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11.03 胡云安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摘要】本文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

首先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指出其对于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然后分析了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和保护措施,包括开设相关课程和项目,并结合案例展示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方面的实践经验。

接着探讨了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及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

最后总结与展望了高校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重要性,呼吁高校在这一领域发挥更大作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保护、重要性、方式、措施、教育、实践、案例、作用、发挥、总结、展望1. 引言1.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的无形的文化财富,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等。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文化、历史记忆和传统智慧,是我们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现代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消失的风险,传承与保护工作显得尤为迫切。

高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重要场所,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要的责任和使命。

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究、校园文化活动等途径,高校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高校还可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热情。

本文将通过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高校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高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高校的实践以及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项目的案例,全面分析高校在传承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和意义,展望未来高校应该如何进一步发挥作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工作。

2. 正文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由社会群体创造、传承并发展的各种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技艺、民俗习俗、口头传统等。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摘选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摘选
乐水学堂——多维度促进民族融合
22
合肥工业大学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引领工程
23
华南理工大学
建设二级学院“心晴工作室”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2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基于对象特征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模型构建及应用
25
南华大学
“马大姐”心灵微时空
26
复旦大学
战胜你的拖延症——战拖工作坊
27
湖南工艺美术
职业学院
空间怡心园—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新平台的探索与实践
39
上海交通大学
辅导员双微平台——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模式建设
40
南京大学
“互联网+”与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培育
——南京大学“微青环”思政工作室建设实践
4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南航徐川”网络公众平台: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附件1:
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工作精品项目摘选
序号
申报学校
项目名称
1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榜样育人工程
2
大连民族学院
“再读家训,重拾家史”主题教育活动
3
西南大学
创新大学生主题教育模式
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
东北大学
新雷锋成长计划——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载体建设项目
5
西南财经大学
以特色典礼体系搭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
3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我们的梅地亚”成长之路——辅导员自媒体工作室的探索与实践
35
北京科技大学
基于网络的大学生党员述责测评系统工程
36
东华大学
构建“小课堂大智慧”微党课平台

开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新使命

开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新使命
学 ” 时 代独 领 风 骚 。
2 0 1 1 年4 月2 4日,胡 锦涛 同志在清华 大学百 年校 庆 讲话 中首次 明确提 出 :高等教育是优 秀文化传承 的重要 载体 和思想 文化创新的重要源 泉。全面提高高 等教育质 量 ,必须 大力推 进文化传承 创新。此观点 与 “ 全面提 高 高等教育质 量 ,必须 大力提 升人才培养水 平 ;必须 大力 增强科学研 究能力 ;必须 大力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 ”一起 并列提 出 ,因而引发 了国内对大学 的第 四使命 “ 文 化传 承创新 ”的关注。 那 么 ,大学 的文化传承创 新功能是 与生俱来还 是时 代赋 予?大学 的第 四功能是 中国特 色还是也 能得到 国际 认 同?这些 问题都值 得研究 者探索 ,这里 不重点讨 论 。 但有一个现 象笔者认 为值得 重视 ,那就是 大学理念 的每
2 .“ 大学文化庸俗化”的四大具体表现
学者 眭一凡 归纳指 出 :其一 ,官本位 。 以官为本 、 惟 官是重 、惟 官是 奉、惟 官是从 、惟 官是 大等拜 官主义 价值取 向 ,使大学 更像 官僚体 制的 附庸而 非学术机 构。
1 6 f 中国国情国力 I 2 0 1 3 . 0 9
新的责任和使命?
1 . 理解大学 “ 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两个维度
学者张德 祥认 为 ,建设好 大学 自身 的文化 ,即大学 文化和 大学对社 会文化 的繁 荣与发展作 出贡献 ,可以称
之为大学 的双重 文化使命 。笔者认 为 ,既然要承担 文化 传 承创新 的重要使命 ,那 么大学首 先要建设好 自身 的文 化 ,成 为优 秀文化 的代表 、创新 文化的策源地 、社会发

