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易经》英译研究综述(1985-2014)

合集下载

国内外英译《周易》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国内外英译《周易》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国内外英译《周易》的现状与几点建议
目前国内外诸多与<周易>有关的各类英译与英文刊物,在基本词汇和用语方面尚处于纷繁凌乱的状态.由于词汇术语的不统一,一语多译现象严重,往往给非汉语读者在阅读与理解上带来极大的障碍与困难.本文列举了几项比较突出的例子加以分析,尤其对"易学"一词的翻译,笔者尝试杜撰了一个英文新学名-"Yimutology".为了使易学真正走向世界,易学界应该和英语*界结合,共同探讨研究<周易>的学术翻译,并制定出一套统一、标准的易学用语与术语.。

《易经》英译的诗学探究

《易经》英译的诗学探究

On the Poetics of Yi Jing
作者: 任艳霞
作者机构: 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出版物刊名: 阴山学刊:社会科学版
页码: 48-52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3期
主题词:�易经》;诗学;翻译
摘要:�易经》是一部极具文学性兼哲理性的中国古代经典之作。

《易经》因文本的特殊性而导致了其在字词、句式和修辞层面的翻译难度。

因此,语言文字层面,应该注意上古时期文字的特点,在准确把握文字训诂同时发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文化、心理等因素;句式层面应该注重译文对原文的节奏和韵律美的重现;最后还要在修辞层面做到准确把握《易经》卦爻辞中所隐藏的内涵,真正体现其精神思想和实质。

任运忠《易经》英译对比研究

任运忠《易经》英译对比研究

任运忠《易经》英译对比研究作者:肖利君,王琰张娴罗雪滢李文悦来源:《青年时代》2018年第05期摘要:《易经》被誉为“中国文化总源头”,不断完善其英译本是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2015年,任运忠教授出版《英译研究与探索》一书(以下简称任本)以实现重译构想,然而目前鲜有学者对其做出深入系统的分析。

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法和对比研究法,着眼于“再现原作艺术风格、保留相关文化意象以及完善文本结构、卦爻排版”三方面,通过对中国知网《易经》英译相关论文,贝恩斯及理雅各英译本进行选读、对比分析,总结任运忠英译本的成就,以期为更多译本提供借鉴,同时呼吁学界更多关注《易经》英译及其研究,推动《易经》更好地“走出去”。

关键词:《易经》;英译;对比研究;“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无论是广义的翻译,还是狭义的翻译,都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进行的。

”[1]《易经》本身就是部诗歌,具备音美、形美、意美三大特点,这与直白理性的科技、外宣材料截然不同。

受文化环境的限制,理雅各(下文简称理本)和贝恩斯(下文简称贝本)的译本存在着艺术风格、文化意象缺失等不足。

同时理雅各译本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进行转换时极力推崇“信”,即忠实原文,侧重直译,过于理性,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源语言的特点;贝本在艺术风格把握上有所改进,简洁有节奏,诗韵浓烈,可读性强,但同因文化环境所限,其对文言文通假字、句读等方面把握仍不够准确。

相比之下,任运忠的译本(以下简称任本)对文本内的翻译(包括艺术风格、相关文化意象等的把握),甚至文本之外的翻译(提示词)都有明显改进。

本文将立足任本,通过对比研究及实例剖析对其进行赏、析。

一、《易经》英译研究回顾“自16世纪以来,西方人在介绍中国文化时已开始注意《周易》,《周易》在西方的传播中成为‘中学西传’的重要内容。

”[2]“16世纪,利玛窦将《易经》介绍到西方,始创《易经》西行轨迹。

自17世纪至今,《易经》先后被译成多种文字,其中仅英译就有十多个不同的版本。

_易经_英译现状及重译_易经_的构想_任运忠

_易经_英译现状及重译_易经_的构想_任运忠

《易经》英译现状及重译《易经》的构想任 运 忠X(西南科技大学外语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2) 摘 要:当前的《易经》英译本存在不足。

