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消逝的灯火》阅读练习及答案
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考试版)(含答案)

2020年江苏苏州中考语文全真模拟卷(一)一(24分)1.下列对文学名著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2分)A.《小王子》中狐狸告诉小王子的真理是:凡事只有用心去观察才能看的清楚,只用眼睛去看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
B.《水浒传》中杨志押送生辰纲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C.《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是“我”的保姆,给“我”买回《山海经》,而“我”对阿长的感情也是从最初的“不大佩服”逐渐变化到最后的深切怀念。
D.《琐记》记叙了“我”在江南水师学堂学习,知道了“赫胥黎”,接触了“物竟天择”以及“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6分)唐代大诗人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曾先后出任苏州刺史。
有学者认为,苏州文风之盛,与他们前fù()后继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韦应物不忘民间疾苦,大有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赢得了苏州人的爱戴,世世代代敬称他为“韦苏州”。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 A (首当其冲/首屈一指),他在苏州大兴水利,遍植桃李,给后世留下了一条 B (别具特色/别开生面)的山塘街,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
刘禹锡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却能tài()然处之,到任后清正lián()洁,勤政爱民,百姓对他的政绩也是bāo()奖有加。
风雨沧桑,岁月更迭,三位诗人治苏州,已成为千古美谈。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4分)①前fù(______)后继②tài(______)然处之③lián(______)洁④bāo(______)奖(2)根据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A、B处。
(2分)A处的词语是______ B处的词语是______3.默写古诗文,并在括号内的横线上填写相应的作家、篇名。
(6分)①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及!(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持节云中,___________________。
灯火阅读答案(集合5篇)

灯火阅读答案(集合5篇)灯火阅读答案(1)萧萧乌黑油污的煤油灯,一经火柴点燃,便有了亮晃晃的“生命”。
“生命”的意义就是它会让你想起与它共处的那段时光。
生命的最简单意义可以是一个字:“动”!那昏黄的煤油灯的火舌,就是那样闪动着,那样引逗着你的眼,那样闪着古老的昏黄。
在朝兴村,这样的煤油灯不知与我们共处了多少年,小的时候,我们叫它“番仔油灯”。
番仔油和番仔火(火柴)一样,都是由洋人传来的。
番仔油的味道呛鼻难闻,打来的油通常都放在墙角不显眼的地方,煤油灯缺油的时候才提出来添加,小心翼翼的,一方面怕弄脏了衣物、桌子,一方面怕易燃的煤油引来祝融肆虐,回禄嚣张①。
家用的煤油灯主体是大约十公分高的玻璃瓶,外围有铝片为套,瓶口是一个铅皮的盖子,中间钻一个小洞,棉纱捻成的灯芯就插在这个洞里,灯芯可以一直伸向瓶底,将煤油汲吸上来,油润的灯芯,火柴一点就燃着了,昏黄摇曳的光芒,就这样温暖着我们的童年。
夜深的时候,面对这样一盏摇曳的灯火,仿佛可以跟古人促膝而谈,读一点诗词,雅兴随之而起,如果能翻阅几则“聊斋”,或许更增加一些古奥之趣,可惜,当时年纪小,只认识李白的铁杵、王冕的荷花!最温暖的当然不是这摇曳昏黄的灯光,而是灯光下两个相对的人影,一老一少,祖孙两人从“人初静”,守到夜更深,守着永夜,守着灯火,守着长长的一段祖孙相牵系的深情记忆,那是祖母无怨的爱,无尽的心,所有的怀念都从这样温馨的画面进入、泛起……当灯芯烧黑了,我们用个小竹片剔亮它,挑灯夜战原来就是这样的啊!那情景仿佛剪烛西窗一般,灯芯越烧越长,就要用小剪刀剪除碳化的那小小一截,光,就更亮了!煤油灯的火焰很容易将墙壁、屋梁熏黑,因此悬挂的地方一直是固定一处,不随便改换,以免房子到处留下乌黑的油烟。
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过去。
