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致病分子机理

合集下载

1型糖尿病的细胞和分子致病机理

1型糖尿病的细胞和分子致病机理
统 的 主要 攻击 目标 。T D 发病 的早 期及 发 病后 , 1M 患者 血 清 中均 可检 测 到 多种 针 对胰 岛 细胞 或 胰 岛
糖 尿病 ( ibtsm lts D 是 一 种 常 见 的 Da e e i , M) e lu
代谢紊 乱 综 合 征 , 常 是 在 遗 传 因素 与环 境 因 素 通 的共 同作 用 下 , 起 体 内胰 岛素 缺 乏 或 胰 岛 素 抵 引 抗 , 致机 体 内的 糖 脂 代谢 紊 乱 。19 导 9 9年 世 界 卫
第2 7卷
第 2期
齐 鲁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unl f Ql N r l n esy ora o i u o U i ri ma v t
V0. 7 12 No 2 . Ap . 01 r2 2
21 0 2年 4月
1型 糖 尿 病 的 细 胞 和 分 子 致 病 机 理
是激 活 T淋 巴细 胞 的 主要 抗 原 , 发 病 初 期 6 在 0~
8% 的 T D 0 1 M患 者体 内可 以检测 到 G D 5的 自身 A6 抗体 , 在患病 几年 后 , 在 血 清 中 的水 平 逐渐 下 但 其 降 _ 。G D 7抗 体 主要 识 别 G D蛋 白分 子 的 中 2 A6 J A
收 稿 日期 :0 0—1 2 21 2— 4
作者简介 : 晓蕾 (9 4 ) 女 , 杨 18 一 , 山东济南人 , 助教 。

16・ 3
杨 晓蕾 : 型糖尿病 的细胞和分子致病机理 1
2 1 年第 2 02 期
I C也是 一 种重 要 的 自身抗 原 , 岛 细 胞 抗 体 胰 (s tC l A t oy I A) 抗 I I e e ni d ,C 是 l l b C所 有 抗 体 的 总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理ppt模板

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及发病机理ppt模板

生物作用
骨骼肌、脂肪组织、心脏
代谢综合征
• 又名X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是其基础障碍
•包括一组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症候群
•基因背景的异质性→表型表达不一致
•1999年WHO的工作定义建议

IGT 或 DM 和 IR
•并伴有2种以上下列成分: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 或(和)HDL-C降低、微量白蛋白尿
肥胖 热量摄入过多 体力活动不足 吸烟 衰老 ……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1)
—胰岛素(效应)抵抗
机体对一定量(一定浓度)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 减低,主要指机体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和代谢能 力减低,包括胰岛素的敏感性、反应性
组织器官水平的IR
骨骼肌 脂肪 肝脏 血管内皮
糖利用↓ 脂肪/生酮↑ 糖异生↑糖分解↑ NO↓,CT↑
芬兰白人 芬兰白人 …………
方法
ASP ASP QTL (发病时年龄) ASP QTL (胰岛素水平较低) ASP
糖尿病的基因
未知的2型糖尿病基因
(70%)
Wolfram (<1%) MIDD (<1%) 胰岛素受体基因 (<1%)
MODY (4%)
未知的 LADA
基因 (10%)
未知的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2– 染色体12q 在芬兰家系中,连锁分析法,此家系中有三或以上成员受累。 其中在六个家系中,葡萄糖刺激后的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 Nature Genetics 1996; 14:90-6
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
染色体
1q 2q(+15) 10q 11q 12q 20q …
人群
美国犹他州白人 墨西哥美洲人 墨西哥美洲人 匹玛印地安人

糖尿病的胰岛素合成机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合成机制

糖尿病的胰岛素合成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调节紊乱导致高血糖。

胰岛素是维持血糖平衡的关键激素,它的合成机制对了解糖尿病的发病机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胰岛素合成机制。

