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保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与不足

土壤污染治理
推进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加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 修复,逐步改善土壤环境 质量。
生态保护与修复
• 生态红线划定: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明确生态空间保护范围,确保生态功能不 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
• 生态工程实施:实施重大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促进生态系统 恢复与重建。
• 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大对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的保护力 度,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
部分地区环境执法力度不够,存在对环境违法行 为的查处不严、处罚不重等问题。
监管体系不完善
环境监管体系存在漏洞,部门之间协调不足,导 致一些环境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公众参与度低
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公众对环境问题 的关注和参与度有待提高。
03
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
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
• 中国环境保护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明确环境保护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下是针对环境保护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04
应对环境保护不足的 措施
应对环境保护不足的措施
• 中国的环境保护在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污染 源头防控、健全环境监管机制以及促进环保技术创新和应用。
THANK YOU
生态环境。
生态破坏问题突
生物多样性丧失
生态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 严重丧失,许多珍稀濒危 物种面临灭绝风险。
森林破坏
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 等行为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森林生态功能退化。
湿地萎缩
城市化进程、水资源过度 开发等原因导致湿地大面 积萎缩,湿地生态功能降 低。
环境执法和监管不到位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浅谈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环境问题愈发严重的问题。
近年来,环保成为了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浅谈中国环保现状。
一、环境问题严重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也注定了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
近年来,重污染天气时有发生,毒霾天气引起全国人民的恐慌。
由于大气污染,人们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巨大影响,致使群众的呼吸道疾病例数与日俱增。
噪音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二、环保法规落实不到位环保法规制定虽多,但执行方面存在盲区和不落实。
有些企业不愿意承担环保责任,甚至造假数据粉饰过关,该罚款的罚款、该停工停产的不停工不停产,有些企业因地方保护主义得到照顾,环保问题得不到解决。
此外,环保执法力量不足,未能及时发现和制止环保违法行为,导致环保违法现象屡屡发生。
三、政府采取积极措施环境问题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政府也正在加强环保工作。
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环保的投入力度,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和文件,进行了相关制度和机制改革,逐步建立了环境保护体系,环保成效显著。
四、企业加强环境治理企业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企业加强环境治理是缓解环保问题的有效途径。
目前,国内一些大型企业在环保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比如华为、海尔,把环保理念融入公司的经营管理中,把环保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改变了原来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发展模式。
这种企业的加入不仅可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和环保实践经验,也能够改变整个行业庸俗化、无序化的情况。
五、大众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随着大众环保意识的提高,环保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大家日常生活中从使用环保袋、低碳出行等方面关注环保,对较大企业实行全方位环保压制,将环保问题作为关注重点。
综上,中国环境保护问题还存在很多挑战,但是政府、企业和大众都意识到了环保问题的迫切性,相信在未来,中国环保事业会取得更为显著的成果。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

我国积极与国际环保企业开展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推动我国环保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我国在国际环保领域的贡献与影响力
减排承诺与行动
我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承诺减排目标,并付诸实践,通过大力发展 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等措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积极贡献。
生态修复与保护
我国在生态修复与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如三北防护林体系、退 耕还林还草等工程,为全球生态保护树立了典范。
企业环保责任与实践
责任担当
企业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责任,积极履 行环保义务,投资研发环保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的污染 排放。
绿色生产
企业应建立绿色生产体系,采用环保原材料,优化生产流 程,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推广循环经济模式。
信息公开与透明
企业应主动公开环境信息,接受社会监督,加强与政府、 公众和其他利益相关方的沟通与合作,共同推动生态环境 保护。
全球责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 国家,我国在全球环保事业中承担着 重要责任。保护生态环境,也是履行 全球环保责任的表现。
