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核算最全版
第三章 投入产出核算

Ei
b
j 1 n i 1
n
ij n
(
i 1, 2,, n
)
1 n bij
j 1
第二讲
1 2 …
投入产出核算
j
SNA
n
b12 … 2 b21 b22 … … … … …
1
b11
b1 j
… …
n
b1n
b
j
b2 j b2n j 1 … …
投入产出核算
最终使用 小计 总产出
SNA
n
x11 x21 xn1
x12 x22 xn 2
x1n x2 n xnn
x1 j
j 1 n
n
Y1 Y2 Yn
x2 j
j 1
X1 X2 Xn
x
j 1
n
nj
小 计
xi1
i 1
n
xi 2
i 1
n
xin
二、投入产出的理论基础(P56) 一般均衡理论又称全部均衡理论
第二讲
投入产出核算
SNA
三、列昂惕夫对投入产出分析的贡献 1.将瓦尔拉斯模型体系中多得不可胜数的方程式和变量简 化到可以实际应用和计量的程度。 2.模型中省略了生产资源(生产要素)供给的影响,大大 缩减了一般均衡模型中所包括的联立方程组的数目。 3.从根本上改变了瓦尔拉斯的以论证一般均衡理论为目的 的模型体系,使投入产出分析模型成为以生产技术联系为基础 的研究经济系统各个部分间相互依存数量关系的分析方法,也 使这种方法有了实际应用的可能。
X ( I A)1Y
第二讲
(二)列模型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

13
3.1.2 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
生产法
➢ GDP =第一产业总产出-第一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第二产业总产出-第二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第三产业总产出-第三产业中间投入合计 =266044(亿元)
12
▪ 投入产出表将使用结构表与投入结构表巧 妙地叠合在一起,整合为一张表。
▪ 关键在于行方向的中间使用部分与列方向 的中间投入部分记录的是相同的数据,并 要求采用相同的分类,但行列却有不同的 解释
▪ 投入产出表所记录的数据可分为三类 1、中间流量数据,反映各部分间的投入产 出关系。 2、各部门最终使用数据。 3、各部门最初投入数据。
▪ 我国目前逢2、7年份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 本表,逢0、5年份编制延长表。
5
投入产出核算的意义与地位
▪投入产出核算作为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扩展和延 伸,反映了国民经济内部各组成部分复杂的相互关 系与因果关系,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揭示整个 社会再生产过程,为改进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与调 控提供数据支持。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以及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帮 助人们树立起系统科学的思想,并掌握现代的分析 方法与计算手段。
6
投入产出表理解的两个层次
▪ 第一个层次:记录和描述---核算的组成部分
➢ 通过一张棋盘式平衡表,描述国民经济各种产品 的来源(投入)与去向。
▪ 第二层次:分析和建立模型
➢ 通过平衡关系式,开发出各种模型,分析投入与 产出之间的经济关联和复杂影响
7
3.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
▪ 投入产出表入门 ▪ 根据投入产出表进行GDP核算 ▪ 投入产出表的优势
4
投入产出技术在我国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即开始时期和发展时期。
《投入产出核算 》课件

投入产出表的矩阵运 算
通过矩阵运算,我们可以计算 出各个产业的投入和产出量, 从而分析经济的总体特征。
投入产出模型的线性 性质
投入产出模型是基于线性关系 假设的,这使得我们可以使用 线性代数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
投入产出分析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前景
投入产出核算的局限性
随着数据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高, 投入产出模型将在更多领域发挥 作用,为经济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入产出核算方法也存在局限性, 例如对经济增长的预测和不确定 因素的处理。
1
总产值分析
使用投入产出模型,我们可以计算出各个产业的总产值,评估整体经济发展状况。
2
就业分析
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估计各个产业的就业人数,研究经济结构对就业的影 响。
3
产业关联分析
投入产出模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各个产业之间的关联度,揭示不同产业间的相互 依赖关系。
投入产出模型的改进与发展
1
对称性假设
《投入产出核算》PPT课 件
本课程将介绍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我们将深入探讨投入产出模 型的构建、数学基础、分析方法以及改进与发展。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令 人着迷的领域!
