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诊断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合集下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兰浩
【期刊名称】《中国实用医药》
【年(卷),期】2013(008)005
【摘要】目的探讨彩超诊断和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方法和价值.方法通过对234例可疑肠套叠患儿行超声检查,诊断的67例为肠套叠,进行超声引导水压灌肠治疗.结果进行水压复位59例,成功54 例; 成功率91.5%,失败的5 例,经手术证实均为肠套叠,其中三例时间超过48 h.结论超超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易行,成功率高,是值得推广应用的方法.
【总页数】2页(P63-64)
【作者】兰浩
【作者单位】111000,辽宁省辽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探讨 [J], 黄世林;詹利永;章功年;洪志华;许川一;杨静;陈冬冬
2.超声引导下电脑遥控水压灌肠仪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护理经验探讨 [J], 雷淑琴;李庆丰;梁淑华;杨忠刚;李朝喜
3.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的应用价值 [J], 钟万霖;肖宗浩
4.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后复发危险因素 [J], 胡蕾;叶显俊;朱宇飞;何年安
5.超声引导下不同水压灌肠标准化治疗小儿肠套叠临床分析 [J], 随帮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分析

彩超引导下水压灌肠治疗小儿肠套叠疗效分析

断 为小 儿肠 套 叠 1 1 , 病 情 危 重 直接 行 开 腹 8 例 2例
整复 手术 ;7 19例 于 彩超 引导 下行 水压 灌 肠 , 中男 其 14例 , 5 2 女 5例 , 龄 2 月 至 6岁 , 均年 龄 1 . 年 个 平 02
灌 肠温盐 水量 ( : 8 0m ; : 0 0 < 0 L 1 ≥8 0mE 等 。 ) 四 、 计学 方法 统
灌水 量 3 0~1 0 0 0mL 2 。 三、 研究 方法
析, 现报 告如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根 据水 压 灌 肠成 功 与 否分 为 成 功 组 和失 败组 ,
其 中成功组 16例 , 6 失败组 1 例 。收集两组 Jo 3  ̄ l : (
男 ; : ) 年 龄 ( :6个 月 ; : 1女 、 0< 1 ≥6个 月 )病 程 ( : 、 0 < 4 ;: 2 h , 2 1 > 4 )以及有 无血便 ( : ; : )灌肠 压 h 1 0 无 1有 、
的相关因素。 结果

两组在性别 、 年龄 、 血便以及灌肠压力上 比较 , 有无 差异 无统计 学意义( =O 8 , . 5P 3
08 1P=03 5 , 病 程 、 压 灌 肠 时 间 、 肠 温 盐 . , 2 . )在 6 水 灌 1.9 , 3 4 P<0 0 ;2 .7 , 8 . 1x =48 1P<0 5 。 0 . ) 0 x=1 . 0 P<0 0 ; 2 38 , 2 . 1 0
个 月 ,其 中年 龄 3个 月 以 内 9例 , 3~6个 月 3 9例 ,
6—1 2个 月 8 4例 ,2~ 4个 月 3 l 2 6例 ,4个 月 至 6 2 岁 1 例 。发病时 间 1 1 . 6h 其 中 1 5~9 , . 5~1 8 2h7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1. 引言1.1 疾病背景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主要由于肠管蠕动过强或肠系膜异常引起。

肠套叠发生后,肠管的蠕动使得一段肠管向下套入另一段肠管内,导致肠管间相互挤压、血液供应不足,甚至导致肠坏死。

如果不及时处理,肠套叠可能会危及患儿的生命。

目前,治疗肠套叠的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介于非手术和手术之间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

该方法通过灌入生理盐水或空气,增加肠道内的压力,推动套叠的部分回位,同时辅以局部麻醉,减轻患儿疼痛,达到治疗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对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字数:214】1.2 治疗方法介绍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急性腹痛疾病,常见于1岁到2岁的婴幼儿,主要症状为突发性剧痛和呕吐。

对于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目前比较常用的是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是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通过灌入一定量的液体使肠道内部产生压力,借此将肠套叠复位到原位。

在治疗过程中,通常会同时进行全身麻醉,以减少患儿的疼痛感和增加治疗的成功率。

这种治疗方法相对简单、安全,同时避免了传统手术所带来的创伤和并发症。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临床上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这种治疗方法的原理、治疗效果观察、并发症分析以及治疗前后对比研究,以及术后护理措施。

通过这些内容的探讨,可以更好地了解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中的效果和安全性,评估该治疗方法对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影响。

通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疗效和并发症情况,比较治疗前后的数据,探索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的优势和局限性,为临床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

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操作技巧及疗效摘要: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邻近的另一段肠管,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外科急腹症,常可以引起肠梗阻,造成不良后果[1]。

