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2000-2010年自然地理学十年考研真题答案
安师大自然地理考研题库

安师大自然地理考研题库自然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现象、过程及其空间分布的科学。
安徽师范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大学,其自然地理学的研究生教育同样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以下是一份模拟的安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考研题库,供考生参考:一、选择题1. 地球表层的四大圈层包括:A.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B.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C.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人类圈D. 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地壳圈2. 以下哪项不是气候类型的主要特征?A. 温度B. 降水C. 风向D. 土壤3. 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 地震B. 火山喷发C. 地表侵蚀D. 所有上述选项二、填空题4. 地球表层的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活跃的圈层,它包括生物群落和生物圈的非生物环境。
5. 冰川作用是______地区特有的地貌形成过程,它包括冰川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三、简答题6. 简述水循环的过程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四、论述题7. 论述板块构造学说对理解地质现象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五、案例分析题8. 以长江流域为例,分析河流地貌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参考答案:1. A2. D3. D4. 生物圈5. 高纬度或高海拔简答题示例答案:6. 水循环是自然界水分子在大气、地表和地下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凝结、降水、地表径流、地下渗透等环节。
水循环对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深远的影响,它调节了地球的气候系统,维持了生态系统的水分平衡,同时也是地表地貌形态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论述题示例答案:7. 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质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它解释了地球表层的构造活动和地质现象。
例如,地震和火山活动多发生在板块边界,这是因为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如碰撞、俯冲和拉伸,导致地壳的应力累积和释放。
此外,山脉的形成、海沟的发育等都与板块运动密切相关。
案例分析题示例答案:8. 长江流域的河流地貌主要由河流的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形成。
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北京大学2000年自然地理学基础考研试题一、概念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自然地理环境2.河流水情要素3.湿润系数4.气团5.生物的指示现象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40分)1.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2.基岩对地貌形态的影响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4.流域特征及其对河流的作用5.影响生物的生态因素三、论述题(选2题,每题20分,共40分)1.柯本的气候类型及其划分原则、标准与方法2.风化作用类型及其机理3. 论生态系统的功能2009年自然地理考研试题一、名词解释(20*3’)地球表层系统;太阳常数;相对湿度;岩石圈;潜水;土壤肥力;净初级生产量;田间持水量;径流系数;(太多了实在记不住,但都很简单)二、选择(3*5’)关于“生物量”概念;关于孔隙度;关于垂直地带性(都很简单)三、简答(3*10’)1,径流形成过程2,十大生物群落的分布及其气候带(看图说话)3,温盐输送带的路线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和反馈机制(有图)四、问答1,全球大地,大气,地气系统年平均辐射特征(看图说话,图是书上的)(20\')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30分)1、山麓面2、沃克环流3、土壤质地4、季风5、生物地球化学循环6、地带性二、简述下列问题(每个10分,共60分)1、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季节变化及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2、简述大气降水过程;3、滑坡的形成条件与触发因素;4、构造运动的一般特点与基本形式;5、中国河流的主要类型及其各自显著特点;6、什么是自然区划?说明其与类型划分的异同。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60分)1、谈谈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类型、基本特点和现成原因;2、试述不同气候带的风化作用及其主要成土过程;3、论述影响陆地生物群落区(biome)的地理因素,并举例说明这种影响1999年一、解释下列名称(每题5分,共30分)1.新构造运动2.内海3. 大陆架4.牛轭湖5.生态幅度6.土壤相对年龄二、什么是生态系统?试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5分)。
安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十年真题

2000年——2010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2.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3.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4.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
5.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基础是土壤肥力。
6.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7.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8.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9.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10.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12.冻土: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13.成土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
14.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
15.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
16.地壳河流阶段:17.持水性:是指每单位重量的干纤维所吸收的水分。
2013研究生入学考试安徽师范大学自然地理学

2013年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
1、岁差
2、风化壳
3、诊断层
4、逆断层
5、层理构造
6、径流系数
7、生物群落
8、土壤质量
二、简答题
1、沉积岩的主要类型
2、地下水的主要类型
3、径流形成基本过程
4、构造运动的基本特点
5、大气降水的基本类型
6、土壤评价的原则
7、加速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8、生态因子对生物作用的一般特点
三、问答题
1、岩溶地貌产生的条件?
