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五年级下册科学实验第一部分:实验介绍在五年级下册的科学学习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践操作和观察,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科学原理,并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

本文将介绍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

实验一:探索水的三态变化本实验旨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三态变化,理解物质的状态变化和分子运动的原理。

材料:- 烧杯- 冰块- 温水- 热水- 煤气灯或电炉步骤:1. 将烧杯放在桌子上,先将一个冰块放入烧杯,观察冰块的状态。

2. 将一些温水倒入烧杯中,再次观察水的状态。

3. 将烧杯放在煤气灯或电炉上,轻轻加热水,观察水的变化。

4. 观察并记录水的状态变化,思考其中的原理。

实验二:发现空气的存在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简单的操作,让学生发现空气的存在并了解空气的性质。

材料:- 平底玻璃容器(如烧杯)- 蜡烛- 盖子- 水步骤:1. 将平底玻璃容器倒扣在桌子上,将蜡烛放在平底玻璃容器内。

2. 点燃蜡烛并立即盖上盖子。

3. 观察盖子下的蜡烛火焰熄灭。

4. 反转玻璃容器,并稍微倾斜,将水缓慢倒入容器里。

5. 观察盖子下的蜡烛火焰重新燃烧。

实验三:探究种子发芽的条件本实验旨在让学生了解种子的发芽条件,并观察种子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变化。

材料:- 红豆种子或小麦种子- 塑料杯- 纸巾- 水- 太阳光步骤:1. 将纸巾放入塑料杯中,然后将其湿润。

2. 将种子均匀地分布在纸巾上,并轻轻按压,使其与纸巾接触。

3. 观察种子在充足的阳光下和缺少阳光的情况下的发芽情况。

4. 每天浇适量的水,但注意不要过量。

5. 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的时间和生长情况。

第二部分:实验结果及讨论通过以上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的三态变化,了解了物质的不同状态之间的转化过程。

他们也学会发现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对火焰燃烧的影响。

此外,通过种子发芽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种子发芽所需的条件以及阳光、水和适当的温度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这些实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五年级科学实验上册报告全篇(已完成)(2024新版苏教)
实验目的
探究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材料
-电磁炉
-温度计
-水
-冰块
实验步骤
1.将电磁炉插入电源并打开电源开关。

2.将温度计放入水中,并确保温度计底部完全浸入水中。

3,将水烧开,同时观察温度计上的温度读数。

4.记录水开始沸腾的温度,即水的沸点。

5.将温度计拿出水中,将其底部擦干净。

6.放入一块冰块,观察冰块的融化情况。

7.当冰块完全融化时,记录此时的温度,即冰的融化点。

实验结果
-水的沸点为100o Co
-冰的融化点为OC。

实验结论
通过本实验,我们得知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O o Co这些数值是在标准大气压下得出的。

实验结果与我们的预期一致。

实验注意事项
1.操作电磁炉时要小心,避免触电。

2.温度计底部必须完全浸入水中,以确保准确测量温度。

3.实验过程中要仔细观察,确保记录准确。

实验展示
我们通过实验展示了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电磁炉和温度计来进行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水的沸点为100℃,冰的融化点为这些实验数据对于我们理解水的性质和相变过程非常重要。

实验延伸
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究在不同压力下水的沸点和冰的融化点是否会发生变化。

同时,我们也可以研究其他物质的沸点和融化点,比较它们之间的差异。

参考资料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材(2024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单一、实验名称:水的循环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和了解水在环境中的循环过程,并学习水的相关概念和现象。

2. 实验材料:- 透明塑料杯- 饮用水- 冰块- 黑色塑料袋- 食盐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约占杯的三分之一。

步骤二:将杯子放在室外阳光下的窗户边,观察水的变化。

步骤三:在另一个透明塑料杯中倒入一些饮用水,然后放入冰块。

步骤四:使用黑色塑料袋将第二个杯子完全覆盖。

步骤五:观察并比较两个杯子中水的变化。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会逐渐蒸发,杯子内的水位会下降。

- 在第二个杯子中,覆盖黑色塑料袋后,冰块上的水蒸汽会冷凝形成小水滴,然后滴入杯中。

5. 实验原理:该实验模拟了水的循环过程。

在第一个杯子中,饮用水受到室温和太阳光的作用,其中的水分会蒸发,形成水蒸汽。

而在第二个杯子中,冰块的冷温度使得饮用水中的水蒸汽冷凝为水滴。

6. 实验扩展:通过对水的循环实验的观察和结果,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过程。

可以扩展实验:- 使用不同温度的水进行实验,观察蒸发和冷凝的速度有何不同。

- 使用盐水进行实验,观察盐水与普通水的蒸发和冷凝过程有何不同。

二、实验名称:物体沉浮实验1.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密度和体积与物体在液体中的沉浮关系,学习物体的浮力。

