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第二次教学设计
七年级地理上册 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七年级地理上册2.2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
初中地理《海陆变迁(2)》优质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新课导入:同学们,听过《沧海桑田》的故事吗?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通过修炼,长生不老,自称自己亲眼看见过东海变成了桑田,桑田又变成了东海,也就是说陆地的地方变成了海洋,海洋的地方又变成了陆地,同学们,可信吗?难道我们脚下的地球会发生海陆变迁吗?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探索。
板书:第二节海陆的变迁(明确学习目标,找同学读出来,强调重难点。
)课件展示“喜马拉雅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新知设疑: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学生回答:由于地壳运动,由海洋变成了陆地课件展示“我国东部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设疑:我国东海水域发现了人类生活的足迹,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由于海平面升降,由陆地变成了海洋提问:你知道哪些海陆变迁的例子?学生回答:荷兰围海造田,日本的填海造陆等设疑: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回答:人类活动小结并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①地壳运动②海平面升降③人类活动补充内容:除上述原因外,某些外力作用也会引起海陆变迁,比如黄河三角洲的”生长“是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沉积形成的。
承转: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南极的冰雪有所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了部分低地地区,是海陆变迁吗?但是近年来在南极洲发现了煤层,是海陆变迁吗?(否定)煤炭的形成需要生物资源,尤其森林,森林应在热带和温带地区生长旺盛,而南极寒冷没有森林,为什么呢?从而引出学习目标二:大陆漂移板书:大陆漂移阅读课本P50,完成下列问题1、观察世界地图,你发现大西洋两岸,洲西海岸和洲东岸轮廓十分相似2、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提出了什么大陆漂移假说3.这个假说的内容是什么?结合图片分析:非洲西岸和南美洲东岸轮廓吻合设疑: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为什么如此吻合?根据这个现象,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了什么大陆漂移假说,给同学们介绍魏格纳,为了收集证据,献身于格陵兰岛上的暴风雪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爱科学的情操。
提问:大陆漂移假说的内容是什么?演示大陆漂移示意图学生回答:2亿年前,地球上只有块陆地,大陆周围是一片_ _,后来大陆缓慢的漂移分离,经过漫长的岁月,形成了今天的大洲大洋。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说出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于板块运动的关系。
学会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自然现象。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利用图片、动画和视频资料,配合学生活动,加深对板块构造理论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1.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1.掌握世界六大板块的分布。
2.学会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教学准备】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情境导入: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认为陆地是运动的,但是并没涉及海洋,于是在20世纪60年代,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以勒皮雄为代表的科学家又提出的板块构造学说。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一、板块构造学术的基本观点1.全球主要由六大板块组成。
(板书)提问:(出示板块示意图)六大板块的名称分别是?你能结合地图告诉大家吗?(学生上台指明六大板块,亚欧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提问:哪一个板块几乎全部位于海洋?我们中国主要位于哪一板块?(学生看图举手回答,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你能在最短的时间内熟记这些板块吗?比一比看谁记得又准又快。
(教师出示空白图,学生举手抢答)。
转折:这些板块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不断运动着。
2.板块是不断运动的,主要分为碰撞挤压和张裂运动。
(板书)过渡:板块的不同运动形式会使地表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动画展示:板块的碰撞挤压会形成高大山脉。
例如,滑雪胜地-阿尔卑斯山,世界最高的喜马拉雅山,世界最长的安第斯山脉等都是由于板块的碰撞挤压造成的。
板块的张烈运动会形成裂谷和海洋。
例如,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都是由于板块的张裂运动形成的。
(学生根据动画演示理解板块碰撞挤压和张裂的后果)转折: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七年级地理上册22海陆的变迁(第2课时)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docx

海陆的变迁一一《板块运动》课题J ■ rn海陆的变迁《板块运动》嘗】寫新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掌握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并能解释其原因。
2、通过阅读六大板块与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图,进一步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析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板块学说的分析讨论,使学生学会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受到科学史教育。
2、使学生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科学观点,对学生进行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重点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是重点。
学生用所学知识解释世界主要山系、火山和地震分布教学方式探究法讨论法体验法教具PPT 课件视频资料难点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教师调控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时间情境创设新知承转播放PPT——火山视频)学习了今天的课程,我们会更了解火山和地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板块运动》一一(板书“板块运动”)以火山的视频资料提出问题师:火山、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呢?1、首先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做个实验!教师演示:两本书,把某侧边对齐,双手向中间挤压2本书。
