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荒唐的科举考试 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合集下载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

古代那些大名鼎鼎的落榜生作者:孙铭霞来源:《畅谈》2019年第12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在古时是推动历代书生们寒窗苦读、不断努力、前仆后继的动力,不少文人也是通过考试走入朝堂并成为一代名家的,比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朝爱国诗人文天祥等。

但是有些落榜生的名气也丝毫不比“天之骄子”名气差,所谓金子总会发光的,才华是不会被埋没的。

诗圣诗仙,与科举无缘第一个要说的无缘科举的古代名人,那就是近几年在网友中间人气很高的诗圣杜甫了,按说他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唯独少了一份运气。

杜甫身世显赫,其祖父杜审言不仅是进士出身,而且做到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也当上奉天令。

可令人奇怪的是,杜甫却与科举无缘,考了两次进士都名落孙山。

杜甫从小就很有文采,家境又好,有钱又有才,考试的事情对他来说很轻松。

于是他一直在外面游历,直到20多岁才回家赶上一次乡试,果然才子出手,举人到手。

有了举人的名号就有了进阶的条件,于是杜甫踏上了前往洛阳的路途,奔赴他人生的第一次进士考试,一旦金榜题名,就意味着一只脚踏入仕途了。

为了此次考试,杜甫准备了挺长时间,认为应该没有多大问题,就算不能考中前三甲,中普通进士应该十拿九稳。

这次考试的结果历史有记载,公元735年,24岁的杜甫参加平生第一次进士考试的结果是落榜了。

但这一次的失败杜甫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决定到齐赵之地散散心。

当他站在泰山之顶,心境突然开阔了许多,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一首千古名诗《望岳》,其中最著名的最后一句简直无人不知,非常大气:“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大气磅礴,表现出诗人的人生境界。

12年后,杜甫36岁那年第二次参加进士考试,这一次是朝廷临时增设的恩科考试,奸臣李林甫阴谋制造“野无遗贤”的盛世假象以奉承皇帝英明,参加这次考试的举子一个也没有录取,只能说杜甫的运气真的不是很好。

比杜甫运气更不好的是诗仙李白,唐代考进士,先要通过资格审查。

如果家里是做商业买卖的,或者有关系比较近的亲属是做生意的,你就别来考进士。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

评论李斯与李林甫的文章李斯是个没有理想的能人。

他年轻时提出过一个著名的“仓鼠厕鼠理论”:在厕所吃粪的老鼠见人来就跑,吃的差,胆子小,没出息。

在仓库吃米的老鼠却悠哉悠哉从不怕人,吃的饱,胆子大,活得好。

因此,不甘平庸的他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人生哲学:“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也就是说,能力不重要、立场不重要、平台最重要,必须顺势作为、站上高位才有人生意义。

这种投机型的价值观伴随了他一生。

后来他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毕业之后决定到当时唯一的超级大国秦国碰碰运气,受到吕不韦的器重,终于摆脱厕鼠境遇,开始了仓鼠生涯。

李斯的才华无疑是过硬的。

曾国藩认为:“其智力横绝一世”鲁迅先生评价“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司马迁甚至觉得他的功绩原本可以和周公、召公媲美他看到了秦国一统的大势,帮助秦始皇擘画完善了覆灭六国、君临天下的路线图。

在郑国渠间谍事件后,他看到了逆势崛起的机会,一反常态忤逆圣意,靠一封《谏逐客书》力挽狂澜,保住了秦国的人才引力,也保住了自己的客卿地位。

在勋贵功臣弹冠相庆自以为即将在封国做土皇帝时,他准确揣测到了始皇帝的集权意图,力主废除分封制,推开了延续两千多年的郡县制治理模式。

在得悉秦始皇立下要做千古一帝的宏伟志向时,他积极推动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法律、货币、度量衡,修筑直道和驰道,建立了不世功业。

