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课题: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编写人:杨然审核人:刘彦军胡绿枝时间:

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素及其严

重后果。

4.了解人类大型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警醒人们注意自己的行为。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话和环境污染及其诱发的自然灾害

难点:正确人地观念的建立

三、学习过程:

【自主学习】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1.常见的生态破坏

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①____________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②____________和③____________。

2.土壤侵蚀加剧

(1)概念: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④____________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2)后果:在侵蚀区,耕作层流失后,土层变薄,⑤__________能力降低,干旱时易加剧旱情,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容易诱发⑥________、⑦________、⑧__________灾害,在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⑨__________的发生频率。

3.土地荒漠化

(1)人为因素:主要是⑩________、乱砍滥伐、?__________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从世界范围看,?__________和不适当的?__________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2)危害: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______________的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农牧业减产,以及由此造成的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1.随着工业化速度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带来的灾害越来越多,其中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导致的损害是区域性的,而?________________、臭氧层耗竭和生物多样性减少所带来的损害则是全球性的。

2.全球气候变暖

(1)原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的增加。温室气体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森林破坏和大气中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加。

(2)后果:全球气候变暖导致?________上升,加上“?__________”现象一再发生,给各国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

(3)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一是造成?____________上升;二是加剧洪涝、?________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21__________________;四是影响○22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对我国的主要影响主要有农业减产和海平面上升。

3.臭氧层空洞

(1)臭氧层破坏:臭氧具有非常强的吸收○23____________的功能,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24__________等。目前南极上空已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2)危害: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到达地面的○25__________增加,会损坏人的免疫力,使○26 __________、白内障患者增多,○27__________的发病率增加。

4.物种灭绝:人类活动对○28________、○29________的大规模破坏和对○30____________的过度利用等,造成物种灭绝速度加快。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大型工程诱发自然灾害,如许多大城市面临着严重的○31___________、○32_________等问题。人类采掘地下资源造成地面沉降、○33________和地裂缝等地表失稳现象。人工边坡也经常出现○34 ________、滑坡等地表失稳现象。大型水库蓄水后,容易诱发○35________。

【合作探究】

1、总结造成“八大公害”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

2、分析全球气候变暖带来的影响

【知识拓展】

图示法理解记忆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课堂检测】

1.下列事件中,属于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灾害的是()

A.滥采滥用自然资源、任意排放有害物质 B.高速公路、大型水利工程等建设不当

C.水土流失、荒漠化 D.人口过多、工业集中

2。下列关于水土流失灾害的直接危害叙述正确的是()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变浅,洪涝增加 B.山体滑坡渐增

C.泥石流危害日益严重D.土地肥力下降,人类生存条件恶化

2009年7月3日,暴雨侵袭桂林市,由于地下管道宣泄不畅,某些路段积水成灾,给城市交通及公共管理带来了一次“突发性考验”。依据材料回答3~4题。

3.这次暴雨给城市带来的损失远比附近郊区大,对城市“突发性考验”,远比郊区严峻,主要原因是:()

A.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B.城市处于城市环流的低压区,降水的强度和频率高于郊区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筑物多而集中,使暖湿气流长期滞留

D.城市交通拥挤

4.由于暴雨而形成的城市地面径流,汇入河湖,可能引发的人为灾害是

A.水体富营养化,导致鱼类缺氧而亡 B.泥沙淤积,导致河湖面积减小

C.水质变坏,危及人类健康 D.水量剧增,淹没农田,冲毁交通

5.我国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昔日风光已经不在,代之而起的却是“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这一变化深刻地反映了()

A.过度放牧,草场退化

B.鼠害猖獗

C.草场的季节变化

D.草场载畜量将可继续增加

读我国新疆(土地面积166.48万km2)荒漠化情况统计数据表,回答6~7题。

表一新疆的荒漠化土地类型(万km2)

表二新疆荒漠化土地形成因素(万km)

6.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荒漠化土地面积小于非荒漠化土地面积

B.荒漠化主要是滥伐林木造成的

C.保护草地,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是治理荒漠化的主要任务

D.荒漠化发生在有人类活动的地区

7.关于新疆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控制人类活动的规模和强度对防止荒漠化效果不明显

B.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农田灌溉不合理

C.只要人类改变了粗放经营的活动方式,就不会形成荒漠化

D.荒漠化形成的主要动力是近地面水平气流

读漫画“人类破坏了我的伞”,回答8~10题。

8.图中的“伞”——臭氧层位于地球大气的层,该层大气温度

随高度的增加而。()

