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浅谈犯罪心理痕迹的利用

种 思维 和侦查途径 。
参考文献 :
[] 李向党. 1 养犬 学[ . 京 : 国人 民公 安大 学 出版 社 , M] 北 中
2 9: 5 00 17 .
收 稿 日 期 :0 90 — 9 2 0 — 42
浅 谈 犯 罪 心 理 痕 迹 的 利 用
客 观存 在 的 , 是现 场 勘查 工作 的重 要 组成 部 分 , 都 并
且犯 罪心 理 痕 迹 比物 质 痕 迹 的范 围更 广 , 内容 更 丰
经排查 及 D NA 和 指 纹 的 比对 结 果 证 实 , 楼 该 5 1 内正在 上初 中二 年 级 的 1 0房 3岁男 孩 张某 有 重 大 嫌 疑 。经 审讯 , 某称 自从 2 0 年 偷 看 了一 部 黄色 张 07
1 3 尸检情 况 .
和提取 DNA检 材时 , 既要 认 真仔 细 , 要 思 维开 阔、 又 活跃 , 于“ 敢 大胆 突发 奇想 ”突破 一些 传 统 、 , 固定 的习
惯 和思维模 式 , 突破 时 间空 间 限制 , 实树 立 “ NA 确 D 无处不 在 ” 的意识 。本案 为今后此 类 案件 的侦 查提 供
刘增 亮 , 王旭峰 , 王怀 勇( 广东省广州市公安局海珠分局刑
警 大 队 , 5 12 ) 0 20
综合 多 种现场情 况推 测犯罪 嫌 疑人 是 1名男 性 , 发 案 时间应在 1 ~1 。第 1现场就 在 该栋 楼某 6时 8时 房 内。但 死 者是溺 死 , 楼梯 内不 存 在 可溺 死 条 件 , 分
墨垫
生箜
小 狗 胃内类 似 结 缔 组 织 的 物 质 为人 体 组 织 , 与死 者
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

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人的心理解析: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与心理痕迹分析解读】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犯罪行为及犯罪者心理状态的学科,通过深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揭示犯罪背后的心理动机和心理痕迹。
在现代法医学和刑侦工作中,犯罪心理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心理学家的观点出发,对人的心理进行解析,并探讨心理痕迹分析在犯罪侦查中的应用。
一、犯罪心理学家观点的阐述犯罪心理学家对犯罪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试图解析他们的思考模式、心理动机以及犯罪行为的原因。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人基因遗传、家庭环境、社会文化等。
首先,个人的基因遗传对于人的心理特征起到一定的影响。
一些犯罪行为可能与个体在基因上存在的缺陷或异常相关。
例如,个体存在一些与冲动控制、情绪管理相关的基因变异,可能增加其对冲动犯罪的倾向。
其次,家庭环境在形塑个体的心理特征中起到重要作用。
儿童时期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和环境对个体的心理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家庭不稳定、父母管教方式不当、暴力环境等因素会增加个体犯罪的可能性。
最后,社会文化也对个体的心理产生重要影响。
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塑造了个体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例如,社会存在一些推崇暴力解决问题的文化习俗,可能导致个体在冲突中选择暴力犯罪的方式。
二、心理痕迹分析解读心理痕迹分析是犯罪心理学家在犯罪侦查中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
通过分析犯罪者在犯罪过程中的心理痕迹,可以帮助警方迅速定位犯罪嫌疑人,并对其心理特征进行解读。
心理痕迹分析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
首先,通过对犯罪现场的分析,心理学家可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作案动机。
例如,在凶杀案的现场,犯罪心理学家可以根据作案手段和遗留的线索,推测犯罪者可能存在的某些心理问题,如仇恨、嫉妒等。
其次,心理痕迹分析还可以揭示犯罪者的心理行为模式。
通过对不同案件的比对和分析,心理学家可以发现可能存在的重复模式,预测犯罪者的下一步行动,并给予警方相关建议和引导。