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是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旦生态环境恶化 ,经济发展也将受到限制。
因此,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加强生态 环境保护,以实现我国生态环境的持 续改善。
02
生态环境保护的战略与政策
生态破坏
大规模的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一些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湿地减少 ,森林砍伐等现象依然存在。
03
气候变化
全球气候变化也对我国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率
和强度增加,给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压力。
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
健康影响:恶化的生态环境将直接威 胁到人们的身体健康,空气、水的污 染将引发更多呼吸道、皮肤等疾病。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资源浪费等问题影响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也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中国政府不断采取措施,加大环保投入,推动绿色发展,努力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本文将对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和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分析,并探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政策措施。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现状1.环境污染严重在中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汽车尾气、农业化肥农药的使用、生活垃圾等都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污染问题更加突出,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2.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由于过度开发和人为破坏,一些生态系统出现了退化现象。
湿地的减少、森林的砍伐、草原的退化等问题,直接影响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一些特有的植物和动物濒临灭绝,自然资源的枯竭也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
3.资源浪费严重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的状况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尤为突出。
在资源利用上存在着极大的浪费现象,能源消耗大、水资源浪费严重等问题频发,对资源的过度开采和过度使用导致了资源的日益枯竭,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可逆转的破坏。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和成效为了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新时代的环保目标。
1.加大环境保护投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的投入,建设环境监测体系和治理设施,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环境执法,大力整治环境违法行为,严惩环境污染行为。
政府还鼓励企业加大环保投入,推动企业实施绿色生产,实现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
2.推动绿色发展中国政府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动绿色经济,提倡绿色产业,支持环保科技创新,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在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加快绿色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排放。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

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与保护措施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的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作为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和多样生态系统的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我国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政府和社会各界采取的保护措施。
一、现状分析1.1 水资源水资源是维持生态平衡和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
然而,在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水资源短缺、水污染、水生态破坏等问题成为阻碍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据统计,我国有超过60%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水质严重超标的湖泊和河流数量居高不下。
1.2 大气污染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排放大量污染物已经对我国的大气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我国的大城市常年笼罩在烟尘和雾霾中,大气质量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
据统计,我国每年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早逝人数高达百万。
1.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基石,也是生态平衡的体现。
然而,由于过度开发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的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态系统的恶化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灾害。
二、保护措施为了应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开始采取一系列的保护措施。
2.1 水资源保护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污染问题,政府加大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
在立法上,我国通过了《水污染防治法》和《水土保持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来加强水资源保护工作。
此外,政府还鼓励节水措施的普及和推广,并加大对水环境治理的投入。