A.平流层递增

B. 对流层递减

C.高层大气递减

D. 平流层递减9.下列关于“伞”的破坏,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破坏“伞”的主要物质是人类活动大量排放出的氟利昂

B.“伞”被破坏后会危及人类健康

C. “伞”破坏最严重的地区是北极地区

D.图中的“伞”能吸收紫外线

10.以上情况告诉我们()

A. 经济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B.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C.全球气温呈上升趋势

D.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暴雨等极端天气频繁

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搬迁、乞力马扎罗山冰雪融化了80%、三十年后欧洲人将可能告别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所有这些事物的变化正在告诉我们——全球气候变暖。据此回答11~13题。

11.关于气候变暖造成的影响的错误说法是()

A.直接威胁沿海低地国家

B.改变世界各地的降水和干湿状况

C.高纬度地区将适宜温带作物的生长

D.温带地区将适宜热带作物的生长

12.二氧化碳等气体引发“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其主要原因是()

A.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B.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地面放出的紫外线

C. 二氧化碳吸收地面放出的红外线

D. 二氧化碳强烈吸收太阳辐射的红外线

13.下列现象中可能导致人类活动中经济结构变化的是()

A.

气象灾害 B. 全球变暖 C.臭氧空洞 D. 酸雨危害

14.下图是修建山区公路前后两幅剖面示间图,该地公路所在位置容易发生的自然灾害可能是()

A.滑坡

B.地震

C.旱涝

D.地裂缝

15.为了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人类应采取的措施有()

A.建设污水处理厂

B.建设林业生态工程

C.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D.不再发展煤铁复合体型工业

【反思总结】

高中地理 第一章第三节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课后检测能力提升 湘教版选修5

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基础巩固] 《自然气候变化》日前发布研究称,北极冰雪的融化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欧洲、美国及全球其他地区夏季日渐猛烈的热潮和暴雨天气有关,全球变暖带来威胁的范围之广可见一斑。下图为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及变化预测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沿岸暖流加强B.全球气候变暖 C.极昼天数较多D.太阳辐射增强 2.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会给中国带来的直接影响是( ) A.森林生态系统得以改善 B.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减少 C.通往欧洲的北部航线开通 D.人口大量向北极地区迁移 解析:第1题,由于全球变暖,气温升高,两极冰雪融化,导致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缩小。第2题,全球变暖,极端天气事件明显增多,北极地区冰雪覆盖范围的变化,对我国森林生态系统、人口迁移影响不大。 答案:1.B 2.C 读图,完成3~4题。 3.图中反映出的问题是( ) A.洪涝灾害B.地面沉降 C.海水入侵D.大水漫灌 4.造成图中问题的原因是( )

A.地壳运动B.水污染严重 C.过量开采矿产D.过度开采地下水 解析:从漫画中可以形象地看出,导致该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开采地下水。 答案:3.B 4.D 5.下面为一组剖面示意图,该组图反映了我国华北某地区土地利用状况由t1至t4时期的历史变化过程(t1至t4时期气候变化甚微,可忽略不计,图中河流断面位于中游处)。造成该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①过度放牧使草场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功能减弱 ②围湖造田导致湖泊调蓄洪峰的能力下降 ③过度砍伐、开垦山地,地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加剧 ④城市面积扩大,加大了地表径流量,加快了径流汇集的速度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选D。由图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该区域的林地面积不断减少,耕地面积不断增加,地表植被减少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加大河流的含沙量,大量泥沙在河流下游的沉积,容易引发洪涝灾害。随着区域城市面积不断增加,地面硬化面积不断增加,降水的下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容易引发洪涝灾害 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南部,地处阴山山脉北坡,内蒙古高原南缘。年降水量316.7 mm,年蒸发量为1 748 mm。读多伦县牲畜头数年变化图,回答6~7题。 6.从干湿地区划分看,多伦县应属于( ) A.干旱区B.半干旱区 C.半湿润区D.湿润区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2doc

防自然灾害主题班会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 2.通过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二、内容简介 1.“防灾减灾日”意义。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2.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 三、活动过程 1、“防灾减灾日”意义 (1)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 (2)自今年起,国务院确定每年的5月12日为“防灾减灾日”。 (3)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损失影响之大,举世震惊。设立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一方面是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国家设立“防灾减灾日”,将使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地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2、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种类有: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涝及其它灾害: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大风灾害: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热带气旋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