2. 实验材料:- 透明容器(如水杯)- 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物体(如小纸球、玩具、小木块等)- 水3. 实验步骤:步骤一:在透明容器中倒入一定量的水。

步骤二:选择一个物体,将其轻轻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表现。

步骤三:反复尝试其他物体,观察它们在水中的沉浮表现。

4. 实验观察和结果:通过观察,可以得出以下观察结果和结论:- 物体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下沉到容器底部。

- 物体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时,物体会浮在水面上。

- 物体密度接近于水的密度时,物体可以悬浮在水中。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五四制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四五年级实验指导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指导5、我们的营养【实验名称】:检验脂肪、淀粉、蛋白质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掌握食物中主要营养成分的鉴定方法。

【实验器材】烧杯、水、淀粉、玻璃棒、碘酒、滴管;馒头、米饭;白纸、瓜子;镊子、酒精灯、瘦肉。

【实验步骤】(一)检验淀粉实验1、把少许淀粉放在烧杯内,加一点水,用玻璃棒搅拌成淀粉状糊。

2、用滴管吸入碘酒,在淀粉糊中滴入2—3滴碘酒,淀粉糊变成了蓝色。

3、把少量米饭放在硬纸板上,用滴管向米饭上滴2—3滴碘酒,观察到米饭变成蓝色。

4、用滴管再向馒头上2—3滴碘酒,观察到馒头变成蓝色。

【实验结论】米饭、馒头中含有淀粉。

【实验原理】淀粉遇到碘酒变蓝色。

根据这一特性,可用来检测食物里是否含有淀粉。

(二)检验脂肪实验把花生、瓜子放在白纸上用力挤压,在白纸上留下了淡黄色、半透明状的油渍。

【实验结论】花生、瓜子中含有脂肪。

(三)检验蛋白质实验把瘦肉切成条状,用镊子夹一细条,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过一会儿闻一闻,会闻到一股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

【实验结论】像烧鸡毛一样的气味,是蛋白质被烧的气味。

说明瘦肉含有蛋白质。

【实验说明】区分油渍和水渍油渍:发黄、半透明;水渍:原纸色、不透明。

【注意事项】在做脂肪实验前先让学生观察水滴到纸上的特点,以便区分油渍和水渍。

☆6、食物到哪里去了【实验名称】:唾液的消化作用的实验【实验目的】:观察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材料】:两支试管、淀粉液、37℃的温水、水槽、滴管、碘酒。

【实验步骤】:1.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淀粉液;其中一支加入少量唾液,并摇匀。

2.将两支试管放入37℃-40℃的温水中。

3 .过一会儿,分别往两支试管中滴入2-3滴碘酒。

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没有什么变化,没加入唾液的试管中的淀粉呈现蓝色。

【实验结论】唾液有消化淀粉的作用。

【注意事项】:1.保持试管的水温在37℃左右,唾液发挥正常的消化作用。

2.加入碘酒后摇匀。

【链接】:1.由于淀粉具有遇到碘酒变蓝的性质,所以没加唾液的试管中淀粉变蓝。

五年级科学实验

五年级科学实验

五年级上册科学实验小苗的诞生实验名称: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条件实验目的:种子萌发需要的哪些外界条件?实验材料:三个杯子、水、黄豆种子实验现象:1号不好,因为温度低。

2号不好,因为空气少。

3号不好,因为缺水。

4号发芽。

实验结论:种子的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空气、水分这三个必须的条件。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实验名称:不同土壤的渗水实验实验目的: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情况实验材料:三只一样的矿泉水瓶、纱布、三个支架、三只烧杯、水、三只一样的水杯、三种不同的土壤实验现象:沙质土渗水最多,然后是壤土,粘土渗水最少。

实验结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粘土、壤土、沙土。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1注意安全。

