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共24页文档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1)

内容概括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二、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发展脉络
三、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 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 《尚 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
“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 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降丧饥馑,斩伐四 国”
阴阳家的思想中也包含着深刻的天人感应观念:
其所谓的“天”具有双重性质,它既指自然之 天,又指具有人格神意味的天。
“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 ——《史记》
范蠡天人感应思想的体现:
协助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范蠡也曾提出过“人 事天应”、“人事与天地相参”的思想。范蠡劝告 越王说: “人事至矣,天未应也。王姑待 之。”“天应至矣,人事未尽也。王姑待之。”
纵观天人感应思想及其意义
赵正 雷春燕
什么是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儒教神学术语。天人感应思想源于 《尚书·洪范》,从人身为一小宇宙的观点出发,其学说 认为:天和人同类相通,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亦 能感应上天。古代认为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义,天就 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降下 祥瑞以鼓励。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 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只有汉 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因此,阐 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 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三、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现代审视
( 一) 汉代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意义 1.天人感应思想起到了维护国家统一维持统治秩序的作用
2.天人感应思想发挥了限制君权、监督最高权力的作用, 对于完善封建社会制度、缓和社会矛盾、限制压迫起过一定 的积极作用。
天人合一 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天人合一总结-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可以描述天人合一的概念和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天人合一是一种哲学思想,源于古代中国的儒家文化和道教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统一。
它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天人合一的核心理念是通过人的修身养性,调和自身与自然、社会的关系,达到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在这种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共生,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同时,人们也注重与他人的良好人际关系,强调互助与合作,建设和谐社会。
天人合一的意义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责任意识,天人合一可以引导人们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同时,天人合一也提倡人们注重个人修养和道德品质的提升,通过自我调整和自我约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总之,天人合一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统一的哲学思想。
它在实践中引导人们关注个人修养、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具体内容进行撰写,以下是一个可能的示例: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讨论和总结。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进行简要的概述,说明其背后的理论和哲学思想基础。
接着,将介绍本文的整体结构和各个部分的内容安排,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的结构。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从三个要点阐述天人合一的意义和实践。
第一个要点将着重讨论天人合一在个体修身方面的作用,探讨如何通过自我反省和修养达到心身的和谐统一。
第二个要点将聚焦于天人合一在人际关系中的应用,重点研究如何通过理解和体验他人的感受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共融。
第三个要点将探讨天人合一在社会层面的意义,探究如何通过倡导合作与公平,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天人感应

