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全)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综合检测含详解

高考语文总复习-文言虚词综合检测含详解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5分,共10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既自以心为形役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B.①觉今是而昨非②门虽设而常关C.①或命巾车,或棹孤舟②或植杖而耘耔D.①乐琴书以消忧②木欣欣以向荣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B.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若夫淫雨霏霏C.莫能与之争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D.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3.下列句子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③失其所与,不知④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⑤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⑦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⑧其孰能讥之乎⑨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⑩其可怪也欤A.①②/③⑥/④⑦/⑤⑨/⑧⑩B.①②/③④/⑥⑦/⑤⑨/⑧⑩C.①②/③⑥/④⑨/⑤⑦/⑧⑩D.①②/③⑦/④⑥/⑤⑨/⑧⑩4.下列各组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蟹六跪而二螯B.王好战,请以战喻以弱天下之民C.木受绳则直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D.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5.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楚之精英②杳不知其所之③秦人视之亦不甚惜④多于南亩之农夫⑤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⑥欲人之无惑也难矣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⑧夫晋,何厌之有⑨公将鼓之⑩句读之不知A.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B.①④⑦/②⑤/③⑨/⑥⑧⑩C.①④/②⑤/⑥⑦/⑧⑩/③⑨D.①④⑦⑩/②③⑨/⑤/⑥⑧6.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①不拘于时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B.①鸷鸟之不群兮②舞幽壑之潜蚊C.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振长策而御宇内D.①欲人之免惑也难矣②固一世之雄也7.下列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弃甲曳兵而走③蟹六跪而二螯④水为之,而寒于水⑤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⑥皆明智而忠信⑦吾尝跂而望矣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③⑥/②⑦/④⑤/⑧B.①③⑦/②⑥/④⑤/⑧C.①③/②⑥⑧/④⑤/⑦D.①⑥/②④⑦/⑤/③⑧8.下列句中加粗的词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A.①问君西游何时还②开国何茫然B.①但见悲鸟号古木②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C.①难于上青天②以其无礼于晋D.①其险也如此②其孰能讥之乎9.下列句中句子中划线字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不如因而厚遇之B.今君乃亡赵走燕乃使其从者衣褐C.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D.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赵强而燕弱10.下列各句加粗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秦亦不以城予赵②以勇气闻于诸侯③宁许以负秦曲④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⑤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⑥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⑦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⑧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⑨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A.①/②⑤/③④⑧/⑥⑦⑨B.①②⑤⑨/③④⑦/⑥⑧C.①②⑥/③④⑦⑧/⑤⑨D.①/②⑤/③④⑦⑧/⑥⑨11.下列各项中加粗字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②趋而辟之B.①是鲁孔丘与②丘不与易也C.①子之武城②不得与之言D.①而谁以易之②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12.对下列语句中加粗“为”字的用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②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③乃为装遣荆轲④乃令秦武阳为副⑤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⑥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⑦嘉为先言于秦王曰⑧愿举国为内臣⑨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⑩卒惶急不知所为A.②③④⑥⑧⑩都是动词B.②与⑩、④与⑧用法一致C.①表被动,⑦与⑨用法一致D.⑤⑦⑨都是介词,翻译为“替”13.下列各组加粗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B.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使工以药淬之C.不如因善遇之因击沛公于坐,杀之D.谁为大王为此计者窃为大王不取也14.下列各项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项王乃大惊日A.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汉军乃觉之C.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D.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5.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C.以五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6.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其”字的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后四年,而归视汝②止一岁,请归取其孥③如吾之哀者,其能久存乎④敛不凭其棺,窆不临其穴⑤自今已往,吾其无意于人世矣⑥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A.①⑥/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⑤/⑥C.①/②④/③/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17.下列句中加粗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人,火尚足以明也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C.褒之庐冢也D.人之愈深,其进愈难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君子博学而曰参省乎己;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C.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D.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9.下列句中加粗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今其智乃反不能及②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位卑则足羞C.①其皆出于此乎②余嘉其能行古道D.①师道之不复,可知矣②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20.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①人非生而知之者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C.①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②其可怪也欤D.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答案与解析1.C【解析】A项,为①表被动;②介词,为了。
