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 刘正国 音乐研究
秦汉以前中国_笛_变迁带来的思考

(一)古笛与音律 古笛对当时五声音阶的音乐理论与乐律的计算 起着有力的证明。当时的音乐家已经有了绝对音高 的概念,准确辨音的能力。出现了转调理论,产生 了管子的“三分损益法”的乐律计算法。《礼记·礼 运》载:“五声、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也”。十 二管即十二律管,体现了周代十二律的音乐理论思 想。 京房是一位乐器改革家、音乐理论家,他最早发 现了“竹声不可以度调”的现象,提出以弦代替。这 理论为后来学者提出新课题。“其后有东魏高闾亦曾 作准定律,然后依准音造笛。又梁五帝作四通(相当 于准音),造十二笛。”古人在实践中发现了竹笛的缺 陷,经过数代人的研究,逐渐使该类乐器精良。由京 房的理论最终形成了晋朝人荀勖的“管口校正”法。 荀勖笛律的重要成就是,在乐器改良中制成了十二 支竖吹笛,用“管口校正”法制造的笛,虽然有一定 的经验性,但这是竹笛制造史上的一大进步。
而成。管数由十多管到二十多管不等,其管长由大及
小,状似鸟翼,湖北随县出土的两支战国箫均为十三
管,各管依次排列。篪、逐 竿篴都是单管开孔的乐器,有 直吹、横吹两种,直吹与单管的龠相同。篪是横吹的 闭管乐器,又说:“杜子春读篴逐 竿为荡涤之篴逐 竿,今时所 谓五孔逐 竿篴。”可以说,直吹或横吹的箫、龠、逐 竿篴在概
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的历史变革期,周王室反而成为弱小之国。各诸侯国 迅速崛起,经济、文化相应得到发展,出现了历史所
50 2005.2 音乐天地
THE WORLD OF MUSIC 研究与探索
谓的“文化下移”、“礼崩乐坏”的现象。公元前 520 年,周景王的庶子王子朝因夺嫡失败,“奉周之典籍 奔 楚 ”, 这 是 我 国 先 秦 历 史 最 大 的 一 次 文 化 迁 移 活 动。从此,“周国的典籍大量移到楚国”,楚国形成了 新的文化中心。在楚国流行了一种新的歌曲题材“楚 辞”,它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形成的。古笛在这一 新兴的文化形态下,也处于积极的地位。屈原在他的 《东君》中有过“呜篪兮吹芋” 这样具有浪漫气息的 描述。很显然,在秦汉以前,古笛音乐已经遍播于神 州大地。
骨笛的起源之谜与传承

骨笛的起源之谜与传承起源传说从前有一个地方,那里山清水秀,勤劳的苗族人在那里居住。
寨子里有一个年轻壮实的小伙子叫竹郎,以编竹筐为生,由于他每天都与竹子打交道,日久生情,他觉得翠绿的竹子是有灵性的,小伙子随手拿起一片竹叶就可以吹出甜美又悦耳的声音。
久而久之,他的音乐声打动了一位叫笛妹的美丽姑娘,每当小伙子吹起竹叶时,姑娘都会跟着唱。
有一天,调皮的姑娘指着一节节的竹子问小伙子“这个管子你能吹响吗?”聪明的小伙子想了一想,截下一段竹子,把中间钻空,又在上面挖了几个小孔,吹出的声音比竹叶更好听,还能吹出不同的调来。
动听的音乐吹进了姑娘的心坎里,小伙子把它作为定情之物送给了姑娘。
因为小伙子叫竹郎,笛妹姑娘动情的把这个定情之物叫做“竹笛”。
这也许就是最早的乐器,当然它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不过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真的发现了距今有8000—9000年之久的笛子——“骨笛”!1986年--1987年在河南省(中国中部)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发掘出了随葬的21支骨头制成的笛子,它们全部是用鹤类尺骨制成,大多钻有7个孔。
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乐器。
这事实也证明了古老的中国音乐在几千年前就已经发展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关于鹰笛,塔吉克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在很早很早以前,居住在“刀山之祖”帕米尔高原上的塔吉克人,还过着狩猎生活,家家户户养着猎鹰,它们白天随主人狩猎、晚上为主人放哨看家。