心理痕迹与现场痕迹

浅谈犯罪现场痕迹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关系目录一、犯罪现场痕迹的含义以及相关内容二、现场痕迹的作用三、犯罪心理痕迹的含义以及相关内容四、犯罪心理痕迹的作用五、犯罪现场痕迹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对应六、犯罪现场痕迹与犯罪心理痕迹的关系摘要在刑事侦查学中,痕迹勘验与现场勘查所提供的现场痕迹在刑侦破案中起着重大作用,而犯罪人犯罪心理痕迹是能够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现场痕迹当中,并进一步对案件破获起作用,且反映一定社会现实。
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反应,紧密联系。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一、犯罪现场痕迹的含义与内容刑事侦查学是研究刑事犯罪分子实施犯罪活动的规律,特点,研究揭露,预防,证实犯罪的策略,方法的一门应用科学。
其中以痕迹勘验与现场勘查最为重要,一方面由于其要求的技术含量,另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提供对侦破案件有重大意义的现场痕迹。
痕迹是指事物自身运动,发展及其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客观物质的一切变化的总称。
犯罪痕迹是指由于犯罪行为或与犯罪有关的活动所引起的客观物质环境的一切变化。
痕迹大概包括手印痕迹、脚印痕迹工具痕迹车辆痕迹以及断离痕迹等。
提取和收集现场痕迹是有很高要求的。
这要求在痕迹勘验中要规范、正确。
痕迹勘验是一种专门技术,主要任务是在于发现、提取和保全各种痕迹﹔研究痕迹形成的机制及其与犯罪事件的联系﹔进行同一认定以确定痕迹是否属某一特定人或物所遗留。
⑴勘验时要求一定的程序规范首先现场勘查必须在侦查人员的主持下进行.其次,勘查结果应当按照现场勘查规则的要求制作成《现场勘查笔录》,现场照片,现场图,必要时还应制作现场录像.第三为确定被害人,犯罪嫌疑人的某些特征,伤害情况或者生理状态,可以对其人身进行检查,检查的情况应当制作笔录. 第四、对人民检察院要求复验,复查的,公安机关应当及时进行复验,复查,并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参加.第五为了查明案情,在必要的时候,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可以进行侦查实验.⑵现场勘查是指在刑事案件案发生后,侦查人员为手机犯罪证据查明犯罪事实,而依法运用一定的策略和手段对犯罪现场及其遗留痕迹和其他物证所进行的勘验检查和调查的工作。
犯罪心理痕迹的基本问题(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述)

北京私家侦探深圳私家侦探厦门私家侦探杭州私家侦探杭州婚姻调查杭州讨债公司第一章犯罪心理痕迹概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样的生活经验,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会在大脑中留下印迹,或清晰,或模糊;或深刻,或肤浅。
如果经历的是“平凡小事”,这种印迹就模糊肤浅;如果经历的是“重大事情”,那么这种印迹就会深刻清晰,甚至刻骨铭心,终身不忘。
无论是清晰或模枷、肤浅或深刻的“印迹”,都是一种记忆痕迹,是人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在大脑中的沉淀。
人们曾经经历过的事情,会在记忆中沉淀下来,愈是重大事情,沉淀就愈牢固。
记忆“沉淀物”,是心理痕迹的存在形式之一,外国学者研究认为,这种“沉淀物”是以某种生化物质的形式存在千人的大脑之中。
犯罪人的犯罪活动,理所当然是犯罪人、被害人及证人所经历的.…重大事件外,尤其是重大的杀人、抢劫、强好等犯罪活动,更会在犯罪人、被害人、证人大脑深处留下极为“沉重的沉淀”,这种“记忆沉淀”是犯罪心理痕迹的存在形式之一。
心理测试技术就是通过某种刺激,来挖掘犯罪嫌疑人的这种“犯罪记忆沉淀物,,。
人类很早就注意到了心理痕迹现象。
古代的中国和印度就曾经利用有关心理痕迹原理进行早期“侧谎”。
当今心理侧试技术的广泛应用,就是犯罪心理痕迹研究的丰硕成果。
2002年s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报道称:一种“神经化学技术”将成为21世纪打击犯罪的新手段。
借助此项技术,警方将可“掌握生者甚至死者的记忆”。
搜索凶案死者的记忆,找到他们遇害前所目睹的情景,将成为缉凶的重要线索,这会令犯罪分子无所遁形。
这里的“神经化学技术“,实际上就是犯罪心理痕迹的解读技术。
如果解读成功,死者也能为凶案作证,在不久将来,将成为警方侦破命案的“尚方宝剑”。
