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四 探索历史的奥秘含答案

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四 探索历史的奥秘含答案
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四 探索历史的奥秘含答案

专题四探索历史的奥秘

目前对历史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的考查,主要涉及两套试卷,江苏卷和上海卷,其中,江苏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为选做题;上海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为最佳选择题。高考对本部分侧重于对史学知识、文明遗址及中外历史谜团等的考查。命题注重在课本基础上选择一些新的材料情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重视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具体情况如下表:

1.(2019江苏卷,24.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解析】(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的考古活动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2.(2018年江苏卷,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

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3分)

(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5分)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2分)

【答案】(1)人类起源于非洲。理由: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

理论:生物进化论。

(2)学科: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发现:露西猿人。

(3)影响: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得出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依据材料信息“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可以得出原因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生物进化论。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归纳得出人类学家主要从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视角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是露西猿人。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等角度分析。

3.(2017年江苏卷,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

《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

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5分)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5分)

【答案】(10分)

(1)原因: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2)得: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失: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解析】(1)依据材料中“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等信息,归纳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中“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等信息,从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等角度分析“得”;依据材料中“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等信息,从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等角度分析“失”。

一、复习探索历史的奥秘的一般方法

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形成归纳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考古是史料搜集的重要途径,唯物主义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导,论证说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史论结合是历史语言的典型特点。

2.掌握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代表性遗址。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是东亚文明的源头;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站在大洲的角度审视世界各洲文明的不同特点,认识早期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要注意归纳考古挖掘能够获取一般信息,从宫殿等庞大建筑物可以获得阶级社会形成和国家权力的出现等信息,从劳动工具、粮食、壁画等遗物获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大体情况,从壁画、雕塑、青铜器等遗物获得人类社会艺术的发展概况。

二、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

1.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一门特殊学问,它包含科学的历史观、确凿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史学方法以及历史编纂学等内容,它是史学家对历史的“重现”,是书定的历史。

2.客观的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愈是接近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就愈

高。

三、史料的含义、基本内容、基本作用和局限性

1.含义

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的基本内容

史料的内容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传世和出土的文物。历史文献。这类史料是指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口传材料。这类史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3.史料的基本作用

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4.史料的局限性

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搜集史料的方法。

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的差异很大。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古代史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伪书的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

2.整理史料的方法。

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3.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阶级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历史心理分析方法和历史计量分析方法等。

五、二里头文化与认识夏史

1.探索夏文明的主要对象:二里头文化成为探索夏文明的对象。1959年夏,中国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率队在豫西进行“殷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二里头遗址包涵的文化遗存上至距今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下至东周、东汉时期。而遗址的兴盛时期是公元前2036年至公元前1600年的夏的文化,考古学将其主要阶段称为“二里头文化”。经过40多年的持续发掘,在二里头发现的主要遗址有:大型宫殿遗址,这是已知中国最古老的宫殿,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开创了中国历代帝王宫殿建筑形制之先河,许多形制为后世延用,号称“中华第一王宫”;墓葬,二里头遗址内已清理发掘墓葬有几十座;手工业作坊,包括铸铜、制玉、制石、制骨、制陶等作坊遗址。这里出土的青铜容器是中国最早的一批青铜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青铜器。

2.夏朝年代标尺的基础:20世纪,中国的考古学,特别是夏商周这段时期的考古学取得的成果,为研究夏商周年代学,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同时,我们国家的许多学科都有比较好的发展,包括天文历算、测年技术等。科技的进步,为考古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3.考古成果与文献资料在认识夏史中的重要作用

(1)文献资料与考古材料的对比研究,相互印证,是探索夏史和重新认识夏史的一种科学方法。

(2)夏商周断代工程成果还说明,采用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办法,是可以解决一些过去由单一学科或单纯由人文社会科学无法解决的课题。

(3)夏商周断代工程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意义,就是为在21世纪里开展大规模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研究积累了一些经验。

1.“曹操墓在安阳”引发了一系列质疑风波:从“魏武王”谥号的真伪,到曹操墓女骨是不是卞夫人的疑问,再到曹操墓DNA鉴定引来的网友认亲……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曹操墓真伪”的基本依据应该是A.正史文献资料的记载

B.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记载与考古发掘情况相结合

D.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2.关于大禹治水,《诗经》赞美道:“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尚书》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左传》云:“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史记》中亦有记载:“大禹平活水土,功齐天地。”据此分析,下列的历史理解最准确的是

A.大禹治水是真实存在的

B.无法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

C.《史记》的记载最可信

D.题干中史料都属于口述史料

3.【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易斯复原破损的腊玛古猿右上颌骨

材料二皮尔比姆等人找到的比较完整的腊玛古猿下颌骨

(1)仔细观察材料一、二,对比说明其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两则材料是不是人科的早期成员?