有一个名叫娃发的猎手,住在达卜达尔山谷里,他家祖辈都是有名的猎户,家里有一支祖传的鹫鹰,己活了一百多年.可眼力还非常好,百里以外的小雀也休想逃避,它的尖嘴和利爪能撕碎一只黑熊。
远近猎手都羡慕这只猎鹰,都叫它“鹰王”。
娃发每天带着“鹰王”狩猎,猎获的鸟兽也和过去一样,全被奴隶主夺去。
命运如此悲惨.他只有向“鹰王”倾诉自己的哀怨:“塔吉克奴隶啊,像天边坠落的星星。
活着的被吸血鬼吸吮,死去的都闭不上眼睛。
凶狠的奴隶主啊!残酷无情,冷硬的心肠,像幕士塔格冰峰。
中国古代早期管乐器及黄钟律管研究

第一章骨管乐器起源与传j{|;问题试析2参考文献:[1]Waiiiin,N.L.,Merker,B.andBrown,S.TheOriginsofMusic[C].MITPress,2001.[2]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舞阳贾湖[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3]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第一次发掘简报[J].考古学报,1978,(1).[4]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中山寨[J].考古学报,1991,(1).[5]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J].华夏考古,1987,(1).[6]山东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84年秋济南大辛庄遗址试掘述要[J].文物,1995,(6).[7]李纯一.中国上古出土乐器综论[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8]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队.甘肃永靖大何庄遗址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1974,(2).[9]中国社会科学院青海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都兰县达里塔里哈诺木洪文化的调查和试掘[J],考古学报,1963,(1).[10]江苏省文物工作组.新石器时代的江苏吴江梅堰遗址[J].考古,1963,(6).[11]唐朴林.‘'NAI”之源【A].见:古龠论一民族音乐论文集[C].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2.[12]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13]汉斯·两克曼.古埃及的音乐文化[A].见:上古时代的音乐[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贾湖遗址的发现和发掘是中国二十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这不仅因为它出土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演奏的乐器,而且因为贾湖遗址的发掘对于研究农业起源以及古文字起源也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
贾湖遗址出土了大量炭化稻及痕迹表明这里很可能是北方稻作农业的起源地。
这个遗址还出土了许多带有刻划符号的龟甲、骨、石器、陶器,这些很可能是中国古文字的起源。
众所周知,自从1987年在中国河南舞阳贾湖新石器早期遗址出土了数十根骨笛【6]之后,此前人们关于原始音乐的众多推测都必须重新认识。
音乐考古学在中国音乐史研究中的价值——以曾侯乙编钟和贾湖骨笛为例

古学 的研究对象涵盖的范围。
笛年代距今 约九千年 。骨笛现珍 藏于 国家博物馆 、河南博物 院和河
