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班 的 故 事
巧圣仙师

巧圣仙师*导读:巧圣仙师就是鲁班,仙师姓公输,名般,也称公输子、公输盘,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作『鲁班公』、『大师府』等……巧圣仙师就是鲁班,仙师姓公输,名般,也称公输子、公输盘,春秋时鲁国人,「般」与「班」同音,故称作『鲁班公』、『大师府』等,春秋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一位优秀的土木建筑工匠,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依据巧圣仙师源流里的记载,巧圣仙师一般人有称为鲁班公,是春秋时代的鲁国人,据「百子书」记载:「师讳班,姓公输,字依智,路东亿村人也」,姓公输名班(或般)在历史上非常杰出有名的公输班,仙师曾发明云梯攻城的故事等等,而後人为纪念他的伟大成就,乃尊称为「鲁班公」、「巧圣仙师」,而後各朝代皇帝也都曾有封赠名号非常多。
公输班生于鲁定公三年甲戌五月七日午时(因生于鲁国,所以叫估鲁班公),当时群鹤云集,满室异香,乃是天上宿星来投胎之祥兆,人们均感到非常的奇异,他年幼时,不太爱读书,却对雕刻艺术方面产生高度的兴趣,直到十五岁,才恍然觉悟,求学於子夏之门端木起,不久即能融会贯通,自此潜心钻研木器艺术,研究改革技术,发明了很多的妙法工具等传授门下弟子,在「韩非子」、「淮南子」、「论衡」等书中都记载了鲁班制造了一种木鸟「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鲁班,能够利用机械原理制造木鸟,能升空飞翔三天而不坠,实在是令人惊叹的发明,也是史上征服天空的第一人,除此之外,鲁班还发明制造了「木马」机关备具,能在路上自动行走,木马一直到汉代才失传还有锁钥、石磨,以及中国最早的立体石雕地图「九州图」等等,可见巧圣仙师是一位伟大的工程师、艺术家、科学家,当时它官拜工部之职,享年七十岁,白日飞升。
在鲁班书内有记载,在中国最早祭拜鲁班仙师的是在唐代敦煌的建筑工匠上梁时有祭拜鲁班之举,一直到现代仍被沿用。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

鲁班的传说故事有哪些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关于鲁班的故事你知道吗?下面就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鲁班的传说故事,希望对你有用!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07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两千多年以来,他的名字和有关他的故事,一直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流传。
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鲁班的故事1在水母楼北面,拾阶而上,有一小巧玲珑的祠院,居高临下,景致十分幽雅。
殿前悬有巧思人神的匾额,祠内神完上塑着一位和蔼清瘦的老人,便服随身,一看便知是饱经风霜的劳动人民的形象说起老人的名字,恐怕是无人不知。
他就是我国春秋时代的著名能工巧匠鲁班。
他复姓公输,名般,般与班同音,又因他是鲁国人,故称为鲁班。
相传木匠、石匠、泥瓦匠的工具都是鲁班发明的,所以各种匠人把他当祖师爷来敬奉。
鲁班祖师心灵手巧,爱动脑子,据说,不管是什么事情,还没有能难住鲁班的。
人们说,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建筑,都是经过鲁班的指点,才顺利修造起来的。
山西应县的木塔、恒山的悬空寺、太原的双塔、解州的关帝庙、还有京城的很多宫殿等。
晋祠的殿堂祠宇、亭台楼阁在建造中,也保留着很多关于鲁班祖师的传说。
如帮助悬起九九大钟;为胜诚楼选择了四面射光的位置;修建了独一无二的十字型桥梁― 鱼沼飞梁;为水镜台推来了传播声音的大缸;帮助圣母殿解决减少廊柱的方法等等。
可以这样说,晋祠庙的大建筑都留有鲁班师傅的智慧。
晋祠的工程快要完工的时候,工匠们为了感激鲁班师傅的恩情,纷纷自捐钱粮,修起了这座公输子祠,并把鲁班的像塑了进去。
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来源故事

