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大赋兴衰的历史背景

合集下载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文学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起源、发展和演变。

一、汉赋的起源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

西汉初期,随着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文人开始追求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在这样的背景下,汉赋应运而生。

汉赋最早是一种歌咏祭祀的文学形式,用于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祷。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如宴会、祭祀、悼念等。

二、汉赋的发展1. 风格特点汉赋的风格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多样:汉赋的形式多样化,既有五言古体赋,也有七言古体赋,还有五言绝句赋等。

这种形式的多样性为赋体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

(2)意境丰富:汉赋注重表达情感和意境,通过丰富的描写和比喻手法,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汉赋往往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描绘景物的美丽和变幻,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3)修辞繁复:汉赋在修辞手法上非常繁复,常常运用比喻、夸张、对仗等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这种修辞繁复的特点也是汉赋与其他文学体裁的区别之一。

2. 代表作品汉赋的发展过程中涌现出许多优秀的代表作品。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品包括:(1)《离骚》:《离骚》是屈原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

《离骚》以屈原的个人遭遇为背景,通过描写自然景物和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屈原的豪情壮志和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2)《长恨歌》:《长恨歌》是杜甫创作的一篇汉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长恨歌》通过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对唐朝繁荣和国家命运的思考和关切。

三、汉赋的演变汉赋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漫长的演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从祭祀的文学形式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学体裁,并在汉代达到了巅峰。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的影响力逐渐减弱,进入了一个相对衰落的阶段。

这主要是因为汉赋的形式和题材相对固定,缺乏创新和变革。

汉赋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汉赋的发展历史谁知道?

西汉前期西汉前期,自高祖、惠帝、吕后、文帝至景帝,历时六十多年,是汉赋的肇始期。

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相对宽松,优待士人,一改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焚书坑儒的暴虐,故而使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得以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

但是,又由于继亡秦之后,百业凋弊,百废待兴,社会经济曾极度困窘,正如《汉书·食货志上》所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钱),人相食,死者过半。

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

天下既定,民亡(无)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饥馑之中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即使孝惠、高后之间,衣食滋殖,也仍然远远未能解决问题;到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才逐渐形成富庶繁荣景象。

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相应,赋体文学也必然是走着一条相对渐进的道路。

另外,为恢复生产、发展经济,这一时期在政治上占据主导地位的是道家黄老清静无为,以省俭为本的思想。

这种政策注诸文学,固然不会扼制汉赋的兴起,也不可能为以铺采摛文为特点的大赋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优裕的条件与丰厚的土壤。

鉴于上述,这一时期赋体文学在创作上,还大体继续着楚辞的余绪,以骚体赋为主流,在相对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向散体大赋的过渡与分流,因此有的文学史家称:汉初,……只可算是辞的时代,而不是赋的时代。

是基本合乎实际的。

汉初之赋,据《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八家,即陆贾、朱建、赵幽王刘友、贾谊、庄忌、枚乘、淮南王刘安以及未具名的淮南王门下群臣宾客,作品共一百七十二篇。

其中陆贾三篇、朱建二篇、刘友一篇,刘安八十二篇已全部亡佚,无法具论;余下四家之作虽也不全,然毕竟尚可窥豹一斑。

西汉中期西汉中期从武帝经昭帝至宣帝,九十余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期。

这一时期,由于积七十余年休养生息的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封建皇权至高无上,思想观念也趋向杂儒霸的舆论一律。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一、起源与发展汉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当时的社会背景是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国家逐渐稳定。

汉朝的文化氛围积极,文人墨客纷纷涌现,其中不乏一些有文学才华的官员和士人。

这些人在政治生活之余,开始创作一种新的文学形式,即汉赋。

汉赋的发展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巅峰。

当时,汉武帝非常重视文化建设,提倡文学创作。

他亲自选定了一批文学才子,包括司马相如、杨雄等人,担任宫廷赋官,负责创作各种赋文。

汉武帝的支持使得汉赋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成为了当时文坛的主流。

二、特点与风格汉赋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抒情性强:汉赋多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题,通过丰富的修辞手法和细腻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

2. 描写细腻:汉赋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对景物、人物、情感等的细腻描写,使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3. 修辞华丽:汉赋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偶等,使作品更加华丽、富有感染力。

4. 音韵优美:汉赋注重音韵的运用,通过平仄押韵的处理,使作品的节奏感更强,朗朗上口。

三、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汉赋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深远。

首先,汉赋在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奠定了后世文学发展的基础。

其次,汉赋的抒情性和修辞华丽的特点,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的重要范式。

再次,汉赋对后世的诗歌、散文等文学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发展。

在汉赋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汉赋作家。

其中,司马相如是汉赋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子虚赋》被誉为汉赋的巅峰之作,以其抒情性和修辞华丽的特点,成为了后世文人学习的典范。

