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性学习总结.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报告研究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异,在今天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具有现实意义。
餐桌,作为一个通用的交际平台,本身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而对餐桌文化底蕴进行探究,不仅提高了提高跨文化意识,对中西方餐桌文化有一个系统的了解;也有助减少或避免在用餐桌平台进行交流时的失礼。
在比较中,我们能发现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能够取长补短,完善自我。
中西方“食”文化差异如下:1.餐桌礼仪上的差距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
作为礼仪之邦,中国重视宴席座次礼仪,尤其是圆形桌。
且必须等到所有人到齐才可以开始任何形式的进餐活动。
而西方则不然,没有主次,随机而坐。
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中西方文化开始交汇、碰撞、融合,所以有了共通点,比如不在餐桌上化妆,用餐时忌打嗝,取不到的食物不能站起来等。
2.餐桌气氛上的差异中国餐桌上讲究热闹,而西方的餐桌上讲究安静。
中国人平日里是安静的,但坐上餐桌后,就开始热闹起来,滔滔不绝地大声说话、劝酒、让菜也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而西方人,平日里是好动、喧闹的,坐上餐桌便安静下来,沉默地切割着自己盘子里的食物。
气氛的不同,根源在于饮食观念的不同。
笼统的来说,中国的饮食观念是感性的,西方的饮食观念是理性的。
后文有对饮食观念差异的具体论述。
3.餐具上的差异餐具上差异的代表就是中国的筷子与西方的刀叉了。
中国筷子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商代,相比而言,刀叉的历史就很短了,西方人在大约十六,十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
中国使的用筷子,是有易经的风水学说来支持的。
使用筷子的四根手指,有分别的象征意义,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思想:“和”与“合”。
故中餐里大多数是不实行分餐的。
而西餐就不同,为了追求科学的饮食,保证自身的健康,严格执行分餐制度。
中西方出现两种完全不同的餐具,是因为最初生活习惯的不同。
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生活,主要作物是适应性强的谷子(黍)。
西方代表:欧洲,则是以畜牧业为主,主食当然是牛羊肉,左手持叉、右手持刀,切割完肉送进口里,很方便。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很浅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是由于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所形成的。
以下是对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一些浅谈。
首先,中西方饮食文化对食物的选择有很大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传统食物和饮品。
中国的传统食物以米饭、面食、豆类为主,而西方的传统食物以面包、肉类、奶制品和马铃薯为主。
中西方的选择和喜好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西方地区适宜养殖牲畜和种植麦类,而中国地大物博,适宜种植水稻和豆类。
此外,中西方的差异还体现在调味品的使用上,中餐喜欢使用各种香辣调料,而西餐更偏好使用盐、胡椒和其他草本香料。
其次,中西方饮食文化对用餐习惯和方式有所不同。
中国人注重家庭聚餐和团体用餐,强调家庭关系和群体意识,而西方人更倾向于快餐和独立进食,更注重个人的自由和独立。
西方人通常采用刀叉等工具进食,而中国人习惯使用筷子。
第三,中西方饮食文化对所传承的饮食传统和文化意义有不同的理解。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传统,例如烹饪技艺、糕点制作和茶道文化等。
中国的传统节日和婚庆活动中,饮食习俗也非常重要。
西方的饮食文化强调个人的品味和享受,更加注重适应现代快餐文化。
西方的节日和庆典通常以烤肉、冷饮和甜品为主。
第四,中西方饮食文化对健康观念和饮食习惯有所不同。
中国人传统上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的合理搭配,如中餐注重荤素搭配,养生食材如蜂蜜、枸杞,而西餐注重食材的品质和简约的烹饪方式。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中西方饮食文化都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过度加工食品的大量消费和不健康饮食习惯。
最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还体现在就餐场所、饮食礼仪和餐饮产业的发展上。
中国有着众多独具特色的餐馆和茶楼,而西方则以餐厅和咖啡厅为主。
两者的餐饮产业从规模到形式都有很大的不同。
在饮食礼仪方面,中国有着复杂而规范的餐桌礼仪,而西方则较为简单和自由。
