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初步探索

合集下载

中班英语教案:Ant、Cockroach、Fly、Mosquito

中班英语教案:Ant、Cockroach、Fly、Mosquito

中班英语教案:Ant、Cockroach、Fly、Mosquito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认识和区分四种昆虫:蚂蚁(Ant)、蟑螂(Cockroach)、苍蝇(Fly)、蚊子(Mosquito)。

2. 学生能够用英语说出这四种昆虫的名称,并能够用简单的句子描述它们的特点。

3. 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发音并熟练地运用单词Ant、Cockroach、Fly、Mosquito。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用英语描述这四种昆虫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四种昆虫的图片、视频、卡片、实物等。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安全,有利于学生专注学习。

四、教学过程:1. 热身活动(5分钟):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昆虫单词,如:butterfly、beetle 等。

2. 引入新课(10分钟):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四种昆虫,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3. 学习活动(10分钟):a. 分组讨论:让学生观察图片,小组内讨论这四种昆虫的特点,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b. 分享成果: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c. 教师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讲解和补充,让学生深入了解这四种昆虫的特点。

4. 实践活动(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昆虫,用英语描述这种昆虫的特点,并展示给其他小组。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用英语绘画自己喜欢的昆虫,并写上昆虫的名称和特点。

2. 家长协助孩子进行英语口语练习,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四种昆虫的英语名称和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英语能力。

但部分学生在描述昆虫特点时,语言表达仍较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口语训练。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1 寻访蚂蚁》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大象2001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四单元 有趣的动物  1 寻访蚂蚁》优质课教学设计_4

《寻访蚂蚁》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课本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寻访蚂蚁》教材、学情分析《寻访蚂蚁》这节课是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了解蚂蚁的身体结构,进而归纳昆虫的特征。

三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虽然蚂蚁是它们熟悉的小动物,但是学生还没有有意识、有目的地去研究过它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养成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知道蚂蚁的身体结构及生活习性;2.归纳昆虫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探究的实践活动,提升观察水平;2.通过小组分工,提升合作交流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乐于对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的水平;2.提升热爱小动物,尊重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理解蚂蚁的特征。

2.通过理解蚂蚁的特征,从而理解昆虫的典型特征有哪些。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昆虫观察盒、课件分组用具:观察记录单、昆虫图片、蚂蚁拼图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上节课老师布置作业让你们去大自然中观察蚂蚁,你们找到蚂蚁了吗?你在什么地方发现的蚂蚁?生答......师:通过刚才的回答,我们知道在草丛中、花园里、树洞里能够找到蚂蚁,那么你们在捉蚂蚁时发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生:我看到几只蚂蚁在搬运一只小虫子。

生:我看到两只蚂蚁在头顶着头,好像在交流什么……师:同学们发现了这么多有趣的事情,想不想了解更多关于蚂蚁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蚂蚁,寻访蚂蚁。

