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常见的六大传播途径
乙肝传播途径和预防.ppt

下一张:(3)乙型肝炎的预防
(3)乙型肝炎的预防
①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②传播途径预防
下一张:①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乙型肝炎的预防
①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接种乙型肝炎疫
苗是预防乙型肝炎 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下一张:②传播途径预防
乙型肝炎的预防
②传播途径预防
杜绝医源性传播 理发、刮脸、修脚、穿 刺和纹身等用具也应严格 消毒 不共用剃须刀和牙具等 用品 减少性传播 采取措施,防止母婴传 播
下一张:什么是大、小三阳?
• 其他如修足、纹身、扎耳环孔、医 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 须刀和牙刷等也可传播 。
下一张:④性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
• ④性传播: • 与HBV 阳性者性接触,容易
被感染;特别是有多个性伴 侣者,其感染HBV 的危险性 明显增高。
下一张:⑤密切接触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
• ⑤密切接触传播:
• 如果自身具有免疫力,或者皮肤、 粘膜没有损伤,则生活接触一般不 会被传染;(2)Leabharlann 肝的传播途径: ①母婴传播:包括宫内
感染、围生期传播、分娩 期传播;
下一张:②血液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 • ②血液传播:经输血或使用血
液制品传播。 • 由于血液及其制品的管理不断
加强,此种传播已经大大减少。
下一张:③经皮肤粘膜传播
乙肝的传播途径
• ③经皮肤粘膜传播:
• 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 射器、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以 及静脉内滥用毒品等 。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

乙肝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所谓的乙肝病毒,就是指乙型肝炎病毒,被感染者会出现大家熟知的乙肝疾病,据专家介绍,乙肝歧视是一种传染性的疾病,而不是遗传病,乙肝患者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疼痛,但还是有很多不适症状,比如经常恶心呕吐,伴随着腹胀、容易疲劳、无精打采等情况。
★一、母婴传播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母亲是家庭聚集的主体,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所致,成人肝硬化、肝癌90%以上是婴幼儿时期感染上乙肝病毒的。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
大家一直认为母婴传播就是垂直传播,其实不然。
在宫内传播引起的只占10%,怀孕期间在子宫内在胎儿期间被传染的只是10%,不是很高。
主要的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作为一个大三阳母亲,孩子出生后被感染性的可能性达到90%—95%,E抗原阴性的乙肝母亲生下的孩子感染几率要比E抗原阳性的低一半,大概45%—40%。
★二、父婴传播父婴生活中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一般需要两个必要条件:1、孩子的机体免疫系统不健全,或孩子继承了他们对乙肝病毒免疫的缺陷,使得在生活中接触感染乙肝病毒。
2、孩子的皮肤粘膜的损伤给乙肝病毒的传染带来机会。
而这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医源性传染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器材。
★四、输血传播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五、密切生活接触传播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皮肤黏膜受到损害之后乙肝患者的体液再落到你破损的皮肤和粘膜有可能就被感染上;也可在日常生活中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引起HBV传播,这都叫密切生活感染。
密切的日常生活接触,可使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唾液、乳汁、阴道分泌物等通过黏膜或皮肤微小的擦伤裂口进入易感者的机体造成乙肝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以及其他体液接触而传播。
本文将讨论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控制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血液是最常见的传播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输血、器官移植和血友病治疗等。
另外,打耳洞和纹身等装饰性行为也可能导致血液传播。
2. 母婴传播:孕妇感染了乙型肝炎后,可以通过胎盘或分娩过程将病毒传给新生儿。
因此,孕前进行乙肝筛查和免疫规划是非常重要的。
3. 性接触:通过性行为而导致的性接触是一种主要的传播途径。
不安全性行为如无保护性行为和与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都存在乙型肝炎传播的风险。
4. 医疗操作:医疗操作中,如果无法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例如手术、注射以及其他操作时使用未经消毒的仪器等,也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的传播。
5. 共享个人物品:共用个人卫生物品如刮胡刀、牙刷等是一种潜在的传播途径。
因为这些物品可能带有血液或其他体液,并且如果没有经过充分的消毒,就会成为潜在的传染源。
二、乙型肝炎病毒的预防控制措施1. 接种乙肝疫苗: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和重要的方法之一。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婴儿应该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剂乙肝疫苗,并遵循完整的免疫程序。
2.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洗手是减少传播细菌、病毒和疾病的关键步骤。
使用肥皂和温水进行彻底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可能被感染的物品或药物后。
3. 避免与乙型肝炎患者共享个人生活用品:避免共用刀具、牙刷、吸管等个人生活物品,以减少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4.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通过性行为传播乙型肝炎的风险。
同时,减少不安全性行为、避免与感染者发生性接触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5. 确保医疗操作安全: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消毒和感染控制措施,确保手术室及其他医疗设备符合卫生标准,并提供无菌注射器和针头等重要设施,以减少医源性感染病例。
乙肝基础必学知识点