3-2-2第二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课后作业

第3篇 第2章 第2节一、专题训练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 徐公何.能及君也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C.⎩⎪⎨⎪⎧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 此乃.天也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答案】C【解析】C.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A.“似乎,好像”;连词,“假如”。
B.“怎么”;“多么”。
D.动词,“是”;副词,“甚至,乃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森然.欲搏人杂然.相许B.⎩⎪⎨⎪⎧ 儿寒乎.?欲食乎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C.⎩⎪⎨⎪⎧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盘盘焉.,囷囷焉 D.⎩⎪⎨⎪⎧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公子畏死耶?何泣也. 【答案】A【解析】A.均是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B.语气词,表疑问语气,译为“吗”;助词,用于形容词后。
C.助词,表陈述语气,不译;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D.助词,表感叹语气,不译;助词,表疑问语气,不译。
3.下列各句中的“其”按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②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③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⑤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⑥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⑦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⑧其.孰能讥之乎 A .①//②//③⑧//④⑥//⑤⑦B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C .①④//③⑦//②⑧//⑤⑥D .①③//②⑥//④⑦//⑤⑧【答案】B【解析】①代词,“那”,代指“慧褒埋葬的时间”;②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中的”;③副词,“恐怕,大概”,表示揣测、估计;④代词,“那些”;⑤代词,代指“自己”;⑥代词,代指“自己”;⑦代词,“他们”,代指“古人”;⑧副词,“岂,难道”,表反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4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4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此题采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如误选A项,原因大多是未能区分“以”用作介词和用作连词的区别。
这两句中的两个“以”字,词性均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意义与用法相同。
“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字均表示目的。
如未能判断出B项为正确答案,主要是未能掌握“于”用作介词时的用法归类情况。
虽然B项中的两个“于”字,词性均为介词。
“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表示动作“降”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而后一句“内惑于郑袖”指“被郑袖所迷惑”,“于”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
“于”表示被动。
因而两个“于”字用法不同,其用法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C项中的两个“乃”字均为副词,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
上一句“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是承“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而来,田单于是“收城中得千余牛”。
后一句“乃夜驰之沛公军”,是因为“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故项伯为通知张良而“夜驰之沛公军”。
两个“乃”字用法相同,属于“乃”用作副词时最常见的用法,当不难区分。
如误选D项,则是对于“因”字用作介词和用作副词的不同用法未能清晰辨别。
这两句中的两个“因”字,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可译为“于是”“就”。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承接上文“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所触尽死伤”之后进行的动作。
“相如因持璧却立”,承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作出的反应,两个“因”字用法相同,不应当与介词“因”相混淆。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 文言虚词类试题 专项练习(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2023高考复习文言虚词类试题专项练习1、下列“之”字的用法和意义与“何陋之有”的“之”字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填然鼓之,兵刃既接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D.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对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为”字意义、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②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③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④谁为大王为此计者⑤若属皆且,为所虏⑥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A.①/②④/③⑥/⑤B.①⑤/②④/③⑥C.①/②③④/⑤⑥D.①⑤/②③④⑥/⑤3、下面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使妇人载以过朝厚敛以雕墙B.谏而不入问其名居,不告而退C.公嗾夫獒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D.子为正卿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4、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能顺木之天B.其培之也C.虽曰爱之D.其实仇之5、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 最恰当的一组是( )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
有官君子, 审择焉。
A.之与而B.者与其C.之所其D.者所而6、指出下列加粗词语在句中的用法和意义。