家之一。 冰雹灾害: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其它灾害还有很多。 3、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1)、地震的自救常识 ——大地震时不要急 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千万不要惊慌,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人多先找藏身处 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教师等现场工作人员必须冷静地指挥人们就地避震,决不可带头乱跑。 ——远离危险区 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被埋要保存体力 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学校人员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

人教版选修5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word学案

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第一节自然灾害及其影响) 高二地理备课组执笔:元军亮 ★学习目标: 1.初步了解自然灾害的含义及其形成条件,通过案例理解人地相互作用的内涵。 2.运用资料(如照片)展示灾情,全面认识自然灾害的影响。3.初步阐述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形成机制。 学习重难点:1.重点理解自然灾害的内涵2.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程度 ★自主学习 一、自然灾害1.自然异变与自然灾害 (1)自然异变:自然异变指自然界的各种变化或异常。 (2)自然灾害是指由于 ______________ 变化造成的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 (3)关系:自然灾害是 ______________ 与__________ 相互作用的产物。自然异变本身无所谓成 灾和危害,只有当它们作用于人类及其创造的各种物质财富上,并使之造成_____________________ ,才 成为灾害。 2.自然灾害的发生的条件 (1)自然灾害形成的具备条件:—是要有 ________________ 作为诱因; 二是要有 ___________ 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________________ 。 (2)自然灾害孕育于由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共同组成的地 球表层环境中。 (3)自然灾害灾情的大小取决于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和承受灾害的客体(受灾体)三者的共同作用。 ★合作探究一:读课本P2?P3页案例,辨析哪些是自然灾害,哪些不是?为什么? 请你说出你认为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二、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 的损失为衡量标准,如人员伤亡、财产损失、 自然资源与环境破坏等。 1人员伤亡 (1)自然灾害带来的 ______________ 是相当惨重的,同时在灾害中还会由于断水、缺粮、失去 亲人、无家可归等灾害境遇,造成恐慌、忧愁、痛苦等和伤害。

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题训练(附答案)

2019年高考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 题训练(附答案)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 境的自然现象,以下是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专题训练,请考生认真练习。 (2019太原模拟)中新网2019年11月13日电截至目前,超强台风海燕在菲律宾已造成2 275人死亡,80人失踪,约60万人无家可归。海燕在我国沿海登陆后,也给我国南方多地带来了大到暴雨。读海燕中心位置移动经纬度示意图,完成1~2题。 1.台风海燕在我国登陆后移动方向大致为() A.由正西转向西北 B.由东南向西北 C.由西北转向东北 D.由西南向东北 2.此次台风给菲律宾造成的主要灾害是() A.海啸 B.山体滑坡 C.泥石流 D.强风、暴雨 解析:第1题,由图知大约11日前,台风中心向西北移动,11日后,则转向东北。第2题,台风带来的灾害主要有狂风、暴雨等。 答案:1.C 2.D 3.下图是47N部分地点海拔与年降水量对照图。 乙地所在地形区春季影响农作物生长的突出自然灾害是()

A.虫害 B.冻害 C.滑坡 D.洪水 解析:选B。本题考查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以及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空间定位能力。从其海拔、经纬度来判断,乙地位于东北平原,春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低温冻害时有发生,影响农作物生长。因此B项正确。 考向二我国自然灾害的时空分布 4.(2019高考天津卷)如图为了减轻未来可能发生强烈地震造成的损失,断裂带附近的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应主要考虑()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解析:选C。烈度是表示地面及房屋等建筑物遭受地震破坏的程度,是城市制定建筑防震标准考虑的主要因素。震级大小、震中距和震源深度均能影响烈度大小,但不是制定抗震标准的主因。故选C。 5.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我国雨涝区的分布规律,并从地形与降水的特点分析原因。 (2)如图中A地区为多涝区,试从人为因素方面分析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3)如图中B地区为湿润地区,但又是干旱频发区,试从地形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方案11页

预防和应对自然灾害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2、了解曾经发生在我国的重大自然灾害,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之间的关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和生态意识。重点难点: 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基本技能 活动安排: 3课时 活动过程: 第一课时 1、启发谈话:什么是自然灾害?(引导归纳)自然灾害是指洪水、地震、台风等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灾害。以目前人类的科学技术水平和能力,人们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也无法完全抵御自然灾害的破坏。但是完全可以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尽量地减少损失。 地震,群灾之首。强烈的破坏性地震瞬间将房屋、

