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书会-系统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学习及感受

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学习及感受近两个月来,跟随老师比较系统的学习了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法,学到了很多心理学的知识,并且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自我得到了成长。
虽然对于老师传授的知识能够理解,但是做到独立操作实施的水平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如果有机会将来希望能参加实战的培训。
虽然还不能为别人服务,但是我至少可以为自己服务了。
每上完一次课,我都有自我反省,自我观察,我学会应用这些理论去解决自己的问题,就是在这样的不断发掘自己的过程中一步步成长,走向成熟。
其实一开始学习萨提亚的时候,我只是以一个纯粹的学习者,并没有把自己放进去去体会。
上了两次课以后,我就慢慢的进入状态了。
我开始意识到,一个人如果不能敞开自我去体验的话,永远都不能深刻领悟其中的内涵。
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叙述我的收获。
一对萨提亚家庭治疗理论知识的理解(一)萨提亚家庭治疗的四大目标:1提高来访者的自我价值;2帮助来访者做出选择;3学习负责;4身心灵的统一。
通过老师的讲解,我知道,这四个目标的难度是一步步递增的,最终是终极目标达到内外和谐。
我的理解是自我价值感也就是自尊是一个人基本的积极力量,增强他就像是给一辆车加油,车的动力大了就像人的信心就大了。
这种积极的力量可以让人挺起胸膛看到更远的地方,那么更可能看到更多的选择。
对于选择,我的理解是只能帮助别人看到存在其它的选择,但是真正的最终的抉择的力量来自于求助者自己,正如萨提亚的一个治疗理念是成为我们自己的决策者。
但是看似简单的帮助过程却是最难的,就像要锻炼出多把钥匙给求助者去开一个门或者很多的门。
找到这些存在的选择,或者说作为咨询师本身就应该有多种选择,关系是相互影响的。
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多个选择的时候,也是危险系数提高的时候。
比如说,一个人站在悬崖边上,有栏杆和没栏杆的自由度是不同的,心理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多个选择的存在也就意味着自由度很高,一个人的“游离”现象也是很容易出现的。
那么咨询师的作用在这个时候也是至关重要的,给他钥匙的同时,还是激发他的责任感——必须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内外兼修:探索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

内外兼修:探索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发布时间:2021-04-21所谓内外兼修是指重视外在表现的同时也注重内在修养的提升,最终达到“表里如一”,完成自身修养的全面提升。
就像练武之人,修内功也修外功,内功注重内力提升,外功注重招式、肌肉力量的修炼。
当人经过长年累月的沉淀,通过不断锤炼,修心境,驾驭自身,最终达成身心合一。
今天将探索的萨提亚模式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以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
它不强调病态,而是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治疗的最终目标是达到“身心整合、内外一致”。
01维吉尼亚·萨提亚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1988)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著名的《人类行为杂志》曾称萨提亚为“每个人的家庭治疗大师”。
早年从事教育工作,后在芝加哥大学修读社会工作,取得硕士学位,毕业后成为精神科社会工作员。
1951年,萨提亚开始私人执业,摒弃传统的个别治疗方法,开始尝试家庭治疗。
1959年,萨提亚与其他人在加州创立了“心智研究学院”,积极推动有关家庭治疗方面的研究和训练,并且举办了第一个家庭治疗训练课程。
她是人本主义者,凡事皆以人为本,以人为关怀。
她认为真正的人本主义着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关心的是“我们”,而不是“我”。
她相信每个人都是独特的,绝不可以复制的,原本就应以自己的方式去活。
她帮助人们找到价值感、希望、对自我的接纳、赋予自己力量以及担负责任和抉择的能力。
她倡导关于人类的信念,相信人可以从内在的力量、动机和真实感中发展出自我成长和管理的能力。
