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合集下载

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大气环流是指大气中的气体运动,它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和天气具有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海洋和陆地分布等。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介绍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一、地球自转地球自转是大气环流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于地球自转,赤道处与极点处的转速不同,导致了空气在不同纬度上存在着不同的速度。

在赤道附近,由于热带地区受到更多太阳辐射,温度更高,空气会向上升并向两极移动。

在极区附近,则会形成下沉运动,并向赤道移动。

这种现象被称为热带风。

二、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太阳辐射越强烈,产生的热量就越多,导致空气温度升高并向上升。

这种上升运动会导致低压区域形成,并引起风的运动。

太阳辐射还会影响大气中的水循环,从而影响天气和气候。

三、地形地形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山脉、高原和河流等地形特征会改变空气流动的方向和速度。

例如,当空气流经山脉时,它会被迫上升并冷却,导致降雨。

这种现象被称为山地降雨。

四、海洋和陆地分布海洋和陆地分布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海洋比陆地温度更加稳定,因此在海洋附近形成了稳定的高压区域。

这种高压区域会引起空气向低压区域移动,从而产生风。

陆地则比较容易受到太阳辐射的影响,并且在夜间快速冷却,导致空气产生对流运动。

五、大气成分大气成分也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气中含有许多不同的气体,包括水蒸汽、二氧化碳和甲烷等温室气体。

这些气体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和地球辐射,从而影响大气温度和运动。

例如,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并引起极地冰盖融化,从而影响海洋环流和全球气候。

六、结论综上所述,大气环流的形成和变化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地形、海洋和陆地分布以及大气成分都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素。

深入了解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天气和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气环流的理论模型

大气环流的理论模型

由抽象到具体——大气环流像数学公式一样来推论大气环流部分主要内容有两部分,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一直以来。

历来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其实学习这部分有几个必备的背景知识必须要牢固掌握:1.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主要把握在不同的地点对风向的影响);2.热力环流(主要把握其核心,即地表温度对热力环流的影响);3.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状况及其对气温的影响。

在掌握以上两个知识点的情况下,整个部分其实可以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习。

首先是一个完全抽象的理论模型。

该模型有三个假设条件:①地球不自转(无地转偏向力)。

其目的是保证风向不受除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外因素的影响;②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

其目的是保证赤道地球温度最高,形成上升气流;③地球表面介质均一。

其目的是保证气温完全的由赤道向两级递减。

在以上三个条件全部满足的条件下于是有了下面一个理论模型——单圈环流:当第一个假设条件我们剔除掉,即我们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只剩下后两个假设条件时,就出现了下面的三圈环流:当假设条件的第二个也被剔除掉,即太阳直射点是在南北移动的,那么赤道地球就不能够保证它的温度一定是最高的了,高温带应该是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相对应的南北移动。

于是赤道低压带也会相应的南北移动,进而整个气压带风带也会南北移动。

于是有了下面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当三个假设条件都完全不满足的时候,即第三个假设条件也被剔除掉的时候,也就是有了海陆差异的影响,根据海陆差异对气温的影响于是有了海洋和陆地相对气温的变化,先是冬季和夏季的海陆气压差异:7月全球气压分布:在海陆差异最大的亚洲东部地球于是形成了最典型的7月海陆热力环流模式:1月全球气压分布:于是在最典型的亚洲东部形成了冬季的海陆热力环流:到此,整个大气环流的骨架就建立完成了。

当然每一部分还有一下补充知识,这里就不论述了。

大气环流动画课件

大气环流动画课件

03
大气环流的观测与模拟
大气环流的观测方法
卫星遥感观测
利用卫星轨道高度上的探测器, 对地球大气进行红外、微波等频 段的辐射测量,获取大气的温度、
湿度、压力和风速等信息。
地面观测
在地面设立气象观测站,通过常 规的气象仪器,如温度计、湿度 计、气压计和风速计等,对大气 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向等进
行观测。
02
太阳辐射
地球自转
03 地球表面地形地貌
大气运动的平衡状态
热平衡
地转平衡
准定常状态
大气运动的稳定性
热力稳定性
准定常稳定性
如果大气的温度梯度与水汽压梯度相 同,则大气是热力稳定的;如果不同, 则是不稳定的。
在大气运动的长期演变过程中,某些 状态会相对稳定,称为准定常稳定性。
动力学稳定性
如果大气的运动速度与地球自转角速 度呈线性关系,则大气是动力学稳定 的;否则是不稳定的。
ENSO循环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导致温度和降 水异常。
季风环流
季风环流的强弱和路径变化影响亚洲地区的水资源和气候。
平流层环流
平流层环流对臭氧层和气候变化有重要影响。
大气环流对气候变化的预测
模型预测
01
数据监测
02
影响评估
03
05
大气环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人类活动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飞机观测
利用飞机携带的探测仪器,在特 定高度上对大气进行直接探测, 获取温度、湿度、压力和风速等
数据。
大气环流的模拟方法
数值模拟
统计模拟 物理模型模拟
大气环流模型的验证
数据对比 交叉验证 敏感性分析
04