可以肯定地说.在不久的将来,犯罪心理痕迹技术.一定会成为侦查破案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一)痕迹痕迹,是自然界的一种物质现象,人们在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时都会留下各种各样的痕迹。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人犯罪中的心理痕迹分析罪案现场,往往是揭示犯罪真相的重要线索之一。
在犯罪过程中,犯罪者往往会留下一些心理痕迹。
通过对这些痕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动机。
本文将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罪案现场中的心理痕迹分析。
一、审视凶案现场首先,我们需要审视凶案现场,观察各种痕迹。
在犯罪现场,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来推断犯罪者的心理状态。
1. 环境布局:人们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对环境的认知和布局往往是不同的。
犯罪现场中的物品摆放、墙壁上的涂鸦等,都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心理状态,比如焦虑、愤怒或者冷静。
2. 暴力痕迹:在一些凶杀案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凶手残忍、暴力的行为痕迹。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往往可以反映出犯罪者的冷酷无情、控制欲望等心理特征。
3. 遗留物品:犯罪现场遗留的物品,比如武器、衣物等,也会提供一定的线索。
通过分析这些物品,我们可以推断出犯罪者的侵略性、审美观等心理要素。
通过审视凶案现场,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犯罪者的心理状态和行为特点,为后续的心理痕迹分析提供基础。
二、行为动机探究犯罪者的行为动机是心理痕迹分析的关键。
通过分析其行为动机,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行为动机及其心理痕迹分析。
1. 报复心理:许多犯罪行为都与报复心理有关。
凶案现场中的暴力痕迹、目标选择等,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者的仇恨情绪和报复心态。
2. 收集欲望:有些犯罪者犯罪的动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集欲望,比如收集战利品或者遗体部分。
罪案现场中的特殊遗留物品、收藏品等,都可以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
3. 快感追求:一些犯罪者的动机纯粹是为了追求快感和刺激。
行为动机反映出这种心理痕迹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犯罪者的冲动性、寻求刺激的心理特点。
通过对行为动机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加透彻地理解犯罪者的心理动力,进一步为心理痕迹分析提供支持。
三、心理特征剖析除了行为动机外,犯罪者的心理特征也是心理痕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

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劫犯的心理残留:研究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犯罪行为一直是社会中一个严重的问题,为了更好地了解犯罪者的心理,对劫犯的心理残留进行系统研究势在必行。
劫犯内心的心理痕迹是人们从罪犯的思想言行以及犯罪现场等方面寻找的线索,揭示了犯罪动机、行为意图以及心理状态等重要信息。
本文将通过对劫犯的心理残留进行深入研究,以探讨罪犯内心的心理痕迹。
一、犯罪动机的心理残留犯罪动机作为推动罪犯采取犯罪行为的根本因素,是了解罪犯心理的重要窗口。
犯罪动机的心理残留主要体现在罪犯的言语和行为中。
例如,一些劫犯常常会对外界抱有敌意、愤怒或者轻蔑的态度,这可能是其个人经历或者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
他们的言辞和行为可能暴露出对财富的渴望、权力的追求或者其他不良情绪。
二、犯罪手段的心理残留劫犯在实施犯罪行为时的手段也能够揭示出其内心的心理痕迹。
比如,一些劫犯会选择使用武器来胁迫受害人,这暗示了他们内心的威胁感和欲望控制他人的冲动。
