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五年级上册课文:11 诗词二首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诗词二首》这一课中的这两首诗,字数都不多,但它们所叙述的历史事件、创作年代距今较远,更由个别字词含义较深奥,学生在理解上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1.课前老师、学生共同上网、搜集资料,了解历史背景,激发学生兴趣,为学习本课作好铺垫。
2.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知识的迁移。
通过形象、直观的多媒体课件,再现历史壮观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感悟,入情入境地体会诗人跌宕起伏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8 个生字,学会10 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等词语。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前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
2.生词卡片。
3.课件。
教学过程:4.全班齐读。
(二)质疑问难,以学定教。
1.请同学们小声朗读课文,看看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学生边读边思考。
质疑。
三、再读诗歌,读悟结合,理解诗意, 指导背诵(一)出示学习提示:1.悟看注释、结合资料及预习情况,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理解诗句的意思。
2.说与小组同学交流学习成果。
(师提示学法: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一碰到问题就查资料或问别人,自己应该先想一想,猜一猜,可能是这个意思,可能是那个意思,然后再通过查资料或问别人来验证自己的理解是不是正确,这叫——猜读法)3.读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试着用朗读表现出来。
(二)合作交流学习。
1. 同桌合作学习。
2. 交流理解,读中悟,悟中读。
(1)这首诗写了什么,能不能用诗中的一句话来回答。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S11这一课中的两都们、创作年代8 10七律·长征一的心情五、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1.分部分,指名学生朗读。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注意让学生倾听,指名评价。
]2.找出课文表示时间的词语,说说叙述的顺序。
3.结合课后习题第 2 题,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六、布置作业1.抄写喜欢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搜集有关诚实的格言。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认读词语。
(展示课件第四屏)2.回顾课文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展示课件第五屏)4.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5.为什么“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永久的回忆和终生的启示”?这节课。
我们继续研读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
二、研读“钓鱼和放鱼”部分,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一)体会钓鱼的过程。
(展示课件第六屏)1.理解“涟漪”的意思。
2.体会加点词语在句子里的作用。
3.指导朗读。
(二)体会钓鱼时的心情。
(展示课件第七屏) 1.理解“小心翼翼”的含义,用“小心翼翼”练习说话。
2.理解“翕动”的意思。
3.出示鲈鱼的相关资料。
(展示课件第八屏)4.体会“我”和父亲的心情。
5.引导学生读出“我”的感情。
(三)体会放鱼的过程。
本环节旨在承上启下,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概括能力。
S ---11(展示课件第九屏)1.“父亲盯着鲈鱼看了好一会儿”他在想什么呢?[让学生多元的理解,说出自己的见解。
]2.父亲做得对不对?(展示课件第十屏)3.你感受到父亲是怎样的人?4.体会“我”的心情。
5.补白。
(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四)指导朗读 8、9 自然段。
三、布置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中彩那天》和《尊严》,想一想,这两篇课文给我们哪些启示?第三课时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我”和父亲钓鱼和放鱼的过程,感受到了父亲是一个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人。
那么 34 年过去了,这件事又是怎么影响作者呢?二、研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11(教案) 诗词两首 1

11 诗词二首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2.教师小结:非常感谢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这些资料。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诗词二首教案1语文S版

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诗词二首教案1语文S版教学目标: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重点: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理解两首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图片、课件教学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语文出版社S版小学五年级上册 教案11诗词二首