总之,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体现了各自的历史、地理、气候、宗教和文化等多种因素。
中西餐差异调查报告

中西餐差异调查报告摘要:本文主要对中西餐文化差异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对中西餐的餐桌礼仪、烹饪方式、食材选择以及口味偏好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中西餐文化的差异,并总结出其中的重要因素。
一、引言餐饮文化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特征之一,中西餐作为两个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饮食习惯,其差异非常显著。
本次调查旨在探究中西餐差异的原因和影响,对丰富人们对不同饮食文化的理解有一定意义。
二、餐桌礼仪1. 中餐餐桌礼仪中餐注重“双筷子共用一个碗”的原则,吃饭时要局促身体,手和筷子不能太远离碗,以示尊重。
此外,长辈和客人要优先动筷,让座等礼节也非常重要。
2. 西餐餐桌礼仪西餐注重餐具的使用,用刀叉配合使用,规范的西餐礼仪包括起菜时把菜尽量切碎,吃面包时用手撕,喝汤时要用汤匙,举起酒杯时要对视,并轻轻碰杯等。
三、烹饪方式1. 中餐烹饪方式中餐烹饪方式多样,包括炒、烧、煮、蒸和炸等。
烹饪过程中炒菜锅常常高温烧烤,强调菜品原汁原味,注重火候的掌控以及切菜的技巧。
2. 西餐烹饪方式西餐烹饪方式以烤、炖、煮为主,如烤牛排、炖汤等。
烹饪注重时间和温度的把控,追求菜肴外观和口感的完美结合。
四、食材选择1. 中餐食材选择中国饮食文化非常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如鲜嫩的蔬菜、肉类、海鲜等,讲究色香味俱全。
同时,在中国,食材的选择还受到地理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特色菜品。
2. 西餐食材选择西餐注重食材的质量,如顶级牛肉、新鲜海鲜和优质蔬果等。
西餐的食材选择较为广泛,可以选择不同产地和种类的食材,以追求不同的风味和口感。
五、口味偏好1. 中餐口味偏好中餐的口味偏向于五味调和,咸甜酸辣和谐统一。
如麻辣烫、红烧肉等皆是中餐的典型代表。
2. 西餐口味偏好西餐的口味偏向于酸甜苦辣咸五味调和,但相比于中餐更为淡雅。
例如,柠檬酱烤鸡、奶油蘑菇汤等西餐经典菜肴。
六、结论通过对中西餐餐桌礼仪、烹饪方式、食材选择以及口味偏好等方面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中西餐在文化背景、地理环境和历史传承等多个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2、餐饮习惯方面的差异
此外,中餐中常用的原料多为植物性原料如:根茎花叶果等;而西餐中常用 的原料多为动物性原料如:肉类、海鲜等。
三、结语
三、结语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中西方的饮食文 化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只有深入了解中西方饮食 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和烹饪方式同时也可以更好的理解不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从而促进中西方之间的交流和理解达到共同进步 共同发展的目的。
浅谈中西饮食文化差异
目录
01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 的特点
03 三、结语
02
二、中西方饮食文化 差异的具体表现
04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 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 具有了比较丰富多样性。西方各个国家的餐饮文化都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国家在 招待客人的时候,无论是席间布菜的方式还是餐桌上的礼仪规矩,都有各自的讲 究。
内容摘要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并发 展出独特的风格。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中西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本次演示将从背景介绍、表现形式、原因 分析和启示与建议四个方面,探讨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四、启示与建议
2、尊重各自差异:在互相借鉴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充分认识到中西饮食文化 的不同特点,并尊重各自的差异。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还 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四、启示与建议
3、推广健康饮食:无论在哪个文化中,健康都是人们的焦点。因此,我们应 该在推广各自美食的同时,更加健康饮食的普及,让更多人了解食物对健康的影 响,从而形成科学合理的饮食习惯。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结论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结论哎呀,说到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那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