什么是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是一种经济分析方法,用于衡量不同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
基本概念
投入产出模型涉及到生产要 素和最终产品之间的关系, 以及各个产业之间的交互作 用。
构建流程
构建投入产出模型需要收集 和整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 数学建模和计算。
应用领域
投入产出模型广泛应用于经 济政策制定、产业分析、环 境影响评估等领域。
《投入产出核算》课件

投入产出表是反映一定时期内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 、相互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的报表。
03
投入产出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利用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
经济技术联系进行分析பைடு நூலகம்究的方法。
投入产出核算的目的和意义
目的
投入产出核算是为了全面、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的运行 过程,揭示各部门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为宏观经济决 策提供依据。
02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的定义和结构
总结词
投入产出表是用于描述一个经济体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表格,其结构包括 行和列,行表示投入,列表示产出。
详细描述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重要的经济统计工具,它以矩阵形式展示了经济体内部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投 入产出关系。该表格的行表示生产过程中各种投入的来源,列表示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去向。通 过投入产出表,可以全面了解一个经济体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产出规模、结构和效率。
意义
完全消耗系数反映了部门之间的 直接和间接经济联系,是制定宏 观经济政策和进行经济分析的重 要参数。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
定义
影响力系数是指某一产业或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其他产业或部门的生产需求 所产生的影响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指其他产业或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产品时,某一产业 或部门所受到的生产需求感应程度。
计算方法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比较复杂,需要用到线性代数的方法。具体可参考相 关教材和文献。
意义
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是判断产业或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指标,对于 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和政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生产诱发系数和最终需求依赖度系数
投入产出核算(第一节)2017.10

第Ⅱ象限 (最终产品或最终使用 ) : 反映各部门提供
最终产品的数量和构成情况(细分为消费、投资和
净出口)。
第Ⅲ象限 ( 最初投入或增加值 ) : 反映各部门的最初
投入数量及其构成(细分为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 盈余和折旧)。
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
13
二、准确理解投入产出表中数据的含义
采用 产品部门×产业部门 表式 行 表示:各种产品的使用去向的 列 表示:各产业部门都消耗了那些产品 此表又称投入表,或U表
第一产业行第二产业列的数据(24917)的含义:
24917个单位的农产品提供给用于第二产业生 产活动用 或第二产业部门所消耗的农产品的数量24917
29
不同国家公布的投入产出表的类型不同
11
第Ⅰ象限(中间产品或中间消耗):核心。反映各部门之间相 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技术经济联系。 特点: 1、横行标题和纵栏标题是名称、排序相同的产品部门, 具有严整的棋盘式结构;
2、横行:提供中间产品的部门(产出部门); 纵栏:消耗中间产品的部门(投入部门); 表中每项数据都具有“产出”与“消耗”的双重涵义。
如某年,产业部门口径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总产值为1989.37亿元,而产品部门口径的该部门 总产值为1631.39亿元。
产业部门和产品部门举例
假设一个经济体只有两家企业,
企业 A B 主要生产 次要生产 总产值 活动产出 活动产出 按产业部门统计 按产品部门统计 22 23 发电20万 炼焦2万 33 32 炼焦30万 发电3万
为获得这些成果,要进行中间投入和最初投入
8
中间投入共计20234亿元,包括: 消耗了6877亿元的本部门产品、10260亿元的 第二产业产品和3097亿元的第三产业产品。
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 投入产出法的应用
(四)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1产生的时代背景
(1)由谁提出— (2)时间—1936 (3)诞生标志—列昂剔夫在《经济与统计评
论》杂志上 论文: 《美国在经济体系中的投入产出的数量关系》 2在世界各国的发展 3在我国的应用
二 全国价值型投入产出表式结构
a21
,1
a22
,
.
.
.
.
.
.
a2
n
......
an1,an2 ,.....1. ann
每一列说明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需要消耗各部门 产品的数量。
(二)价值模型
引言:
aij
xij qj
xij aij q j
n
xij y j q j
i 1
1 一般表达式
矩阵的含义 (I A)1
行:
全社会各部门生产一个单位的最终产品需 要i产品的总产品的数量。
列:
生产一个单位的j种最终产品需要全社会 各部门提供的总产品的数量。
三 投入产出的数学模型
(一)产品模型
引言:
1一般表达式
aij
xij qj
n
xij fi qi
j 1
xij aij q j
xij aij q j
a11a12......a1n q1
a21a22
.
.
.
.
.
.a2
n
q2
......