重译《易经》要努力再现原作艺术风格、保留相关文化意象、反映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并补充相关内容。

关键词:《易经》;艺术风格;文化意象;重译中图分类号:H 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785(2006)05-0142-03 《易经》被尊为“群经之首”,在中国数千年的经学时代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自17世纪至今,《易经》被先后翻译成了多种西方文字,其中仅英译就有十多个不同的版本[1](60页)。

在众多的英译本中,最早的权威译本是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的译本(以下称理本),被称为西方易学的“旧约全书”;另一权威译本最初由德国人卫礼贤译成德文,后来由贝恩思夫人翻译成英语(以下称贝本),该译本被称为西方易学的“新约全书”[2](70页),但理本和贝本分别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作品,远不能反应易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建国后国内出版的第一个《易经》英译本是由著名古典英译专家汪榕培和任秀桦合译的(以下称汪本)。

汪本只译经文,且没有任何注释,普通的西方读者很难领会到隐藏在《易经》字里行间的人文精神和哲理。

在全球正掀起一股“中国文化热”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英译《易经》,让广大的西方读者读懂《易经》,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推向世界是时代赋予广大学者的历史责任。

一、当前《易经》英译的失误与不足(一)艺术风格的丧失《易经》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卦爻辞中,其主体结构一般呈现为“象辞—序辞—占辞—验辞”的体例,其中象辞是卦爻辞的首要部分,是对卦、爻辞的时空描述,表现其所蕴涵的物理关系及事理关系[3](207-208页)。

为增强卦爻辞的艺术感染力,象辞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1)叠词。

如震卦卦辞,“震来,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

闵福德《易经》英译与《易经》外译的两个系统-兼论中华古籍外译

闵福德《易经》英译与《易经》外译的两个系统-兼论中华古籍外译

第18卷第2期 2017年3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Yanshan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Vol. 18 No. 2Mar. 2017闵福德《易经》英译与《易经》外译的两个系统—兼论中华古籍外译的当代化取向王晓农(鲁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摘要]闵福德的《易经》英译具有鲜明特色,特别是其“一本双译”的文本构成,即一个译本 包括《易经》“青铜时代”的占筮书译文和“智慧之书”译文,反映了当前《易经》英译的新尝试。

迄今的《易经》翻译分为经传合一、以传解经的译本系统和经传分离、专译古经的译本系统,而两个系统的发展最终可能是“一本一译”。

现有译本多属前一系统,后一系统的译本尚不多见。

为改变这一失衡状态,应着力将20世纪以来《易经》原貌研究的成果纳入翻译,以体现其文献价 值。

而前一系统的发展也应注意保持《易经》本文和《易传》等后世注疏在概念层面的差异,避 免译文的同质化。

推而广之,国内典籍外译界应着力反映近年来学界对原典研究的新成就,而这对中国古籍外语复译尤为迫切。

[关键词]闵福德;《易经》;翻译;系统;取向[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 DIO]10.15883/j.l3-1277/c.20170204806—、弓I言西方对《易经》直接而系统的研究始于16世 纪,其严格意义上的《易经》翻译则始自17世纪来 华的欧洲耶稣会士。

《易经》英译若从麦丽芝(Canon Thomas R.H.MeClatehie) 1876 年译本算 起已逾140年。

西方现在各种形式的英译本已有 上百种,而国内翻译家的英译本较少。

在美国,过 去在一年中只有一、二种《易经》译本问世,而今在 短短七、八年间,每年就有四五种新译本。

[1]300据美 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汉学教授金鹏程(Paul R.Goldin)列出的“十三经主要西方语言译本”可知,在西方 影响较大的英译本主要有理雅各(James Legge,1882)、贝恩斯(Cary F.Baynes,1950,译自卫礼贤 Richard Wihelm德译本)、蒲乐道(John Blofeld,1965)、林理璋(Richard J.Ly皿,1994)、卢大荣(Richard Rutt, 1996)、夏含夷(Edward L.Shaughnessy,1996)、裴松梅(Margaret J.Pearson,2011)等人的译本。