桥梁、水坝等建筑物摧毁,直接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还会诱发水灾、火灾、海啸、有毒物质及放射性物质泄漏等次生灾害。 2、地震有哪些前兆? 强烈地震发生前,人们常可观察到一些自然界的反常现象,这就是地震前兆。比如,地声、地光、井水异常(水突然变浑或突升突降),一些动物比人类敏感,如猫狗发疯般的乱咬狂叫,老鼠成群结队的搬家,鸡到处飞,猪、羊等大牲畜乱跑乱窜等等。 3、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讨论: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大约只有12秒钟,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①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进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触目惊心。 (板书) 2.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一、单选题 合掌造(左图)是日本的一种木造建筑物,屋顶厚且陡,以便适应当地的地理环境。右图为“日本轮廓示意图”。读下图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建筑物的屋顶造型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 A.旱灾频发B.多洪涝灾害 C.冬季暴雪D.地震、火山活动频繁 2.下列四地中,合掌造最可能位于 A.a地B.b地C.c地D.d地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发生概率增大。局部地区的相对海平面变化是区域性陆地升降与海平面升降共同作用的结果。下左图为黄浦江部分江段示意图,下右图为上海市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示意图,完成3~4题 3.黄浦江沿岸地区易受内涝威胁,主要因 ①降雨较多,蒸发量小②河网密度小,河道较狭窄③地势低平,流速缓慢④受台风影响,易发生暴雨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4.不考虑防汛标准提高,造成黄浦江防汛墙高度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河流淤积加剧,河岸高度升高B.相对海平面升高,风暴潮位升高C.陆地构造抬升,河床高度升高D.相对海平面升高,地下水位升高

2019年7月中旬,南京等著名“火炉”城市全部“熄火”,天气格外凉爽。据此完成5~7题 5.南京地区主要的降水类型是 A.地形雨B.台风雨C.锋面雨D.对流雨 6.南京此次天气格外凉爽是因为较正常年份 A.副热带高压势力强B.亚洲低压势力弱 C.副热带高压势力弱D.亚洲高压势力强 7.此次异常气候导致洪涝风险最大的省区是 A.云南B.江西C.甘肃D.四川 印度尼西亚(如图Ⅰ所示)天然橡胶产区地跨南北半球,天然橡胶的高产期(指割胶天数相对集中,产量较大的时期)主要集中在雨季之后,落叶期之前。城市帕卢位于该国苏拉威西岛,该城市东西两侧有海拔超过2 000米的高山(如图Ⅱ所示)。2018年9月28日苏拉威西岛发生7.4级地震并引发海啸,帕卢成为重灾区。回完成8~10题 8.受地形影响,帕卢气候终年 A.炎热干燥B.炎热湿润C.温和多雨D.凉爽干燥9.加重帕卢此次灾情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A.海底地震B.海湾地形C.暴雨天气D.众多游客10.印度尼西亚赤道以北区域天然橡胶高产期最有可能在 A.3-5月B.4-7月C.8-11月D.12-次年2月 二、多选题 11.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修建分洪区B.洪泛区土地管理C.加固堤坝D.实行防洪保险 三、填空题 1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8 年 5 月 17 日,印度尼西亚巴厘岛附近海域发生 5.1 级地震。巴厘岛人口密度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发达,享有“花之岛”、“ 神仙岛”的美誉。近年

高中地理备课参考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准,不断进行了一系列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活动,包括农,林,渔,牧,矿,工,商,交通,观光和各种工程建设等等.对生物圈和生态系改造有时也会超过了自然生物作用规模.人类活动已成为地球上一项巨大的营力,迅速而剧烈地改变着自然界,反过来又影响到自身.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如,人类过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引起了森林锐减、草原退化,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频发。 1.土壤侵蚀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其产生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滥采滥伐,造成地表植被严重破坏,使得原有植物根系固土作用大大降低,加速了地表土壤的流失。 (2)土壤侵蚀的后果 侵蚀区,耕作层流失,保水、蓄水能力降低,干旱时加剧干旱,暴雨时易形成山洪;沟谷侵蚀的发展,诱发山崩、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在下游地区,,由于泥沙淤积,使河床抬高,湖泊淤浅,航道的行洪能力、湖泊的调蓄能力降低,增加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 2.荒漠化的原因及后果 过度放牧和不适当的旱作农业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荒漠化的主要影响是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各事件主要的污染物及造成的危害 1.全球变暖 (1)气候变暖的原因 (2)全球变暖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 一是造成海平面的上升;二是加剧洪涝、干旱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自然生态系统;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3)全球变暖对我国的影响 总体上我国的气候变暖趋势冬季强于夏季;在北部和西部的温暖地区以及沿海地区,降雨量将会增加;在长江、黄河流域,洪水爆发的频率将会增加;在东南沿海地区,台风和暴雨将更加频繁。 2.臭氧层破坏 (1)原因:人类排放大量的氟利昂等 (2)危害:损伤人的免疫力,使皮肤癌、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增加。 3.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1.大城市的地面沉降、地裂缝问题 2.矿区采空区的沉降、地裂缝、塌陷问题 3. 工程建设诱发崩塌、滑坡 4. 修建水库诱发地震 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高一地理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描述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2、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3、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4、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5、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及含义,并能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及防御措施。6、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7、通过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的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8、通过阅读材料分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二、重点难点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探究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三、教学方法运用读图表分析的方法、案例分析方法等方法来组织教学。四、新授导入新课据中国台网测定,2005年10月08日,11时50分36.0秒在巴基斯坦(北纬34.4,东经73.6) 发生7.8级地震。此次地震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从这一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地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影响外,还有哪些灾害会给我们人类带来影响呢?带来哪些影响呢?我们这一节课就来学习“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活动智能要求预测点拔活动1阅读p107“自然灾害的概念”及图