2、河流阶地发育因素?
3、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4、农业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四、论述题
1、我国土壤空间分布规律。
2、影响流域水量平衡因素有哪些,并构建流域水量平衡方程。
考试时候抄的。
O(∩_∩)O~。
各院校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各院校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兰州大学自然地理真题2000-2011兰州大学2011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自然地理一、名词解释(10X5)河流平衡剖面西太平洋暖池西伯利亚高压新仙女木事件大陆架大洋环流领海基线南海季风褐土Holocene二、回答下列问题(5X6)1、黄海、渤海、东海、南海的界限?2、气候雪线与地形雪线的区别和联系?3、自然区与生态功能区的区别和联系?4、更新世与第四纪的区别和联系?5、生态系统与生态环境的区别和联系?三、回答下列问题(5X10)1.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和季风在成因上有何不同和联2.试用形成降水的条件来分析地球表面各高压带和风带内降水数量的总趋势?3.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夹角为66.5度,设若这个夹角为90度,那么地球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意义与原来相比,将会发生哪些变化?为什么?4、我国东北地区与西欧维度基本相同,但为什么两地气候差异很大?5北半球高纬地区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为什么?南半球高纬度地区为什么没有苔原带和针叶林带的分布?四、论述题(1X20)论述西太平洋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岛屿组成、分布特点、形成原因、海洋学意义及对我国的地缘政治意义?兰州大学自然地理2000年一. 解释下列概念(30分)日的距离及其意义臭氧层及其意义成冰作用夷平面腐殖质及其作用生态位二. 论述地球自转和公转个有那些意义(20分)三. 简介垂直地带性(15分)四. 试论西部大开发(35分)2001年一. 解释下列概念(20分)回归年山谷风断头河转红壤生物群落二. 阐释下列现象(30分)1. 北半球夏季为什么纬度越高白昼越长?2. 山地降水与山下孰多?3. 既然有暖低压冷高压之说,为何在副热带形成高压而在副极地形成低压?4. 在同一河段,两岸越老的阶地看上去相距越远,是否意味着河水越来越小?5. 极地动物有什么特征,为什么?三. 试为百科全书写一条目(20分)题目:地带性规律四. 写一篇科学论文(30分)论中国西北干旱区地理的基本特征2002年一. 阐释以下概念(40分)宇宙大洋中脊第四纪对流层化学风化终碛垅侵蚀基准面腐殖质泰加林生境二. 回答下列问题(30分)1. 地球公转有何意义2. 副热带高压和副极地低压是如何形成的?3. 对地域分异及其机理进行论述。
安师大自然地理考研经济地理学试卷

2000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30分)1.持续发展2.产业结构3.区域规划4.“T”形结构5.梯度推移6.城市化二、简答题1.论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发展模式。
(20分)2.简述长江经济地带地理特点及其建设构想。
(20分)3.论述经济区的内涵(概念、构成要素)。
(20分)4.简述中国人口分布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10分)2002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20分)1.马歇尔产业区2.经济当地化3.企业横向一体化4.区域产业结构5.集聚机制二、论述题(每题20分,80分)1.试述跨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和热点。
2.试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理论要点及其科学意义。
3.试述企业空间扩张的一般规律。
4.从微观层面上阐述跨国投资的区位选择原则。
2004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30分)1.经济地理学2.区位3.交通网连接度4.经济全球化5.汽车工业6.经济区二、简答题(每题8分,64分)1.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你对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理解。
3.企业空间扩张规律。
4.区域空间结构模式。
5.区域增长极理论。
6.当前经济地理学研究的重点。
7.影响国际服务贸易布局的主要因素。
8.农村工业化对农区发展的作用。
三、论述题1.跨国公司对投资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20分)2.试用区域合作理论,谈谈你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合作的认识。
(36分)2005年招收硕士研究生考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1.经济地理学2.区位3.交通网连接度4.经济全球化5.汽车工业二、简答题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2.简述跨国公司的微观区位选择。
3.简述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4.简述经济区的基本特征。
5.简述经济全球化的多极化趋势。
三、论述题1.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情况,谈谈你对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的认识。
师大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

历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02~10)2002年自然地理学一. 简答题(54)1. 简述地球大小的地理意义(6)2. 简述李四光地质学包括哪几种构造体系?(6)3. 大气降温过程有哪几种途径?(8)4. 简述大气经向三圈环流中的信风环流圈(Hadley 环流圈)的形成过程(6)。
5. 拉梅奇(Ramage,1971)所绘制的全球季风分布图,其判别季风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6. 太阳天文辐射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6)7. 简述地球上水循环的“海陆循环”过程。
(6)8.简析绿色植物对美化环境有哪些主要作用?(8)二.论述题(46)1. 试论述全球气温水平分布的基本特点。
