的前面,反应物中盐必须溶于水,金属不能是钾、钙、钠.6.如图是稀HCl和NaOH溶液反应的pH变化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是稀HCl滴入NaOH溶液中B.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固体质量C.A点溶液的溶质为NaClD.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考点】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即可确定操作的过程.B、该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据此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图象A点溶液的pH小于7,据此进行分析判断.D、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pH值是开始时小于7逐渐的增加到等于7,然后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错误.B、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ag是指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质量,故选项说法错误.C、图象A点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D、B点溶液的pH大于7,溶液显碱性,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和NaCl,检验B点溶液的溶质先滴加足量的Mg(NO3)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中含有氢氧化钠;静置后再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说明溶质中含有氯化钠;故选项说法正确.答案::D.【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中和反应及其应用,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pH大小之间的关系、从数形结合的角度理解中和反应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二、填空题7.调味剂的主要作用是补充、增强或增加食品的味道.食醋是一种能增强食品酸味的调味剂,主要成分为醋酸(CH3COOH),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连.根据所学知识回答:(1)食醋能作酸味的调味剂,是因为醋酸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H+(填离子符号).(2)食醋的酸味能促进人胃酸的分泌,胃酸的成分是HCl (填化学式).(3)食醋能软化鱼骨和鸡蛋壳,原因是醋酸能与CaCO3(填化学式)反应.(4)若NaOH溶液溅到皮肤上,应用水冲洗后,再用食醋清洗.清洗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5)生活中常用酒来制取食醋,原理是酒中的CH3CH2OH在酶的作用下与空气中O2反应得到醋酸和另一种液体.已知在用酒制取食醋过程中,质量增加了16kg,则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30 kg.【考点】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分析】(1)根据醋酸的化学式可以判断醋酸在水溶液中解离出的离子;(2)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可以据此解得该题;(3)酸可以和碳酸盐发生反应,可以据此解答该题;(4)氢氧化钠为碱,醋酸为酸,它们之间可以发生酸碱中和反应,可以据此解答;(5)根据题给信息可以知道增加的质量为氧气的质量,可以据此结合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出所得食醋的质量.【解答】解:(1)酸在水中可以电离醋酸根离子和氢离子,所以醋酸水溶液中能解离出CH3COO﹣和H+;(2)胃酸的主要成分为盐酸,其化学式为HCl;(3)酸可以和碳酸盐发生反应,鸡蛋壳和鱼骨中含有碳酸钙,其化学式为:CaCO3;(4)氢氧化钠为碱,醋酸为酸,它们之间可以发生酸碱中和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5)设所得食醋中醋酸的质量为xC2H5OH+O2═CH3COOH+H2O32 6016kg x解得:x=30kg故答案为:(1)H+;(2)HCl;(3)CaCO3;(4)CH3COOH+NaOH═CH3COONa+H2O;(5)30.【点评】要想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理解和熟记醋酸的性质及醋酸的含量测定,以及与之相关的知识.然后根据所给的实验、问题情景,结合所学的相关知识和技能,细致地分析题意等,并细心地探究、推理后,按照题目要求进行认真地选择或解答即可.8.归纳是学习的重要方法,李明在学习酸、碱、盐后,绘制出如图所示的物质之间的反应关系(图中短线连接的物质表示能相互反应),请填写下列空白.(1)在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指示剂或氧化物(填物质类别).(2)反应⑦要能发生要求金属必须排在金属活动顺序性表中H 的前面.(3)图中所归纳出酸的化学性质有 5 条.(4)写出一个符合反应④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5)验证反应①,可以选择下列A、C (填两种物质序号)进行反应.A.Na2SO4B.KNO3C.Ba(OH)2D.NaOH(6)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的原因是:碱溶液中都含有OH﹣(填微粒符号).【考点】碱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常见的酸酸的通性;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1)据酸与碱都可与氧化物、紫色石蕊试液反应分析;(2)根据位于氢前的金属可与酸反应放出氢气分析;(3)根据酸的化学性质分析;(4)根据酸与盐反应的规律写化学方程式;(5)根据碱与盐反应的条件是生成物之一必为沉淀分析;(6)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OH﹣.【解答】解:(1)酸可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碱可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酸和碱都可与紫色石蕊试液反应,故图中空白方框中可填写紫色石蕊或氧化物;(2)位于氢前的金属可与酸反应放出氢气,故对金属的要求是该金属必须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氢的前面;(3)通过分析可知酸的化学性质有5条,分别是酸与指示剂、金属、金属氧化物、碱、盐反应;(4)由图可知,反应④是盐和酸的反应,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可以写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5)由图可知,反应①是碱和盐的反应,碱和盐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故生成物必有沉淀,反应才可进行,盐Na2SO4碱Ba(OH)2反应可生成硫酸钡沉淀,符合条件;(6)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碱溶液中都含有 OH﹣.