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之历史选修提分攻略专题四 探索历史的奥秘含答案
2020版高考历史二轮(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选修篇 选修4 提能训练 Word版含解析

1.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司马昭是西晋王朝的开创者之一,是古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
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
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
公元264年司马昭平定蜀国,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他下令“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缓解百姓的困境,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
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
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
司马昭死后,280年西晋完成统一。
——摘编自朱子彦《论司马昭》等(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后人多以贬义色彩的评语评价司马昭的原因。
(6分)(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司马昭治理蜀地的措施及作用。
(9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公元260年,魏帝曹髦率宫人三百余人讨伐司马昭,司马昭马上派兵镇压,其手下将领成济将曹髦刺死,后来司马昭以‘大逆不道’罪诛杀成济一族”可知司马昭弑君篡位、玩弄权术阴谋;根据材料“后人多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带有贬义色彩的评语来评价他”可知后人受正统历史观的影响,带有感情色彩。
第(2)问,根据材料“特赦益州士民,复除租赋之半五年”可知减免百姓租税;根据材料“如果迁到中原地区的,官府供给二年的粮食”可知鼓励百姓内迁;根据材料“为了防范蜀汉政府的残余势力在益州东山再起,司马昭把蜀汉政权中非益州籍的文武官吏,全部召回到中原地区,赐以官职,有的还赐以爵位”可知削弱蜀汉残余势力;根据材料“为了争取益州地主集团的归附,司马昭对蜀主刘禅采取了安抚笼络政策,使其在政治和经济上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可知安抚笼络益州地主集团。
还可以从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促进蜀地经济发展,稳固统治,为西晋统一奠定基础等方面回答。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作业:选修4 第3讲 高考探究与规律认知总结课 Word版含解析

专项测评(选修4)1.材料一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
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
——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材料二不拘资格,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举人,自己也可以推举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马上录用,不合格者马上罢免。
——摘编自郭沫若《我怎样写武则天》材料三在武则天执政时期,虽然爆发过徐敬业和宗室诸王发动的叛乱,但是吏治清明,政局稳定,使宽敞农夫得以疗养生息,因而社会生产有进展,垦田和户口数字大幅度的增长。
可见武则天执政时期唐朝国力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
她是把唐朝国力推向极盛这一历史进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
武则天一生中也存在着不少的缺点和错误。
晚年时期,她渐渐走向铺张腐化,大修宫殿、佛寺,在镇压反对势力的过程中,信用一些贪赃枉法的酷吏,大肆罗织株连,滥杀了一些无辜臣民。
尽管如此,同她主要的治绩相比,还是功大于过的。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指出骆宾王、郭沫若对武则天的不同态度及其缘由。
(9分)(2)结合所学学问评述材料三对武则天的看法。
(6分)解析:(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伪”“非和顺”“寒微。
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
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得出骆宾王抨击武则天;依据材料二“不拘资格,不问门第,锐意选拔人才;任何人可以推举人,自己也可以推举自己;经过考试,有才者马上录用,不合格者马上罢免”得出郭沫若观赏武则天。
其次小问,骆宾王以维护李唐为动身点,对武氏进行道德的批判,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预备;郭沫若更多是从用人角度赐予确定。
(2)概括表明材料三的观点,认为武则天功大于过。
体现了唯物史观,接受了辩证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客观的评价。
答案:(1)态度:骆宾王抨击;郭沫若观赏。
缘由:骆宾王从道德的角度抨击武则天,为徐敬业讨武作舆论预备。
2019_2020学年高中历史模块综合检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4

模块综合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他为了实现统一和巩固统一采取了许多措施。
下列叙述符合史实的是( )A.他首创军功爵制,使军队保持旺盛的战斗力B.他在统一方略上,从弱小的韩国开刀,最后灭赵C.他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可收藏有关思想、医学和种植的书D.他在全国设立36郡,郡下设县,避免国家重新陷入分裂局面答案 D2.清朝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基本定型于康熙时期。
下列体现了康熙处理这一问题的事件有( )①尊孔开科,延揽汉人②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③派汉族工匠入藏重修布达拉宫④修建清漪园作为处理民族事务的政治场所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答案 C解析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东北边界,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主权,与处理民族问题无关,故②错误;清漪园现为颐和园,兴建于清乾隆帝时期,故④错误。
C项符合题意。
3.康熙帝晚年曾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
