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复杂构造成像能力及其存在问题

复杂构造成像能力及其存在问题
杨金华;满益志;刘洋;李国发
【期刊名称】《天然气工业》
【年(卷),期】2008(028)006
【摘要】为了考证目前的地震资料成像方法对塔里木油田复杂构造的成像能力,对塔里木油田一个典型的地质构造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复杂构造在共炮点道集的地球物理波场响应,对模拟的数据分别进行叠后时间偏移、叠后深度偏移、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并就各种成像方法对速度误差的敏感性进行了对比分析.将时间域处理的结果再转化到深度域,发现了一种不同于常规认识的构造假象,在剖析了时间域处理产生的构造假象之后,对复杂构造成图提出了参考性建议.
【总页数】3页(P34-36)
【作者】杨金华;满益志;刘洋;李国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CNPC物探重点实验室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
【相关文献】
1.西门子成功安装全球第1,000万套多功能数字化乳腺成像系统苏珊-艾伦纪念医院引进MAMMOMAT Novation DR改善成像能力和工作流程 [J],
2.肝胆特异性MR对比剂钆塞酸二钠肝细胞期与胆管期胆管成像能力比较 [J], 伍玲;蔡华崧;翟凤仪;彭振鹏;汤地;罗宴吉;冯仕庭;李子平;郑可国
3.金纳米棒-聚苯胺核壳纳米材料的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能力研究 [J], 刘智明;於剑锋;郭周义
4.塔河常规三维与三分量三维纵波成像能力对比 [J], 李海英;白志钊;于光明;赵海珍
5.IBM将磁共振成像能力提高一亿倍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第一章:引言光学成像技术是一种利用光学原理进行图像重建的技术。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图像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光学成像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影像、工业检测、无人机、安防、航天、智能交通等领域。
本文将从原理、技术和应用三个方面介绍光学成像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第二章:光学成像技术原理光学成像技术是利用光学机械电子技术实现图像的采集、处理、存储和显示。
其中图像传感器是关键的核心部件。
常见的图像传感器包括CCD和CMOS传感器。
CCD全称为电荷耦合器件,CMOS全称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CCD和CMOS传感器的关键差别在于CCD是将光子积累,通过电荷转移读取,每积累一个光子就产生一个电荷,它的灵敏度高,但成像清晰度难以达到十分之一毫米的高要求。
而CMOS传感器则在每个像元中集成了一个电荷放大器,每一个像元都能直接转换为数字信息,并通过内部放大器将信号放大。
由于电荷只是在一个局部电容器里完成一系列操作后直接输出,在转换过程中不需要传输大量的电荷,因此在像素越来越多的情况下生成的噪声也越来越小,而且具有可重置电路、低能耗等优势。
除了图像传感器之外,光学成像技术还有一些其他重要的组成部分,比如成像光学系统和光源。
成像光学系统一般由透镜、硬币、凹面镜等组成,其主要作用是将被观察的物体映射到图像传感器上。
光源则为被观察的物体提供光照,种类也很多,比如点光源、均匀光源、强度可调光源等。
不同的光源在不同的成像应用场景中有不同的优势。
第三章:光学成像技术技术在光学成像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光学成像技术已经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
光学成像技术常见的几种类型包括:(1)单反相机影像系统单反相机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摄影设备,其影像系统包括镜头和银盐胶片。
镜头负责捕获光线,使其聚集在银盐胶片上,银盐胶片上的成像,则实现了影像的捕获。
由于胶片摄影影像专业质量上乘,这种影像系统在专业领域成为常见的影像系统,但胶片相机的缺陷是不能直接进行数码化运算。
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

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类对于生命科学方面的探究也越来越深入。
其中,单分子成像技术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种先进技术。
该技术通过对生命体内单个分子的显微观测,可以实现对生命科学领域的极其复杂的机制和过程的深入研究。
而单分子成像技术之所以如此受到科学家们的青睐,源于其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非侵入性等优点,能够为生物学家们提供许多前所未有的探究窗口。
