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

中国美术史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事件。
2、学生能够分析和评价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作品和艺术家。
3、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美术史与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关系。
4、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尊重和理解。
教学内容:1、中国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和分期。
2、中国古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3、中国近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4、中国现代美术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5、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美术史的分期和不同时期的艺术特点区分。
重点:中国美术史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以及其与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关系。
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投影仪和PPT。
2、中国美术史书籍或教材。
3、中国美术史图录或画册。
4、网络资源(如中国美术史网站、相关视频等)。
教学方法:1、激活学生的前知:让学生回忆自己之前了解到的中国美术史的相关内容。
2、教学策略: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3、学生活动: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对中国美术史的兴趣。
2、讲授新课:按照教学计划,逐步讲解中国美术史的各个时期和重要事件。
3、巩固练习:让学生尝试分析和评价一些中国美术史的作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归纳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要内容,总结学生的表现和反馈。
评价与反馈:1、设计评价策略:通过小组报告、观察学生的讨论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价。
2、为学生提供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给予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进一步提高。
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考研题库及答案3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A.魏晋南北朝B.春秋战国C.唐宋元明清D.民国时期答案:D.民国时期(因为民国时期是中国近代史的一部分,不属于中国美术史的重要时期)2、下列哪一项不是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A.浙派B.华亭派C.南宗画派D.金陵画派答案:D.金陵画派(因为金陵画派是近现代的画派,不属于中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3、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时期?A.文艺复兴B.巴洛克艺术C.印象派D.现代主义艺术答案:D.现代主义艺术(因为现代主义艺术不是一个独立的时期,而是包括多个流派和风格的时期)4、下列哪一项不是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A.威尼斯画派B.浪漫主义画派C.表现主义画派D.巴黎画派答案:D.巴黎画派(因为巴黎画派是近现代的画派,不属于外国美术史上的重要画派)二、简答题1、请简述中国美术史上的“文人画”及其特点。
《中国美术欣赏》教案

《中国美术欣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和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美术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念。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包括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和主要成就。
2. 重要美术作品欣赏:介绍中国古代、近现代和当代的具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如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等。
3. 中国美术家的介绍:介绍中国古代和现代的著名美术家及其作品。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和重要作品。
2. 欣赏法:组织学生欣赏中国美术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画或制作,体验中国美术的魅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美术史》、《中国美术作品欣赏》等。
2. 教具:幻灯机、图片、绘画工具等。
3. 教室环境: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绘画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和提问回答。
2. 学生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绘画和制作实践中的表现和创作能力。
3. 学生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中国美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介绍2. 第二课时: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欣赏3. 第三课时: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欣赏4. 第四课时:中国当代绘画作品欣赏5. 第五课时:中国雕塑和建筑艺术欣赏6. 第六课时:中国美术家介绍7. 第七课时:学生绘画实践(一)8. 第八课时:学生绘画实践(二)9. 第九课时:学生作品展示和评价七、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中国美术作品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 讲解中国美术的基本特点:介绍中国美术的历史发展、流派、风格等。
3. 欣赏中国古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4. 欣赏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近现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5. 欣赏中国当代绘画作品:展示中国当代绘画作品,讲解作品背景、艺术特点等。
初中美术欣赏类教案

教案名称: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国古代绘画艺术课时:1课时年级:八年级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 通过欣赏和分析,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3. 引导学生理解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提高对美术作品的综合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2. 代表作品的欣赏和分析3. 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概念和特点,激发学生兴趣。
2. 提问:同学们对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有哪些了解?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二、欣赏和分析(15分钟)1. 教师展示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代表作品,如《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等。
2. 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绘画技巧、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分析,理解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3. 学生分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给予指导和评价。
三、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如反映社会风貌、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等。
2. 举例说明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历史记录、审美享受、教育启示等。
3.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四、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重要性和价值。
2.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欣赏和研究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提出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如“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等。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古代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和代表作品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绘画艺术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学生在欣赏和分析作品时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备注: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过程,以提高教学效果。
三校生中国美术史教案