故答案为:(1)氧化物;(2)H或氢;(3)5;(4)CaCO3+2HCl=CaCl2+H2O+CO2↑;(5)A、C;(6)OH﹣.【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酸、碱、盐等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复分解反应发生的实质,在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充分识图,然后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原理进行分析反应物具有的特征,最后再书写方程式和规律.9.某化学兴趣小组学习酸、碱、盐性质后,通过实验对碱的化学性质进行验证和总结,如图所示(已知:CaCl2溶液呈中性,CaCl2+Na2CO3═CaCO3↓+2NaCl).(1)甲同学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得出结论:Ca(OH)2溶液呈碱性(填“酸性”“碱性”或“中性”);(2)乙同学将过量的稀盐酸加入到甲同学所得溶液中,观察到红色褪去,此时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有CaCl2和HCl (酸碱指示剂除外);(3)丙同学根据反应③得出结论:实验室存放碱溶液时需密封保存;(4)丁同学将Na2CO3溶液加入Ca(OH)2溶液中,恰好充分反应后,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静置后发现: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底部有白色沉淀.则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 (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CaCl2;为验证可能含有的溶质,应该补充的实验操作是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化钙,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氯化钙.【考点】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专题】常见的碱碱的通性.【分析】(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2)根据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还需要考虑盐酸过量问题;(3)根据碱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要密封保存;(4)两种溶液混合时,首先发生的反应是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盐酸再与碳酸钙反应考虑反应后溶液中溶质再进一步进行分析.【解答】解:(1)酚酞试液遇碱变红色,将酚酞试液滴入Ca(OH)2溶液中,观察到溶液变红,说明Ca(OH)2溶液呈碱性;(2)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所以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含有氯化钙,因为盐酸过量,所以溶质中还含有氯化氢;(3)由于碱与空气中二氧化碳反应而变质,所以要密封保存;(4)Na2CO3溶液加入Ca(OH)2溶液中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再与乙同学所得溶液混合时,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二氧化碳,由于上层为无色透明的溶液,说明溶液不显碱性,所以不可能含有氢氧化钠,而氯化钙可能被碳酸钠反应掉,也可能没被反应掉.因此答案应该是:上层溶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NaCl(酸碱指示剂除外);可能含有的溶质是CaCl2;由于氯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所以检验是否含有氯化钙,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化钙,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氯化钙.故答案为:(1)碱性;(2)CaCl2、HCl;(3)密封保存;(4)NaCl;CaCl2;取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内滴加碳酸钠溶液,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化钙,如果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不含有氯化钙.【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判断方法是:先根据反应的生成物考虑,再考虑反应物是否过量.检验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可以用滴加无色酚酞试液进行检验.三、实验探究题10.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样品,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有白色粉末.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提出问题】该样品中含有哪些物质?【提出猜想】通过分析,提出如下猜想:猜想Ⅰ:已完全变质,该样品中只含Na2CO3;猜想Ⅱ:部分变质,该样品中含有NaOH和Na2CO3.则NaOH 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 2=Na 2CO 3+H 2O .【查阅资料】(1)碱性的Na 2CO 3溶液可以与中性的CaCl 2溶液发生复分解反应;(2)CO 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实验探究】为确定该样品的成分,小明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一起完成下列实验报告.【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氢氧化钠能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从而变质;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据此解答.【解答】解:【提出猜想】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 2=Na 2CO 3+H 2O .故填:2NaOH+CO 2=Na 2CO 3+H 2O .【实验探究】猜想Ⅱ成立,则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要证明含有碳酸钠,可以加入氯化钙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要证明含有氢氧化钠,可以加入过量的氯化钙溶液,除去碳酸钠,然后加入酚酞试液,变红,则含有氢氧化钠,故填:【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11.甲、乙两同学在学完酸的化学性质后,做了如下实验:。

