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 人教部编版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赵州桥:历史的见证者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1赵州桥:历史的见证者教学内容:本课时主要学习课文《赵州桥》。
通过阅读此篇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的一些历史事件和艺术成就,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
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
2.通过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并初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1.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
2.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理解赵州桥的建筑特点和文化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成就。
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3.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和人文精神。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来引入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2.合作学习法:分为小组阅读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和成长,互相促进,共同进步。
3.问题导向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发现。
4.示范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样书的示范,让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1.引入历史背景: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赵州桥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赵州桥的地理位置、建造时间和文化背景等有初步了解。
2.介绍文学作品:让学生详细了解本次学习的文学作品《赵州桥》,引导学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主题和文化意义。
二、阅读理解1.小组阅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阅读一段课文,并做好相应的笔记。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笔记和感受,进行小组讨论,互相交流和学习。
三、文学欣赏1.词语解释:让学生解释一些课文中比较难懂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
2.赏析文章: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样书的示范,让学生赏析课文,并学习其中的文化内涵。
四、综合评价1.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让学生更好地消化和记忆所学内容。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 《赵州桥》(教案)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
(2)通过观察课文插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文物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介绍赵州桥的历史、结构特点以及美观。
2. 词语学习:雄伟、坚固、美观、石栏、横梁、斗拱、石雕、金碧辉煌等。
3. 课后练习: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目。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感受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文插图、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字典、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激发学生对赵州桥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课文内容,交流学习心得,互相解答疑难问题。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赵州桥- 历史- 结构特点- 美观2. 生字、新词- 雄伟、坚固、美观、石栏、横梁、斗拱、石雕、金碧辉煌等。
七、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目。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 收集有关赵州桥的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八、课后反思1. 教学效果:学生对赵州桥的历史、结构特点以及美观有了深入了解,口头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

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范文(通用5篇)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赵州桥》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4、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生字的记忆和理解,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课题1、你们看见过哪些桥?2、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座一千三百年前的桥。
教师板书:赵州桥3、师: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样子、地方、什么时间、设计者、材料)二、自读课文1、带着问题读课文。
(1)读准字音、句子。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教师巡堂3、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读生字。
(2)指名读新词。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层次1、指名分段读课文,指名评价。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介绍了什么?每个自然段各讲了什么内容?可以怎样分段?(三)3、学生可同桌交流。
4、课文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同桌交流,指名汇报。
四、指名读第一段,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五、指导书写1、观察,说说要注意什么?2、师范些,生练写。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2、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3、在积累语言的同时,学习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教学过程:一、复习检查1、认读生字、新词,你知道哪些词语的意思?2、课文讲了什么?分哪几个方面讲?二、学习课文1、学习第二段:(1)赵州桥为什么世界闻名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赵州桥》人教部编版

