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3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会“拐弯” 语文版(2021年整理)

合集下载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内容预览: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自读导言自读要求1.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文章。

2.在自读中质疑提问。

3.查询作者及本文写作背景相关资料 ,做适当摘录或制成电子作品。

(解说:作为自读课 ,本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强调让学生养成动笔墨读书的习惯;着重培养学生疑心精神与探究意识;强调学生在课外拓展学习中扩大知识视野。

)学习侧重点1.找到并理解作者观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学习探究学习方法。

4.联系学习实际 ,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解说:根据新教材编排的特点 ,初中学习的第五学期 ,应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的能力。

根据新教材阅读能力培养的这一要求 ,确定学习侧重点1、2。

依据新大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与动手实践能力的要求 ,确定学习侧重点3、4。

)自读程序1.作者介绍(学生运用多媒体电脑展示自制电子作品 ,介绍丁肇中人物小传和图片)。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朗读课文 ,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彷徨袖手旁观一帆风顺(2)默读全文 ,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完成课后练习一。

(3)讨论.自学批注的内容 ,谈出自己的见解。

3.研读课文 ,质疑问难。

(1)精读课文 ,在文中画出有疑问的语句、内容 ,并标注符号。

(2)分小组讨论解疑 ,汇总、概括得不到解决的疑问。

(注:分小组讨论解疑时 ,有条件的多媒体实验班级可以利用电脑查询资料 ,寻求解答。

)4.重点细读 ,讨论交流。

利用课后练习二 ,让学生联系自己学习实际 ,展开大讨论或辩论 ,思考:(1)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2)联系实际反思自我。

(3)怎样改良?提出建议和方法。

如果课堂讨论不够深入 ,可让学生以?浅析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为主题 ,进行探究学习。

5.课外探究学习 ,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1)归纳概括探究主题教师将各小组解疑时留下的疑难问题汇总为1-5个探究主题 ,在班级公示。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教案 (新版)语文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目标:1、学习生字词,了解作者及其写作背景;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

2、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篇章结构;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3、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教学重点:目标2.教学难点:目标3.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学生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忽视动手能力。

这就难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有鉴于此,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向我们提出了忠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格物致知”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就是获得知识。

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文题既是标题,又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2、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

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

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63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

1969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

1976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是中国科技大学客做教授。

3、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有点过于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致使学生高分低能。

这已不能适应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鉴于此,著名科学家丁肇中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经验,并联系传统的文化背景和我国的现状向我们提出了忠告: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件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优质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丁肇中,1936年出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76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中国科技大学名誉教授,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专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高能实验粒子物理学。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读第三部分,思考下列问题:
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作者认为今天的教育应当怎样发扬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案新版语文版

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导学目标】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课时计划】2课时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自主学习展示交流”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合作探究深悟文本”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精彩导入激发兴趣中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四大发明名扬世界,可近代中国科技为什么落后了?从五四时期起很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这个问题,然而直到现在中国学生的创造和实践能力不足,仍是不争的事实。

原因何在?让我们来看看丁肇中教授的分析。

自主学习展示交流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生难字词(1)字音彷徨..(róng xìng)..(páng huáng)授.予(shòu) 荣幸淹没..(yān mò) 遵.照(zūn) 不知所措.(cuò)(2)词义修身:指陶冶身心,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彷徨: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推广延伸到全国各地,流传千秋万代。

2.作者名片丁肇中,1936年生,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φ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语文:4.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

语文:4.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

灭火基本方法分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抑制法四种.A.正确B.错误 简述铸态管插口浇不足如何处理? 类风湿关节炎不常出现的血液系统改变是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B.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C.大细胞性贫血D.血小板增高E.白细胞减少 关于分级递增起搏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是常用的一种S1S1刺激方法B.采用比自身心率快10~20次/分的频率起搏C.每级刺激持续30~60秒D.每级的刺激间隔为1~2分钟E.不适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 影响理财产品的微观因素不包括。A.客户经济条件的变动B.客户风险承受能力的变动C.经济环境的变动D.个别产品的运作风险 的不健康行为是后天习得的A.生理行为B.本能行为C.社会行为D.先天行为E.规范行为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最基本的病理生理变化是。A.肾小管重吸收增加B.血中尿酸增加C.全身小动脉痉挛D.谷丙转氨酶增高E.低血容量 患者,男,52岁,乙肝“小三阳”20余年,B超体检发现肝区结节状肿块数个。实验室检查:AFP>1000ng/L,ALT35U/L。首先可考虑为()A.胃癌肝转移B.胆管癌C.胰腺癌D.原发性肝癌E.肾癌肝转移 井控设备主要包括井口设备、、处理设备和其它连接部件。A、气动设备B、液压设备C、控制设备 因特网的英文名字是___。A.InteranetB.IntarnetC.InternetD.Internetwork 电气火灾用泡沫扑救是有效的.A.正确B.错误 从意志形式看,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___。A.自我认识B.自我体验C.自我控制D.自我实现 煤矿设计由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编制。A、必须B、相应C、不得 演示穿手术衣步骤。 牙体切割最少的肩台是A.135°肩台B.带斜面90°肩台C.刃状边缘D.90°肩台E.深凹形 车身防腐蚀用的重体密封剂适用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与反思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案与反思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并积累“缅怀、彷徨、格物致知、袖手旁观、不知所措”等词语。