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word解析版)

2016年辽宁省大连市中考化学试题及参考答案与解析(满分70分)相对原子质量:C—12 O—16 Fe—56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B.玻璃破碎C.动物呼吸D.石蜡熔化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3.下列元素中,摄入不足会影响青少年骨骼发育的是()A.锌B.铁C.钙D.碘4.下列食品中,富含糖类的是()A.鸡蛋B.黄瓜C.豆油D.玉米5.下列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B.蚕丝C.涤纶D.棉花6.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硫酸钾(K2SO4)B.尿素【CO(NH2)2】C.膦酸二氢铵【Ca(H2PO4)2】D.磷酸氢二铵【(NH4)2H2PO4】7.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红磷B.石灰石C.氯化铝D.氧化铜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TiO2C.K2CO3D.C6H12O69.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A.KOH B.ZnO C.HNO3D.MgSO410.如表是人体内某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胃液B.唾液C.胆汁D.血浆11.下列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的是()A.蔗糖溶液B.酒精溶液C.碘酒D.氯化钠溶液12.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A.﹣1 B.+1 C.+3 D.+51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A.B.C.D.14.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用霉变的花生榨油B.用碳酸钠除水垢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D.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15.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铜质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B.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低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D.用铁锅炒菜时利用铁的导热性二、填空(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5分)16.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水中的不溶物杂质可采用的方法;水中的色素、异味可用吸附,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2)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证明水是由组成的.17.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煤还含有少量的元素,燃烧产生的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18.铁合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地球上的铁元素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用于炼铁的一种矿石是.(2)用生铁制防盗门而不用纯铁的主要原因是.在防盗门表面喷漆,其防锈原理是,喷漆前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19.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2)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氯化钾(3)要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外的方法是.(4)t1℃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3)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三、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24分)21.(3分)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立即盖上玻璃片,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22.(4分)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气体加压储存在钢瓶中.(1)储存和运输氧气钢瓶时,严禁与易燃气体钢瓶混合存放,以防气体泄漏发生猛烈爆炸事故.分析混合存放可能发生爆炸的原因.(2)使用氧气钢瓶时,若氧气钢瓶的瓶嘴上沾有油污,打开减压阀,高压氧气喷出后油污会自燃.解释油污自燃的原因.23.(6分)在实验室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1)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B收集氧气的方法是.(2)用装置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C中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24.(5分)为了验证锌、铁、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某同学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1)该同学能否达到实验目的?说明理由.(2)自选四种试剂,另外设计实验方案,证明以上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写出实验操作、现象和结论.25.(6分)为了证明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能发生反应,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能发生反应.如图所示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实验前弹簧夹K1、K2处于关闭状态)资料:CaCl2+Na2CO3═CaCO3↓+2NaCl实验一: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1)实验过程中需缓缓通入氮气,其作用是什么?(2)写出氢氧化钙溶液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实验二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3)打开活塞Ⅱ,将足量氢氧化钠溶液加入锥形瓶中,立即关闭活塞Ⅱ,写出利用图示装置证明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实验操作及现象.(4)实验后,取B中锥形瓶内的溶液,倒入烧杯中,若溶液呈红色,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溶液中是否有氢氧化钠,写出实验操作、预期现象和结论.四、计算题(本题6分)26.(6分)高温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最终生成铁和二氧化碳.(1)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16g氧化铁完全反应最多生成铁的质量.(2)实验过程中,当16g氧化铁全部变为黑色粉末时停止加热,反应生成5.6g二氧化碳,测得黑色粉末中有2.8g铁,还有一种铁的氧化物(铁的氧化物中,氧化亚铁和四氧化三铁是黑色).计算确定黑色粉末中的氧化物是氧化亚铁还是四氧化三铁.参考答案与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干冰升华B.玻璃破碎C.动物呼吸D.石蜡熔化【知识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思路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玻璃破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动物呼吸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2.