庆⽗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来源故事 庆⽗不死鲁难未已就是如果不除去庆⽗,鲁国的灾难是不会终⽌的;⽐喻不清除制造内乱的罪魁祸⾸,国家就不得安宁。
为什么为么说呢?下⾯我们就来看看庆⽗不死鲁难未已的典故来源故事吧! 庆⽗不死鲁难未已 庆⽗是鲁桓公的庶长⼦,鲁庄公的异母哥哥(鲁庄公是正妻所⽣,以嫡长⼦⾝份继位),在鲁国那是⼀⼈之下的宗室重⾂。
但可惜这⼈野⼼太⼤,⼀门⼼思就只盯着国君的宝座。
鲁庄公还活着的时候,庆⽗就偷偷勾搭上了庄公的夫⼈哀姜,给他的国君弟弟送了⼀顶绿帽⼦。
后来鲁庄公去世,因为正妻哀姜没有⼉⼦,鲁庄公的同母弟弟季友就按照庄公的遗命,拥⽴庄公的庶长⼦公⼦斑为鲁国国君。
这⼀下⼦,庆⽗就更不平衡了:公⼦斑也是庶长⼦,凭什么他能当国君,我就不⾏?怒从⼼头起,恶向胆边⽣,庆⽗当即笼络了⼀个和公⼦斑有仇的养马⼈,派他去执⾏暗杀任务。
因为有庆⽗势⼒的接应,杀⼿很顺利地得了⼿——公⼦斑被暗杀⾝亡的时候距离鲁庄公病逝才仅仅两个⽉。
杀掉侄⼉后,庆⽗还打算除掉碍事的弟弟季友,季友见势不妙,只得逃到陈国去避难。
季友⼀逃,鲁国再也没⼈能抗衡庆⽗。
⽆所顾忌的他半公开了和哀姜的情⼈关系,并和哀姜合谋,拥⽴哀姜妹妹和鲁庄公所⽣的⼉⼦公⼦启为国君,这就是鲁湣公。
在庆⽗看来,鲁湣公是他所⽴,⾃然对他感恩戴德,⽽且鲁湣公⼜是⾃⼰情⼈的妹妹的⼉⼦,不是外⼈,应该⽐较容易控制。
但鲁湣公本⼈并不愿意当傀儡,更加惧怕⼼狠⼿辣的庆⽗哪天对⾃⼰下⿊⼿,所以盘算着召回季友,联合他的⼒量对抗庆⽗。
但要怎么和逃亡在外的季友取得联系呢?鲁湣公想来想去,决定向当时号称正义与公理化⾝的齐国求助。
这个时候,齐国的当家⼈是齐桓公,他任⽤管仲为相,实⾏改⾰,富国强兵,齐国国⼒⽇渐强盛。
当时,北⽅的戎、狄等游牧部族经常出兵侵扰中原的⼀些中⼩诸侯国,齐桓公听了管仲的建议,打着“抵御外族,驱逐豺狼”的旗号,多次派兵救援这些诸候国。
见齐国如此仗义,肯帮忙,那些中⼩诸侯国纷纷表⽰愿意追随齐国,服从齐国指挥。
中国经典成语小故事和典故

中国经典成语典故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
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
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
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
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
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
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3.不可救药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
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
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
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
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
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
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
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
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
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
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
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5.一衣带水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班门弄斧的故事