02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是萨提亚创立的以成长为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是正向、积极、充满人文关怀的,更倾向于关注个体的情感和内在,而不是行为和外在。
该模式不单从治疗个人入手,而是以家庭为对象的心理治疗方法,主张要改变病态的家庭现象或行为。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读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相关的书之后,我就像是一个在家庭关系迷宫里乱撞了很久的小老鼠,突然找到了一张地图。
以前我总觉得家庭关系就像是一团乱麻,尤其是看到那些家庭里争吵不断、成员之间互相不理解的状况,觉得简直就是无解的难题。
但萨提亚就像一个神奇的家庭关系魔法师,她告诉我们,家庭里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就像是冰山露出水面的那一角,真正的大家伙还在水底下藏着呢。
比如说,一个孩子老是在学校调皮捣蛋,这可能表面上看就是孩子不听话,但往深了挖,可能是家庭里爸爸妈妈老是吵架,孩子想用这种方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也可能是孩子觉得自己在家庭里没有存在感,只能通过调皮捣蛋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这就好比我们看到一个苹果上有个小烂点,以为把烂点削掉就没事儿了,可实际上这个苹果内部可能已经开始大面积腐烂了,得从根儿上找原因。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里提到的沟通姿态也特别有趣。
有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还有打岔型。
这就像在演一出家庭关系的大戏,每个家庭成员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讨好型的人就像那种老好人,不管啥事儿都先把自己放低了,一个劲儿地说“好好好,都是我的错”,感觉他们在家庭里就像个受气包,但其实他们内心也渴望被真正地看到和尊重呢。
指责型的人就像是个小炮仗,一点就着,啥事儿不顺眼就开始大声指责别人,“都是你干的好事儿”,感觉整个世界都欠他的一样。
超理智型的人呢,就像是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说话做事都一板一眼的,全是大道理,家庭里要是有这么个成员,那气氛就像在开一场严肃的学术研讨会,少了很多温度。
打岔型的人就像是个调皮的小精灵,你在这儿正儿八经地说着事儿呢,他突然就把话题扯到外太空去了,家庭里要是和这种人交流,就感觉像是在坐过山车,忽上忽下,晕头转向的。
我觉得萨提亚最厉害的地方就是,她不是只告诉你家庭有问题,而是给你提供了好多实用的方法去改变。
她强调要提升自我价值感,就像给每个家庭成员都打一针强心剂。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提高了,他看问题的角度就不一样了,不会老是在家庭里陷入那些互相指责或者互相讨好的怪圈。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读《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有感罗艳菊这是一本有关我们的信念如何控制着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可以然后获得健康的信念的实用性书籍。
这本书也向你展示了如何解决过去的负面经历造成的影响。
它将帮助你改善与其他人沟通的技巧。
——约翰·贝曼这本书有两条线,第1条线就是感知,它是一个输入的过程,我是怎么感知这个世界的,第2条线是应对,是输出部分。
第1条线感知,首先第1章讲到了我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包括对关系的定义,对个体的定义,对事件的解释,对改变的态度。
萨提亚把我们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分为等级模式和成长模式。
我们感知方式的雏形,来源于家庭,也就是基本三角关系。
孩子在刚生下来的时候是一个自然的状态。
他需要用父母的眼睛来看到自己,也就是说他有一个身份认同依赖,而父母由于受自身的限制。
他会有投射,他把自己没有完成的那些部分投射到孩子身上,那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就会发展出他的应对方式,这就引出了第2条线——应对。
两条线是一个环,也可以说是一条线。
萨提亚讲到了5种应对方式,也就是了5种生存姿态,其中4种是不良的生存姿态,一种是健康的生存姿态,也就是表里一致。
以上就是理论部分。
我们的目标是表里一致,是健康的生存姿态。
如何调整到健康的生存姿态呢?接着就是技术部分。
作者有将其分成技术与工具两个部分。
五至九章分别介绍了改变的过程、成分干预技术、转化过程技术、个性部分舞会技术以及家庭重塑技术,第十、十一章介绍了雕塑、隐喻、曼陀罗、冥想、家庭规则转化指南、温度读取等工具。
第5章改变的过程,是这些技术的提纲契领。
