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南京市中考历史学科阅卷总结
关于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南京市期末调研测试卷分析(精)

关于2008届高三第一学期南京市期末调研测试卷分析高淳高级中学高三历史备课组一、关于选择题1.历史时序性考察突出,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是学生薄弱所在,在以后的复习中应加强时间概念。
2.15题有争议,1979到1984年,粮食产量的猛增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南优二号”的广泛种植可以作为原因之一。
因此题干的设问可以变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或“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这既考察了“南优二号”这一知识点,又使该题具有严谨,又能考察学生的选择排除能力。
二、关于主观题1.21题分析:(1)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相关内容。
材料一是伯利克里的一段演讲,要求学生回答伯利克里是如何发展民主政治的,只要回答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即可。
但学生在回答该题时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混淆了。
学生在基础知识上要加强。
(2)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内容。
学生在简述1949—1956年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成果时基本能够回答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但基本没有写到“新中国成立,实现人民当家作主”。
对于新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学生要么没有回答要么回答了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制度的内容。
对于“政党政治”这个概念学生没有理解,因此学生回答本小问时要不少学生回答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方针“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对于正确答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有部分学生书写不正确,反映学生基本功较差。
(3)本题要求学生回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但是大部分学生写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自治法》等等,学生对此知识点没有足够重视,因此很多学生不知道本题答案,因而很多学生都是想当然的自己在乱编答案。
本题第二小问是根据材料四设问的,要求学生回答九届人大修宪的意义,结果很多学生未认真审题,回答九届人大修宪的内容“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2008年南京市中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08南京市中考语文、物理、数学、历史、思想品德等科目权威点评1:语文、物理科目权威点评昨天,南京市中考正式开考,首日两门为语文、物理学科。
今年中考语文和物理试卷难度如何?答卷上会有哪些障碍?作文怎样写会得高分?昨天,南京市语文、物理学科的权威专家就今年的试卷一一给予点评。
[语文]考生反应整体感觉不难,阅读有点卡昨天首场语文考试结束后,记者发现,大多数走出来的考生表情轻松。
育英外校的一位考生告诉记者,他觉得语文试卷整体感觉不难,就是后面的阅读题有点不好做。
作文写《寻》也不难,不过自己还是掐着点才做完的。
树人国际学校的考生说,难度跟一模二模差不多,做起来还挺顺手的,就是一上来看到作文题有点摸不着北,但根据提示就理解了。
总体评价不为难学生,贴近平时复习点评人:省教院附中语文特级教师钱晓龙今年的中考语文试题比较平和,难易适中,考生入题快,与平时的复习内容贴近。
这份试卷既沉稳,又灵动,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今年的语文试卷突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查。
古诗文名句默写,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经典名句。
所考字音字形是常用的,均在课本中反复出现过。
试题不为难学生,学生拿到试卷时就不会有畏难情绪,就能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二、关注社会热点,贴近学生生活。
古诗文名句默写中有一题结合北京奥运会设题,将传统文化与社会热点巧妙和谐地结合起来。
“人间有爱”这一专题,将最牵动国人之心的汶川地震与语文学习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用语言表达爱心。
今年的作文题为“寻”,很贴近学生生活,有利于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三、注意课内外联系,进行有效拓展。
试卷中的专题活动的设计,实际上是教材中的“让世界充满爱”等综合性学习的自然拓展。
文言文阅读采用课内外比较阅读的形式,考查学生运用课内知识解决课外问题的能力。
现代文阅读考查,设置了一些课内外联系的拓展题,令人耳目一新。