乙肝基础必学知识点
以下是乙肝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乙型肝炎病毒(HBV):是一种DNA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生殖器
官分泌物和母婴传播途径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引起急性和慢性
肝炎,还可能演变为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2. 乙肝病毒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输血、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共
用注射器等途径。
非规范操作、不洁针具、血液等感染源是传播病毒
的重要途径。
3. 乙肝病毒感染的症状:急性乙肝感染可能导致疲乏、黄疸、上腹痛、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
慢性乙肝感染往往无症状,但可能导致肝功
能异常、肝硬化和肝细胞癌。
4. 乙肝病毒感染的诊断:诊断乙肝病毒感染主要通过血清学检查,如
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anti-HBs)、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e抗体(anti-HBe)等指标。
5. 乙肝病毒感染的防控措施: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关键措施包括接种
乙肝疫苗、安全用针、安全性行为、卫生教育和提高公众乙肝意识等。
6. 乙肝病毒感染的治疗:针对急性乙肝病毒感染,通常采取支持疗法;慢性乙肝病毒感染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包括核苷酸类似物和免疫调
节剂等。
7. 乙肝病毒感染的预后:大多数急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自愈,但部分患
者可能会发展为慢性感染。
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增加肝癌和肝硬化
的风险。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乙肝基础知识点,如需详细了解,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乙肝基础知识

乙肝基础知识乙肝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机体后所引起的疾病,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并损害肝细胞,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纤维化。
以下是由店铺整理关于乙肝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乙肝的传播途径1、血液传播:经血液或血制品传播乙肝病毒。
2、医源性传播:由医疗过程中各种未经消毒或消毒不彻底的注射器、针头等引起感染或拔牙用具及其它创伤性医疗器消毒不严格而导致感染。
另外,吸毒者因共用污染的针头和注射器也可能会导致感染。
3、母婴传播:患急性乙肝和携带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的育龄妇女,通过妊娠和分娩将乙肝病毒传给新生儿。
4、性接触传播:个体在与乙肝患者或病毒携带者进行性接触或生活密切接触时可通过男性的精液、女性的阴道分泌物引起感染。
HBV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
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多为在分娩时接触HBV阳性母亲的血液。
与HBV阳性者性接触,特别是有多个性伴侣者,其感染HBV的危险性明显增高。
血液传播多发生在80年代由于我国的卫生条件差,没有使用一次性注射器以及献血没有检查hbsag造成的。
我国1、2亿乙肝携带者中大概有三分之一是在80年代由于输血导致的乙肝传播。
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如同一办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计算机等办公用品)、握手、拥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传染HBV,所以HBV并不可怕。
《食品安全实施条例》与七月二十四号国务院通过温签字正式施行其中规定只有甲肝和戊肝不得从事食品生产乙肝可以从事特别注意:世界卫生组织已经证明乙肝不是消化道传染病。
病毒性肝炎中只有甲肝和戊肝是消化道传染病。
同桌吃饭,接吻等并不会造成乙肝传播。
所以现在大众对乙肝的恐惧和歧视是不科学的。
同时日本、美国、香港、澳门、包括乙肝携带者比例更高的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入职、入学等常规体检中也没有检查乙肝血清学指标。
乙肝的发病机理一、急性肝炎当免疫功能正常感染HBV后,其细胞毒性T细胞(Tc 细胞)攻击受染的肝细胞,由破坏的肝细胞释放入血的HBV,而被特异性抗体所结合,且干扰素生成较多,而致HBV被清除,病情好转终归痊愈。
乙肝的传播途径