2.2 大气污染治理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来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例如,实施了严格的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加强了工业和车辆尾气的监管,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空气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提醒公众关注空气质量。
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政府加强了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法规,限制捕捞和砍伐等破坏性行为。
此外,政府还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民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摘要】我国环保工作当前面临着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浪费严重、环保法规执行不力和环保意识待提高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政府监管,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
只有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美丽中国的目标。
通过加强环保工作的对策建议,我们可以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环保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环保工作, 环境污染, 资源浪费, 环保法规, 环保意识, 政府监管,绿色发展, 对策建议1. 引言1.1 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与对策建议我国环保工作现状问题严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我国面临着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多种环境问题,大气中的PM2.5和PM10浓度居高不下,许多城市的水质严重受到污染,一些地区的土壤含有重金属超标等严重污染情况,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我国资源消耗量大,资源利用效率低,特别是一些行业存在着严重的资源浪费现象,比如水资源浪费、能源浪费、食品浪费等,需要加强资源的合理利用和节约。
环保法规执行不力。
我国虽然颁布了许多环保法律法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问题,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境法规缺乏重视,环保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环保意识待提高。
我国部分地区和人群对环境保护意识不强,存在着“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亟待提高。
针对以上问题,加强环保工作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政府监管,提高环保意识,促进绿色发展等。
在未来的环保工作中,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
2. 正文2.1 环境污染问题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是我国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扩张,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空气污染是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工业排放、机动车尾气、燃煤排放等都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对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分析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并探讨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水环境污染水是生命之源,但在中国,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
许多河流和湖泊受到了废水排放和工业污染物的严重污染。
一些地方的水源已经丧失了生活和生产用水的功能。
此外,大量的化学物质和农药通过农田和城市排水进入江河湖海,严重破坏了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解决水环境污染的关键在于加强水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政府应该加大对企业和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教育力度,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加大对污染企业的处罚力度。
同时,投资加大水环境治理的力度,加强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维护。
二、大气污染近年来,中国的大气污染问题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工业排放、车辆尾气和农业燃烧等因素导致了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浓度上升,严重影响了人民的健康。
许多城市都面临着雾霾的困扰,能见度下降,居民户外活动受到限制。
解决大气污染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
首先,加强工业企业和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控制,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
其次,提高大气污染监测能力,及时发布空气质量信息,提醒市民做好防护措施。
此外,积极推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促进跨地区、跨部门的大气污染治理合作。
三、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生态破坏和物种灭绝问题严重。
森林砍伐、草原退化、湿地消失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一些珍稀濒危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
保护生物多样性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加强自然保护区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加强执行,加大对非法狩猎和偷猎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人们参与到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来。
四、废弃物处理废弃物处理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环境问题。
中国废弃物的产生量巨大,但处理能力有限。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

中国环境保护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问题逐渐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本文将对中国环境保护的现状进行论述,从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以及垃圾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大气污染大气污染是中国面临的一大环境挑战。
