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操作现象描述
高一化学必修1 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高一化学必修1 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 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氢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变成黄色—棕褐色。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现象及实验操作

《有机化学基础》实验现象及实验操作体积的甲烷气体一,用灯光照射瓶中的混合气体,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250mL蒸馏瓶中加入100mL石油和一些沸石或碎瓷片,按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收集60~150℃的馏分是______________、150~300℃时的馏分是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装置中的温度计的位置___________,这样放置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观察实验中冷凝管内冷凝水的流向______________,这样做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乙烯通入高锰酸钾溶液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乙烯通入溴的CCl4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向试管中滴入3~5滴苯,观察苯的颜色与状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后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两支试管中各加入2ml苯,向其中一支试管中滴入几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振荡静置现象是______________;向另一支试管中加入1ml溴水,振荡后静置,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用玻璃棒蘸取一些苯,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如图所示,在三颈烧瓶中加入少量铁粉,向三颈烧瓶上的一个滴液漏斗中加入5ml苯和1ml液溴的混合物,另一个滴液漏斗中加入30ml 10%的氢氧化钠溶液,锥形瓶中注入蒸馏水,干燥管中加入碱石灰,连接好仪器,检查___________.先向三颈烧瓶中加入苯和液溴的混合物,观察三颈烧瓶中的现象_______________,锥形瓶中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完毕后向三颈烧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观察三颈烧瓶中生成物的状态是____________.9、在试管中将 1.5ml浓硝酸和2ml浓硫酸混合均匀,冷却到50℃以下,在不断振荡下,逐滴加入约1ml苯,并注意避免使混合物的温度超过60℃.塞上带有导管的橡皮塞,在50~60℃的水浴中加热几分钟(如图)反应完毕后,将混合物倒入盛有水的烧杯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2ml甲苯,再加入5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试管,现象是:_______________,再将试管加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取一支试管,向其中加入2ml二甲苯,再加入5滴高锰酸钾溶液,振荡试管,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再将试管加热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组装如图所示的装置,向大试管中注入5ml溴乙烷和15ml饱和氢氧化钾乙醇溶液,加热。
仪器化学操作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 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3. 培养实验操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二、实验原理本实验主要涉及化学仪器的使用和基本操作,通过对实验仪器的操作,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滴管、量筒、锥形瓶、玻璃棒、漏斗、滤纸等。
2. 试剂: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钾、硝酸银、氯化钠、氯化钡、硫酸铜等。
四、实验步骤1. 试管的使用:将试管夹持在试管架上,用滴管吸取少量试剂,加入试管中,轻轻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2. 烧杯的使用:将烧杯放在试管架上,用滴管吸取少量试剂,加入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3. 酒精灯的使用:点燃酒精灯,注意火焰大小和方向,避免火灾事故。