由于 音乐 的特 殊性 ,在 留声 机发 明之前 ,我 们无 法 听到古 人 南 省文物研 究所。贾湖骨笛 多由鹤类尺骨 ,在其一 面钻孔而 成 ,有
发 出的乐音 。文物 、图像和文献是 我们认知古代音乐 文化 的重要途 五孑L笛 ,六 孔笛 ,七孔笛 ,其 中以七孔笛居多 。长度多在二 十二厘
层出不穷 ,为音乐史研究积 累了大量实物资料 。其中 ,曾侯 乙编钟 址 中出土的骨笛 ,改写了中国音乐史 。
与贾湖骨笛 的出土令人瞩 目。曾侯 乙墓于 1978年 在湖北随县 的擂鼓
经 专家试吹 ,骨笛仍 能吹奏五声 阶的曲子 《小 白菜 》。证明贾
墩东 团坡 上被发掘 。曾侯 乙墓出土大量乐器 ,其 中最重要 的是 曾侯 湖 骨笛能演奏五声或 七声调式 的乐 曲 ,其 律制为三分损 益律 。贾湖
贾湖遗址 发现的骨笛 ,已具备七 声音阶 ,这一 发现彻底打破 先
的一 套编钟 。曾侯 乙墓编钟 ,有 甬钟 ,镩钟 ,钮钟 ,按 大小和音高 秦只有五声音 阶的结论 ,证 明我 国人 民在八干 、九千年前 已使用 七
为序 编成8组悬挂在 3层 钟架 ,另有 一枚镩钟 (楚惠王赠 ),共 有65 声 音阶 。英 国权 威科学杂志 《自然 》还曾报道贾湖 骨笛 ,产生广 泛
人音乐 活动的各种遗物 和遗 迹 。如 :各类乐 器 、乐俑 、与音乐 艺术 现 了我 国战 国时代音乐文化的水平 。
活动有 关的器物铭 文 ,各 种器皿饰绘 、堆 塑 、雕砖石刻 、洞窟壁画
1986年 、1987年至2001年 ,在河南舞 阳贾湖新石器 时代遗址 出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音乐中同名音音高的不准确性辨析

Classified Index: University Code: 10075 U.D.C: NO:A Dissertation for the Degree of M. ArtsThe discrimination on the inaccuracy of thepitch of the same toneC a n d i d a t e:Gao HongtaoSupervisor:Prof.Zhang WenchuanAcademic Degree Applied :Master Degree of ArtsSpeciality:Music and danceUniversity:Hebei UniversityDate of Oral Examination:June,2015摘要音乐离不开乐音,音高是乐音的重要属性,音高对于音乐工作者和学习者的重要性,相当于空气之于人类,但是,对音高的研究却往往被认为是律学家的事情,律学在音乐中,属于一个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非常小众,这就使音高这一重要的表现要素和表现手段却一直被广大音乐人所忽视。
本人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现在是钢琴调律技师,同时还对理科较感兴趣,在多年的工作中,逐渐对音高的问题产生了兴趣,后来思路逐渐清晰,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形成了本文。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音乐中同名音音高的不准确性问题,即音乐理论中同名音音高的不唯一性和音乐实践中音高频率相对于理论频率的偏离。
本文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研究方法:1、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外律学历史进行了简要梳理;2、用观察法对音乐实践现象进行了分析;3、用数学方法对音高频率进行了理论数据的计算;4、用实验法对一些音高现象进行了测量和记录。
本文通过以上研究,得出了音乐中同名音音高永远偏离理论音高的结论,并且通过分析一些著名音乐家的表演作品,指出了音高不准确性的主动应用,是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重要表现手段。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音乐中音高的不准确性(偏离),是重要的表现手段。