从中不难 发现 ,世 界科学 中心的转移 轨迹 与大学 的 理 念 变迁 、功 能扩 展 、社 会 经 济 文化繁 荣 轨迹 基 本 一

创新大学文化 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创新大学文化  建设有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安庆师范学院特色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的特色做 起 。
境和研究模式 ; 必须转变以“ 传道、 授业 、 解惑” 的主 要 目标 ; 转变教师主动传授知识 ,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的教 育观 念和传 统 ; 须摆 脱 学 术 型 高校 重学 术 轻 必
应用 、 重理 论轻实 践 的学术 文化 的影 响 , 以实 现应 用
型 院校 所具 有 的应用性 文化 的新 生 与成长 。创新 文 化 , 成核 心竞争 力 , 是应 用型本 科 院校 的历史使 形 这
第 2 第 7期 5卷 2010年 7月
宿 州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S z o ie s y o r a u h u Unv ri o t
VO L25. . No 7
J 12 1 u.0 0
d i1 . 9 9 j i n 17 2 0 . 0 0 0 . 0 o :0 3 6 / .s .6 3- 0 6 2 1 . 7 0 1 s
在 于二 者 的办 学定位 不 同 。学 术型 本科 高校 的定位 是 在研究 性 和学术性 上 , 它们进 行 的是精 英教 育 , 瞄 准的是 国 内一 流或 国际 一流 , 养 的是 研 究 型创 新 培
人 才 。而应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定 位 大 多 是 面 向地 方 、
文化功能 。这些 功 能是 传 承文 化 、 究 文化 、 研 融合 文
13 弘扬 与创新 , . 建设 应用型 本科 院校 的特 色文化 建 设应 用 型本 科 院校 的 特色 文 化 , 离不 开 文 化 的弘扬 与创新 。弘 扬 文化 包 括传 承 文 化 、 究 文 化 研
命。 12 应 用型本 科 院 校应 重 视 地 方性 和应 用 性 文化 . 的建设 应 用型本 科 院校与学 术 型本科 高校 的根本 区别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2023-11-04content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与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路径与方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案例分析目录contents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效果评估•总结与展望目录0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独特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和文化传统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定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性、民族性、传承性、多元性等特点,其核心是儒家思想,但也融合了道家、法家等多元思想。

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软实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提升国家文化自信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强化民族团结、维系国家统一、引导社会道德风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大学生成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民族精神、文化自信和理想信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历史沿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发端,历经秦汉至宋明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体系。

当代发展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应用,不仅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还在教育、文化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与发展02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与现状03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意义0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未来的成长奠定基础。

02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有助于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清华大学为例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清华大学为例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清华大学为例
胡显章
【期刊名称】《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14)004
【摘要】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的本质是一种以传承、创新文化为己任的功能独特的文化体,大学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3个层面;大学文化建设必须具备宏观的视角和战略眼光,克服现有文化中存在的“文化失根”等问题,实现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融合,在教育思想上实现对“工具化”的突破。