1、板书“长征”二字,指名说说对长征的了解。
2、教师介绍关于“长征”的历史知识和背景资料。(出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教师边指图边口述)
当时,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摆脱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省,一路跋山涉水,1935年10月,红军主力终于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主席回顾长征走过的千山万水,历经的千难万险,思绪万千,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不朽的诗篇。
三、品词析句,感悟主旨。
1、单独出示首联,请一名学生来读这一句。
(1)理解诗文。
①同学们,你们说红军长征难不难?(生答——难,教师板书:难)从这两行中那些词可以看出来?(点击:万水千山)。想象红军长征中除了这种地理环境的困难,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天气、敌人的围追堵截、自身的条件等)一个“万水千山”概括了长征途中的千难万苦。
连绵数千里的五岭山,在你们眼里,它们仿佛什么一般?(蜿蜒盘旋的巨龙,大海汹涌的波涛……)
②点击“乌蒙山”图片,你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座山?(雄伟高大)“磅礴”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磅礴”)
③“逶迤磅礴”变红,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山势之险。
师引导:但在红军眼里,它们像什么,(翻腾的细浪)(像脚下滚动泥丸)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的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那段历史知之甚少,所以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我们将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中,引导学生感悟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最新语文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1 诗词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S11这一课中的两都们、创作年代8 10七律·长征一的心情笛的呢?(展示课件第四屏)2.思考:为什么爷爷的芦笛声会让强强感到一股浓浓的海水味呢?想象中的爷爷的芦笛声到底给了强强怎样的感受呢?3.带着美好的憧憬,齐读第一小节。
(二)学习第二次笛声。
1.过渡:好玩的小闸屋,如诗如画的大海,有趣的芦笛,这一切让强强无限向往。
现实生活中是怎样的呢?就让我们与强强一起,来到苇叶葱茏的海边,来到爷爷的小闸屋,去亲自聆听爷爷的芦笛声。
2.默读 2—6 自然段,思考:美丽的大海,清脆的笛声又给强强怎样的感受?3.想想画面有感情朗读 2—6 小节。
二、细读课文,突破难点(学习第三次笛声)过渡:慈祥的爷爷,温柔的大海,丛生的芦苇,飞舞的海鸟,特别是清脆的笛声,给强强带来无比的快乐。
可这次海边之行,笛声带给强强的仅仅是快乐吗?学习课文 7 —13 段。
(一)出示自学提示:(展示课件第五屏)1.默读 7—13 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描写大海和强强的句子。
2.从哪些词句体会到大海狂怒了?强强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二)交流汇报大海狂怒的句子,体会强强的恐惧,(展示课件第六屏)指导朗读。
(三)思考:是什么将强强的恐惧驱赶得一干二净?(四)爷爷的芦笛声想告诉强强什么?(展示课件第七屏):“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 这句话)(五)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儿海水就长不结实”这句话的含义。
引领学生入情入境读书,通过朗读感受大海的美丽,爷爷芦笛声的美妙。
给孩子们足够的自学时间,大胆放手,鼓励他们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并培养他们不动笔墨就不读书的好习惯。
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演示大海狂怒的图片和声音,调动学生视听功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学生入情入景地聆听着,充分感受到海水是如何的汹涌,语文(S)教学设计教材:语文(S)四年级下册课文:语文百花园一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本课教学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力求在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和创新,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最新小学语文版S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1 诗词二首教案

1七律·长征2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句导读:“不怕”二字概括出了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①这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五岭逶迤(wēi yí)腾细浪,乌蒙磅礴(pánɡ bó)走泥丸(wán)。
3[句导读:“跨五岭,越乌蒙”写出了红军长征途中翻山越岭时的大无畏精神。
“腾”与“走”的拟人化的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使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②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译文: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历经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看做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是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4乌蒙山是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③试分析“万水”“暖”“寒”几个词语的表达效果。
]更喜岷(mín)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④“更喜”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以“尽开颜”结尾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译文:金沙江两岸悬崖陡峭,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暖的感受,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过了覆盖着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清平乐·六盘山5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①以“天高云淡”开头,有什么作用?]1☜2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3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把“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乌蒙山”比作“泥丸”,写出在红军眼中山之渺小;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山势雄险,突出表现了作者与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坚强意志。
4 ③这两句承接首句的“万水”,既实写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急流险滩。
一“暖”一“寒”,既写天气情况,又写心理感受。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1诗词二首 语文S版-精选教学文档