另外,一些劫犯在作案前可能会事先进行周密的计划,这意味着他们对犯罪行为的认真思考以及对风险的评估。
三、犯罪后的心理残留犯罪后罪犯的心理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心理残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罪犯的内心世界。
一些劫犯在事后可能会感到后悔、内疚或者恐惧,这表明他们对所犯下的罪行产生了一定的认知。
另外,一些劫犯可能会试图否认或者美化他们的行为,以减轻心理负担或者为自己辩解。
四、心理痕迹的研究方法要深入研究劫犯内心的心理痕迹,需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
心理学的心理测量方法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试等方式获取有关罪犯心理的数据。
此外,神经科学可以通过脑电图、医学影像等技术手段研究罪犯的心理活动与脑活动之间的关系。
心理学家的刑事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警察的刑事调查经验可以相结合,为破案提供重要的线索。
研究劫犯的心理残留,对于了解罪犯心理、预防犯罪行为以及改善社会治安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劫犯心理痕迹的研究,可以更好地预测和预防类似的犯罪行为,进一步维护社会的安宁与和谐。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现场勘查中的运用研究随着犯罪分子反侦查意识的逐渐加强,侦查人员也需要积极使用各种先进的侦查方法,才能更好地揭露犯罪。
基于此,本文对现场勘查中心理痕迹的应用展开了分析,从现场询问、实地勘察、现场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标签: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一、现场询问阶段在现场询问阶段中,进行询问的对象主要包括知情人、事主以及被害人,这些对象都是和案件存在密切联系的人,被害人受到作案人的直接侵害,一般情况下和作案人之间发生过正面接触。
因此,对被害人的询问能够从中获取关于作案人的诸多因素,如身高特征、口音特征以及体态特征等。
知情人对于案件也有一定了解,通过对知情人的询问能够得知很多作案人相关的信息。
犯罪现场中不仅能够了解到作案人的痕迹,必然也存在着知情人、被害人等相关人员的心理痕迹,然而这两种心理痕迹必然存在着诸多关联。
侦查人员在现场对多个主体心理痕迹进行分析,通过分析从而确定作案人的特征。
在心理痕迹分析的时候需要注重了解作案人在犯罪的时候发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作案人应该是侦查人员的目的,让侦查目标得到尽早锁定。
除非遇到一些特殊的案件,需要对其他主体的心理痕迹需要作为辅助展开分析,一般情况下并不需要对证人等相关人员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
二、实地勘探阶段(一)分析作案人的心理特征根据受害人的特征对作案人的心理个性特征进行分析,因为作案人在实施犯罪前会对被害人进行选择,在作案前会进行作案计划以及踩点等活动。
一般情况下,通过了解被害人,分析被害人在社会和人际交往存在的特征,侦查人员能够掌握作案人的犯罪需要,对作案人的特殊心理进行分析,侦查人员也就能够缩小范围和方向。
例如:某地连续发生的强奸杀人案件中,被害人群体都是年轻女性,在作案人犯罪的过程中,表现出极度憎恨。
侦查人员经过分析之后,发现被害人之间并不存在内在联系,只有一个共性就是年轻女性,侦查人员据此推论出作案人极有可能是一个对年轻女性抱以仇视的青年男性。
简述犯罪现场心理的运用

论现场心理痕迹的运用内容摘要理论上犯罪现场有两种痕迹,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
其中,心理痕迹能客观的反映犯罪人的客观心理意识和活动。
探明犯罪人的心理意识,一方面有利于案件的侦破,另一方面心理意识也是法律定罪量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标准。
因此,对现场心理痕迹的观察研究是侦察过程中必要的步骤。
关键词犯罪现场心理痕迹侦查运用正文任何的犯罪行为都会留下痕迹,有有形的物质痕迹和无形的心理痕迹。
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无形的心理特点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的有形痕迹之中, 客观地反映了犯罪人的心理意识和心理活动。
心理痕迹是寓于物质痕迹的,但它的作用不同于简单的物证。
物证是指向犯罪人和犯罪行为的联系,心理痕迹则是串联起物证的导线,导线接通,物证的存在才有意义。
