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共27页文档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教学目标知识结构春秋战国社会经济农业工具铁工具开始出现;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开始用牛犁耕并推广水利楚国:孙叔敖修芍陂秦国:李冰修都江堰;郑国修郑国渠手工业冶铁创造铸铁柔化技术,比欧洲早20XX年以上铸铜莲鹤方壶,出现金银错新技术漆工艺采用夹技术纺织麻织品的纤维相当细密煮盐山西的池盐,山东的海盐,四川的井盐酿酒已能用曲造酒专著《考工记》商业商业发达,出现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社会变革土地所有制出现私田,出现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变革齐国:管仲变法鲁国:初税亩魏国:李悝变法楚国:吴起变法秦国:商鞅变法教学建议复习课设计第六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农业1、铁制农具的使用要求学生记住我国铁器出现的最早时间、使用铁器的最早时间、春秋战国铁制农具使用情况。
理解铁制农具使用的重要意义。
2、牛耕技术要求学生记住牛耕技术开始使用推广的时间,掌握牛耕技术运用的历史意义。
同时,使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长达五百余年,牛耕技术的逐步推广是渐进的过程,且受农户经济条件的制约。
3、水利事业的发展让学生掌握当时中原地区普遍使用的灌溉农田工具是桔槔。
根据书中的地图,要求学生记住春秋战国时期兴修的主要水利设施。
(二)手工业要求学生通过列表的方式,总结春秋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发展情况。
(三)商业要求学生记住当时主要的商品、重要的商业中心。
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使学生了解: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大量的私田。
私田的主人采用新的剥削方式,即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
这种新的.剥削方式使私田主人与耕种者之间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即封建地主与封建农民之间的关系。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1、春秋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指出春秋时期,各国通过改革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重点介绍齐国管仲改革和鲁国的“初税亩”。
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

这是1982年在 湖北江陵出土的 战国的丝织品。 该绢图案鲜艳生 动,蟠龙飞凤, 绣工精细,反映 出了丝织业已经 具有较高的水平 这件龙凤纹绣花 绢现收藏在湖北
(经济基础)
生产资料所有 制形式的变化
土地私有现象 的大量出现
上层建筑
政治制度 的变化
变法掀起确 立封建统治
(二)生产技术---牛耕的普遍推广
(三)水利灌溉业的发展
1.灌溉技术: 2.水利工程:
农业动力革命
时 期 工 程 名 称 主建国(人) 所 在 地
春秋 战国 战国
芍陂灌溉工 程
都江堰
孙叔敖 秦国蜀守李冰
冶铁业: 铸铁柔化处理技术
南方
商品:北方 市场:东方
水利工程的兴修:
灌溉工具:桔槔 春秋楚国芍陂
制铜业:
金银错技术 和雕铸艺术
制漆业: 夹zhu技术
西方
城市:既中是心政又治是
商业中心
战国魏国西门豹渠 战国秦国郑国渠和 煮盐和酿酒业:
货币:金属钱币
都江堰
各地盐业的开发,用酒曲
大商人同时又是
手业业专著 《考工记》 地主
战国时代,各国都 已经有重要的冶铁 手工业地点。
到战国中期,北起 辽宁、南到广东、 东自山东、西到四 川陕西,都已广泛 使用铁器,铁农具 占据主导地位。长 江下游地区仍以青 铜农具为多。
冶铁业是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那时 候,不少炼铁炉用鼓风、烧炭来提高炉温。 同时,已创造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欧洲早 2000多年。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_1

服务特 权
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任意下载券标价的文档(不含付费文档和VIP专享文档),每下载一篇共享文
档消耗一个共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享受100次共享文档下载特权,一次 发放,全年内有效
赠每的送次VI的发P类共放型的享决特文定权档。有下效载期特为权1自个V月IP,生发效放起数每量月由发您放购一买次,赠 V不 我I送 清 的P生每 零 设效月 。 置起1自 随5每动 时次月续 取共发费 消享放, 。文一前档次往下,我载持的特续账权有号,效-自
第六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你 知 道 都 江 堰 吗
?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年VIP
产业的商业的发展。
材料二 临淄之中七万户……户三男子,三七二 十一万,不待发于远县,而临淄之卒,固以二十 一击万 ,矣 人。 肩临摩淄,甚连、实衽而(re富n),成…幕…,临举淄袂、之(m途ei),成车幕ˉ毂,(挥gu) 汗成雨,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城市人口的大量增长大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 ,
交通发达也是商业繁荣的重要原因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兴修水利
春秋战国时期
著名水利工程
看图说文
从课本15页的地图上 找出这时期著名的水 利工程,并记住它们的 位置 春秋时楚修芍陂(qu、ebe– i)
战国时 都江堰 (成都平原) 秦国 郑国渠 (关中地区)
九章节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PPT文档资料