空气中含量较多且能用于食品包装的气体是()A.氮气B.氧气C.稀有气体D.二氧化碳【知识考点】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思路分析】根据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和性质,本题解题的关键信息是:“含量较多且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说明该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解题过程】解:空气中各成分及体积分数为: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水蒸气和杂质:0.03%.氮气在空气中含量较多,且化学性质不活泼,能充入食品包装中以防腐.故选:A.3.下列元素中,摄入不足会影响青少年骨骼发育的是()A.锌B.铁C.钙D.碘【知识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思路分析】A、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错误.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青少年骨骼发育不良,主要缺乏的元素是钙元素,故选项正确.D、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碘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故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故选C.4.下列食品中,富含糖类的是()A.鸡蛋B.黄瓜C.豆油D.玉米【知识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思路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鸡蛋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B、黄瓜中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C、豆油中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D、玉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故选D.5.下列材料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A.羊毛B.蚕丝C.涤纶D.棉花【知识考点】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思路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B、蚕丝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C、涤纶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D、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故选:C.6.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A.硫酸钾(K2SO4)B.尿素【CO(NH2)2】C.膦酸二氢铵【Ca(H2PO4)2】D.磷酸氢二铵【(NH4)2H2PO4】【知识考点】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思路分析】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解题过程】解:A、硫酸钾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B、尿素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C、膦酸二氢钙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D、磷酸二氢铵中含有磷元素和氮元素,属于复合肥.故选D.7.下列物质中,属于单质的是()A.红磷B.石灰石C.氯化铝D.氧化铜【知识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思路分析】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分析,单质指的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题过程】解:A、红磷是由磷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故A正确;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一些杂质,是混合物,故B错误;C、氯化铝是由氯和铝两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C错误;D、氧化铜是由碳和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故选A.8.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A.O2B.TiO2C.K2CO3D.C6H12O6【知识考点】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思路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并且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解题过程】解:A、氧气(O2)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单质;故不正确;B、二氧化钛(TiO2)是由钛、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故正确;C、碳酸钾(K2CO3)是由钾、碳、氧三种元素组成;故不正确;D、葡萄糖(C6H12O6)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正确.故选B.9.下列物质中,属于碱的是()A.KOH B.ZnO C.HNO3D.MgSO4【知识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思路分析】根据碱的定义及电离的离子的特点进行分析,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都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据此解答.【解题过程】解:A、氢氧化钾是由钾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的,属于碱;B、氧化锌属于氧化物;C、硝酸属于酸;D、硫酸镁属于盐;故选A.10.如表是人体内某些液体的正常PH范围,其中酸性最强的是()A.胃液B.唾液C.胆汁D.血浆【知识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思路分析】当溶液的pH等于7时,呈中性;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且pH越大,碱性越强;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题过程】解:A、胃液的pH为0.9﹣1.5,小于7,显酸性.B、唾液的pH为6.6﹣7.1,可能显酸性、中性、碱性.C、胆汁的pH为7.1﹣7.3,大于7,显碱性.D、胰液的pH为7.35﹣7.45,大于7,显碱性.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且pH越小,酸性越强,胃液的pH最小,酸性最强.故选A.11.下列溶液中,溶剂是酒精的是()A.蔗糖溶液B.酒精溶液C.碘酒D.氯化钠溶液【知识考点】溶液、溶质和溶剂的相互关系与判断.【思路分析】根据溶液中只要有水,水一定是溶剂回答本题.【解题过程】解:A、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故错;B、酒精溶液中溶质是酒精,溶剂是水,故错;C、碘酒是将碘溶解于酒精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正确;D、氯化钠溶液中,溶质是氯化钠,溶剂是水,故错.故选C.12.氯酸钾(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是()A.﹣1 B.+1 C.+3 D.+5【知识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思路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KClO3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解题过程】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可知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x+(﹣2)×3=0,则x=+5.