三校生中国美术史教案【适用年级】:高中【学科内容】:美术史【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特点。
2. 掌握中国美术史上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和艺术家。
3. 培养学生对美术史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1. 对于传统绘画技法的理解和应用。
2. 理解中国美术的文化价值和审美特点。
第一课时:中国美术史概论1. 引入课题:通过展现一些经典的中国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美术的深厚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
3.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视频展示、互动讨论。
第二课时: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1. 引入课题:通过解读《墨子传》中关于画的论述,引导学生了解战国时期的绘画艺术。
1. 引入课题:通过观看《敦煌莫高窟》中保存的唐代绘画作品,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壁画绘画的魅力。
2. 教学内容:汉唐绘画艺术;第四课时:宋元明清绘画艺术1. 引入课题:通过欣赏不同历史时期的绘画作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绘画的历史演变和风格特点。
1. 引入课题:通过介绍中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历程,探究中国美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
1. 引入课题:通过讲解中国美术的评价标准,让学生知道欣赏和评价一件艺术品的要素。
第七课时:中国画派及其代表作品【教学手段】:黑板、多媒体、PPT、报告、小组活动等【作业布置】:1. 针对每个历史时期,选取一件代表性作品,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艺术价值和艺术特点。
2. 观看一位著名画家的作品,写一篇小论文,分析其创作思路和表现手法。
3. 制作一幅画,注重借鉴中国绘画特点和美学价值。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能够系统地了解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和特点,掌握不少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事件。
教学方法不仅注重课堂讲述的方式,学生更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钻研、互动探究,完成调查报告,表达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以激发其艺术素养和独立思维能力。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教案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增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术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定义和分类。
2. 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3. 欣赏中国古代美术名作,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基本特点和艺术价值。
2. 引导法: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古代美术名作,分析其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3. 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看法和感受。
四、教学步骤1. 引入:简要介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定义和分类。
2. 讲解:详细讲解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点。
3. 欣赏:展示中国古代美术名作,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欣赏。
4. 实践:让学生尝试自己分析欣赏中国古代美术作品。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让学生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古代美术作品,并写上欣赏心得。
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和分享的内容。
六、教学资源1. 图片资源:收集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相关图片,包括绘画、雕塑、瓷器等。
2. 视频资源:寻找相关的纪录片或视频资料,介绍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和创作过程。
3. 教具准备:准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教学设备,以便展示图片和视频资料。
七、教学环境1. 教室布置:将教室布置成一个艺术画廊,展示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图片。
2. 灯光音响:确保教室的灯光适宜,音响设备清晰,以便欣赏和讲解作品。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实地考察: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或艺术展览,亲身感受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风采。
2. 邀请艺术家讲座:邀请艺术家或专家来校讲座,分享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创作心得。
3. 学生创作展: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举办学生创作展览,展示学生的才华和创造力。
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