由于工业生产和汽车尾气排放等原因,中国许多城市空气质量严重下降,给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
据统计,在中国,空气污染导致的疾病和早逝的人数每年超过百万。
为了应对大气污染,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加强工业企业的环保监管,确保其废气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此外,还推广电动车等低排放交通工具,减少车辆尾气排放。
二、水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是中国另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工业用水的增加,中国的水资源供应逐渐不能满足需求。
很多城市和农村地区都面临严重的水危机,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了断水的情况。
为了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保持水环境的生态平衡。
其次,加大水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鼓励人们减少用水。
此外,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的调配,通过引水工程将水源调配到干旱地区。
三、土壤污染土壤污染是中国环境保护的又一个焦点。
由于工业废弃物、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以及垃圾填埋等原因,中国的土壤质量受到了严重破坏,对农业生产和健康造成了威胁。
中国政府通过加强土壤污染的监测和治理,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标准来保护土壤环境。
此外,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对化肥的使用,以降低土壤污染的风险。
同时,加强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再利用,减少垃圾对土壤的污染。
四、垃圾问题垃圾问题是中国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习惯的改变,垃圾产生量快速增加,许多城市的垃圾处理能力已经到达极限。
垃圾围城的现象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垃圾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加强垃圾分类和回收利用,减少垃圾的产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中国环保现状/view/e0853d2d0066f5335a812165.html二、中国环保现状与前景小学识字课本告诉我们,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
但是,最新信息告诉我们,在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的重重侵袭之下,我们这960万平方公里遍体鳞伤,完好的肌肤所剩无几,生态环境脆弱区已占国土面积的60%1)2上。
如果不奋起救治,国将不国!(一)、灾难就在前头我国的生态环境灾难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沙漠可能吞没中国土地沙化是我国特别是西北地区当前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不断加剧的沙尘暴、不断扩展的沙化土地使得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了极大危害。
建国以来,我国沙漠面积已由15亿亩扩大到25亿亩,全国已有66.7万公顷耕地、235万公顷草地和639万公顷林地变成流沙。
荒漠化年均扩展速率达4%以上。
由于风沙的影响,许多地方人畜已失去生存条件,农牧民被迫迁往他乡,成为“生态难民”。
现在我国从西北、华北北部到东北平原的西部,分布着沙漠、戈壁和荒漠化土地200多万平方公里,已是国土面积的1/4。
而且土地沙漠化面积还在继续扩大,上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中期每年扩大1560平方公里,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每年扩大2100平方公里,90年代末每年扩大3460平方公里。
绵延万里的沙漠正在向中华腹地进军,最近的沙漠距天安门仅70公里,以致一些人发出了迁都的呼声。
近几年来,我国对荒漠土地治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l的成绩,但总的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每年新增的荒漠化面积相当于丢失一个中等县,几乎每分钟就损失4.5亩寸金之地,许多生态性灾难频繁发生。
过去几十年里,国家对沙漠化防治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但研究显示,仅有约10%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治理,12%的沙漠化土地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态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最近在对40年来中国681个气象站气象实测资料综合分析后,中国科学家发现,青藏高原已成为新的风沙策源地。
青藏高原荒漠化土地已达到50多万平方公里,占青藏高原总面积的二成,比上世纪70年代净增近4万平方公里,增长率超过8%。
青海湖已在日渐浓缩,趋向干涸。
如不能采取有效措施阻止整个青海湖干涸,西北、华北、东北地区和整个青藏高原乃至大半个中国全变成沙漠就指日可待了(2006年6月《科技中国》第6期)。
可以说“沙漠正在包围中国”决不是危言耸听! 2.水资源缺乏且严重污染虽然中国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二,但人均占有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33%。
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的严重缺乏,特别是北方地区,其农业占全国的66%,而水资源供给的80%却在南方,主要在长江流域。
中国的粮食生产严重依赖水资源,大约80%的粮食产自水浇地(这一数据在美国是20%,在印度则是60%)。
从1982年到2000年,黄河每年有2/3的时间干涸。
与20世纪50年代初相比,全国湖泊面积减少15%,长江中下游的湖泊数量减少一半以上,天然湿地面积减少26%。
全国每年平均消失20个天然湖泊。
建国以来,已有1000个湖泊干涸。
中国北方的蓄水层被消耗的速度要快于它能得到补给的速度。
海河流域的水位线下降了50至90米,许多城市,如天津和济南发生了严重的地表沉降。
中国水资源使用效率很低。
有专家估计中国用来灌溉的水资源的60%由于种种原因而浪费掉了。
中国也长期受到洪水的困扰。
2003年7月的洪水影响了中国南方、东部和中部的一亿人口。
对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森林的过度采伐加剧了洪水的发生。
从20世纪80年代起,这些流域森林覆盖率减少了30%。
据《2006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全国水资源总量25567亿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9%;全年总用水量5716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1.5%。
这一增一减之中,不难看出我国水资源的严重危机。
据环境保护总局发布的《2006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全国近14万公里河流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江河水系中,劣五类水质占41%。
在被统计的我国131条流经城市的河流中,严重污染的有36条,重度污染的有2l条,中度污染的有38条。