故选D.13.下列微粒结构示意图中,表示阴离子的是()A.B.C.D.【知识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思路分析】根据当核内质子数小于核外电子数时,为阴离子分析解答.【解题过程】解:A.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是原子;错误;B.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正确;C.质子数等于电子数是原子;错误;D.质子数>电子数,为阳离子;错误;答案:B.14.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A.用霉变的花生榨油B.用碳酸钠除水垢C.用甲醛溶液浸泡海产品D.用碳酸氢钠焙制糕点【知识考点】亚硝酸钠、甲醛等化学品的性质与人体健康;常用盐的用途.【思路分析】A、根据霉变的花生中含有黄曲霉毒素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甲醛能破坏蛋白质的结构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霉变的花生中含有有毒的黄曲霉毒素,黄曲霉素需加热到280℃以上才能够受到破坏,用霉变的花生榨的油中含有黄曲霉毒素,故该做法错误.B、水垢的主要成分是CaCO3和Mg(OH)2,它们分别为碳酸盐和碱,碳酸盐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碳酸钠,故该做法错误.C、甲醛有毒,能破坏人体蛋白质的结构,使蛋白质变性,故该做法错误.D、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使焙制的糕点疏松多孔,故该做法正确.故选D.15.下列有关金属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铜质插头是利用铜的导电性B.钨制灯丝是利用钨的熔点低C.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铝的延展性D.用铁锅炒菜时利用铁的导热性【知识考点】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思路分析】A、根据性质决定用途考虑,做导线需要具有导电性;B、根据金属钨的熔点高进行解答;C、根据金属具有延展性考虑;D、根据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进行分析判断.【解题过程】解:A、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可以用来做插头,故A正确;B、金属钨的熔点高,所以可用钨制灯丝,故B不正确;C、金属具有延展性,铝制成铝箔是利用金属很好的延展性,故C正确;D、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热性,铁锅炒菜是利用铁的导热性,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B.二、填空(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25分)16.水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1)自然界中的水都不是纯水.水中的不溶物杂质可采用的方法;水中的色素、异味可用吸附,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2)水通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由此证明水是由组成的.【知识考点】自来水的生产过程与净化方法;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思路分析】(1)根据过滤操作、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和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分析解答.(2)根据水电解实验现象解答,正极的气体体积少,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的气体体积多,能燃烧是氢气.且体积比为1:2,由此写出通电分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解题过程】解:(1)过滤可以把不溶于水的物质除去.所以,过滤通常用于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颜色和异味;检验硬水和软水可用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2)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 2H2↑+O2↑.故答案:(1)过滤;活性炭;肥皂水.(2)2H2O2H2↑+O2↑.氢元素和氧元素.17.人类使用的燃料大多来自化石燃料.(1)煤主要含有碳元素,将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所放出的.煤还含有少量的元素,燃烧产生的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2)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不同,将它们分离,可得到的产品之一是.(3)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知识考点】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石油加工的产物.【思路分析】(1)根据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进行解答;(2)根据将石油加热炼制,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进行分离的解答;(3)根据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分析写出反应的方程式.【解题过程】解:(1)煤作为燃料主要是利用碳元素与氧反应放出的热量,煤还含有少量的硫元素,燃烧产生的气体溶于雨水会形成酸雨.(2)将石油加热炼制,可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不同产品,这是利用石油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3)甲烷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CH4+2O2CO2+2H2O.故答案为:(1)热量;硫;(2)沸点;汽油;(3)CH4+2O2CO2+2H2O.18.铁合金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1)地球上的铁元素以(“单质”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可用于炼铁的一种矿石是.(2)用生铁制防盗门而不用纯铁的主要原因是.在防盗门表面喷漆,其防锈原理是,喷漆前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知识考点】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生铁和钢;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思路分析】(1)根据地球上的金属资源除Au、Ag等有单质形式存在外,其余都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进行分析;根据主要的铁矿石及其成分进行分析;(2)根据合金的性能进行分析;根据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同时接触进行分析;根据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写出化学方程式即可.【解题过程】解:(1)地球上的铁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常见的铁矿石有赤铁矿(Fe2O3),磁铁矿(Fe3O4),菱铁矿(FeCO3);(2)用生铁制防盗门而不用纯铁的主要原因是纯铁很软,生铁比纯铁的硬度大;铁生锈的条件是与空气中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防盗门表面喷漆可以延缓钢板锈蚀,其防锈原理是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氧化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其化学方程式为:Fe2O3+6HCl=2FeCl3+3H2O;故答案为:(1)化合物;赤铁矿;(2)纯铁很软,生铁比纯铁的硬度大;隔绝空气中的氧气和水;Fe2O3+6HCl=2FeCl3+3H2O.19.如图是硝酸钾和氯化钾的溶解度曲线.(1)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2)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填“>”、“=”、“<”)氯化钾(3)要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外的方法是.