肠套95%为原发性,无具备病因,好发时间为3月-10月,90%发病年龄小于2岁,4岁后很少发病。

发病原因不清,但常有诱发因素,主要与饮食习惯改变、腹泻、病毒感染、天气变化等可能相关。

5%为继发性肠套叠,常可找到病因,于肠壁上有明显的机械因素,如:肠管畸形、肠道肿瘤、肠息肉、过敏性紫癜等。

肠套叠可分为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绝大多数病例可通过保守治疗治愈,目前只要方法为透视下空气整复及超生引导下水压灌肠整复。

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常规使用超声引导下水压灌肠复位肠套叠425例,复位成功率高,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肠套叠;灌肠;超声;小儿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小儿肠套叠425例,其中男284例,女141例;年龄3 月~10岁,其中<10月123 人,10月~24月125例,24~48月126 例,>48月51人。

其中2次复发肠套叠20例,3次1人,4次2人,5次1人。

1.2诊断标准[2]治疗前通过肠套叠 B超筛查:可见“同心圆” 或“靶环状” 肿块图像,纵向扫描可见“套筒征”。

其中,4例超声怀疑小肠套叠,经腹部CT确诊3例,1例考虑为可复性肠套叠,自行复位,CT未见肠套叠。

1.3水压灌肠适应症[3](1)患发病时间小于48~72h。

(2)无明显腹胀及腹膜炎体征。

(3)无发热,一般情况良好。

(4)超声下肠管弹性好,血流信号较多。

(5)无严重的心肺疾病。

1.4复位原理:以流动的水压为灌肠复位的动力,在对水超敏感的超声监视下进行整复,压力随着注水量的增加而升高,从而将套入的肠管复位。

1.5方法器材:14号FOLEY导尿管、50ml及20ml注射器、橡皮囊、血压计、胶布、生理盐水。

灌肠技巧:灌肠前30min适当镇静解痉[4];超声监视下直入14号 F导尿管5-8cm,从气囊管端注入约20~40ml mL 生理盐水固定;三通管连接血压计、导尿管及橡皮囊;灌肠压力6.65-12kpa(50-90mmHg),注水量300-700ml,不大于100ml/kg;超声密切监视套头,避免“走失”,及时发现异常;复位成功,“同心圆”消失,小肠明显充液。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分析肠套叠是小儿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是一种自发性急性疾病,通常发生在1岁到3岁的儿童中。

肠套叠是指小肠或结肠的一段突入邻近段的套叠,常见于回盲部或结肠降部。

肠套叠会引起肠道阻塞、缺血和坏死,如果不及时治疗,会危及儿童的生命。

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一些医院采用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

那么,这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如何呢?本文将对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小儿肠套叠的效果进行分析。

我们来了解一下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具体过程。

这种治疗方法的主要步骤有:包麻醉、肠内气体排空、直肠灌注、重力灌肠和压力灌肠等。

首先是包麻醉,通过给患儿口服一定量的麻醉药物,让其处于一定的麻醉状态,减少患儿的疼痛感,有利于治疗的进行。

接着是肠内气体排空,这是为了减少肠腔内的气体压力,便于进行后续的灌肠治疗。

然后是直肠灌注,将适量的液体通过直肠灌注入肠道,使肠道内的液体增加,有助于套叠部位的复位。

最后是重力灌肠和压力灌肠,利用液体的重力和压力,推动套叠部位的肠道复位。

这种治疗方法的特点是简单易行、快速有效、并发症少等。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效果。

从临床实践来看,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在小儿肠套叠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疗效。

这种治疗方法操作简单,适用范围广,可以在小儿急腹症发作时迅速采用,有助于减少治疗的延误。

治疗过程中使用的麻醉药量较小,麻醉深度可控,可以减少麻醉引起的并发症,有利于患儿的康复。

治疗过程中对患儿的损伤较小,不需要切口手术,可以减少患儿的痛苦和恢复时间。

治疗效果明显,复位成功率高,可以有效缓解患儿的症状,减轻肠道的压迫,有助于恢复肠道的正常功能。

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的成功还得益于医疗技术的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使肠套叠水压灌肠包麻醉复位治疗更加精准、安全。