萨提亚提的改变主要是指内部的转换。
改变的过程是,发现你行为背后的应对模式,然后觉察它,它的内容与过程,再理解它,你是如何为它赋予意义的。
之后你会发展出新的方式,也就是改变。
改变,而非消除或消灭。
改变的关键是添加,也就是引入一些新的东西。
它既包括内容的添加,比如,新的感知、新的关联、对自身新的感受、新修正的期望、新的选择,也包括过程的添加,增加觉察、了解、证实、体验。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的核心技巧和策略分享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的核心技巧和策略分享导言:家庭治疗是一种旨在改善家庭关系和促进个人成长的心理治疗方法。
在家庭治疗中,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将分享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的核心技巧和策略,帮助家庭治疗师更好地应用这一方法。
一、系统思维的重要性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的核心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是一种将家庭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思考方式。
在家庭治疗中,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
因此,治疗师需要通过系统思维来理解家庭系统的运作机制,从而找到问题的根源并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二、家庭成员的角色在家庭治疗中,家庭成员的角色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每个家庭成员都扮演着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在家庭系统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治疗师需要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识别家庭成员的角色,并帮助他们理解这些角色对家庭关系的影响。
同时,治疗师还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尝试不同的角色,以改善家庭动态。
三、沟通模式的重构在家庭治疗中,沟通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模式直接影响着家庭关系的质量。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强调通过改变沟通模式来改善家庭关系。
治疗师可以引导家庭成员学习有效的沟通技巧,如倾听、表达情感和理解他人观点。
通过重构沟通模式,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的需求和意愿,从而建立更健康的关系。
四、家庭规则的重新定义家庭规则是家庭治疗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强调通过重新定义家庭规则来改善家庭关系。
治疗师可以帮助家庭成员重新审视现有的家庭规则,并根据家庭成员的需求和价值观进行调整。
通过重新定义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可以更好地协调彼此的期望,减少冲突并增进理解。
五、情感的表达和处理情感是家庭治疗中的核心元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直接影响着家庭关系的稳定性和质量。
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鼓励家庭成员积极表达和处理情感。
治疗师可以提供情感支持和指导,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并促进情感的积极流动。
结语: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系统思维、角色识别、沟通模式重构、家庭规则重新定义以及情感表达和处理等策略,帮助家庭成员改善关系并促进个人成长。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书会-家庭访谈

大家好,我是老赵,今天读书会由满满和我一起带领大家温习萨提亚高阶第二天的内容——家庭会谈和家庭雕塑,在《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本书的191-233页,在中阶的读书会我带领家庭重塑部分时,就介绍过家庭雕塑的内容,听过中阶读书会的伙伴还有没有印象呢?那今天我会重点谈家庭会谈的理论部分,满满则会谈谈他们一家人做过家庭会谈和家庭雕塑的感受和变化,相信大家对这部分一定充满了期待。