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那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
第09天+文学类文本阅读(3)-每日一题之2018快乐暑假高二语文人教版+Word版含解析【KS5U+高考】.doc

第09天文学类文本阅读(3)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7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窗子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张炜《失灯影》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 题。
失灯影张炜直到现在,古登州一带还有一个村子叫“灯影”。
但这个村子是否就是过去那个得而复失的地方,人们还说不准。
近一二百年来的变化之速,真可以说是沧海桑田,从古登州府置往西直到屺砪岛、三山岛,现在都成了人烟最稠密的地区。
而不足一百年前这里只是荒野,二百年前则是莽莽苍苍的林子。
那时候这里的人走夜路,如果到了荒凉地方,最喜欢也是最害怕的,就是前边遥远处出现一处闪烁的灯影。
有人就在挨近了荒郊的一点儿光亮时,才发现这是一处瓜棚,柱子上挂了一盏灯笼,有人坐在灯影里,问他话只字不答,赶路人忍不住拍拍他的肩膀,这人一回头把赶路人吓个半死。
原来黑影里坐的是一头老狼,刚刚吃了一个人,正坐在那里舔嘴巴呢。
类似的警示故事很多,一半是口耳相传的野趣,一半是当时的真实经历。
时过境迁,现在这一带入夜常常是灯火辉煌,早就没有黑夜中星星点点的光亮了。
现在所忧虑的只是太热闹了,是人气过盛,除了人什么都没有了。
就在这样的村落里,曾有一位顽皮少年,他像大多数野孩子一样好奇,聪明却不喜读书,愿意冒险,越是家长禁止的事情越是要尝试一番。
他多次在夜间独自一人跑到野外,总想遇到一两桩怪事。
有一次他真的在野外瓜棚那儿见到了悬挂的灯笼,也真的发现了垂头反坐的人。
就像传说中那样,他伸手往那人后背一拍,结果却大失所望:转回头来的是一个上年纪的看瓜人。
对方看清了是个孩子,立刻叫出了他的小名。
这使他觉得实在无趣。
离开瓜棚又往更深的林子里走,这在一般人是绝对不敢的,因为一旦迷路麻烦就大了。
经过了多次冒险,这个孩子胆子更大了。
有一次他不知走了多远,感觉就快听到海浪声了,前面还是黑漆漆一片林子。
突然他看到了树隙里有一两点灯影在闪烁,心上立刻怦怦乱跳,有不可抑制的兴奋涌出来。
随着往前,那灯影竟扩大开来,渐渐显出了街道的形状,原来是一个藏在林子深处的小小村庄!这一下他就放开步子往里闯了。
进了小村,马上有些比他还小的孩子围上来看,一个个毛头毛脑分外好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叫什么等等。
张炜《消逝的灯火》阅读练习及答案

消逝的灯火张炜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
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
③另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跑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人们只需要奔向那光明。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被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
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
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
象征类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木车的激情张炜1在现代旅行中,我们常常因为交通工具的不够迅捷而焦躁和苦恼。
我们祈盼乘坐的车辆眨眼间就到达目的地,幻想它能像闪电一样穿越莽野。
我们有时甚至为最现代的旅行交通工具----飞机----感到焦急,比如说为机场的长长滞留、耽搁,感到愠怒和不安。
2我们总是那么急于从甲地到乙地,总是有那么多事情要做。
我们碌碌奔波,但催促我们行动的激情是那样脆弱和渺小。
我们怎么能够想象几千年前,有一位思想者就乘坐着一辆缓慢的牛车或马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是的,他为了自己的思想,为了自己的理念而不知疲倦,并这样终其一生。
3他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古代哲人孔子,还有他的一群弟子。
他们都是一些为思想而激动的不知疲倦者。
我们不妨把这些人的一生,把这一切,称为“木车的激情”。
4由于车速是极其缓慢的,里程是极其艰难的,因而我们今天更有理由说,他的激情才更为强大、更值得信赖。
5枯叶铺地,北风呼啸。
