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小说研究(笔记)

合集下载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鲁迅小说专题研究 第八章 鲁迅的《长明灯》与迦尔洵的《红花》

第八章鲁迅的《长明灯》与伽尔洵的《红花》伽尔洵(1855-1888)是十九世纪后期俄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也是鲁迅先生早年所推崇的俄国作家之一。

一九0九年出版的《域外小说集》中,即收有鲁迅先生所翻译的伽尔洵的《四日》一篇,并对作者作了简要的介绍,指出:“氏悲世至深;遂狂易,久之始愈,有《绛华》一篇,即自记其状。

晚岁为文,尤哀而伤。

今译其一,文情皆异,迥殊凡作也。

”这里所提到的《绛华》即是伽尔洵的代表作《红花》。

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在《(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及《(一篇很短的传奇)译者附记二》中,又两次提到《红花》,并作了简要的评价:“他的杰作《红花》,叙一半狂人物,以红花为世界上一切恶的象征,在医院中拼命撷取而死。

论者或以为便在描写陷于发狂状态中的他自己。

”我们知道,鲁迅早期所介绍的俄国作家作品为数并不多,但却再三地提到伽尔洵的《红花》,足见鲁迅对《红花》的重视。

《红花》写于一八八三年,反映的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开始之前俄国人民解放运动时期的历史面貌。

当时,在俄国文艺界,用短篇小说这一形式反映觉强了的知识分子革命者为被压迫群众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的作品为数极少,而《红花》是较早的、也是相当成功的一篇。

一九一0年,俄国著名作家柯罗连科曾把《红花》称为俄国文坛的一颗“珍珠”,指出:“它以非常凝炼的形式展开了一整都自我牺牲和英雄事业的精神悲剧,这悲剧十分鲜明地表现着人类精神的高度的桨。

′’在《红花》创作四十二午后,一九二五年鲁迅先生创作了《长明灯》。

从早期鲁迅先生对《红花》的推崇和赞赏来看,创作《长明灯》时,在某些方面受到《红花》的启示是毫不奇怪的。

我们说《长明灯》对《红花》有所借鉴,这并不会贬低鲁迅先生。

鲁迅先生曾经明确指出:“一切事物,虽说以独创为贵,但中国既然是在世界上的一国,则受点别国的影响,即自然难免,似乎倒也无须如此娇嫩,因而脸红。

单就文艺而言,我们实在还知道的太少,吸收得太少。

”另一方面,我们说《长明灯》在整体上超过了《红花》,也不会降低《红花》的价值和历史地位。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鲁迅小说研究)(0812)自学考试大纲本课程是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段)的专业课,其考试是按照全日制普通高校相同层次的要求进行的水平合格考试。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全面理解鲁迅小说,学习作家作品研究的方法。

《引言》(一)学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的世界观、文艺观的理解,要了解鲁迅前后期自然观、历史观的不同之处,理解鲁迅前后期文艺观的不同之处。

(二)章节内容1、鲁迅获得的国际声誉,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

2、鲁迅前后期世界观、文艺观的不同。

3、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的世界观即自然观、历史观前后期的不同。

2、鲁迅的文艺观前后期的不同。

3、鲁迅多样化的艺术方法。

4、茅盾、巴金对鲁迅的评价。

5、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识记]鲁迅获得哪些国际声誉。

毛泽东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鲁迅思想前后期的时间划分。

茅盾、巴金、瞿秋白对鲁迅的评价。

[领会]鲁迅的文艺观。

–1–多样化的艺术方法:以“为人生”文学主张为主干,接受了拜伦等“摩罗”派诗人的浪漫主义,果戈理、显克微支的现实主义,乃至安特莱夫的“使象征、印象主义与写实主义相调和”的思想。

第一章鲁迅小说崇高的历史地位(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章重点在于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与现代化形式的理解。

要深刻理解鲁迅小说为什么是真正称得上现代化的作品。

理解小说叙述方式与叙事角度概念。

理解鲁迅为现代小说提供了什么艺术经验,了解鲁迅对乡土文学的影响。

(二)章节内容1、从我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看,他的《呐喊》《彷徨》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称得上是一次深刻的革命。