2注意土壤的选择。

3对比实验中的条件要相同3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实验名称: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目的:阳光对植物的影响实验材料:两杯同样的黄豆芽、纸或布、水实验现象:没有盖纸或布的豆芽长得好。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离不开阳光。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4根和茎实验名称:根的作用实验目的:根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实验现象:实验中,杯子里的水少了。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吸收养分和水分,贮藏养分和水分,以及繁殖等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茎的作用实验目的:茎有什么作用?实验材料:杯子、水、红墨水、一小棵带根的芹菜实验现象:芹菜的茎是红色的实验结论: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6葵花向阳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目的:研究植物的向光性实验材料:盆栽植物实验现象:植物的茎尖和叶子都向窗外倾斜。

实验结论:植物都有向光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实验名称:植物的定向运动实验目的:探究根的向水性实验材料:几棵豆芽、鞋盒、小碟、水、竹签、细线实验现象:观察发现豆芽的根都伸向小碟里。

实验结论:植物的根都有向水性。

实验关键及注意事项:8仙人掌的刺实验名称:叶的蒸腾作用实验目的:叶的蒸腾作用实验材料:盆栽阔叶植物、塑料袋实验现象:观察发现塑料袋里边有许多小水珠。

五年级科学小实验

五年级科学小实验

五年级科学小实验在五年级阶段,学生们对科学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渴望通过实验来探索更多有趣的科学现象。

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并培养其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技巧,以下将介绍几个适合五年级学生进行的科学小实验。

实验一:水的循环过程实验材料:•一个小碟子•一杯温水•一片透明塑料薄膜•一些冰块实验步骤:1.在小碟子中倒入温水。

2.将透明塑料薄膜覆盖在碟子上,并用冰块覆盖在塑料薄膜上。

3.静置片刻,观察碟子上发生的变化。

实验原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水蒸发、冷凝、凝固等过程,了解水的循环原理。

实验二:简易电路实验材料:•一个电池•一根铜线•一盏小灯泡•一些胶带•一个开关实验步骤:1.将铜线分别连接到电池的正负极。

2.将另一端的铜线分别连接到小灯泡的正负极。

3.将开关连接在电路中,打开开关,观察灯泡的亮灭。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电流的传导原理,以及灯泡在电路中的作用。

实验三: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材料:•一个透明玻璃杯•一把水稻籽•水•阳光或灯光实验步骤:1.将水稻籽放入透明玻璃杯中。

2.加入适量的水,让水稻籽浸泡。

3.将玻璃杯放在阳光或灯光下,观察水稻籽的生长过程。

实验原理:这个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了解光合作用对植物生长的重要性。

通过这些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五年级学生可以在实践中理解科学知识,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激发对科学的兴趣。

希望这些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科学知识,开拓他们的科学视野。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报告

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报告一实验时间:9月2日实验名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器材:蜡烛、三张小孔纸我的猜测: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行进的”实验所需材料名称。

2、打开手电筒(或点燃蜡烛),放好纸屏,两手各拿一张有孔的纸板。

3、边实验,边给老师讲你的发现。

(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4、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两张纸板的小孔对齐,光就能照到纸屏上。

我认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二实验时间:9月8日实验名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器材:平面镜及支架我的猜测: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镜子的反光现象”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把这些材料组装好并进行实验。

3、照一面镜子,你能发现哪些有趣的现象。

(通过镜面,能看到其它物体;镜子里的像和物体左右相反;等)4、直立两面镜子,不断变换它们的角度,你有什么发现。

(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像和物体左右相反,镜子里面有很多像。

我认为:平面镜能成像,能反光。

三实验时间:9月14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放大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放大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放大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要观察的物体,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5、整理仪器。