(4)t1℃时,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知识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思路分析】根据已有的溶解度曲线的意义进行分析解答,根据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解答,根据溶质质量分数=解答.【解题过程】解:(1)据图可以看出,两种物质中,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钾,故填:氯化钾.(2)t2℃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大于氯化钾的溶解度,故填:>;(3)要使硝酸钾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除加水外还可以升高温度,故填:升高温度.(4)t1℃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25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100%=20%,故填:20%.20.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反应的基本类型.(1)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2)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3)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知识考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反应类型的判定.【思路分析】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再根据反应特征确定反应类型.【解题过程】解:(1)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2)常温下铝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特征,属于化合反应.(3)碳酸钾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钾,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K2CO3═CaCO3↓+2KOH;该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2分解反应.故答案为:(1)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2)4Al+3O2═2Al2O3;化合反应;(3)Ca(OH)2+K2CO3═CaCO3↓+2KOH;复分解反应.三、简答题(本题共5小题,共24分)21.(3分)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立即盖上玻璃片,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紫色石蕊溶液变红.用微粒的观点解释以上现象.【知识考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思路分析】根据实验现象以及石蕊遇酸性溶液会变红等知识结合实验的情况分析解决即可.【解题过程】解:由于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向充满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加入滴有紫色石蕊溶液的水,二氧化碳分子进入水分之间,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所以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部分二氧化碳分子与水分子结合为碳酸分子,使溶液显酸性,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答案为:二氧化碳分子进入水分之间,使集气瓶中的气体减少压强变小,部分二氧化碳分子与水分子结合为碳酸分子,使溶液显酸性,所以用手压住玻璃片,充分振荡后将集气瓶倒置,松开手,观察到,玻璃片没有掉落,紫色石蕊溶液变红.22.(4分)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使用,通常把气体加压储存在钢瓶中.(1)储存和运输氧气钢瓶时,严禁与易燃气体钢瓶混合存放,以防气体泄漏发生猛烈爆炸事故.分析混合存放可能发生爆炸的原因.(2)使用氧气钢瓶时,若氧气钢瓶的瓶嘴上沾有油污,打开减压阀,高压氧气喷出后油污会自燃.解释油污自燃的原因.【知识考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思路分析】(1)根据氧气的助燃性以及爆炸发生的条件来分析;(2)根据燃烧发生的条件来分析.【解题过程】解:(1)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泄漏后与可燃性气体混合物,遇明火很容易发生爆炸;故填:可燃性气体与氧气充分混合,达到了可燃性气体的爆炸极限,遇明火就会发生爆炸;(2)油污属于可燃物,温度达到了油污的着火点,再与喷出的氧气接触,就立刻发生了燃烧.故填:温度达到了油污的着火点,并与氧气接触.23.(6分)在实验室利用以下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实验.(1)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装置B收集氧气的方法是.(2)用装置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仪器a的名称是.装置C中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不燃烧、、.【知识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思路分析】(1)通常情况下,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考虑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解题过程】解:(1)用A制氧气时,应该是利用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B中收集气体的方法叫向上排空气法.(2)用A制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仪器a的名称是长颈漏斗.装置C中两支蜡烛自下而上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的性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训练(五)[范围:第12~15课时满分:60分时间:50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8分)1.下列没有运用中和反应原理的是( )A.服用含氢氧化镁的药物,可以治疗胃酸过多症B.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C.蚊虫叮咬处涂上肥皂水,可减轻痛痒D.用生石灰作干燥剂3.某校化学小组在利用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时,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测得烧杯中溶液pH的变化,如图C5-1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C5-1A.图中c点所示溶液呈碱性B.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2SO4和H2SO4C.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入到盛有硫酸的烧杯中D.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4.下列图像与对应叙述正确的是( )图C5-25.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图C5-36.向一定质量的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m g Zn,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渣洗涤、干燥后再称量,得到的质量为m g,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取反应后的滤液观察,滤液可能呈蓝色B.取反应后的滤液滴加稀盐酸,有白色沉淀产生C.取滤渣滴加稀硫酸,可能有气泡产生D.滤渣中的物质至少有两种7.在AgNO3、Zn(NO3)2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