在冬天,那个哲人也不能舍弃自己的旅程。
这在越来越聪明的现代人眼里是不可思议不可理解的。
一位不可理喻的执著者,让世界感到畏惧了。
6“政治”这两个字在现代或许已经变质。
我们现代人几乎仅仅可以从那辘辘得木车声中,听到7“政治“的真正含义,领略它的本质。
它那时候是人,旅途,木车,是面对土地的求索,是这样的8不知疲倦。
原来在古代,“政治”和“诗”是合二为一的,这才让后人生出了永久的崇敬他不倦地向各个阶层诉说他的思考,他的思想,他对这个世界的观察,他探索到得各种各样的原理,作为一位布道者,一位启蒙者,一位诗人,大概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能够与他比肩。
但人们往往承认他是布道贺启蒙者,而不愿承认他是诗人。
9可是,现代人在这个寒冷的冬天,在北风击碎冰凌的时刻,真的不能从辘辘的马车声中,听到和看到孔子那一腔燃烧的诗情吗?10这是一首长长的,写在大地上的诗,是可以从东方播散到西方的长卷。
它就像高空的彩虹一样,横跨万里。
放射出璀璨的光辉。
11我们相信,一本《论语》只是微薄的纪念,只是简短的记录,它那真正的,更为渊博的思想,的却是由车轮和双足携刻在大地上的。
2023年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远去的萤火

远去的萤火雨停后这天下午,闲不住的堂叔有了新的动议,要组织我爹他们去东河堵鱼。
那年我五六岁吧,高兴得几乎欢呼起来。
关于堵鱼,事情是这样的。
十户人家联合起来,用纳鞋底子所用的那么粗的棉线绳子,织成一张大网。
大网的面积有多大呢,可以把整个打麦场网得到边到沿,连麦堆、麦秸垛和硕大的石磙,都能网罗其中。
刚走出我们的村庄,我远远就望见了东河高耸的河堤。
在天际的灰云压顶之下,河堤是青黛色,像是一条巨大的黑鱼的脊背。
我爹像提溜一只羊羔子一样,把我弄到河堤的堤面上。
我往河里一看,惊得禁不住直往后退。
河里的水太满了,满得溜边溜沿。
一棵玉米秆子从上游漂下来了,快得像一支箭一样,嗖地就射了过去,眨眼就不见了。
爹把秫秸箔折叠成双层,铺在满是泥泞的堤面上。
我在箔上坐下,一动都不敢动。
不敢往河里看,我就转过脸去,往河堤外面看。
河堤下面离我最近的地方,种的是一片高粱。
如果说每一粒高梁米都是一只斑鸠眼的话,斑鸠已经睁开了眼,并露出红红的眼圈儿。
随着水面啪的一声,还有堵鱼人的一阵叫嚷,我看到大网已投进河中,爷爷和叔叔们正在往揳在河两岸的两根木桩子上固定网纲。
网纲是一根比较粗的绳索,穿在大网后背的边沿。
一条大鱼游了过来,大鱼可能碰到了网纲,噌的一下跳将起来,跃出了水面。
我爹大喊一声:快拉!有的双手拽着绳子,身子向下打着坠,倒退着往前拉。
有的把绳子背在背上,弓着身子,像纤夫拉纤一样向前拉。
我不知不觉从箔上站了起来,双手攥紧,眼睛瞪大,向网里看去。
让人失望的是,只有几条身材苗条的白条,在网里蹿了几下,闪过几道银光,尾巴一翘,就从网眼里钻了出去。
大网又起了两次,还是没有逮到鱼。
天黑下来了。
天黑得很快,没有渐渐之说,说黑就黑了。
爹过来摸摸我的头,说:要是困了你就睡吧。
我爹问我:我说不让你来,你非要来,现在后悔了吧?我没说后悔不后悔,在箔上躺下了。
耳朵离地面近了,我似乎听到了河水流动的呼呼声。
流水带风,而且带来的是长风。
风从我的脖子那里掠过,一直掠到我的肚子上、腿上、脚上,还有指甲盖儿上。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中考语文一模试卷答案版

第 2 页,共 14 页
D.传统元宵灯品材质多样,形态各异,纹饰精美,制作精巧。近年来,各种高科技声 光电手段让灯彩越发绚丽夺目。 对照下面的资料,结合三则材料,列出元宵节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条理 由。 资料链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 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 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材料三中,作者认为“这热闹中少了过去元宵夜的含蓄优美静谧祥和,中国传统文化精 神的硬核一不小心丢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你的看法。 五、名著导读(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6. 名著阅读。 那一天你专门反对我,而且故意似的,究竟是什么缘故呢? -(朝花夕拾范爱农》 范爱农在哪件事情上故意反对鲁迅?“究竟是什么缘故”让他故意反对?你认为最终是 什原因使他们成为“非常相熟”的人? 假如要从梁山好汉中选拔一人去参加长跑比赛,你打算推荐谁?请写出他的姓名和绰号, 并简述理由。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9.0 分) 7.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下列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逝的灯火