中外音史——名词解释

中外音乐史——名词解释(一)1、贾湖骨笛1984年至1987年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遗址中的墓葬群,先后出土了20多支骨笛,距今九千多年至七千八百年上下。
分为早、中、晚三个历史时期和三种类型:早期,距今约九千多年至八千六百年上下,出土两支骨笛,一支开有五孔,另一只开有六孔,能奏出四声音阶和完备的五声音阶。
中期,距今八千六百年上下至八千二百年上下,出土十四支骨笛,除两支残损外,其余均为七孔,能奏出六声和七声音阶。
晚期,距今八千二百年上下至七千八百年上下,出土七支骨笛,除四支残损外,其余的三支,两支为七孔,另一支是八孔,能奏出完整的七声音阶和七声之外的一些变化音。
早期的两支骨笛是迄今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管身最为完整,是这一时期音乐性能和制作水平最高的管乐器。
中期的M282:20、21两支骨笛,是所见历史上最早的雌雄笛,制作工艺精细,试奏音准很好,音色清润。
2、六乐亦称六代乐舞。
即原始氏族社会传为黄帝之乐的《云门》、传为帝尧的《咸池》、传为帝舜之乐的《韶》和奴隶社会禹的《夏》、商汤的《濩》、周武王的《武》。
周代制定礼乐,六代乐舞用于郊庙祭祀。
以《云门》用于祭天、《大咸》用于祭地、《大韶》用于祭四望、《大夏》用于祭山川、《大濩》用于享先妣、《大武》用于享先祖。
3、律吕即十二律中的六律、六吕,律吕也是十二律的又称。
十二律中的单数律位,称作律,又称阳律;十二律中的双数律位,称作吕,又称阴吕。
因双数的六吕位于单数的六律之间,故六吕又称作六间;又因金文(殷、周钟鼎等器物所铸文字)的“同”字写法与后世的“吕”字写法相同,而有了六吕和六同两种写法并存的情况。
六律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六吕或六同4、八音中国传统乐器分类法。
西周出现的按八种制作乐器的材质归并众多乐器的分类方法,称之为八音。
金—钟、铙,石—磬,土—埙、缶,革—鼓、鼗,丝—琴、瑟,木—柷、敔,匏—笙、竽,竹—箫、篪。
中国古代音乐史看看

1 原始时期的古歌与古乐舞有:《弹歌》——反映了原始狩猎生活。
《八阕》——反映了原始农牧生活。
《蜡辞》—这是一首古代祭歌。
《云门》——黄帝时期崇拜天神的乐舞。
《咸池》——尧时期崇天的乐舞。
《箫韶》——舜时期宗教性乐舞。
2我国音乐文化有约8000年可考的历史,依据是什么?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有哪些?我国音乐文化可考的历史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依据是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共计18支,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远古、夏商时期的乐器主要包括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
打击乐器有:鼓磬编磬编钟编铙, 吹奏乐器有;骨笛——河南舞阳县贾湖出土的骨笛是用猛禽的肢骨在其一面钻孔面成的,其中有八孔、七孔、六孔、五孔笛,七孔笛居多,共18支。
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简单指法可以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这样的曲调。
这些骨笛距今有8000年的历史。
骨哨埙3西周时期代表性乐舞有哪些? 可分为五类:1)六代乐舞又称“六舞”,是西周统治者用于祭记大典和重大宴享活动的六部乐舞,被后世儒家奉为雅乐的最高典范。
黄帝——《云门》尧——《大咸》舜——《箫韶》,夏代——《大夏》(歌颂大禹治水的功绩),商代——《大濩》(歌颂商场伐桀的功绩),西周——《大武》(歌颂武王伐纣的功绩) 2)小舞是指规模较小的乐舞。