:
an1an
2
投入产出核算

(4)投入产出分析的应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
• 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可以根据不同的经济问题,编 制不同的投入产出表,以研究和解决具体的经济问 题。(如运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环境污染治 理问题、国际贸易问题、人口问题、教育问题等)
(5)投入产出分析的局限性。
–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建立在一 定的技术假定之上的。但这些假定并不完全符合实际,从
(1)投入产出表是投入产出分析的基本形式。
• 投入产出表采用矩阵表的形式,行列交叉,能够从投入来源和产出 去向两个方面反映产品在各部门之间的运动过程。
(2)投入产出分析能够深入分析各部门之间(或
各种产品之间)复杂的依存关系以及主要的比例 关系,揭示国民经济各种活动间的连锁反应,分 析国民经济复杂的因果关系和相互联系。 (3)投入产出分析是在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利 用线性代数等数学方法建立数学模型,据此进行 各种经济数量分析。
去向和数量,分为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两大类。
• 在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既是消耗产品(即投入) 的单位,又是生产产品(即产出)的单位,同时具 有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双重身份。
投入产出核算

第三章投入产出核算学习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掌握投入产出表的结构、平衡关系,掌握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掌握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考核范围:1、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2、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考试知识点和要求:1、投入产出帐户与投入产出表识记:投入的概念。
中间投入。
最初投入。
中间产出。
最终产出。
2、投入产出表的结构识记:第I象限的含义。
第n象限的含义。
第川象限的含义。
3、识记: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式4、直接消耗系数识记:直接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制约直接消耗系数的因素。
简单应用:直接消耗系数计算。
5、完全消耗系数识记:完全消耗系数的概念。
理解:完全消耗系数与完全需求系数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简单应用:完全需求系数的计算。
教学内容: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基本原理(一)投入产出核算的几个基本概念1、投入产出核算。
又称投入产出分析,是指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来反映部门间生产中的技术经济联系和重要比例关系。
2、投入、最初投入、中间投入和总投入。
投入是生产某种产品过程中所必须的生产消费,包括最初投入和中间投入。
最初投入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中间投入是生产过程中消耗的货物和服务,也称为中间消耗。
总投入为最初投入与中间投入之和。
3、中间产出(品)、最终产出和总产出。
中间产出就是中间产品,它与中间投入相对应,当某种产品被用作中间投入时,它也就是中间产品;最终产出就是最终产品,是用作最终使用的产品,包括消费品、投资品和净出口。
总产出是中间产出和最终产出之和。
(二)投入产出核算帐户1、某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帐户帐户的表式结构:左方记录中间投入、最初投入和总投入;右方记录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和总产出。
1、产业部门投入产出帐户。
3、矩阵形式的投入产出表。
见教材71 页表3-3 。
如果该投入产出表采用实物计量单位,它就是一张实物型投入产出表;如果采用货币计量单位,就是价值型投入产出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财务知识)第章投入产出核算第4章投入产出核算§4.1产业关联和投入产出表壹、投入产出法及其产生和发展(壹)产业关联性和投入产出核算生产过程从产出见,各部门相互提供产品;生产过程从投入见,各部门相互消耗产品。
由此形成部门间的技术经济联系。
它受客观条件制约,具有壹定的数量界限和规律,需要制订和运用专门的投入产出方法来加以研究。
投入产出核算:以适当的国民经济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通过专门的平衡表和消耗系数描述各部门之间错综复杂的投入产出数量关系,且利用数学方法建立经济模型,进行相应的经济分析和预测。