本文将就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命科学中的研究与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单分子成像技术单分子成像技术,简称SMT,是一种应用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成像技术。
它能够对生物分子的单个分子进行定位和追踪,并记录下它们的相互作用和行为过程。
现今的SMT技术具有高灵敏度、超高分辨率等特点,可以有效地揭示一些在传统光学显微成像下无法揭示的生物过程,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
二、单分子成像技术在膜的组织构造中的应用生命体系中的膜是存储和传输能量、物质和信息的重要界面。
然而,传统的光学显微镜技术常常由于其分辨率限制无法准确显示膜的组织构造。
而SMT技术具有非常高的分辨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能够克服这一问题。
在已进行的相关研究中,SMT技术得到了成功应用。
例如,对于膜上分离的分子聚集系统,SMT技术能够允许研究者直接观察到其中包含的分子数目和组织构造。
现如今,多个研究团队利用SMT技术已经在膜的组织构造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三、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研究中的应用绝大多数生命过程都涉及到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SMT技术在此领域的应用也十分多样。
以蛋白质互动研究为例,SMT技术可以通过单分子水平的光学探测方法,对非共价蛋白质相互作用等现象进行直接观察,使得研究者们有机会窥见这些复杂生物过程的本质。
在病原体感染和免疫应答研究方面,SMT技术也可以被用来研究宿主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并揭示它们影响细胞状态和疾病发展的分子机制。
四、单分子成像技术在神经学研究中的应用神经学研究是基于了解神经元在细胞、分子水平上的交互作用,进行对神经系统的深度研究的科学学科。
四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四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近年来,显微成像技术在科学研究、医疗诊断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显微成像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研究者开始探寻新的显微成像技术。
其中,四维超分辨显微成像技术作为最新的成像技术之一,备受研究者和科学家关注。
四维超分辨显微成像(4D超分辨成像)利用光波在光学的现象下进行成像,比电子显微镜、X射线显微镜等技术更加方便,可以获取更为详细的影像。
它可以对细胞、分子、蛋白质等微观结构进行观察和分析,为生命科学、药物研究等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在这项技术中,超分辨成像是关键。
它能够显著提高分辨率,使得细胞内的微小结构能够在更高的分辨率下呈现出来。
与传统的光学显微镜相比,它拥有更高的空间和时间分辨率。
因此,它可以用于捕捉活细胞、三维显微成像等应用领域。
4D超分辨成像技术还可以被用于研究生物医学领域的许多问题。
它可以用于观察药物分布、疾病的病变过程、细胞内分子的动态变化、蛋白质折叠等方面。
通过该技术,科学家可以更全面、精确地了解这些过程,为研究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数据。
与此同时,4D超分辨成像技术也给药物研究和开发带来了很多便利。
通过这种技术,科学家可以直接观察到药物的分布和代谢情况。
这样可以更快地了解药物的属性,减少验证过程的时间和成本,降低新药研发的风险。
此外,该技术还可以用于药物基础研究,以提高发现新药的效率。
虽然4D超分辨成像技术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该技术很难在复杂的生物环境中进行成像。
其次,大多数的成像仪器都需要特别设置,难以使用。
此外,还存在着成像的时间和成本问题。
但是,与这些挑战相比,4D超分辨成像技术的应用前景仍然非常广阔。
随着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新技术还可能产生更多的变革。
通过技术和数字化手段的不断提升,这种技术将会走向成熟。
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可以对许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帮助,尤其是在医疗领域。
人体解剖学揭示人体结构的关键技术解析

人体解剖学揭示人体结构的关键技术解析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人体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研究解剖学的方法和技术,揭示了人体内部复杂的结构,为人们了解人体形态和功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解剖学的角度,探讨人体解剖学揭示人体结构的关键技术。