(板书课题:寻访蚂蚁)(二)学习新课1. 想想用什么方法能更好的观察蚂蚁。

提问:同学们想不想近距离观察蚂蚁?不过蚂蚁很小,又到处乱爬,大家动脑筋想一想,有哪些好办法能够仔细观察蚂蚁?生:能够把蚂蚁放到一个透明的瓶子里观察。

师:我们能够把蚂蚁放到透明的瓶子里,再借用放大镜就能够清楚观察蚂蚁了。

生:也能够把蚂蚁放到一个瓶盖上,再把瓶盖放到盛水的盆子里,蚂蚁就不会到处乱爬了。

……师:同学们方法真多!实验课上我们能够用昆虫观察盒来观察蚂蚁(出示实物昆虫观察盒),昆虫观察盒的盒盖是一个凸透镜,能够放大蚂蚁,便于观察。

QON镇中心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QON镇中心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班科学探索活动教案
3、观察蚂蚁: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自己捉到的蚂蚁是什么样的?(小不小呀?是什么颜色的?有没有眼睛、口、足…?)小朋友做事要有始有终,我们现在再把小蚂蚁放回去。
活动二:看挂图,分析挂图
在教师的指导下,来分析蚂蚁的外形特征。说出自己看到的蚂蚁和挂图上的有什么不同吗?
师:“小蚂蚁我们都观察了,现在呀,我们来看一只大蚂蚁,你们想不想看呀?
师:“胸上还有什么?”(叫足,一共有三对)
师:“好了,我们今天知道了这么多关于小蚂蚁的知识,你们表现的都这么好,想不想玩一个游戏呀?”
活动三:游戏《小蚂蚁搬豆》
1、交代游戏名称
2、这个游戏怎么玩呢?老师会选出最听话的小朋友来玩。
小蚂蚁们先站好两组进行比赛,看哪组搬的最快。
玩法:小蚂蚁们在搬豆过程中要遇到很多困难。先钻过山洞,跑到小河边,跳过小河,爬到小豆豆那里,拿一个豆跑出起点。
活动目标:
1、喜欢儿歌《碰碰车》,愿意跟念儿歌,感受集体游戏的快乐。
2、在游戏的情境中,学说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
活动准备:
*图片、音乐磁带、圈
*用轮胎围成的游乐场
活动过程:
一、看看讲讲,引起兴趣。
1பைடு நூலகம்音乐游戏——《THE BUS》
2、导语:小朋友,你们小汽车开的开心吗?
有一群小动物,它们玩得也很高兴,让我们来看看。这几个小动物在玩什么车?
在主题探索中,我既有集体收集汽车,又有桌面的马路展示汽车,墙面上的汽车图片;在音乐活动中孩子们开心地跟着音乐开车,唱歌;语言活动中会用儿歌来表述不同的汽车。整个探索活动过程中主题网中有的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总之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在反思中实施教育的过程,家长不断重视幼儿教育、配合教育的过程。

《蚂蚁》教案

《蚂蚁》教案

《蚂蚁》教案《蚂蚁》教案10篇《蚂蚁》教案篇1[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蚂蚁的合作活动,萌发幼儿团结互助的意识。

2、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3、引发幼儿学习蚂蚁的兴趣。

4、使小朋友们感到快乐、好玩,在不知不觉中应经学习了知识。

[活动准备]1、选择安全、合适的观察场地,提供放大镜、大纸箱,并把幼儿的观察情况作成课件。

2、教师和幼儿一起搜集有关蚂蚁的图片、儿歌、故事等,准备录音机、磁带,制作活动内容的相关课件。

3、用诱饵捕捉蚂蚁,放进昆虫盒。

4、自制海绵豆子(数量为幼儿人数的2―3倍)和小篮子。

[活动过程]一、谜语导入,引出课题,从而引发幼儿兴趣。

远看芝麻撒地,近看黑驴运米,不怕山高道路陡,只怕跌进热锅里。

教师引导幼儿猜出动物的名称(蚂蚁),从而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二、出示幼儿观察蚂蚁的课件,引导幼儿说出自己观察到的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情况。

教师提问:(1)你从哪儿找到了小蚂蚁?(2)蚂蚁长得什么样?(3)小蚂蚁是自己单独出来活动还是一起出来?为什么?通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

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通用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通用

2024年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小蚂蚁》(通用蓝字已隐藏,即可查看一、教学内容本教案依据幼儿园小班科学教育要求,选取教材《幼儿探索发现》第二册第四章《小蚂蚁》进行详细讲解。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小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群体行为等方面,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小蚂蚁的世界,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小蚂蚁的基本特征,如外形、生活习性等。

2. 培养幼儿观察、描述小蚂蚁的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3.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幼儿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分享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小蚂蚁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和群体行为。

难点:如何引导幼儿观察小蚂蚁的细节,用语言描述小蚂蚁的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小蚂蚁模型、放大镜、图片、视频等。

2. 学具:画纸、彩笔、手工材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讲述小蚂蚁的故事,引发幼儿兴趣,让他们初步了解小蚂蚁的特点。