4.【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历史学界关于夏仍有争论,二里头文化的考古发现推动中华早期文明的探索不断深入。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长江黄河与西辽河考古学文化年表

材料二二里头遗址的聚落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以上,宫殿区(约12万平方米)出现纵横交错的大路,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宫殿区以南有手工业作坊区,铸铜作坊和绿松石作坊可能都已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限制,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源自中亚地区的作物、家畜以及青铜冶金技术,在这个时期陆续传入了并被我们加以改造和提升。

——摘编自许宏《最早的中国》材料三中国考古学因重建古史而起。殷墟使用甲骨为材料占卜,得以保存。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所以,当考古学家在历史记忆中夏的时空范围找到二里头时,争论无可避免。

——摘编自孙庆伟《追迹三代》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你认为黄河流域哪些考古文化遗存与二里头文化存在文化传承?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二里头文化考古发现的实质,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3)据材料三,指出重建二里头文化的重要依据。进一步科学解读二里头文化,还需要继续使用什么方法?5.【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克里特文明是古希腊文明的源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埃及和两河流域文明的冲击下,克里特文明进入了快车道,靠近海岸的地方出现了堪称“宫殿”的大型建筑群。这些宫殿规模相当大、结构紧凑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为优质石材。宫殿内部即便以现代标准衡量也称得上豪华,里边发现了大量青铜短剑、精美的壁画、雕塑和其他奢侈品,还有以现代标准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设施。种种迹象表明,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同周边地区的人们进行海上贸易。材料二由于缺乏足够的证据,目前研究者对克里特文明覆没的确切原因只能进行猜测。原因可能是由于岛内严重的社会动乱造成的损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坏,同样可能是由于内部动

乱和外敌入侵合力造成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局面。无论如何,迄今为止学术界在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原因上尚未达成一致意见。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阮炜《不自由的希腊民主》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克里特文明兴盛的表现,指出今人对克里特人知之甚少的主要原因。(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克里特文明消失的可能原因,指出克里特文明的发现对西方文明史研究的意义。

6.【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三星堆遗址的惊世发现集中反映了巴蜀文明的成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如果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在三星堆祭祀坑的龙虎尊等器物内出土了海贝4600枚,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

——摘编自谭继和《三星堆文化与古蜀文明》材料二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多发现于宗庙祭祀场所(如神庙或露天的神庙广场),这与我国三星堆遗址的情况相似。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也与三星堆铜像相似,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古代西亚与三星堆类似的“神树”或“神柱”也时有发现。苏美尔人的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

——摘编自敖天照《三星堆蜀都源流再探》请回答:

(1)材料一是如何认识三星堆文化的?据材料一,指出这些认识的研究视角。

(2)据材料二,指出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

7.【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文物作为人类活动的遗存,承载着重要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公元前200年~公元800年左右是玛雅文化最兴盛的时期。玛雅人在这个地区(主要以热带雨林为主)发展了数百座城市,蒂卡尔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学者估计在最高峰时,此城有10万~20万居民。他们发展成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帕伦克是古典时期最美丽的玛雅城市,以至人们甚至将它誉为“美洲的雅典”。

材料二许多人认为古典时期(公元前200年~公元900年)玛雅艺术在古代美洲文明中是最成熟和美丽的。帕伦克的雕刻和浮雕以及科盘(Copan)的塑像被认为是最完美的,展现了古典玛雅人的优雅和准确的观察力。

现代人只能从葬礼中的陶器来了解古典玛雅的进阶绘画;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

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

——摘编自《维基百科》材料三我们认为,在它的圆形浮珠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通过研究石碑,我们有朝一日可以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揭开那笼罩城市的奥秘。

——1841年斯蒂芬斯对玛雅文明遗存考查时说的话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玛雅文明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就。

(2)结合材料二,推测这些雕刻、浮雕、塑像以及壁画对我们今天研究玛雅文化具有哪些积极作用。

(3)材料三中斯蒂芬斯所说的“与业已消失的民族会晤”可能实现吗?说明你的理由。

8.【历史——选修5:探索历史的奥秘】大津巴布韦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揭开了南部非洲古代文明的神秘面纱。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通过麦克维尔、汤普森等学者对大津巴布韦遗址及相关遗址的考察和研究,可以对当时的社会有个