4. 滴管的使用:用滴管吸取少量试剂,加入试管或烧杯中,观察现象。
5. 量筒的使用: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用滴管吸取试剂,加入量筒中,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6. 锥形瓶的使用:将锥形瓶放在试管架上,用滴管吸取少量试剂,加入锥形瓶中,用玻璃棒搅拌,观察现象。
7. 漏斗和滤纸的使用:将滤纸折叠成漏斗形状,放在锥形瓶口,用滴管吸取少量试剂,加入漏斗中,待溶液过滤完毕。
8. 硝酸银和氯化钠的反应:将硝酸银溶液和氯化钠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9.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将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铜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10. 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反应:将氢氧化钾溶液和氯化钡溶液分别加入试管中,观察现象。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硝酸银和氯化钠的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2. 氢氧化钠和硫酸铜的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3. 氢氧化钾和氯化钡的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熟悉了常用化学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和安全注意事项。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重操作的准确性和严谨性,培养了良好的实验习惯。
高考化学 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

高考化学主要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的具体实验80例1.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强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烟同时生成一种白色物质。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
3.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物质。
5.加热试管中碳酸氢铵: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管上有液滴生成。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火焰呈现淡蓝色。
7.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产生大量的热。
8.在试管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黑色氧化铜变为红色物质,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9.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粉末,使生成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黑色氧化铜变为有光泽的金属颗粒,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的火焰,放出热量。
11.向盛有少量碳酸钾固体的试管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
12.加热试管中的硫酸铜晶体:蓝色晶体逐渐变为白色粉末,且试管口有液滴生成。
13.钠在氯气中燃烧:剧烈燃烧,生成白色固体。
14.点燃纯净的氯气,用干冷烧杯罩在火焰上:发出淡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液滴生成。
15.向含有C1-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6.向含有SO42-的溶液中滴加用硝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17.一带锈铁钉投入盛稀硫酸的试管中并加热:铁锈逐渐溶解,溶液呈浅黄色,并有气体生成。
18.在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蓝色絮状沉淀生成。
19.将Cl2通入无色KI溶液中,溶液中有褐色的物质产生。
20.在三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21.盛有生石灰的试管里加少量水:反应剧烈,发出大量热。
22.将一洁净铁钉浸入硫酸铜溶液中: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附着,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23.将铜片插入硝酸汞溶液中:铜片表面有银白色物质附着。