说实话,在准备这一部分的读书会的时候,我是有些困惑的,书上对应部分的内容在中阶的读书会已经介绍过了,我咨询过老师,老师说让我自己决定,这让我纠结了很久,也酝酿了很久,查找了很多相关资料,想整理出家庭会谈的脉络来。
我本身对家庭会谈是很感兴趣的,因为我觉得从家庭治疗的角度来说,家庭会谈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为咨询师评估整个家庭提供依据,所以在选任务的时候,我立刻就选了这部分作为自己带领的内容。
我在学习家庭治疗之前,对于家庭会谈的感受很混乱,因为习惯了个人访谈,当面对一个家庭时,要兼顾到家庭每个成员让我觉得很吃力,听这位家庭成员谈的时候,心里想着另外一个人,听着另一个人谈的时候,又想着下一步该怎么进行,导致顾此失彼,所以当老师呈现家庭会谈时,我是很兴奋的仔细观察,看看老师关注的点在哪里,再与自己平时做的差别来体会这一过程。
在这里非常感谢满满一家的到来,为我们呈现了真实家庭的真实状态。
然后在想,老师是怎么营造出安全、舒服、包容的环境,并与家庭成员有效连接的呢?沿着这条思路往下想,我慢慢找到了这次读书会的脉络。
首先我说一下家庭会谈的一般程序,一般家庭会谈包括预备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和治疗结束三个部分,老师在课前让大家递交材料其实有做预备性会谈的内容,即了解家庭的基本信息,课堂上呈现出了治疗性会谈部分,包括建立关系,了解每个家庭成员的期待与焦虑,对家庭进行干预、循环提问、布置家庭作业等。
对于治疗师而言,首次会谈最重要的是成功地加入来访者,即与家庭成员建立连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书会-双人面貌万花筒

大家好,我是今晚读书会的分享人赵青,今晚是第八次高阶读书会,我分享的内容是《面貌万花筒》,今天担任嘉宾的是傅豫新、李艳夫妇,非常非常荣幸邀请到她二位,他们是双人面貌万花筒的主角,我想大家一定和我一样非常期待他们二人的分享,经过那次丽娃老师的疗愈已经快两个月了,他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变化?他们的生活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今天晚上先由我来整理一下面貌万花筒的理论部分,然后理顺一下双人面貌万花筒的操作流程,最后是他们二位的分享,在她二位分享之前,我先唠叨一下双人面貌万花筒的有关理论部分。
面貌万花筒这个单元讲起来我还是有点感慨,今年年初导师班试讲,每个人随机抽签,试讲一个单元的内容,三天试讲,非常不幸,我是最后一个,剩下的最后一个单元就是面貌万花筒,我焦虑了三天,还是被命运选中,当时内心是很心塞的,同学们都讲完了,有说有笑的吃着午饭,只有我躲在角落,准备面貌万花筒的台词。
极度焦虑的脑子里突然冒出一个万花筒的样子,从那个小洞望进去,里面五彩斑斓,有的地方亮一些,有的地方暗一些,稍稍转动一下万花筒,暗的地方立刻变亮,亮的地方又变暗了,就像我小时候玩过的万花筒一模一样。
试讲的时候我就说,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原来人的性格可以用万花筒这个隐喻,人有这么多面,每一面都是独特的,有的看起来很美,我们自己很喜欢,就把他展现出来,有的看起来灰灰的,不那么美,我们就不喜欢,想把它藏起来,但是藏是藏不住的,它一有机会就时时刻刻提醒你——我在这里,我在那里,要你看见他。
你越是不看见他,他就不停的吵,不停的闹,直到有一天你看见他,拥抱他,对他说,好了,我看见你了,你很好,你是我的一部分,我接受你,他才会消散掉他的戾气。
心理学就象是要告诉我们,换一个角度,让阳光照进来,原本灰色的部分一样会变得很亮丽,很美。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这本书谈到面貌万花筒在第八章——个性部分舞会:整合内部资源,所以面貌万花筒这个活动单元又可以叫做“个性部分舞会”或者是“内在资源面貌舞会”都是一个意思。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读后感在接触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之前,我对于家庭关系的理解,就像在迷雾中摸索,只知道有问题存在,却看不清问题的全貌。
然而,当我深入了解了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之后,仿佛有人突然点亮了一盏明灯,让我对家庭关系有了全新的、清晰的认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中强调的“表里一致”的沟通方式,让我印象极为深刻。
这让我想起了我表妹的一段经历。
表妹从小就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学习成绩也一直不错。
可到了高中,她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成绩下滑,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是学业压力太大,也没太在意。
直到有一次家庭聚会,表妹和舅妈因为一件小事吵了起来。
表妹大声吼道:“你们根本就不懂我,只知道要我成绩好,从来不管我开不开心!”舅妈也不甘示弱:“我们怎么不懂你了?为你付出那么多,你还不知足!”两人越吵越凶,气氛变得十分紧张。