一、前胰岛素的合成与转运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的前体分子称为前胰岛素。

前胰岛素由信号肽C钙调素和胰岛素A、B链组成。

胰岛细胞的内质网(ER)是前胰岛素的合成和折叠的主要场所。

合成前胰岛素的mRNA被转录出来,然后进入细胞质,并通过核糖体翻译为多肽链。

这些多肽链在ER中折叠和成熟为前胰岛素。

在合成完成后,前胰岛素需要通过转运进入高尔基体,并进一步经过泡泡转运到成熟泡泡(secretory vesicle)中。

这个过程主要依赖于ER、高尔基体和泡泡间的融合和运输通路,必要的蛋白质运输通路对胰岛素合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前胰岛素的基础处理与成熟前胰岛素在成熟前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基础处理步骤,以最终转变为活性的胰岛素形式。

这一过程主要涉及到信号肽的去除以及亚硫酰化的发生。

在高尔基体的内腔中,前胰岛素受到专门的糖基转移酶的作用,将其信号肽去除,并将其亚硫酰化。

信号肽的去除是为了确保最终合成的胰岛素分子具有成熟的结构和功能。

亚硫酰化则是为了增强胰岛素的稳定性和活性。

亚硫酰化的发生需要葡萄糖酸化酶、异地二硫键形成酶等多种酶的参与,在泡泡腔中进行。

三、胰岛素的分泌和信号转导成熟的胰岛素分子被储存于胰岛细胞中的泡泡中,等待体内需要时进行释放。

胰岛素的分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受到内、外源性刺激的调控。

当血糖浓度升高时,胰岛B细胞受到刺激,胰岛素泡泡受到真核钙蛋白的驱动,并融入胰岛B细胞膜,最终释放胰岛素到血液中。

而低血糖时,B细胞停止胰岛素的分泌。

胰岛B细胞表面的GLUT2葡萄糖转运蛋白负责胰岛B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摄取的葡萄糖经过糖酵解生成ATP,ATP闭合细胞膜上的钾通道,细胞内钾浓度升高。

细胞膜上的ATP敏感钠通道被激活,使得钙离子内流,最终促进胰岛素泡泡融合和胰岛素的释放。

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健康问题。

研究表明,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脂肪细胞因子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脂肪组织中的信号分子,可以调节葡萄糖和脂质代谢,对胰岛素敏感性、胰岛素分泌和炎症反应等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本文将从脂肪细胞因子对糖尿病的影响、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分泌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对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进行深入了解。

1. 脂肪细胞因子对糖尿病的影响2. 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而脂肪细胞因子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和发展。

脂肪细胞因子可以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的正常功能,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

脂肪细胞因子可以诱导脂肪组织炎症反应,进而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

脂肪细胞因子还可以抑制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脂肪细胞因子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共同促进了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除了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之外,脂肪细胞因子还可以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分泌。

瘦素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激素,在胰岛素分泌调节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瘦素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相反,脂联素和TNF-α等脂肪细胞因子可以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减弱胰岛素的效应,导致血糖升高。

脂肪细胞因子对胰岛素的分泌也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

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影响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调节了糖尿病的发展。

深入研究脂肪细胞因子的作用机制,有助于揭示糖尿病的发病机理,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治疗策略。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有更多关于脂肪细胞因子在糖尿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为糖尿病的防治带来新的希望。

糖尿病致病分子机理Word编辑

糖尿病致病分子机理Word编辑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疾病分子机理解析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疾病分子机理解析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

疾病分子机理解析及治疗新方法的研究近年来,疾病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尽管现代医学已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仍然有很多难以治愈的疾病,如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

要想找到治愈这些疾病的方法,就需要深入了解疾病的分子机理,从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疾病的分子机理人类身体内的所有过程都是由分子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所驱动的。

疾病也不例外。

当细胞内的分子发生异常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疾病的分子机理是指疾病发生的分子层面的原因和机制。