没有心理痕迹的研究,物证也只是零碎的单个物件而已。
所以在侦查案件过程中对心理痕迹的有意识的收集是必要的。
一、犯罪心理痕迹的概念佐罗在“劫富济贫”之后总会留下“Z”字剑痕以表达“此事是我所为”的英雄主义;初次入室盗窃的盗窃犯开锁的痕迹会比较混乱和模糊,因为初次犯案,内心的激动和紧张;纵火惯犯通常为男性并且对火焰有较大的喜好。
事物总是共性和个性的存在,犯罪人也一样。
同一类型的犯罪人,总会有相似的心理意识,也就会在相似意识的主导下做出相似的行为,从而留下相似的心理痕迹。
所谓犯罪心理痕迹就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征。
犯罪心理痕迹的研究基于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上认为,人的性格具有稳定性。
犯罪心理也是心理学的一个部分,所以同样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例如强奸杀人犯还将死者的衣服穿好,表现出了一种忏悔和惊慌的心理痕迹,初犯通常就有这样的心理状态。
随着犯罪行为成功次数的增多,犯罪心理对犯罪人的个性心理影响的程度就会加深,稳定性会更强,从而形成相似度非常高甚至是一样的犯案手法,又会留下同一性更强的犯罪心理痕迹——这样的犯罪人称为惯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摘要】: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物质痕迹;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以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现场勘查,提取遗留在现场中的各种痕迹物证,来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对于推断作案人的犯罪行为动机和目的,认定案件性质,明确侦查方向和范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犯罪心理痕迹概述近年来,犯罪心理痕迹研究受到我国侦查学界的关注,不同学者给予了不同的定义,作者查阅了资料,主要观点如下:1. 犯罪心理痕迹,专指犯罪人大脑对经历过的特殊事件(犯罪)的认知及记忆【1】2.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遗留痕迹之中的某些比较稳定的、典型的心理特点”【2】3.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心理属性,或者说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人的心理要素通过犯罪行为赋予犯罪现场客观事物形象的属性【3】4.(犯罪)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犯罪现场上能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犯罪心理活动的一切现象,它可以反映出犯罪分子的心理活动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点【4】5.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过程中和犯罪前后的心理活动,通过行为结果间接地反映在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或被害人、事主和知情群众记忆之中的某些带有犯罪意向性、一致性、典型的心理特点【5】6.犯罪心理痕迹是相对于犯罪现场中的物质痕迹而言的”它是犯罪人个性心理在犯罪行为发生过程中客观反映【6】7.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行为发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通过犯罪行为储存在一定载体上的犯罪嫌疑人的心理过程!心理特征和心理状态(心理活动)”【7】通过对上述不同概念的分析比较,可以看出,这些不同的定义之间有异同之处。
相同之处在于:都承认犯罪心理痕迹是犯罪人在预谋和实施犯罪行为中遗留的心理印迹。
不同之处在于:犯罪心理痕迹遗留的载体和范围不同,第一种是认为犯罪心理痕迹留存于犯罪人大脑内部,属于内在性的犯罪心理痕迹,要通过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发现并利用;第二种认为把犯罪心理痕迹遗留的范围局限于作案现场的物化痕迹,属于外在性的犯罪心理痕迹;而第三种把犯罪心理痕迹遗留的范围全面扩大, 认为不仅遗留在相关人的认知和记忆中,而且还遗留在犯罪环境特征和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上, 属于既有内在性也含外在性的犯罪心理痕迹。