-情感态度的引导:如何让学生从课文中体会到作者对赵州桥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国家传统文化的热爱。
举例:在讲解修辞手法时,教师可选择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如“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如同一条飞虹”,引导学生分析比喻的用法,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尝试创作类似的句子,从而突破难点。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它在文学中的表现。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赵州桥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生活中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赵州桥》这一课后,我深感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我发现学生在学习赵州桥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点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通过课文的描述,他们对中国古代石拱桥有了更直观的认识。然而,我也注意到在讲解修辞手法时,部分学生显得有些吃力,这说明我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还需要加强。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赵州桥的历史背景,知道它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代表作。
4.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赵州桥的美。
5.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赵州桥》,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生字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对我国古代石拱桥建筑艺术的认识。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赵州桥相关的问题,如赵州桥的设计原理、历史意义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模型搭建实验,演示石拱桥的基本原理。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赵州桥第一课时教案

11 赵州桥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十个生字,会写十四个生字。
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全部、横跨、创举、减轻、冲击力、重量、节省、坚固、美观、石栏、栏板、精美、图案、前爪、回首、遥望、双龙戏珠、才干、宝贵、遗产”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喜欢的部分。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过程与方法:1.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2.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文章的情感。
3.练习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设计上的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好处。
三、教学安排:2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提问,导入学习出示赵州桥图片师:看到这座桥,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或你想知道些什么?1.学生提问出自己的问题。
2.齐读课文,想想大家提出的问题,看能否在课文中找到答案?学生交流。
3.导入学习,板书课题。
(二)看图学词,检查预习效果出示赵州桥图片,出示相应词语:河北省赵县洨河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桥洞横跨桥墩隋朝石匠设计智慧才干创举世界闻名历史遗产石栏雕刻缠绕雄伟坚固美观1.齐读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2.分组指读,了解分组理由。
3.相互提醒,注意易错字词。
4.齐读词语,引发联想。
(三)看图学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出示赵州桥图片,出示相应句子:第一处: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1. 引导:估一估我们的教室有多长?赵州桥至少有几个我们教室这样的长度?(五、六个教室长)你们在体育课上一定都跑过五十米,感觉会怎样,跑完了觉得挺累的吧。
五十多米的赵州桥长不长?2.指导阅读,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部编版三年级(下)赵州桥教案实用版

《赵州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11课《赵州桥》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20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独创性及其作用。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二)、过程与方法抓住关键段落,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绪。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20个词语。
2.理解第三自然段是通过列举桥栏上雕刻着的图案把“桥的美观”写清楚的。
3.能用给定的词语向别人介绍赵州桥,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三:教学课时:两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课件欣赏现代桥图片上海卢浦大桥、美国金门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师:赵州桥全长50多米,宽9米,为什么也是世界闻名桥梁之一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赵州桥》师板书课题,生书空齐读课题。
二、检验预习:1.课件出示生字词,自由读、领读、去拼音读。
2.多音字“爪”3.“慧”“史”的书写,观察需要注意的地方,师范写,生练写。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智慧”“历史”出现在文中的哪个地方?指读。
师: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赵州桥为什么会有如此高的地位?让我们走进课文找找答案。
三、自主学习1.课件出示要求(填表格)2.前四个问题的答案都在……第一自然段。
而地位在……最后一个段落那中间又提到了什么?这个问题需要您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一下。
四、小组合作1.课件出示要求:①赵州桥有哪些特点?用“”画出②你是从哪些词句中看出赵州桥特点的?用“~~~”画出五、展示反馈1.哪个小组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雄伟、坚固、美观2.下面一个小组来分析一个特点,哪个小组说说赵州桥的雄伟?关键词“全部”“只有”“横跨”3.指导朗读,通过朗读来体会赵州桥的雄伟。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 赵州桥(第1课时)
![三年级-统编版-语文-下册-[教学设计]第11课 赵州桥(第1课时)](https://img.taocdn.com/s3/m/395b2f75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a6.png)