然而,恰恰是因为仓鼠做久了、功成名就了,吃尽了捕捉风向的甜头,他内心愈加害怕重回厕鼠境地。

大约74岁那年,陪着秦始皇巡游到河北沙丘宫时,老板突然暴毙,在赵高和胡亥的胁迫下,为保住权位,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决定老胳膊不硬掰大腿,昧心与他们合谋篡改了传位诏书,立胡亥为新帝。

两年后,风起云涌的各路义军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脑抽的秦二世依旧醉生梦死、游戏人间。

内斗小行家赵高整日忙着指鹿为马的权谋伎俩,无心向外。

只有垂垂老矣的李斯仍然保持着战略清醒。

山雨欲大厦将倾,要不要给新老板打个预防针呢?辗转反侧,纠结多日,他下定决心:小家和东家在一条船上,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仓都没了,还怎么当仓鼠?于是,他硬着头皮打断了正在喝酒把妹的胡亥,建议他停建阿房宫,集中精力镇压义军。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历史上“零纪录”的科举考试
没 有 一 个 被 录 取 .也 就 是 说 那 次
子 来 说 无疑 是 极 大 的讽 刺 更 有 甚者 . 在这 次 科举 考 试 中 . 于秦 由
人才 、 收买 人 心 的一 种手 段 , 封 在
建 社会 的几 千年 历 史 中对 维 护 社 会稳 定 发挥 着 重要 的作 用 .野 无 “ 遗 贤” 常常 被 统治 者 当做 政治 清 明来 炫 耀 .唐 太宗 李 世 民 就 曾经 很得 意 地看 着 鱼贯 而 人 的 社会 俊
录 ” 考试 的
零 录取 率 的 考 试 公 元 76 4
献 忠是 明朝 末 年 著 名 的农 民起 义 领袖 。 崇祯 十 七年 (6 4年 ) 14 8月 9 日攻 破成 都 . 义军 号 称 6 起 0万 大
军 .进 入 成 都很 快 控 制 了 四川 大
部 分 地 区 的州 、 , 成 都 , 献 县 在 张

大批 杰 出人 物 都受 到 了李 林 甫
于 是 . 们 就 串通 作 弊 . 备 录 取 他 准
试 当时担 任 主考官 的是李 林 甫 . 他是 当朝宰 相 .但 却 是 个 嫉 贤妒
能 的 小 人 .对 于 朝 中 百 官 才 能 和
功业 在 自己之 上 而受 到玄 宗 宠信
或 者 官 位 要 超 过 自 己 的 人 . 一 定
他利 用 手 中权 力 .任命 其 亲 信 为
考试 官 这 些 考 官 对秦 桧 的意 图 心 领神 会 .他 们 想 借 此机 会 来 讨 好 秦桧 . 而可 以取得 高 官 厚 禄 从
奸 臣秦桧 . 由于在 绍 兴 议 和卖 国
有功 . 先后 把 持朝 政 十 九 年 之久 .
他 自立 门 户 .收揽 奸 佞 .排 除异 己 , 害忠 良 , 空宋高宗赵构 。 陷 架 独掌朝 纲 不但 如此 . 在绍 兴二 十 四年 ( 1 4年 的一 次科 举 考试 15 中 . 桧 还为 其 年龄 不 到 一 岁 ( 秦 只 有 九个 月 ) 的孙 子秦 埙 谋 夺 状元 。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

科举史上的奇葩事件:交白卷的状元唐朝作者 | 我方特邀学者宇文若尘唐玄宗天宝二年,发生了一桩匪夷所思的考试营私舞弊案。

当时大字都不识一个的安禄山给唐玄宗打了个小报告,说今年考试录取的新状元有点问题,外面议论纷纷。

唐玄宗闻言当即下令,亲自接见被录取的考生,进行复试。

复试的结果让人目瞪口呆:新科状元,一位叫张奭的人,手持试纸,冷汗直流,最后居然连一个字都没填上,交了白卷。

当时的人们送给这位交白卷的状元一个称呼,叫做“曳白”。

这个事件发生在唐玄宗刚刚将年号由“开元”改为“天宝”的第二年,事件背后的黑幕是这样的:李林甫以宰相的身份兼领吏部尚书,即一边干总理的事情一边兼职官员选拔工作,因为忙不过来将官员选拔工作(即本次科举)交给两个手下去干。