2. 实践活动(10分钟):分组观察小蚂蚁模型,使用放大镜观察细节,引导幼儿描述小蚂蚁的外形特征。

3. 例题讲解(5分钟):展示小蚂蚁的图片,讲解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和群体行为。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幼儿用彩笔在画纸上描绘小蚂蚁,巩固对小蚂蚁的认知。

5. 小组讨论(5分钟):讨论小蚂蚁在生活中的作用,引导幼儿认识到小蚂蚁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小蚂蚁》2. 内容:小蚂蚁的外形特征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小蚂蚁的群体行为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画出小蚂蚁的生活场景,并描述小蚂蚁的特点。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观察他们观察、描述小蚂蚁的能力,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2. 拓展延伸:带领幼儿去户外观察真实的小蚂蚁,让他们在实践中深入了解小蚂蚁的生活习性,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

同时,鼓励家长参与,让幼儿在家中也能继续观察和学习。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活动的引导和实施2. 例题讲解的生动性和互动性3.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4. 课后反思的深入和实际应用一、实践活动的引导和实施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观察小蚂蚁模型的环节需要教师细致的引导。

20190315书摘何星亮《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20190315书摘何星亮《文化人类学调查与研究方法》

20190315书摘何星亮《⽂化⼈类学调查与研究⽅法》/曲拾⽇上篇⽥野调查⽅法第⼀章导论⽥野调查 field study,field work,field search•指研究者以⼈类社会⽂化为调查研究对象,在⼀定的时间和空间内,通过实地考察,以科学⽅法为⼿段,以收集第⼀⼿资料为主要⽬的,了解某⼀社区、某⼀群体或某种社会⽂化现象的活动和⽅法。

•参与观察 participant-observation•深度访谈in-depth interview(结构型问卷:问答式;⾃由选择/⾮结构型⾮问卷)•特点:长期性;参与性;深⼊性•功能:认识;解释;预测•始于摩尔根,形成于马林诺夫斯基第⼆章⽥野调查的基本原则与类型•原则: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参与性;尊重性。

•类型:1.综合调查•专题~•典型~•个案~;2.有/⽆理论假设的调查;3.有/⽆问题取向的调查;4.⼀点/多点调查;5.历时性/共时性调查。

第三章⽥野调查的选题与设计•选题应注意的问题:1.应以前⼈的调查研究为起点;2.避免⽆价值的重复调查;3.注意课题的特⾊性;4.可⾏性•调查⽅案的撰写:1.名称⽬的;2.内容对象;3,调查⽅法;4.理论和假设;5.地点时间;6.⼈员分⼯及责任;7.研究经费;8.器材。

•调查提纲的设计:1.综合调查提纲:基本情况介绍;物质⽂化;制度⽂化;精神⽂化;2.专题调查提纲:深⼊+细致;因素分析法+理论分析法;3.问卷设计。

第四章⽥野调查的⽅法•进⼊⽥野1.准备阶段:选择调查点(有特⾊/有代表性/有特殊关系/前⼈著名社区);熟悉调查点情况;撰写详细提纲和设计调查表格;熟悉有关理论与基础知识;2.开始阶段:政府⽀持;到达乡县了解情况;选居住地;3.调查阶段:了解当地社交礼仪与禁忌;⼊乡随俗尊重当地⼈;注意个⼈形象设计;观察要细;访谈要深且有技巧;倾听当地⼈关于政治和现实问题的意见;资料收集;调查的时间;•参与观察法1.特点:⽬的性与计划性;直观性;可重复性;2.类型:全参与和半参与的观察法;标准化、半标准化和⾮标准化的观察法;连续型和⾮连续性的~;•深度访谈法1.特点:双向性;灵活性;2.类型:结构型/⾮结构型;集体/个体;直接/间接;3.程序:访谈前:提纲或粗线条的问题、选准访谈对象、时间、地点和场合;访谈阶段:接近-提问-听取回答-引导和追询;整理补充资料阶段;•问卷调查法1.特点:统⼀性;灵活性;匿名性;量化性;2.结构:问卷信填表说明;问答表;编码;结束语;3.问卷设计:逻辑程序:研究课题-理论假设或命题-概念-变项-指标;原则:适应性;单⼀性;客观性;逻辑性;简明性;适量性。