总结起来,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初年,发展在汉武帝时期达到了巅峰。

汉赋以其抒情性强、描写细腻、修辞华丽和音韵优美的特点,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演变,从起源、特点、流派、代表作品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起源与背景汉赋起源于西汉时期,是以乐府民歌为基础,经过汉代文人的创造与发展而形成的一种文学形式。

当时,乐府民歌在民间广泛流传,成为了表达人们情感的重要方式。

汉代文人在吸收乐府民歌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加入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形成了独特的汉赋风格。

二、特点与风格1. 抒发情感:汉赋以抒发作者的情感为主要目的,通过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和历史事件的描写,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展示内心世界。

2. 修辞华丽:汉赋注重修辞的运用,常常使用夸张、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描写细腻:汉赋注重对细节的描写,细腻地刻画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使作品更加生动、具体。

4. 历史意义:汉赋经常以历史事件为题材,通过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反映社会风貌和时代背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流派与代表作品1. 乐府赋:乐府赋是汉赋的早期形式,以乐府民歌为基础,有着浓厚的民间色彩。

代表作品有《孔雀东南飞》、《长歌行》等。

2. 高逸赋:高逸赋是汉赋的重要流派之一,以豪放洒脱、奔放自由的风格而著称。

代表作品有《陈情表》、《离骚》等。

3. 深沉赋:深沉赋是汉赋的另一重要流派,注重对内心情感的表达,以深沉、内敛的风格而闻名。

代表作品有《哀江头》、《涉江采芙蓉》等。

四、发展演变与影响汉赋在汉代达到了高峰,但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荡,汉赋逐渐衰落。

然而,汉赋的影响力却长远而深远。

它对后世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唐代,汉赋成为了唐诗的重要源头之一,唐代的文人多以汉赋为楷模进行创作。

同时,汉赋也对后世的散文、小说等文学形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结: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经历了起源、发展、演变的过程。

它以抒发情感、修辞华丽、描写细腻和具有历史意义等特点而闻名。

汉大赋[修订]

汉大赋[修订]

汉大赋汉代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它处处显示出一种开阔博大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

它既整理消化先秦时留下的文化遗产,又开拓着后来的发展方向。

汉代文学以其独异于前代的宏大视野构建自己时代的独特文学样式,汉大赋则是这样一种具有汉代综合文化特征的文学样式的典型代表。

对于汉大赋继承楚骚传统,形成铺张扬厉风格的特点,前人论述已多,在此不再赘述。

无疑,楚辞对于汉大赋的影响是不可否认的。

但对于汉大赋所昭示出的汉代继承并发展前代理性思想成果的研究却注意不够。

一、概述汉大赋研究中都注意到了楚骚传统的深刻影响,而对于理性精神在其中的作用关注不够。

其实,汉大赋正是在这两者的合力中形成的,且其最终形成是在理性精神的统摄下完成的。

汉大赋的结构正好体现了这一特点。

汉大赋常常以对话形式来结构全篇。

这从枚乘的《七发》,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到扬雄《长杨赋》,张衡《西京赋》、《东京赋》,无不是这样。

这种结构形式构成了大赋的封闭性结构,这种结构要求每一部作品在结尾时有一个圆满的结局。

如《七发》以楚太子“漶然汗出,霍然病已”为结局。

可以说,这些典型的大赋在结构上几乎完全相同。

汉大赋尤其注重空间上的扩展,赋家们编织着完整严密的空间结构,面面俱到地描写事物的各个方面和各个方面的事物,以空间的完整来体现描写对象宏伟壮丽的气势,以此展示包容宇宙乃至等同宇宙的壮美。

如《子虚赋》中对山的描写那一大段,作者从云梦泽的山势、土色、玉石写起,接着从东南西北上下高埤各方面分片分段的进行描写。

写云梦泽的山,不仅从正面写其迂回曲折,山势高峻而错落不齐;同时又从侧面烘托山之高。

写山上的土色、矿物、玉石又是一一列举;写蕙圊,其中香草详细列出;写林子,就写出了有关树木鸟兽。

作者不断移动目光,变换角度,仰察俯观,左顾右盼,描写栩栩如生,在广漠的视野中呈现出一种图面美和几何美。

汉大赋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有个明显的特点,好铺陈,以至于明显带有繁琐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求全,力求对叙述对象作面面俱到的描写,即历时地铺陈事件发展的各个环节,共时地铺陈事物形态的各个侧面;二是爱好堆砌词藻,罗列名物。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
汉赋的趋势形成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 文化传承:汉代文化的发展是汉赋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赋是继楚辞后又一种注重音乐的文学形式,它继承了楚辞和先秦文化的优秀元素,融入了汉代文化的独特特色,丰富了汉代文艺创作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了汉代文学发展的一条重要分支。