中国美术史及其作品鉴赏教案滁州学院美术系中国美术史及作品鉴赏教学大纲一、教学内容本书共8章,主要从绘画、雕塑、工艺美术3个方面,阐述了自原始社会至新中国初期美术不同历史阶段美术发展的基本脉络,介绍了各时期重要的美术遗存、美术现象、美术流派、美术家、美术作品、和美术理论,特别选取了近1800幅经典作品进行分析,可使读者提高和深化对中国美术的认识。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我国美术审美实践的了解,较系统地掌握中国美术史的基本知识,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美术传统和光辉成就。
通过对历史上各个时代的美术现象和美术作品的把握,掌握各个时代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特征,把握美术发展的基本规律,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审美判断和艺术分析能力;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掌握中学美术欣赏教学法。
三、教学原则本课程以史料为依据,力求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中国美术的发生与发展,实事求是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运用中国艺术的形式语言,培养学生分析和鉴赏能力。
限于授课时学,本课程主要以绘画、雕塑、工艺为主,其它为辅,绘画史方面主要是对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流派、画家及代表作品作介绍。
雕塑、工艺方面主要介绍代表作品。
中国美术是一门发展的学科,教学中注意及时吸收国最新发现和研究成果充实教材。
四、教学方法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讲授重点一般地应放在作品分析上,要加强直观学习,充分运用图片、多媒体等教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形象记忆,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讨论课根据教学内容列出讨论提纲,进行分组讨论。
3、结合讲授和讨论的教学,培养学生撰写小论文。
五、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本课程共分5学时,分八章讲述,其时间和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2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二三百万年前——一万年前)一、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打制石器的造型与发展三、打制石器的特点与原始饰品第三节新石器时代美术(距今一万年——一公元前21世纪)一、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二、磨制石器与玉器三、彩陶与黑陶四、拟形陶器与原始雕塑五、岩画与建筑第二章青铜的光辉——夏、商、周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青铜器艺术一、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及铸造二、青铜器的品种与用途三、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第三节雕塑艺术一、玉石雕刻二、青铜雕塑三、漆木雕刻第四节壁画、帛画和漆画一、壁画遗迹和有关文献记载二、从帛画所见肖像画的新水平三、漆画《车马人物出行图》第五节建筑与工艺美术一、建筑二、刻纹白陶和原始瓷器三、漆器和丝织刺绣第三章上升期封建社会的美术样式——秦汉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绘画艺术一、帛画二、墓室壁画三、画像石和画像砖第三节雕塑艺术一、仪卫性、纪念性雕塑二、明器雕塑第四节建筑艺术一、秦代建筑二、汉代建筑三、秦汉建筑装饰第五节工艺美术一、陶瓷工艺二、漆器工艺三、青铜工艺四、玉器工艺五、织绣工艺第四章南北交融、东西并汇——魏晋南北朝美术(4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佛教美术一、佛教美术的兴起二、早期的石窟壁画三、石窟造像四、佛教建筑第三节人物画的新发展一、承上启下的人物发展二、南朝的人物画三、北朝的人物画第四节山水画的兴起一、山水画溯源二、山水画论第五节南朝陵墓雕塑一、明器雕塑二、石雕第六节工艺美术一、织绣工艺二、漆器工艺和金属工艺三、陶瓷工艺第五章灿烂求备,异彩纷呈——隋唐五代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人物画一、初唐画坛二、“画圣”吴道子三、仕女人物画四、孙位及其《高逸图》五、五代人物画第三节山水画一、青绿金碧山水画二、水墨山水画三、五代山水画第四节花鸟杂画一、花鸟画的兴起二、画马画牛名家及其代表作三、五代花鸟画第五节绘画理论的深化第六节石窟陵墓壁画一、石窟壁画二、墓室壁画第七节雕塑艺术一、石窟雕塑二、陵墓雕刻三、陶俑第八节建筑艺术一、都市规划与宫殿建筑二、寺塔建筑三、陵墓建筑第九节工艺美术第六章开宗立派的时代——宋辽金元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宋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第三节辽、金、西夏绘画辽代绘画金代绘画第四节元代绘画山水画花鸟画道释壁画和人物画第五节雕塑艺术宋代雕塑辽、金、西夏的雕塑元代雕塑第六节建筑艺术一、宋代建筑二、辽、金的建筑三、元代建筑第七节工艺美术宋、辽、金的工艺美术元代的工艺美术第八节绘画理论宋代的绘画理论元代的绘画理论第七章延续与变异——明清美术(10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明代绘画明初画院及浙派吴门派及“吴门四家”明代写意花鸟画董其昌及其绘画理论版画艺术(附清代版画)第三节清代版画清初画派宫廷绘画与郎士宁扬州画派晚清绘画(附画报印刷与新美术教育)第四节工艺美术与建筑工艺美术明清故宫与皇城私家园林第八章冲突中的融合与发展——民国与新中国的美术(1911—1966)(6课时)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民国时期的美术变异中的传统绘画异军突起的西洋画新木刻运动雕塑和建筑第三节新中国初期的美术新国画油画版画新年画和连环画雕塑复习(4课时)主要参考书:《中国绘画通史》三联出版社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人民美术出版社潘天寿《中国美术史》人民美术出版社王逊裴文中《中国旧石器的文化》中国青年出版社 1954朱狄《艺术的起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刘骁纯《从动物快感到人的美感》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邓福星《艺术前的艺术》山东文艺出版社 1986 尹达《新石器时代》三联出版社 1955第一章 中国美术的源头——原始社会美术第一节 概述史前时代,由于当时人们以石器作为主要生产工具,所以在历史上又叫石器时代。
(初中美术教案)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

