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 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苏幕遮》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过程与方法:了解作者及其作品风格,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3、情感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重点:1、感受诗词创造的意向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2、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学习难点:鉴赏诗歌的能力培养。

学法指导:诵读、体味、研讨、展示、探究预习案一、文体知识:1、作者简介周邦彦是北宋后期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漂水县等。

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

妙解音律,善于作词,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

他的词富艳精工,自成一家,有“词家之冠”、“词中老杜”之称。

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周邦彦开宗立派,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二、自主学习:抄一抄,读一读,译一译:原文:,。

,。

,,。

译文:原文:,?,。

,,。

译文:探究案一、赏析探究诗句:(一)词的上片写景:问题一: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问题二: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整幅画面清新自然,从容淡雅。

五月盛夏的一个早晨,消暑用的沉香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嗅觉),昨夜刚下完雨,天放晴了,鸟儿在屋檐下欢快地叫着,吱吱喳喳,异常可爱(听觉)。

初升的太阳照着屋外茂盛的荷花,荷叶上的雨珠渐蒸干。

清平的水面上挺立着一枝枝荷花在风中摇摆(视觉)。

(二)词的下片抒情问题二讨论: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段落极其分明,但是情景之间关联密切,想想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联系两片之间感情的是哪个意象?明确:情与情的关系:见景生情。

风荷。

词人从眼前的“风荷”想到有荷花的家乡,转入虚构的梦境“芙蓉浦”的描写。

词人的家乡在钱塘,西湖的荷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优秀教案

板书设计苏幕遮周邦彦燎香消暑沉闷羁旅之思愁苦风荷上片鸟雀呼晴欢快下片写景(触景生情)抒情思乡之情伤感风荷出水欣喜一、导入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

展示课件学习目标(齐读)知人论世二、诵读词作,初步感知我们一起来初读这首词,首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这首词,朗读时一定要注意易错的字音,另外要注意节奏、语气、重音,及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内容)思考:1、这首词的上下片分别写了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板书)2、本词主要写了什么景?抒发了怎样的情感?明确:本词主要写的景是荷塘美景,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四、内容赏析(一)赏析上阕展示课件思考:景中出现了哪些主要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哪几幅图画?展示课件一开始描述了室内的活动。

梅雨季节,一场连阴雨过后的清晨,房间里又潮又闷,词人点起沉香,驱赶室内的暑气。

人的心情也是烦闷的。

——燎香消暑(板书)接着我们又看到一幅图画,跟刚才的静物相比,充满了动感!鸟雀呼晴(板书)主要是通过哪个字或哪几个字表现出来的?(让学生说)......古人比较重视对动词的锤炼。

“呼”这个字,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和“呼”有关的四字词语——呼朋引伴,欢呼雀跃。

我们仿佛听见了什么?“窥”这个字,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词人把鸟儿们写的这么可爱,说明作者心情怎样?——高兴鸟雀的叫声仿佛为这个潮湿闷热的早晨带来了一股清新凉爽的气息,于是作者由室内走到户外。

心情也随之转晴了,接着映入眼帘的又是什么画面呢?在这个雨后初晴的早晨,明丽的阳光照在翠绿的荷叶上,荷叶上还有昨夜的雨滴在滚动,一颗颗晶莹剔透,在阳光的照射下慢慢被晒干,这是一个特写镜头。

接着,词人的视线推向整片荷塘。

放眼望去,水面上的荷叶就像玉盘一样圆满,经过雨水的洗涤有那么清新润泽,一片一片在微风中亭亭玉立。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_苏幕遮_教学设计

苏幕遮【原文】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曰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因声求气,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词的意境美;吟咏诗韵,体会诗词的语言美。

. 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合作探究等方法,进一步掌握吟诵诗词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诵读指导,品味语言,体会意境。

【教学难点】: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①诵读讨论法②提问点拨法③自主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先请大家一齐回忆学过的有关荷的诗文,师总结)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朱自清带着淡淡的忧愁看到: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那零星地点缀着的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柳永《望海潮》“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把杭州特色广而告之。

还有,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落上头”,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啊。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篇咏荷名作------《苏幕遮》。