帗舞羽舞,旄舞。
干舞,人舞。
3)散乐这类是指民间乐舞。
4)四夷之乐周边部族的乐舞、歌曲。
5)宗教性乐舞4什么叫“八音”? “八音”是指我国周代按照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进行乐器分类的方法。
这也是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乐器分类法。
“八音”它们是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金类:钟、镛、钲、铙、铎等。
石类:磬、鸣球等。
革类;鼓、建鼓、鼗、拊等。
丝类:琴、瑟、筑等。
木类:柷(chu)、敔(yu)。
匏类:笙、竽等。
竹类:箫(排箫)、篪等。
5什么是“十二律”、“旋宫”、“三分损益法”、“隔八相生法”?“十二律”——是周代逐渐形成的完整的十二个半音结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刘正国音乐研究.txt32因为爱心,流浪的人们才能重返家园;因为爱心,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
渴望爱心,如同星光渴望彼此辉映;渴望爱心,如同世纪之歌渴望永远被唱下去。
笛乎筹乎龠乎—为贾湖遗址出土的骨质斜吹乐管考名文11正国1986年5月一1987年6月,中国音乐考古发生了一件令世界音乐史学界为之瞩目的大事。
那就是:在河南省舞阳县贾湖发掘出一批骨质的斜吹乐管。
它们大多为七孔,其精美的制作,近乎齐备的七声,标志着已属完全意义上的乐器形态。
经碳十四及树轮校正数据测定,此器为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文化遗存。
①它的出现将人类音乐音阶的形成可考年代提前了数千年,足使世人为之瞳目结舌。
当时中国音乐界的有关专家学者几乎无一异议地将这种无吹孔形制的骨质斜吹乐管定名为“骨笛”。
于是,贾湖骨笛便如天外来客般地闯进了中国音乐学的史册。
作为七、八年前彼时彼地的考古新发现,贾湖骨笛的定名曾起到过及时将该器见诸新闻媒体的作用,似也无可非议。
然而,这么多年过去了,尽管也有不少寻幽探秘者在骨管的测音、仿制及演奏上作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试验与探索。
但是,“贾湖骨笛”似乎仍只是个孤零零的出土器物,至今人们还无法究其来龙去脉。
当代音乐史学家们可以针对贾湖骨笛的发掘及其久远的年代而津津乐道,却无法对其后所出现的数千年的音乐文化断层作出任何令人信服的阐解。
因为,在现存的先秦典籍史料中,无论是传说中的远古氏族音乐抑或是可纳入信史的夏、商、周时的音乐,均未见有所谓“骨笛”的记载。
也就是说,如此重要的、八千年前就已成形了的古管乐器的现身,却得不到先秦任何音乐史料的印证,反倒将中国远古音乐的历史平添了数千年令人不可思议的空白。
显然,这是有睽常理的。
笔者近年来横察民间现存斜吹乐管诸器,纵考先秦古籍记载,兼及古文字学之训话。
始悟得,贾湖骨笛的定名实系一大理论症结,哑待化解之。
是故,不揣荒疏,试就贾湖骨笛的真正名属作如下探究,愿求共识于大方。
一、非笛众所周知,今之所谓笛者,乃是一端开管,一端塞闭,开有吹孔、膜孔和音孔的竹质单管横吹之器。
虽然笛之名实古今有变,即“古笛竖吹”之说的确属实,而膜孔之制也可能晚起。
但是,无论古今,笛乃是一种有吹孔的竹质乐管当属无疑。
这一点很关键,吹孔之制对山张居T《考rri新发现--一贾湖骨笛))(载《音乐研究))1988年4期)60《音乐研究》(季刊)于笛类管乐器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结构特征。
今被名之为骨笛的贾湖骨管,却正不具备吹孔这一结构特征。
它是一种没有吹孔的、两端皆通的中空骨质乐管。
其吹法既不同于横吹之笛,也有别于竖吹之箫,它是以骨管的一端作吹口,管身斜持,管口与吹奏者的嘴唇呈一个450左右的斜角,演奏时两唇撅起,如吹口哨般地形成一个小圆孔,贴着管端(细则半含管端)缓缓吐气,气入管端内壁磨擦震荡发音,此即所谓斜吹。
这种独特吹法具有厚重的原始感,与笛之横吹、箫之竖吹实乃大相径庭。