“天人感应”作祟?是什么让中国人“不讲逻辑”(转载)中国古代经典多数表达的是思想,不是理论,有些观念之间不一致也不足为奇,而且还必须考虑到,生活本身充满矛盾,因此,表达生活的思想有些互相矛盾,反而是如实反映了生活。
差不多100年前,面对中国落后而任人宰割的局面,知识精英对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大拒绝”的姿态,并召唤“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这两个神灵降临中国。
今天,中国似乎已经在经济上“崛起”,但被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滑坡、公平正义缺失的阴影所笼罩。
而在关乎“中国走向”的公共争论中,不讲逻辑的非理性情绪四处泛滥。
政治、社会、经济结构的风险驱之不散。
“现代化焦虑”,尤其是“民主焦虑”,又把很多人攫住。
为什么中国的现代化、民主大业如此艰难?越来越多的声音认为,这是因为,从古代开始,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期”,中国就缺乏“逻先生”(逻辑),一路演绎下来,终成今天的局面。
正是中国人不太讲究逻辑的思维方式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
这种声音一口咬定,中国绝大多数公民与逻辑的距离,就是中国与世界现代化的距离。
思考时是否要按逻辑来,真和一个国家、民族的现代化、民主有关系吗?为破解窒息这个社会的诸多困局,今天中国人在思想上该检讨什么?该如何去思考?《南风窗》就此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赵汀阳。
作为哲学家,他对影响到了西方和中国在“想什么”、“如何想”的问题上,有着深刻洞见。
中国人不缺逻辑能力,而缺训练《南风窗》:不讲逻辑好像是现在中国人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公共领域的争论,多自立场开始,以人身攻击结束。
而某些政府部门“你和他讲道理,他和你耍流氓;你和他耍流氓,他和你讲法制;你和他讲法制,他和你讲政治……”的背后,其实也是耍赖,不讲逻辑。
还有另一种不讲逻辑的方式。
大家习惯了玩类比、玩隐喻、玩象征、玩暗示来“讲道理”。
我们从小就被训练玩各种文学的修辞手法。
这些在思想上会有什么后果?赵汀阳:和你一样,我也不同意依靠玩这些文学手法来“讲道理”。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b6c5133a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b2.png)
浅论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本文档格式为WORD,若不是word文档,则说明不是原文档。
最新最全的学术论文期刊文献年终总结年终报告工作总结个人总结述职报告实习报告单位总结【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是历代思想家赋予的神圣使命。
在天人学说的逻辑演进历程中,董仲舒在广泛吸收前人天人合一思想上,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新模式——“天人感应”说,丰富并完善了传统“天人合一”观。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适应历史发展的要求,促进了西汉的大一统局面。
但其哲学立场是唯心主义的,对历史发展起着明显的消极作用。
【关键词】董仲舒;天人感应;审视董仲舒是汉代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对汉代的政治和学术思想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在他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作为其天人观之基本内涵的天人感应论,是一个最有歧义的问题。
本文拟对此作一述评。
一、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的渊源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殷周以来“上帝说”和“天命说”,二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三是汉代阴阳家的阴阳五行学说。
殷商时期“上帝说”和“天命说”非常盛行。
《诗经·商颂》曰:“帝立子生商。
”《尚书·召诰》曰:“有夏服天命”、“有商服天命。
”到了西周这种宗教神学思想发展成了“以德配天”的理论。
“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
”(《尚书·召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尚书·蔡仲之命》)这时的天人思想应该说是理性主义在宗教神学体系中的萌芽,人们观念中的上天是神灵之天和道德之天的统一。
春秋时期的天人思想里增加了孔子所说的命运之天的意思。
《论语·颜渊》中的“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述尔》中有:“天生德于予”。
天命中有人们无法预知、不能把握的部分,对于此人们是无可奈何的。
但是有修养的君子能够体认天命,人只有“知天”、“则天”才能达到自由的精神境界。
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思想

“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
简介对这个概念而言,董仲舒之所以重视是因为他是儒家最早言说五行者,战国以前的儒家只言阴阳而不论五行。
而董仲舒将阴阳、五行学说合流并用,他一般还被看作是儒门解易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春秋繁露》。
对天人合一观念需要小心翼翼地分析。
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
《庄子·达生》曰:“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
”《易经》中强调三才之道,将天、地、人并立起来,并将人放在中心地位,这就说明人的地位之重要。
天有天之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有地之道,地之道在于“生万物”。
人不仅有人之道,而且人之道的作用就在于“成万物”。