2. 政治影响:汉赋的兴盛也与汉代政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

公元前206年,汉武帝建立了汉朝,在他的统治下,国家的统一和和平为汉赋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背景。

此外,在汉代宫廷内部中,善于唱和的文人和乐师成为汉赋流行的主要推手,而他们的经济和政治地位的提升也为汉赋的繁荣提供了重要支持和保障。

3. 时代需要:汉赋的创作和发展也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密切相关。

自秦汉之际,大量的流民和战争流离失所的人们开始涌向中原地区,他们的痛苦和悲苦体现在许多赋作品中,成为汉代文学独特的文化现象。

此外,汉代社会的繁荣和物质生活的改善,也促进了汉赋的创作和发展。

在这种背景下,汉赋不断涌现出新的题材和风格,成为汉代文学中的一大亮点和特色。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

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占领着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人们的审美情趣。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汉赋的发展演变历程。

一、起源阶段1.1 汉赋的起源汉赋起源于汉代,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文体形式。

它来源于汉代的乐府民歌和楚辞,融合了各种文学风格和表现手法。

1.2 汉赋的特点汉赋的特点是形式丰富多样,内容广泛,情感深沉,语言优美。

它以叙事为主,兼有抒情和议论的成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1.3 汉赋的代表作品代表汉赋的作品有《离骚》、《大哉乾元》、《拟古乐府》等,这些作品在汉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

二、发展阶段2.1 汉赋的发展汉赋在汉代逐渐发展壮大,成为当时文学创作的主要形式之一。

汉赋的题材逐渐多样化,表现手法也日益成熟。

2.2 汉赋的流派在汉代,汉赋逐渐形成为了多种流派,如乐府赋、田园赋、山水赋等。

每种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3 汉赋的影响汉赋在汉代文学中占领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唐代的诗歌和宋代的词曲,还对现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衰落阶段3.1 汉赋的衰落随着历史的变迁,汉赋在晋代逐渐衰落,逐渐被其他文学形式所取代。

汉赋的创作数量减少,质量也大不如前。

3.2 汉赋的原因汉赋衰落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如社会政治环境的变化、文学审美观念的转变、文学市场的竞争等。

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汉赋的式微。

3.3 汉赋的影响尽管汉赋在晋代衰落了,但它的影响仍然存在。

汉赋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在后世文学中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复兴阶段4.1 汉赋的复兴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在唐代得到了一定的复兴。

唐代的文学家们重新发掘和借鉴汉赋的创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使其重新焕发出生机。

4.2 汉赋的创新在唐代,汉赋经历了一系列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为了新的风格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

汉赋的发展演变汉赋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重要体裁,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过程。

本文将详细介绍汉赋的发展历程、特点以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汉赋的起源与发展汉赋起源于汉代,最早出现在西汉初年。

它的发展离不开汉代文化的繁荣和文人的创作热情。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汉赋成为了表达个人情感、抒发政治抱负的重要手段。

早期的汉赋多以抒发爱国之情、吊古怀古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疾苦。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赋逐渐发展出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在东汉时期,汉赋经历了一次重要的转变,开始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的表达。

同时,汉赋的题材也逐渐扩展,除了爱国、怀古之情外,还涉及了对自然景物、生活琐事的描写。

这些变化使得汉赋的艺术价值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二、汉赋的特点与风格1. 情感丰富:汉赋以情感表达为核心,通过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内涵。

作者常常以自身的感受和思考来描绘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2. 描写细腻:汉赋注重对细节的描写,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示出人物的形象和情感。

作者善于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加生动有力。

3. 以叙事为主:汉赋多以叙事的方式呈现,通过讲述故事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品的主题和观点。

4. 音乐性强:汉赋在表达情感时常常采用音乐性的手法,如押韵、律诗等。

这种音乐性的表达方式使得作品更加动听,增强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三、汉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汉赋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汉赋的发展为后世文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汉赋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许多后世文学作品中都可以看到汉赋的影子,如唐代的律诗和宋代的词等。