你看看,中国的餐桌上总是热热闹闹的,家人围坐一起,盘子里一大堆菜,大家边吃边聊,真是其乐融融。
再说了,谁不喜欢那种“来,夹给我”啊,亲友之间的互动真是让人暖心。
不过,西方的饮食方式就显得优雅多了,餐桌上每个人各自有自己的盘子,吃得也比较安静。
你看,那种慢条斯理的感觉,仿佛是为了享受每一口食物的滋味。
说到食物的种类,那可就更有意思了。
中国的美食真是花样繁多,各个地方的风味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
你说北方人爱吃面,南方人偏好米,这可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而西方的饮食呢,汉堡、披萨、意大利面,各种快餐应有尽有,虽然方便,但常常让人担心健康,真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不过,说实话,偶尔来点西方快餐,吃起来也挺爽的,谁能拒绝一块热乎乎的披萨呢?再来看看调味品,这也是个有趣的点。
中国人对于调味品的使用可谓是如鱼得水,各种酱油、醋、辣椒,简直是无所不在。
每道菜都能调出层次感来,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而西方的饮食,调味品就显得简单很多,盐、胡椒、橄榄油,简单粗暴。
虽然也好吃,但总感觉少了点儿“烟火气”。
嘿,这可不是说西方饮食不好,只是风格不同嘛。
饮食习惯也是差异颇大。
中国人喜欢喝汤,吃饭时来碗热汤,暖胃又暖心。
西方人则常常把汤作为开胃菜,吃的方式和搭配都不太一样。
你说,吃个餐前小点,喝杯红酒,那是多么有情调的事儿。
中国的家庭聚餐,热菜上桌,大家围着共享,真是一种团圆的象征。
西方的餐桌上,更多的是一份份的个人菜,虽然看起来挺精致,但有时候就显得冷清了些。
再聊聊用餐礼仪,中西方的差异也是很明显的。
中国人上桌前要洗手,吃饭时要先夹菜,再喝酒,这可是大忌。
而西方则强调刀叉的使用,餐桌上的礼仪更是复杂得像场表演。
你看,左手拿叉,右手拿刀,吃得心慌慌,真是让人想笑。
可笑归可笑,礼仪背后却是对食物和饮食文化的尊重,这点是值得借鉴的。
再说说吃的时间吧,中国的早餐常常是一碗热腾腾的粥,或者是包子,而西方的早餐大多是一片烤面包,加点果酱,简单而又清新。
中西餐差异调查报告

中西餐差异调查报告摘要:本文旨在调查和比较中西餐的差异。
通过对中西两种餐饮文化的特点、食材、烹饪方法以及用餐习惯进行综合比较,分析了中西餐差异的原因和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中西餐的差异主要源于文化背景、食材的不同以及烹饪方法和用餐习惯的差异。
了解中西餐的差异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饮食多样化。
一、引言中西餐是世界上两种重要的餐饮文化之一。
中餐作为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菜品种类。
而西餐则是西方国家的主要饮食文化,以法国、意大利等国家的西餐最为著名,西餐的种类和风味多样。
对中西餐差异的调查研究不仅可以增进中西两种文化的了解,还有助于提升餐饮行业的发展和创新。
二、中西餐的特点1. 中餐的特点中餐以其独特的调味品和烹饪方法而闻名。
中餐讲究原汁原味,强调食材的新鲜和采用天然的调味料,如酱油、醋、糖、盐等。
此外,中餐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和谐统一,强调菜品的造型和色彩搭配。
中餐还有许多传统的烹饪方法,如炒、煮、炸、炖、蒸等。
2. 西餐的特点西餐以其精致的烹饪和搭配而著称。
西餐强调用混合调味品提升食材的味道,并注重使用新鲜的食材。
西餐讲究精准的烹饪时间和火候,注重保持食材的原汁原味。
此外,西餐的切割和摆盘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注重菜品的整体美感,追求简洁、大方、优雅的造型。
三、中西餐食材的不同1. 中餐的食材中餐注重使用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肉类和海鲜等。
常用的食材包括大米、面粉、豆类、花生、猪肉、鸡肉、鱼肉等。
中餐的食材种类繁多,可以根据地域和季节的不同进行调整。
2. 西餐的食材西餐通常使用牛肉、猪肉、鸡肉、羊肉等肉类作为主要食材。
此外,蔬菜、海鲜和奶制品也是西餐常用的食材。
西餐注重选用新鲜、高质量的食材,以保证菜品的口感和品质。
四、中西餐的烹饪方法差异1. 中餐的烹饪方法中餐的主要烹饪方法包括炒、煮、炸、炖、蒸、烤等。
其中,炒菜是中餐最常用的烹饪方法,通过高温快炒来保持食材的鲜嫩和色香味。
中西餐文化差异范文

中西餐文化差异范文首先,在餐桌礼仪方面,中西文化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餐桌上一般会有多个菜肴,是一种多人共享的方式。
吃饭时,人们通常使用筷子,将食物夹到自己的碗中。
另外,在中国,较为重要的客人通常会被安排坐在主位,得到特殊的款待。
而在西方,餐桌礼仪更加正式。
西方料理会按照先后顺序服务,包括前菜、主菜和甜点。
并且,西方餐桌上通常只有一道菜,每个人的盘子上有独立的食物。
西方餐桌上还有餐具的使用规则,如刀和叉的用法。
另外,西方文化中,主人会提前为客人准备好座位,并为其倒酒等。
其次,中西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米饭和面食是主食,常与菜肴一起搭配食用。
中餐中常有炖、煮、炒等烹调方式,并强调原汁原味。
此外,中国人往往喜欢食物的口感,强调食物的脆嫩、酥脆等。
而在西方,面包,土豆和米饭是主食。
西餐中常有烤、炸等烹调方式,强调食材的烤制和炸煮的口感。
另外,西方人饮食习惯中常有喝汤的习惯,通常是作为前菜的一部分。
