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重要性论文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论文

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摘要:英语朗读训练是英语学习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对于英语的学习掌握,特别是实际运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意义重大。
而就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这一类群体而言,英语的朗读训练正越来越被忽视。
通过对高职护生朗读现状的分析,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势在必行。
要充分调动其朗读热情,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
关键词:高职护生;朗读现状;分析对策对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说,除了母语之外,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像是一次历经重重艰难,克服重重险阻的长征。
但是作为一门已经在中国被广泛传授多年的第二语言,英语于我们早已不再陌生,并且还在不断渗透到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学习语言有诸多方法,其中,朗读便是最直接,最基础的一项基本功。
俗语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能生巧,巧能生精”都能说明朗读学习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某些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这一技能正被渐渐忽视。
本文旨在通过对高职护生这一群体英语朗读现状分析,找寻出行之有效的对策,使“朗读成为一种习惯”,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一、高职护生英语朗读现状(一)英语朗读学习易被忽视随着时代的进步,进入大学并继续深造越来越容易,因此,高职入学的门槛逐渐降低,学生的总体质量也不断下降,英语水平参差不齐。
大多数学生英语基础比较薄弱,主要体现在词汇量掌握不够,阅读和理解方面有困难,尤其是听说能力明显不足。
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课的需要,对于英语课重视不够,缺乏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课堂上相对被动,课后更是不愿在英语上花太多力气。
(二)朗读缺失产生的负面影响听,说,读,写是学习语言和评价其运用能力的四项基本技能,它们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此,若是长期忽视朗读学习,必然对其他能力造成影响。
(1)听力理解困难缺乏朗读,使得语音基础薄弱,无法正确区分一些近音词,同音词,和各种词汇变形等;另一方面,朗读的缺失,也制约了对于文化背景等知识面的拓展,从而影响听力储备,这些都会使得听力能力得不到发展。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语文朗读的重要性论文:朗读,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朗读——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它不仅是理解、感悟文本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课文内容,领略艺术感染,得到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
重视朗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心情感和创造主体性,对语文教育产生深刻而重大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受到情感熏陶。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其充分说明了朗读和理解之间的关系。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十分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与写的内在联系,可见朗读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束缚,不少教师忽视了朗读这一重要的教学环节,出现“不闻读书声琅琅,单见习题如海洋”的可怕情景。
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自己有为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身体力行的责任,十几年的语文教学,我深深体会到朗读的重要性。
下面,就此谈谈在语文教学中对朗读这一问题的认识和做法。
一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培养朗读习惯好的朗读是最好的朗读指导,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形成班级的朗读风气有很好的作用。
好的朗读能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
在朗读课文时,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善于示范,就是要注意运用示范朗读为学生树立标准和榜样。
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进而萌发朗读的兴趣。
如范读朱自清《春》时,就要读出轻松、明快的节奏,而且感悟的强烈,会使学生感受到作者盼春的急切呼唤和春已走近的欣喜,以及对春的喜爱、赞美之情,用声音塑造春天的形象,传达内心的感受。
学生被我动情的朗读所感染,便会忘情地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进而产生强烈的朗读欲望。
又如,朗读《背影》时,就要读出缓慢的语速、抑郁的感情,要用低沉的节奏,使学生感受到作者对父亲的依恋深情,以及怅惘、不理解父亲做法的悔恨心情等。
朗读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要切实中肯,具体从朗读速度、停顿、语调方面一一给予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指导,对学生进行点拨、纠错和小结。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作用论文

论初中语文教学中朗读的作用朗读是学生用心去体会语言之美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体会着作者的感受、思想、内心感情的涌动,如此一来,学生与作者感情上的交流便成了直接性的。
古语有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由此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可以以朗读为突破口,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去更深刻地感受语言。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课文朗读的现状初中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朗读缺失的现象,对学生朗读能力培养轻视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
据一份对百名学生朗读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朗读流利程度不够的(包括重复、停顿不当、一字一顿朗读不连贯等情况)占到25%,有添字漏字颠倒、读音错误的占到69%,此外,感情朗读的情况也让人担忧,主要表现在:集体朗读时有严重唱读的现象,没有抑扬顿挫的感觉,语速不当;个别朗读时要么声音显得含糊不清,没有断句,标点的停顿没有区别,要么朗读时每个词、句都平均用力,突不出重点部分,要么朗读节奏始终如一,语速均衡。
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要求的仅占到9%。
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要求随着新《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越来越高,对于朗读也做出了技术指导和要求。
然而初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朗读的现状却与课标的要求背道而驰,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教师教学任务比较重,以强调“课外自己阅读”的方式取代了课堂上的阅读,而实际情况却是学生在家很难有适合阅读的氛围,加之其自学能力较差,朗读能力自然就很难令人满意。
另一方面,虽然目前我们一直在强调素质教学,而实际情况仍然是应试教育占据着绝对优势,这种为了中考的语文教学必然会造成课堂教学中注重解读文本知识而轻视学生对语言的真正掌控,这种无奈的现状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起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因此,课文朗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起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诵习惯,培养语感,提高水平。
二、朗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课文的作者创作课文或意在抒发情感,或阐述故事,或表明观点,而在其创作的过程中,各种感情和语调即已形成,并在此中体现着作者创作的风格。
培养朗读能力 从小抓起论文