观察到的现象或检测结果:通过凸透镜进行观察,物体适当的放大。

我认为:凸透镜有放大的作用。

四实验时间:9月22日实验名称:凸透镜的聚光作用实验器材:凸透镜我的猜测:凸透镜有聚光作用我这样做:1、给老师讲述实验所需仪器名称。

2、给老师讲述凸透镜的特点。

(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镜片)3、做凸透镜聚光的实验。

(把凸透镜对着阳光,在白纸上能看到很亮的光点)4、给老师说一说实验的结论。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下册科学实验步骤五年级必做实验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下册科学实验步骤五年级必做实验
验证光的传播路线
手电筒、3张在同一位置打孔的长方形纸、屏、4个夹子。
一、实验目的:认识光的传播形式,学会用光的传播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二、实验操作步骤要求:①在三张长方形卡纸的同一位置打一个洞,把这些卡纸分别用夹子夹住横立在桌上,每张卡纸之间间隔15厘米,并排成整齐的一列,使卡纸的小孔在同一直线上。在最后一张卡纸之后约15厘米的地方,再放一个纸屏。②把手电筒放置在离自己最近的卡纸前一定距离,让手电筒的光射进小孔。观察在纸屏上出现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③把第二张卡纸向左移动5厘米,同样用手电筒的光对准离自己最近的卡纸上的小孔,仔细观察纸屏上的现象,并画出光前进的路线。④比较两次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三、实验现象:第一个实验中,手电筒的光通过3张卡纸中间的小孔投射到纸屏上;第二个实验中,纸屏上没有出现手电筒的光。四、实验结论:通过比较得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照片8张、小视频1个
一、实验目的:观看从月球上拍摄的地球照片,知道地球的形状是圆球形,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二、实验操作步骤要求:(1)多媒体出示从月球上拍摄的一组地球照片(2)观察地球的形状并记录。(3)观察地球的颜色,了解地球表面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4)观看小视频。三、实验结论:地球是圆球形的,地球表面海洋多陆地少。四、反思与拓展:本实验主要通过学生观察图片自主感知。
观看地形地球仪或世界地形地图
图片,地球仪
一、实验目的:让学生知道世界地图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即是世界的海洋多,陆地少。 二、实验操作步骤和要求: 教师讲解世界地图。 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补充介绍,在介绍时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并出示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讲解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山地:地势高而崎岖,峰峦高耸。(课件举例展示) 丘陵:海拔不高、山顶浑圆。(课件举例展示) 平原:低平而宽广。(课件举例展示) 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开阔或有丘陵起伏。(课件举例展示) 盆地:周围山地、高原环绕,中间地势较低。(课件举例展示)。最后回顾观察世界地图。三、实验结论:世界地图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即世界的海洋多,陆地少。 四、实验反思:注意实验的严谨性,善于观察图片发现结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年级科学实验操作流程地球结构模型的制作【制作目的】通过制作地球结构模型使学生更清楚地掌握地球内部的构造。

【制作材料】各种材料的橡皮泥。

【制作步骤】1、用黄色的橡皮泥做成球状,代表地核。

2、用橘红色的橡皮泥在黄色球形的外面在再保卫围一层,把黄色的球形裹起来,代表地幔。

3、再用棕色的橡皮泥在橘红色的橡皮泥外层包围一层,代表地壳。

这样一个地球结构模型就制作好了。

【温馨提示】1、注意各个橡皮泥圈层的厚度2、可将球状模型切开,展现剖面,以便观察【整理器材】把橡皮泥分类整理存放备用。

模拟火山喷发试验【实验目的】通过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探究火山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三脚架、铁盒子、土豆泥、番茄酱、酒精灯、火柴。

【实验步骤】1、在铁盒子里放一些土豆泥,做成山的形状,并在土豆泥中间挖个小洞。

2、往洞里倒入一些番茄酱,用薄薄的一层土豆泥封住洞口。

3、把铁盒子放到三脚架上,用酒精灯加热,过一会儿观有什麽现象发生【实验现象】番茄酱受热后沿洞口四周外溢。

【实验结论】火山成因推想:地壳深处的物质被高温熔化成岩浆,岩浆在巨大的压力下沿着地壳的裂缝向上升,形成火山喷发【温馨提示】1、土豆泥不能稀软,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2、不要让学生用手触加热过的番茄酱,以免烫伤。

【整理器材】把废物放进废物桶,器材归位放置。

地震模拟实验(演示)【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

【实验材料】纸箱、木块、记号笔。

【实验步骤】1、在纸箱上画上街道的图形。

2、在每个街道的拐角处都用小木块垒成楼房,3、在纸箱底部敲击,使楼房倒塌。

4、根据楼房倒塌情况,判断地震的中心和强弱。

【实验结论】地震的危害性很大。

【整理器材】器材归位。

地震成因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地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的成因,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实验器材】3—4条颜色不同的毛巾、竹片。

【实验步骤】1、把每条毛巾纵向叠两折或三折,将折好的毛巾一条叠一条,平铺在桌面上当作水平的岩石层。

2、双手按住毛巾的两端,把它们慢慢向中间挤压,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两手握住竹片的两端,同时用力将竹片逐渐压弯,直到断裂,体会感觉。

【实验现象】毛巾挤压产生褶皱,竹片断裂,手感觉到麻木【实验结论】地震成因推想:地层在受到地壳内部的巨大压力时,会像毛巾层一样发生褶皱岩层褶皱厉害了就像竹片一样断裂,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产生地震。