厚翻译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

厚翻译视角下闵福德《易经》英译本研究
Master Degree Thesis
A Study of John Minford's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ick Translation
Grade: 2015 Candidate: Zheng Xu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Speciality: English Translation Supervisor: Ren Yunzhong
Key Words: thick translation; John Minford; The Book of Change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
西南科技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摘要
第 III页
本文从厚翻译视角对闵福德(John Minford)《易经》英译本进行了深入分析, 剖析了译本中的厚翻译现象,分析了译者采用厚翻译策略的原因,总结了厚翻译在 典籍英译和中国文化传播上的积极意义。
1.1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Its Translation into European Languages....................... 1 1.2 Minford and Hi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3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Research Methods..........................................................5 1.4 Thesis Structure.........................................................................................................6 Chapter Two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7 2.1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7 2.2 Previous Studies on Minford's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8 Chapter Three Thick Translation..................................................................................... 10 3.1 Concept and Previous Study on Thick Translation.................................................10 3.2 The Significance of Thick Transl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Classics............................................................................................................11 Chapter Four Thick Translation in Minford's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Book of

《易经》的英译研究与探索

《易经》的英译研究与探索

《易经》的英译研究与探索《易经》为我中华民族的群经之首,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承载着中国人的大智大勇,是中國文化最具民族性的经典代表。

自17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学者就开始不断开拓挖掘这座人类文明与智慧的宝藏。

20世纪中期以来,英语世界的《易经》翻译进入成熟期。

1引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为《易经》的译介与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易经》英译研究从翻译史与译本比较研究并行开始,经过译本比较研究与译文理论研究的过渡,最终发展成为译文理论研究独占鳌头的新格局,并在最近几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迅速走向成熟。

2国外对《易经》的翻译有记载的最早西方人士的《易经》翻译是1626年在中国杭州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翻译出版的拉丁文《易经》。

1882,《易经》英文翻译的代表作是年由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的版本。

从20世纪60年代始,德国传教士卫礼贤和德译英专家贝恩斯的合译本无疑是最受人关注的权威英译本。

国外《易经》最新的英译本是由英国著名汉学家闵福德教授翻译的《易经》。

该译本在2014年底由纽约企鹅出版集团下的维京出版社出版,翻译耗时12年,总共928页,获得了2015年国际笔会福克纳文学奖评选提名。

3国内对《易经》的翻译1993年初,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国内最早的由汪榕培、任秀桦合译的《英译易经》,后又于2007年、2009年再版发行。

1995年,青岛出版社出版罗志野的《易经新译》英译本。

2008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大中华文库》系列典籍翻译丛书推出了由张善文和傅惠生先生翻译的《周易》。

2015年7月四川大学出版社《翻译研究与实践丛书》英译研究与探索出版了由任运忠教授翻译的《易经》,该译本力图用简洁的译文揭示《易经》之本意,并再现其语言风格,是迄今为止国内最新的译本。

4《易经》的翻译研究张的妮、廖志勤将《易经》的研究分为四大类,即《易经》翻译史与国外研究、译本比较研究、译文理论研究和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2014年12月为起点,2017年7月为终点,在中国知网学术期刊总库中以《易经》、《周易》为关键词,搜索到公开发表论文及相关的研究文献17篇,再加上之前66篇,截至目前共有83篇,本论文将选取的有代表性的论文介绍如下:4.1翻译史与国外研究。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张禧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

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中图分类号:1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弓I言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