菜肴配搭也是中西餐文化差异之一、在中国,菜肴的搭配讲究色、香、味的协调,追求菜式的多样性。
一般,中国菜单中包含荤、素、汤、饭和面等,以满足不同口味的需求。
而在西方,菜肴通常按照主菜、配菜、甜点的顺序搭配。
主菜通常是肉类或鱼类,配菜通常是蔬菜和淀粉类食物,甜点通常是用来作为饭后的甜品。
此外,中西餐文化在烹饪方法方面也存在差异。
中国的烹饪方法一般包括炒、煮、炸、蒸、炖等。
特别是炒和炖,是中国厨师技艺的重要表现形式。
中国烹饪注重食材的刀工和火候掌握,以保持食物的色、香、味。
西方的烹饪方法包括烤、炸、煮和煎等。
西方烹饪注重食材的独特味道和烹饪技巧的展示,例如在烧烤中使用特殊的酱料和香料。
综上所述,中西餐文化在餐桌礼仪、饮食习惯、菜肴配搭和烹饪方法等多个方面存在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西文化,并在交流与交往中更加适应不同文化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一、背景介绍
一、背景介绍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了“食不厌精,脍 不厌细”的理念。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逐渐丰富多彩,形成了川菜、 鲁菜、粤菜、苏菜等八大菜系,以及小吃、茶馆、宴席等丰富的饮食形式。
一、背景介绍
西方饮食文化起源于古希腊罗马时期,后来随着欧洲大陆的文艺复兴和工业 革命,西方饮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在21世纪,西方饮食文化已经超越了地域和 国界的限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种流行趋势。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01 一、背景介绍
目录
02 二、对比分析
03 三、原因探究
04 四、启示与展望
05 参考内容
内容摘要
饮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塑造人类健康、传承社会文化以 及诠释人类智慧方面具有深远影响。就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 化各具特色,两者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食物种类、烹饪技巧和饮食习惯上,还 体现在对食物的态度和价值观上。本次演示将从多个方面对中西饮食文化的术
3、饮食艺术
西方饮食艺术主要体现在食品制作和餐桌摆设上。西方人擅长运用各种烹饪 技巧和工具,制作出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美食。此外,西方餐桌摆设也很有特 点,注重餐具的实用性和装饰性,强调整体的美感和协调。
3、饮食艺术
中国饮食艺术则更加丰富多彩,体现在菜肴命名、原料搭配、烹饪技巧和餐 桌布置等多个方面。中国菜肴命名通常富有寓意和文化内涵,如“龙凤呈祥”、 “百年好合”等。在原料搭配方面,中国菜肴讲究时令、地域和原料的选配,如 “冬吃萝卜夏吃姜”、“跑山鸡炖蘑菇”等。
3、饮食艺术
此外,中国烹饪技巧独特且多样,如烹、炒、煎、炸、焖、炖等,每种技巧 都能带来不同的口感体验。在餐桌布置方面,中国更加注重环境氛围和情感交流, 如在年节时期会有特定的节日食品和家宴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研究性学习总结
【研究背景】
在当今世界,不仅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更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世界。
在一体化的世界中,各国人民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具有重要意义。
而通过饮食这方面的探究,可以小见大,况且我们认为,饮食文化的差异是历史而不是自然造就的,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往往是他们文化的浓缩。
我们主要是想利用收集到的资料与自己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
【研究方法】
1、采访餐饮界人士
2、行动研究
3、收集资料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2012年1月3日确定任务安排
第二阶段:2012年1月13日展开研究性学习活动
第三阶段:2012年2月3日汇总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研究成果】
在此次活动中,我们学会了如何获取知识,如何收集信息,并在筛选出重要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系统的资料;也学会了如何面对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自己去寻求解决方法。
也锻炼了我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学习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和应对答辩能力。
在结束研究后,我们整理的成果如下:
一、饮食结构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
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
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