再具体地说:天道曰阴阳,地道曰柔刚,人道曰仁义。
天地人三者虽各有其道,但又是相互对应、相互联系的。
这不仅是一种“同与应”的关系,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生成关系和实现原则。
天地之道是生成原则,人之道是实现原则,二者缺一不可。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上为《大易识阶》米鸿宾的主要观点,但《开启中医之门》的作者李阳波则很不满意董仲舒所提出来的天人合一观,他解释说:董提出这个观念主要是讲天的情况与人的情况的统一,实际上,作为天的宇宙自然,人类社会是很难模拟的,可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植物、动物及人的本身,他们的生长衰老、他们的变化却无法逃脱天的支配。
所以,天人合一,主要是讲天与万物、与人的这种生理状态的合一,而不是天与人的社会结构的合一。
为了作出这样一个划分,李阳波就把董仲舒的天人合一中有关社会观的这一部分划出去,而保留其谈生物的部分,并且径直把它称为“宇宙生物观”。
因为中医是研究天、地、人之间的术数转换变化关系的一门学问。
在他看来,天人合一就已把中医小了一截。
李阳波同时认为钱学森也看到了中医、气功、人体特异功能的一些情况,从一些人身上所存在的不可思议的潜力,看到了人天之间所存在的必然联系,所以也摒弃了董仲舒的天人合一,而改作了“人天观”。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

天人感应思想是一种古老的思想,先秦时期的天人感应比较零散,汉代以后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愈发浓重。
只有汉代时期的天人感应经历了由建构到解构的过程。
因此,阐述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能够呈现一个动态的且清晰的发展过程,从而能够更加深入的认识天人感应思想。
一、天人感应思想的历史渊源中国古代哲学的感应,在对象和内容上尽管偶尔涉及物与物、人与物的关系,但主要还是指天与人之间的感通与应和。
天人感应的观念起源很早,其痕迹散见于先秦的远古典籍中。
为方便介绍,本文暂把其分为春秋以前和春秋战国两个时期。
( 一) 春秋以前天人感应思想的萌芽这一时期的天人感应思想主要体现在古书《诗经》、《尚书》、《周易》以及管仲的哲学思想中,现概括如下:1.《诗经》中有多处体现了人与“天”( 帝)之间的矛盾,如“瞻仰昊天、则不我惠”,“彼苍者天,歼我良人”,“浩浩昊天,不俊其德。
降丧饥馑,斩伐四国”。
从这些诗句中可以看出,天( 帝) 似乎已被当做一种类似于人的、有性情的对象存在。
正是基于这一点,一方面,人们可以凭借自己的想象对天的行为作出感情的判断。
另一方面,《诗经》中也有“克配上帝”、“顺帝之则”的原始感应意识。
在远古先民的观念中,天无疑是作为一个人格神而存在,并主宰着人间的一切事务。
因此,天是人们既崇拜又畏惧的对象。
尽管“天命靡常”,人无法正确的认知或确凿地把握天的意志,但还是应该尽心尽力地去“昭事上帝”,“克配上帝”。
因为有一个准人格化的天在监管你,所以,无论个人的行为,还是国家的政治都必须与上天相称合、相呼应,努力做到与上天相一致。
只有这样,才能“顺帝之则”。
否则,上天就会通过异常的天文现象予以谴告、警戒。
远古先民认为,日食和月食现象的发生与君主统治的好坏有密切的联系。
王行善政,人民安居乐业则不会出现日食月食现象。
如果君王无道,百姓民不聊生,那么上天一定会通过日食月食来警告君王,敦促他弃恶从善。
所以,人君国主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对违反天的意志的行为要及时加以改正。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思想探析在目前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汉代哲学思想的研究仍属薄弱。
这种薄弱不仅表现在研究专著、论文数量上的偏少,更主要的在于其研究质量上的偏低。
就汉代哲学的研究质量言,一则是对汉代哲学的地位和价值认识不足。
汉承秦制,汉帝国在经济、政治上为中国封建体制的确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在思想文化上定儒学为一尊,从而为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确定了指导思想;在哲学思想方面,汉武帝在“册问”贤良文学之士时明确提出了“大道之要”、“至论之极”的问题,董仲舒在回答皇帝之“册问”的“策对”中明确讲到了“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汉书·董仲舒传》的“天人之际”思想,就连司马迁那样的史学家也要通过“史”来“究天人之际”问题。
但迄今为止,对汉代哲学所明确提出的“天人之际”问题却重视和探讨不够,这使人感觉到,汉代的天人思想要么就是一些神学目的论的臆想,要么就是一些肤浅的经验直观,难见其中哲学理论的价值。
二则对汉代哲学思想的梳理、发掘上有人为地简单化和公式化倾向。
虽然现在的汉代哲学研究论著对陆贾、贾谊、董仲舒、刘向、刘歆、扬雄、桓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张衡、《礼记》、《淮南子》、纬书、《太平经》、《黄帝内经》等等的其人、其书的哲学思想多有所发掘,但汉代哲学思想的总体框架仍是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王充“元气自然”论的对立,似乎董仲舒讲的是一种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臆想,而与之对立并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则是王充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
在此种人为认定的汉代哲学思想体系中,已完全消除了“天人之际”这样真正的哲学问题,人为地将汉代哲学简单化和肤浅化了。
第三个方面则是对汉代哲学问题的研究不够深入。
比如说,董仲舒为什么要讲“天人感应”论?天与人究竟是如何相感相应的?这种感应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是什么?它反映和表现了当时怎样的哲学思维方式和水平?它有什么积极的思想意义和哲学价值?王充为何要讲“元气自然”论?这种理论到底对人们认识、把握宇宙有何作用?王充一味地反对目的论,这种反对究竟有何价值?这些问题并没有深入探讨,仍囿于一般的就事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