四、浸润美好情感,彰显文化底蕴。
2008年中考阅卷情况分析

2008年中考阅卷情况分析淮北市西园中学周开军08.7.132008年淮北市有27109人参加中考,卷本910本,化学组42人参加阅卷,5天阅卷,2天合分,共7天完成阅卷任务。
情况分析如下:二、2008中考化学试卷内容分析三、学生答卷中的“新闻”E849卷,座位号30考生16题:太难了,不会做,不会做-也不能怪我,只能怪出卷人出的有问题。
下次记住了,把卷子出容易点,我就会做了。
E843,座位号07考生:15(6)可以去问老师。
E552,座位号18考生:14(2)“好对”。
14(3)“不认识”。
15(6)“这4分我不要,这题我不会”。
四、其它阅卷教师的观点1、魏先同(百善矿中学):批阅14、15两题。
从学生出现的错误,深感今后的教学一定要从基础抓起,从细微处讲起,多做实验,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多问几个为什么,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从14(3)可以看出,平时教学不能讲的太死,如“燃烧的条件”等。
2、冬军:批阅14、15两题。
①学生做实验与学生做实验题之间差别太大。
②中考考的是初中生,不是高中生,不应该用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初中生。
③开放题的宽严度,不好把握。
3、高永安(杜集区沈庄学校):批阅14、15两题。
①学生不会说话。
指的是学生书面语言的组织能力差,很简单的一句话,绕来绕去,就是回答不到点子上去。
在批阅的过程中,不少学生虽然意思正确,但语病太多,往往导致歧义或语意相反,令阅卷教师无所适从。
这些现象与素质教育的宗旨是不相符的。
②开放题的宽严度,不好把握。
阅卷量大,一个学生一个想法,都需要反复思索后,才能去评判是否给分。
4、赵淑侠(李桥中学):批阅14、15两题。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教学生在实验设计时考虑几个因素:①可操作性。
②排除干扰因素,对比实验设计。
③强调实验的滴加顺序,以防副反应的影响。
④反应条件的控制,如等浓度、相同温度、单位时间内等的“变量思维”。
5、关键(相山区恒谭中学):批阅14、15两题。
中考通史总结与反思(3篇)

中考通史总结与反思第1篇初三月考已经两次了,但两次考试都没有预期的好,尤其是第二次,从两次考试后我进行了反思,总结出以下几点希望在以后的考试中能不断改进。
一、考试卷看似简单,没有难度特别高的题目,但每一个问题的思考量都很大,还有个别题目虽是考查重点内容,但设问比较偏,以至学生答题时失分点多,A率不高。
二、这两次考试时间是和政治结合在一起,共有100分钟,时间各为50分钟。
跟学生交流后了解到,以往学生答卷时,历史、政治两科分开考,现在考试时间进行改革,但试卷的题量跟以往一样,学生对时间把握不住,如果先做哪一门科,那一门就考得比较好,加之答题时又不抓紧,导致许多同学考到后半阶段时答题仓促,导致后考的一门科差。
三、主观上,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不够,没有很好地掌握学过的知识点。
甚至,停留在开卷考,只要“查一查”、“抄一抄”就可以过关的观念上。
这也是考试不理想的重要因素。
针对以上问题,下阶段我在九年级教学工作准备做好如下几点:一、抓好进度,在教授新知识的时候注重教学方法,在平时多加强审题的训练,围绕问题,寻找知识的落脚点。
开放性试题的命题依据及答案取向是以教材为导向的',教会学生在解题时必须以教材为基础,以问题为中心向教材求索,寻“根”问宗,找出解答问题的相关历史知识,切忌随心所欲,想答什么就答什么。
二、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正确运用发散思维是解答开放性试题最为重要的思想武器。
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多注重时事政治,多看、听新闻,多读书,借助课外知识对课本有进一步的把握。
平时的点滴积累和不断的锻炼,持之以恒地坚持才会硕果累累。
三、教会学生抓住规律性的知识,举一反三,进行知识迁移。
四、强调虚心听同学的发言和老师的总结,不断的进行反思。
五、通过两次月考对我个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讲课要有吸引力,让学生时刻关注老师,关注课上知识,不断思考问题。
特别是每一个问题的设计,都要深思熟虑,考虑到学生的水平,而不能草率地提问,没有任何的价值。
历史中考试题评析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①丝绸之路开通于哪个朝代?它的开通有何历史 意义?(3分)
②香港是按照邓小平提出的什么构想回归的?简要 说明这一构想的涵义。(3分)
(2)奥运火炬的传递和土会场的建设,都体现了 北京奥运会的开放性。请谈谈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和改 革开放的关系。(2分)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四)试题的评析
(1)注重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和谐坚韧•团结发展”的人文主题。 (2)注重关注社会热点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的历史使命
感和社会责任感。 (3)注重体现课程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以及面向
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及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2008年11月
一、2008年历史中考试题评析
(一)试题命制的要求