其次,汉赋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赋以爱国、怀古之情为主题,强调个人情感和社会关怀。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后世文学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品
汉大赋兴衰的历史背景
即炎
汉大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它的兴盛和衰落与时代有着密
切的关系;与帝王本人爱好的变化和对它的利用程度也有着密切的关
系。
人们在谈到汉大赋兴盛的原因时,多以为是汉帝国的强盛给文学
家以创作的激情,客观上为赋提供了创作的环境。其实仔细追究起来,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的历史偶然与巧合,正是这种偶然与巧合,成为汉大
赋的兴盛和日后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必须承认,汉代的几位皇帝对汉大赋的繁荣和日后的衰落起了重
要的作用。武帝作为一国之君不但有治国的才略,还具备了文学家所
应有的创作和鉴赏水准。在他即位之时,政治经济的发展为文化建设
提供了充分的条件,他在文化事业上网罗人才,积极建设,在这个前提下
大赋应运而生,其契合点就在枚乘身上。《汉书·公孙弘传》载:“上(武
帝) 方欲用文武,求之如弗及,始以蒲轮迎枚生,见主父而叹息。”不幸的
是枚乘病死途中,没有享受到武帝将要给予他的礼遇,但是,这却预示着
大赋将要引领汉代文坛的前景。枚乘的代表作《七发》被誉为是汉赋
发展史上带有转折性意义的作品,它不仅从结构和语言上对后来的创
作影响很大,为司马相如的作品奠定了基础,而且在内容上,后来诸家并
没有跳出它的范围:“莫不高谈宫馆,壮语畋猎,穷瑰奇之服馔,极蛊媚之
声色。”
武帝提倡辞赋的另一个原因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汉初,一些不
精品

安分的诸侯王以招贤纳士为名,网罗人才,积蓄实力,企图取天子而代之,
吴王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同时实力比较雄厚的还有楚元王、河间
献王、淮南王等,各类人才也多集中于诸王门下。武帝大倡辞赋,为赋
家提供一定的待遇和机会,将诸侯王左右的游士吸引到中央政权周围,
为汉天子的兴废继绝而润色鸿业,完成了汉代文士从诸侯王的领地向
中央政权靠拢的政治转移,保证了大一统帝国的长治久安。
步武帝后尘热衷于辞赋的是汉宣帝。他有一段关于辞赋的高论常
常为研究者所引用。《汉书·王褒传》载:“上曰:‘不有博弈者乎? 为
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辟如女工有绮 ,
音乐有郑卫。今世俗犹皆以此虞悦耳目,辞赋比之,尚有仁义风谕,鸟兽
草木多闻之观,贤于倡优、博弈远矣。’”从美学角度来看,宣帝把赋的
价值世俗化、实用化了,把赋与博弈、流行音乐相提并论,认为它除了
能够遣兴娱志之外还有一点点宣传教育作用,宣帝的这一认识虽然不
失其客观性,但比之武帝那种附庸风雅、兴废继绝、润色鸿业的审美
要求是大大倒退了一步。
武帝的文化建设既是统治的需要,也是一代天子的审美需要,而宣
帝则多了享受生活的成份,他的言语侍从们也由于体会到赋家地位的
微卑,因此那种向上的主动和热情都减弱了许多,但又因为摆脱不开所
处的境遇,而真正沦为纯粹的言语侍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
以差赐帛”扬雄认为大赋的华丽形式损害了它应具有的讽谕功能,在
干预政治方面,不但没有发挥讽谕的作用,反而助长了皇帝的奢欲,加之
他极不满意赋家在帝王心目中类似倡优的地位,因此不但辍不复为,而
精品

且攻击有加。扬雄对于大赋的批评长久以来一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
看法,认为大赋浪漫的想象、夸饰,语言的华美是腴辞害骨,不应提倡的。
班固在《汉书·艺文志·诗赋略》中对枚乘、司马相如的代表作
都批评道:“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意。”他所认为的大赋应该
是以儒学为思想基础,以朴实的外表,讲述与国家和社稷有关的内容,而
不应夸而失其实,丽而没其质。大赋的创作在扬雄、班固这里发生了
较为明显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历史条件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是因为
扬、班二人的思想局限。大赋初创时期的浪漫和热情洋溢、文辞斑斓
等,都为凝重、板滞和经学气息所代替,模拟的作品越来越多,讲经论道
的分量愈益加重。
东汉后半期的100 年中,帝王一改前辈的励精图治而生活趋于奢
靡, 帝王对辞赋的兴趣再次削弱。马融在《广成赋》中因为讽刺了那
些兴文德、废武功的当权人士,得罪了掌权的邓太后及其外戚兄弟,滞
留东观十年不得升迁,这对当时的赋家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赋家也就逐
渐地从皇权的生活中退了出去。此后除了张衡的《二京赋》外,汉代
再无其它大赋作品出现,整个赋体文学的主题呈多元化倾向,各叙其事,
各抒其情。
从大赋发展的历史背景来看,它的衰变主要表现在: (一) 大赋的
兴盛和衰退与帝王本人爱好的变化和对它的利用程度有着直接的关
系。(二) 赋家的地位问题没有解决,使得作家企图以文干政的目的难
于实现,必然影响他们的创作情绪和作品走向,从司马相如那里就开始
出现了苗头,他常常称病不去待诏。(三) 随着王朝的日益没落,皇帝本
精品

人多无所作为,他们没有什么可以让赋家用宏辞丽句去赞扬的东西,大
赋自然丧失了它赖以存在的土壤。所以东汉中叶以后,再没有气势恢
宏的大赋出现,应是情理之中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