例如,癌症的发生是由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恶性转化所致。

这些异常往往和细胞内某些基因的突变有关。

通过对基因的研究可以发现不同癌症类型的突变特征,从而为癌症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

糖尿病的发生也与分子机制密切相关。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的疾病。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它能够促进血糖的摄取和利用。

当胰岛β细胞受到损害或免疫攻击时,胰岛素的分泌就会减少或停止,导致血糖升高。

因此,针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和干预胰岛素分泌的机制,就成为了糖尿病治疗研究的重要方向。

二、治疗新方法了解疾病的分子机制后,就可以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目前,疾病治疗主要包括化学治疗、放疗、手术和细胞治疗。

但这些治疗方法往往存在副作用和后遗症,且难以对某些疾病进行彻底的治疗。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基因编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治疗手段。

它通过修改细胞内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该技术主要包括锌指核酸酶、TALEN、CRISPR/Cas9等。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定向切割、修复、添加或去除特定基因,从而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例如,科学家们利用CRISPR/Cas9技术来编辑癌症细胞内的关键基因,阻止癌细胞的进一步生长。

2. 目标药物研发针对疾病分子机理的研究还可以为目标药物的研发提供线索。

目标药物是针对特定疾病分子机理而开发的药物。

慢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慢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慢性疾病的分子机理研究进展慢性疾病是指病程长、发展缓慢、症状不明显或不自觉,并有反复发作或持续存在的疾病。

慢性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同时也给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慢性病的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重点与难点之一。

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和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子机理研究逐步成为研究慢性疾病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介绍慢性疾病分子机理研究的一些进展。

一、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表现为血糖升高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不足。

目前,对于糖尿病的分子机理研究主要围绕其发生发展与胰岛素分泌有关的分子机制展开。

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一系列基因的突变有关。

糖尿病发生率高的家族中,GCK、HNF-4α和HNF-1α等基因的突变被认为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它们与胰岛素分泌过程中的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有关。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葡萄糖转运体(GLUTs)也是胰岛素分泌调节的关键因素。

GLUT2在胰岛β细胞上表达,能够使营养素进入β细胞,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GLUT2的缺失使β细胞的代谢负荷过大,从而导致胰岛β细胞的损伤和死亡。

以上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同时还为糖尿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心血管疾病的分子机制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心脏衰竭、心律失常等疾病,是全球范围内主要的死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至今仍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但是分子机器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研究表明,慢性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基因多态性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黄嘌呤氧化酶2 (aldehyde oxidase 2, AOX2)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体现了对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遗传易感性,ApoE基因多态性在某些心血管疾病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了一些新的易感基因,如HLA-B和CDKN2B-AS1等基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因素。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还可能与高血压、高血脂、微循环功能、氧化应激等因素有关。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发表时间:2012-03-06T14:55:48.7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46期供稿作者:白万锋马如科[导读]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白万锋马如科(康乐县人民医院甘肃康乐 731500)【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46-0086-02【摘要】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

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当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β细胞数量已减少25%~50%。

现有证据表明,炎症可能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凋亡而导致2型糖尿病。

炎症与中医中的火证有类似之处,火证为非特异性的亚临床性炎症表现,大多为自限性,但若损及胰岛β细胞,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非特异性的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减退,以致糖尿病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 β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医火证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十年内2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轻化。

不少国家儿童2 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

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糖尿病定义
糖尿病特征
糖尿病分类
糖尿病发病机理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Act on[ 2 ] 等对亚拉巴马的非裔美国妇女的研究显示HLA2 B41,DR的升高是Ⅰ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112 病毒感染流行病学及实验研究证明,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病毒有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腮腺炎病毒、腺病毒及脑、心肌病毒等。

病毒引起1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有以下4种方式: ①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β细胞,直接侵袭胰岛β胞,胰岛β细胞急性坏死,大量破坏,继之溶解,导致胰岛素分泌缺乏。