——“投入产出法”、“产业关联分析法”或“部门联系平衡法”(二)投入产出法的产生和发展法国重农学者魁奈:“经济表”;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俩大部类比例关系;瓦尔拉斯:“壹般均衡理论模型”,多部门间的比例关系;1920年代,前苏中央统计局:社会产品棋盘式平衡表;1930年代,瓦西里•列昂节夫:投入产出表和经济数学模型;二战后,投入产出法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实践,形成现代经济分析技术的壹个重要分支。
SNA和MPS:投入产出核算均构成其重要部分。
中国:1974~1976年试编投入产出表,1982年正式编制;新国民核算制度规定:每隔五年(逢二或七的年份)采用全面调查方法编表,其间通过局部修订编制“延长表”。
二、投入产出法的部门分类(壹)产品部门及其特征基本特征:1.产出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壹个部门除了主要产品之外,仍生产其他次要产品,就必须把后者的产出划归到将其作为主要产品来生产的相应部门。
例如:林场生产林木、木材和木制家具。
2.投入的同质性:壹个部门只能以相同或相似的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生产同壹种类的产品。
如果在生产同类产品的过程中使用了俩种不同的投入结构或生产工艺,也应该把有关生产活动分别划归到不同产品部门。
例如:火力发电和水力发电。
(二)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关系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的相似之处:都是从生产的角度进行的部门分类,都要适当考虑各部门在投入和产出俩方面的同质性,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分析目的和分析要求。
不同之处:产业部门且非完全满足同质性要求的“纯部门”;只有产品部门才是真正的纯部门。
国民核算需要将产品部门、产业部门和机构部门等分类有机结合,分别应用于不同研究领域。
(三)产品部门划分的方式产品部门分类也可参照“产业部门”分类标准中有关部门的名称来确定产品部门,且根据分析需要和核算条件来确定产品部门划分的粗细程度。
但仍应注意到,“产品部门”和“产业部门”是俩种既相似、又不同的部门分类方法。
注意①对于投入结构和生产工艺的区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例如,电力生产部门:水电、火电、核电、风电、油电……,这些子部门可分也可合,可细也可粗。
②产品部门分得越细,其同质性越好;但实际划分时应兼顾需要和可能。
例如,我国的2002年投入产出表划分123个二级部门,42个壹级部门;公布资料时更简化。
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产品部门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它仍然是壹种合理抽象,其资料可用适当方法推算出来。
基本过程为:实际投入产出资料→产业部门资料→产品部门资料三、投入产出表的种类和结构(壹)投入产出表的种类投入产出表(部门联系平衡表):以产品部门分类为基础的棋盘式平衡表,用于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投入和产出、投入的来源和产出的去向,以及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提供、相互消耗产品的错综复杂的技术经济关系。
按计量单位分:价值型和实物型;按表式结构分:对称型(纯部门)和U-V型;按资料范围分:全国表、地区表和企业表;按时间期限分,静态表和动态表;按考察领域分:产品表,固定资产表、能源表、人口表、教育表、环境污染表,等等。
本章主要考察:价值型、对称型的静态全国产品投入产出表。
如表4-1。
(二)投入产出表的四大象限暂不考虑作为合计数的“总投入”行和“总产出”列以及生产部门的“小计”栏,可将投入产出表划分为四大象限,分别表达特定的经济内容。
分为消费、投资和净出口)。
其数据组成“最终产品列向量”:第Ⅲ象限(最初投入或增加值):反映各部门的最初投入数量及其构成(能够细分)。
其数据组成“最初投入(增加值)行向量”:第Ⅳ象限:空白(可在国民核算矩阵中适当开发)。
(三)投入产出表的俩个方向横表:Ⅰ+Ⅱ,反映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即“产品分配”过程;竖表:Ⅰ+Ⅲ,反映各部门的投入及其提供来源,即“价值形成”过程。
“横表”和“竖表”各自存在壹定的平衡关系,彼此之间又在总量上相互制约,构成投0, ),,,(21 i n f f f f f入产出表建模分析的基础框架。
四、投入产出表的平衡关系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有如下三种。
(壹)各行(横表)的平衡──产品平衡方程:中间产品+最终产品=总产出(二)各列(竖表)的平衡──价值平衡方程:中间投入+最初投入=总投入(三)各行列(横表和竖表)的对应平衡:各部门总产出=该部门总投入这表明:“产品平衡方程”和“价值平衡方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制约。
从投入产出表所有行列的角度见,有:所有部门的总产出=所有部门的总投入,即所有部门的中间产品=所有部门的中间消耗,即 即:所有部门提供的最终产品=所有部门创造的增加值但应注意:每个部门所提供的中间产品价值和其消耗的中间产品价值通常不等,即每个部门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价值和其创造的增加值通常也不等,即: ,(1,1,,1)X f q L 11n k y x q f xk ni ik k k n j kj ,,2,1 , 11 nj jn j n i ij n i i n i n j ij y x f x 111111 nj jn i i y f 11nk y f k k ,,2,1 ,§4.2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壹、几种中间消耗概念(壹)直接消耗:在某种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对有关产品的第壹轮消耗。