2、鲁迅小说画出了现代中国人的魂灵,在有限的篇幅中塑造出具有无限生命力的艺术典型。

3、鲁迅小说为中国现代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给中国现作家的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三)考核知识点1、鲁迅小说的现代化内容:“人” 的觉醒。

2、鲁迅小说的现代化艺术形式:白话小说;横断面写法;人物性格中心;多样化叙述方式和叙述角度。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

自考鲁迅研究重要知识点1 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

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贫民,尤其是市民。

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

值得注意。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3 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

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

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4 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 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

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

应注意研究。

6 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

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

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

鲁迅小说语言的特点研究作者:杨文新来源:《神州·下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分析和理解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意义重大。

本文就鲁迅小说中各具特色的语言特点进行了深度的思考和分析,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剖析,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色被一一的展示在世人面前,对喜欢鲁迅文学作品的人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提点和总结。

关键词:鲁迅;小说;语言;特点在我国近现代的文学史上,鲁迅占据的地位自然不容笔者在此赘诉,将其称之为中国现代小说之父完全不为过。

在众多鲁迅小说作品中,其不但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在语言运用方面散发出来的光辉亦是十分引人注目。

鲁迅小说的语言特点蕴含深意,深入挖掘鲁迅小说中的语言特点成为了业界十分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鲁迅小说的叙述语言具有辛辣的讽刺性纵观鲁迅的众多小说作品,笔触辛辣,视角独特就是十分鲜明的特点之一。

在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本身平铺直叙的记叙性语言占大多数,鲁迅小说在叙述性语言中的特点就更是引人入胜,让读者欲罢不能。

熟悉鲁迅小说的读者应该都有这样的体会,小说语言中“顾左右而言他”的内容比比皆是,这些看上去似乎不起眼的叙述性语言却是暗含玄机,只有做一个有心人方能最终深刻领会和理解。

换言之,笔者认为如果用“冷眼旁观”来形容鲁迅小说的讽刺性特点也是毫不为过的。

看上起感情平淡的一句话,只要读者细细揣摩,最终流露出来的别样情绪是很多作者在怎么努力也是望其项背的。

例如,《肥皂》就是一部鲁迅短篇小说作品,在该作品中鲁迅小说语言的讽刺性表现的十分明显。

在这篇小说中,四铭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面人物,在塑造这个反面人物的过程中,作者使用讽刺性语言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首先,鲁迅用大师级别的笔触将四铭的形象描述的一清二楚,肥胖的脸庞、两撇细长的胡子、为了找到菜心而将自己的眼睛睁的老大。

这些细节性的描述看上去十分平淡,但是对于四铭这个反面人物的塑造一下子变得生动鲜活起来。

他对孝女的乞讨行为和光棍卖肥皂时候说的下流话一直恋恋不忘,由此可见他内心深处的龌蹉心思。

芝麻与芝麻油——鲁迅小说研究之二

芝麻与芝麻油——鲁迅小说研究之二

作者: 何以刚 出版物刊名: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45-47页与政治;祥林嫂;社会生活;小说作品;半封 建半殖民地;社会效果
摘要: <正> 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一封信中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 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 样。”这段话,形象而深刻地阐明了文学与社会的关系——文学来源于社会,又反过来给予社会以 巨大的影响。鲁迅是按照他的文艺观进行创作的。他认为“文艺大慨由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亲身 所感到的,便影印到文艺中去。”(见《集外集·文艺与政治的岐途》)他生活在半封建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鲁迅研究复习资料

10.“油滑”一、名词解释即“古今杂揉”的手法,鲁迅称之为“油滑”的手法,是直接从中国传统戏剧里借用来的既为作品真实地展现的古代1.“匕首”、“投枪”人物、环境、生活所吸引,又因现代语言情节、细节不断插这是鲁迅对杂文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他认为杂文应该针砭时入,提醒而冷静思索作品的现实意义,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作弊批判现实社会的黑暗,具有独特的战斗性。

品所描写的一切。

从而使小说获得更为深广的社会意义。

2.“过客”11.“媚态的猫”这是鲁迅在散文诗《野草》中所塑造的艺术形象。

他是鲁迅鲁迅杂文中社会相的一种。

“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反抗黑暗,反抗绝望的精神象征。

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

3.“吃人”12.“民族魂” 这是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对中国历史所作的形象化的总结,其内涵是指封建专制统治对人的精神控制和毒害。