粗略的了解。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

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

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

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

——摘编自艾周昌主编《非洲黑人文明》材料二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遭到了“腓尼基”派的极大愤怒和否决,致使英国协会在二十五年后决定委托

汤普森博士进行第二次的探险。汤普森最后的结论说:“检查了从各个角落收集来的全部已有的证据之后,还没有一件是不符合班图根源和中世纪时期这种论据的。”她坚决不同意一再提出的调和性意见,即“津巴布韦及其同类的建筑是当地的工人在一个优秀的外来种族或监督者指导下修建的”。她认为这儿也许有外国的影响;但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

——摘编自巴兹尔?戴维逊《古老非洲的再发现》完成下列要求:

(1)推测是一种对未知现象作尝试性、合理性解释的思维方法。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大津巴布韦文明的社会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麦克维尔的调查结论。据材料二,概括汤普森坚持的主要观点,分析有人一再提出“调和性意见”的原因。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怎样的科学精神?

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正史文献资料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单凭文献记载来判断真伪,选项A 排除;实地考古发掘资料可真实反映历史,但是资料较少,必须依靠文献资料梳理方能求得历史真相,因此选项B排除,选项C正确;历史研究应建立在真实的史料研究基础之上,而非历史学家主观判断,选项D排除。

2.【答案】B

【解析】材料中《诗经》《尚书》《左传》《史记》中都有对大禹治水的赞誉,但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能断定大禹治水的真实性。故答案为B项,A项排除。C项,《史记》与《诗经》《尚书》《左传》同属于文学作品,不能比较谁比谁的可信度更高,排除;D项,材料中几部作品的描述都是文学史料,不是口述史料,排除。3.【答案】(1)材料一:腊玛古猿复原的齿弓呈抛物线形,犬齿小,不突出,牙齿排列较密,无齿隙,牙齿的咬合面平整,不像猿那样尖锐。前部牙齿向前的突出度较小。

材料二:腊玛古猿的颌骨呈V字形,不是刘易斯复原的像人的抛物线形,这说明腊玛古猿更接近猿,它不是人科的早期成员。

(2)结合古人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及有关学者的观点进行阐述。

【解析】(1)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对比说明,主要靠我们分析图片来回答。从腊玛古猿复原右上颌骨化石图看,其齿弓呈相对圆滑的抛物线形,已与人相近,用于撕裂的犬齿小,不像猿那样特别突出,牙齿排列较紧密,基本上看不出有缝隙,牙齿的咬合面平整,不像猿那样尖锐,前部牙齿向前的突出度较小,与古代的猿不一致。从材料二图中可以看出,腊玛古猿的颌骨呈V字形,明显具有猿类的特征,不是刘易斯复原的像人的抛物线形,这说明腊玛古猿更接近猿,它不是人科的早期成员。

(2)这一题属于开放性试题,需要结合所学古人类学家、分子生物学家的发现来看,可以选择是人科的早期成员,也可以选择不是人科的早期成员,关键是要根据研究的成果进行史论结合的说明,做到自圆其说即可。4.【答案】(1)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实质:形成早期国家、出现阶级分化、文化影响向外辐射。

特征: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

(3)依据:文字。

方法:考古发现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

【解析】(1)根据黄河上游、中游的相关信息可知为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岗文化。

(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兴建起了大型宫室建筑……开始生产贵族用奢侈品……几乎分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有了接触”从国家产生、阶级分化及文化影响等方面进行概括;第二小问,给合所学从多元性、包容性及发展继承角度概括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特征。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二里头时期应该是有文字的,但如果是竹简木牍或帛书,很难保存三千年”可知文字为重要依据;第二小问,结合历史研究方法从考古、文献等史料实证的角度进行回答。

5.【答案】(1)表现:以宫殿为中心的城市繁华;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生活充满情趣。

原因:无法释读线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实物和历史传说。

(2)原因:社会动乱;外敌入侵;火山爆发和地震。

意义:使希腊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这些宫殿规模相当大、结构紧凑且合理、所用建筑材料为优质石材。宫殿内部即便以现代标准街量也称得上豪华,里边发现了大量青铜短剑、精美的壁画、雕和其他奢侈品,还有以现代标准看也不落后的沐浴设施。种种迹象表明,克里特岛上的居民不仅从事农业生产,也同周边地区的人们进行海上贸易”可知,以宫殿为中心的城市繁华;手工业和海外贸易发达;文化艺术繁荣;社会生活充满情趣。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原因为无法释读线性文字A泥版;研究主要依靠考古实物和历史传说。