临床医生在治疗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针对不同类型的肠套叠,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6例肠套叠患儿均为住院手术患者或灌肠复 . 1 5 位, 男性 3 例 , 1 女性 2 5例 ; 年龄 6 0d至 6岁 , 发病 时间 3h
至 3d 。临床主要表 现为 : 哭闹 、 痛 、 腹 腹部包块 , 同时伴 呕吐 者 2 例, l 伴果酱样便者 1 7例。
35MH , . z需要时加用( . 0 MH 高频线阵探 头。 75 ) z 1
1 检查方法 : . 3 患儿取平 卧位 , 一般无特殊准备要求 , 探头经 腹检查腹腔 内各脏器 , 包括实质性脏器情 况及腹腔 内有无液
性 暗区 , 后在有明显腹 部包块 处仔细探 查 , 明显 包块者 然 无
探及 “ 套筒” 图 2 。 ( ) 图 3 箭 头所示 : 肿大淋 巴结
示: 近端肠管扩张 , 蠕动亢进或显著减弱。对 于临床症状不典 型, 未触及腹部包块 的患儿 , 应仔细扫查 , 防止漏诊。 超声检查 对肠套叠 的敏感性和诊 断特异性高 ,方法简便 ,结果准确可 靠 , 痛苦 , 无 患儿易接受 , 避免了 x线 对儿童 的不利影响 , 同 时可根据患儿病情变化及时复查 , 及早发现复发患儿 , 避免漏 诊, 对本病 的及时诊断有临床价值l l 。 l
1 仪器: . 2 使用天 慧华一5 0型超声 仪 , o 探头频 率 : 规 35 常 .
M z 需要 时加用 ( .~ 0 MHz H, 75 1 ) 高频 线阵探 头 ; pg~8 0 A oe 0 彩色超声仪 、 东软 Fy g li 彩色多普勒超声仪 , n 探头频率 : 常规
图 2 左 半幅 图像 为 长 轴 “ 筒 ’ 套 右 半 副 图像 为 短 轴 “ 同心 圆” 征
20 4 8 :6 3 64 03, ( ) 0 — 0 .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及误诊分析
块 的危 险性 .中 国超 声 影像 学 杂 志 ,0 1 1 ( ) 393 1 2 0 ,0 6 :5—6 .
[] L eD , i l S mi 2 e JSg wa ,t 1D tr n t ao aoi lq e e B, UK e . eemiai fcr t pa u a o d
m idign i e on. e h s a oss r as M t ods O ne hun e nd s ve t w o p te t on im e lr s dr d a e n y t a in s c fr d by u t a oun e e r t 0 pe tv 1 d w r e r s c ie y a l e Re u t nayz d. s ls One hun ed nd e e y a e w ih n u s c pton dr a s v nt c s s t i t s ue e i we e i ly o im e by A i e e a or r fna l c nfr d r nm
rs y u t a o n is e c a a t rz to U lr s u d M e o , i k b lr s u d ts u h r c e ia i n. t a o n d Bi1
(O 80—3收 稿 ) 20 —52
小 儿 肠套 叠 的超 声诊 断 价值 及误 诊 分析
[ ] T yo A, g e J Z r sC Fnt lme tmo eigo 3 a lrC Hu hsT R, ai K. ii ee n dl f n e n
b o d l w i a t re . mp t l o fo n r e i s Co u M e h d Ap l to s p M e h n Eng n, ea i

超声对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超声对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
覃伶伶;符少清;刘秉彦;莫泽来
【期刊名称】《中国超声医学杂志》
【年(卷),期】2014(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图像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继发性肠套叠的患儿资料,总结不同病理诱发点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梅克尔憩室9例,幼年性息肉7例,Peutz-Jeghers综合征息肉2例,囊肿型肠重复畸形5例,淋巴瘤4例,过敏性紫癜2例,异位胰腺1例,阑尾炎1例,肠黏连1例.超声诊断肠套叠32例,发现病理性诱发点18例,其中17例明确诊断,1例误诊;其余14例初次超声检查未发现病理诱发点,于空气灌肠复位成功后再行超声检查诊断2例梅克尔憩室,1例阑尾炎,3例肠套叠并肠坏死.结论梅克尔憩室、肠息肉及肠重复畸形是最常见的病理性诱发点.超声不仅能诊断肠套叠,而且能发现部分病理性诱发点,判断套叠肠管血运,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总页数】4页(P48-51)
【作者】覃伶伶;符少清;刘秉彦;莫泽来
【作者单位】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570311 海口市,海南省人民医院超声科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价值 [J], 王世城;裴广华;李林;解晓莹
2.小儿继发性肠套叠超声表现 [J], 闫玉玺;刘庆华;刘小芳;张新村;苗莉莉;庞焕平;张爱英;吕宗烨
3.超声诊断小儿肠息肉继发性肠套叠的临床价值 [J], 方金晶
4.超声诊断在小儿继发性肠套叠中的意义 [J], 刘晓云
5.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原发性及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分析 [J], 王菊云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诊断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效果分析
发表时间:2019-05-09T11:11:19.037Z 来源:《医药前沿》2019年7期作者:刘石林刘茜
[导读] 分析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诊断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效果。

方法:以2016年11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7例小儿继发性肠套叠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别给予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A组)和常规超声检查(B组)。