第4章 大气环流

第4章 大气环流

19
三、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 :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
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1、 、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 随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 随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20
2、低层相对角动量
弱 极地东风带——具有东风角动量
9
2、北半球海平面平均气压场特征
北半球有5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海洋系统 ①北半球有5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 海洋系统 太平洋副高和大西洋副高:夏强冬弱, 太平洋副高和大西洋副高:夏强冬弱,南北位移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 阿留申低压和冰岛低压:冬强夏弱 格陵兰高压
北半球有4个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大陆系统 ②北半球有4个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 大陆系统 冬季:亚洲冷高压、 冬季:亚洲冷高压、北美冷高压 夏季:亚洲热低压、 夏季:亚洲热低压、北美热低压
东亚大槽—140°E ° 东亚大槽 北美大槽— 北美大槽 70°w ° 欧洲浅槽— 欧洲浅槽 40°E °
夏季四个长波槽: 夏季四个长波槽:
东亚大槽— 东亚大槽 160°-180°E ° ° 北美大槽— 北美大槽 60°w ° 欧洲西海岸槽—0°-10°E 欧洲西海岸槽 ° ° 贝加尔湖西部槽—90°E 贝加尔湖西部槽 °
冬季中低纬有5个西风带槽: 冬季中低纬有 个西风带槽: 个西风带槽
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 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东太平洋
8
③低纬度
低纬度为副热带高压控制—冬弱夏强, 低纬度为副热带高压控制 冬弱夏强,随季 冬弱夏强 节南北位移
冬季副高弱——其范围在 °N以南 其范围在20° 以南 冬季副高弱 其范围在 夏季副高强——其范围在 °N以南 其范围在40° 以南 夏季副高强 其范围在

天气学第四章

天气学第四章
纬向环流:气流沿纬圈方向运动(东西向)
大气环流:指全球范围的大尺度大气运行的基本 状况,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 公里以上,时间尺度在1-2日以上。是各种不同 尺度的天气系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4.1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一、平均纬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见图4.1
冬季
夏季
二、地球自转
单圈环流不考虑地球自转,但地 球自转的情况下,空气受到柯氏 力的作用,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 半球向左偏,形成经圈方向的三 圈环流
1 Hadley 环流的形成
赤道上空向北流动的气流,在柯氏力的作 用下向右偏转,在30ºN左右转为西风, 并在此处辐合下沉,质量堆积,地面气 压升高,下沉气流辐散,其中向南的一 支在柯氏力影响下右偏,转为东北风, 此风系稳定,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 为东南信风,两支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 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Hadley环流
加尔湖到青藏高原 减弱 脊:减弱不清楚 低纬: 副热带高压大大加强: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非
洲大陆西部出现闭合
2 对流层底部(海平面气压场) 冬季
一月份海平面气压场(图4.6)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亚洲冷高压 北美冷高压 格陵兰高压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
第四章 大气环流
§4.1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4.2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 环流的基本模型 §4.5西风带大型扰动
本章重点: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 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基本概念
环流:空气沿一个封闭的轨迹运动,或沿 着某一封闭轨迹循环运动的倾向。
经向环流:气流沿经圈方向运动(南北向)
Hadley环流中在30ºN下沉辐散的气流中, 向北流动的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 支汇合,在高空辐散,其中有一支向南 运动。这样在Hadley环流圈和极地环流 圈之间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圈相反的环 流,为间接环流圈,也称Ferrel 环流 圈。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天气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天气学原理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Synoptic Meteorology学分:4 总学时:57 理论学时:46 实验(上机)学时:11适用专业:大气科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天气学原理是研究不同尺度的天气系统和天气现象发生发展及其变化的基本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科学。