②病毒通过具有糖尿病易感性个体的胰岛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胰岛β细胞,不立即发病,而长期滞留,使细胞生长速度减慢,寿命缩短,胰岛β细胞数量逐渐减少,胰岛素分泌缺乏。

③病毒经过胰岛β细胞膜上的病毒受体进入细胞后,病毒感染HLA抗原易感基因2 自身免疫及细胞因子,使胰岛β细胞中胰岛素基因发生突变,合成异常胰岛素。

④病毒感染后引起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破坏。

113 化学物质对胰岛β细胞有毒性的药物和化学物质有四氧嘧啶、链脲佐菌素( STZ)戊双咪、苯丙噻二嗪、噻唑利尿酮以及吡啶甲硝苯脲等均可损伤胰岛β细胞,抑制胰岛素的合成与分泌。

Ⅱ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211 遗传因素Ⅱ型糖尿病的遗传方式与Ⅰ型糖尿病遗传不同,不存在特殊的HLA单型的优势,而具有很明显的家族性。

一般认为糖尿病Ⅱ型属于染色体多基因隐性遗传,具有基础胰岛素分泌和基础胰岛素敏感性的异常,但目前对糖尿病Ⅱ型与胰岛素基因、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相关研究尚未发现肯定的联系。

裘卫仙[ 3 ]等用分子生物学的实验方法对Ⅱ型糖尿病患者的I NS基因进行检测,发现患者的I NS基因和正常人及其它患者相比有改变,提示胰岛素基因改变可能是Ⅱ型糖尿病的原因之一。

212 肥胖和饮食生活方式肥胖是Ⅱ型糖尿病的最重要的诱发因素之一, 40岁以上发病的Ⅱ型糖尿病约2 /3患者于发病前体重超重10% ,女性更为显著。

Ponlirolid等[ 4 ]分析了760例肥胖患者,发现在肥胖出现的前10年中, Ⅱ型糖尿病的发生率少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以后则逐年增加, 30年后明显高于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从而证明肥胖的持续时间是Ⅱ型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肥胖者发生糖尿病主要由于:胰岛素调节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率明显降低达50% ,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氧化、利用障碍;肝糖生成的抑制作用降低,游离脂肪酸升高,血脂异常;各时相中的血浆胰岛素水平和胰岛素释放面积均显著高于正常,胰岛素原和前胰岛素原含量较正常人高,伴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与其受体的亲和力降低;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β细胞功能严重缺陷,引发Ⅱ型糖尿病。

13 胰岛素抵抗( I R) DM 的发病除了与遗传因素有关外,更主要的是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胰岛素抵抗是指对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的作用发生抵抗,而继发的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对机体可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和多种病理生理改变,成为一些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现代的胰岛素抵抗概念则泛指胰岛素在周围组织摄取和清除葡萄糖的作用减低[ 5 ] 。

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是由许多原发的、基因的因素和继发的、环境的因素综合参与的结果[ 6 ] ,从性质上可为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从部位上可为肝和外周组织(肌肉、脂肪等)抵抗;从环节上可分为受体外抵抗(称为胰岛素敏感性群体)或受体抵抗(称为胰岛素反应性群体)。

具体发、病机理有:摄食过多和体力活动过少及肥胖、胰岛素受体异常、胰岛素受体基因改变、胰岛素受体抗体、胰岛素受体后环节障碍、胰岛素反向调节激素水平升高等。

Ⅱ型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是正常血糖期,已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尚正常,代性分泌胰岛素增多。

有研究显示[ 72 8 ], I R出现在β细胞分缺陷之前,也就是说,患者一般是在I R持续相当一段时间才会出现糖尿病;第二阶段是糖耐量减低期,β细胞功能始衰退,胰岛素分泌开始减少,可出现小血管和大血管合症;第三阶段是显性糖尿病期,胰岛素分泌的进一步减少胰岛素抵抗可从胰岛素合成、细胞表面胰岛素受体表达到岛素最终生理效应实现的一系列过程中均可发生异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