比较赞同第三种观点。
因此,对于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概念,作者是这样定义的: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现场通过其犯罪行为,进而遗留于现场物质或被害人、事主、知情人记忆中的关于犯罪人的某些稳定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可行性(一)犯罪心理与犯罪行为的关系犯罪行为实施的前后,包括预备犯罪、实施犯罪以及犯罪后的逃避、潜伏,都有不同的心理状态,犯罪行为是犯罪心理的外化,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发生的原因。
而在心理结构中,个性是探讨完整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一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分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个性一旦形成,如无大的变故一般较为稳定,即使有时对行为加以掩饰和伪装,也不会以其意志为转移,而会在现场留下许多可供分析其心理的”蛛丝马迹”,这些遗留下来的心理痕迹是其个性心理特点的真实反映,是行为人特有的心理”标签”。
一旦行为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其个性心理如犯罪动机、职业技能、犯罪经历、反侦查能力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来。
(二)心理痕迹与物质痕迹的关系首先,心理痕迹离不开物质痕迹,是以物质痕迹为载体,两者都是对犯罪行为的客观反映。
因此,它们具有一致性、吻合性。
抽象的心理痕迹以具体的物质痕迹为载体,不能脱离物质痕迹而存在。
某一犯罪行为在犯罪现场遗留的物质痕迹必然隐含着与之相应的心理现象,即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是相对应的、客观存在的,心理痕迹绝不是侦查人员主观臆造出来的。
侦查人员对犯罪动机的分析,离不开存储于犯罪现场的物质痕迹,心理痕迹承载于物质痕迹之上,没有物质痕迹,心理痕迹就无从表现。
其次,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可以相互印证、相补充。
犯罪心理痕迹和物质痕迹都是对犯罪行为不同侧面的反映,是来自同一犯罪现场的两种信息,因此,它们可以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在侦查中,对这两种痕迹进行综合分析,能更准确、及时地揭露犯罪。
如犯罪现场物质痕迹明显,其手印、工具痕迹等除本身具有同一认定的价值外,还直接存储着与犯罪心理活动有关的诸多信息。
通过对犯罪嫌疑人作案时心理痕迹的分析,再现其作案的过程和顺序,按照其行为路线和动作特点,更多地发现犯罪嫌疑人可能留下的其他痕迹,完善犯罪的证据链,揭示犯罪。
然而,犯罪现场上的物质痕迹也是最容遭到伪装和破坏的,一旦在现场寻找不到有价值的物质痕迹,勘查人员还可以借助犯罪心理学的原理,去分析嫌疑人的心理痕迹。
因此,物质痕迹和心理痕迹从来就是相互联系、成对出现的,它们是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的,在认识物质痕迹的同时,绝不能忽略对心理痕迹的认识。
三、现场心理痕迹分析在侦查中的作用(一)运用心理痕迹分析犯罪动机,判断案件性质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并维持已引起的活动,使其朝向某一个目标进行的内在作用。
动机的形成有两种情况:一是产生于内在生理或心理的需要;二是在外界诱因或刺激的作用下产生动机。
私以为,犯罪动机是促使行为人通过行为满足自身情感、心里物质需要的动力指向。
犯罪人在犯罪动机的支配下实施犯罪行为,改变被接触客体的存在状态,遗留行为痕迹,行为痕迹中隐藏心理因素。
因此通过认识心理痕迹可以帮助我们分析犯罪动机。
明确犯罪动机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判断案件的性质。
(二)分析心理痕迹,揭露伪装现场随着科技的发展,犯罪人的的作案手段日趋智能化,反侦查意识逐渐加强,作案时经常对现场破坏伪装,扰乱侦查视线。
但无论如何对现场进行破坏和伪装,犯罪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改变不了的,心理痕迹在现场中会有所暴露,并显示行为的反常性和无规律性,侦查人员应排除干扰,揭露伪装现场。
(三)分析心理痕迹,重建犯罪现场分析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目的之一是要对犯罪现场进行重建。