贾湖骨管除了在单管按孔这一点上可与笛箫同归为边棱类吹器之外,其他在结构形态、演奏方法及制作材料上均与笛的概念相去甚远。
即便是在笛名之前冠以骨字,也只是标明其制作材料上的差异而已,但真正决定一件管乐器名称性质的关键并不在于此,而在该器的形制与吹法。
大凡古今之吹器,或因其结构有别,或因其吹法迥异,皆各有名分。
譬之于单管类吹器:结构与笛并无大异的横吹乐管,仅其一端多了个闭管结构,即名之为境;同为开管结构,而其吹孔却开在管端封节处的竖吹乐管,即名之为箫;同为中空开管,而于管端置以哨片而鸣的直吹乐管,则名之为管等等。
足见,吹器各有名分,自古已然。
作为八千年前就成形的,在吹法上与笛有别的贾湖骨管必有其真正的名属,骨笛之名当非确称。
或许有人会道:现今流行于新疆帕米尔高原地区的塔吉克族、柯尔克孜族人所吹的一种骨质乐管,因其用大鹰的翅骨制成,故被称之鹰骨笛。
这种鹰骨笛除了音孔数为三孔外,其无吹孔、斜吹之法及骨质材料等均与贾湖骨管丝毫无异。
那么,以此类比,贾湖骨管被名之为骨笛,倒也无甚不妥。
鹰骨笛的确是贾湖骨笛在定名上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鹰骨笛的叫法只是现今汉语对这种骨管乐器的称呼。
而塔吉克族与柯尔克孜族均有自己的叫法,塔族称之为“那依”,柯族则称之为“却奥尔”。
①实际上,“那依”或“却奥尔”才是这种三孔骨质斜吹乐管的真正名属。
事实上,无论是贾湖出土的骨管,还是塔族的“那依”,抑或是柯族的“却奥尔”,均不应名之为骨笛或鹰骨笛。
因为这种无吹孔形制的骨质斜吹乐管实乃华夏单管吹器之远祖,它在我国远古音乐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遗憾的是,当代器乐界乃至史学界对此并未予足够的重视。
中国单管乐器的考察与研究,至今只停留在吹孔之制的笛类乐器的认识上。
而在中国古管乐器的家族中,笛—无论是古时的竖吹乐管还是今时的横吹乐管,均不过是一个后起之秀。
据现存史料所考,笛字晚起于“笙、箫、禽、管、很、境”诸器。
在公认为确凿可凭的先秦古籍中,如《逸周书》、《穆天子传》及《诗经》、《左传》等有关音乐的史料记载中,涉及到的众多古管乐器名并未见笛字的一丝踪影。
唯有相传为周公所作的《周礼》书中有邃字的记载:“(笙师)掌教漱竿、笙、埙、禽、箫、IA I }i、管··一。
”根据东汉郑玄注:“杜子春读篷为荡涤之涤,今时所吹五空竹邃。
”南朝字书《玉篇》所载:iii,同笛。
”明代朱载靖《律吕精义》云:“笛与莲,音义并同;古文作篷,今文作笛。
”篷被认为是笛的古字似已隶定不移。
藉此,有关笛(篷)的记载似乎可以追溯到两千余年前的西周时期。
然而,篷在先秦典籍中仅此一见于《周礼·春官》,很快便被笛字所取代。
不能不令人感到困惑并促人深思。
70年代初期,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曾出土了两支竹质乐管,从随墓殉品清册上写明有篷①《中国乐器图鉴·边棱类》第119页(图2-1-23> 2-1-24>1996年9月第3期67字来看,似为古籍关于篷的记载提供了实器之证。
但此篷为横吹之器,而世传“古笛竖吹”之说确也凿凿可凭。
如此看来,秦汉前后所谓的笛(篷)可能是横吹与竖吹两种不同乐管的统称。
为什么形制不同的两种吹法的乐管都被称之为笛呢?笔者认为:因为当时它们都共同具备一种新型的结构特征—吹孔。
吹孔之制对古管乐器来说,并非如今人所感觉的那样似乎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
它的出现,是在像贾湖骨管那样的,只有音孔而无吹孔的由端口斜吹的乐管历经数千年的变革方才获得的。
吹孔的设置是古代单管乐器发展中的一大飞跃,它不仅带来了演奏方法上的变化(由斜吹变为竖吹或横吹),更重要的是在音色上出现了质的变化。
由吹孔吹出的音响显然要比由管口吹出的声音明亮、清新,故此才有笛(篷)名之起。
其实,笛名亦如筝名一样,是由于乐器所发出的特有音响而得名的。
笛名可以说是单管乐器在吹孔出现后,其音响效果有别于无吹孔的旧器,吹之“笛笛然”而得名。
如果《周礼》一书的记载无讹的话,中国以吹孔为其结构特征的笛(篷)类单管乐器的出现,当不会晚于两千余年的周代。
然而,其时像贾湖骨管那样的无吹孔形制的斜吹乐管,至少已经存在五千年了。