该课程是大气科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和主干课之一,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该课程侧重理论教学,主要介绍天气学的经典理论: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锋面理论、气旋与反气旋、大气环流概况、天气系统和天气形势的天气学预报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学习“天气学原理”课程,学生应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掌握天气系统多维结构的建立,以及天气学理论和具体天气过程、天气系统的相互融合,掌握天气学预报的基本分析方法,具有推导基本方程和公式的能力,初步做到利用天气学原理的知识解释和分析基本天气事实,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今后的业务与科研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第1章大气运动的基本特征1、教学内容1.1旋转坐标系运动方程及作用力分析熟练掌握大气运动各作用力含义、表达式及理解它的物理意义。

1.2控制大气运动的基本定律理解个别变化、局地变化、平流变化含义,熟练掌握质量散度(质量通量散度)含义、表达式及其物理意义。

1.3大气尺度系统的控制方程理解尺度分析含义、掌握在自由大气中大尺度系统运动,可以作为准地转、准静力处理,理解热力学能量方程中引起固定点温度变化的因子。

1.4“P”系统中的基本方程组掌握P坐标系的优越性,掌握位势、位势高度、位势米、几何米概念,理解等高面上水平气压梯度力可以用等压面上位势梯度或等压面坡度表示。

1.5风场和气压场的关系熟练掌握地转风、梯度风、热成风、地转偏差含义、表达式及有关讨论,并会应用。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社会和经济效益
了解大气环流模式可帮助 决策者更好地规划城市建 设、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
结论
大气环流是地球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人类社会和经济 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气流的特征
1
风向和风速
大气环流决定了风的方向和速度,具体取决于地理条件和气候区域。
2
湿度和降水
不同的大气环流模式会导致不同的湿度和降水分布,影响地区的水资源和农业。
大气环流的影响
气候
大气环流直接影响地球的 气候模式,包括温度、降 水量和季节性变化。
自然灾害
不正常的大气环流模式可 能导致极端天气事件,如 飓风、洪水和干旱。
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之间的气流转向,形成赤道西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大气环流的分类
总循环和局部循环
总循环指大气环流的全球性模式,而局部循环指特定地区的气流模式,如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和季风
海陆风是海岸地区由海陆温度差异引起的气流,而季风是由陆地和海洋季节性变化导致的大 规模风系统。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高中地理课件:大气环流 ## 概述 - 大气环流的定义 - 大气环流的意义
大气环流的形成
1
地球自转和赤道高温区的形成
地球自转导致赤道地带接收更多阳光和热量,形成高温区。
2
热带低压带和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
赤道高温区的热气上升,形成低气压,而副热带地区的下沉气流则形成高气压。
3