污染率达到总水系面积的87%。
淮河是中国投人最多、开展污染治理最早的河流,但如今仍是受污染最严重的河流。
淮河在评价的2000公里河段中,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79.7%的河段不符合渔业用水标准,32%的河段不符合灌溉用水标准。
10年前,淮河还生长着60多种鱼类资源,如今这些鱼类几乎绝迹。
当地有句民谣:“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淮河流域许多地区癌发病率比正常地区高出十几倍到上百倍,一些村庄2/3的人肝肿大,让人闯之莫不心酸。
全国地下水资源与环境调查评价显示,我国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为每年3530亿立方米,但却有一半地区的浅层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城市最为严重。
海洋的污染状况也不容乐观。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调查结果表明,珠江口海域有95%的海水被重度污染。
曾经是我国富饶“海上粮仓”的东海,却在每年4月到6月赤潮频发。
专家指出,全国的污染通过河流向沿海集中的结果,是中国水污染的“最后一道防线”已被无情撕破。
水污染直接危害的是百姓饮水安全。
国家水利部披露出一组令人惊心的数字:目前全国有3.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其中约6300多万人饮用高氟水,200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
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国情研究报告称:我国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的水仅占1 0%,基本符合标准的占20%,不符合饮用水标准的达70%。
以地下水为饮水的城市,90%1~2上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而且污染逐年加重。
3.大气污染会杀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国际通行的衡量空气污染的标准,是测量每立方米空气中所含的悬浮微细粒子。
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是20微克。
中国只有1%的城市居民生活在40微克的标准以下,有58%的城市居民生活在100微克标准以上的空气中。
近年来“灰霾”这个词在各种媒体上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
雾主要是由水滴组成的,而霾主要是由干粒子组成的。
现在雾和霾已纠缠在一起形成了灰霾天气。
仅2007年12月,广州的灰霾天就达到22天。
2006年,深圳灰霾天气是164天,2007年已达23l天。
深圳灰霾天气不是单独的,珠三角城市都受到了这种区域性灰霾的影响。
工业发展超过环境负荷,珠三角从机械污染、化学污染过渡到多种污染并存局面。
世界发达国家完成这一污染过程花了200年,我们只花了30年。
城市密集成群,减少了以前存在于城乡结合部的空气污染缓冲区,一方面造成污染物不易扩散,另一方面也把很多城市连成污染的整体。
灰霾的形成会对各种传染疾病的流行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大气环境中,人的机体抵抗力必将大为减弱。
我们人每天需要呼吸15立方米空气,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吸尘器,每天要过滤15立方米空气,这样持续下去,细粒子污染对身体的危害要比切尔诺贝利核辐射严重。
影响最大的是人类生理年龄的两端——孩子和老人。
大气污染对北京市民的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脑系统疾病造成的死亡率影响,分别为每天增加41和59人,过早死亡的经济损失分别为2550万元和3691万元。
大气污染引起的居民健康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2004年,中国城市由于空气污染共造成35万多人死亡,约64万人因呼吸和循环系统疾病住院,25.6万人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国家环保专家进一步证实,“近年的数据与2004年大体相似”。
1952年12月伦敦“雾都劫难”,有4700多人因呼吸道病而死亡,灾后几个月,又有8000多人死于非命。
当时英国雾中烟尘颗粒物浓度是每立方米4毫克。
2007年12月28日我国北方某特大城市个别测站的小时峰值浓度已经达到了每立方米l毫克。
伦敦雾中的污染物以燃煤产生的硫化物为主,我国城市空气中的污染物成分更复杂了,污染状况甚至还要严重。
我们要警惕伦敦雾灾在中国重演,不能等到出现事故以后再被动地应付。
(2008年4月3日《南方周末》)。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0ECD)经过18个月在中国的实地调查研究,于2007年7月17日公布了关于中国环境政策的报告书《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并在北京与中国政府签订了备忘录。
报告认为,中国政府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中国的大气和水污染状况仍然十分严重。
经合组织的报告预计,中国的空气污染每年将导致2000万人患上呼吸系统疾病。
到2020年之前,污染会导致中国“60万城市人口过早死亡,每年发生2000万例呼吸系统疾病、550万例慢性支气管炎和健康受损病例”。
这可能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损失13%。
报告认为,虽然中国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中国的环境标准,常常更接近某些最贫穷的国家。
我国的生态环境危机之深重,可以概括为“经过多年累积,中国现在已经形成了世界上范围最广、程度最深、影响最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越来越逼近环境安全的底线。
”(2008年3月《绿叶》月刊第3期第71页)即:灾难就在前头。
环境问题在中国已不是单一的经济问题,随着民众环境意识的觉醒,环境问题正在变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且很可能演化为有损社会和谐的社会危机。
更为严重的是,如果环境污染在中国造成的危害过大,很可能全面颠覆中国多年改革获得的小康成果,而成为一个具有爆炸性的政治问题。
(二)、软约束难治硬污染自有环境污染以来就有环境保护工作,环保工作也并非没有一点成就,但生态环境形势整体上却在恶化,每况愈下。
生态保护的速度与生态破坏的速度之比,犹如龟兔赛跑。
原因何在?说透了。
就是我们抓生态环境保护的这一手很软,谓之“软约束”;而人家搞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那一手却很硬。
软约束碰上了硬污染,哪有不败之理?“软约束”主要表现在5个方面。
1.行政处罚上限太低当前我国环保立法存在的首要问题,是法律上设定的行政处罚上限太低,致使环境违法成本低,守法执法成本高。
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环境违法的平均罚款不及治理成本的10%,不及危害代价的20%。
一个每天排放5000—6000吨废水的中小型企业,按照每吨水处理费用2元的标准计算,一年就需花费污水处理费300多万元,而有的大型企业治污设施每天运行费用就在10万元左右,一年则高达3000多万元。
对污染大户来说,闲置污染防治设施一天就可以节省几万甚至十多万元。
但是,按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对于擅自拆除、闲置水污染防治设施,排放污水超标的,最高只能罚款10万元,远不如一天偷排所节省的运行费用。
据报道,前不久广州的一次强制查封排污企业的过程遭到违法者的抵触,一家工厂负责人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宁可继续生产也不愿治污,大不了继续受罚,反正环保罚款的钱远远不如停业整顿的损失和环保设备的购置维护费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