班门弄斧的故事不要太自满,不要在高人面前班门弄斧,不然最后出丑的可是自己。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班门弄斧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谁?班门弄斧的主人公是鲁班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
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
鲁班的简介:鲁班,姓公输,名般。
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
鲁国人(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般”和“班”同音,古时通用,故人们常称他为鲁班。
大约生于周敬王十三年(公元前520xx年),卒于周贞定王二十五年(公元前444年),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鲁班是我国古代的一位出色的发明家,我国的土木工匠们都尊称他为祖师。
班门弄斧的典故:鲁班是春秋战国时的能工巧匠,直到现在,人们还都说,鲁班是木匠的祖师爷。
当时还有一个工匠,名字叫石,人们叫他匠石,是楚国京城郢都那个地方的人,他的本事据说和鲁班分不出高低。
他的本领高到什么程度呢?在《徐无鬼》这一篇里讲过一个故事。
据说这个匠石有一个好朋友,两个人常常一起配合表演。
这个朋友在鼻子尖上,薄薄地涂一层白灰,这匠石手中拿着斧子,瞅准了鼻子尖,"唰"这一下子,就用斧子把鼻子尖上白灰一下子给扫掉了,鼻子尖连皮都蹭不到。
可见他的本领有多大了。
所以后来柳宗元就说,假如有人"操斧于班、郢之门",拿着斧子敢在鲁班和郢都的匠石面前耍弄,那就有点儿"强颜",也就是不要脸了。
有一次,明代诗人梅之焕来采石矶凭吊李白。
采石矶是民间传说中著名唐代诗人李白晚年游览采石江时,见水中之月,清澈透明,竟探身去捉,便堕江而殁的地方。
由于李白在此留下过足迹,因此传说纷起,并留下了不少名胜,如李白墓、谪仙楼、捉月亭等等。
采石矶也因此成了旅游胜地。
这天,梅之焕来到采石矶旁的李白墓,一看却心中大为不满,矶上、墓上,凡墓前可以写字的地方,都被人留有诗句,那些文章狗屁不通,却想冒充风雅的游人,竟在被称为“诗仙”的李白的墓上胡诌乱题,那些拙劣诗句的作者,又有什么脸在李白面前舞文弄墨呢?真是可笑之极!梅之焕心中越想越不是滋味,感慨之余,挥笔题了一首诗:“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鲁班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

鲁班的经典传说故事简短一点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于鲁班的传说故事,欢迎感兴趣的朋友阅读。
鲁班的传说故事:土堆亭故事鲁班的徒弟承建了鲁国一个贵族的自家花园,画好图纸去找鲁班,鲁班看见图纸没有说话,顺手拿起块饼走到屋外放到几根草茎上,草茎摇晃了几下,便被饼压倒了。
徒弟明白了师傅的用意,把亭子的木柱改成了石柱。
等上亭子盖时,徒弟又犯了难,这么大的亭盖雕刻得很漂亮,可是怎么样才能放上去呢?于是,徒弟星夜兼程去找在外地的师傅求教。
见到师傅,鲁班不慌不忙地让徒弟先吃饭,徒弟哪能吃得下去,鲁班也不劝他,端起两碗米饭倒在桌子上,把四根筷子插在米里,又把一只空碗倒扣在刚刚露出的筷子头上面。
徒弟看了一会,搓着双手笑了。
鲁班说:这叫土堆亭。
徒弟按照师傅的指点,回去之后运土把四根石柱囤在中间,顺着土坡拽上亭盖,再把土运走,就把亭子建好了。
鲁班的传说故事:鱼抬梁故事鲁班常年在外,看见匠人遇到困难,他都能想出绝妙办法,帮助解决问题。
有一次,他从卖鱼的摊贩那里听说,当地一位工匠正在建一座宗庙,好不容易找到一根做大梁的木料,不曾想,却偏偏让徒弟给截短了,正发愁呢。
鲁班找到那位工匠,拱手道:打扰了,俺是鱼日村的木匠,看师傅有愁事,究竟为何?匠人叹了口气说出了原委。
鲁班看了一眼桌上还没有动筷的鱼说:你看鱼都快凉了,再难的事情也得先吃饭吧。
匠人忙起身施礼道:你看,我慢待了远道的客人,你稍微等一下,我去打点酒咱一块吃。
匠人回来却不见了客人,再看桌上的鱼,两只碗里各放着一条,鱼尾朝向外,鱼嘴相对,中间用根筷子把两个鱼嘴串在了一起,突然悟道:哎呀,这不是鱼抬梁吗!匠人想着遇到了高人,再一想,鱼和日合起来是鲁字,来人不是别人,正是鲁班师傅。
他呼喊着鲁班的名字,向路人打听鲁班的踪迹,但早已不知去向。
鱼抬梁不仅解决了大梁尺寸不够的难题,还使得整个建筑更加美观。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写作素材)