二、诵读感知,初步赏析1、学生自读词文,揣摩词人感情变化。

2、指定两名学生演读,学生互评、教师评点。

3、教师范读,学生点评。

4、学生自读中反复揣摩。

(你认为每句中哪些字词最富表现力,该重读,为什么这样处理?)5、请几名学生分析怎样朗读。

教师:有感情朗读要注意语调,停顿、节奏。

学生1:“燎沉香,消溽暑”情绪烦闷,声音低沉,语速稍慢;学生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转为欢快,声音清脆,节奏加快,情绪饱满;学生3:“叶上初阳”三句,此人已经置身室外,视野开阔,境界清远,诵读时语势要连贯,中音中速,“风荷举”重读,要读出英姿飒爽的感觉。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 教案

苏幕遮【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朗读,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走进诗人情感,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重点难点】词中独到的景物描写及词中流露的思乡之情【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说到荷花,我们都会想起周敦颐的《爱莲说》中写尽荷花品格的诗句——“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而历代文人中吟咏荷花的作品也是数不胜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宋时期婉约派词人周邦彦的一首咏荷佳作——《苏幕遮》二、作者简介周邦彦(1057-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中国北宋词人,妙解音律,善于作词,羁旅愁思是他词作的重要题材,咏物也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周邦彦是继柳永之后北宋最有影响力的婉约派词人。

周词语言富丽精工,音调和谐,讲究格律,被称为“词中老杜”,“词家之冠”。

技法上成为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周邦彦的词以富艳精工著称,但这首《苏幕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自然。

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要求:1、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注意停顿和节拍)3、读出情感。

(注意语气和情感的把握,词语的抑扬轻重,文句的舒缓起伏)思考:1、从结构看,词的上下片分别侧重写什么?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2、词的下片抒情,抒发了一种什么情感?思乡之情四、合作探究(一)、上片1、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风荷。

2、这些意象的前面后者后面有一个动词,请同学们找出。

燎呼窥举3、这些动词很好的体现了景物的意境,请同学们赏析动词的作用。

燎、烧,点燃沉香,驱赶室内湿热的暑气。

呼、窥:拟人的修辞手法呼:充满人性化,表现了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灵动的神态。

窥:把鸟儿东张西望的神态表现得活灵活现。

举:十分逼真的写出了荷叶雨后舒展而挺立于水面的勃勃生机,使人眼前浮现出绿荷的动态美。

4、王国维认为“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两句,“真能得荷之神理者”,你如何理解这个评价?(1)这两句词有一种简约的构图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5 苏幕遮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案 5 苏幕遮

教学目的:1、因声求气,通过朗读理解诗歌内容。

2、重点赏析“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名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将接触的是有“词中老杜”“词家之冠”“集大成词人”之称的周邦彦的词――《苏幕遮》。

二、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人。

是继苏轼之后北宋中后期词坛领袖,是婉约派词人代表。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等职。

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语言典丽(典雅华丽)精工,(格律精严)。

羁旅愁思,是周邦彦词的重要主题。

咏物也是其主要题材。

(荷花、梅花、梨花、杨柳)周邦彦,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三、初步感知:1、朗读:字准句清,音正腔圆,语调控制得体。

燎/沉香,消/溽暑。

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提醒字音燎、溽、楫。

上片的景中有哪些意象?沉香、鸟雀、初阳、荷叶、水面、荷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清新自然淡雅。

四、赏析起写静境,焚香消暑,取心定自然凉之意,这两句是说在室内熏染起沉香,借此来消除湿热的暑气。

从下文看,这两句当是写夜间。

一大清早,室中人被窗外的鸟声惊醒。

“鸟雀呼晴”,一“呼”字,极为传神,暗示雨散放晴,表现出小鸟欢快的叫声和活泼的神态。

“侵晓窥檐语”,“窥”字把鸟儿鸣叫时东张西望、张口摆尾的神态动作表现得活灵活现。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赞美这两句“真能得荷花之神理者”。

A简约的构图美:水面是水平的,“清圆”的荷叶以及雨滴是圆的,而亭亭玉立的荷茎是直的。

几何图形般的简约造型,似得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精髓。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第5课《苏幕遮》教案