刘石林刘茜
(曲靖市妇幼保健院云南曲靖 655000)
【摘要】目的:分析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诊断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效果。

方法:以2016年11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7例小儿继发性肠套叠患者为研究主体。

分别给予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A组)和常规超声检查(B组)。

对比两组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部位和类型诊断符合率。

结果:A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51%,B组为69.01%,两组差异显著(P<0.05)。

A组的肠套叠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6.10%,B组为59.74%,两组差异显著(P<0.05)。

A组的肠套叠类型诊断符合率为97.40%,B组为67.53%,两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为该病患儿行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可明确诊断疾病部位与类型,具有无创性和安全性,可作为该病的首选诊断方法。

【关键词】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诊断;小儿继发性肠套叠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07-0073-02 继发性肠套叠是临床儿科的高发病,是小儿急性肠梗阻的诱发原因之一,可导致肠管发生器质性病变,最终造成不可逆性肠管损伤。

临床中对于该病的诊断方法较多,但诊断效果存在差异,可能会延误患儿病情。

目前,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其诊断符合率高,且可行性强。

研究中以2016年11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7例小儿继发性肠套叠患者为研究主体,旨在探究实时超声灌肠充盈对于该病患儿的诊断效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11月—2018年9月间入本院治疗的77例小儿继发性肠套叠患者为研究主体。

其中,男48例,女29例;年龄范围是9个月~13岁,平均(5.10±0.57)岁;临床表现为:呕吐19例,阵发性腹痛48例,腹部包块10例,果酱样血便19例。

病理诊断结果为:结肠幼年性息肉(JP)43例,囊肿型肠重复畸形7例,梅克尔憩室(MD)10例,回肠恶性淋巴瘤3例,回肠管状腺瘤2例,回盲瓣炎性息肉3例,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回肠IMT)2例,降结肠癌1例,经皮肤皮疹与临床症状等确诊为紫癜性肠炎6例;肠套叠部位为:回盲部24例,小肠部17例,结肠部36例;肠套叠类型为:回回型9例,回盲型21例,回回结型15例,结结型27例,结直肠型5例。

1.2 方法
先对患儿行B组检查:仪器为Voluson E10彩超诊断仪,以2.0~5.0MHz腹部凸阵探头频率,5.0~7.50MHz高频线阵探头频率进行检查;使患儿取仰卧位,行超声全腹部扫查,联合使用线阵探头与凸阵探头,观察是否存在肠套叠包块,并明确记录套叠包块的大小、位置与回声特征。

沿着套入肠管方向确定套叠头端有无异常包块。

而后行A组检查:待患儿镇静后,使用生理盐水进行灌肠充盈检查和复位治疗。

沿着直肠方向行逆时针扫查,检查大肠和小肠情况,观察套叠包块的类型、位置与回纳情况,确定复位后的肠腔内部是否存在异常包块,并确定包块位置、内部回声、形态、血流信号与活动度等情况。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总例数×100%)、肠套叠部位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总例数×100%)与类型诊断符合率(诊断符合数/病理诊断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通过SPSS16.0软件加以处理,诊断符合率用(%)表示,行χ2检验,若P<0.05,则说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对比病理诊断符合率
A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4.51%,B组为69.01%,对比差异显著(χ2=4.777,P=0.029),见附表1。

2.2 对比肠套叠部位诊断符合率
A组的肠套叠部位诊断符合率为96.10%,B组为59.74%,对比差异显著(χ2=29.592,P=0.000),见表2。

3.讨论
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发病年龄无特异性,且高发于>3岁儿童,患儿的肠道内部多伴有器质性病变,导致肠管管腔狭小等情况。

其发病基础为近端肠管出现扩张变化,使肠道蠕动功能增强。

常规超声对于该病的诊断效果较佳,但无法确定继发性病因,且无法精确定位病理改变部位和疾病类型,因此误诊率较高。

实时超声灌肠充盈检查能够确定病因,准确鉴别肠套叠类型。

其能够检出疾病的病理性致病因素,对于直径低于15mm的肿瘤具有较高检出率。

灌肠充盈能够有效复原肠道自身及其周边的解剖位置,利于病灶位置、内部回声、形态等情况观察,且能够科学反映其与肠壁间关系,诊断优势明显。

结果为:A组的病理诊断符合率(84.51%)高于B组(69.01%);肠套叠部位诊断符合率(96.10%)高于B组(59.74%);肠套叠类型诊断符合率(97.40%)高于B组(67.53%)(P<0.05)。

综上,该项检查可确定患儿的疾病类型,明确发病部位,进而指导临床治疗工作,具有可推广性。

【参考文献】
[1]胡蓉.超声对小儿继发性肠套叠的诊断价值[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3):372-373.
[2]丁通,张良西.急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思路与价值研究[J].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2018,2(8):192-19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