一、断层扫描断层扫描技术(CT)是人体解剖学中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将人体切成薄片,并以横截面的形式呈现出来,使解剖学家能够清晰地观察人体各部分的结构和组织。
与传统的X光摄影相比,CT具有更高的分辨率和对组织密度的更准确的判断能力,能够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
二、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成像技术(MRI)是另一种常用于人体解剖学研究的技术。
它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来产生人体内部的图像,能够清楚地显示出人体各器官的结构和形态。
MRI对软组织的成像效果较好,特别适合观察关节、脑部和脊椎等结构。
与CT相比,MRI无辐射,对人体无害,因此在医学诊断中广泛应用。
三、超声波成像超声波成像技术利用超声波的回波来形成人体内部的图像。
它与CT和MRI不同,它不使用射线或磁场,而是利用超声波的传递和回波来观察人体结构。
超声波成像技术非常安全,无辐射,因此广泛应用于孕妇的产前检查和婴儿的检测。
尽管超声波成像分辨率相对较低,但对于观察人体组织和器官的轮廓结构仍具有重要价值。
四、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技术是一种可以观察细胞和组织内微观结构的高分辨率成像技术。
它利用高能电子束来照射样本,并通过探测电子的散射或透射来获得图像。
电子显微镜技术能够突破光学显微镜分辨率的限制,可以清晰地观察到细胞器官、细胞核、细胞膜等微结构。
在解剖学研究中,电子显微镜技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体内部微观结构的组织。
五、解剖学标本解剖学标本是人体解剖学研究中常用的教学工具之一。
它们是通过人体解剖学技术制备而成的,包括解剖学模型、骨骼标本、标本切片等。
这些标本可以真实地展示人体的结构和组织,帮助学生和研究者更加直观地了解人体的构造和功能。
世界十大石油科技

1. 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研究有效指导油气勘探随着数字露头、矿物元素分析QEMSCAN、水槽模拟实验、成像测井等先进技术的广泛应用,二十一世纪以来,细粒沉积学在细粒沉积过程模拟、泥页岩成岩作用与精细表征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加深了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分布的认识。
细粒沉积水槽模拟实验揭示了纹层状页岩主要是由流体搬运形成,而并非传统认识的缓慢沉降形成,创新了页理的形成机理;现代考察与水槽模拟发现细粒沉积快速埋藏能有效保存大量有机质,指出长期水体分层并非是黑色页岩形成的必要条件,黑色页岩可以在较浅的陆缘海广泛分布;矿物元素分析技术能精细识别泥页岩的矿物含量和沉积组构,成像测井技术可以有效识别泥页岩的孔隙特征;地下状态的成岩过程模拟揭示了泥页岩渗透率的各向异性与原始有效应力的关系,模拟了页岩油气储量的衰减模型。
细粒沉积岩作为烃源岩不但控制了常规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而且与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紧密相关。
国外海相细粒沉积岩形成机理与岩石组构的创新性认识,拓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推动了北美地区非常规油气的勘探进程。
2. CO2压裂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储层改造技术已经成为低渗、超低渗油气藏和致密油气藏等非常规油气藏有效开发的关键技术,水力压裂是目前储层改造技术的主体。
由于其自身特点,水力压裂存在对水敏/水锁性储层伤害大、耗水量大、环保矛盾突出等缺陷。
近年来,CO2压裂技术的发展和进步,有望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CO2压裂技术源于北美,已经从早期的CO2增能伴注压裂和CO2泡沫压裂发展到CO2干法加砂压裂技术。
CO2干法压裂技术的主要特点是用液态CO2代替常规水基压裂液,技术难点是带压密闭条件下输砂、液态CO2黏度改性和施工装备配套等。
美国贝克休斯公司已经开发出成套技术与装备,现场应用3000余井次,在强水敏/水锁非常规油气藏中增产效果显著,同比单井产量提高50%以上。
其中美国Devonian页岩气藏采用CO2加砂压裂改造后,9个月后产量相当于氮气压裂井的2倍,相当于CO2泡沫压裂井的5倍;美国泥盆系页岩15口压裂井进行对比试验,生产37个月后,用CO2加砂处理井的单井产气量为CO2泡沫处理井的4倍,为氮气处理井的2倍。
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三维成像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它通过获取物体的三维形状、颜色以及纹理等特征,能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帮助。