【总页数】7页(P1-7)
【作者】胡显章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122
【相关文献】
1.传承创新大学文化培育创新创业型人才——以河南大学为例 [J], 谢纳泽
2.大学文化的传承创新是时代赋予大学的重要使命——2012“高等教育现代化: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综述 [J], 孟克;孙婷
3.文化传承创新视阈下的大学文化建设研究——从西南联大的文化魅力看当下的大学文化建设 [J], 刘冬梅;刘刚
4.民间艺术传承保护与大学文化建设——以埇桥马戏、泗州戏的传承保护和宿州学
院大学文化建设为例 [J], 赵东;李月云
5.“一校多区”格局下实现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路径探析--以西南财经大学为例[J], 罗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神圣使命——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神圣使命——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传播 、研 究 西 方 知 识 .培 养 了一 代 又一 代 人 才 .为推 动 本 国现 代化 进 程 做 出 了重 要 贡 献 。 以儒 家思 想 为代 表 的东 方 传 统 哲 学强 调 ” 者 爱 人 ” ” 仁 和
而不 同” .儒家人道精神 的核心在于对 生命尊严 的透彻认识以
有 明显 的专业特 点。许校 长提 出 ,生物多样 性的丧 失会危及 版 . 将与 《 大藏 经》 《 、 道藏》鼎足而 立 . 为中国文化儒 、 、 成 释
我们人 类的生存 而 文化 多样 性的丧 失会 危及 人类社会 和 文 道三 大思 想体系 的三座 丰碑 。《 中华文 明史 》和 《 儒藏》等标 明的发展 。 中国传统 文化要 求我 们在 满足个人 欲望 的同时充 பைடு நூலகம் 性的传统 文化研 究成果 .不仅仅 继承 了北大 国学研 究 的优 分考虑社 会 的利 益 .集体 的利益和他 人的利益 。这种文化 并 良传统 .而且具 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它们普遍具 有跨学科合 非十全十美 . 但在一些 方面 , 却显 示了独特 的优越 性。比如说 作的优点 .结合各 学科 的优 势资源 .对 中华传统 文化精粹进
界 、教育界和 文化界 的风气 。
: 同样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维普资讯
崮际人 交流 IT R .F N L A N 20/ N E Na I A T I T l 08 4 2O E 0 不可否认 .全球化进程 中存在着一种文化单一化趋势 .它 化 为 己任 ,促进 文 物 和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做 好 文 化典 籍 整 威胁 着文化多样性 。在过去几十年间 .全球化 对于地域 与传 统 理工作 .自觉地 承担 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为增强中华文化的 文化造成 了空前冲击 ,这是有 目共睹 的事实 ,而东 亚地 区面对 国际 影 响 力 做 出 了新 的贡 献 。比 如 ,由袁 行 霈教 授 主 编 .北大 的挑 战尤为严峻 。” 对我们东 方国家而言 .全球 化的主要 问题 人文学科 3 6位著名学 者集体编撰 ,历 经 7 年而 成的煌煌 巨著

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关系

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关系

论高校文化传承创新与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逻辑关系胡永新
【期刊名称】《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43)006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四大职能之一,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大学的责任与使命.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具有特色优势,特色优势达到世界或全国的领先水平.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质量优势与特色支撑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特色本质和内涵要求可以通过文化传承创新得到实现,文化传承创新与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
【总页数】5页(P154-158)
【作者】胡永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南昌33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0
【相关文献】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及内在统一的逻辑关系 [J],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大特色”逻辑关系探析 [J], 梁晓宇
3.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助推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 [J], 李力民
4.高校校本资源发掘与创新创业教育特色形成的逻辑关系 [J], 姚琳;严嘉
5.立足新阶段新起点实现新目标新作为
——扎实推进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J], 孙晓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云安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2014-11-03 15:00中国青年报胡云安
如果说大学文凭只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那么,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

近年来,有关大学文化的论题颇受社会关注。

正确理解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存在方式与演变,更加关注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对于推动中国高等教育从“数量型扩张”到“质量型提升”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大学文化的内涵与特质
大学是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要功能的独特社会组织。

因此,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经过历史沉淀、人文积累所形成的价值取向、信念目标、理想追求、善德导向和行为准则,是对学生进行人格塑造并影响其人生轨迹的精神财富的时空存在。

大学与大学文化如影随行,大学文化是大学的阳光和空气,直接作用于师生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犹如血液一样,浸润营养并循环于大学整个肌体的方方面面。

大学文化传承能够彰显大学价值,培养健全人格,并凝练和熔铸大学精神。

每个生活于大学的人,都在接受大学文化的陶冶,都在大学文化的氛围之中徜徉。

这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行不言之教。

任何价值都以文化形态为存在方式。

文化反映价值,价值体现文化,大学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发酵、培植、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