24.向盛有石灰水的试管里,注入浓的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5.细铜丝在氯气中燃烧后加入水:有棕色的烟生成,加水后生成绿色的溶液。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2篇

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2篇化学实验报告范例1723型操作步骤1、插上插座,按后面开关开机2、机器自检吸光度和波长,至显示500。
3、按OTO键,输入测定波长数值按回车键。
4、将考比溶液(空白溶液)比色皿置于R位以消除仪器配对误码率差,拉动试样架拉杆,按ABS。
01键从R、S1、S2、S3,逐一消除然后再检查1~~2次看是否显示0。
000否则重新开始。
5、按RAN按3键,回车,再按1键,回车。
6、逐一输入标准溶液的浓度值,每输一个按回车,全部输完,再按回车。
7、固定考比溶液比色皿(第一格为参比溶液)其余三格放标准试样溶液,每测一值,拉杆拉一格,按START/STOP全打印完,按回车8、机器会自动打印出标准曲线K、B值以及相关系R。
9、固定参比溶液比色皿,其余三格放入待测水样,逐一测定。
10完毕后,取出比色皿,从打印机上撕下数据,清扫仪器及台面关机。
AλCT/A721型分光度计操作步骤1、 2、 3、 4、开机。
定波长入=700。
打开盖子调零。
关上盖子,调满刻度至100。
5、参比溶液比色皿放入其中,均合100调满。
6、第一格不动,二,三,四格换上标液(共计七个点)调换标液时先用蒸馏水清洗后,再用待测液(标液)清洗,再测其分光度(浓度)化学实验报告范例2一、铜、银、锌、镉、汞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1、铜、锌、镉操作:0.5mL 0.2 mol·L-1MSO4→2 mol·L-1NaOH→↓→2 mol·L-1H2SO4; ↓→2 mol·L-1 NaOH指导:离子Cu2+实验现象 H2SO4NaOH溶解释及原理 Cu2+ +OH-=Cu(OH)2↓Cu(OH)2+2H+=Cu2++2H2O Cu(OH)2++OH-=[Cu(OH)4]2- Zn2+ +OH-=Zn(OH)2↓方程式同上溶溶浅蓝↓溶 Zn2+Cd2+结论白↓白↓溶不溶 Cd2+ +OH-=Cd(OH)2↓ Zn(OH)2、Cu(OH)2具有两性,以碱性为主,能溶于浓的强碱中生成四羟基合M(Ⅱ)酸根配离子。
化学趣味小实验(五个)

实验设计方案:实验三
从海带中提取碘的实验
实验步骤:
1.称取3g干海带,用刷子把干海带表面的附着物刷净(不要用水洗)。将海带剪碎,用酒精润湿(便于灼烧)后,放在坩埚中,置于三脚架上的泥三角中央,灼烧。
三、实验步骤
1.在试管B中加入少量2% AgNO3溶液,逐滴加入2% 氨水,直至最初产生的白色沉淀消失为止,得到银氨溶液。
2.向试管B中加入适当数量的乙醛,将试管C插入试管B中。
3.在具支试管A中加入约2mL水,在将试管B、C组成的套管装置插入试管A,用胶塞塞紧。如图装置给试管A加热,在蒸气浴的情况下,试管B、C壁上很快出现光亮的银镜。
(三)氢气的性质试验
A氢气的可燃性
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内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现象]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的火焰。用烧杯罩在火焰的上方时,烧杯内壁上有水珠生成,接触烧杯的手能感到发烫。如图所示
B 氢气还原氧化铜
1,液化:称取50g玉米粉与烧杯中,加水至100ml,用纯碱调节PH到6.2-6.4,再加入适量的氯化钙。使钙离子浓度达到0.01mol╱L,并加入一定量的α-淀粉酶(控制5-8u╱g淀粉) ,搅拌均匀后加热至65℃,保温1.5h’左右,用碘液检验,达到所需的液化程度后升温到100℃,灭菌5-10min
实验现象:黑色氧化铜变为亮红色;试管口部有水珠生成。
制取氢气装置
高中化学实验全总结(操作+方法+现象)

高中化学实验汇总一 .中学化学实验操作中的七原则掌握以下七个相关操作次序的原则,就能够正确解答“实验程序判断题”。
1.“从下往上”原则。
以 Cl2 实验室制法为例,装置发生装置次序是:放好铁架台→摆好酒精灯→依据酒精灯地点固定好铁圈→石棉网→固定好圆底烧瓶。
2.“从左到右”原则。
装置复杂装置按照从左到右次序。
如上装置装置次序为:发生装置→集气瓶→烧杯。
3.先“塞”后“定”原则。
带导管的塞子在烧瓶固定前塞好,免得烧瓶固定后因不宜用力而塞不紧或因用力过猛而破坏仪器。
4.“固体先放”原则。
上例中,烧瓶内试剂 MnO2 应在烧瓶固定前装入,免得固体放入时破坏烧瓶。
总之固体试剂应在固定前加入相应容器中。
5.“液体后加”原则。
液体药品在烧瓶固定后加入。
如上例浓盐酸应在烧瓶固定后在分液漏斗中迟缓加入。
6.先验气密性 ( 装入药口行进行 ) 原则。
7.后点酒精灯 ( 全部装置装完后再点酒精灯 ) 原则。
二 .中学化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分哪三种状况以及哪些实验需要温度计1.测反响混淆物的温度:这类种类的实验需要测出反响混淆物的正确温度,所以,应将温度计插入混淆物中间。
①测物质溶解度。
②实验室制乙烯。
2.测蒸气的温度:这类种类的实验,多用于丈量物质的沸点,因为液体在沸腾时,液体和蒸气的温度同样,所以只需测蒸气的温度。
①实验室蒸馏石油。
②测定乙醇的沸点。
3.测水浴温度:这类种类的实验,常常只需使反响物的温度保持相对稳固,所以利用水浴加热,温度计则插入水浴中。
①温度对反响速率影响的反响。
②苯的硝化反响。
三 .常有的需要塞入棉花的实验有哪些需要塞入少量棉花的实验加热 KMnO4 制氧气制乙炔和采集NH3其作用分别是:防备KMnO4 粉末进入导管;防备实验中产生的泡沫涌入导管;防备氨气与空气对流,以缩短采集NH3 的时间。
四 .常有物质分别提纯的10 种方法1. 结晶和重结晶:利用物质在溶液中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如NaCl,KNO3。