1.有利于凸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与教育功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活泼、主动地学习历史 3.有利于学生在历史学业考试中发挥水平 4.有利于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 5.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史为
【实际难度】0.82。 【答题分析】 【启 示】
三、学生答卷质量分析 (二)非选择题
【实际难度】0.82。 【答题分析】 【启 示】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21. (5分)2008年3月,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活 动开始。火炬境外传递的第一站是目睹过古丝绸之路 辉煌的阿拉木图,我国传递的第一站是改革开放后回 归祖国的香港。8月8日晚,圣火将在奥运主会场“鸟 巢”点燃。“鸟巢”由法国人设计、中国人建造的, 是中法两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友谊的见证。
2008年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2008年中招历史试卷分析各位老师大家好!去年我参加了某某省中招历史命题。
按照赵老师的要求,今天我结合去年的中招试卷,就命题的一些思路和感受向大家做个汇报。
首先要说明的是,中考命题,一X试卷包括好几个命题人,是大家共同的思路和想法。
因为某某省各地所用版本不同,所以命题X围严格限定在《课程标准》和《说明检测》中,试题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在《说明检测》中都可以找到。
《说明检测》最早我也参与编写了,是以人教版课本为主编写的,而上一届咱们某某所用的是川教版,老师们可能已经发现有些地方表述就与《说明检测》中有所差别。
都以《说明检测》为准。
命题所用材料有些也来自不同版本,比如选择第10题,改革开放几个特区的比较,有一定难度,实际上就这一题而言用川教版课本还算是沾光了,因为所选地图就是川教版课本原图经过改动了。
今年这届课本都改为人教版了,基本上就不存在这一问题了。
另外,我们教毕业班的老师都知道,每年在5、6月,甚至中考前几天,会有一些所谓的最新资料和卷子,宣称有所谓的信息,启示应该都是故弄玄虚的。
每年在5月底,命题人就已经封闭起来了,不可能和这些资料有任何关系。
即便有个别资料上的题与中考卷子上题有部分相似,也只能说明大家的思路相似而已。
下面就结合试卷谈谈具体问题。
一、内容比例及难度2008年中考试卷内容比例基本与往年一致:中国、世界古代史(侧重科技文化方面):10%中国近现代史:42%世界近现代史:38%中外结合:10%关于试卷难度。
大家可能感觉这X试卷难度不大,其实去年各科试卷总体难度都不太大,所以去年洛一高分数线达到610分。
去年《某某晚报》曾经登了中考各科满分人数,历史是60多人,而化学全市满分学生高达400多人。
二、试题分析第一部分:选择题基本按照“中国古—近—现代史—世界古—近现代史”的顺序编排。
按以下几个方面分类来谈。
1.仍强调对历史基础知识和主干内容的考查。
目前开卷考试越来越倾向于考察学生的能力,但能力离不开基础知识这个载体,所以考查历史基础知识仍然是目前考试的一个基本内容。
08年中考历史试题评价

08年中考历史试题评价一、试题08年中考历史试题有以下亮点:1、试题更加科学和严密。
15道选择题从古到今,覆盖了初中的全部知识,考察了知识的“面”;非选择题则选取了历史中的若干个“点”,由易到难,有梯度地考察了学生对这些“点”的掌握程度。
2、不再有虚构的情境。
主要表现在选择题的题干去掉了以往虚构的情境,力求使用真实的历史情境。
3、答题方式更加规范。
答题方式坚持了“论从史出”的原则,表现在主观性试题不出现观点,所有的观点都在史实之后,由学生得出。
4、题目很贴近初中学生的学情。
由于命题严格把握了课标的要求,因此,题目没有出现超出初中学生的能力和将历史知识常识化这两种偏向。
5、很好地考察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设置了一道“探究题”,学生通过回顾历史,能够辨证认识人类文明过程中的冲撞与融合,在此基础上,面对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能从历史的渊源中找出原因,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这样,不仅考察了知识和能力,也很好地考察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5、将历史知识与热点问题自然结合。
这主要体现在主观性试题的考点全部是由热点问题引起的。
第16题是由古希腊是奥林匹克运动发源地想起的;第17题是由中日关系的改善想起的;第18题是由世界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想起的;第19题是由创建和谐社会想起的;第20题是由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世界各国的朋友想起的。
5、试题提供了较多的文字材料,这在以往的试题中是不多见的。
这些文字内容真实,叙述流畅,呈现出历史之美。
二、试卷由于受版面影响,命题者的思想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1、选择题不能设置历史情境,只能以简单的陈述代替,使试题显得比较呆板。
2、为适应版面,将材料阅读题放在了材料分析题之后,试题的梯度受到影响。
3、由于版面紧张,问题不能细化,使问题与问题之间思维跨度较大,加大了难度。
比如探究题,如果在第3问之后再加一问“当今世界诸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请结合史实陈述你的观点。
”就更好了。
2008年初三年历史教学总结【可编辑版】