4-32。完成:1、什么是自然灾害?2、自然灾害主要有哪些特征?(结合实例来说明)3、举例说出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哪些影响?4、自然灾害按成因和发生过程分为哪些?知道自然灾害的概念、特征及类型。举例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发生产生的影响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来分析。活动2读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及“中国的自然灾害”分析完成:1、从自然灾害的类型来看具有哪些特征?2、自然灾害通过哪些途径来限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 3、中国的自然灾害有哪些特点?据表分析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的危害。据表分析中国自然灾害的类型及特点。活动3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主要的洪涝灾害、灾情”回答:1洪涝灾害包括哪几类?各是一种什么样现象?2读表归纳我国洪涝灾害的特点?说出洪涝灾害的类型、含义及特点。读“1998年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及“长江洪水淹没范围”分析:1这次全流域洪水有什么特点?2形成洪水的气候因素是什么?3从河流形态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什么?4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5从图中分析防洪压力特大地区是哪些地方?举例分析我国洪涝灾害频发的成因,初步认识自然灾害发生的机制和规律。读“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的原因”回答:1成灾的原因是什么?影响较大的因素是什么?2我国气候有什么特点?它对洪灾的形成有什么作用?3我国锋面雨带移动规律是什么?4分析暴雨形成条件是什么?我国暴雨具有哪些特点?通过对我国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原因的探讨,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学生读图获取信息的能力、查阅1998年长江流域相关雨情、水情、灾情等资料,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年级_地理学科导学案 审核: 授课时间: 班级:高二姓名:小组: 课题:第三节课型:自学+展示 【学习目标】 通过实例体会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所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理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了解环境污染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实例体会人类工程活动诱发的自然灾害及其危害 【重点难点预测】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学法指导】自学辅导小组讨论 【学习流程】 【自主学习】之【基础梳理】 一、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生态破坏

原因:人类对自然界实行了的利用。 表现:土壤侵蚀、土地沙化、、草原退化。 影响:加剧了、风沙、干旱、、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发生频度和。 土壤侵蚀 概念:土壤侵蚀是指土壤在的基础上,由的加入而使侵蚀强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举例: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 后果:①侵蚀区:土层变薄,、蓄水能力降低,、山洪灾害加剧;②沟谷区:诱发、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③远离侵蚀区的下游:增加灾害的发生频率。 土地荒漠化 原因:和不适当的,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危害:生产力下降和随之而来的减产,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一系列社会问题。 二、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 范围:①区域性;②全球性:表现为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全球气候变化 原因:大量燃烧等燃料,导致大气中含量增多,使全球气温上升。

影响:一是造成;二是加剧洪涝、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四是影响人类健康。 臭氧层耗竭 臭氧层的作用: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人类大量排放。 臭氧层破坏的危害:紫外线照射增强,损坏热的免疫力,使、白内障患者增多,传染病的发病率会增加。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原因:人类对的大规模破坏和对的过度利用。 危害:物种的灭绝和遗传多样性的丧失,将逐渐瓦解的基础。 三、工程活动与自然灾害 大城市由于的过量开采和高层建筑物的重力作用导致、地裂缝等问题。 矿区地下形成了大片的,致使地表沉降、和塌陷问题出现。 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容易诱发崩塌、滑坡。 修建水库会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区的环境发生改变,诱发。 【合作探究】: 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 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2019版第4章第3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第3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 自然灾害对 人类的危害 本节复习脉络: 考点一 I 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对应学生用书第88页) [识记一基础梳理] 1. 自然资源概述 (1) 概念:存在于自然界,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 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物质与能量的总称。 ⑵分类 2.自然资源及其利用一一以煤炭为例 石油、天然气、煤炭为主 化石能源为主 ------------------------- >