(15)2. 简析我国土地沙化的基本情况,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13)3. 试分析生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18)2002年中国自然地理一. 简答题(67)1. 中国的气候特征。
9)2. 中国地貌的基本特征。
9)3. 中国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变化。
6)4. 我国水系内外流域的分界线。
9)5. 我国生物海岸的类型及分布。
4)6. 四川盆地的地貌分区。
9)7. 云贵高原的区域特征。
8)8. 秦岭--淮河以北温带土壤的干湿带性分布规律。
9)二. 论述题(33)1. 第四纪以来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巨大变化。
(18)2. 西北地区区域开发与整治的主要方向2003年自然地理学一.简答题(82)1.地球表面有那些特征?(9分)2.什么叫三圈环流?它是怎样形成?(12)3.简述海底扩张说的要点。
(12)4.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怎样流动的?(12)5.马克耶夫亚欧大陆理想自然带分布有哪些基本特点?(10)6.自然区划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什么是自上而下的方法?(15)7.什么叫自然综合体?(6)8.什么叫生物多样性?(6)二.论述题(68分)1.试述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9)2.简述土地评价的对象,原则与方法。
安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考研真题00-10

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20分)1行为空间2旅游资源3文化景观4历史地理学5需求圆锥体二、论述题(每题20分,共80分)1.何谓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它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2.评述我国现行的城市发展方针,并请阐述我国未来的城市发展方针应包括哪些内容?3.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地理学(一)谈谈您对文化结构的认识。
(20分)(二)试论人口与发展的关系。
(20分)(三)试论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
(20分)(四)何谓旅游地?目前我国旅游地主要有哪些开发类型。
(15分)(五)谈谈您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哲学方法论(即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本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的认识。
(25分)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1.地理环境决定论2.功能文化区3.民族4.城市体系5.旅游产品二、论述题(共5题,任选其中4题,每题20分)1.论述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转变模式及其形成原因。
2.试述文化结构的层次、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3.试述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影响。
4.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及其内涵的理解。
5.中国未来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推进城市化的对策。
地理学一、名词解释题(共5小题,每题5分)1.人地关系论2民族3城市经济区4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5形式文化区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文化扩散的基本方式2.简述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方法3.佩蒂-克拉克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4.简述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5.简述中国人口地域分布的特征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试述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2.试述旅游开发对区域的经济影响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的特征及其未来发展对策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1.精神文化2中心商务区3地理环境决定论4城市(镇)体系5旅游地生命周期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汉语方言的种类及其主要分布区域2.简述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转变模式3.简述普雷德行为矩阵模型4.简述城市职能与城市性质及其相互关系5.简述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论述影响旅游决策行为的主要因素2.对比分析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特征3.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理论依据地理学一、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5分)1文化整合2亚历山大·冯·洪堡3城市地域结构扇形模式4主题公园5结构主义方法论二、简答题(共5小题,每题10分)1.简述国家的基本特征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3.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机制4.简述民族的特征5.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5分)1.论述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2.分析冷战以后世界“一强多极”的政治地理格局形成的原因3.试述城市(镇)化战略对于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作用及意义地理学一、名词解释(5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5分)1、人文地理学2、文化区3、人口移动4、民族5、地理物象二、简答题(5小题,每小题10分,共计50分)1、请简述宗教景观的主要类型及其代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0年——2010年自然地理学考研真题及部分答案一、名词解释1.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凡是出现并感受到生命活动影响的地区。