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更加精确地获取物体数据,提高成像质量,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一、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研究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主要包括三维重建、三维扫描以及三维摄影三个方面。
现代成像技术不仅要求图像清晰、准确,更要求速度快、易用性高。
1. 三维重建三维重建是将多幅二维图像通过计算机算法,生成物体三维模型的技术。
三维重建采用不同光源拍摄物体的多张图片,再通过图像处理的方法,对这些图片进行融合,最终重建出一个完整的三维模型。
现今,三维重建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建筑、文化遗产、电影等领域。
2. 三维扫描三维扫描是用专业的扫描设备对物体进行扫描,通过数据处理生成三维模型的技术。
三维扫描技术可以通过使用激光、光线等不同方式进行扫描,无论是尺寸还是形态等方面都能达到非常高的准确度。
三维扫描技术运用非常广泛,包括自动化制造、文化遗产重建以及人体建模等领域。
3. 三维摄影三维摄影是通过逐帧的方式来捕捉物体在不同角度下的影像,从而生成三维模型的技术。
在三维摄影技术中,影像的清晰度和准确度都非常重要,能够决定三维模型的质量。
三维摄影技术最常应用于建筑模型、动画制作以及游戏等领域。
二、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的应用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能够提供各种行业的高效解决方案,现已被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1. 建筑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准确、清晰的建筑模型和元素信息。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高分辨率的三维成像技术还能够帮助设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规划场景,提高效率。
2. 工程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可以提供工程项目的全景式、多角度的空间立体信息,帮助工程师对环境进行更好的识别和理解,提高工程效率和质量。
3. 人体医学高分辨率三维成像技术能够帮助医生精准地进行检查和治疗。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及应用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研究及应用作者:张念崔守凯杨强强来源:《中国化工贸易·下旬刊》2018年第04期摘要: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是复杂地区地震资料成像的关键技术,速度-深度模型精确性及输入道集数据质量影响该技术准确性,通过分析总结做好叠前深度偏移处理工作,对优化叠前深度偏移技术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地震成像;叠前深度偏移;构造模型;速度模型1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简介我国油气田勘探开发深入,由寻找简单构造油气藏向寻找复杂断块油气藏、潜山油气藏、隐蔽性油气藏发展,由简单地表勘探向复杂地表勘探转移,勘探开发目标也由简单构造向高陡倾角构造、逆冲构造、盐丘构造、非均质岩性勘探转移。
深度偏移技术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特别在复杂地下地质构造成像方面有不可替代作用。
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利用边界积分方法近似求解波动方程实现地震数据成像,地球内部各点声波反射系数由记录在多维曲面的数据加权求和获得,求和曲面形状及求和加权系数用单个散射波传播时的格林函数计算。
克希霍夫积分法叠前深度偏移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旅行时计算;另一部分是克希霍夫积分。
叠前偏移精度主要取决旅行时的计算精度。
旅行时计算建立在费马原理基础上,即波沿射线传播的旅行时比其他任何路径传播的旅行时小。
叠前深度偏移与时间偏移不同,考虑地震波在地下传播走时和速度界面折射现象。
实际应用须提供反映地下速度变化和速度界面深度模型;处理时,先根据工区先期地质认识和已有地震地质资料,建一个粗略初始模型,再用逐步逼近方法,不断修改模型,直至获得较合理层速度-深度模型。
2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应用分析以色列Paradigm公司软件产品GeoDepth,用软件中克希霍夫叠前深度偏移对A地区采集的三维资料处理。
