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春最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21.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优质教学设计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公开课教案 (1)

22、《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2.了解《战国策》等文学常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1.朗读课文,讨论学习本文运用设喻讲理和表明见解的方法;2.以问题研究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体会古代志士为了国家利益勇于讽刺的思想,理解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意义,领悟课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文中重点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反复诵读,体会邹忌进谏过程中设喻讲理和表明见解的技巧。
【教学方法】1.用以读带讲的方式,使学生在自读、齐读、默读等各种形式的朗读中感知课文,理解课文。
2.讨论点拨法教学过程中,从不同角度多设疑,巧设疑,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具准备】多媒体、ppt课件【教学课时】本片文章需 2课时,本节为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我国有句名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这句话确实有道理,逆耳的忠言往往有利于行,但这种忠言人们很不喜欢啊!我们知道现在有一种药,并不苦,效果也很好,叫什么?(“糖衣片”)那么,有没有不逆耳却又利于行的忠言呢?让我们来看一下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第二课时,看邹忌是如何劝说齐王听从他的建议的。
(二)思读课文,巩固文意:1、本文选自《战国策》,请同学再次回顾介绍《战国策》的情况。
《战国策》,原为战国末期秦汉间人所辑,后经西汉末年刘向编订成书。
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面貌。
《战国策》的体例是编年体史书,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战国策》记载的是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2、回答的很好。
下面请大家快速把课文浏览一遍,各学习小组把难懂的,还是不理解的字词划出来,小组内讨论解决。
时间约五分钟。
(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还有不懂的字词吗?师:大家合作的真好。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

《邹忌讽齐王纳谏》语文教案设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并背诵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1.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1.3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技巧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2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
3.2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并背诵课文。
1.2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技巧。
2.教学难点:1.1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的解释。
1.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2学生分享对邹忌和齐王的了解。
2.自主学习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2学生查找并标注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3.合作探讨3.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技巧。
4.课堂讲解4.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和重点词语。
4.2教师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论证方法和表达技巧。
5.课堂练习5.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2教师批改并反馈。
6.课堂小结6.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四、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合作意识。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3.测试成绩:评估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教学拓展1.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古代讽喻故事,进行比较阅读。
2.组织学生开展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六、教学反思1.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七、教学资源1.课文原文及注释。
2.教学课件。
3.网络资源:关于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背景资料、相关故事等。
八、教学时间1课时九、教学建议1.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第21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2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21课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策》,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
2.学习设喻说理、巧妙讽谏的论说技巧。
3.体会古代志士勇于谏言的精神和古代明君从善如流的气度与明辨的智慧。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学情回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疏通了文意。
同学们一定想知道在那群雄逐鹿的风云时代,那些诤臣们是如何劝谏君王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看看邹忌是如何成功劝谏齐王的?【新课精讲】1.关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这个问题,邹忌问了哪些人得到了什么样的回答?邹忌:“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徐公何能及君也?客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2.邹忌的妻、妾、客异口同声地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原因是什么?妻:表现了妻对他由衷的喜爱、爱恋之情。
——私我妾:少了“君美甚"一句,“徐公何能及君也?”表现了地位低微的妾的畏怯心理。
——畏我客人:“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语气更轻,表现出一种应酬、逢迎的态度。
——欲有求于我3.妻、妾、客三个人的回答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不能。
由于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三人回答的语气也有所不同。
妻的喜爱、妾的畏惧、客人的敷衍,反映了对话人物间亲疏远近的不同,所以不能互换位置。
4.邹忌第二天见到徐公后的思考有什么作用?邹忌见到徐公后,发现自己没有徐公好看,于是思考为什么妻、妾、客人要说他比徐公美,然后得出结论:在这件事上他受到了蒙蔽。
为下文进言齐威王埋下伏笔。
类比:生活小事→国家大事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5.邹忌认为“王之蔽甚矣"的原因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初中语文 2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创新教案

初中语文21《邹忌讽齐王纳谏》一等奖创新教案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一、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一)教学目标1.熟练诵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2. 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3.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纳谏技巧。
(二)教学重点总结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词类活用等现象。
(三)教学难点了解类比论证这一论证方法二、教学过程(一)导入古人形容忠臣,常常说“文死谏,武死战”,然而在历史上不乏能察纳雅言的明君,更不乏把进谏当成一门艺术的聪明大臣,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这样一个关于明君贤臣的故事。