成语典故:班门弄斧(写作素材)
采石河一堆土,李白的名字是永恒的;
来来去去一首诗,在鲁班门前做一把大斧头。
这是阿明王朝诗人李白的陵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
他死后,他的名字将代代相传。
有多少文人书法家路过李白的墓前,都想通过驻足一分钟的诗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然而,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在鲁班面前教训一顿”,太放肆了。
鲁班是战国时期的一个鲁族。
他是制造精密仪器的专家。
人们称他为“能人”。
人们一直认为他是木匠的祖先。
谁敢在鲁班面前炫耀他使用斧头的技巧,也就是说,在大专家面前炫耀他的能力,这种太过谦虚的荒谬行为,被称为“在鲁班面前拿一把大斧头”或“学会教斧头”这类似于俗语“关羽面前打大刀”
事实上,成语“教一课教一把斧子”早在唐朝就有了雏形。
文学家柳宗元在他的序言中说:“你可以在一个班门口教一把斧子,但是你不能帮助它!”意思是脸皮太厚,不能在鲁班和迎人(他们也是斧手)面前表现出使用斧头的技巧成语
有时用来表示谦虚,在专家面前展示自己的小技巧。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

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1.一鼓作气【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
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
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 ì)。
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
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
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2.一字千金【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
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
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
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
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
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
’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
齐己不觉下拜。
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
僧人齐己性喜赋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班造伞
很久很久以前,世界上没有伞。那 时候,人们出门很不方便。特别是 夏天,顶着大太阳,皮肤被晒得火 辣辣的痛;下雨天,衣服给淋得湿 漉漉的。鲁班想,要是能做个东西, 又遮太阳又遮雨,那该多好。 一天,天气很热,他一边做木工, 一边抹汗,忽然看见许多孩子,跳 到水里去玩水。过了一会儿,他们 上岸来,各摘了一张荷叶,倒过来 顶在小脑袋上,遮住太阳。
刨刀
电钻(打孔钻)
曲尺
墨斗(木工画竖直线)
木鹊
云梯(古 代攻城)
鲁班的故事
LOREM IPSUM DOLOR
锯子——是木匠专门用来锯木头等一些东西的
鲁班造锯
古代的时候,木匠的工具只有斧 头,上山砍伐树木,用斧头砍伐 树木很吃力,常常累得满头大汗。 一天,鲁班到一座高山上去寻找 木料,突然脚下一滑,他急忙伸 手抓住路旁的一丛茅草。手被茅 草滑破了,渗出血来。“怎么这 不起眼的茅草这么锋利呢?”他 忘记了伤口的疼痛,扯起一把茅 草细细端详,发现小草叶子边缘 长着许多锋利的小齿。他用这些 密密的小齿在手背上轻轻一划, 居然割开了一道口子。
鲁班抓过一张荷叶来,仔细一瞧,荷叶圆圆 的,上面有一丝丝叶脉,朝头上一罩,又轻 巧,又凉快。鲁班心里一下子亮堂起来,赶 紧跑回家去,找了一根竹子,劈成许多细细 的竹条,照着荷叶的样子,扎了个架子。他 又找了块羊皮,把它剪得圆圆的,蒙在竹架 上。“好啦,”他高兴地叫起来,“这玩意儿挡 雨遮太阳,轻轻巧巧。”人们见了,都夸奖鲁 班。 可是,鲁班自己不满意。他想:要是雨停了, 太阳下山了,还带着伞走路,很不方便。要 是能把它收起来,那才好呢。 于是,鲁班经过研究把伞改成了可以收放的, 用时就把它撑开,不用时就收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