【温馨提示】1、弯曲的竹片不能离眼睛太近,以免伤了眼睛。

2、弯曲的竹片也不能离同学太近,以免伤了同学。

【整理器材】把废竹片放进废物桶,把毛巾还原归位放置。

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卵石磨圆的模拟实验,认识卵石是怎样形成的。

【实验器材】有盖的大口玻璃瓶、水、砖块、锤子【实验步骤】1、用锤子把砖敲成碎砖块,挑出棱角分明的砖块。

2、把挑出的碎砖块放入盛有水的大口玻璃瓶里,把瓶口拧紧3、用力摇晃瓶子,大约过五分钟后进行观察有什麽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碎砖块没了棱角,变成了圆形的【实验结论】在水的冲刷和碎砖块的相互碰撞、摩擦过程中,碎砖块棱角消失,变得光滑起来。

【温馨提示】1、用锤子敲砖时要让学生注意安全。

2、不要让学生猛力摇晃瓶子,以免毁坏瓶子伤人。

3、大口玻璃瓶也可让学生自备。

温度对岩石的破坏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进行风化作用的模拟实验,认识温度变化对岩石的破坏作用,培养学生的想象精神和动手能力。

【实验器材】酒精灯、火柴、镊子、小快板岩、烧杯、凉水。

【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用镊子夹住一小块板岩放在酒精灯的外焰上加热。

2、把石头烧红后,迅速放在凉水中。

3、如此反复几次,观察板岩有什麽变化【实验现象】岩石表面出现裂缝,有一块块的小碎屑掉下。

【实验结论】温度变化能使岩石产生裂缝,对岩石有破坏作用。

【温馨提示】1、要正确使用酒精灯,同时注意安全。

2、不要用手碰烧热石头。

3、凉水的温度越低越好,最好用冰水。

【整理器材】把碎岩石放进废物桶,把废水倒进水槽,仪器归位,擦净桌面。

滴水穿石模拟实验【实验目的】通过研究水滴的力量,让学生了解水流有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实验器材】黑色手工纸、面粉、滴管、烧杯、水、米尺。

【实验步骤】1、在黑色手工纸用面粉堆成三堆大小相同的面堆。

2、用滴管从不同的高度向面堆滴水,观察面粉有什么变化。

3、用米尺量出每次滴水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进行对比。

【实验现象】面粉堆在水的冲击下四处溅起。

【实验结论】水滴位置越高,下落时所产生的冲击力越大。

【温馨提示】1、水滴的大小尽可能保持一致。

2、每一次实验都要记下两个数据:水滴下落的高度和面粉溅落的范围直径。

【整理器材】把湿的面粉放进废物桶,干面粉集中起来备用,器材归位放置。

水的冲击力模拟实验(演示)【实验目的】通过演示模拟水流的力量试验,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不断变化的原因。

【实验材料】托盘、沙子、碎石、草皮、水、喷壶。

【实验步骤】1、用沙子、碎石、等在托盘上堆起土堆、平原、峡谷、草地等造型。

2、用喷水壶洒水,观察草皮、沙子、碎石、和水的运动变化。

【实验现象】沙子被水冲走,碎石被水冲干净。

【实验结论】水流可以产生冲刷、搬运和沉积作用,改变地表形态。

【温馨提示】1、实验用的沙子要提前用水湿润。

2、喷洒水的高度、水流的大小必须保持一致。

3、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整理器材】把沙子、草皮、碎石清理干净,托盘、喷壶放置有序。

声音的产生【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体验合作与交流的乐趣。

【实验器材】空纸盒、橡皮筋、小鼓、豆粒、音*、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空纸盒去掉盒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在鼓面上放少许豆粒,用鼓槌把鼓敲响,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用槌敲音叉后,迅速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1、皮筋在振动。

2、鼓面在振动,豆粒上下跳动。

3 水面有波纹,并有水滴溅起,音叉振动。

【实验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温馨提示】1、用手拨动橡皮筋时不要用力过猛。

2、要轻敲鼓面,避免用力过多敲坏鼓面。

3 、不要把音*放入水中,否则会影响实验效果。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放置有序。

声音的传播【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器材做声音的传播实验,培养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实验器材】闹钟、塑料袋、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闹钟放在空气中,能否听到声音?2、用手轻轻挠桌面或桌腿,直到耳听不见为止,然后将耳朵贴在桌面上,继续挠,这时能听见声音吗?3、把闹钟用塑料袋扎好,放到水槽中。