2008年初三年历史教学总结2008年初三年历史教学总结晋江平山中学刘清华本学期初三年面临中考升学,我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
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以促进水平的提高。
一、复习经验总结1、立足点:考试说明、指南、课本。
考试说明是指导,考试说明没有要求的知识点复习期间砍掉,比如《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可去掉,课本是依据,北师大版的《复习与提高》作为参照。
2、立足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1)时间大致安排:第14周前完成第一轮复习(泉州质检前5月22日);第17周前完成第二轮复习(晋江质检前),最后做几套模拟卷。
(2)能力层次:按能力不同层次实施有效教学,识记层次讲清是什么就可以,掌握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
理解、运用层次的要讲清是什么,还要讲清为什么、怎么样,对知识点进行拓展,时间安排要科学合理。
(3)讲求方法,实施有效教学,讲究效果。
由于历史是开卷考,初三年总复习每一节课最好要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按照考试说明阅读教材,熟悉教材,巩固每节课的基础知识点。
偶尔进行课堂小测,尽可能训练学生不用查书就做好选择及辨析题。
同时,结合指南、《复习与提高》的题目有针对性地训练讲评,在训练和讲评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4)、要示学生掌握课本中重要的图片,如鉴真、胡适、孙中山、司母戊鼎、雅尔塔会议的图片,因为中考试卷出现不少图片。
3、泉州地方史要有机结合。
《复习指南》七下部分泉州地方史比较多,与教材紧密结合的泉州历史事件及材料要求学生掌握。
如《七下历史书》的宋元时期泉州是全国第一大港口;《八下》泉州是经济开放区而不是经济特区。
4、注重对学生学法指导1、抓住关键性字眼如标志、转折、最早、最大、第一等等,要求学生重点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专有名词完整性,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5、答题态度,随意性、笔误较多
6、考试不用书,仅仅依靠考点与讲义,错误的照抄。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易错关键字,如“遵”,专有名词的完整性
2、历史概念、关键词未解释清楚,如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转折性存在于何时期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1、夯实基础,强化考点,回归教材
2、注重细节
3、答题细节
4、横向纵向知识联系
5、知识迁移6、教学讲义应用来自题组编号322组长
孙文琴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答题不规范:如亚太经合组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表述不准确
2、学生不能够使用历史学科语言,口头语太多
2009年南京市中考历史学科阅卷总结
题组编号
311
组长
姚丽娟、周红英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错别字多。如“雅克萨”中的“雅”字少一横,或写成“鸦”;“萨”字写成左右结构;“尼布楚”的“楚”写成“禁”、“梦”,“布”写成“不”;“郑成功”的“成”少点少撇,“台湾府”的“府”写成“俯”。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默写、多读书或复习提纲、学生间互相进行捆绑式复习,进行专题复习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1、注重基础知识的训练,以考纲为本,复习时要进行框架式结构训练,适当进行抽查。
2、材料题的解题技巧要进行讲解、指导
3、注意协调师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立足课堂、回归教材、培养能力、关注热点
题组编号
312
组长
李传忠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错别字较多,书写潦草,书写不规范;
2、审题不清,学生对题目理解不准确;
3、概念不清。
4、许多学生没有正确处理好考试时间分配关系,答题匆忙(从字迹可以看出)。
5、少数学生考试态度不够端正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备考资料有误。近代工业写成近代企业
2、治学态度不够严谨。异体字
3、答题技巧训练不够,或者存在误区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1、一轮复习落实考点,力求扎实稳定,以填空形式呈现考点,并进行学案教学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题组编号
组长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3、坚持主题复习与专题复习相结合,以考点为基础构建框架知识。依据课程标准解读和人教社教材分析确定主干知识,适当练习。
4、做好专项训练,加强解题指导;
5、关注热点,练习考点;
6、关注后进生;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1、认真研读课标和课标解读,加强对教材的研究;
2、规范课堂教学行为:如板书设计,教师的课堂语言表达;
题组编号
331
组长