”这表明康熙帝( ) A.对西方文化的力量已有警觉B.认为中国迫切需要学习西方文化C.对西方文化具有深入的了解D.已经感受到西方文化的巨大压力答案 A解析注意康熙帝在位时间是1661年~1722年,其晚年应是18世纪早期,这时荷兰、英国已经在政治上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得到极大发展,中国已经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正是出于对西方文化力量的警觉,康熙帝才有“中国恐受其累”的担心。
4.孔子和柏拉图是古代东西方思想界的巨人,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柏拉图写《理想国》宣扬其“哲学王”,二者共同之处是( )A.面对社会转型提出自己治国主张B.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利益C.宣扬自己的哲学思想,教育更多的子弟D.对现实社会制度失望,力图构建和谐社会答案 D解析孔子周游列国宣传其“仁”“礼”“中庸”,其行动的根本目的在于恢复“礼崩乐坏”的社会秩序,孔子试图利用周礼来重新构建和谐有序的社会,而柏拉图则通过《理想国》一书表达自己重新建构有序理想社会的国家,所以二人政治主张的共同之处在于力图构建新的和谐社会,故D项正确。
高考试题研究之选修5汇总:探索历史的奥秘(含解析)

选修5汇总一、选择题(无)二、非选择题1.(2015·江苏南通、扬州二模·24)【选做题】本题包括A.B.C.D四小题,请选定其中两小题,并在相应的答题区域作答。
若多做,则按作答的前两小题评分。
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三星堆遗址的惊人发现证实了青铜时代古蜀文明的辉煌,同时也给研究者不断探寻历史的真相提出了新的课题。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二号坑内首先投放的是海贝、玉石礼器、青铜善面、凤鸟、小型青铜杂件和青铜树枝、树干等。
……其后再投入大型的青铜容器和青铜立人像、头像、人面、树座等,最后投放象牙。
头像和面像部分损毁并经过火烧,尤其是人面像,大部分被打坏或烧坏。
象牙及骨器之类也明显地有被烧焦的痕迹,有的玉石器被烧裂。
……结合文献记载,我们推测,当时的祭祀应有“燔燎”祭天、“瘗埋”祭地、“庪悬”祭山等形式,二号坑正是一次重大综合祭祀活动的遗存。
——摘自《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材料二一号祭祀坑开口于三星堆遗址第五、六层以下。
从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分析,此坑年代的下限不会晚于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陶器中的广肩平底罐和颈部施凹弦纹的壶,是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出现的典型器物;尖底盏、器座是第三期偏晚出现的新器物。
故可进一步推测此坑的时代为三星堆遗址第三期后段。
器物的形制、花纹和铸造工艺与安徽阜南月儿河段打捞出的商代前期(晚于郑州二里岗上层,与殷墟文化第一期相当)的龙虎尊一致,据此,我们推测一号祭祀坑的相对年代相当于殷墟文化第一期。
——摘自《文物》1987年第10期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二号坑出土遗物的主要特点。
考古人员推测二号坑应是祭祀坑,请结合材料一说明理由。
(6分)(2)据材料二,考古人员推断一号祭祀坑年代的基本依据有哪些?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在探寻历史奥秘的过程中应有的研究方式。
(4分)【考点】三星堆遗址【答案】(1)特点:遗物种类丰富;投放有一定顺序;有人为破坏、火烧的痕迹。
2020高考历史(专题版)二轮辅导与测试押题:板块4选修4(Word版含解析)

►板块四选修部分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1.(2019·广东揭阳模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地人。
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
他的叔叔丹杨太守周尚深知其侄乃人中龙凤,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
兴平二年,周瑜的至交孙坚之子孙策途经历阳时,驰书周瑜,邀其共创天下,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
孙策死后,作为淮泗集团首领的周瑜对孙权“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
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
——摘编自崔兰海《论周瑜的谋略和胆识》(1)根据材料,指出周瑜成为一代“人杰”的原因。
(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瑜在巩固东吴政权中的作用。
(8分)解析:(1)原因:根据“他的太叔祖周荣以明经入仕,曾祖周兴更是才高八斗,少有名誉,这使周瑜自添了几分儒雅……于是让周瑜来到丹杨,早晚对其有所教诲”得出家庭环境的熏陶;根据“周尚把周氏一门之部曲家丁连同粮草船只悉数相赠”得出周尚的教诲与支持;根据“周瑜完成了他此生第一次军戎历程”“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等得出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2)作用:根据“独先尽敬,便执臣节”得出,树立了孙权的权威,增强了东吴政权的凝聚力;根据“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等许多能臣贤士”得出,举贤荐能,为东吴政权的兴盛提供了一批人才;根据“为维系东吴本土人心,周瑜一方面主持对山越的军事行动”讨伐山越,加强了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根据“另一方面留意提拔和任用东吴一代本土将领”得出提拔本土将领,笼络了当地的士族豪门,有利于巩固政权。
答案:(1)原因:家庭环境的熏陶;周尚的教诲与支持;周瑜本人在历练中逐步成长。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选修5历史下册月考试卷137

2024-2025学年华东师大版选修5历史下册月考试卷137考试试卷考试范围:全部知识点;考试时间:120分钟学校:______ 姓名:______ 班级:______ 考号:______总分栏一、选择题(共8题,共16分)1、据历史记载,南京的明孝陵除了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墓之外,还有12座臣子墓。
由于长期没有发现12座臣子墓,人们多怀疑其真实性,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陆续找到9座,尽管无法确定墓主人的身份,但鲜有人再怀疑“12座臣子墓”之说了。
这说明A. 古代史书的记载多是真实可信的B. 来自考古的历史认识最为可靠C. 考古发掘可为历史记载提供佐证D. 历史认识必须经过考古的检验2、《旧唐书》和《新唐书》皆记载房玄龄为进士出身,且可推算出房玄龄为隋文帝开皇年间进士。
但大量可考的史料都明确记载,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由此可知A. 史料考证的复杂性B. 房玄龄的进士身份不可信C. 正史记述更具权威D. 进士科创建时间无法判定3、当代著名史家杜维运先生说:“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的两大要素。
所谓历史叙事,一般来讲,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