将耳朵紧贴水槽,你能听到脑中的声音吗?【实验现象】能听到声音。

【实验结论】声音是通过气体、固体、液体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温馨提示】1、闹钟要事先上好响铃。

2、塑料袋不要透水。

【整理器材】废物放进废物桶,仪器归位放置好。

鼓膜作用的模拟实验【实验目的】能用简单的实验器材验证假设耳朵的内部构造,了解鼓膜的作用。

【实验器材】纸筒(长约15厘米,直径约3厘米)、橡皮膜、火柴、细线、小镜子。

【实验步骤】1、把纸筒去底当外耳道,在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块橡皮膜,绷紧后用橡皮筋固定,当作鼓膜。

2、把一根火柴系在细线上,并固定在橡皮膜的中央,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

3、将橡皮膜扎破,再对着镜子在纸筒的另一端发出各种声音,观察火柴棍的现象【实验现象】1、橡皮膜振动带动火柴棍跳动起来。

2、破了的橡皮膜不能形成振动,不能带着火柴棍跳动。

【实验结论】声波通过外耳道传到鼓声膜,引起鼓膜振动,鼓膜的振动又通过听小骨传给耳蜗,连接耳蜗的听神经把声音信号报告给大脑,我们就听到声音了。

1、可用优质塑料膜代替橡皮膜。

2.纸筒也可让学生自备。

3、橡皮膜只扎个小孔即可。

【整理器材】仪器归位。

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了解声音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实验器材】小鼓、碎纸屑、、锯条。

【实验步骤】1、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轻巧鼓,听发出的声音,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2、敲击由轻逐渐加重,再听声音强弱的变化,并观察鼓面上纸屑的振动情况。

3、把锯条放在桌上,一端伸出桌面约三分之一,用一只手把锯条压好,另一只手去拨动锯条的末端,听锯条发出的声音。

,4、再把锯条伸出约三分之二,再拨动,再听声【实验现象】1、响度小,纸屑跳动低;响度大,纸屑跳动高。

2、锯条伸的短,音调高;锯条伸的长,音调低。

振幅越大,声音越高;【温馨提示】1、敲小鼓时不要用力过猛。

2.强调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要让锯条划伤。

【整理器材】把碎纸屑放入废物桶,小鼓、锯条放置有序。

观星箱的制作方法【制作目的】通过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利用观星箱进行长期观察研究星座的活动。

【制作材料】较大的盒子一个、线、胶带。

【制作步骤】1、把较大的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或右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

2、在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用胶带固定在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3、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在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进行长期观察。

【温馨提示】、1、挖的小洞不宜太大。

2、制作方法不能局限于这一种。

3、方格大小一定要一致。

木材特点的实验【实验目的】能通过实验对木材的特点进行探究。

【实验器材】各种木材、锤子、放大镜、酒精灯、镊子、小刀、小灯座及灯泡、电池及电池、盒导线、水槽。

【实验步骤】1、点燃酒精灯烧木材,观察那种木材更容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材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和花纹的粗细。

3、用小刀刻木材,探究不同木材的软硬程度。

4、将它木材放入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木材的沉浮现象。

5.把不同的木材连入简单的电路,观察小灯泡是否亮。

6、和其他物品比轻重。

【实验现象】1、大部分木材易燃。

2、木材有花纹(年轮)。

3.木材软硬程度不同。

4、木材有沉有浮,沉少浮多。

5、干木材不导电,湿木材能使小灯泡稍微发红【实验结论】木材容易燃烧,有花纹,软硬程度不同,有沉有浮,比锤子轻。

【温馨提示】1、刻木材时让学生注意安全。

2、提醒学生注意酒精灯的点燃和熄灭方法。

3.和其他物品比轻重时一定要同体积。

【整理器材】把废水倒入水桶,把木材放入废物桶,其他器材有序归位。

纸的吸水性试验【实验目的】会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纸的吸水性能。

【实验器材】各种不同的纸、胶水、尺子、水槽、水。

【实验步骤】1、把各种纸条依次粘在尺子上。

2、在水槽中装入少量的水。

3、把尺子水平放入水槽中,让各种纸同时浸入水中。

观察纸的吸水情况。

【实验现象】表面粗糙的纸张水渍高。

【实验结论】表面光滑且较硬的纸吸水能力差,表面粗糙且较软的纸吸水能力强。

【温馨提示】1、要对学生进行节约用纸教育。

2各种纸可发动学生找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