3 [理解一要点突破] 1.自然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2.自然资源的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依据图,结合社会发展历程,不难分析出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存在如下关系: (1)随着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资源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2)人类对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所利用资源的分布空间从地表到地下, 利用程度从单一到综合。 (3)不同的历史阶段,各种资源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有所不同。如能源在当今社 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运用一考向通关] 考向1矿产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019浙江名校协作体测试)近几年,美国成功进行了页岩气革命;2019年5 月,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试采成功。页岩气和可燃冰的主要成分都是甲烷,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据此完成1?3题。 1 ?页岩气和可燃冰主要埋藏于()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侵入岩 D .喷出岩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可燃冰可完全替代石油 B.可燃冰开发成本低 C.页岩气属于可再生资源 D.页岩气属于清洁能源 3 ?下列地形区中,可能有可燃冰分布的是()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1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 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 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 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 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

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 (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 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课件展示)黄土高原地区或红壤区的水土流失图片、数据、资料。 (总结归纳)我国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乱垦土地、滥伐森林、破坏草地。危害主要有:土壤变得更贫瘠、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诱发和加剧水文灾害。我国的水土流失区有三个区域:黄土高原区最严重,南方红壤和黄壤分布区其次,东北黑土区近几年流失也非常 触目惊心。 (板书) 2. 水土流失灾害 (课件展示)石漠化地区景观、资料。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P59 “知识窗”及课件资源,分组讨论,总结石漠化的定义、危害、发生地区、目前发展状况。 (板书) 3. 石漠化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0,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什么是土地荒漠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土地荒漠化?土地荒漠化有什么危害? (课件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畜牧业地区的荒漠化景观图片、资料。 (总结归纳)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绿洲、耕地、草场逐渐退化为荒漠的过程。我们可以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来分析他的成因,其中自然原因影响较为缓慢,人为原因影 响较为强烈。其危害较严重,是世界上头号生态环境灾害,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荒漠化面积 最大、蔓延迅速、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板书) 4. 土地荒漠化 (提出问题)咸海是世界上面积较大的内陆湖泊,最近几十年荒漠化发展十分迅速,什么原因使咸海的荒漠化发展如此迅速?

1-3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

高二地理导学案 课题: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第 1课时编制人:雷海滨编制日期:2015-3-14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导致土壤侵蚀、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破坏的人为因素及其后果。 2.了解20世纪中期世界八大公害事件,并能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说明环境污染与自 然灾害之间的关系。 3.掌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人为因 素及其严重后果。 4.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联性,从而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学习重难点】 1.生态破坏与自然灾害的关系。 2.环境污染引发哪些自然灾害。 【预习效果检测】 1.人类对自然界实行掠夺性的利用,造成土壤侵蚀、土地沙化、森林枯竭、① ____________等,从而加剧了各种自然灾害的②_________ ___和③______ ______。 2.土壤侵蚀加剧是指土壤在自然侵蚀的基础上,因④____________的加入而使侵蚀强 度骤然增加的侵蚀。 3.土地荒漠化主要是⑤、乱砍滥伐、⑥__________等不合理耕作而造成 的植被破坏与地表裸露,从而加快土壤风蚀和雨蚀的速度。从世界范围看,⑦ __________ 和不适当的⑧____ ______是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 4.全球变暖所带来的主要影响和危害主要有:一是造成⑨____________上升;二是加 剧洪涝、⑩____ ____和其他气象灾害;三是影响农业和?_____________ _____;四 是影响?___ ______。 5.臭氧具有非常强的吸收?_______ _____的功能,破坏臭氧层的元凶是?__________等。目前南极上空已出现了臭氧层空洞。 【疑难点点拨与拓展】 图示法理解记忆全球变暖的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