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

根据上述现象,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滤渣中一定有ZnB.滤渣中可能有Ag、CuC.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D.滤液中可能有AgNO3、Cu(NO3)2A.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则硝酸与氢氧化钠也能发生中和反应B.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能起到保护作用,则铁表面的氧化铁也能起到保护作用C.碱溶液能使石蕊溶液变蓝,则能使石蕊溶液变蓝的溶液一定是碱D.蔗糖的饱和溶液,不能再溶解蔗糖,也一定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二、填空题(共32分)10.(4分)如图C5-4所示,广口瓶中盛有少量饱和澄清石灰水,小试管和U形管中均有适量水,现向小试管中注入适量浓硫酸。

请回答:图C5-4(1)可观察到饱和澄清石灰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U形管中a、b液面变化情况是________(选填序号)。

A.a液面上升,b液面下降B.a液面下降,b液面上升11.(10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请根据下列仪器和实验装置回答有关问题:图C5-5(1)仪器②的名称是__________。

(2)用①②③组合可制备C O2,写出实验室用此装置制备CO2的化学方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CO2应选用装置________(填“④”或“⑤”)。

(4)利用图⑥所示装置(集气瓶中预先装满CO2气体)来验证CO2的性质。

先加入足量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加入足量盐酸,观察到的现象是气球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6分)中和反应在工农业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某学生课外兴趣小组对中和反应进行研究。

(1)对于没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盐酸与稀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要证明它们之间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可通过如下实验来进行。

①在盛有稀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2~3滴酚酞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到上述烧杯中,边滴边用玻璃棒搅拌,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时,说明它们之间发生了中和反应,且恰好完全反应。

(2)对于某些有明显实验现象产生的中和反应,如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的反应,只要将稀硫酸滴加到氢氧化钡溶液中,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就可说明反应已经发生。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12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同学在实验室整理药品时,发现氢氧化钠溶液的试剂瓶未塞瓶塞,且试剂瓶口周围有一些白色固体,他们怀疑氢氧化钠已经变质,于是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提出问题] 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 ?[查阅资料] 氯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呈中性。

[实验探究] 小王、小李两同学分别设计了不同方案并加以实验。

(1)小李同学认为小王同学的结论不科学,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李同学的试验中观察到实验现象A为________________,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张同学认为该氢氧化钠溶液只是部分变质。