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

疇徐敏慧(2010)㈱彭颖(2016)®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

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

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 A N G Di — n i a nd LI A O Zhi — q i n。
( 1 . C o l l e g e o f 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 L a w, S i c h u a n Ag r i c u l t u r a l Un i v e r s i t y , Ya ’ a n 6 2 5 0 1 4 。C h i n a )
在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哲学化与伦理化秦汉时期的象数化与谶纬化魏晋时期的玄学化与义理化宋明时期的理学化与图书化之后清代易学对以往的周易研究进行了总结形成了今天枝繁叶茂纵跨儒道释等诸家学说的易学研究体系影响到天文地理医学数学科技等领域为其它经典所不能及
周 易研 究
2 0 1 5年 第 2期 ( 总第 一三 。期)
s t u d y 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s o f Y i j i n g . I n o r d e r t o h a v e a f u l l v i e w o f t h e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s t u d y o f t h e Y / j i n g a n d p r o —
研 究 的发 展 注 入 新 动 力 。
关键词 : 易经 ; 英译 ; 翻译 史 ; 语 料 库
中国 分 类 号 : B 2 2 1 : HI 5 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3 8 8 2 ( 2 0 1 5 ) O 2 —0 0 8 5 ~O 7
A S u r v e y o f t h e S t u d y o f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o f t h e 1 1 / j i n g i n Ch i n a( 1 9 8 5 - 2 0 1 4 )
mo t e i t s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c o m mu n i c a t i o n wi t h t h e wo r l d,t h i s p a p e r -b a s e d on s i x t y — s i x a r t i c l e s f r o m CNKI -m a k e s a
( 2 . C o l l e g e o f F o r e i g n L a n g u a g e s a n d C u l t u r e s 。S o u t h we s t U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I Mi a n y a n g 6 2 1 0 1 0 - C h i n a )
E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s o f t h eⅥ j i n g e x p a n d e d i n En g l i s h c o u nt r i e s e s p e c i a l l y s i n c e t he 1 9 6 0 s . Th e Ch i ne s e s c h o l a r s b e g a n t o
摘要 : 《 易经》 作 为 中华 典 籍 , 外译 历 史 源 远 流 长 。 2 O世 纪 , 特别是 6 o年 代 以 后 , 《 易经 》 在 英 语 国家 的影 响 扩 大 , 国 内学
者开始对《 易经 》 英 译 进 行 研 究 。为 全 面 了解 国 内《 易经 》 英译研 究情况 , 本 文 基 于 中 国知 网 搜 索 的 6 6篇 论 文 , 对 国内 3 O年
国 内 易经 》 英译研究综述 ( 1 9 8 5 — 2 0 1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 )
张 的妮 廖 志 勤。
( 1 .四J I I 农业大学 文法学院 , 四川 雅安 6 2 5 0 1 4 ;2 .西南 科 技 大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四J I I绵 阳 6 2 1 0 1 0 )
《 易经》 英译研究情况进行扫描 , 涉及翻译史与国外研究 、 译 本 比较 研 究 、 译 文 理 论 研 究 和 其 他 文 献 四 个 方 面 。 目前 国 内《 易 经》 英译研究具有研究细致 、 结论一致 、 理论丰富等特点 , 但仍然存在研究成果少 、 刊物分散 、 研究范围窄 、 研 究 程 度 浅 四 方 面 问 题 。本 文 认 为 《 易经 》 翻译 语 料 库 将 成 为 英 译 研 究 的 一 个 重 要 方 面 , 并 呼 吁 学 界 更 多 关 注《 易经》 英译及其 研究 , 为《 易经 》
Ab s t r a c t :Th e Y i j i n g( B o o k o f C h a n g e s ) , o n e o f C h i n e s e C l a s s i c s ,h a s a l o n g h i s t o r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 I n t h e 2 0 t h c e n t u r y .
s u r v e y o f r e s e a r c h o n Y i j i n g E n g l i s h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t h o me i n t h e p a s t t h i r t y y e a r s f r o m f o u r a s p e c t s : t h e h i s t o r y o f t r a n s l a t i o 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