(二)预习检测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战国策中有影响力的小故事,课上提问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参考内容:苏秦以连横说秦(前倨后恭)冯谖客孟尝君(狡兔三窟、高枕无忧)赵且伐燕(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邹忌讽齐王纳谏(门庭若市)唐雎不辱使命荆轲刺秦王(三)背景介绍1.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际,七雄并立,各国间的兼并战争,各统治集团内部新旧势力的斗争,以及民众风起云涌的反抗斗争,都异常尖锐激烈。
在这激烈动荡的时代,士作为一种最活跃的阶层出现在政治舞台上。
他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学识,游说于各国之间,施展着自己治国安邦的才干。
各国统治者也认识到,人心的向背,是国家政权能否巩固的决定性因素。
失去了民心,国家的统治就难以维持。
所以,他们争相延揽人才,虚心纳谏,争取“士”的支持。
2.齐威王齐威王(公元前378年―公元前320年),妫姓,田氏,名因齐。
齐威王以善于纳谏用能,励志图强而名著史册。
齐威王在位时期,针对卿大夫专权、国力不强之弊,任用邹忌为相,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进行政治改革,修明法制、选贤任能、赏罚分明、国力日强。
(典故:一鸣惊人)3.邹忌邹忌,(约前385---前319),一作"驺忌",尊称"驺子",战国时期齐国人。
他曾劝说齐威王奖励群臣吏民进谏,主张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并选荐得力大臣坚守四境,从此齐国渐强。
《21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学设计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战国策》的有关知识掌握文中的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的文言句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会文中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讽谏”的妙处,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学习重点:1、文言常识。
2、类比推理和比喻说理的方法学习难点:对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方法的领会和运用。
教学方法:合作中探究,探究中竞赛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时数:一教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唐朝名臣魏征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今天我们来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解题:邹忌是齐国的谋臣,以敢于进谏和善于辩论著称。
据史载,有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借谈琴来说明治国安民的道理:弹琴要音调谐和才算善于弹琴;治国也和弹琴一样,能安抚百姓才算是善于治国。
威王听后,大为赞赏,于是封他为齐相。
《战国策》的基本内容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保存了不少纵横家的著作和言论。
《战国策》的文章特点是长于说事,无论个人陈述或双方辩论,都喜欢夸张渲染。
就历史散文的明白流畅来说,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书中说事常常运用巧妙生动的比喻,通过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说明抽象的道理,富有说服力和鼓动性。
三、学生对照注释,自读课文。
一读:疏通文意,了解大意。
教师补充注释:1、邹忌修八尺有余句中的“尺”为齐尺,相当于19. 7厘米。
“八尺有余”,若按八尺半计算,邹忌身高166. 5厘米,约合五市尺。
2、“窥镜”的“窥”,本义是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看,又引申为观察、侦察。
“窥”,必然是仔细的。
“窥镜”,不是一般的“对着镜子看”或“照镜子”,而是对镜端相的意思。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精选3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作者分享了3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希望对于您更好的写作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篇一一、导语:唐朝名臣魏征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二、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学生通过初读,筛选出自己读不准或不会读的字,借助工具书查明后再读一遍。
易读错的字有: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让学生根据课文下的注解,理解字义、词义、句意,在此基础上读出语句的停顿。
可让一学生读,让其他学生听他哪些句子读错了,然后一起纠正。
如:1、邹忌/修八尺/有余(×)邹忌/修/八尺有余(√)2、我/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孰与/城北徐公美?(√)3、王之蔽/甚矣!(√)王之/蔽甚矣!(×)4、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三、完成板书忌齐王妻----------宫妇左右妾----------朝廷之臣客---------四境之内四、关于进谏很多时候,由于一篇《邵公谏厉王止谤》,《邹忌讽齐王纳谏》很自然的成为一篇成功的进谏范本。
臧克家在《纳谏与止谤》一文中对这一点作过精彩的论述。
而在历史上各名家也差不多是众口一辞地肯定了邹忌的讽谏艺术,甚至于拔高了这种艺术。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优秀教案(优秀5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解读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3、欣赏邹忌委婉的讽谏艺术以及古代明君勇于纳谏的大度胸怀。
教学重点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邹忌讽谏的思路和技巧。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其实,人们更希望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这样既能达到利于病、利于行的效果,而且更容易让人接受。
早在战国时期的齐国,就有这样一位智者,他婉言劝谏齐王,使齐王广开言路,使齐国政治清明。
这位智者就是邹忌,同学们打开书一qi课,让我们一起去拜访邹忌。
二、解释文题。
1、“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文题告诉我们文章写了几件事?如何解释“讽”和“谏”?题目“邹忌讽齐王纳谏”点明了文章内容的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其中,讽:用含蓄的话劝说或指责。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2、这篇文章选自《战国策》,通过积累中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战国策》由谁整理的?——刘向。
哪个时代?——西汉。
内容包括哪些?——多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哪些成语故事来源于《战国策》?——画蛇添足、南辕北辙、狐假虎威……《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也有一个成语——门庭若市,查字典积累它的含义。
(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像集市一样,形容往来的人很多,十分热闹。
)门庭若市的反义成语是什么?——门可罗雀(门前可以张网捕雀,比喻门庭冷落,宾客稀少。
)三、朗读指导。
1、教师范读课文。
从读音、语气、句读三个角度进行朗读指导。
(一段记叙十分生动,朗读时应注意表现出人物的情态。
第二段是邹忌讽谏齐威王的话,颇能表现邹忌的个性特色,朗读时应注意以略带诙谐的方式说出严肃的内容。
第三段记叙纳谏的举措及结果,要读得层次分明。
重读“面刺寡人之过”“上书”“谤讥于市朝”“门庭若市”“时时而间进”“无可进者”“皆朝于齐”等词语,用来表现齐威王当机立断,马上颁布政令的果断。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22课《邹忌讽齐王纳谏》优质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邹忌讽齐王纳谏》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齐国大臣邹忌以巧妙的方式劝说齐王接受忠言的故事。
文章通过邹忌与齐王的对话,揭示了齐王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不足,同时展现了邹忌的智慧和高尚品质。
本课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邹忌的劝说技巧,体会文章的主题思想。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对邹忌的劝说技巧和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分析邹忌的劝说技巧,并联系现实生活进行思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熟练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邹忌的劝说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邹忌的劝说技巧,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学会接纳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培养良好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邹忌的劝说技巧及其作用。