是对鲁迅的崇高评价。

他是我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转折到新4.真的猛士民主主义的历史关头,用文学来思考时代的要求,记录时代的步音,参与和鼎助时代发展的旷世巨人。

鲁迅是现代中国这是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提到的。

一种“敢于“民族魂”的代表,也是现代“民族魂”的塑造者之一。

正视现实、正视人生”的人生态度,也是鲁迅的理想人格的精神象征。

13.“为人生”5.《摩罗诗力说》鲁迅创作的文学主张,而且要改良这人生“的主张,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用意在”揭出病苦,引起这是鲁迅早期撰写的一部介绍外国文化、文学的论文,从中疗救的注意。

反映了鲁迅对外国文化、文学的基本态度,是研究鲁迅的美14.“叛逆的猛士” 学思想、比较文学思想的重要文章。

6.“社会相”是鲁迅对自己的期望。

鲁迅先生作为一个觉醒者,他毅然肩负起了唤醒民众的责任,希望能打破黑暗世界建立光明之中是对鲁迅杂文的形象概括。

体现出鲁迅杂文是一部活的近代国。

和现代的中国社会史,更是对社会各种现象洞幽烛微的精辟见解的诠释。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大全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笔记大全

第一讲鲁迅研究导言:这一专题是从四个方面来讨论、评价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转型期的地位及意义。

一、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的地位;二、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三、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是否丑化了中国人;四、鲁迅对现代化的思考有哪些值得我们今天重新关注;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同时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1、《呐喊》《彷徨》的简况:《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社出版,收14篇小说;《彷徨》是他的第二部小说集,1926年出版,收11篇小说。

鲁迅说过,他是抱着启蒙主义的目的来写小说的,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但因写作年代不同,受当时社会环境、时代风潮的影响,鲁迅这两部小说集的创作心境和运用的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也不尽相同。

《呐喊》中的作品,大都写于“五四”运动的高潮时期,要为新文化运动助阵振威,取名《呐喊》,意指作者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集子中的作品明显地保留着作者于“五四”高潮时期,在结束了一段时间的沉默之后,奋起呼喊的特色。

在艺术上,吸收和借鉴外国小说的创作方法与表现手法,因此,《呐喊》集中的作品以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令人耳目一新。

其所收的14篇作品的篇目是:《狂人日记》(1918年4月)《孔乙已》(1919年3月)《药》(1919年4月)(以上三篇发表于五四运动前)《明天》(1920年)《一件小事》(1920年)《风波》(1920年)《故乡》(1921年)《阿q正传》(1921年)《端午节》(1922年),p@Xr ) / !_; xa? [ 此文转贴于我的学习网自考成考自学考试指导],p@Xr ) / !_; xa?《白光》(1922年)《兔和猫》(1922年)《鸭的喜剧》(1922年)《社戏》(1922年)《彷徨》写于“五四”退潮期,鲁迅经历了新文化阵营内部的分化过程,他在《题(彷徨)》诗中写出了当时苦闷心情:“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

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第三讲:鲁迅小说研究专题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思想与其创作的关系。

2、深刻认识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色。

3、认识鲁迅创作的成就及其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贡献4、阅读理解《阿Q正传》与鲁迅文学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反思“国民性批判”于中国现代文学乃至文化的意义。

5、理解和把握鲁迅对五四“个性解放”思想,尤其是知识分子题材与启蒙主题的反思与批判。

教学时数:6学时具体教学内容:引言:鲁迅是现代文学研究的焦点,是永远说不尽的话题。

鲁迅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民族文化的象征,他为我们所提供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那样丰厚,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地发掘、理解与诠释。

据说,英国人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也不能不要莎士比亚,这是形容一种文化象征的极端重要性。