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
脊:减弱不清楚
低纬:
副热带高压大大加强北抬: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非 洲大陆西部出现闭合
2 对流层底部(海平面气压场)
一月份海平面气压场(图4.6) 中高纬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陆地(冷高压) 亚洲冷高压 北美冷高压
格陵兰高压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威夷高压) 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
亚洲冷高 压
纬向环流:气流沿纬圈方向运动(东西向)
大气环流:指大气具有全球范围的大尺度 大气运行的基本状况,水平尺度在数千公 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公里以上,时间尺 度在1-2日以上。是各种不同尺度的天气系 统发生发展和移动的背景条件。
§4.1 大气平均流场特征与季节转换
目标:熟练掌握大气平均水平环流特征;理解 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和季节性大气活动中 心的含义及其成员
中高纬度对流层中西风较强(北半球尤其明显); 最大风速中心在(200hPa;30N) 北半球极区冬季从对流层到平流层均为西风
夏 冬
二、平均经向风分量的经向分布
夏季(6-8月) 13-40N低层盛行1m/s以下的北风分量 高空为较弱南风 近赤道地区,低层南风达2.5m/s;高空为小 于2m/s的北风(低层为南风,高层为北风)
副高大大加强: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夏威夷高压),最强,脊线 约在东太平洋洋面约40N处
大西洋副热带高压(亚速尔高压)
阿留申低槽
亚洲大陆 低压
格陵兰高 压
北美低压
冰岛低压减 弱
亚洲大陆 低压
太平洋副热带 高压(夏威夷高
压)
太西洋副热带 高压(亚速尔高
压)
七月份海平面气压场
冬 夏
在北半球冬夏均存在的系统,对广大地区的天气 和气候有重大影响,它们的变化可以体现大气环 流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地形影响——青藏高原 1,高原的动力作用 ①冬季极锋的西风急流在东亚明显分为南北两支,在 高原东侧形成“北脊南槽” 高原北部脊区——我国北方晴天多 孟加拉湾低槽——我国南方阴雨多 ②高原东侧形成特殊天气系统 东亚大槽 500hpa 长江中下游风场辐合线 700hpa 江淮切变线 700hpa 西南涡
极地环流圈的形成
极地能量亏损,温度低,密度大,从 而使气压随高度递减增大,高空有较低纬 度指向极地的气压梯度,而低层有极地指 向较低纬度的气压梯度。则低层空气有指 向较低纬度运动,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成 为东北风,高层南风在柯氏力作用下右偏 成为西南风,构成极地环流圈
• Ferrel 环流的形成 Hadley环流中在30º N下沉辐散的气流中, 向北流动的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支 汇合,在高空辐散,其中有一支向南运动。 这样在Hadley环流圈和极地环流圈之间存 在一个与直接环流圈相反的环流,为间接 环流圈,也称Ferrel 环流圈。
PM
(纬向有效位能)
KM
Ferrel环流 (冷升暖降)
(纬向动能)
发展槽脊南 北热量输送
斜槽对角动量 的输送 (反串级 输送)
热力扰动环流(暖升冷降)
PE
(涡动有效位能)
KE
(涡动动能)
扰动摩擦损耗
中纬度大尺度大气运动的能量循环过程
1 由于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通过热带加热,极地冷却产生平均全 位能(纬向位能) Q PM 2 通过中纬度斜压扰动(斜压不稳定长波)对感热的输送使其基本 气流的有效位能转化为涡动有效位能 PM PE 3 通过中纬度斜压经向扰动形成的暖升冷降,使涡动有效位能转化 为涡动动能。涡动动能一部分由于摩擦而损耗 PE KE 4 通过中纬度大型扰动对角动量的输送,使涡动动能转化为基本气 流的动能(纬向动能) KE KM 5 平均经圈环流的净作用使基本气流的有效位能转化为基本气流的 动能(纬向动能) PM KM 6 纬向动能维持大气平均环流(处于稳定、平衡转态),并由于摩 擦而有一定损耗
• 极锋:极地环流圈中低层向南的东北风与 Hadley环流圈中下沉辐散而向北运动的西 南风相遇,干冷与暖湿气流相遇而形成的 锋区。 • 副热带锋区:Hadley环流圈中高层向北运 动的暖湿气流与极地环流圈中上升辐散向 南的一支气流相遇而形成锋区。在对流层 上部明显,有副热带急流与之对应。
2、低层三风四带 三风: 极地东风(东北风) 中纬西风(西南风) 低纬东风(东北信风) 四带: 极地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赤道低压带
2、大气的平均温度特征(P152 图4.11) (1) 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减, 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 (2) 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极 地逐渐升高。 (3) 无论冬夏,低纬地区对流层顶高于中高纬,两者 间有明显断裂
3、温度分布不均匀必然产生热力环流
假定:地球不旋转、地球表面性质一样
第二节 控制大气环流的基本因子与大气环流的基本模型
一、太阳辐射作用 太阳辐射能是大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能源。(P151 图4.10)
1、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纬度 增大而减小。
(1) 低纬度(40°N~40°S)是太阳辐射能净得区
(2) 中高纬(40°N~北极、40°S~南极)是太阳能 净失区
• Hadley 环的作用下向右偏 转,在30º N左右转为西风,并在此处辐合,质量堆积, 地面气压升高,并且冷却下沉,下沉气流辐散,其中 向南的一支在柯氏力影响下右偏,转为东北风,此风 系稳定,称为东北信风,在南半球为东南信风,两支 信风在赤道汇合上升,从而构成直接环流圈,称为 Hadley环流.
气压场分布
3、高空主要为西风带:
高纬西风带——极锋西风急流 中纬东风带——弱 低纬西风带——副热带西风急流 二条行星锋区:极锋和副热带锋
• 季风:随季节而改变风向的风,主要由海 陆热力差异造成。 • 高空急流:在300hPa以上,>=30m/s的风 速带。
三、角动量交换
转动惯量与角速度乘积 :
冬季
海洋暖——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强大 大陆冷——蒙古冷高压,北美冷高压, 格陵兰高压
海洋冷——太平洋副高,大西洋副高强大 大陆暖——亚洲热低压,北美热低压
夏季
2 高空的东亚大槽、北美大槽是海陆温差和高大山脉共
同作用的结果
东亚大槽
冬季——欧亚大陆东海岸温度低+青藏 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东移离开大陆东岸+青藏 高原背风坡动力作用 北美大槽 冬季——北美大陆东海岸温度低+洛矶 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夏季——大槽略东移离开东海岸+洛矶 山脉背风坡动力作用
a)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远大于定长扰动和平 均经向环流 b)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30度纬 度附近 c)冬季哈得莱环流较强对角动量输送显著 d)费雷尔环流较弱,但水平输送方向与哈得莱环流相 反
③. 槽脊输送角动量的方式(P159 图4.15) a 对称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 槽后对u角动量向南输送 两者相等 无南北净输送 b 东北——西南向的倾斜槽 槽前对u角动量向北输送大于槽后对u角动量向南 输送 有u角动量向北净输送 c 西北——东南向的倾斜槽 有u角动量向南净输送 但实际大气在中高纬地区多为东北-西南向槽脊, 所以中纬度的扰动水平输送主要是向北输送西风角动 量
③计算表明,向上、向下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平衡
④水平输送与垂直输送共同作用,大气角动量收支 平衡,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地球角动量收支平衡,地球转动 角动量速度是常数
四、地球表面的不均匀性
(一)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 海平面的气压场:“半永久性大气活动中心”、 “季节性大气 活动中心”是海陆温差结果
对流层中低纬暖,高纬冷,使空气 在赤道上升,极地下沉,在南北温差的作用 下,高空为赤道吹向极地的南风;在气压梯 度力作用下,低层为极地吹向赤道北风—— 构成直接热力环流圈
二、地球自转作用
地转偏向力,f随纬度变化 (P154 图4.12a、b)
1、北半球对流层大气环流模式 三圈经向环流: 极地环流圈---强 费雷尔环流圈——弱 哈德莱环流圈——强
2,高原的热力作用
a 南亚高压形成 高层高压 ①夏季为热源 低层低压 上升气流,高温高湿 b 夏季高原南侧转为东风急流
②冬季为相对冷源 低层高压(P163 图4.18) 高原南多西风急流适应
五、能量收支(P164 图4.19)
Q(太阳辐射)
平均摩擦损耗
维持纬向环流
Hardely环流(暖升冷降)
东北信风(NE trade wind):北半球Hadley环流 圈中低层向南的气流,在柯氏力作用下向右偏而 形成的一支稳定的风系。
东南信风(SE trade wind):南半球Hadley环流 圈中低层向北的气流,在柯氏力作用下向左偏而 形成的一支稳定的风系。 赤道辐合带(热带辐合带):赤道附近东北信风和 东南信风汇合的地带,简称ITCZ(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
2,大气内部角动量的垂直输送(P160 图4.16)