这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就是典型的“表里不一致”的沟通。
表妹内心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和关心,可表达出来的却是愤怒和指责;舅妈心里明明是为表妹好,说出来的话却充满了抱怨和不满。
后来,我试着用从萨提亚模式中学到的方法来帮助她们。
我先让表妹冷静下来,慢慢说出自己的感受。
表妹抽噎着说,她觉得每天都很压抑,学习的压力已经很大了,回到家还要面对父母的期望和唠叨,她觉得自己快要喘不过气来了。
我又让舅妈也试着放下成见,听听表妹的心声。
舅妈听着听着,眼眶也红了,她说她一直以为给表妹提供好的物质条件,督促她学习就是对她好,没想到却忽略了表妹的内心感受。
通过这次深入的沟通,表妹和舅妈都开始尝试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
表妹不再把不满都憋在心里,而是主动和舅妈分享自己在学校的喜怒哀乐;舅妈也不再一味地指责和要求,而是更多地倾听表妹的想法,给予她支持和鼓励。
一段时间后,表妹的状态明显好了很多,成绩也慢慢提高了。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还让我明白了家庭规则的重要性。
在我们家,一直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能玩手机。
有一次,我哥吃饭的时候偷偷玩手机,被我爸发现了,我爸当场就发火了,把我哥狠狠训了一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家晚安,我是老赵,今晚的读书会由嘟嘟,珺和我给大家分享,时间安排首先是嘟嘟带领冥想《找到内在的平衡》,然后我对《新家庭如何塑造人》中有关系统的部分进行分享,最后是珺谈谈她在初阶课堂上对系统这部分的感受。
嘟嘟学习萨提亚也两年了,她自己在心理学这块也在不断学习和成长,并且在当地参加一些幸福家庭的助教工作。
每个人都在用他们合适的方式在自我成长,或者在成长的路上。
珺是今年七月初阶的学员,上周听到肖霞说看到潘亚想到当初刚刚学习萨提亚的自己,我仔细一想,发现我找珺做分享嘉宾也是感觉我们之间有些类似的,共通的东西,她身上的温柔,和谐,灵性吸引到我,让我很喜欢。
关于系统,初阶课堂上带了有两个活动,一个是系统小游戏,一个是绳子会说话,第一个游戏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印象,大家都用眼神找到两个人,并沿着等边三角形挪动,不说话,这个游戏很神奇,它轻易地呈现出人与人之间原本看不见,但实际存在着的关系。
有一次户外活动我给学生们操作了这个游戏作为破冰,想告诉同学们进入一个团体,即使你还没有开始跟人交流,其实团体的力量已经在发挥作用,同学收到了这个游戏的启发,后面的活动也开展得很顺利。
萨提亚最神奇的地方就是用游戏的方式呈现出平常看不到的关系,绳子在萨提亚的家庭雕塑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家庭成员之间看不见的关系通过绳子的方式呈现,真正表现出一发牵动全身,很多时候我们在家庭中不觉得自己说出去的话,做出去的事情对他人会有什么影响,但实际上,你的行为,和你的言语已经影响到了家庭的每一个人。
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说明了这点,小明的爸爸被领导批评了,回家很郁闷,看到老婆烧的菜说,怎么这么难吃,老婆心里不爽,不明白今天孩子他爸为什么突然说她烧菜不好吃,看到小明在看电视,就要小明立刻关掉电视去写作业,小明电视看到一半也很不爽,看到自家小狗从身边经过,就踢了小狗一脚,然后进房间嘭的关上门,小狗被无缘无故踢了一脚也很生气,跑出去溜达,看到小明爸爸的领导在散步,就扑上去咬了一口。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件之间看似没有关系,其实也是相互联系着的。
在家庭中,妻子说的一句话可能让丈夫不舒服,丈夫不能对妻子发火,可能对孩子撒气,孩子不开心,可能对老人家撒气,老人家也会不开心,又反过来对儿子撒气,真是一环扣一环。
所以家庭关系里,一个人好的改变足以影响一个家庭系统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坏的改变也足以把一个家庭推向深渊,学习萨提亚后,我就不再对丈夫有什么要求了,也尽量对女儿少唠叨,事实证明,因为我的没有要求,丈夫在很多事情上变得自觉,家庭的气氛更加轻松,女儿的话倒是越来越多了。
书中反复提到了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变化的反应,封闭的系统各部分之间是僵化的,信息是不流动的,变化受到抵制,行动受到某个人控制,违反控制将受到惩罚,听起来像旧社会的封建家长式管理,其实现在的家庭也有这种关系,夫妻关系不好,大家彼此不交流,家庭的空气好像有堵冰山搁在两人之间,我听一个朋友说,她跟丈夫之间平时是靠纸条交流信息的,当然后来他们离婚了;母亲过于关注孩子,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这种界限不清的家庭