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

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新一轮中考复习备考周期正式开始,中考网为各位初三考生整理了各学科的复习攻略,主要包括中考必考点、中考常考知识点、各科复习方法、考试答题技巧等内容,帮助各位考生梳理知识脉络,理清做题思路,希望各位考生可以在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下面是《2018中考化学知识点: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仅供参考!化学实验现象的描述“五忌” :化学实验现象是指用眼看、鼻闻,耳听、手感等方式能够感觉列的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
在描述实验现象时应注意“无忌”。
1.忌把实验现象的先后顺序表述颠倒表述实验现象,要按照现象的先后顺序进行表述如“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现象不能表述成“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放出热量,火星四射”,因为学生首先观察到的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最后才发现“生成一种黑色物质”。
2.忌把物质的名称当做实验现象物质的名称是根据实验现象、数据、经过综合分析判断得出的,通过外表现象是“看”不出来的。
因此,在描述现象时,切不可把物质的名称当作实验现象。
如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白色固体,但不能说生成氧化镁。
3.忌把实验结论当成现象实验结论需要通过分析实验现象才能总结出来。
在物质的鉴别时要根据实验现象才能确定物质,而不能没有现象直接得出结论。
如用澄清石灰水来鉴别氧气和二氧化碳时,不能直接说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而应该说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现象)的物质是二氧化碳(结论),无明显变化的物质是氧气。
4.忌表述现象表面很多化学反应的现象十分复杂,有些现象易被忽视,导致在表述实验现象时顾此失彼,给实验分析、推断结论带来困难。
5.忌把“白色”与“无色”混淆白色是指物质对光的反射所产生的一种视觉现象,而无色则是光能全部透过物质所产生的现象。
如纯水是无色液体,氧气是无色气体,碳酸钙沉淀是白色的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
化学实验的操作方法描述 1.装置气密性的检查: (1)如图A:将导管出口浸入水中,用手掌或热毛巾 T捂住烧瓶位,水中的管口有气泡溢出(装有分液漏斗的要将其开关关好) 过一会儿移开捂的手掌或毛巾,导管末端有一段水柱,说明装置不漏气。 (2)如图B:用关闭K,从长颈漏斗中向试管加水,长颈漏斗中会形成一段液柱,停止加水,液柱不下降,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3)如图C:关闭K1,打开活塞K2,从分液漏斗向烧瓶加水,过一段时间,水不再流下,证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注:检验气密性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先审题是检测全套装置,还是其中部分装置的气密性,若要装置较多时,可分段检测;②操作时一定要先将被检测装置变成一个密封体系(如关闭开关、导管口插入水中等),然后改变气压(如加热、注水等),观察现象;③回答问题时应先叙述操作步骤,再叙述观察到的现象,最后由现象得出结论。 2. 可燃性气体的验纯:气体证明(如H2,CO ,CH4等) 收集一试管可燃性气体,试管用拇指堵住管口,管口朝下移近酒精灯火焰,点燃试管里的可燃性气体。如果听到的是尖锐的爆鸣声,则表示可燃性气体不纯,必须重新收集进行检验,直至听到轻微的爆鸣声(或“噗”的声音),表明收集的可燃性气体已经纯净。 3. 洗涤沉淀的方法:(蒸馏水洗涤,无水乙醇洗涤,冰水洗涤,热水洗涤等或残留液洗涤) 在过滤器中加蒸馏水,刚好没过沉淀物,停止加水,静置使水自然流下,重复操作2~3次。 4. 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检验: 取少量样品,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加热,再加入足量的稀硝酸加入硝酸银溶液,然后看沉淀颜色判断卤素原子是哪种(氯化银沉淀是白色的,溴化银沉淀是淡黄色的,碘化银沉淀是黄色的。) 5. 银氨溶液的配制: 在洗净试管中,注入一定体积的稀AgNO3溶液,然后逐滴加入稀氨水,边滴边振荡,直到最初生成的沉淀刚好溶解为止。 AgNO3+NH3·H2O=AgOH↓+NH4NO3 AgOH+2NH3·H2O=Ag(NH3)2OH+2H2O 6. 醛基的检验: 洁净的试管里加入少量硝酸银溶液,再滴入几滴样品,振荡后把试管放在热水中水浴加热。不久若看到试管壁上附着一层光亮如镜的金属银,证明样品中有-CHO。 注:(1)银镜反应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试管壁必须洁净;②必须水浴加热,不可用酒精灯直接加热;③加热时不可振荡和摇动试管;④须用新配制的银氨溶液;⑤乙醛用量不宜太多.实验后,银镜可先用稀硝酸溶解,再用水洗而除去。 银氨溶液有一个作用是检验有还原性的糖(葡萄糖、麦芽糖、果糖)也是发生银镜反应。 word.