培养朗读能力从小抓起培养小学生的朗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
因此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课文内容,还有助于学生发展思维,丰富想象,激发情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就在于阅读,小学阶段是阅读的黄金时期,而低年段更是阅读的启蒙阶段。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从低年段入手,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
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可靠保证。
从小培养起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可以使其受益终身。
教师可以指导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就能自觉进行广泛的阅读,从而促进学生在知识学习、人格养成等方面起到巨大的作用。
1、培养专心致志的习惯。
古人曰:读书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口到、心到。
是的,阅读时一定要精力集中、排除干扰、专心致志。
这种习惯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很重要,但低年段学生注意力的稳定性、持久性都比较差,因此这种习惯又必须靠老师运用一定的手段,调动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参加活动,以限制其注意力的分散,逐步促进专一读书习惯的形成。
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想象力较丰富,因此,教师可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时边读边想,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唤起再造想象,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专心致志,集中精力的习惯。
2、培养积累的习惯。
语言精妙,源之积累。
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部分就强调应“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语文的学习是很难做到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
如果没有语言和语感的“厚积”,哪有惊世之作的“薄发”呢?课外阅读的扩充,正是企望为这种“厚积而薄发”提供广阔的天地。
从一年级开始就该培养阅读积累的习惯,这一阶段的孩子正处在记忆的高峰,背诵古诗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其次积累一些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
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作用论文

略论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教育正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
语文教育要通过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而达到发展思维和智力的目的。
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主要是表现在语感上,而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素质的重要途径。
朗读是听读活动中最重要的教学形式,它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水平,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就十分重视朗读。
不仅对于朗读的意义、作用等有着非常精辟的见解,如杨雄说:“大谛能读千赋,则能为之”,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如:“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等;而且对于朗读的要求、方法、要领等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古代大教育家朱熹对朗读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又指出:“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就是要求学生通过朗读和思考的实践,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语言能力。
因此在古代文言和口语基本脱节的情况下,语文教育基本上能让大部分学生得心应手地运用文言写作,这恐怕主要得归功于朗读的教化。
但是后来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语文教育为应试升学服务,语文课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分析讲解以及机械孤立的改病句、划分句子成分之类的训练上,而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密切相关的“朗读”、“言语表达技巧”等则常常被忽视。
学生失去直接、完整地感受课文言语形式的机会,语感水平得不到提高,真正的语言能力的培养渐渐被淡忘了,以致有许多已迈入大学校门的学生,提笔写起文章来,脑子就发怵,读起文章来,方言语调不说,还读的结结巴巴、破句百出。
朗读在语文教育中的作用朗读是把书面上写的无声语言(文章、文学作品)转化为更能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
语言是词汇、语法、语音三者的结合体,严格地说,书面上写的语言是不完全的语言,因为欠缺了一个语言的重要因素——语音。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性论文