3、情感态度价值观
• 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领先地 位,说明我国古代经济、技术都处于世界先进行 列,也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有着高度智慧,激发学 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从而也加深对当前 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推动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 生活方面的认识。 • 通过学习商鞅变法,激励学生解放思想、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并理解改革是需要勇 气和毅力的,并不都是一帆风顺的。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 、乐于表现、求知欲望强烈;但知识的积累还 较少,受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 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同时对制度的替换还较 模糊。因此,教学本课有一定难度。
三、教法和学法
根据教学目标和新课改理念,我采取问题探究 的教法,让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遵循学生为 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大
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求知,提高兴趣;运用
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培养他们发现、探究、解决问题
的能力,为他们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
。
教学过程
• • • • •
1、温故导新,引“变” 2、整体感知,找“变” 3、合作探究,思“变” 4、拓展升华,评“变” 5、综合迁移,延“变”
(一)温故导新
想一想:牛耕发明以前,人们是怎样耕 地的?牛耕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铁农具的出现与牛耕的使用有什么关系?
铁农具、牛耕推广的作用与影响
直接作用: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深远影响: 生产力的显著进步 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商鞅『徙木立信』 商 鞅 舌 战
二、商鞅变法
原:
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 各国争霸的现实压力
思考:
引“变”
为什么秦国由西部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却能成为 分析归纳:秦国能够抓住时代跳动的脉搏,在 并进行政治改革,达到了“国富兵强”的目的。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课件精品

经 食农不业足生以产待
役不实足仓以,支而
济 兵持为长邻期敌的
兼——并《战商君争书》。
为什么变?
变了什么?
变的结果?
贰、商鞅变法
内容
作用
1、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废除贵族世袭特权
政治 3、改革户籍制度,配合“什伍”“连坐”
集权 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顺
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为什么变? 秦孝公
变了什么?
变的结果?
“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求贤臣 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
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贰、商鞅变法
求贤君 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吾以彊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商鞅
贰、商鞅变法
为什么变?
探究二:阅读教 材,完成表格
时间 地点 主持者 支持者
变了什么?
变的结果?
言出必行
立 木
——《史记·商君列传》
(百三十年)六王毕,四海 一
——《阿房宫赋》
秦孝公的支持
商鞅的才干与勇气
变法措施顺应时代
秦国人民的付出
………… …………
沃西川
都 江 堰 水
叁、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探究一】
为什么要修筑都江堰?
定蜀 灭楚
叁、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探究二】
为什么能修筑都江堰?
财 人权
统一大势
【探究三】
令出必守
为 信
治国不一道,
舌 战
便国不法古。
群 臣
为什么变?
变了什么?
变的结果?
探究三:找出秦国存在的社会问题, 推测商鞅变法的改革方向
贰、商鞅变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课件(共27张PPT)