哈得莱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上输送—— 补 偿了高空西风带 费雷尔环流有净余的Ω角动量,向下输送——补 偿了低层西风带
平均经圈环流对角动量的垂直输送是主要的
②扰动的垂直运动是上升、下沉互补出现 由于高层u角动量大于低层u角动量,所以扰动的垂直 运动总是向下净输送u角动量
海陆热力差异造成冬季大陆东岸有大槽西岸有脊形成
• 大地形的动力作用,使气流发生明显的分 支、绕流和汇合 • 上山和下山对槽脊的影响(绝对涡度守 恒原理)H为气柱为至对流层顶的高度
d f 0 dt H
气柱上山,H减小,辐散,f不变,则气旋性涡度减小, 反气旋性涡度增大,气柱下山,气旋性涡度增大
实际上: 地球旋转为常数 东、西风带长期维持
——两者相互补偿,达到平衡,证明角动量 守恒
(三)角动量的两种输送方式
1、大气内部角动量水平输送 ①. u角动量水平输送三种形式: 平均经向环流——三圈经向环流 定常扰动 ——平均长波槽脊 非定常扰动——天气尺度的槽脊、(反)气旋
②. 角动量水平输送的特征(P158 图4.14)
单位质量的空气绕地轴旋转的绝对角动量
地球角动量
相对角动量
(一)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分布状态
1、 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随 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2、低层相对角动量 弱 极地东风带——具有东风角动量

(二)地球大气系统中绝对角动量守恒 a 低纬东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从地球 获得西风角动量 b 中纬西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失去西 风角动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