主体流程如下:GeoDepth启动与工区建立→数据加载及质量监控→时间构造模型建立→时间速度模型建立→深度速度模型建立→最终叠前深度偏移→成果输出。
A地区地震成像的主要问题:①地表高程变化较大,低速层速度横向不稳定;②地下构造复杂、高陡倾角地层、逆冲断裂带和断层屏蔽区、新老地层交错,速度模型难以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研究与应用
随着地震勘探的不断深入,复杂构造成像技术已成为精细三维地震资料处理的关键,为此,震资料处理员开展了针对复杂构造成像技术的重点研究与生产实践。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偏移前预处理技术、速度建模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果与应用效果。
标签:复杂构造成像叠前偏移
1引言
针对复杂构造成像难的特点,开发了针对低信噪比资料的叠前去噪技术;建立合理的偏移速度模型,求取准确的偏移速度场;叠前偏移很好解决了复杂构造准确成像问题,使高角度反射准确归位,提高了处理精度。
2关键技术
关键技术主要包括三方面:偏移前预处理技术、速度建模技术和叠前偏移技术。
2.1 偏移前预处理的关键技术
偏移前预处理工作是叠前偏移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环节。
其中关键技术包括:准确的观测系统定义;叠前去噪;多次波衰减;能量补偿、频率调整和相位校正;子波整形和反褶积;静校正;
2.2 速度建模的关键技术
速度模型的建立过程与叠前偏移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工程,必须参考已知井的各种信息来约束速度模型的建立,主要技术包括:速度分析网格及目标线网格选择;叠前目标线偏移与偏移速度分析迭代;层析成像修正速度模型等。
2.3 叠前偏移的关键技术
叠前偏移的关键技术包括:偏移方法优选;偏移孔径和偏移角度选取;偏移速度体的建立与速度场的调整。
3 研究成果应用实例
3.1 处理难点
根据对研究区资料的分析和总结,归纳出处理难点如下:
地震反射波能量较弱,火山岩对深层反射的屏蔽作用明显;地表复杂多变,存在着严重的静校正问题;地下地质条件复杂多变,断裂破碎、构造复杂,地震成像难度大。
针对以上处理难点,采用了以下针对性的技术措施:
3.2 提高信噪比技术
提高信噪比的技术主要包括压制噪音干扰技术、能量补偿技术、子波调整技术、消除多次波技术、叠前适度去噪技术。
3.3 静校正技术
静校正技术包括野外静校正技术、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和非地表一致性剩余静校正技术三方面。
3.4偏移成像技术
偏移成像技术主要包括叠前时间偏移和叠前深度偏移技术。
3.4.1 叠前深度偏移
叠前深度偏移技术主要包括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建立、速度场的确定与修正。
3.4.1.1深度域速度模型的建立
最好的叠前时间偏移速度未必是最好的叠前深度偏移速度。
因此,在叠前时间偏移均方根速度模型的基础上,还需要进一步进行细致工作,以便准确建立用于叠前深度偏移的层速度模型。
叠前深度偏移使用层速度,需要用Dix公式将拾取的均方根速度转换得到初始层速度模型;深度域层速度模型的修正使用层析成像技术,经过多次迭代,沿层拾取速度来建立和修正速度模型。
3.4.1.2 速度场的求取、确定与修正
深度偏移所用的初始速度是将由前期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的速度沿模型层抽取并平滑而来。
因此,有了时间层位和该层的速度,就可用图偏移的方式形成该层的深度图,进而形成初始层速度模型。
初始速度场往往是不够精确的。
其准确与否,主要取决于道集同相轴是否平。
判断道集,要通过沿层的深度延迟来检验:道集平,剩余时差值为零,说明速度准;否则,如果道集上翘,剩余时差为负值,说明速度偏小;而道集下拉,剩余时差为正值,说明速度偏大。
无论速度偏大还是偏小,都要对该层的速度进行修
正。
充分利用VSP资料、声波测井的微电位曲线、时差曲线,结合录井的对应岩性资料,确保速度解释准确无误。
速度的修正,是在深度域拾取深度延迟后,使用层析成像技术,对目的层的速度和深度同时进行更改,并经过多次反复迭代,直至深度延迟值近乎于零,表明这层的速度准确为止。
然后再进行下一层,直至最底层完成后,就建立起了准确的层速度模型。
叠前深度偏移与叠前时间偏移剖面对比,成像精度提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底、火山岩下伏地层反射形态清晰。
(2)断面绕射信息比较丰富,断层比较清楚,断点、断面及边界接触关系比较明显。
4 结束语
在充分利用VSP资料、测井的微电位曲线、时差曲线,结合录井的对应岩性资料基础上,采用了适合资料特点的针对性处理流程和参数,尤其是通过对消除干扰技术、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前偏移成像技术等处理技术的攻关,资料品质有了明显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高级培训班教材,2002.12,北京.大兴
[2]张文生,张关泉,宋海斌,高精度混合法叠前深度偏移及其并行实現,地球物理学报,2001,44(4),542-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