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1.结合课文旁批,用圈点、批注等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理解作者观点。

2.引导学生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和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学习实际,感受科学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和乐于动手实践的优秀品质,力争做一名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作者观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2.学习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媒体曾报道过这样一则消息:一名学生以高分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物理专业。

入学后,她高超的计算能力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交口称赞。

可是,她做实验的能力非常差,一连三周下来,她竟没能完整地做好一个实验,这又使身边的人们大为不解。

这是一个典型的高分低能的例子,造成这个学生高分低能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自主预习1.作者介绍丁肇中,1936年生,祖籍山东日照,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曾发现“J粒子”。

2.检查预习(1)订正字音丁肇.中(ziǎn)不知所措.(cuò)彷徨..(pánghuáng)(2)词语释义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格,推究。

致,求得。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

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

”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

”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

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

”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

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

”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

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

“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 ”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部编)八年级下册语文: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
“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 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 力、有计划,不能消极地袖手旁观。
整体感知
2. 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 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 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举例论证。
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了哪几种说理方法?请结合课文内容作简单分析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第四节,明朝大理论家王阳明“格物”失败告终。 第十二节,“我”初到美国学物理不知所措的生活经历。
举例论证: 两个事例,都为“应有格物致知”精 神这一中心论点提供事实论据。
课堂练习
议论文三要素: 论点 、论据 、 论证 。 论据的类型:事实论据、理论论据。 常见论证法: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引论 、 本论 、结论 。 论证的方式: 立论 、 驳论 。
整体感知
词语解释
清谈:本指魏晋间一些寸;大夫不务实际,空谈哲理。后 世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诚意:使自己的意念真减,思想纯正,不欺骗自己。 齐家:即把自己的家族整顿好。 袖手旁观:比喻置于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一帆风顺:比喻非常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 的真正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
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 依据:真理是由圣人领悟并传给一般人,研究圣人之经 书即可得到真理; 具体表现:①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②偏向抽象 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整体感知
3.实验精神在科学上有什么重要性?(用课文 原话回答。)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 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 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7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学会“拐弯”(新版)语文版的全部内容。

学会“拐弯"
①我国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今年105岁了,除了耳朵需要戴助听器外,思维敏捷,笔耕不止,每月都有文章发表在国内外的报刊上.央视采访他的长寿秘诀时,周老说:“凡事要想得开,要有一个好心态.”主持人开玩笑地说:“要是我还是想不开呢?”周老跟着说:“拐个弯,不就想开了嘛!拐个弯,坏事就是好事."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概括和百年人生的智慧,也是对人们的忠告.
②历史像一辆在弯弯曲曲路上行进的车子,每个人都是坐在车上的乘客。

车子拐弯了,不随着车子拐弯的人,就有掉下去的危险。

斯大林对此说得更形象:“每当历史的车子在转弯时,总会有人从车子上掉下来。

”原因就是这些人没有适应车子的转弯而主动转弯。

爱因斯坦说:“人的最高本领是能够主动适应客观条件。

”适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

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所以,人只有主动顺应历史潮流,主动适应客观条件“拐弯",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

③俗话说,人生在世行路难,行不通时拐个弯。

这个“拐弯”,不是放弃,不是退出,而是在迂回中窥测前进的方向,在困难中发现有利的因素,在审时度势后作出理智的选择。

“文革”时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被勒令守楼和听电话。

一般人会觉得这是无法忍受的屈辱,可季老认为这是难得的好时光,便利用着3年“好时光”,翻译了280万字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有人用字母“V”来形容“拐弯":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左边是向下的趋势,但到底部终止了,转为向上。

这是形退实进,是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

做一件事有时也是如此,本来以为走到了失败的境地,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你会突然发现其实正好走向另一成功的途径。

伊朗建德黑兰皇宫时,设计者原打算把镜子镶嵌在墙面上的。

当镜子从国外运抵工地后却被打破了,他们就大胆创新,将这些碎片镶嵌到墙壁和天花板上。

于是,天花板和四壁看上去就像由一颗颗璀璨夺目的“钻石”镶嵌而成,德黑兰皇宫也因此成为世界上最漂亮的马赛克建筑。

⑤可见,人生天地间,学会“拐弯”是极为要紧的事。

学会“拐弯”,不仅
..需要面对困难的好心态,更.需要化解困难的大智慧。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1年第9期,有改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