教案 课题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教学目标赵黎明 ㈠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说明自然事件与自然灾害的区别;简要描述某种自然灾害发生时的现象和产生的危害。 2.知道我国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并对长江防洪提出建议。 3.理解我国东部地区雨带活动规律与洪涝灾害发生的相互关联性。 ㈡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表和资料数据,说明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巨大危害。 2.根据图片和资料,综合分析长江(淮河)洪涝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结合我国洪涝灾害发生和分布的特点,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洪涝灾害发生的地理机制和规律。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人类活动可能对自然灾害产生诱发和加剧的影响作用,进一步确立起人地和谐、保护环境的观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坚定科学发展观。 重点中国的洪涝灾害。 难点从自然和人为两方面分析某种灾害的发生原因。 教学方法(手段)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教学内容、过程介绍(依据《地理课程标准》和《教师教学手册》及学生学情) 自然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常常造成对现代社会的巨大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严重的还影响到社会的稳定持续发展,自然灾害已成为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主要限制因素。但大多数自然灾害是地球系统的正常事件,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或过程,因此,我们不能回避它,应当正视它,认识其危害、了解其机制、预知其发生、减少损失。课标设置“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其目的是通过对某种自然灾害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的探究,以增强学生的灾害认识、防灾意识、减灾能力,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这就是本节基本教育价值所在。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引导学生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发生的原因、机制和规律。 ⒈自然灾害的概念 本节包括自然灾害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别自然灾害与自然事件,并结合本地实际,知道几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对自然灾害的特征要求一般了解,重点是认识到自然灾害形成的多因性和复杂性,其他特征不深究。 为了让学生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对自然灾害需要把握三方面要点:①是发生在自然领域,即地球表层系统中; ②具有自然属性,即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③同时具有社会危害性,即对人类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对自然灾害特征,结合实例分析时点明,重点分析成因的复杂性和多因性(在分析长江流域洪涝灾害时解决),多因性中还得强调人为因素通过对环境要素的改变,进而诱发或加剧自然灾害。 关于自然灾害的分类方法很多,涉及分类标准,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分类方法,因此,只提几种中国常见、危害较大的几种,但不进行系统探讨,以免增加学生负担。 ⒉自然灾害的危害 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为了说明自然灾害的危害性,安排了一个统计图表“20世纪以来自然灾害的典型事件”,从全球视角选择几种主要自然灾害进行了扫描示演示。为了强调中国多灾害的国情,增加了一段阅读文字,简要点明中国灾害的基本特点: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影响范围广,进而指出洪涝、干旱、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5《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第三节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_13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教学目标】 1.了解生态破坏的原因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理解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石漠化产生的机制,体会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生态破坏而诱发的严重后果。 2.通过分析我国土壤污染现状,了解土壤污染物的迁移及检测方法,体会土壤污染的严重性及其防治的紧迫性。 3.学会运用分析综合、因果推理的方法绘制水体污染灾害链。 4.通过分析事实材料,进一步认识、体会气候变暖的事实、原因及其产生的灾难性后果。 5.形成尊重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难点】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课件辅助、自学指导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本节引言部分,启发学生思考:哪些原因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灾害与人类活动是否有关? (学生活动)阅读引言,思考问题,回答问题。 (提出问题)人类的哪些行为引发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板书) 第三节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课件展示)展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景观、西北畜牧业地区荒漠景观、南方地区的石漠化景观等图片(或视频)。 (提出问题)这些地区出现了什么环境问题?与人类活动有没有关系? (学生活动)阅读课件图片,思考后,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上述环境问题主要是生态破坏。图示地区的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是人类不合理活动带来的。 (板书) 一、生态破坏诱发自然灾害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结合以前所学知识并阅读P58教材正文内容,想一想:生态破坏是由哪些原因产生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并填下列关系图(学生活动)阅读P58教材内容,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板书) 1.生态破坏的主要原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59,和课件展示内容,说一说:水土流失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有什么危害?我国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哪里?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试题1(含答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1、我国最为常见、危害范围较广的自然灾害是 A.、旱涝B、地震C、台风D、寒潮 2、预防洪涝灾害的工程措施有 A.、修筑堤坝和植树造林 B、修筑梯田和植树造林 C、修建水库和分洪区 D、跨流域调水和修整土地 3.我国的洪水灾害 A.. 多发生在西部地区 B. 多发生在东部地区 C. 多发生在春季 D. 多发生在冬季 4.人类的下列行为不会加剧洪灾的是 A.. 破坏流域内植被 B. 大规模围湖造田 C. 修建水库 D. 建筑物占据河道 5.对农业生产来说,寒潮危害最大的是 A.. 早春季节 B. 盛夏季节 C. 早秋季节 D. 寒冬季节 6、一般来说,影响洪涝灾害发生的较大的因素是 A..地形 B.气候 C.植被 D.河道 7、下列人类活动可能会引发洪涝灾害的发生或加剧危害程度的是 A..植树造林 B.蓄洪泄洪 C.围湖造田 D.修建水库 8、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B.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C.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D.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9.有关地质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寒潮、泥石流等 B.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多地震、火山、泥石流构成的灾害系统 C.各种地质灾害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 D.地质灾害是自然形成的,具有突发性,无法预测和防御 10下列各种地质灾害中,对人类影响和危害最大的是() A..地震 B. 火山 C.滑坡 D. 泥石流 11.下列属于我国滑坡、泥石流频发的地区,正确的是()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 C.云贵高原 D.新疆天山地区 12.当今世界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强度不断上升,主要原因是() A..地壳运动越来越强烈 B.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越来越大