我们己经学习了大陆漂移说,大家想一想:地壳也像会像这两本这样吗?那么,刚才2本书学生讨论或直接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冋答给予鼓励性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情况,说明普遍情况, 再让做出特殊情形的学生,为全班演示一下他们实验结果,若不易展示,可教学生直接用双手来演示刚才的实验结果是!(学生回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给予不同的评价,并鼓励差异性的产生。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26的凸起部分,在地球上,是什么呢?高大的山脉!(学生回答)2、如果我们的推测是对的,那么我国或世界上许多的高大的山脉就可能是这样产生的了!学生推理一下我国的 '喜马拉雅山'是怎么形成的?(板书“喜马拉雅山的隆起”)5珠穆朗玛峰不断升高的原因那么珠穆朗玛峰为什么每年还在不断的“长个”呢?它的海拔高度在上升。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二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大体观点;说避世界闻名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运用板块运动说明地球表面大体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散布。
(三)德育目标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进展进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爱好、科学方式和探讨精神的培育。
二、教学重难点世界要紧山系及火山、地震散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式及教具预备(一)教学方式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预备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四、教学进程:新引入:上一节咱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咱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师:那么,大陆什么缘故会漂移呢?(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说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发的。
让学生阅读以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一、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窗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份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
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看。
(板书)二、全世界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19,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固,板块与板块交壤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散布在板块交壤的地带。
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痕渗出来。
裂痕确实是板块与板块交壤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壤地带。
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
师:阅读220和221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如何形成的?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教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进展进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显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读222图,试探,什么缘故几万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学生回答。
海陆的变迁教学设计2(七年级地理)

新安镇第一初级中学课堂教学设计年级:七年级学科:地理课题:第二章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课型:新课【教学目标】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教学方法】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重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难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课前准备】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挂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上节课的活动,我们了解了魏格纳和他的大陆漂移说,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只身前往北极地区考察,在他50岁生日的那一天不幸遇难。
魏格纳那种善于观察、勇于探索,为了科学不惜献出生命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但是作为一个假说,本身也有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
1926年11月,在纽约召开了一次地质学家的大陆漂移说讨论会,当时魏格纳本人也应邀参加。
据记载,共有14位参加会的人对大陆漂移说发表了意见,发表意见者中,有5人积极支持,有2人持有保留意见,有7人反对。
反对者就提了这样的问题:大陆为什么会漂移?你是否想过这个问题?你能替魏格纳回答这个问题吗?主持那次纽约讨论会的主席,在会后作了非常有理智、非常有预见性的总结性发言。
他说,大陆漂移说解答了许多古生物、地层以及古气候方面的事实,这些我们在上节课已经深有体会,但他又说但没有任何物理学理论能够对漂移现象作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言下之意是还要待将来的科学发展去检验和完善。
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着地球科学研究的发展,大陆漂移之谜终于被揭开了。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是板块运动。
一个新的学说“板块学说”应运而生。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从“大陆漂移说”发展起来的“板块学说”。
在引入过程中①渗透给学生一种用科学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科学上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识。
②了解板块学说是由大陆漂移说发展来的。
(过渡)提到“板块学说”你的第一个反应可能是什么是“板块”?二、学习新知,拓展探究(一)地球表层的板块结构①出示地球内部结构图,了解地球内部结构。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设计检验提示
检验指标
实现程度
1.目标是否与课标相符合?是否切合单元学习主题?是否指向每一个学习活动的结果?国家课程标准、学年课程目标、单元学习目标和活动目标是否形成目标结构?
是
2.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知识经验水平和思维发展阶段?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和问题?是否能适当地让学生参与制定?
是
第二阶段作业:单元学习目标与活动设计表单
单元学习主题
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本节课在学生上完大洲和大洋后进行,前一节为本节课的部分内容做了基础。这节课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沧海桑田、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板块的运动。从教材来看,前一个框题是发现的现象,而后两个是对第一个框题现象的解释,从世界地图上得到的启示又是板块运动的基石,教材这样安排有助于学生对海陆变迁的一步步深入理解。
单元学习活动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3.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课文的示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想像能力、推理能力。
2.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德育目标
1.通过海陆的变迁,使学生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是
3.目标是否能反映学科本质?是否能反映学科专家在该单元主题时所运用的知识、方法、过程、形式和价值观?
是
4.目标是否指向学生思维习惯养成和实际应用能力提升?