1.战国七雄
一、战国七雄
春秋争霸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1.战国七雄
一、各自为政,扩充军队
拓展疆域(兼并战争)
一、战国七雄
2.著名战役
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兵力也不过六七万人。而在战国时期,随 着战争的规模越来越大,军队人数成倍增加,如秦、楚两国的兵力都 达百万,齐、赵、魏、韩、燕等国的兵力也都有数十万。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旧贵族)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 过,循礼无邪。”商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 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避亲近。法及 太子,黥劓其傅。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新课导入
徙木立信
商鞅在实施变法前为了取得 人们的信任,就在城门处说只要 有人能将木杆搬到指定位置就授 予五十金,最后有人照办,商鞅 就兑现诺言。
一、战国七雄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源自西汉刘向编注的 《战国策》,因各个诸侯国战争频繁、争夺激烈而得名。
魏国魏文侯 李悝变法
楚国楚悼王 吴起变法
韩国韩昭侯 申不害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二、商鞅变法
2.商鞅变法
商鞅出生于卫国,原名公孙鞅,后因功 被秦国封于商,因而被称为商鞅。他“少好 刑名之学”,在魏国手下做过官。入秦后, 以强国之术说动秦孝公,主持变法。变法损 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秦孝公死后,商鞅遭诬 陷被车裂而死。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变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形成时期,这是和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分不开的。
要了解中国传统农学形成的机制和特点,就不能不对这一时期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以至政治文化状况作一些分析。
一农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农业结构、地区布局的变化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从铁器的使用开始的。
上文谈到,商周时代青铜工具已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渐次使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木石农具仍然大量存在。
这是由于青铜贵重,中原地区产铜不多,且质硬而脆,所以青铜农具不可能完全排斥木石农具,这个任务只能由铁器来完成。
我国什么时候正式进入铁器时代尚难确言,大约是在西周晚年到春秋中期这一段时间。
从世界范围看,这并不算早。
但中国冶铁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较快从块炼铁的阶段进入铸铁的阶段,以致出现可锻铸铁。
铸铁,尤其是加强了强度和韧度的可锻铸铁的出现,有着重大的意义,它使生铁广泛用作生产工具成为可能,大大增强了铁器的使用寿命。
我国用铸铁制作农具大体始于春秋中期或稍前。
《国语·齐语》载管仲相齐,“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斸,试诸壤土”;美金指青铜,恶金就是铁。
这是铸铁制作农具的明确记载。
到了战国中期,铁农具已在黄河中下游普及开来,人们把使用铁农具耕作看得如同用瓦锅做饭一样普通。
[1]从考古发现看,在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起两广,北至辽宁的广阔范围内所出土的战国农具中,铁器已经占了压倒多数。
这样,从青铜器出现以来金属耕具代替木石耕具的漫长过程终于完成了。
与铁农具的普及并行的是牛耕的初步推广。
牛耕的开始比铁器的使用早得多,但牛耕的推广却在铁器普及之后。
有人根据甲骨文中犁字的形象,推断商代已有牛耕。
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近年已出土了商代晚期的铜犁(江西新干大洋洲)。
不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犁具还很原始,不可能替代耒耜作为主要耕具的地位。
只有铁器推广、耕犁用铁武装起来以后,牛耕才能逐步取代耒耜的地位而成为主要的耕作工具和耕作方式。
第9课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

第9课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2、春秋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3、李冰与都江堰的修建;4、手工业和商业的兴盛以及封建城市的兴起;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重点:1、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2、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认识都江堰的作用,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学习历史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识图、用图的能力。
教学过程:【情景导入】:回顾上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新课教学】:一、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1、铁农具(1)、铁器时代:春秋时期开始使用的铁农具在战国时得到了推广,我国开始进入铁器时代。
当时东北至辽河流域,中部到黄河流域,南边至长江流域及长江支流的一些地区都已经有了铁器文物的出土,说明铁器使用分布已很广泛。
(2)、战国时期铁农具的种类和用途(让学生看课本P41页战国时期的农具)当时出土的铁农具有:A:铁齿耙:通常用来碎土、平地、中耕松土;B:铁镰:通常用于收割庄稼和割草;C:铁锸:通常用来掘土和开沟;D:铁锄:通常用来挖土、松土和除草;E:铁犁铧:主要用来破土划沟,适用于深耕。
◆思考:铁农具为什么会得到推广?讲解:(1)、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比如:石器、木器、骨器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虽硬,但比较脆,所以容易断;而铁器与它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而且质地坚硬,并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
(2)、当时的冶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西周末年春秋初期,铁已经为人们所熟悉。
◆思考:铁农具与以往的生产工具相比具有哪些优越性?总结:在铁器发明制造以后,由于它价格低廉且坚固耐用,很快在农业生产上得到推广和普及。
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农村看到大量的铁农具,只是形状上与战国时期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进。
铁器的使用和推广,使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