2.难点:邹忌劝说技巧的本质含义及其现实意义。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邹忌的劝说技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历史背景,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阅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邹忌的劝说技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总结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邹忌讽齐王纳谏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有关《战国策》的文学常识。
2.读准字音,结合注释及积累,明确文言重点字词含义,疏通文义。
(重点)
3.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深入理解课文。
(重点)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历代君主若想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作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地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预习展示
1.了解相关文常。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邹忌不仅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
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后期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由于《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
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重点实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
能谤讥
..于市朝(谤讥: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刺:指责)
上书.谏寡人者(书: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
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
(2)词类活用:
①朝服
..衣冠(朝,名词作状语,在早上;服,名词作动词,穿)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美,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美)
③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④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3.把握句式。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
②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
③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
④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介词结构后置句)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
⑥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
三、合作探究
(一)初步感知文意
本文讲述了什么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邹忌以家庭琐事设喻劝谏齐威王和齐威王勇于纳谏的故事。
说明国君必须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兴利除弊,才可以兴国的道理。
也告诉我们要广泛听取他人的批评建议,及时发现和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
(二)深入理解课文
1.邹忌是从什么地方看出齐威王受了蒙骗的?
明确:“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
2.齐威王设上、中、下三等奖赏的区别在哪里?为进谏者颁奖意味着什么?
明确:批评者勇气的大小。
有改正缺点的勇气,振兴国家的决心。
3.劝谏的结果如何?
明确:齐威王接受了邹忌的谏言,立即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求谏。
4.文中依次叙述“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进谏者的人数,这是为什么?
明确:说明齐国的政治日益清明。
四、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
(重点)
2.理解文章的劝谏技巧。
(难点)
3.理解文中设喻说理和类比推理的方法。
(重难点)
4.认识邹忌劝谏成功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疏通了文意,了解了一段历史佳话。
今天,让我们在复习中再次走进课文,对其进行深度探究。
二、预习展示
上节课我们大致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尝试翻译下面的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谁更……)
翻译: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呢?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式,……是……)
翻译: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3.忌不自信。
(自信:相信自己)
翻译: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
4.与坐谈。
(省略句)
翻译:(邹忌)与(他)相坐而谈。
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
翻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
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式,蔽:被蒙蔽,受蒙蔽)
翻译:大王受蒙蔽太厉害了!
7.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闻:使……听闻)
翻译:能够在公共场所议论指责我,并能使我听闻的。
三、合作探究
(一)人物形象
本文运用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出了邹忌和齐威王两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明确:(1)邹忌:课文首先通过“三问”“三思”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实事求是,善于思考,能够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然后写邹忌进谏时的“三比”,表明他又是一个忠君爱国、勇于进谏、善于进谏的人。
(2)齐威王:从一个“善”字,可以看出齐威王是一位善于纳谏的开明君主;从“三赏”可以看出齐威王的明智果断和兴利除弊的决心。
而“三进”“四国朝齐”则从侧面表现出齐威王措施得力、改革成效十分显著。
(二)讽谏艺术
邹忌进谏之所以取得成功,其原因有哪些?
明确:(1)从家庭小事入手,以家事类比国事。
邹忌将“妻私己、妾畏己、客欲有求于己”类比“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有很强的说服力。
(2)寓治国安邦之道于形象的比喻之中,语言委婉含蓄,容易让人接受。
邹忌没有直言齐威王的弊病,而是正面设喻来说明君王易于受蒙蔽的道理。
(3)讽谏有针对性,设身处地地为齐王着想。
邹忌针对“王之蔽甚矣”的现实和齐王希望修明政治、兴利除弊的愿望进行讽谏,让齐威王欣然接受。
(4)运用排比句,增强了说服力。
邹忌在讽谏时,连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言气势。
(三)写法探究
本文写法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1)本文采用了“三叠法”。
排比句不仅增加了语言的节奏感,更造成一种步步紧逼的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有力地阐明“王之蔽甚矣”的论点。
(2)本文巧妙地运用了设喻(类比)的手法。
(3)通过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
四、板书设计
五、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我发现采用系列问题的形式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集中注意
力,专注于对课文内容的探究。
而且,通过分析人物形象也能够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另外,我在教学过程当中清晰地认识到,中学生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
有一些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老师们感到惊异。
在这堂课上,我让学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体会,引起他们对生活的思考,在帮助学生认识“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引用名言加以共勉。
这样的效果很明显,学生们很乐于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达出来。
我觉得这样至少对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不足之处:对文言基础知识的梳理不够多,可能会导致学生对课文理解不透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