(2)第一小问,“原因可能是由于岛内严重的社会动乱造成的损害,也可能是由于一波又一波的海上入侵者造成的破坏同样可能是由于内部动乱和外敌人侵合力造成的一种不可逆转的灾难性局面”可知为社会动乱;外敌入侵;火山爆发和地震。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使希腊跻身于世界文明古国之列。

6.【答案】(1)认识: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

视角:早期城市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

(2)相似之处: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

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

【解析】(1)由材料“三星堆古城可以成为不同时期不同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特征的各支蜀文化的‘兼容器’。三星堆文化所包含的四期文化层似应是历代蜀文化最早汇集的结穴处和时代性文化积淀的结果”和“这应该是古代闭塞的‘天府之国’同南海交通的明证,也不排除是殷商文化南进与商品交换的影响”可见作者认为

三星堆文化的产生不是孤立的;三星堆文化有悠久而独立的始源;三星堆文化受中华文明内部不同地域之间文化的影响。而从“早期城市的‘磁体’和‘容器’两大功能”来看,材料是从早期城市的功能和三星堆文化是蜀文化的“兼容器”来分析三星堆文化。

(2)由材料“西亚地区出土的大型雕像……这些雕像造型特点、艺术风格及表现手法…….在西亚地区也有雕像上覆盖金面罩、金箔的传统……神庙总是占据着城市中主要位置,也与三星堆古城情况相近”可见三星堆文化与西亚文化的相似之处有:雕像放置场所,造型特点、艺术风格;神庙的城市位置。通过材料一、二,容易得出三星堆文化的主要特点:鲜明的地域特色;明显反映出中原商文化的影响;融汇了中原和其他区域的文明。

7.【答案】(1)成就:农业、城市建设、建筑、文字等。

(2)作用:通过对这些历史文物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找到研究玛雅文化的基本立足点,来探寻历史的奥秘。(3)有可能。理由:通过对碑文的识别,以及其他领域的探寻结果,直接或者间接得到。

【解析】(1)据材料一“许多个农业密集、城市集中的城邦。其中最为显著的遗迹是建于宗教中心的金字塔,和伴随它们皇宫。其他重要的考古学遗迹还有雕刻石板,这些用象形文字写成的石板主要描述宗谱、战争胜利和其他的成就”的信息按点归纳。

(2)据材料二“另外在波南帕克的一栋建筑意外保存了古代壁画。他们发明的一种蓝色颜料玛雅蓝,由于它的独特化学性质而使壁画得以保存数千年”并结合所学从“探寻历史的奥秘”的角度回答说明。

(3)第一小问,据材料“它的圆形浮珠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得出有可能;第二小问,依据材料“它的圆形浮珠石碑之中,树立石碑的人把自己的档案清楚地写在了上面”并结合所学考古作用角度回答。

8.【答案】(1)特征: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

(2)调查结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

观点: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

原因: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

(3)科学精神:实事求是;踏实细致。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信息“在古城附近及今津巴布韦东部山区的英汤加,都发现古代的梯田和用于灌溉的水井和水渠;在大津巴布韦卫城外一堆垃圾遗物中发现了大量骨头,其中95%是牲畜骨头,这类牲畜骨头在其他遗址中也有发现;从遗址中发掘出了阿拉伯玻璃、近东陶瓷、印度串珠等,还有数百片中国瓷器的残片;富人的茅屋一般建于山顶,更加高大坚固,屋外还有围墙”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得出:农业发展、畜牧业比较发达、商品贸易比较活跃、出现社会贫富分化等。

第(2)问,“调查结论”,依据所学知识得出:大津巴布韦和其他同类的废墟是起源于非洲的。“主要观点”,

依据材料二信息“修建者都是非洲人,他们所属的国家仍是非洲的”概括得出:大津巴布韦文明是由非洲人自己创造的。“原因”依据所学知识从殖民主义者不愿意承认非洲人有创造文明的能力的角度分析即可。

第(3)问,“科学精神”,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麦克维尔和汤普森等人对大津巴布韦的研究体现出实事求是、踏实细致的科学精神。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