《苏幕遮》教案执教:汨罗市第二中学冯澜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把握词作内容,了解词人的创作风格。

2 运用“四步四读”音韵朗读法朗读词作,感受词的音韵美。

3 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来鉴赏诗词。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吟咏朗诵,读出诗词的韵律、平仄,充分感受词作的音韵美。

2 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赏析诗词中的意境美、揣摩意蕴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刻体会作品蕴含的情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经典的精神。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来鉴赏《苏幕遮》。

教学难点:充分感受意境美,细腻揣摩意蕴美。

教学方法:“四步四读”音韵朗读法、名句赏读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1 (投影出示三句诗句)学生齐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芳》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

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许。

南朝《西洲曲》2 教师导语:古人笔下的荷,摇曳着万种风情。

或繁华别致(灯片),或妩媚娇柔(灯片),或风流热闹(灯片),而北宋词人周邦彦笔下的荷却牵出了一缕温暖的忧伤,这是为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幕遮》这首小令,去破译其中的情感密码。

3 出示课题。

二因声入韵,感知音韵美。

(灯片)1 读字音,读韵脚①指名一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标出韵脚。

②点评字音情况。

(燎、溽、窥、楫、浦)(灯片)③出示标有重点字音的灯片,全班齐读2遍字音。

④指出韵脚。

⑤灯片出示标有韵脚的全词。

A本词押什么韵?(“否”归于“V”韵)B韵的开口大小与情感有关。

开口大的表达昂扬之情,如柳永《望海潮》“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

沉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开口度小的表达凄清之意。

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苏幕遮》教学设计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5.《苏幕遮》教学设计一、核心素养目标:1.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诵读的要领:掌握关键字的读音、语句的节奏、语气,体会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想象、欣赏,分析诗词的意象及意境,从而把握诗人的感情;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探究,理解古代诗歌中的景和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情感美4.文化传承与理解:以“荷”为例,探究我国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多元性及其蕴含的民族文化意二、教材分析周邦彦的《苏幕遮》是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三单元自主赏析中第三首词,这个单元要求运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方法鉴赏诗歌。

《新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掌握“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提高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学情分析作为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了大量的古诗词,也掌握了一些古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已经能感悟诗词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并且我们已经用“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鉴赏方法学习了《将进酒》、《阁夜》、《虞美人》,因此在教学时,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文中的精妙语言。

四、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学会古诗鉴赏的方法:个性化解读文本,写出鉴赏文字;2.难点:理解词人浓郁深切的思乡之情五、过程与方法:结合本班学生实际,本课我主要用了点拨法、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熟读课文来感知课文内容。

2.研读法、点拨法,共同探究,寻求文字背后的知识,品味杜甫歌语言的独特魅力。

3.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六、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七、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设计1.播放《莲》的(微课视频)(创设情境,深情导入,加深对作者的理解):2.自古以来,“荷”就是文人骚客钟爱的景物,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写尽荷花高洁品格。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苏幕遮》教案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文化内涵;(2)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3)能够背诵并默写《苏幕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分析;3. 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苏幕遮》的深层含义;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欣赏古典诗词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介《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苏幕遮》,理解字词含义;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4. 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和总结;5. 欣赏与感悟:让学生谈谈对《苏幕遮》的欣赏和感悟;6. 背诵与默写:引导学生背诵和默写《苏幕遮》。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苏幕遮》;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赏析文章;3. 推荐一首类似《苏幕遮》的诗词,并简要介绍其背景和特点。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翻译的掌握程度;2. 学生对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能力;3. 学生对《苏幕遮》的背诵和默写情况;4.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5. 学生对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和能力的提升。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3. 采用欣赏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4. 运用互动教学法,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5.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

八、教学准备1. 准备《苏幕遮》的文本材料,包括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介绍、诗词创作的背景等;3. 准备教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本、图片、音乐等;4. 准备合作探讨的问题和话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5. 准备课后作业的设计,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高中语文苏幕遮教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能力目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体会词中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诗词创造的意象和丰富意境,品味诗意。

教学难点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少年时落拓不羁,二十四岁时入太学读书,因献《汴都赋》升太学正,后来当过一些地方官和校书郎、宗正少卿等职。