是地表有机体包括微生物及其自下而上环境的总称,是行星地球特有的圈层。
2.气候:是地球上某一地区多年时段大气的一般状态及其变化特征。
3.季风:由于大陆及邻近海洋之间存在的温度差异而形成大范围盛行的、风向随季节有显著变化的风系,具有这种大气环流特征的风称为季风。
4.厄尔尼诺现象:是指地处太平洋热带地区的海水大范围异常增温现象。
这一现象造成了地球温度的升高,使影响气候的各种因素失衡,从而导致气候异常。
5.土壤质量:是指土壤的生产力状况或者健康状况,特别是维持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持续土地利用及环境管理、促进动植物健康的能力。
土壤质量的核心是土壤生产力,基础是土壤肥力。
6.土地评价: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称为土地评价或土地分等。
7.矿物:地壳中存在的自然化合物和少数自然元素,具有相对固定的化学成分和性质。
8.大气环流:大范围内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各种气流运行的综合现象。
9.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
10.承压水:充满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地下水。
11.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
12.冻土:指零摄氏度以下,并含有冰的各种岩石和土壤。
13.成土母质:地表岩石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松散碎屑,是形成土壤的基本的原始物质。
14.海岸带:陆地与海洋相互作用的一定宽度的地带,其上界起始于风暴潮线,下界是波浪作用下界、亦即波浪扰动海底泥沙的下限处。
15.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
16.地壳河流阶段:17.持水性:是指每单位重量的干纤维所吸收的水分。
18.黄土:由风搬运沉积的第四纪陆相粉砂质富含碳酸钙的土状沉积物。
19.土壤肥力: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
20.海洋资源:蕴藏在海洋中人类可能利用的一切物质和能量统称。
主要包括海洋生物、海洋矿物、海水化合物、海洋能以及海洋空间等自然资源。
21.钱德勒章动:22.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23.露点温度:度指空气在水汽含量和气压都不改变的条件下,冷却到饱和时的温度。
24.气旋:大气流场中在北(南)半球呈反(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大型涡旋,在气压场上表现为低气压。
25.成冰作用:是指积雪转化为粒雪,再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冰川冰的过程。
26.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27.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时间和一定地区所有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 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
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28.准平原:是湿润气候条件下,地表经长期风化和流水作用形成的接近平原的地貌形态。
29.岩石: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集合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30.上层滞水:包气带中局部隔水层上的重力水。
常分布于砂层中的粘土夹层之上和石灰岩中溶洞底部有粘性土充填的部位。
上层滞水由雨水、融雪水等渗入时被局部隔水层阻滞而形成,消耗于蒸发及沿隔水层边缘下渗。
由于接近地表和分布局限,上层滞水的季节变化剧烈,一般多在雨季存在,旱季消失。
31.种群:把占据一定空间或地区的同一种生物的个体群叫做种群。
32.滑坡: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33.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34.反气旋:在北(南)半球呈顺(反)时针方向旋转的大气涡旋。
在气压场上表现为高气压。
35.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36.土地分类:从不同的研究目的出发,选择对该目的有意义的土地属性及其量度指标,将一定级别的大量土地个体概括成具有一定从属关系的种类等级系统。
37.地面有效辐射:地面和大气之间以长波辐射的方式进行着热量的交换,大气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38.太阳总辐射:是地球表面某一观测点水平面上接收太阳的直射辐射与太阳散射辐射的总和。
39.“海”和“洋”:海是指大洋的边缘部分及被陆地封闭面积较大的咸水水域。
洋,泛指海域,旧指海之中心,今指地球表面上被水覆盖的广大的地区。
40.大陆架: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浅平海底,是大陆向海的自然延伸。
范围从低潮线向海,直至坡度显着增大的大陆坡折处。
41.群落环境:群落在形成过程中随着各种生物的逐渐定居,通过植物枝叶的遮荫和挡风,根系不断分泌有机化合物,枯枝落叶覆盖地面和减弱地表径流,微生物对有机物质的分解及动物的活动等不断改造原来物理环境,使群落内部形成了显著不同于其周围裸地的环境,这就是群落环境。
42.食物链: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在生态系统中层层传导,通俗地讲,是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43.生态学:研究生物之间及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44.生物适应性:是指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机能、个体发育和行为等特征与其长期生存的环境条件统一、彼此适合的现象。