历史解释大致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A. (晋)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尽灭其族,而分其邑为十县B. 叔孙通为刘邦设计礼仪,使君臣尊卑差别犹如天壤之别C. (汉代)列侯所食县曰国,皇太后、皇后、公主所食曰邑D. 皇帝兼并天下诸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运动汹涌澎湃。
下列史实不正确的是A. 古老印度为独立付出了领土分裂的代价B. 津巴布韦的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崩溃C. 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D. 1999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5、据法国一家民意测验机构调查显示,在被问及谁是“对战胜纳粹德国起决定性作用的国家”时,1945年57%的法国人认为是苏联,20%的人认为是美国,12%的人认为是英国。
2020版高考历史新精准大一轮精讲通用版刷好题练选修四应考能力提升

1.命题特点上,多考查与某些重大事件有关的历史人物。
2.命题范围上,多以中国历史人物为主;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3.命题的内容多考查历史重要转折时期的历史人物。
如“明清之际”“鸦片战争前后”“民国初年”等重要时期的人物,还有与当前社会热点问题相联系的人物。
4.考查形式上,都以新材料为依托,创设新情境,考查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归纳归纳问题的能力。
5.设问方式上,一样为2问,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人物生活的时期背景,依据时期背景来考查历史人物行为或思想产生的缘故和对历史人物的评判。
通过历史人物的言行,突出表现对民族交流融合与民族认同感的考查(2018·高考全国卷Ⅱ,T47)材料三娘子(1550—1613),明代蒙古土默特部领袖俺答汗之妻,深受俺答汗重视,“事无巨细,咸听取裁”。
三娘子生活的时期,明代与蒙古部落势力沿长城相持已近200年。
1570年,俺答汗之孙投附明代,两边关系马上紧张,在三娘子的劝说下,俺答汗同意与明代和谈。
明代送还俺答汗之孙,封俺答汗为顺义王,并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
每当开市时,蒙汉人民“醉饱歌颂,婆娑忘返”。
三娘子本人也“勒精骑,拥胡姬,貂帽锦裘,翱翔塞下”。
在三娘子的辅佐下,俺答汗在今呼和浩特意域建城,后明代赐名为“归化”。
1581年,俺答汗归天后,三娘子辅佐继任的顺义王,继续与明代通好,明、蒙“四十余年无用兵之患,沿边旷土皆得耕牧”。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三娘子能够推动明、蒙两边取得和平局面的缘故。
(2)依照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判三娘子的历史功绩。
解析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将三娘子的行为与明代我国多民族国家的进展有机结合起来。
第(1)问,依照材料“深受俺答汗重视”“相持已近200年”“开放十余处市场供蒙汉人民自由贸易”等信息,从三娘子推动明、蒙之间经济进展、知足人民安宁生活的愿望等角度作答。
第(2)问,可从增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安宁社会政治秩序角度进行作答。
高中历史课题能力提升四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348

1ABCDB A C2ABCDACD B 3ABCDCB4②传统文化应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共同发展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现代科技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A.③④B.①④C.②③ D .①②解析:选D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材料强调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保护,①②符合题意;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明显错误。
故选D项。
5. 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废。
现在的黄鹤楼是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于1985年复建落成的,但更高大雄伟。
为便于观众参观游览,古色古香的黄鹤楼装配了现代化的电梯,这引起了一部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反对。
他们认为,装了电梯的“名楼”是一种假古董,没必要重建。
“名楼”重建()①丰富了传统建筑内涵,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②是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③需要与时俱进,充分考虑当代人的审美心理④既要注重保持原貌,又应当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A. ①② B .①③C.②④ D .③④解析:选C “名楼”重建是进行保护的一种方式,既要注重保持原貌,又应当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②④符合题意;①说法错误,“名楼”重建并没有丰富传统建筑内涵,排除;③没有处理好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排除。
故选C项。
6.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吸引了各地群众广泛参与,人们竞相“秀”幸福、“晒”家风、展文明,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A. 促进了我国经济政治的发展B. 推动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C. 表明传统文化能消除人们认识差异D. 是涵养传统文化的重要源泉解析:选B本题旨在考查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寻找“最美家庭”活动使建设家庭美德、涵养时代家风成为千家万户的自觉追求,体现了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创新,B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促进经济政治的发展,故A项不选;传统文化消除人们认识差异,夸大了文化的作用,故C项不选;文化的重要源泉是社会实践,不能简单描述为寻找“最美家庭”活动,所以D项不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四探索历史的奥秘目前对历史选修五(探索历史的奥秘)的考查,主要涉及两套试卷,江苏卷和上海卷,其中,江苏卷以非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为选做题;上海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呈现,为最佳选择题。
高考对本部分侧重于对史学知识、文明遗址及中外历史谜团等的考查。
命题注重在课本基础上选择一些新的材料情景,考查学生灵活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重视用全球化的视角来审视世界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强调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复杂性和丰富性。