11《诗词二首》教案深度解教材:本课编排了《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两首诗词。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时写的一首诗,生动地描述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在长征途中,翻越六盘山时写的一首词。
词中抒发了开阔壮美、乐观大气的革命豪情,表现了红军彻底打垮国民党的坚强决心。
选编这两首诗词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理解诗词,感受红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豪迈气概。
由于当时的年代离现在的学生较远,学生很难感受伟人的情怀和红军当时的艰难困苦。
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运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领悟意蕴,体会情感;还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词,在读中感悟。
知识与能力:1.会认“逶、迤、磅、礴、丸、岷、缨、缚”8个生字,会写“逶、迤、磅、礴、丸、渡、索、岷”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写词语“逶迤、磅礴、泥丸、铁索、岷山”。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 启发学生理解诗词的大意,感受毛泽东和其领导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突破重难点:重点:理解诗词的大意。
突破方法:利用听录音、范读、个人读、齐读等方法熟读诗词,感知诗词内容;利用字词典、联系上下文、借助历史资料理解诗词中的重点词语,进而理解诗词。
难点:感受毛泽东和其领导的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突破方法: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感受文中描绘的场面;借助电视、书籍等,引导体会长征途中红军的大无畏精神和英雄气概。
教法与学法推荐:教法:利用朗读法,让学生通过读来感知诗词的大意;通过多媒体辅助法,让学生感受诗词中描绘的画面,体会红军的精神品质;利用讨论法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学法:通过查资料法,了解诗词涉及到的历史、地理知识,明白重点字词的意思;分析重点句段,体会诗人的情感和品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11
这一课中的两都们、创作年代
8 10
七律·长征
一
的心
情
语
文
(
S
)
教
学
设
计教
材
:
语
文
(
S
)
四
年
级
下
册
课
文
:
1
种
子
板块:教学设计—教案设计思路: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
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的
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
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
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
学习。
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
同时结合文本特点,借助其语
言形式,关注情感,重视感悟,注重读写结合。
教学目标:
1.认识“槐、掺、涩、兜、
俊”等 5 个生字,会
写“略、涩、裤、惭、
愧、
掠、唯、恐”等 8 个字,掌
握“羞涩、惭愧、掠一下、唯恐”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
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从小女孩
儿交树种、推想她捡树种的
具体描述中,体会小女孩儿
做事认真的美好品德和作者
赞美小女孩儿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从小女孩儿交
树种的动作、神态、
语言描写中体会小
女孩的心情。
2.联系课文内容
理解:为什么小女
孩交的树种少,
“我”却很感动?教学难点:
学习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
1
.
生
词
卡
片
2
.
实
物
投
影
3
.
多
媒
体
课
件
课时安排:
2 课时
S ---11 教学过程:
S ---11
11
(三)展示学生作业,师生共评。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一)板题,读题。
(二)复习生词。
(三)自由朗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精读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边听边画出描写种子的语句。
(展示课件第三屏)
(1) 交流。
(2) 再读句子,你读懂了什么?
(二)学习第 2—8 自然段。
1.默读,边读边画出描写小女孩交的树种句子。
(1) 指名说。
(展示课件第四屏)
(2) 再读句子,与大家交来的种子相比较,你发现了什么?(展示课件第五屏)
2. 小女孩交来的树种粒粒饱满,显然是经过精心挑选的,那她是怀着怎样的心情交来的呢?请大家再读课文 2—8 自然段,画出文中描写小女孩交树种时的动作(展示课件第六屏)、神态(展示课件第七屏)、语言(展示课件第八屏)的句子,体会小女孩的心情, 并简单写写批注。
3. 汇报交流,重点:从小女孩儿的外貌、神情和动作中体会出她有些不好意思,感到愧疚,甚至因为采得不如同学多而深深自责。
4. 你们喜欢这位小女孩吗?为什么?有感情地朗读。
5. 为什么小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用“因为……所以……”说说。
通过对比文中两处描写种子的语句,学
生自然产生对小女孩儿的初步评价。
通过再
读课文、体会心情、简写批注这些环节,小
女孩儿纯朴、诚实的形象就在学生心中逐渐
丰满、生动起来。
在此基础上,“为什么小
女孩的种子少,却令我很感动?”这一重点
顺势解决。
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和体验,不要求统一
的说法,只要学生有自己的感受,说出自己的
理由就可以。
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随机
的点拨引导,努力做到把老师的教与学生的
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12
13
布置收集树种的活动,既 丰富学生生活,又为学生提供
一次好的练笔机会。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题目与 内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之间的联系,既是一种阅读训练,
也是写作方法的指导。
同时培
养学生思维的深入性,增强其 饱满
掺杂 诚 实
认 真
(三)学习最后一段。
1. 有感情地朗读。
2. 说说从全班同学的神态和那位老师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总结延伸
(一)再读课文,思考:为什么本文以“种子”为题? (二)布置一次收集树种的活动,让学生把采集树种的经过写下来,适当运用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情细致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四、推荐阅读
《语文同步读本》(四年级下册)中的《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