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
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偏重写的训练,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
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
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因而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
【关键词】朗读;训练;目标reading training in primary importance of language teaching zeng su-lan【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purpose is to guide students on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and use of the language of the motherland, so that students have a preliminary reading and writing abilit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education,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develop good study habits. visible develop proficiency in speaking and writing four should be done here. however, in our teaching, there is also emphasis on writing training, neglecting otheraspects of the training of the phenomenon. where reading training is the most easily overlooked. the first task of language courses is to enable students to learn the language,and 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of learning a language. through familiar, recite, within the written language into the language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ability to use language. therefore must pay attention to teaching reading training.【key words】reading; training; goals《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重要作用论文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的重要作用摘要: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实际上对“读”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极为重视的。
朗读作为其形式之一,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形式,即把书面语言转变为出声的口头语言。
古代教育家重视“吟诵”,认为只有拿调去读,才能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体味出其中的妙处。
老一辈语文教育家和当代语文教育家都提倡朗读。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
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
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朗读:目→脑→口→耳→脑默读:目→脑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
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
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
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
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
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
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
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
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
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
如何培养学生朗读能力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1.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一种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手段。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训练,也是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认识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学习语文,学习一篇课文首先是读。
不管是默读还是朗读,是速读还是慢读,是粗读还是精读,总之是先要读。
可以说,没有读就没有语文学习。
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如下:(1)教师对朗读教学在思想上不重视。
(2)朗读时间不够充分。
(3)淡化了教师的范读。
(4)朗读指导过于机械。
2.朗读教学的方法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材这三者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中展开的统一过程。
”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材是媒介。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朗读教学呢?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下面就从作为教学主导的教师这一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2.1 遵循教学规律,逐步实施朗读教学。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情入境,使学生朗读真正做到流畅自如,感情丰富。
因此,在朗读教学中绝不可急于求成,应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深入。
2.2 创设情境,激发朗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只有当感情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流动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及人的精神世界”。
叶老也将有感情的朗读称为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
”以情动情,使学生在爱与憎,悲与欢的心灵火花的撞击中与课文内含的理念相沟通,产生共鸣效应。
也只有通过教学设计,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朗读情趣,才能使学生乐读、好读、善读。
2.3 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朗读教学可以利用学生的模仿心理,通过教师的优秀示范达到较好的效果。
教师的范读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是语言因素的范读,目的是使学生注意朗读材料的语言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朗读的重要性
朗读是教师基本功的一个重要方面。
任何一种书面语言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没有语音,难以表现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等。
而朗读则弥补了书面语言的不足,使书面语言活跃起来,使语言充满了活力。
朗读的过程包含着复杂的心理、生理过程。
朗读跟文学的关系十分密切,朗读要有美学的情趣和修养。
朗读与逻辑有一定的联系,论说文的朗读尤为明显。
同时,朗读与语音的关系更是密不可分。
可见,朗读是一种再创造。
课堂教学中常用的朗读方式主要有两种:范读、教师示范朗读,这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教学方法。
教师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帮助学生感受作品,掌握朗读的方法。
教师范读时的语气、语调、表情、体态都能作为一种“美”的信息直接传递给学生,学生听得见、看得着,可以直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间接体验文章的“美”。
领读,在范读的基础上,对个别重点章节,难读、难理解的地方,教师领学生读,小学低年级适宜此法。
学生个别读,旨在检查学生理解作品的程度和朗读的技能。
读前教师要提出具体的要求,读后教师应作出得体的评价,评价要有针对性。
齐读,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练习机会,同时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的好时机。
分角色朗读,这种形式生动活泼,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而朗读者要将作品读得成功,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要有旨
这有一个理解作品的问题,只有对作品理解了,为之感动了,才能读得有声有色。
二、读要有情
朗读者只有具备了充沛的真情实感,朗读才能进入所描述的意境中去,但切记娇揉造作。
三、读要有形
朗读者必须对自己朗读的作品形成内心视像,形成朗读内容的画面,否则就显得苍白无力。
对语言文字形象感的培养可以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分析,让学生对事物的整体、层次、方位、形态、色彩以及人物的容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形象产生真切的感觉,这种形象感受必须从课文的形象中看到、听到、尝到、触到文字符号所代表的客观世界中的种种事物。
如《鸟的天堂》中这样写道:“很快地这个树林就变得很热闹了。
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
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这里的“热闹”并非只有听觉感受,其中还包含着视觉、运动觉、空间觉等多种感受,其形象很丰满,是一种立体形象的感受。
在朗读指导时,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一边在脑子里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一边诵读,读出“热闹”的感觉来,读出作者欣喜的感觉来,读出美感来。
四、读要有艺
朗读者必须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艺术和技巧。
当
然,朗读要成功,还应注意自身的心理、生理状态。
要有朗读的愿望和信心,神情专注;朗读时身心放松,姿势正确,根据朗读内容,需张则张,需弛则弛,在用声方面,要选择自己的最佳声区、最佳音域、最近音量,需高则高,需低则低。
在明确朗读的重要意义和方法的基础上,我们要加强朗读练习。
多听别人朗读,自己反复练习,就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朗读水平。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何桥镇张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