鲁迅对于我们民族的现代文化也有类似莎士比亚之于西方文化的经典价值,他以自己的笔触直接深入国人的灵魂,努力发掘其中病痼,希图为病入膏肓的中国文化寻找病因加以疗治。

在当下这样一个价值标准比较混乱,民族精神的重构面临极大挑战的时期,我们尤其需要珍惜现代文化留给我们的鲁迅这份精神遗产。

鲁迅的清醒、鲁迅的严峻、鲁迅的深刻对于讲究中庸、平和的中国文化传统来说显得如此突兀,以至于从一开始就不断受到来自各个方向的“不喜欢”。

有人说他“尖刻”,也有人说他“阴暗”,也有人说他“偏激”,也有人说他“艰涩”,这些词汇从一个方面透露出鲁迅文学的巨大震撼力——它直刺你的肌肤,让人难以躲避。

就像鲁迅自己所说的是“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淋漓的鲜血”,他迫使你面对现实,无法逃遁。

当然,这就让人感觉到痛苦。

向来,中国人尤其是知识分子缺失的就是这种直面的勇气,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以一己之力撼众人之愚,鲁迅的一生为我们型塑了一个现代知识分子的人格典型——清醒的理知和冷静的批判,在中国思想史上至今仍是无人可追。

有人评论鲁迅思想是“深刻的复杂”。

的确,要对鲁迅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一学期的课都讲不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小说研究(学习笔记)1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宋人话本的产生,在小说史上带有革命的性质。

其中有一点是: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轩向贫民,尤其是市民。

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6)鲁迅小说是我国小说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这首先表现在作品思想内容上,对“人”的价值的发现,尊重“人”,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人”,尤其是普通民众。

(见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P10)2《儒林外史》与鲁迅的杂文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绪论中说:《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着鲁迅的杂文。

值得注意。

(见李梅吾《中国小说史漫稿》P10)1996年12月14日星期六3时代的转折,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历史的批判。

不对旧的民族历史作批判性总结,便难以对新的民族历史作总结性开始。

鲁迅小说正是对我国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最辉煌的一页——辛亥革命作了艺术的批判。

这是我们论述鲁迅小说的重大历史意义时所应注意的根本出发点。

见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4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主潮,是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和西方近代现实主义在“五四”时代的历史交错点作为艺术背景和艺术渊源的。

那么,中国古典现实主义对鲁迅小说的影响如何?鲁迅开创的现实主义与之有何不同呢?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作了哪些丰富和完美呢?这应该是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之一。

5鲁迅对中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尤其是《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现实主义本质,有独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领会。

他认为,《儒林外史》的艺术精义在于“烛幽索隐,物无遁形”,“使彼世象,如在目前”。

《红楼梦》的艺术要点在于“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正因写实,转成新鲜”。

这里,给我们指了一条认识鲁迅现实主义与古典现实主义联系的途径——从鲁迅对古典现实主义的把握入手。

应注意研究。

6鲁迅小说突破了我国旧小说濒于凝固化的艺术格局和表现方法。

这种突破,首先是从短篇小说的艺术格局开始的。

对旧小说艺术的突破,应是鲁迅对中国小说贡献的一个重要方面。

1996年12月16日星期一7梁启超“是推动近代启蒙主义与小说艺术相结合的开山匠人”。

(杨义语。

见《中国现代小说史》P4)从这个意义讲,梁启超是较早注意小说的社会作用,因此而赋于小说以较多且较新的思想内涵(启蒙主义思想)。

鲁迅也给小说赋予了深厚的思想内容。

他们两者的区别何在?杨义现代小说史第一章分三个方面分析了梁小说理论的得失,得出:1、视小说首先是社会生活和心理形象的反映。

2、虚用主义倾向(这一点正好与鲁迅相反)。

3、忽视小说的审美品性。

这些应细加比较。

8注意晚清徐念慈、林纾等人对近代现实主义小说理论的初步探讨和直观猜测。

徐念慈是最早接触到“五四”时期人生派小说观的某些论点。

而鲁迅则是“为人生”的小说家。

杨义《现代小说史》把近代小说理论的发展阐述为崛起、深入、蜕变和逆转几个时期。

梁启超、严复代表崛起期,以启蒙主义给小说理论带来新的气息,较为强调“善”与“俗”;林纾、黄摩西、徐念慈代表深入期,在补充、纠正梁启超小说观缺陷和偏颇中,猜测或论述了近代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较为强调“真”与“美”;包笑天、徐枕亚、王钝根等一流人代表了蜕变和逆转期,真、善、美在他们手中变质,成为苍白和卑庸的东西,他们强调“趣”和“利”。