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
这和中国文明开化较早和烹调技术的发达有关。
西方国家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生,传统饮食习俗以动物性食料为主。
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
高热量、高脂肪类的饮食结构适应于高纬度的地理和气候。
生熟结合,蔬菜很多时候以前菜沙拉方式出现。
二、饮食观念与准则
由于中西哲学思想的不同,西方人对于饮食重科学,讲营养,所以近代的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中国五味调和的烹调术旨在追求美味,加工过程中的热油炸和长时间的文火攻,都会使菜肴的营养成分被破坏。
法国烹调虽亦追求美味,但同时总不忘“营养”这一大前提。
尤其是20世纪60年代出现的现代烹调思潮,特别强调养生,所以说西方饮食之重营养是带有普遍性的。
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
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
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而没有提及营养组合,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
三、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对比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维生素、蛋白质等等。
即便口味千篇一律,也一定要吃下去——因为有营养。
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无艺术可言。
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
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
中国饮食之所以有其独特的魅力,关键就在于它的味。
而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要使食物的本味,加热以后的熟味,加上配料和辅料的味以及调料的调和之味,交织融合协调在一起,使之互相补充,互助渗透,水乳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烹饪讲究的调和之美,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要之处。
菜点的形和色是外在的东西,而味却是内在的东西,重内在而不刻意修饰外表,重菜肴的味而不过分展露菜肴的形和色,这正是中国美性饮食观的最重要的表现。
四、中西饮食对象的差异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
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许多西方人视为弃物的东西,在中国都是极好的原料,外国厨师无法处理的东西,一到中国厨师手里,就可以化腐朽为神奇。
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故他们国家的人身体普遍比中国人健壮:高个、长腿、宽大的肩、发达的肌肉;而中国人则显得身材瘦小、肩窄腿短、色黄质弱。
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五、饮食方式的不同
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
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
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
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
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
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
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
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
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六、用餐礼仪有区别
在食仪上,西方奉行分餐制。
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点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
及至上菜后,人各一盘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
中餐则一桌人团团围坐合吃一桌菜,冷拼热炒沙锅火锅摆满桌面,就餐者东吃一嘴西吃一嘴,几道菜同时下肚,这与西餐的食仪截然不同,体现了“分别”与“和合”的中西文化的根本差异。
另外,在西方宴席上,主人一般只给客人夹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若客人不要,也不便硬让人家再吃,也不要按中国人的习惯频频给客人劝酒,夹菜。
吃东西时,也不要发出响声,但客人要注意赞赏主人准备的饭菜。
若与人谈话,只能与邻座的交谈,不要与距离远的交谈.
【研究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