从考古发现看,这种无吹孔形制的骨质乐管不仅只见于属于裴李岗文化的贾湖遗址一地,其它在属于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青莲岗文化、诺木洪文化及卡窑文化等诸多原始墓葬及遗址中,均有不同数量的骨质乐管出土。
①足见,骨管吹器在史前文化中有一定的普遍性。
从新疆巴楚脱库孜萨来遗址出土的北朝三孔骨管及今塔吉克族尚存的“那依”来看,这种斜吹演奏的骨质乐管在纪元后直至当代,仍然还在民间保留着。
具有如此顽强艺术生命力的古管乐器,在历史记载的长河中岂可能没有真正的名属。
当今,更深一步地考证贾湖骨管的真实名属,实在是中国古管乐器研究及古代音乐史学研究上的一件迫在眉睫的事。
二、非筹据吕骥先生1991年发表的在“国际中国传统音乐研讨会”上的致词《传统音乐研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文所云:“前几年,河南舞阳出土的骨笛(距今8000年)在定名上,我们大家几乎都以为是没有可怀疑的,应该称之为‘骨笛’,几乎已经成为定论了。
可是,最近河南民间音乐研究家提出了有事实根据的不同意见。
因为,河南南部和东南部的信阳和固始一带,今天还有一种乐器存在于民间器乐之中,按照民间音乐自古以来的称谓却名为‘筹’。
……筹在形制上(无吹孔—笔者注)和吹法上(斜吹—笔者注)跟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基本相同……。
因此,河南一些音乐家们认为出土的不是骨笛,而是骨筹。
”②可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贾湖骨管的认识逐渐开始深化。
显然,河南学者的骨筹说,由于具有一定的类比科学性和合理性而被吕骥先生所认可。
然而,遗憾的是,时至今日,骨筹说并未引起应有的反响和被学术界更广泛地接受。
也就是说,它没能从根本上动摇贾湖骨笛的既定概念。
究其原委,其根本还在于:筹字作为乐器名本身还是个难解之谜。
因为遍览古今字书与典籍,我们还无法找到筹字与乐器有关联的任何记载;而在读作。
hou音的汉字中,①《中国音乐辞典》第125页“骨哨”条目(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②载《音乐研究》1991年4期。
0 8《音乐研究》(季刊)唯有这个“从竹寿声”之筹字还似乎能沾上一点乐器制作材料竹管的边。
故此,当今学者凡述及该器虽均用筹字,但却疑虑重重。
筹字始见于(OL记·投壶》篇:“筹,室中五扶、堂上七扶、庭中九扶。
”投壶为先秦周代宴会的礼制之一,也是一种游戏。
筹即投壶所用的签子,形如箭苛。
《说文·竹部》曰: “筹,壶矢也。
”筹字还可作为等(算)、笑(策)及戴(《方言)))诸意解。
但皆与音乐、乐器无关。
所以,吕骥先生对此不无疑虑地说:“这个筹字,古代典籍中如《尔雅》、《释名》以及现代各种词书中都没有作为乐器名称的解释。
而在河南民间口头习‘IR语中描写这件乐器却有这么一句颇为形象的话:‘笛子砍了头,就是筹。
’这也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地方语言。
”①筹名并非讹称,它不仅见于河南,安徽、湖南等地民间所见此吹器同样称筹。
安徽的筹,还曾作为黄梅戏早期的特色伴奏乐器而被载入过戏曲音乐的史册。
195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黄梅戏音乐》(王兆乾编著)载:“筹一一这是黄梅戏所特有的吹奏乐器。
”该书还对筹的制作、吹法及特色等均作了较为详细、准确的记叙,并绘有筹的形制及演奏图示。
值得注意的是,著者王兆乾先生同样心有疑虑地写道:“(筹)在历史上似乎没有它的记载,原来流行在皖北民间。
关于它的名称,只是根据艺人的说法记下来的,是否是这个‘筹’字还待查考。
”看来,对筹字作为乐器名表示相当的质疑乃是当代众多学者的一种共识。
确实,遍览古今辞书典籍,筹字决无训作乐器名的记载。
那么,而今河南、安徽、湖南诸地民间道士普遍称之为chou的乐器名属到底该是什么字呢?笔者几经考证认为,这种古老的竹管乐器的真正名字应该是—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