(1)之①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②由是观之③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2)以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②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7、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焉"的理解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
B.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C.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D.复驾言兮焉求8、下列对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况阳春召我以烟景以:介词,拿,用B.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以:介词,凭借C.大块假我以文章以:介词,把D.开琼筵以坐花以:连词,表承接9、下列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10、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句读之不知不如登高之博见也B.吾尝终日而思矣顺风而呼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11、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B.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C.惜其用武而不终也D.战败而亡,诚不得已12、下列各句中“与”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C.莫能与之争D.当与秦相较13、其他重要实词和虚词①静:定而后能静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安:静而后能安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③虑:安而后能虑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④格物:致知在格物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⑤本: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⑥今: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连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⑦端:仁之端也名词,____________________⑧达:泉之始达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14、下列对各组句子的比较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胡不归②奚惆怅而独悲——“胡”“奚”的意思都是什么。
高考语文一轮专题训练:专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专题十五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而1.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②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③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④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⑤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⑥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⑦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⑧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A.①⑦/②④/③⑤/⑥⑧B.①⑦/②③/⑤⑧/④⑥C.①⑥/②④/③⑦/⑤⑧D.①④/②③/⑥⑦/⑤⑧2.下列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字相同的一项是( )A.犹且从师而.问焉B.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D.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二、何1.下列句中加点词“何”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A.徐公何.能及君也B.大王来何.操C.姜氏何.厌之有D.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B.⎩⎪⎨⎪⎧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 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C.⎩⎪⎨⎪⎧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D.⎩⎪⎨⎪⎧徐公何.能及君也何.以战三、乎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技盖至此乎.将军迎曹,欲安所归乎.B.⎩⎪⎨⎪⎧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C.⎩⎪⎨⎪⎧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D.⎩⎪⎨⎪⎧儿寒乎.?欲食乎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乎”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相与枕藉乎.舟中 ②曰:壮士,能复饮乎.③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④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四、乃1.下列各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三项是( ) A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B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E .使杞子、杨孙、逢孙戍之,乃.还 F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G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H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2.解释下列各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高考语文总复习 1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

高考语文总复习 11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同步训练 新人教版板块一 教材过关1.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与“申之以.孝悌之义”中的“以”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B .王好战,请以.战喻C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D .忽魂悸以.魄动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连词。
题干和B 项中“以”是介词,表工具、方式,可译为“用……”。
A.连词,表目的,可译为“以便”“来”“用来”。
C.介词,表原因,因为。
D.连词,表并列,而、又。
答案:B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燕王欲结于.君②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B.⎩⎪⎨⎪⎧①良曰:“长于.臣。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C.⎩⎪⎨⎪⎧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②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D.⎩⎪⎨⎪⎧①君幸于.赵王②不求闻达于.诸侯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