45.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46.气温直减率:气温随垂直高度的增加而降低的变化率。
47.饱和水气压:48.内海和外海: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仅有狭隘水道与边缘海或者大洋相接的海,如我国的渤海。
指有较大面积的水域并与大洋相连的海,泛指远离陆地的海域。
与“内海”相对。
49.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与之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以及其中的能量流过程构成的系统。
50.地貌内营力和外营力:内营力是指地球内部能量(物质运动)所产生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垂直运动、水平运动、褶皱运动和断裂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
外营力是指地球表面受大气、水的运动及生物作用产生的力,其能量来源于太阳能,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作用、冰川作用、风的作用、波浪作用等。
51.给水度和持水度:含水层的释水能力。
它表示单位面积的含水层,当潜水面下降一个单位长度时在重力作用下所能释放出的水量。
地下水位下降一个单位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中反抗重力而保持于岩石空隙中的水量,称作持水度52.生物的指示现象:生物具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的某些反应特征,叫生物的指示现象。
53.流水作用:流水对地表岩石和土壤进行侵蚀,对地表松散物质和它侵蚀的物质以及水溶解的物质进行搬运,最后由于流水动能的减弱又使其搬运物质沉积下来,这些作用统称为流水作用。
54.冲积平原:河流搬运的碎屑物,因流速减缓、能量降低而逐渐堆积下来所形成的平原。
55.大地水准面:设想一个与静止的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包围整个地球的封闭的重力位水准面。
56.溶岩作用:一、简答题1.简述地球的圈层结构答: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
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壳圈、地幔圈、地核圈。
2.简述岩性对地貌形成的影响。
答:3.什么是地域分布规律。
4.土壤形成的因素有哪些?5.简述风化壳的基本特征6.简述我国地震带的分布7.土地评价的原则8.简述岩浆岩的主要类型,并举例一种岩石9.简述副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10.简述地球圈层分化过程及结果11.简述土壤圈对地理环境的作用12.简述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物质交换13.简述沉积岩的主要类型,每类举例两种以上岩石14.简述主体功能区划分的地理依据(原则)15.简述垂直方向上的大气分层及各层的主要特点16.准平原发育大致包括哪些过程?17.简述华南型河流的水文特征18.简述地理环境对人类不合理行为的反馈。
19.简述地理环境的内涵20.全球气温水平分布有哪些特点?21.流域特征对河流有何影响?22.简述生物多样性的内涵。
23.海洋对地理环境有何影响?24.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能量基础与能量转化25.人类对地貌会有哪些影响?26.地球自转的意义主要变现在哪些方面?27.什么是雪线?影响雪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8.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有哪些?29.土壤的形态特征有哪些?并解释他们的含义。
30.气候系统由哪几个部分构成?31.海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何?32.简述河流分类的原则.33.什么是变质作用?变质作用有哪五种类型?34.海平面上,全球气温的水平分布有何特点?35.试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及造成气候变化、异常的原因。
36.简述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37.试述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38.试述岩溶地貌发育的阶段性及其发生变异的过程。
39.绘出全球近地面风带和气压带,并说明各风带和气压带的形成。
40.试述地壳运动的基本特点。
41.试述气候、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
42.简述区域性的地域分异规律的三种表现形式。
43.试述水情各要素的基本概念及影响各水情要素的因素。
44.试用水量平衡理论,解释黄河断流的原因。
三、论述题1、人类面临怎样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地关系如何协调?2、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
3、试述地域分异的划分尺度与主要依据。
4、试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并谈谈你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看法。
5、试述地貌的成因及地貌类型。
6、地域分异规律的相互关系7、什么是农业生态系统?主要特征有哪些?8、成土原因对土壤形成的作用有哪些?9、试述气候形成各因素在气候形成中的作用10、什么是生态农业?农田生态系统有何主要特征?11、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有何相关关系?你对人地关系有何认识?12、人类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有哪些?13、何谓城市生态系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14、造成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有哪些?1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16、试述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保护措施。
17、试述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与能量基础18、地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有哪些表现?19、举例分析生态系统的反馈作用与生态平衡。
20、生物在土壤形成中起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