这两个手下看到有个叫张倚的人近来特别得玄宗的青睐,刚好张倚的儿子张奭也参加了这次科举考试,为了巴结张倚,于是将他儿子张奭列为第一名。

结果出来,自然天下哗然,因为当时科举录取率奇低,整个大唐帝国的科举考生一万多人但只录取六十四人,淘汰率之高堪比如今的特种兵选拔,连我们的诗圣杜甫、大历十才子之首的钱起都曾有过落第的经历,名不见经传的张奭何德何能能得第一呢?但是不满归不满,却没有人有机会对唯一能够公正裁定此事的皇帝大人申述,因为当时满朝文武在李林甫的专权下噤若寒蝉,所谓的“诤臣杜口为冗员,谏鼓高悬作虚器”就是唐人在形容这种局面的。

但是这件事后来让安禄山知道了,当时正处心积虑希望取得玄宗信任的安胖子当即将人们的这种不满情绪告知了唐玄宗,这才有了那次处理结果,揪出一个千古罕闻的“白卷状元”。

这个事件看似跟李林甫没有多大关系,可是,事实上若不是李林甫长期以来压制言路堵塞圣听,他那两个手下无论如何也不敢作出如此明目张胆之事的。

从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转折,李林甫可谓关键人物!李林甫在相位上一呆十九年,比唐玄宗时代的任何一位宰相都长。

在他登上宰相之位后,做的相当有名的一件事就是处心积虑地防止人才被挖掘,以免对他的地位形成威胁。

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

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中国历史上最荒唐时期是何时?竟然抽签当官导语: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客观来讲,明朝中后期荒唐事多。

就拿选拔官吏来讲,万历年间吏部尚书孙丕扬就设计出一个抽签当官的制度。

荒唐的是,后来还被大清接着用。

抽签当官,在当时称为掣签法,于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由吏部尚书孙丕扬创立。

过程是吏部进行选拔任用官员时,预先把地区、官位等信息写在竹签上,装入一个桶中。

之后,集合候任官员们,抓阄撞大运,抽签选出自己的任职地区及官位。

这样,管你是谁,全靠运气。

清王朝建立后,继续沿用此制度,外省官员分配任用,还是由吏部以掣签分配任命。

制定这个制度的人脑子进水了?事实不是这样的。

根据《明史》记载,孙丕扬长期担任刑部、吏部两个要害部门的一把手,"七十有八"仍"白首趋朝”,是正直的名臣。

孙丕扬任吏部尚书,他刚直公正,没人敢走他的后门。

不过,孙丕扬虽然公正秉直,但太监权倾朝野,最喜欢干涉官员任免,要害岗位几乎都被太监的人霸占了。

孙丕扬想打破僵局,就发明了掣签法。

他很无奈,不愿意让路,又不敢得罪宦官,只好由竹签和当事人的手气决定。

这个抽签制度建立后,吏部的后门堵住不少,人们便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

在此之前,吏治已经极其腐败荒唐,权贵肆意安插心腹、卖官鬻爵、结党营私。

吏部官靠卖官发财,礼部官靠科举获利,百官早已心照不宣。

宦官王振权倾天下,操纵官吏选拔。

大名鼎鼎的名臣于谦就是被王振罗织罪名打入死牢,经山西、河南两省官民进京伏阙请愿才得以活命。

严嵩,曾以"千辆资财,用以遗贵近",这才当上了内阁首辅。

掌生活常识分享。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

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科举制度最为完善的时期之一,但同样也出现了不少科举舞弊案例。