Ant入门教程

Ant入门教程

本内容包含了Ant的历史简要介绍,Ant的功能以及Ant框架的介绍,并对下载安装使用Ant进行了示例介绍,同时通过一个Java程序讲解了Ant的基本使用方法。

Ant简介:这里引用Ant帮助文档中对Ant的介绍:Apache Ant是一个基于Java的构建工具。

从理论上讲,也是一种类似于Make的工具,只是去除了Make工具的缺点。

既然已经有了make, gnumake, nmake, jam以及其他的构件工具,为什么还要Ant呢?因为Ant的早期开发者发现所有以上这些工具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局限性,使得在跨平台开发软件成为困难。

类似于Make的工具都是传统的基于Shell的--首先进行依赖性检查,然后执行命令。

这意味着你可以轻易的通过使用或者编写程序来扩展这些工具,以满足不同的平台。

当然,这也意味着你将局限于特定的平台,至少可以说局限于特定类型的平台,例如:Unix平台。

同时,Make文件也有一些先天的缺陷。

好多人都会遇到恐怖的tab问题。

Ant的最初开发者多次说“我的命令不能执行因为我在tab前面加了一个空格!”。

一些工具如Jam一定程序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仍有其它的格式问题。

Ant与从基于命令的那些扩展开来的那些工具不同,Ant是由java类扩展的。

不用编写shell命令,而是配置基于XML 的文件,形成多个任务的目标配置树。

每一个任务都是通过一个实现了一个规定接口的java类来运行的。

ant缺少了一些直接执行shell命令的能力,如find . -name foo -exec rm {},但它给用户提供了跨平台的能力,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

实际上,Ant也提供了命令execute用来执行shell命令,这就是它的任务,它允许执行基于操作系统的命令。

简单的说,Ant是一个基于Java,并且主要用于Java工程的构建工具。

Ant本意是Another Neat Tool,也就是另一种整洁的工具,取首字符就是Ant。

田野调查

田野调查

田野調查第一節觀察法與田野調查一、田野調查是觀察法的一種二、觀察法的適用情形與運用步驟三、參與觀察法的優缺點第二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與資料蒐集一、田野調查前置作業二、田野調查資料蒐集第三節田野調查的資料處理一、利用科技進行資料處理二、田野調查資料處理的遠景第四節田野調查與研究倫理第五節田野調查在管理學的應用參考文獻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源自於人類學家在分析各原住民文化時,所採取的一種研究方法。

研究原始人類(例如非洲部落土著)所使用的方法,人類學稱為民族圖誌學(Ethnography),這種方法涉及現場觀摩,將某一民族的生活與民俗風情,以圖畫和日誌記載下來,就像在「探索頻道」與「國家地理頻道」中,所看到的紀錄片一樣。

Ethnography這個字原意為「紀錄不識字民族(非現代文明的人類)的活動」(the study of illiterate people),而人類學家也是以長達一個世紀的時間,才發展出這一套完整的方法,然後被管理學者將研究的技術轉移了過來。

田野調查正式起源於十九世紀初,當時的人類學者多從事象牙塔式的研究,總是關在辦公室裡足不出戶地唸書,然後整理出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所以又被稱為沙發式(armchair)調查法。

一九二O年左右,人類學者被迫要去「現場」等待著,寫出的研究作品才能被信服。

(蕭瑞麟,2006)田野工作的理想是透過同理心(empathy),讓人類學者能掌握「土著的觀點」(from the native’s point of view),而非侷限於研究者自身的文化與民族中心主義(ethnocentrism)。

(郭佩宜,2006)「田野工作」(fieldwork,field research)的誕生,其實是一段膾炙人口的傳奇。

波蘭裔人類學家馬凌諾斯基(Bronislow Malinowski),前往巴布亞新幾內亞的初布蘭群島(Trobriand Islands)做研究,他原本只是計畫作一個短期的研究,後來因為第一次大戰爆發,殖民該地的英國與波蘭卻分屬不同陣營,因此他被迫留在當地超過了兩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