乙肝的传播途径凡含有乙肝病毒(HBV)的血液、血制品或体液(唾液、乳汁、羊水、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月经等)直接进入或通过破损的皮肤、粘膜进入体内而造成传播。
常见的是经输血和血制品的传播、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和密切接触传播等。
一、血液传播输血、血浆和各种血制品,包括丙种球蛋白等,均可传播乙型肝炎。
1973年世界卫生组织综合各国资料,输入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血液者50%以上发病,约一半为黄疸型。
如输入HBsAg阴性血液后肝炎发病率低于10%。
如不经HBsAg检测的血液发病率为18%。
1976年曾有人报告,正常的硫酸胺明矾沉淀法生产丙种球蛋白和白蛋白制品,应用放射免疫自显影法测定,发现丙种球制品含有HBsAg。
因此对血制品应用的原始血液材料和献血员均应用敏感的方法进行筛选,以防止血液和血制品的传播。
二、医源性传播医源性传播已引起人们的重视,在乙型肝炎的流行中,大量存在的是微量注射或接种引起的感染。
通过注射、手术、采血、拔牙、内镜检查、预防接种、针刺、纹身、各种医疗器具、外环境、污水、甚至工作人员的手而传播乙型肝炎。
国内外有关文献报告,用后的各种医疗器戒表面上的HBsAg检出率为3.13%~34.20%。
只换针头不换针管,在电镜下观察到剩余的注射液内有22nm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42nm的Dane颗粒。
国内报告,医疗器械受HBV污染较为严重,平均HBsAg阳性率为4.48%,而且随污染程度增加,HBsAg的检出率也相应增加。
常规消毒后的医疗器械有2.78%HBsAg阳性,且常规消毒液消毒后的合格率仅为60%左右。
上海某区将HBV检测均阴性的新生儿900例按预防接种时使用的不同注射器具分为两组,经两年前瞻性观察,采用一人一针一筒组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只换针头不换针管组的感染率。
国内外因针灸或针刺传播乙肝的实例也不少见,开封地区防疫站对一年以上多次针灸历史的58例患者,检测其HBV感染率为49.1%,对照61例的感谢染率为18%。
乙肝性传播的原理

乙肝性传播的原理
乙肝病毒的传播原理主要是通过血液和体液的接触进行传播。
这种传播方式可以出现在以下几种情况下:
1. 性传播: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和阴道分泌物中,通过性接触传播给健康人。
2. 血液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染,主要包括输血、注射药物和共用注射器等途径。
3. 垂直传播:乙肝病毒可以通过母婴传播。
如果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妊娠期间或分娩过程中,病毒可以通过胎盘感染胎儿。
4. 表观感染:乙肝病毒属于强烈耐久性病毒,可以在不同环境中存活一段时间。
如果有感染者的血液或体液污染了共用物品,比如指甲刀、剃须刀等,其他人使用时可能通过直接接触这些物品而感染乙肝病毒。
为了预防乙肝的传播,我们应当采取以下措施:
1. 接种疫苗: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感染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出生后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按时接种完整疫苗。
2. 避免性接触: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
3. 杜绝血液和体液传播:确保使用无菌注射器和针头,不与感染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刮胡刀、剃头刀等。
4. 婴儿母乳喂养:母乳对于健康婴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但乙肝病毒感染者或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母亲在哺乳期间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采取相关措施以减小传播风险。
总之,正确的预防乙肝的知识和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防止乙肝传播的关键。
乙肝传染的途径

乙肝传染的途径
一、乙肝传染的途径二、乙肝五项检查报告单三、乙肝难以治愈的原因
乙肝传染的途径1、乙肝传染的途径之输血传播
输入被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2、乙肝传染的途径之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3、乙肝传染的途径之性传播
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
另外接吻也能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在日常生活中还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4、乙肝传染的途径之共同游戏、旅游
在野外进餐、相互掺扶、说笑谈话都不能引起HBv的传播,道理非常简单,乙肝带毒者体内的病毒和对方没有传播的渠道,只是一般的接触,怎能使HBv进入对方的血液中呢。
大自然界的环境,绝不是传播HBv的场所。
5、乙肝传染的途径之礼仪性接吻
乙肝带毒者的唾液中可能含有HBv,但礼仪性接吻不沾染唾液,属于“干接吻”,即使口唇相互接触也没有问题。
爱人间、相恋者的双方唾液混合可能有一定传播作用,但实际意义也不大。
因为从口腔感染HBv的机率是不大的,不少学者试验,都证明HBv在口腔难于传播成功。
乙肝五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乙肝常见的六大传播途径
1、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
母婴传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垂直传播,另外一方面就是水平传播。
主要是在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密切生活接触水平传播。
2、医源性传染
在医院的检查治疗过程因使用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被 HBV污染的医疗器械引起感染的,这个叫医源性传播,包括手术、牙科器械、采血针、针灸针和内镜等。
3、输血传播
输入被 HBV感染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后,可引起输血后乙型肝炎的发生。
4、密切生活接触传播
包括一起生活当中只要皮肤黏膜有受到损害,那就有可能被感染。
5、性传播
乙肝患者可以通过性传染,性传播也是属于体液传播的一种。
另外接吻也能
传播,如果口唇黏膜破损了也有这种可能性。
在家庭中,夫妻间如有一人是乙肝
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另一方一定要接种乙肝疫苗,获得抗体 ; 在日常生活中还
要做好各项预防措施。
6、父婴传播
乙肝的父婴传播主要是孩子出生后,由于孩子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缺乏,通过
生活中的密切接触,感染乙肝病毒,这种感染方式,我们称之为水平传播。
这
种生活密切接触的感染主要发生在年龄较小的,免疫系统不健全的孩子中,因此,更应该引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