“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小说观,批判了耽趣趋势的鸳鸯蝴蝶派小说观,打破在梁启超、林纾时代真、善、美一定程度上相互游离的或偏废的状况,以真为基础,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小说理论达到新的时代高度。

1996年12月18日星期三9杨义《现代小说史》云:清朝末年对近代小说的技法的探索和尝试尚处萌芽阶段,枝枝节节,零零碎碎,或深或浅,或成或败,几乎涉及小说技法的各个方面,如结构方式、叙述角度、表现手法和描写手法。

(31~35页)这些,都值得与鲁迅小说加以比较,以观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10清末明初之交,林纾被奉为“小说界泰斗”(侗生:《小说丛话》,载1911年小说月报第二卷第三期)。

与一般作者不同,林是关心国事时风的。

在长篇格局上,林确有建树,他不屑于撰写纯碎的言情小说,一再声明“鄙人之为此书,非为言情而设。

”这是他关于国事的一面。

但他却是以清之遗民或民初政事的旁观者回顾前尘近事,反复叹息的是迩来避孔除经,坏法而乱常,……不十年,兽蹄鸟迹交中国矣,”……完全是一个儒家名教的辩护士,全然丧失了晚清之际的一点维新党色彩。

这是从关心时事的角度看林时应注意的一点。

1996年12月19星期四深夜11要论述鲁迅对中国小说的贡献,首先在创作上,鲁迅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础。

小说的现代化标志是什么呢?首先是思想的现代化,而思想现代化的标志则是“人”的觉醒,“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一部近代思想启蒙运动史,不正是一种“人”挣脱封建思想束缚的斗争史吗?因此,要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历史,动机,目的上分析,界定“现代”的标志,从而认识鲁迅小说是“现代小说”,且是奠基、开创的。

在创作上,鲁迅是使现代小说已产生即享誉世界的作家,塑造了具有世界意义的艺术典型。

(见笔记‚1中国小说人物主题的转换”)1996年12月20日星期五12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谈《聊斋志异》的艺术物色云:在创作方法方面,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高度结合,即鲁迅云“出于幻域,顿入人间”,从而寄托着作者的孤墳。

笔记(5)中谈到鲁迅对古典小说现实主义的认识问题,应与此对照参考。

1996年12月25日星期三13《看书琐记》是鲁迅的札记,署名焉子,文中谈到了小说的人物语言的个性化问题,同时也关涉了文学欣赏中主、客观的差异性问题。

《看书琐记》(二)是针对梁实秋等人《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而发的,重在说明,人物的语言有着不同身份、不同阶级的烙印。

周姬昌《写作学高级教程》中,把现代小说体裁的形式分为“无情节小说(情结小说)”、“意识流小说”、“新闻小说”、“‘非’小说”、“反小说”。

如此,《阿Q正传》应算无情节小说,《狂人日记》应算意识流小说。

《〈近代世界短篇小说集〉小引》中,论述了一些短篇小说的特征,“一雕阑一画础,虽然细小,所得却更为分明……”,“只倾刻间,而仍可借一斑略知全貌。

《叶紫作〈丰收〉序》创作与生活积累的关系。

1996年12月26日星期四14新文学运动开始仅停留于文体革命之上。

较早觉察到文体革命偏颇的是鲁迅,他把“思想革命”摆在深入新文学运动的首位。

详见杨义《现代小说史》74-75页鲁迅发表于《新青年》1918年11月15日的通讯《渡河与引路》是一篇讨论“文体”与“思想”的文章,其中又涉及到了鲁迅对旧派人物的态度,一些甚至可能关涉到他以后的“国民性”的探讨。

耶稣说,见车要翻,扶他一下。

尼采说,见车要翻,推他一下。

……硬扶比抬更为费力,更难见效。

翻后再抬,比将翻便扶,于他们更为有益。

“五四”新文学运动对我国白话小说的历史贡献,主要不在于用白话写小说,因为我国白话小说已有悠久的历史。

这场运动促使现代小说意识觉醒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以民主和科学的精神,使一向处于被压制和歧视的堪称文学中民主派的小说艺术,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科学的尊严。