第11课 赵州桥(第1课时)1.认识“县、拱”等10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爪”,会写“赵、省”等13个字,会写“赵州桥、石匠”等15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基本信息。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第1自然段,了解赵州桥的基本信息。
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师:同学们,世界上有很多很有名的桥,你了解哪些呢?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赵州桥》,了解这座世界闻名的桥。
一、生字新词1.学习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1)出示生字。
县 拱 济 匠 计 横 史 智 慧 历(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教师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
(4)出示含有生字的词语。
赵县 县城 石拱桥 拱形 安济桥 同舟共济 石匠 泥瓦匠 设计 计划 横跨 横线教学过程 教学难点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建桥史历史机智智商聪慧智慧历史历历在目(5)学生自由读词语,并读给同桌听。
(6)全班齐读词语。
2.学习多音字。
(1)出示多音字:爪。
(2)让学生说一说多音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爪:zhuǎ(爪子)(鸡爪)zhǎo(龙爪)(爪牙)3.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
赵省县匠设计史创举且智慧历(2)让学生观察字,说一说哪些字容易写错或者写不好,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指导易错字。
省:下半部分是“目”,而不是“日”。
匠:注意字的笔顺。
先写横,再写“斤”,最后写竖折。
且:里面是两横。
慧:上中下结构。
上面是两个“丰”,中间部分要写得扁一点,下面的“心”要写得宽一些。
(4)学生练习书写易错字和难写的字。
二、合作探究(一)探究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准确,把课文读流利。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并互相评价。
(3)教师指名分段读。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赵州桥完美版教案

11课《赵州桥》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生动的语句。
2.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了解赵州桥的建造特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帮助理解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 11课《赵州桥》。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赵州桥是怎样的呢?1.阅读赵州桥简介2.朗读课文内容3.认识词语:安济桥设计横跨石拱桥创举坚固雄伟美观智慧4 .读好一个四字词语:世界闻名(全世界都有名)5. 这节课我们学习后边的课文,请大家快速读课文二——四自然段,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具体描写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二、深入学习课文:过渡: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去看看赵州桥,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建筑特点,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一)先来学习作者怎样写赵州桥雄伟这一特点的。
1 .自己先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然后在书上画出描写赵州桥雄伟的句子。
学生读书。
2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1)其中“五十多”“九米多”为红字,引导学生说出这个句子里用两个数字写出了赵州桥的长和宽。
(2)想象一下: 50 多米究竟有多长呢?(3)这是一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用这种方法可以更清楚,直观地告诉我们事物的特点3 .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
过渡:刚才我们看到了赵州桥从结构说十分雄伟,还学到了两种新的写作方法。
那这座石桥屹立在洨河上已经一千四百多年了,这说明什么呀!(坚固)为什么这么坚固?这和它的设计特点分不开,我们学习下面的三句话好好体会体会。
(二)学习坚固: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
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课《赵州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和美观。
课文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短短的几百字,不但写明了赵州桥的位置、设计者、建造年代,更重要的是,把赵州桥的外形特点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然后讲这样设计的好处: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并对其设计的美观加以描绘,使人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三年级是段教学的起步阶段,而总分段式是最基础的构段方式之一。
本单元训练的语文要素就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
而本课的2、3自然段结构清晰,尤其是第三自然段,是学生模仿和运用的良好范本。
【学情分析】1.三年级孩子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阅读还是比较陌生。
“图文对照,展开想象”是本文的主要阅读方法。
在教学中,通过看图、引导想象,积累词汇,理解词意,指导背诵,梳理文脉,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2.本文第3自然段,语言准确简练,又不乏生动。
教学时可借助课外阅读片段,在比较中发现语言表达的秘妙,并尝试模仿和运用,进行总分段式的训练。
3.本文位于三下“中华传统文化”这一单元中,教学时,教师应引领孩子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了解桥梁发展史,走进家乡的古桥,发现身边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运用检索关键词(句)的方法,尝试概括赵州桥的特点。
2.以赵州桥“美观”为例,理解怎样把赵州桥的特点写清楚。
3.体会说明性文体的表达特点,感受赵州桥的美以及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教学重难点】1.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
2.边抄边想,理解运用,体会表达清楚。
【预学要求】1.学生课前了解本地的桥梁;2.课前预习,自学生字新词。
3.第一次阅读说明文,你用了几分钟。
4.你觉得《赵州桥》与你学过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同?5.读了《赵州桥》,你能不能提出1-2个问题?【教学过程】课前交流1.学生介绍本地桥梁;2.老师引进学习伙伴“小白人”;3.跟着“小白人”去欣赏世界上的奇怪的桥梁,感受现代桥梁的形态各异。
一、创设情境,了解国宝,为检索作铺垫。
1.从形态各异的桥梁引出历史悠久的赵州桥。
2.播放短片《国宝档案:赵县赵州桥》。
3.完成填空题。
4.了解赵州桥的历史知识及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自读圈点,快速检索,了解赵州桥的特点1.检索一:圈“桥”词,明对象A.听老师读课文,把带有“桥”的词语圈起来。