人教版地理选修五 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 单元测试-word

2019-2019学年人教版地理选修五第一章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下列易形成洪水的因素有() A. 土壤含水率高 B. 河流中下游河道顺直 C. 植被覆盖率高 D. 河流中下游河道纵向坡度大 2.下图为某年中国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6个省级行政区。读图,回答该年发生地质地貌灾害次数最多的山地可能是( ) A. 横断山和秦岭 B. 太行山和雪峰山 C. 大巴山和巫山 D. 祁连山和唐古拉山 3.下图为地震、滑坡两种自然灾害示意图,读图回答题。 (1)关于两种地质灾害成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地球内能释放的结果 B. 两种地质灾害的形成都是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成 C. 两种地质灾害的发生都与气象灾害存在着关联性 D. 两种自然灾害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2)关于两种地质灾害分布、危害和治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地区分布均不受地形因素影响 B. 都是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C. 地震灾害可以通过监测和预报避免灾害的发生 D. 恢复植被、保持水土可以降低滑坡的发生频率 4.三峡水库试验性蓄水后,防洪库容基本形成,三峡工程具备发挥正常防洪功能的条件,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因此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使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区2 300多万亩农田、1 500多万人民群众的安全得到有效保护。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长江流域水文灾害多发的原因是() A. 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 B. 下游河道狭窄,泄洪能力不足 C. 中下游植树造林,补枯能力加强 D. 低洼地资产与人口的密度大 5.自然灾害都发生在一定的地理区域内,不同的地理环境,自然灾害发生率会有很大的不同。结合所学的区域地理知识,完成: 下列沿海或岛屿国家中最易发生洪水灾害的是( ) A. 印尼、中国 B. 中国、印度 C. 日本、美国 D. 孟加拉国、韩国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案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根据本节教材相应的《课程标准》内容:“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本节课的教学用灾害图片和灾害事实,来使学生深刻理解自然灾害的概念。为了使学生真正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及其成因,教学中主要通过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的洪涝灾害案例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和产生原因。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2.教材分析:本节选自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即自然灾害的概念、自然灾害的危害和中国的洪涝灾害,知识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自然灾害的概念和危害是学习的基础,核心知识是第三部分——中国的洪涝灾害。 教材对自然灾害的概念部分学习,考虑到知识的完整性,涉及了相关的定义、分类和特征。学生认识了自然灾害的概念以后,教材从世界和中国两个方面使学生体会到了自然灾害的严重危害。并且教材基于中国国情,简要介绍了我国最常见、危害最大的几种灾害:洪涝、干旱、地震,为“中国的洪涝灾害”教学作铺垫。中国的洪涝灾害是本节教学重点,教材采用先摆事实,后讲道理的方式使学生理解我国洪涝灾害的危害和成因。 教材以中国的洪涝灾害为例,说明灾害对人类的危害。进而探讨灾害的成因和防治措施,其目的是让学生正确认识自然灾害现象,提高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意识,正确对待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学会分析人为因素对自然灾害发生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和谐观,这是本节课的重要教育价值。 根据本节教材的编排特点,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要重视用图像、音像资料以增强对灾害的感性认识;要注重引导对地理图表数据的阅读分析、收集和运用数据说明地理问题;要注意运用案例的方法,剖析灾害的发生原因、机制和规律。自然灾害的概念,包括自然灾害的定义、特征和类型三部分内容,教材的文字量很少,用了一个图标示自然灾害的一些特征。这部分内容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区分自然灾害和自然事件,并能结合本地实际。对于自然灾害的危害是需要学生了解的重点之一,使学生知道我国洪涝、干旱、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为学习后半部分内容打下了伏笔。中国的洪涝灾害是学习的重点,我国洪涝灾害的原因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