为确定小张同学的猜想,应对小李同学的试验进行如下改进:向试管中加入________的氯化钡溶液,再向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通过观察溶液颜色变化来检验该溶液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4)小王同学在测定溶液pH的实验中,由于紧张先将pH试纸湿润后再去测氢氧化钠溶液的pH,你认为他测出该溶液的pH会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反思](5)该溶液变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拓展应用](6)要证明氢氧化钠溶液是否变质,你认为还可使用与小李实验所加试剂不同类别的试剂是___________(填一种试剂即可,用化学式填写)。

(7)若要除去上述变质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杂质应加入适量的________________(填化学式)。

三、计算题(10分)14.在实验室中,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Ca(OH)2粉末状试剂。

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实验分析:称取试剂19.8 g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2 g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 g盐酸充分反应。

测得部分数据与图像如下。

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图C5-6其依据是(通过实验数据和图像做出你的分析)。

(2)b的数值为________。

计算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主题训练(五)1.D [解析] 用生石灰做干燥剂,是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不是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没有运用中和反应原理。

2.D [解析] 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打开汽水瓶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

3.D4.D [解析] 向一定量的稀硫酸中加入锌粒,开始时并没有氢气,应是从0开始;向pH=1的溶液中加水,酸溶液被稀释,溶液的pH增大,但是不会大于等于7;加热KClO3和MnO2的混合物生成氯化钾,且其中的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变,剩余固体的质量不会是0;向一定量的CuSO4溶液中加NaOH溶液,二者接触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沉淀的质量从零开始,当二者完全反应,沉淀的质量不再改变。

5.D 6.B7.C [解析] 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出的固体中滴加稀硫酸,有气泡产生,说明Fe过量没有反应完,则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被置换生成Cu、Ag和Fe(NO3)2。

铁的活动性比锌弱,不会置换出硝酸锌中的锌;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渣中一定有Ag、Cu;铁将原混合溶液中的Cu(NO3)2、AgNO3全部置换生成Cu、Ag 和Fe(NO3)2,所以滤液中一定有Fe(NO3)2、Zn(NO3)2;向滤渣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铁过量,滤液中一定没有硝酸铜和硝酸银。

8.B [解析] 甲烷和氢气都具有可燃性,不能通过点燃检验;二氧化碳能与Ca(OH)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但无明显现象,可以鉴别;碳酸钠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与二氧化碳,而氯化钠与盐酸不反应,所以两者加入适量的稀盐酸后还需要通过蒸发结晶即可得到较纯净的氯化钠固体,因此步骤不完整,故C 错误;铁、铜和硫酸锌都不反应,无法比较二者的活动性顺序。

9.A10.(1)变浑浊(或其他合理答案) (2)B11.(1)锥形瓶(2)CaCO3+2HCl===CaCl2+H2O+CO2↑(3)④(4)变大2NaOH+CO2 === Na2CO3+H2O 变小12.(1)①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2)生成白色沉淀Ba(OH)2+H2SO4===BaSO4↓+2H2O13.(1)氢氧化钠变质后生成的碳酸钠溶液的pH也大于7 ,也能使酚酞溶液变红(2)有白色沉淀产生BaCl2+Na2CO3=== BaCO3↓+2NaCl(3)过量 (4)偏小(5)2NaOH+CO2===Na2CO3+H2O (6)HCl (7)Ca(OH)214.(1)125 滴加盐酸至100 g时,开始有CO2生成,证明有CaCO3存在,之前滴加盐酸无现象,说明盐酸与Ca(OH)2反应,从而证明有Ca(OH)2存在,则该试剂已部分变质。

(2)2.2解:设参加反应的CaCO3的质量为xCaCO3+2HCl=CaCl2+H2O+CO2↑100 44x 2.2 g10044=x 2.2g解得:x =5 g则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为 19.8 g -5 g =14.8 g ,Ca(OH)2的质量分数为:14.8 g19.8 g ×100%≈74.7%。

答: 该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7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