大学文化的存在方式及其演变
大学传承的是文化,研究的是学术,崇尚的是真理,生产的是人才,塑造的是品质,萌发的是理想,培养的是能力,熔铸的是精神,服务的是社会。

大学文化是由存在于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且每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方式、理由、功能与作用。

具体来讲,大学校园内的多种文化构成及其存在形式主要有以下10种,即主导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代表)、科学文化、名师文化、思潮文化、热点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流行文化)、创新文化、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这些文化在大学师生的碰撞、交流中,构筑了多姿多彩的大学文化。

改革开放初期,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批判解除了禁锢人们几十年的极“左”思想的束缚,为知识分子正名,摧毁文化专制,整个社会呼吸到了思想解放所带来的新鲜空气。

这个时期是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思潮叠起,观念颠覆;百废待举,励精图治;真理讨论,清风徐来;高考恢复,燃起希望的一个历史转折时期。

当年的学子们理想是其支柱,激情是
其常态,实干是其本色,报国是其使命。

时逢人才匮乏、青黄不接,大学生是社会最稀缺的资源,被誉为时代骄子。

这些当年学子如今已经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成为中国社会的栋梁与中坚。

今天,1980年代的学子已经成为新世纪学子的父辈,当年学子的子女已成为而今的大学生,虽同属大学生活,因处于不同时期,大学文化的差异不可同日而语。

具体来讲,改革开放30多年大学文化的流变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改革开放虽历经艰辛,然不可逆转,大学文化受到多元化的稀释与整合。

第二,大学生所处时代及年龄特征,决定了大学文化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阶段。

第三,大学文化完全具备了信息社会的特征,网络文化成为大学文化和师生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近年来大学文化的变异,日益凸显功利性的实用主义特点。

由此看来,大学文化的演变深受市场经济、互联网和人们物质、文化、精神生活的多元化需求的冲击,固守的大学文化确实需要重构重建。

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大学文化是复合的、多元的、绵延的,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汇集众流的历史文化长河。

所以传承与创新大学文化,防止大学文化式微、大学精神衰退,理应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笔者认为——
教育家不能缺席。

大学应当由教育家来治理,大学文化应当由教育家来倡导力行。

但纵观以往大学领导的选拔任用,一直都参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没有提出过教育家的选拔标准。

在大学领导的选任标准上,没有突出大学领导应当具备的教育理念、学术水平、人文底蕴以及对教育规律的掌握和遵循,即教育家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导致教育家在大学办学主体地位的缺席。

应当重视选拔教育家来治校办学。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不能缺位。

先进的高等教育理念和大学文化,共同推动高等教育发展。

当我们从理论与实践上无法解答“钱学森之问”时,首选应当是确定适合我国国情,跨国际、跨文化交流的高等教育理念,能够对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从战略上把握,宏观上的整合,将不仅决定教育质量和人才素质能力,同样可使大学文化更趋繁荣。

人文精神不能缺守。

大学本质上是传承人文精神、延续民族血脉的。

一所好的大学长期积累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具有持续不衰的吸引力、影响力和创造力,师生都是其守护者。

但令人遗憾的是大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稀薄成为现在中国大学的软肋。

一方面技术至上排斥了人文精神,提倡“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断裂日久,人文教育先天不足,后天失养,亦会导致大学文化异化和学者社会责任淡化。

我国著名科学家任继周院士说的“人文素养决定一个人在专业上能走多远”,真是至理名言。

教师的育人责任不能缺失。

教师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播者。

特别是名师,是学生的精神偶像和学校的精神象征,是知识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效法的榜样,对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起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在学生心灵塑造及价值选择方面的引领启迪示范不可替代,故教师除教书之外,更要肩负起传道育人的神圣职责。

大学是对大学生的精神雕琢,而精神雕琢的利器便是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

如果说大学文凭是进入主流社会的通行证,其实,大学文化才是对青年人生的一种再造和升华。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合因素作用的过程,因而,人才必经多元文化的锻造,才能应对时代,立足社会,支撑人生。

(作者系甘肃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研究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