(二)间接消耗:通过被消耗品的媒介关系而形成的对有关产品的消耗。
(三)完全消耗:对某种产品的直接消耗和所有各次间接消耗之总和。
例中:炼钢过程直接消耗生铁和电力通过生铁间接消耗焦炭和电力(第壹次间接消耗)通过焦炭间接消耗原煤和电力(第二次间接消耗)通过原煤间接消耗坑木和电力(第三次间接消耗)……………………间接消耗的特征:①传递性。
不是直接观察到的第壹次消耗,而是通过被消耗品的传递关系形成的消耗。
②层次性。
根据传递环节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层次。
③无限性。
社会生产的循环过程无始无终,间接消耗的传递关系是永无止境的。
④收敛性。
在极限意义上,间接消耗的不断传递过程本身是收敛的。
这样,才有可能计算出全部间接消耗。
注意俩点:完全消耗总是大于直接消耗;当壹个部门对某种产品没有直接消耗时,却仍然对它有间接消耗,因而完全消耗通常不为零。
二、直接消耗系数和增加值系数i部门产出的直接消耗量。
其计算公式为所有n2个直接消耗系数组成“直接消耗系数矩阵”:直接消耗系数的取值范围:直接消耗系数的作用:(1)反映部门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2)构成中间产品(消耗)和总产出之间的媒介;(3)计算完全消耗系数(和其他系数)的基础。
之上考虑的是“价值型直接消耗系数”,和之对应的仍有“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
引入实物量的中间消耗、总产出以及相应的实物型直接消耗系数:显然,实物型和价值型的直接消耗系数之间存在如下数量关系:所创造的增加值数量。
计算公式分别为:12111niijijaa)(;)(acj称作j部门的“中间消耗(中间投入)系数”。
二、完全消耗系数和完全需求系数(壹)完全消耗系数(bij)1.完全消耗系数的定义:j部门每生产壹单位最终产品对i部门产品的完全消耗量,包括直接消耗和各次间接消耗。
其理论公式为:完全消耗系数从另壹角度反映了生产过程的技术经济联系,它和直接消耗系数的分析意义不同;完全消耗系数通常需要运用矩阵代数方法从整体上加以计算(直接运用理论公式计算单个系数较困难)。
分析和举例:依此类推,j 部门对i 部门的完全消耗系数为: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为:B=(bij)n ×n ,上式可表为:括号中的“间接消耗系数矩阵”是否收敛?问题的经济性质保证其收敛性。
且数学上有:从而得到: 式中,(I-A)为列昂节夫矩阵 (I-A)-1为列昂节夫逆矩阵(完全需求系数矩阵)B=(I-A)-1-I 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举例: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
给出:由表中资料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计算列昂节夫矩阵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 3.完全消耗系数的经济解释 这表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产品就要直接消耗第壹部门1千万元的产品。
而b12=0.258(相当于直接消耗系数的2.58倍),这是否说明“第二部门每生产1亿元最终产品就要完全消耗第壹部门0.258亿元的产品”呢?【验证】假定:初始需求是第二部门生产1000亿元最终产品(其他部门暂不考虑最终产出)。
利用直接消耗系数,能够逐壹计算由此引起的对各部门产品的“直接消耗量”和“间接,1n kj sk isk s a a a )(32 t A A A A B 11()() I A I BB I A I04.002.003.03.01.00ˆ 1q X A136.0468.0141.0340.0171.0351.0375.0258.0077.0)(1I A I B消耗量”:(1)计算直接消耗量部门2对部门1的消耗量:1000×0.1=100亿元部门2对部门3的消耗量:1000×0.4=400亿元在本例中,部门2对本部门没有直接消耗。
(2)计算第壹次间接消耗量(为了提供之上俩种直接消耗品)对部门1的消耗量:400×0.3=120亿元(部门3)对部门2的消耗量:100×0.3+400×0.2=110亿元(部门1和部门3)在本例中,对部门3没有第壹次间接消耗。
(3)计算第二次间接消耗量(为了提供之上第壹次间接消耗品)对部门1的消耗量:110×0.1=11亿元(部门2)对部门2的消耗量:120×0.3=36亿元(部门1)对部门3的消耗量:110×0.4=44亿元(部门2);(4)计算第三次间接消耗量(为了提供之上第二次间接消耗品)对部门1的消耗量:36×0.1+44×0.3=16.8亿元(部门2和3)对部门2的消耗量:11×0.3+44×0.2=12.1亿元(部门1和3)对部门3的消耗量:36×0.4=14.4亿元(部门2)其他各次间接消耗量依此类推,结果见下表:(二)完全需求系数:列昂节夫逆矩阵中的每个元素,即“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之间的关系:可见,俩个系数矩阵仅主对角线上的元素相差壹个单位(这就是对本部门最终产品的初始需求),其他元素则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