是
5.目标是否能具体清晰说明期望学生实际学到什么及学到何种程度?是否能告知学生?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二课时教案

七年级上册《海陆的变迁》第二时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运用板块运动解释地球表面基本面貌的形成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三)德育目标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二、教学重难点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板块相对移动形成的地表形态。
三、教学方法及教具准备(一)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二)教具准备装水的透明容器、橡皮泥四、教学过程:新引入: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大陆漂移说,谁能为我们介绍它的内容。
学生回答。
师:那么,大陆为什么会漂移呢?(板书)三、板块构造运动20世纪60年代,地球科学研究表明,大陆漂移是由板块运动引起的。
让学生阅读之后,归纳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
(板书)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让同学们看一个装饰品,是一种由六个部分组成的球体。
并强调地球表层不平整,有的高,有的低,高出海平面的是陆地,低于海平面的是海洋。
将橡皮泥放入水中,让学生观察。
(板书)2、全球大致分为6大板块,各大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中;用橡皮泥演示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读图219,熟悉6大板块的位置、名称。
生: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板书)3、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世界的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板块交界的地带。
讲述:地球相当于一个破裂的鸡蛋,放到水里煮,蛋清会延着裂缝渗出来。
裂缝就是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渗出的蛋清就像一座座火山。
让学生在图上找出两大地震带,并说出是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地带。
用两本书演示挤压形成山脉,张裂形成海洋。
师:阅读220和221图,红海、东非大裂谷是怎样形成的?生:非洲板块张裂运动形成的。
老师介绍板块张裂运动的发展过程:大陆板块张裂运动———地表裂谷带产生(东非大裂谷)---大陆解体(亚、非大陆分离)--新海洋出现(红海)--新大洋形成(大西洋)读222图,思考,为什么几千万年后,地中海将会消失?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陆变迁》第二次教学设计作者姓名于建华学校肥城市龙山中学学科地理年级/班级七年级教材版本湘教版课时名称海陆变迁上课时间2013 10 10 学生人数63单元背景单元学习概述:本单元的内容是学习地理的基础知识,同时又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基础知识,既是地理知识的基础课,又是人生发展的奠基课。
本单元主要包括“认识地球”、“世界的海陆分布”、“世界的地形”、“海陆的变迁”四部分。
重点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五种基本地形的特点;判读等高线地形图。
难点部分:地球仪、经纬网;能够将地形知识与抽象的地形图对应起来,并能利用等高线地形图进行地形判读。
本单元共4节,每节分2课时,共用8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多动手、多探究、多讨论,主要采用探究活动法、直观教学法、读图分析法、分组讨论式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掌握教知识点的同时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教学内容: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课时设计说明这节教材内容分三部分:1、地表形态的变化(缓慢的剧烈的)2、大陆漂移假说:(在世界地图中得到的启示)3、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的运动)。
在教学过程中,将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首先从海陆变迁的一般现象入手寻求导致海陆变迁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尝试对现在海陆分布格局进行理论解释,向学生介绍了具有前后联系的大陆漂移假说和板块构造学说。
这样处理比较符由现象到本质、由理论到实践的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教材列举了较多的实例,配备了较多的图片,旨在加强内容的直观性。
因此在设计节课时注重了多媒体的运用,以及生活实例的介绍与动手实验的操作,意在让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学情分析世界海陆分布的原因探究一直是科学家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就初中生的心理而言,本节内容可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本节重在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树立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正确理解“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并能对照“六大板块示意图”与“世界地形图”和“世界火山、地震分布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运用课本图及多媒体图,记住各大洲的位置,再现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学说的过程。
(2)通过看课件,直接的了解板块的运动及其产生的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魏格纳的探索历程的探寻,学习他毕生追求真理,正视事实,勇于探索和不惜献身的科学精神。
(2)通过海陆变迁的实例,树立海陆是不断变化的唯物主义科学观点,并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辨证关系。
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措施(一)教学重点1、海陆变迁的原因。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3、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二)教学难点(1)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科学观点及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2)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的成因。
解决措施:利用地图、ppt、学生动手实验等形式,通过小组交流和教师精讲点拨解决疑难问题。
教学过程(可续行)学习活动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教学评价及技术应用导入新课猜成语:[学生回答]这个故事描述的是成语“沧海桑田”,指海陆是在不断变化的。
(现在广泛比喻事物变化之快)讲述成语故事:“沧海桑田”播放“地表形态变化”的视频【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运用成语故事及多媒体引入课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便于组织和开展进一步的教学地表形态的变化学生思考回答: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
说明:海洋变陆地。