一种文学意识的觉醒非一人之功,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乃是新文化运动社会思潮的影响下,一代人共同努力之结果。

但这种‚努力‛不是虚浮的、声嘶力竭而无底蕰的,而应建立科学的基础上有血有肉的、有内容、有理论。

鲁迅乃是这个运动中的主将之一。

他起了一个倡导、突破、丰富的使用。

因此,分析新文学运动对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的作用,鲁迅功不可没。

现代小说意识觉醒的表现:一是获得“尊严”,二是“科学的”。

科学的表现在于对小说的研究的进步。

这里鲁迅是有贡献的。

注意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现代小说意识的觉醒是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来实现的。

在实践上,通过对旧文学的批判,使现代小说具有一种“战斗的尊严”。

战斗的先驱则是鲁迅。

《现代小说史》P87鲁迅对中国现代小说的贡献,首先应从“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方面入手,论述鲁迅从思想革命的方面开创现代小说“科学”、“民主”的新局面,即开创新风气的作用。

鲁迅一贯把思想革命摆在深入新文学运动的首位,他是较早觉察……15鲁迅之影响(1)鲁迅,在中国几乎是只以鲁迅知名,在文学青年当中甚至有人不晓得他叫周树人。

山上正义《谈鲁迅》文物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2》P179在阴暗的北京的天空之下,甚至连使用白话(日本的口语体)都被初见为异端和危险。

(同上)鲁迅之于新文学运动(1)鲁迅,……同白话文学运动的潮流一起而且是踏着浪尖走过来的人。

……陈独秀和胡适尽管提倡了白话文学宣言,但前者显然转入社会运动,后者则追逐当代的声誉,投进教育界,都走出文学圈子去了。

之后,鲁迅却忠实地把它担负起来,勇敢而顽强地引导其潮流直至今日。

(同上)鲁迅与小说创作之外,作为他的事业,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灭功绩的还有《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是一部巨著,从中国小说的起源直至清末,共分为二十八篇,三十二开本,……。

(同上)从那以后,又同鲁迅谈过几次,现在把他的谈话中还留在记忆里的,写在正面:“中国并没有什么新文学运动,什么也没有,一切都死灭着,在使用白话都被初见为异端的土地上,是不会有什么新文学运动的。

”“我的小说都是些阴暗的东西。

我曾一时倾慕陀思妥耶夫斯基和高尔基等人,今后我的小说也将是些阴暗的东西,在中国能够有什么光明的东西吗?”……(同上)我想,自民国革命二十年来,他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流的唯一代表者。

…………《阿Q正传》是假恶丑几十篇作品中的代表作。

同时又是不妨称之为中国当今文坛的“唯一的”代表作。

详见林守仁(山上正义)《关于鲁迅及其作品》文物出版社《鲁迅研究资料〃2》P192王敬文《鲁迅小说研究》摘录1、鲁迅的著作是本世纪初到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P52)2、鲁迅的小说是蜚声中外的杰作。

3、《故事新编》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4、《中国小说史略》P4~5鲁迅的短篇小说无论在思想上艺术上都将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1996年12月31日星期二鲁迅之小说史李悔吾《中国小说史漫稿》289~290页:《西游记》的作者,从钱大昕到鲁迅的一百年中经过许多学者的努力才弄清楚,……到1924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一书付梓……,认定《西游记》作者确系吴承恩。

从此以后,学术界确认了这一认定。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七篇(中)又有百回本《西游记》,盖出于四十一回本《西游记传》之后,而今特盛行,且以为元初道士邱处机所作。

处机固常西行,李志常记其事为《长春真人西游记》,凡二卷,今尚存《道葴》中,惟因同名,世遂以为一书;清初刻《西游记》小说者,又取虞集撰《长春真人西游记》之序文冠其首,而不根之谈愈不可拨也。

……16鲁迅小说研究之研究《鲁迅小说讲话》1951年泥土泥版,其作者许杰概括其研究方法:从形式入手,分析它,欣赏他,通过这种形式,接触到它的内蕴,……探寻他怎样从他的内蕴,也就他的生活实践,达到他的写作实践,终于完成他的艺术创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