B.指名汇报:石拱桥,安济桥,赵州桥,桥长,桥墩,大桥洞,小桥洞,桥面,桥身,建桥史C.小结归纳: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梳理,文章介绍了桥的很多方面:名字方面,结构方面。
今后学到类似的文章,比如《鲸》《松鼠》等,皆可以在文中快速地检索说明对象,让孩子明白检索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一读,圈‘桥’词,明对象”,引导学生“发现—提炼—梳理—归纳”,旨在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课标》称“搜集信息”能力),就是从阅读材料中找到所需要的内容,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的重要途径,新增“略读”和“浏览”目标,要求学生“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提取信息的能力从第一册教材就安排相应的训练题,这些信息或明显或隐蔽分散在文章各处,提取之后,还需要进行简单的分析、整合。
2.检索二:划关键词,明特点A.默读课文第2、3段,把概括赵州桥特点的关键词语划起来。
B.指名汇报,聚焦:雄伟、坚固、美观。
C.引出2、3段首句:赵州桥非常雄伟。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D.2、3段是如何围绕首句把三个特点写清楚的,学生检索汇报,明白首句分别是2、3段的中心句。
E.“坚固”内容体现在第2段,为什么出现在第3段首句里,能否删去,引导学生初次认识过渡句及其承上启下的作用。
D.小结归纳:通过检索,明白这篇课文不仅介绍了赵州桥的名字、结构方面,还了解了赵州桥的主要特点。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二读,划关键词,明特点”,引导学生“一读,二说,三夸”,在旨在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课程标准称“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能力),即分析概括能力,如,抓住要点、把握主要内容、了解事件梗概、揣摩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加小标题。
如果说作出解释主要是培养形象思维、“把书读厚”,那么整体把握主要是培养抽象思维、“把书读薄”。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中年级是一个转折点,因此课程标准在第二学段(3-4年级)才提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粗知文章大意”的阅读能力目标。
教材在中、高年级编排了不少相应训练。
三、紧扣“清楚”,了解方法,理解运用,落实要素1.紧扣特点,体会说明文“言之有法”A.以微课形式解释说明文常用说明方法:分类别、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B.读2、3自然段,初步运用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分类别。
在交流第3段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发现连词“有的……有的……还有的……”,体会表达“清楚”。
C.小结:我们在介绍事物的时候也可以用上一些说明方法,这样介绍就更“清楚”了。
[设计意图]三年级孩子虽已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初次接触说明文,对于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是比较陌生。
“联系生活—列举事例—扣文理解”是本段教学的主要方法,旨在培养学生体会作者是如何把三个特点介绍清楚,紧扣“清楚”,落实本课语文要素。
2.边抄边想,体会说明文的“言之有序”抄一抄,想一想:A.抄写第3段,怎样才能做到边抄边想?B.观看速写视频,渗透1分钟一般书写17、18个字的概念。
C.学生计时书写D.交流汇报书写过程中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体会文字描写“清楚”。
E.齐读段落,感受作者写得“清楚”。
[设计意图]阅读如果没有想象,只是一个个生硬的文字符号,就不可能产生生动的形象、丰富的体验和审美享受。
想象拓展的含义有二:一是作品描写的形象(事物)需要想象,才能生动地呈现(即再造想象);二是作品留下的“空白”需要想象,才能丰富(即创造想象)。
“小学生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期’”,小学课文绝大多数是文学作品,想象丰富、瑰丽,是培育想象力最好的土壤,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文,领略作者想象之奇妙、富丽,更要展开联想,培养创造想象。
本环节通过“抄写课文,想象画面”,旨在引导学生读懂作者如何把“美观”写清楚。
边抄写边想象的作用还是比较大的,一是培养耐心、细致的习惯;二是多抄写可以培养学生的记忆力;三是动笔可以锻炼大脑的思维,可以通过某些字的书写理解课文的含义,对课文加深印象;四是多动笔还可以练习自己写字的速度。
3.换词比较,体会说明文的“言之准确”A.读一读,比一比:把三个“刻”换成“画”“印”“凿”,体会用词准确性。
B.出示雕龙画面,引导学生感受雕刻功力,体会栏板上的龙栩栩如生以及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C.记一记,背一背:尝试背诵“美观”文段。
D.跳出本课“刻”,引申我国雕刻艺术的地位,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一“刻”不仅刻出赵州桥的美观,还刻出中国的文字,刻出大自然的神奇,刻出中国人民的英雄气概,刻出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辉煌。
这些刻在我们心里,刻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
[设计意图]换词比较,体会用词准确表达“清楚”。
本环节通过“找关联词语—换词比较”,旨在引导学生知道何为“言之有序”“言之准确”,在比较,鉴别中读懂作者如何把“美观”写清楚。
这对三年级的学生学习语言,学会表达,落实语文要素来说,尤为重要。
四、拓展延伸,质疑创新A.赵州桥是“国宝”,诗人用诗歌颂它,画家用笔描绘它,歌唱家用声音赞美它,欣赏河北民歌《小放牛》B.欣赏现代桥梁,赵州桥虽然是国宝,但是跟现代桥梁相比,显得那么渺小,赵州桥是否还有存在的价值?C.布置作业:完成《赵州桥》阅读能力训练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歌曲引路—联系生活—质疑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质疑探究的能力(课程标准称“探究性阅读”)。
就是提出问题、提出疑难、提出困惑,而后尽其所能地解决,或查阅资料、或实地观察、或请教他人、或实验验证,甚至于留存心间伴随成长。
附:《赵州桥》阅读能力训练题1.赵州桥又叫()A.石拱桥B.斜拉桥B.安济桥 D.赵州桥2.桥面两侧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写出了赵州桥哪个特点?()A. 雄伟B.坚固C. 美观D.历史悠久3.赵州桥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说明历史悠久的是:()A.一千四百多年B.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C.李春设计的D.李春建造的4.赵州桥非常雄伟。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句话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A.分类别B.列数字C.打比方D.作比较5.第3自然段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我们把这个句子叫做()A.总结句B.过渡句C.中心句D.总起句6. 阅读下面句子,能不能把三个“刻”换成下面这三个动词呢?为什么?有的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印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凿着双龙戏珠。
7.现代的桥雄伟壮观,赵州桥显得渺小,那么赵州桥还有存在的价值吗?价值在哪里?板书:雄伟清楚坚固美观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