具体情况如下表:1.(2019江苏卷,24.C,10分)【探索历史的奥秘】对于邈远的夏朝历史奥秘,需要以多种史料进行探寻。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这部中国史的着眼点在社会组织的变迁,思想和文物的创辟,以及伟大人物的性格和活动。
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本书即以商朝为出发点,然后回顾其前有传说可稽的四五百年……在后人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记中,我们(所)能抽出比较可信的事实。
——张荫麟《中国史纲》(1941年)材料二我们如果不自满于神话与传说,那只有求助于考古学之地下发掘的证据,现在虽因为材料缺乏、考订困难,还没有明确的论断,可与古代的记载互证……我们今后研究古史,不必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而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
——周予同《开明本国史教本》(1931年)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分析《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的原因,指出该书探索夏朝历史所依据的史料。
(2)二里头文化的探索有利于减少夏史研究“龂龂于文字记载的争辩”。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于谁主持的什么考古活动,并列举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
(3)据材料二,指出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1)原因:该书侧重的项目需要确考的文字记录;夏朝历史缺乏当时的文字记录。
史料:传说;追记。
(2)主持人:徐旭生。
考古活动:夏墟调查。
遗址:大型宫殿遗址;铸铜、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遗址。
(3)路径:考古发掘。
原因:神话传说、文字记载无法定论。
【解析】(1)根据“这些项目要到有文字记录传后的时代才可得确考”可知因为夏朝没有文字记录传承,所以《中国史纲》不以夏朝作为“出发点”。
根据“关于夏朝的一切传说和追忆”可知《中国史纲》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传说和追忆。
(2)二里头遗址的科学发掘最早得益的考古活动可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概括。
二里头考古发现的政治建筑和生产活动遗址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有大型宫殿遗址和相应的手工作坊遗址。
(3)探索夏朝历史奥秘应遵循的最重要路径根据“只有从事于考古学而努力于地下发掘之一条大道”可知应该是考古发掘。
因为神话传说和文字记载等口头或文字资料的真实性是有待考证的,所以应该主要依据考古发掘。
2.(2018年江苏卷,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人类起源于何处,一直是学者争论的问题。
19世纪后期达尔文提出他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
由于这两个物种现今同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所以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似乎就更加可能了。
——达尔文《人类的起源及性的选择》材料二大部分人类学家都肯定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
他们的依据有三: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
——摘编自李春元等主编《世界文化史500疑案》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概括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及理由。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达尔文在人类起源问题上提出的重要理论。
(3分)(2)据材料二,归纳人类学家从哪些学科的视角肯定达尔文的推论。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埃塞俄比亚发现的重要古人类化石。
(5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推论的影响。
(2分)【答案】(1)人类起源于非洲。
理由: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
理论:生物进化论。
(2)学科: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
发现:露西猿人。
(3)影响: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中的“人类的早期祖先曾生活于非洲大陆而不是别的地方”得出达尔文对人类起源地的推论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依据材料信息“同大猩猩和黑猩猩关系密切的猿类,以前很可能栖居于非洲”可以得出原因为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动物在非洲。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是生物进化论。
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信息“一是只有在非洲大陆发现了迄今为止人类进化各个阶段的化石;二是非洲地域辽阔,地形多变,对猿类进化在外部条件方面能起重要的促进作用;三是分子生物学最近的研究给达尔文的推论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归纳得出人类学家主要从人类学、考古学、地理学、生物学等视角肯定达尔文的进化论。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得出是露西猿人。
第(3)问,依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形成人类起源的单一地区说、引发对人类起源地的长期争论等角度分析。
3.(2017年江苏卷,24C)【探索历史的奥秘】(10分)《清史稿》是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史著作,有着较重要的史学地位。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912年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
1914年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聘请前清东三省巡阅使赵尔巽为馆长,开始纂修清史。
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
经过考虑之后,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因此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
史馆开局不错,但两年后无人过问,经费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史馆近乎瘫痪。