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初中美术教案课型:单一课教学方法:讲述、欣赏与思考●一、教学目的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1、通过对作品的介绍与欣赏,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宋代绘画艺术的空前盛况及作品的伟大成就。
2、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作品的艺术成就。
●三、教学步骤(一)引言与组织教学第三课中国古代美术作品欣赏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她有着悠久的文明史。
有着自己璀璨的民族文化。
中国画----则是世界绘画艺术中的一颗绚丽的明珠。
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以中国画见长。
下面请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史上全盛时期的作品,中国古代最大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板书课题,挂出画卷,约3分钟)(二)作者简介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生卒时间不详。
约生活在十二世纪,为北宋未年著名的风俗画家。
早期游学于京师。
后习绘画,专攻界画,擅长舟船、车马、人物、街市、城郭等。
宋徽宋熏和、宣和年间供职于翰林图画院侍诏(画院最高职称)。
传世作品有《清明上河画》、《西湖争标画》、《武夷图卷》等。
三)《清明上河图》创作的历史背景公元十世纪后期(960年),赵匡胤统一中国,建立了北宋皇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政治上实行了中央集权,经济上发展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贸易。
农业上注重了精耕细作、使用良种;陶瓷、纺织等手工业产品闻名于世,畅销国外;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术三大发明等科学技术使对外贸易和城市经济空前繁荣,城市集镇不断出现,并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有了专营经商的“”(商店)、“”(剧场)、“”娱乐场”等。
当时的京城汴梁(今____(省、市、区、县))则更显繁华。
但北宋后期各代皇帝为求苟安(亦称偏安),向辽国接受屈辱的澶渊之盟。
给西夏纳“岁币”。
向金割地、纳银、贡绢,宋徽宗时期则更甚,虽联金灭了辽国,次年金兵大肆攻宋,徽宗为求苟安,主张议和投降,罢免了主战派将领。
中国美术鉴赏教案1

美术作品鉴赏之前第一课时:导入:(课程简介)本课程名称为《中国美术鉴赏》,鉴赏的对象——中国美术作品(提问),包括雕塑、绘画、书法和工艺,它们体现了中国文明发展的历史过程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美术鉴赏知识在古代散见于文学艺术家的文论和画论中,并没有系统的论述。
随着我国近代学校的建立,美术史一类的课程在专业艺术院校设立。
但在非专业院校,作为人文学科课程,美术史和美术作品鉴赏课程开设的极少。
本课程以中国历史发展为经,以艺术家和美术作品为纬,主要通过艺术家的生平、审美思想和具体作品艺术语言的分析,通过学习,使得我们既获得综合的历史文明的信息,又获得具体作品的审美方法,使看的真的眼球,具备看得美的功能。
鉴赏美术作品之前一、创作经验和审美鉴赏的基础在我们还设有接触艺术作品之前,首先感受到的是大自然,绿树、红花、蓝天、白云……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剪不断、理还乱。
很少有人不被壮丽的山河和优美的风景所打动。
面对着奔流不息的黄河,唐代诗人王之焕吟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
这首诗一是有明确的审美意象,雄阔中寓苍凉,豪迈中显哀婉;二是采用绝句的形式,简洁优美,民歌的旋律,高亢悠场。
这是诗歌艺术的创造。
站在黄河岸边,现代画家石鲁创作了中国画《黄河两岸度春秋》(插入图片),描绘了黄河纤夫艰难劳作的身影,歌颂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英堆气概。
石鲁没有采用俄国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图插入图片),的写生油画语言,而是运用大写意的绘画手法,用充满激情的极富金石手法的皴法,皴出大面积山体,用一条线串起一排点状的纤夫,点线面的强烈对比,呈现出独待的形式美感。
也许你既不是诗人,也不是画家,心里没有明确的审美意象,也没有掌握一门表达艺术感受的语言,但是面对对黄河,你有一种无以名状的感动。
感动之余,你觉得什么也没“表达”,转身离开是种遗憾,于是你想留个“纪念”,你低下头在河滩上寻找,你“发现”了一块可以作为"纪念”的黄河石(插入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