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宣城见杜鹃花李白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
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
三春三月忆三巴。

【格式】七言绝句
【名句】一呼一回肠一歇三春三月忆。

【基调】思乡
【年龄】李白55岁或李白59岁之后
【译文】
在一个遥远的家乡,我听到过鸟儿凄厉的鸣叫。

现在在异乡的宣城,我又看到了盛开的杜鹃花。

规则的呐喊让人心酸,让人心碎。

三月下旬,鸟语花香,游子思念故乡三八。

【注释】
宣城:郡名,今属安徽省。

蜀国:指四川。

贵鸟:又名布谷鸟,因其凄厉动人的乡愁而俗称断肠鸟,在四川最为流行。

传说是古蜀王杜预死后改的。

杜鹃花:即杜鹃花,每年春末开花。

正是杜鹃花啼鸣的时候,故名杜鹃花。

三春:指初春、中春、暮春。

三月:指一月、二月、三月。

巴:指巴县、巴东县和巴西县,位于今四川省东部和重庆市。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主要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这首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春(公元755年,李白55岁),李白当时在宣城郡想家;另一种观点认为,唐肃宗第二年(公元759年,李白59岁),李白因汉武帝李林谋反而结束流放回国,在回国途中被流放到安徽宣城。

此时李白已经六十多岁了,又病了,思乡之情突然袭上心头,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赏析】
夏日花开千百种,在这绚烂多姿的夏花之中,有一种被称为“花中西施”,那就是杜娟。

杜鹃花常开在高高的山地上,花期从春天开始,一直开到夏季才算结束,所以也叫“山石榴”或“映山红”(但其实杜娟花的颜色不止有红色,还有粉色、黄色、蓝色等)。

杜鹃花在古诗中一般有两种意向:一种是对故国的深情怀念,另一种是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杜娟花与乡愁之间最著名的诗篇,当属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

相传李白曾在安史之乱中受永王李璘谋反案的牵连被流放夜郎,结果在白帝城忽然遇赦,归来后流落到安徽宣城。

这时候的李白已经到了花甲之年,又在路途染了病,可谓是年迈多病,晚景凄惨。

老来思
乡,本是人之常情,何况他此时年老体衰,浓重的乡愁就袭上了他的心头,于是才有了这首诗。

前两句:舒曾经听说过秭归鸟,宣城也见过杜鹃花。

在一个遥远的家乡,我曾听到布谷鸟整夜哀鸣。

现在在异国的宣城,满山都是杜鹃花。

杜鹃花是鸟和花的名字。

李太白在这里很受欢迎,有杜鹃和杜鹃花。

晚春,是杜鹃歌唱的时候,也是杜鹃花盛开的时候。

李白看到宣城的杜鹃花盛开时,突然想起家乡杜鹃花的啼叫,勾起了李白的思乡之情。

但是有人会问,为什么看到杜鹃花就会想到杜鹃呢?
其实,子规鸟也叫杜鹃鸟、布谷鸟或断肠鸟。

相传古蜀国(古蜀国:上古时期,由蚕丛创建的国家,目前存留的遗址主要有成都金沙遗址、广汉三星堆遗址等)的皇帝杜宇非常勤政爱民,在农忙时节经常亲自帮助百姓去耕种田地,杜宇死后,他的灵魂舍不得离开故土和自己的子民,于是就幻化成一只杜鹃鸟,每年春天,杜鹃鸟就会悲鸣起来,鸣叫声仿佛是呼唤百姓“不如归去(布谷布谷)!不如归去(布谷布谷)!”,昼夜不止,一直啼叫得嘴巴都流出了血,滴滴鲜血洒在地上,便化作了杜鹃花,所以古人看到杜鹃花那样的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深情的“杜娟啼血”而染成的。

此时流落他乡的李白看到如血般鲜红的杜鹃花,当年在家乡曾经听到的杜娟鸟的啼声仿佛又依稀回荡在耳边了,于是思乡的情绪也油然而生。

杜娟是一种执着的鸟儿,它日夜悲啼,而且它本身口腔上部和舌头是鲜红的,古人会误以为它日夜悲啼,一直啼到嘴角流血,所以古人会叫它“断肠鸟”。

写这首诗的时候,大唐已经是风雨飘摇,李白在战乱中不仅身体饱受颠沛流离之苦,而且内心也是饱受煎熬,他天纵英才,空有一身抱负却无从施展,
蹉跎至今已经垂垂老矣。

所以当背井离乡的诗仙听到子规鸟一遍又一遍的呼唤他“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子规,谐音“子归”),怎能不教流落他乡的李白肝肠寸断:自己已经回不去了!
这两句形成自然的对仗,通过“蜀国”对“宣城”,“闻”对“见”,“子规鸟”对“杜鹃花”产生了时空交错、试听并置的效果。

并且这两句的语序是倒置的,本来是先看见宣城的杜鹃花才联想到蜀国的子规鸟,世人却将它倒了过来,先写回忆中的虚景,后写眼前的实景,这样就把故乡之思放在了突出的位置上。

最后两句:一个叫破回肠,记三春三月。

这两句话进一步夸大了浓浓的乡愁:布谷鸟哭一次,我哭一次,我心碎一次。

在这春光明媚的三月,我深深地、反复地思念着我的家乡。

春是指早春、中春、晚春;三月是指一月、二月、三月;巴指巴东、巴西、巴县。

于是在这个春暖花开的三月,李白陷入了和杜鹃花一样颜色的乡愁。

这里诗人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他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诗中的“一”与“三”反复三次,按理在近体诗中是禁忌的,但诗人却写得神韵天然,这两句虽未对仗,但那以“一”和“三”隔句叠用的写法读起来,倒是独有一番曲折环绕的韵律感,使读者感到乡思袭来时无比的悲切伤痛,这也体现了诗仙李白对诗歌技巧和语言表达具有高超的驾驭手段。

遥想当年,李白也是个风流倜傥、志在四方的巴蜀男儿,年少时偏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而今再想回家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飘泊终生的诗人,到头来不但政治与事业上没有归宿,就连此身也无所寄托,遥望着千里之外的故乡,他心中的悲戚可想而知。

他满怀的乡愁无释处,唯有凭借他乡小小的一朵杜鹃花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