以下是一些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以及他们的舞弊手法、制度漏洞和后续影响:1.代考:在唐朝,考生可以请人代考或替他人代考。

这种舞弊手法常见于有地位和财力的考生,他们通过贿赂官员和请枪手代考,来取得高分。

这种现象钻了科举制度对考生身份审核不严的漏洞。

2.泄露考题:有些考官为了谋取私利,会泄露考题给亲朋好友或其他考生。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中保密措施不完善的漏洞。

著名的案例有唐德宗时期的礼部侍郎郑注泄露进士科考题给李德裕等。

3.买官:有些考生通过贿赂官员,换取高分或提前得知录取结果。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对官员廉洁性检验不严的漏洞。

如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他就曾收受考生贿赂,泄露科举考题和录取名单。

4.裙带关系:有些考生依靠家族背景和人际关系,得以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优势。

这种舞弊手法利用了科举制度对考生背景调查不够严格的漏洞。

如唐太宗时期的魏征,他的儿子魏叔玉就因父辈关系而在科举中受益。

这些科举舞弊案例对后来产生了以下影响:1.降低了科举选拔人才的公平性:舞弊现象使得有才学但家境贫寒的考生失去了晋升的机会,而那些通过舞弊晋升的考生才能平庸,导致朝廷官员的整体素质下降。

2.破坏了科举制度的权威性:科举舞弊使得民众对科举制度的公平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进而影响到朝廷的统治地位。

3.促使科举制度不断完善:为了遏制舞弊现象,后来的统治者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加强考试管理、完善考生身份验证、严惩舞弊行为等,使得科举制度更加公平、公正。

4.影响了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科举舞弊现象不仅发生在唐朝,还延续到后世各个朝代。

尽管历代朝廷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防止舞弊,但舞弊现象仍时有发生,对中国古代的人才选拔产生了负面影响。

总之,唐朝的科举舞弊案例揭示了科举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促使后世不断对其进行改革和完善。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历史趣谈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 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中国古代考试中的趣闻轶事李贺因避讳无法科考
导语: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中国科举考试,是古代帝王用以选拔官吏的制度,因分科取士而得名。

科举考试始于隋炀帝,而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推行学校教育而告终。

一千多年以来,科考为历代皇朝招揽选拔了难以数计的优秀人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有趣的故事。

古时没有发明照相技术,科考时对考生身份的查验,是靠文字描绘的。

清代有一姓胡的考官督学监考,他做事认真,监考时按照名册,对考生的年龄相貌等,查核非常严格。

名册中将考生有须却不浓密者描写为微须,因此,他便把那些长着胡须的考生通通都拒之门外。

一考生不服据理力争,胡考官怒斥道:你难道不懂得朱熹注微“无也”的意思吗?该考生并不示弱,也反唇相讥说:照大人的说法,《论语》中孔子微服过宋岂不是说老夫子一丝不挂、赤身裸体经过宋国了!
清末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政策论后,命题多涉历史,据说有位考官出题要求考生比较中西史事,题曰:项羽拿破仑论。

诸考生虽皆熟读四书五经,却均不知拿破仑为何物。

有一考生的文章开头即破题云:夫项羽力能拔山,岂一破轮而不能拿夫?接着便论证说:夫车轮已破,其量必轻,一凡夫即能拿之,安用项羽?以项羽而拿破轮是大材小用,英雄无用武之地,其力难施,其效不著,岂非知人善用之举哉!
满洲镶红旗人乌尔恭额,任浙江巡抚时,有一年科考,他亲莅书院视考。

正值诸生用饭时间,见大家争先恐后、你抢我夺,感觉斯文扫地,乌巡抚不禁皱眉说道:好一群老鼠!众生一听,面面相觑,其中
生活常识分享。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_历史故事

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古代总有科举考试,选拔官吏,状元则出自于此,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希望对你有用!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1:自封状元晚唐时,有位叫陆扆(yǐ)的书生进京赶考,不巧赶上当朝皇帝唐僖宗因黄巢起义逃离长安。