马娟娟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错别字问题严重。如近代写成“进代”,技术写成“枝术”
2、答题用语不规范,如笔划不到位,字迹潦草,涂改严重,不在规范区域内填写,多字漏字现象严重;
3、审题不严密,很多学生答农奴制改革或洋务运动
4、历史概念,时间概念不清,如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19世纪与20世纪
2、解题训练不够规范:在试题的设计和讲解方面不够科学细致,(1)存在答案套用的现象;(2)对“认识”与“启示”这一类问题的训练和讲解不够科学充分。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1、做好详实的复习计划,落实到课,落实到每一个知识点;
2、规范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规范板书,留有充足的时间给学生练习);
2、一轮复习后,整理分类各区县一模试卷,进行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并适当进行标准化测试,呈现中考答题卷的形式,训练学生的答题技巧,对易错字进行强化训练。
3、一模后重点专题训练,并进行整体线索梳理,力求学生能建立起简单的历史知识框架
4、整理错题本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1、考点落实到位,注重准确性,适当归纳,但仍以书本为主;
3、书写不规范:字体不端正,字迹潦草;
4、语言表达能力欠缺:很多学生无法写完整的句子;
5、审题不清:对“认识”与“启示”无法正确区分
6、答题顺序错乱
7、空白试卷较多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教学不规范:(1)考点整理不够准确;(2)整理的其他备考资料存在科学性错误;(3)在讲解历史专有名词时不规范;
3、审题不清,答非所问,画蛇添足
4、对重大历史事件,概念的混淆。把新中国成立的时间写成1912年,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时间写成1978年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教师语言使用不规范
2、各区学校要能够保证教师能及时,积极参加教研活动
3、教师对历史专有名词进行强化训练
4、教师要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和历史作为考查科目的要求进行教学,强化基础,兼顾整体,不能一位拔高。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平时教学中要规范板书。书写要清楚,笔划要到位。
2、强调历史专有名词的教学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1、紧扣考纲,认真研读《中考指导书》
2、重视基础,面向全体
3、回归教材,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切实提高对历史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
3、教师给的考点不够准确:如“承抗战胜利之果,启新中国成立之端”教师的总结不谨慎。应回归教材,依据课本。
4、答题规范性有待训练。
5、教学内容明确,如内容与意义
6、教学讲义的应用,敢于质疑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1、思维角度的转换训练
2、专题知识学案训练
3、初中知识结构体系构建
2、关注细节,注意训练易错知识点,强调有效信息
3、教师书写要规范
4、注重对学生考试能力的指导与归纳
题组编号
332
组长
金波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错别字较多:如“干预”的“预”写成“与”、“遇”;
2、专有名词表述不规范:如,南北战争——南北内战,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全国化,国家干预经济——少“国家”、“经济”或写成“干涉”、“干扰”;
4、培养审题能力,提高综合能力。重视历史素养,历史思维的培养。
四.结合今年试卷特点,谈谈下阶段教学的策略
1、多动笔,加强填空,默写训练
2、平时改卷,练习要严
题组编号
321
组长
吴敏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书写不清,错别字),答题不规范;
2、审题不清,回答问题针对性不强;问什么,答什么,易画蛇添足;
3、规范学生的答题,从平时的作业着手,严格规范要求;
4、认真研究中考,精选精炼,加强解题指导;
5、做好课堂管理,关注每一个学生;
题组编号
组长
主要内容
一.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2、审题不清。1689年写成《权利法案》,郑成功写成“郑和”
3、概念不清。如台湾府答成台湾省、台湾岛、台湾政府等;
4、答题不规范。《尼布楚条约》写成尼布楚。
二.本题组阅卷过程中发现教师教学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对策
1、训练听写。对于难写易错字多写,必要时听写;
2、规范作业。一笔一划规范写,写到位;
3、严格阅卷。平时阅卷要严格;
4、规范教学行为。教师不能随意讲,注意比较;
三.结合2009年中考试卷,谈谈自己教学过程中有哪些复习经验
1、夯实基础。全面依据课标,明确知识点;
2、课堂教学“问题化”。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3、提高认识。追求生活化的历史课堂,变死为活,古为今用,注重培养学生能力;
4、答题规范化。要点化、条理化、简洁化、流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