介词。
①表被动/②表范围,在。
A.介词,表对象,跟、同。
B.介词,表比较,比。
C.介词,表对象,对、对于。
答案:D3.对下列句子中“乎”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③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④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助词。
乎:①②介词,相当于“于”。
③助词,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④用作形容词词尾,可译为“……的样子”“……地”。
答案:B4.下列句中加点词,与“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中“因”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B .欲因.此时降武 C .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D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介词、副词。
题干中的“因”为副词,有“于是”“就”的意思,A 项与之相同。
【语文】高三专题训练(7):理解常见实、虚词在文中的含义04

高三语文专题训练(8)—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虚词在文中的用法1.给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它的意思(1)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2)秦王不悦.(3)后虽小差.,犹尚歹奄。
(4)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5)距.关,勿内.诸侯。
(6)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7)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8)君子生.非异也。
(9)疏条交映,有时见.曰。
(10)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①将军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②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B.①每一令出,平伐.其功②愿无伐.善,无施劳C.①此五霸之伐.也②其后秦伐.赵,拔石城D.①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②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3.下列各组句中加点字意义与例句中相同的一项是()①例:仙之人兮列.如麻A.不与廉颇争列.B.列.缺霹雳,丘峦崩摧C.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D.上官大夫与之同列.②例: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否?A.寒暑易.节,始一反焉B.采掇者,易.辨识耳C.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D.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③例:会.宾客大宴A.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B.会.其怒,不敢献,君为我献之C.会.数而礼勤,物薄而情厚D.会.于西河外渑池④例: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A.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B.履至尊而制.六合C.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D.秦有余力而制.其弊4.从备选答案中选出加点字的正确义项①不能竟书.而欲搁笔()A.文字B.信C.写D.书籍②持就.火炀之()A.接近B.就职C.成就D.接受③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A.迎接B.违背C.预先D.向相反方向活动④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A.设置B.释放C.驿站D.放弃⑤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A.经由B.道路C.思想D.规律5.加点词与现代汉语意义都相同的一组是()①非常..无悔矣..之谋难于猝发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③何不按兵束甲,北面..王..而事之④璧有瑕,请指示⑤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2020】最新正确使用虚词测试题高考语文总复习高考语文专题训练Word版

C.况味 流传 借以 D.滋味 留传 以便
答案C
A.核实 委屈 收集
B.核实 委曲 搜集
C.核定 委曲 收集
D.核定 委屈 搜集
答案B
8、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美国前外交官约瑟夫说,一些有关伊拉克核武器的情报被 ,从而达到了夸大伊拉克威胁的目的。
②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证券监管机构的某些强制执行 ,亟须加以规范。
③各国文化以分流和相互联合的方式共存,在全球化之下本土文化不可能消亡, 可能衍生出新质文化。
6、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陈老师说,这部著作虽语言直白,但内容 ,中学生现在还难以理解。
②为积极应对禽流感疫情,从中央到省市各级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 家禽业健康发展的有关政策。
③一座占地面积 600个足球场,融商务贸易、金融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地下城刚刚 专家论证,预计4月初破土动工。
A.曲解 权利 而且
B.曲解 权限 反而
C.误解 权限 而且
D.误解 权利 反而
答案B
9、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长久以来,露天早点摊卫生差、质量差、影响环境等问题一直 着这里的居民。
②现在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比较 ,但我们应该牢记“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导。
③ 信息时空阻隔地迅速扩散。
B.造成这次车祸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司机极度疲劳且酒后驾车。
C.理论是有层次的,但判定理论高低,不是根据运用了多少概念并采用了哪种研究方法。
D.他不但能够把退休的老年人非常和谐地组织起来,而且这些老年人也能积极与他配合。
A(B“由于”多余。C“但”应为“而”,此不是转折关系。D两个分句间不是递进关系,而是并列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测试题4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
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B.遣使约降于.燕。
故内惑于.郑袖。
C.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五千人因.衔枚击之。
相如因.持璧却立。
【答案】B
此题采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考查学生生对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如误选A项,原因大多是未能区分“以”用作介词和用作连词的区别。
这两句中的两个“以”字,词性均为连词,表示目的关系,意义与用法相同。
“缓攻即墨”的目的在“待其事”;“穷予生之光阴”的目的在“疗梅”,两个“以”字均表示目的。
如未能判断出B项为正确答案,主要是未能掌握“于”用作介词时的用法归类情况。
虽然B项中的两个“于”字,词性均为介词。
“降于燕”意思是“向燕投降”,表示动作“降”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
而后一句“内惑于郑袖”指“被郑袖所迷惑”,“于”字的作用是在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施事者。
“于”表示被动。
因而两个“于”字用法不同,其用法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
C项中的两个“乃”字均为副词,表示先后相继的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
上一句“乃收城中得千余牛”,是承“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而来,田单于是“收城中得千余牛”。