在中国还蛮多见的,我自己从小就生在这样一个家庭,外婆为母亲打理好一切,母亲也为我搭理好一切并且至今认为这是理所当然,以前我在家的时候,她会切好苹果送到我嘴边,禁止我跟某个同学交往,毕业后帮我介绍对象,安排工作,甚至怕我嫁不出去,要带我去整容。
现在想起来虽然感觉好笑,但当时的母亲应该是非常焦虑的,担心害怕的事情太多,所以要牢牢地控制住我,害怕我成长,害怕我不需要她。
还有变化,封闭的系统里变化是不被允许的,我自己以前就是一个很难接受变化的人,到广州搬了两次家,每次我都很焦虑,都要花很久时间才适应下来,工作也是,以前没有稳定工作的时候,让我很焦虑,很没有安全感,后来我看到很多人放弃稳定的工作,选择自由职业时,我明白我的焦虑来自于从小习惯了一尘不变,封闭的空间,熟悉才能给我安全感。
青春期前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在家跟谁也不说话,像个透明人,也不爱出门,藏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那背后是有对父母的抗议,对家庭压抑气氛的抗议。
所以我的理解对于开放的系统和封闭的系统的差别,至少在气氛上,封闭的系统应该是压抑的,令人窒息,烦躁,想逃脱的感觉吧。
我记得初中的时候有好几次想离家出走,走了不远又回来了,一是没有钱,二实在是不知道去哪里,只好又回到家中,用沉默的姿态抗议,保留一点点想做一个成年人的自尊。
最近一个朋友说起她初中的儿子在网吧呆了三天不回家,回家后关上房门大哭,他的父母因为他的出走而愤怒,但这个孩子的内心是有多苦,多压抑才会有这样的行为呢?另外一件事是有一个同行说起他参加的关于婴儿观察的项目,每天去到一个新生儿的家庭观察半
小时,有一天他明显感觉这个家庭的气氛很奇怪,孩子在床上哇哇大哭也没有人理,后来才听说夫妻刚刚吵完架,看来,连刚出生的婴儿都能够感受到家里的气氛不对而嚎啕大哭,但成年人反而习惯了家庭里压抑的气氛而变得默然。
萨提亚说,当他进入不健康的家庭系统中,身体会有强烈的反应,比如胃痛,肩膀,头痛,所以不健康的家庭成员大都伴有身体上的疾病,比如头痛,高血压,甚至癌症。
在封闭的家庭里,他们的身体和五官都可能将其状态泄露出来,身体紧绷,面部僵硬,痛苦,或者没有表情,冷漠,声音刻薄、尖锐或者含糊不清。
那是什么让人们在家庭里变得如此痛苦,冰冷,隔离,相互伤害呢?坏的语言系统一定是其中一个原因,我记得小的时候,母亲一直贬低我,她从来没有说过我好,不是说我学习不好,就是说我外形不好,习惯不好,现在我知道她是对她自己的不接纳,投射在女儿的身上,可是青春期的我应该也是有抑郁情绪的,经常性的哭泣,失眠,行为退缩,过度的敏感。
后来学习心理学也是为了自救,自己做妈妈后,母亲对我的负面影响又出现在我身上,我对女儿有很多的苛求和指责,直到有一天去女儿的幼儿园,看到午休室的玻璃上贴的话——语言不是用来伤人的,请不要说。
这句话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从此以后,我很少再指责女儿,即使有时没控制住多说了她两句,我都会事后跟她道歉,我还跟她约定,妈妈发脾气时说的话一句也不能当真,现在女儿的情绪很稳定,让我很安心。
综上种种,是我坚持学习萨提亚的原因之一,我自己来自于一个不健康的家庭系统,近期也面对着各种的家庭困扰,我非常好奇,不健康
的家庭系统是如何一步步形成的,我也好奇,如何才能够营造健康的家庭系统,养育出健康的孩子。
下面这张图显示封闭的家庭系统内部是混乱的,杂乱无章的,在这样系统内生活,人生病是难免的。
第二张图开放的家庭系统,有序,有规则,成员之间平等,尊重,自由,这样的家庭系统才能给人以轻松,愉悦和幸福感。
开放的家庭系统各部分之间是互相连接的,彼此互有回应且敏感,允许信息在内部和外部流动,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开放,健康的家庭氛围应该是有爱流动的,成员之间能够顺畅的表达爱与被爱的需要,家庭气氛应该是轻松,幽默,和谐的。
萨提亚说,和谐的家庭让我立刻感觉到生机,真诚,和爱意,这让我体会到我的心灵、思想和灵魂的存在。
他们的身体是健康的,表情是放松的,声音富有磁性,清晰悦耳,房间是灯光明亮,色彩丰富的。
书中用了一个有趣的比喻形容家庭系统(第三张图),好比一只风铃,每个部件都不一样,就像每个家庭成员,都是不同的,处于不同成长水平,你的风铃的部件越多,差异越大,你将拥有更多的变化和乐趣。
好比夫妻之间,性格上虽然没有什么相同点,但是允许彼此不同的存在,各自有各自的朋友圈,彼此存有信任和尊重,可以分享乐趣,相互支持,接受对方的改变,并能跟上对方成长的步伐,在对方的眼里总是有吸引力。
在问题的家庭中,孩子犯的一个小小的错可能引发一连串的抱怨,指责和愤怒,不同家庭成员之间各执一词,各自带着自己的情绪加入战团,把简单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甚至失控。
我听过这么一个事情,
妈妈在做菜,女儿想跟妈妈撒娇,就从后面搂住妈妈,爸爸看到了对女儿说,你不如死了算了,女儿受了刺激,真的冲向阳台。
我不知道这个家庭系统平时是如何交流的,会让爸爸看到母女亲昵的时候说这样的话。
而在健康的家庭中,成员视犯错为孩子学习的最好机会,自己犯错的时候,也可以轻松的说,哦,太好了,我又有了一个学习的好机会!这样的家庭才能给到家庭成员支持,包容和高自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