于是,为了表现对朝廷的忠贞不贰,陆扆便跟随皇帝的御驾逃到了成都。

等到黄巢战败后,他又随朝廷返回长安,然而行至半路,却传来朱温在长安附近发动叛乱的消息。

京城是去不了了,这下可急坏了陆扆,眼看自己凭着保驾的功劳捞个进士头衔的希望落空,他非常懊丧。

然而,陆扆转念心生一计。

几天之后他找到了当时的宰相韦昭度,建议就地举行一次科举取士,说这样既可以显示朝廷的权威仍在,又可以稳定人心。

韦昭度也有自己的小算盘,乱中开科取士这事儿听起来虽然“不靠谱”,但却能造成朝廷正常运转的假象,朝廷保住了,自己的乌纱帽也可以更加牢靠,于是他就从逃难的队伍和周围各县中拉来一批考生,设了个临时考场。

考试虽然将就着进行了,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因此并没有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

到了写金榜时,官员们都在为自己的性命担忧不已,谁还顾得上考试这码事。

最后,还是陆扆自告奋勇地接了写榜这个活儿,不过他也一点儿不吃亏,不忘将自己的名字写在榜单的最前面。

就这样,一个逃难路上的状元诞生了古代经典科举考试故事篇2:枪手与作弊古代科考造假作弊也很严重,尤为突出的就是选授官职的考试,当时的规定代笔是明令禁止的,但越是如此,枪手得到的贿赂和酬金也就越多,奇怪的是被查获的却是极为罕见,即使被逮住,也不会被制裁,为禁止这种行为,宋太宗规定,获选人员再由吏部长官予以复试,也叫帘试。

这种制度虽然完善,但执行起来如同一纸空文,考试作弊和造假现象也遭到一些大臣的指责和议论,但这种坏风气如同河水决堤、风吹草倒一样屡禁不绝。

宋真宗天禧二年九月,朝廷派员外郎任布、著作郎徐爽、集贤院麻温其共同担任开封府考试的发解官,十月又加派两位,十一月各地送来贡士104人,考试结束后,朝廷又派翰林学士钱惟演等五人对录取情况进行复审,结果除第一名郭稹外,很多人落选并被除名,先前的五名发解官全部贬职发配边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荒唐的科举考试李林甫为阻言路零录取
导语: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

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
科举考试是封建统治子者揽延人才一种手段。

总体来看,科举考试还算比较公平,改变了魏晋以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用人体制,让更多的社会低层才俊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当然,历史上也有几次科举考试十分荒唐,我们姑且称为零纪录的考试,至今仍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零录取率的考试。

公元746年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初到长安求官,当时唐玄宗正沉湎盛世的繁华和温柔的富贵梦里,已经懒得亲自处理政事,把“外朝”交给李林甫,“内朝”交给高力士。

第二年,即公元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玄宗为选拔人才而设的“制举”考试。

当时担任主考官的是李林甫,他是当朝宰相,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对于朝中百官才能和功业在自己之上而受到玄宗宠信或者官位要超过自己的人,一定要想方设法的除去,像张九龄、严挺之、贺知章、李邕、李适之、房绾等一大批杰出人物都受到了李林甫的迫害甚至暗杀。

他尤其嫉恨因为文学才能而得到封赏进官的士人,害怕朝外的贤士得以接触皇帝的机会,上书揭露他的本来面目,痛陈他的奸恶。

所以这个“口有蜜,腹有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

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也就是说那次考试结果的录取率为零。

为了掩盖自己的阴谋,对考试结果,他自己还向玄宗上表祝贺:天下贤士都在为国报效而没有遗漏,这是多么的人尽其材,物尽其用啊!连尧舜明君都不能如此的明察秋毫吧!而更加可悲的是开元盛世的缔
生活常识分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