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
说明:陆地变海洋学生回答:人类活动也是影响海陆变迁的一个重要因素。
学生感知:地表形态的变化有缓慢的,也有激烈的;【动手操作】体验魏格纳的发现多媒体展示图片:1.喜马拉雅山发现的海洋生物化石图片。
2. 我国台湾海峡海底发现的森林遗迹的图片提出问题:这两张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以上实例反映的是缓慢的地表形态的变化,激烈的地表形态是怎样变化的?【展示火山与地震图片】【教师提出要求】①描出大致轮廓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得出结论。
培养了学生在图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的能力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大陆漂移假说①在东西半球图上,找出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②用透明纸描出两个大陆的轮廓,标上洲名;③沿线剪下来,变换位置拼一拼,说出你的发现。
各小组通过观察、拼合发现:非洲西海岸与南美洲东海岸轮廓可以拼合起来。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交流并选出代表回答】感悟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
发现问题——思考假设——寻找证据——科学论证。
【学生讨论后回答】南美洲和非洲的古老地层相似,古老生物的相似性说明南美洲与非洲很久以前可能是连在一起的。
从总体上把握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②相互合作,一起参与③剪时注意安全。
教师承转:正是有了这一发现,才使人类开始关注海陆的变迁,并最终揭开了海陆变迁的神秘面纱。
那么,是谁最早发现了这个现象呢?【设置问题导学】①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是谁,哪个国家的科学家?②提出大陆漂移学说的依据是什么?③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引导学生阅读“大陆漂移示意图”。
④阅读与感悟:想一想:从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的故事,受到哪些启示?⑤魏格纳为个人的假说寻找哪些证据?【多媒体展示】大西洋两岸古生物的相似性,古老底层的相似性。
提出疑问:海牛会游泳吗?鸵鸟会飞吗?如果不会,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多媒体Flash动画:大陆漂移模拟动画】师:讲解大陆漂移的过程。
讲述: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人造卫星测量证实,大陆确实在漂移着,平均每年移动1—2cm。
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发现的喜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交给学生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加强科学观念的教育。
让学生尝试用获得的地理基本原理来分析、判断其他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板块构造学说【学生自主学习】【多媒体展示自主学习的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与火山地震【学生回答】 欧亚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 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板块运动:碰撞挤压 张裂拉伸 【学生读图记图】 【演示板块运动形式】 第一步:用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将两本书作相对运动,书本会相互碰撞,一本书会升高,学生得出结论: 碰撞运动会形成地球上的高大山脉。
第二步:将黑板表示海洋,两本书表示两大板块,一个学生在讲台上演示,其余学生在下面观察,得出结论:张裂运动会形成新的海洋与裂谷。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对照阅读“世界板块的分布”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的分布”图 【读图记图回答】 问题】 ①说出六大板块的名称并观察各板块的大致范围。
②中国位于哪一板块? 哪个板块几乎全部是海洋? ③图中A 、B 两地,哪地方的地壳比较稳定,哪个地方的地壳比较活跃,主要原因是什么? ④板块运动有哪两种方向? 【多媒体展示六大板块示意图】【指导学生演示板块运动】【播放板块运动的flash 动画】【教师承转】运用板块运动学说可以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学以致用】用板块构造学说观点解释: ①喜马拉雅山的成因 ②阿尔卑斯山脉的成因 ④地中海不断缩小 ⑤红海不断扩张【教师提问】全球有哪两大山系,分布在哪?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如何?【教师承转】板块运动在地球表面不仅形成了高大的山脉,还会引发火山和地震。
【展示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 提问:世界上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 两大火山地震带的名称是什么?【教师总结】板块内部地壳表稳定;板块与板块的基本观点通过让学生读图、记图,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方法。
把抽象的运动概念转化为具体的动手操作,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学生容易理解。
加深学生的印象学以致用,反复练习,让学生不仅掌握了七大板块的名称和分布,还让学生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生活中的地理现象,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地理的理念。
以旧带新培养学生前后知识相联系的意识教会学生运用地图叠置的方法进行学习,是地理学科学习的重要方法。
【学生讨论回答】小组之间展开竞争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
【拓展延伸】中国也是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来了时,我们怎样逃生?评选出优胜小组养成学生敬畏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意识。
课堂小结【学生总结】【教师补充】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课后反思本节课是第二次教学,对于教学的流程已经较为熟悉,教学内容比较紧凑,各环节的衔接较自然,使知识能够比较系统的传授给学生;课外的教学资源插入非常得当,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能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
如,紧扣教学内容,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海陆变迁”视频动画进行导入,调动学习氛围,激发学习欲望;学生回答问题时能较好的进行引导和及时做出评价,小组讨论时采用了竞争机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活跃。
时间分配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做了合理的调整,也较为合理。
不足之处:有些问题出现重复的情况,展示小组只局限在个别小组,没有面向全体。
点评在教学中能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通过观看视频,读图分析,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等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不足之处:教学有些拖泥带水,不干脆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