1921年,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
1927年,年已八旬的赵尔巽自知去日无多,下决心将“清史”出版,是为《清史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组织专门委员会对《清史稿》进行审查,最终以《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为由加以查禁。
——摘编自李隆国《史学概论》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史稿》得以编成的原因。
(5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清史稿》在史学编撰上的得失。
(5分)【答案】(10分)(1)原因:新政权坚持正史编纂传统;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得到社会支持;编撰者的努力;纂修方法得当。
(2)得: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
失: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
【解析】(1)依据材料中“中华民国肇建,清王朝覆灭,但为前朝编纂正史的做法却还没有放弃”“北洋政府成立清史馆”“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赵尔巽想方设法寻求支持,使得史馆重新运作起来”“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等信息,归纳回答即可。
(2)依据材料中“仿效前代正史的纂修办法,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史料”“决定按照《明史》的体例撰写”等信息,从继承了纪传体的正史编撰体系、为清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史料等角度分析“得”;依据材料中“纂修者们认为既然是最后一部正史,那么沿用历代正史体例是最好的选择”“《清史稿》对孙中山等人不敬”等信息,从史观保守、对革命者评价不公、体例陈旧等角度分析“失”。
一、复习探索历史的奥秘的一般方法1.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形成归纳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
考古是史料搜集的重要途径,唯物主义史观是历史研究的科学指导,论证说明是历史研究的基本内容,史论结合是历史语言的典型特点。
2.掌握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代表性遗址。
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是东亚文明的源头;克里特文明是欧洲文明的源头;玛雅文明是美洲文明的代表;大津巴布韦遗址是南部非洲文明的代表。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要注意站在大洲的角度审视世界各洲文明的不同特点,认识早期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要注意归纳考古挖掘能够获取一般信息,从宫殿等庞大建筑物可以获得阶级社会形成和国家权力的出现等信息,从劳动工具、粮食、壁画等遗物获取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大体情况,从壁画、雕塑、青铜器等遗物获得人类社会艺术的发展概况。
二、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1.历史学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一门特殊学问,它包含科学的历史观、确凿而丰富的历史资料、史学方法以及历史编纂学等内容,它是史学家对历史的“重现”,是书定的历史。
2.客观的历史是书写的历史的基础,书写的历史是客观的历史的反映。
愈是接近客观存在的历史,价值就愈高。
三、史料的含义、基本内容、基本作用和局限性1.含义史料即是与历史密切相关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
2.史料的基本内容史料的内容有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史迹遗存。
这类史料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
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传世和出土的文物。
历史文献。
这类史料是指一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
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
口传材料。
这类史料是指流传于民间的传说、民歌民谣等。
3.史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史料来从事历史研究。
史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
离开了史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
因此,充分发掘史料并翔实地占有史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4.史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史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史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
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
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
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
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史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
四、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搜集史料的方法。
搜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利用目录的方法、利用版本的方法和史书辨伪的方法。
在学习和研究历史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的古代史籍,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利用目录可以全面掌握史籍的情况。
古代的书籍,一般有许多不同版本,不同版本的书,质量好坏的差异很大。
利用版本可以找到较好的书本。
古代史书的撰写情况复杂,导致大量伪书的出现,在搜集史料时,需要运用辨伪的方法辨别伪书。
2.整理史料的方法。
整理史料的方法一般包括:史书校勘的方法、史事考证的方法等。
古代史籍中的文字错误繁多,在很大程度上上影响了使用,因此,需要通过校勘的方法,校正其文字谬误。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古代史书中记载的史事,也往往错误百出。
因此,欲对某一史事做出论断,必先运用考证的方法,弄清楚史事的真相及来龙去脉。
3.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
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