后一句“乃夜驰之沛公军”,是因为“项伯……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故项伯为通知张良而“夜驰之沛公军”。
两个“乃”字用法相同,属于“乃”用作副词时最常见的用法,当不难区分。
如误选D项,则是对于“因”字用作介词和用作副词的不同用法未能清晰辨别。
这两句中的两个“因”字,表示两个动作或两件事情的承接,可译为“于是”“就”。
“五千人因衔枚击之”,是承接上文“牛尾炬火光明炫耀,……所触尽死伤”之后进行的动作。
“相如因持璧却立”,承上文“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之后作出的反应,两个“因”字用法相同,不应当与介词“因”相混淆。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见其客朱亥,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
B.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C.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D.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烧尽北船,延及.岸上营落。
【答案】A
采用将选文中的虚词用法与课内例句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的方式,一方面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辨析能力,另一方面把课内学过的已有知识与现在面临的新问题串连起来,考查学生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故以为汝粮耳”,“故”为连词,表示结果,可释为“所以”;“故久立与其客语”出自《信陵君窃符救赵》,“故”是副词,表示特意做某事。
“故”的这两个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
如未能判断为正确答案,当是在解题时缺乏语境意识和语感意识。
如误选B项,则是对于“每”字用作副词时常见的分别译作“每每”和“每当”的两种常见用法区分不清。
这两句中的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胡威“自放驴,取樵炊爨”应是每次至客舍皆如此;《促织》中
“则应节而舞”中的“则”,也应释为“每次……就……”。
如误选C项,其原因大多是未能区分“因”用作介词和用作副词的区别。
这两句中的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之义。
如误选D项,则是在解题时缺乏语境意识和语感意识。
这两句中的两个“及”字都是介词,都表示涉及。
“及”的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当不难判断。
思海泛舟
3.(2005年山西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向取白衫,且.止之也
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
B.唐临,京兆长安人,周内史瑾孙也.
西伯,伯也.,拘于麦里
C.令因.请假,临召囚悉令归家耕种
王授壁,相如因.持壁却立
D.以.畴昔相委,故授卿此任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答案】A
【解析】第一个“且”意为“应该”;第二个“且”为“将要”。
4.(2005年湖南卷第12题)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
A.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
B.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
C.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
D.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
【答案】D
【解析】D,取消句子独立性。
A.代词,它。
B.的。
C.的。
5.(2005年湖北卷第12题)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吾少林出也。
有薄技,请以.相授
独是成氏友蠹贫,以.促织富
B.师所.能者,我已尽能之
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掩口胡卢而笑
C.李在侧,不觉技痒,意气而.进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而.奉行者即为定例
D.幸先以我名告之.
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答案】B
【解析】两个“所”均是“所+动词”的形式,和后面的动词译成代词“……的”。
A.前一句中的“以”为词把。
后一句中的“以”为介词因为。
C.前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后一句中的“而”为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D.前一句中的“之”为代词“他”。
后一句中的“之”为助词“的”。
6.(2006年辽宁第11题)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步担干饭
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
B.因.执手涕泣而去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此则.京邑之人也
无以,则.王乎
D.安有葬父河南而.随母还齐
某所,而.母立于兹
【答案】A
【解析】A均为“于是”。
B、于是/经,通过 C、(就)是/那么 D.可是/你
7.(2006年湖南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B.亦每缀以.排比之句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C.不言法而.法未始或紊
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D.上与.《诗经》、《周易》同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用法的理解,能力层级为B级。
B项的两个“以”均为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都可以理解为“用”“拿”等。
A项的两个“乎”字,前者为介词,表时间,可译为“到”;后者为语气词,相当于“呢”。
C项的两个“而”字均为连词,前者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后者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D项的两个“与”字,前者为介词,表示比较的对象,可译为“跟”,后者为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和”。
8.(2006年浙江卷第12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B.尔不谨,褰帷而.放之人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C.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
其.孰能讥之乎
D.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答案】B
【解析】B项中的“而”连词,表示相承关系;A项中的“也”均为句末语气词,但第一个表示陈述语气,第二个表示肯定、感叹语气;C项中“其”,第一句中为代词,指一般人,第二句中为副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D项中的于均为介词,第一句中引出动作的对象,第二句中“于”和“见”组成表示被动的“见……于”句式。
9.(2006年重庆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人已去,追而还之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昼则.默诵,夜则闭户
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纟希
C.不得已而.为盗耳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D.为.之大恸,出私钱以济之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答案】B
【解析】A.前一个其:那,后一个其:他的。
C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却。
D 前一个为:替,后一个为:被
10.(2006年广东卷第9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答案】B
【解析】B中的“因”分别是连词于是、介词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