张炜
①现在的灯比过去更亮也更多了。
城街的灯璀璨逼人,形状各异,是现代城市最得意的装饰,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
这是一种浪费,还是一种艺术,还得好好讨论一下。
②增多的灯饰使一切场所变得更亮,在给人方便和享受的同时也似乎带来另一种不适。
白天就已经很亮了,夜晚如果太亮,就使昼与夜的区别减少了。
我们可能会想念朦胧的灯火,想念街巷里的阴郁感。
大树滴着夜露,月亮爬上来,地上浮起一层光。
这一切都会被现代强大的照明破坏。
③另一些灯火消失了。
它们也曾经是先进和文明的象征,不久又成为落后的代表。
煤油灯、罩灯、桅灯、汽灯,它们当年使人产生了多少惊喜,连关于它们的回忆都是温暖和亲切的。
④在野外,那些于远处闪亮的灯火可能是看林人的煤油灯,也可能是鱼铺老人的桅灯。
在瓜田里,看瓜老汉的灯也是桅灯,它就被挂在草铺的柱子上。
神秘的夜之原野,有多少美好的感觉源自这些闪烁的、若有若无的灯火?如果没有它们,那么原野就是空洞的,没有眼睛的,没有召唤的,没有希望的。
⑤夜晚的点点灯火从遥远处透过来,那是多么好的安慰和期许。
只要走近它们,就有故事,有水甚至吃的东西,有未知的一切。
孩子们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单纯,他们不会过多地想到其他危险,而只会热情地兴冲冲地跑过去。
如豆的光明也有更大的感召力,人们只需要奔向那光明。
⑥鱼铺里的老人是最有意思的,他们让童年趣味横生。
老人日夜伴着海浪,孤独了只会抽烟喝酒。
因为太孤独了,所以他们酒喝得太多,烟也抽得太多。
他们周身的酒气直呛人的鼻子,见了小孩子就两眼发亮,像打鱼的人发现了大鱼。
他们捉住小孩,想让他哭。
小孩不哭,他们就掀开羊皮大衣,把他收到衣襟内,然后往他头上喷一口浓浓的烟。
一番捉弄之后,小孩就哭了。
为了哄小孩止住哭声,他们就拿出鱼干和地瓜糖之类,小孩就笑了。
之后就是讲故事,讲有头无尾的妖怪故事,小孩又被吓哭了。
⑦看林人的铺子比鱼铺高大,主人个个有枪。
他们的故事总是与枪有关。
这些人的枪筒子上堵了一撮棉花,这个景象让人永远难忘。
看林人的身体比鱼铺老人的强壮,因为他们常常要离开铺子去林中追赶猎物。
这些人到了夜晚就把大狗唤进铺子里,让它挨紧他们睡觉。
大狗偶尔抬头谛听,嘴里发出声音,主人就丢下一句“毛病!”大狗于是又垂头睡了。
主人讲故事时,大狗又抬起了头,听着,再抬高一点头,叫一声,主人于是说:“又来人了。
”狗跑出去一看,又来了几个少年。
⑧瓜铺里的老人烦烦的,把一切夜间来玩的人都当成不怀好意的人。
他们吝啬至极,这是职业的特征。
来的人逗他说:“口渴了,给咱点水喝吧!”他说:“喝水水不开。
”“那就给咱个瓜吃吧!”他恶声恶气地答:“吃瓜瓜不熟!”不过他偶尔也有高兴的时候,那会儿他整个人全变了似的,轻手轻脚出去一趟,回来时就抱着一个又大又亮的瓜。
在灯光下,这个瓜真好看,还散发出浓浓的香味。
他不是用刀,而是用拳,“嘭”一声将瓜击碎。
不规则的瓜块格外甜。
看瓜老头说:“知道吗?瓜一沾了刀,就有一股馊味儿,绝对不能沾铁器。
”
⑨桅灯是野外才有的,它不怕风。
它被挂在木柱上、被提在手上,无论怎样都让人喜欢。
⑩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
29.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写现代城市璀璨逼人的灯已经超出了实际照明的需要,对这种做法作者并不认同。
B.过去的有些灯火曾象征着先进和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它们已远离了人们的生活。
C.文章④⑤段运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了过去野外的那些灯火给人以安慰和感召。
D.文章⑥⑦⑧段形象地刻画了不同铺子里人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30.作者写灯火,为什么不吝笔墨地写鱼铺老人、看林人、瓜铺老人的故事?
31.文章结尾“我有三十多年没见过桅灯了”,如何理解和评价这句话所蕴含的复杂情感?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
29. D
30.①这些故事富有生活情趣,丰富了文章内容。
②这些故事都与灯火有关,带给人温暖、关切的回忆,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31.①“桅灯”曾代表着先进和文明。
但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出现,它们已成为落后的象征。
②在作者心中,“桅灯”代表着朦胧、神秘、期许、安慰、美好,它们让童年趣味横生,而对现代工业文明,作者毁既有对往日生活的回忆和怀念以及对农业文明消失的遗憾,又有对工业文明的不适应。
③作者这复杂情感既是时代变革在作者心中的折射,也与作者个人经历和对美的追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