徽宗即位后,由于他精通音律、善作词,被任命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

有《清真集》,又名《片玉集》。

在北宋,以苏轼为代表的词风在大力开拓词的表现领域的同时,又往往成为“曲子中缚不住者”,表现出作为文字作品的词与音乐逐渐分离的趋向。

而周邦彦却是朝另一个方向发展,极端重视词与音乐的配合,使词的声律模式进一步规范化、精密化。

在任大晟府提举时,周邦彦以他的音律知识并吸收民间乐工曲师的经验,搜集和审定了前代与当时流行的八十多种词调,并创制了《六丑》等不少新调。

周邦彦的词虽说在题材和情感内涵方面没有提供更多的新东西,但在艺术形式、技巧方面都堪称北宋词的又一个集大成者,为后人提供了许多经验。

因此,南宋以后的姜夔、吴文英等人都十分推重周邦彦,有人甚至称他为“二百年来以乐府独步”。

直到清代的常州词派,还奉他为词之“集大成者”。

这说明在词的艺术形式和语言技巧上,周邦彦确有出色的贡献与深远的影响。

周邦彦,北宋晚期一个重要词人,是北宋晚期的集大成者,他集结了北宋的大成,开拓了南宋的先声。

他开拓出一种新的作风,不重感发而重思力。

“人望之如木鸡,自以为喜”,周邦彦是以自己的私人得失利害为主的,跟苏东坡以国家得失利害为主是不同的。

二、词文赏析:
(前人评周邦彦写词“擅长写景咏物,精工词语,铺叙中,曲折,变化,回环。

”)——张炎《词源》。

1.“燎沉香,消溽暑”。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

赏析“呼”和“语”。

A.拟人:“呼”字,极为传神,充满人性化,暗示昨夜雨,今朝放晴。

“侵晓窥檐语”,更是鸟雀多情,窥檐而告诉人以新晴之欢,生动而有风致。

B.反衬:“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以闹写静写法,
3.“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清新的绿荷叶面上昨夜雨后水珠仍在。

但作者仔细的观察水珠被蒸发的过程,形象细微
之致,并且其后荷花荷叶摇动,这一定有响动,因此又引出音乐的效果了,手法超凡。

一“举”字,写出了荷叶雨后挺立水面的勃勃生机,动景如生,令绵绵的上片有了风骨,而又不失风韵。

视点上,作者是很考究的。

先一个雨珠,后扩大、降低到水面,最后远望整个池塘,仿佛在摄影一样。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运用不同的镜头摄下了荷花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形象。

4.总结上片:调动了哪些感觉器官?
“燎沉香”句,虽可构成烟雾缭绕的画面,但这句并非动作的刻画,而是就嗅觉这方面来描述的。

“鸟雀呼晴”是醒后的第二个感受,这是从听觉方面来写的。

“侵晓窥檐语”,是醒后的第三个感受,是从视觉方面来写的
“语”,在这里不光是鸣声,而是侧重于刻画鸟鸣时摇头张口与尾部翕张抖颤的动作,这是视觉的形象。

“叶上初阳干宿雨”三句是第二层。

这两句是词中的重点,是词人来至户外之所见。

5.“五月渔郎相忆否?”
“五月渔郎相忆否”,不言己思家乡友朋,却写渔郎是否思念自己,这是从对面深一层写法,反衬自己对家乡朋友的浓烈思念。

6.“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芙蓉浦补足上片对荷的描写,小楫轻舟,芙蓉浦,给人无穷的美好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梦字,点出对家长的情念。

7.总结下片:
“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两句承前,把空间的想象落实在两个点上:一是“吴门”,一是“长安”。

但仍以荷花把两地牵连。

“五月”三句写梦游。

这三句把孤立的两点进一步缩小并使之具体化。

“吴门”化作“渔郎”,“长安”化作作者自己。

“五月”二字是串接时间的长线,它一头挽住过去,一头接通现今(“溽暑”),甚至牵连到作者的梦境。

“梦入芙蓉浦”终于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缩短,使作者思归之心得到片刻的满足。

三、布置作业
完成习题一、二。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