犯罪现场重建又称为犯罪再现,指侦查主体,根据犯罪现场堪查收集的相关信息,运用各种科学原理,通过逻辑思维方法对犯罪现场构成要素进行的虚拟性再现活动。
侦查人员在对现场进行重建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注重物质交换定律的运用;另一方面还要正确运用逻辑推理如实再现现场,合理解释现场存在的物证及出现的原因。
(四)、研究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方法1.从现场损失物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从损失物的损失情况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动机和目的,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状态、作案人数、职业特点、受教育程度等。
不同的犯罪动机和目的,犯罪嫌疑人选择的作案对象、作案工具和作案时的心理状态都不同,由此所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痕迹也不相同。
如现场损失物是珍贵物品,而且一般人不知道所藏之地,但犯罪行为直接指向的就是该珍贵物品存放之处,其它别的地方几乎没动,可推断是内盗;从现场损失物的体积、数量、重量分析犯罪心理痕迹,可推断案犯的作案人数、作案前是否有预谋、作案时是否备有运输工具;从现场的凌乱程度及破坏程度和犯罪行为仅造成破坏,而并无物品丢失的情况分析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目的是恶意报复;从现场损失物品的贵重程度,推断犯罪嫌疑人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活品位。
2.从现场遗留物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只要有犯罪行为发生,必然存在犯罪现场。
犯罪现场也必然较之原先有物质的增减。
现场上增加的物质就是现场的遗留物。
由于现场遗留物的种类很多,侦查人员可以根据遗留物的位置、关系、标记特点等分析犯罪心理痕迹,推断犯罪嫌疑人作案过程中的心理状态、遗留物品的心理原因,从而分析识别犯罪嫌疑人的职业、习惯、年龄、生理特点等。
如现场遗留物较少,侵害目标比较明确,而所留痕迹对侦查人员几乎无任何价值,这反映出犯罪嫌疑人动作熟练,作案时心理状态起伏不大,相对稳定,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是有前科劣迹的人或内部人、知情人等。
反之如果现场遗留物多,痕迹混乱,则反映犯罪嫌疑人内心紧张,心理波动大,情绪不稳定,从而推断犯罪嫌疑人可能是不熟悉现场情况的人或初犯。
3.从现场条件分析犯罪心理痕迹。
现场条件对犯罪行为的发生有两个作用,一是助长犯罪行为的作用,二是阻止犯罪行为的作用。
如在白天的闹市区,抢劫杀人案特别少,而丢东西情况较多,黑夜人迹稀少,抢劫杀人的暴力犯罪多,而扒窃钱包情况少。
近年来,随着犯罪的不断升级,犯罪活动日趋智能化、集团化、有组织化,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前的预谋性增强,他们利用现场条件隐蔽其犯罪行为,尽可能充分地推迟被发现的时间和被当场抓获的可能。
如张君犯罪集团在抢劫金店前,不但经过充分的预谋,而且还根据金店室内金银摆放情况进行抢劫演练,精确到几秒钟。
这样,犯罪嫌疑人就能充分利用现场条件为己所用。
因此,在侦查办案过程中,侦查人员必须充分利用犯罪现场的条件,分析、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心理痕迹。
参考文献[1] 孟凡民. 浅谈犯罪心理测试在侦查中的应用,刑事侦查, 2001(3)1.[2] 罗震雷, 蒋丽华, 何世勇. 变态杀人案件的特点及侦查, 刑事侦查, 2002(3)1.[3] 孙汝亭, 李增春. 刑事侦察心理学,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1988.1.[4] 于永波. 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 东方刑侦, 2001(4)1.[5] 张兴武. 犯罪心理痕迹及其在刑事侦查中的应用, 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0(3)1.[6] 李巧芬. 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11)1.[7] 雷中坚, 王贤得. 对犯罪现场勘查的再认识-以犯罪嫌疑人的作案心理为视角,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