银镜反应:2[Ag(NH3)2OH]+R-CHOR-COONH4+2Ag↓+H2O+3NH3↑ 在制备银氨溶液时,一般用稀氨水而不用浓氨水。这是因为在配制银氨溶液时,若氨水太浓,NH3容易过量,使Ag过度地被络合,降低银氨溶液的氧化能力。 (2)与新制氢氧化铜的反应:醛基也可被弱氧化剂氢氧化铜所氧化,同时氢氧化铜本身被还原成红色的氧化亚铜沉淀,这是检验醛基的另一种方法。该实验注意以下几点:①硫酸铜与碱反应时,碱过量制取氢氧化铜;②将混合液加热到沸腾才有明显砖红色沉淀。 7. (1)如何判断强酸和弱酸(或强碱和弱碱)? ①可以根据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值来看,对于酸,pH值小的强酸。 ②取少量对应的钠盐溶液,测其pH,若溶液显碱性,则酸是弱酸;若显中性,则酸是强酸。 (2)如何判断强碱和弱碱? ①可以根据相同浓度下溶液的pH值来看,对于碱,pH值大的强碱。 ②取少量对应的盐酸盐溶液,测其pH,若溶液显酸性,则酸是弱碱;若显中性,则酸是强碱。 8. 喷泉实验:以NH3为例 原理:在干燥的圆底烧瓶里充满氨气,用带有玻璃管和滴管(滴管里预先吸入水)的塞子塞紧瓶口,立即倒置烧瓶,使玻璃管插入盛有水的烧杯里(水里事先加入少量的酚酞试液),如图安装好装置。打开橡皮管的滴头,使少量水进入烧瓶,氨气溶于水使瓶压强迅速下降,当瓶压强下降到一定程度时,外界大气压就将烧杯的水压入烧瓶,形成喷泉。 用(a)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 引发上述喷泉的操作是打开止水夹,挤出胶头滴管中的水。 该实验的原理是氨气极易溶解于水,致使烧瓶气体压强迅速减小。 如果只提供如图(b)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打开夹子,用手(或热毛巾等)将烧瓶捂热,氨气受热膨胀, 赶出玻璃导管的空气,氨气与水接触,即发生喷泉。 9. NH4+的检验:(NH3的检验类似) 取含NH4+的盐或溶液加入浓NaOH溶液后加热,使产生气体接触湿润红色石蕊试纸 变蓝或用玻璃棒蘸上浓HCl接近上述气体时冒大量白烟。 10. 萃取、分液:(了解有机层的检验) 萃取是指利用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把物质从一种溶剂转移到另一种溶剂中,从而实现分离的方法。分液是把两种互不混溶的液体分离开的操作方法。 操作:先将要分离的物质的溶液倒入分液漏斗中,然后注入萃取剂,振荡后静置,当液体分成两层后,打开旋塞,将下层液体放出,然后关闭旋塞,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少许下层液体于盛水的试管中。如果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油层”;如果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为“水层”。 11. 由溶液制备晶体或固体的方法:(冷却结晶,蒸发结晶,常压过滤,趁热过滤,减压过滤) (1)若溶液为强碱强酸盐溶液,且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应将溶液蒸干,如KCl、NaCl、KNO3溶液等; (2)若溶液为挥发性强酸的弱碱盐溶液,且所得晶体不带结晶水,应将溶液在HCl气流.中蒸干,如FeCl3、AlCl3溶液等; word.
(3)若溶液为挥发性强酸的弱碱盐溶液,且所得晶体带结晶水,应将溶液蒸发浓缩、冷却结晶、过滤。 12. pH试纸使用方法: (1)检验溶液的性质时:取一小块试纸在表面皿或玻璃片上,用沾有待测液的玻璃棒或胶头滴管点于试纸的中部,观察颜色的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判断溶液的性质。 (2)检验气体的性质时:先用蒸馏水把试纸润湿,粘在玻璃棒的一端,用玻璃棒把试纸靠近气体,观察颜色的变化,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判断气体的性质。 13. 气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1)直接测量法:就是将气体通入带有刻度的容器中,直接读取气体的体积。 根据所用测量仪器的不同,直接测量法为倒置量筒法。 倒置量筒法:将装满液体(通常为水)的量筒倒放在盛有液体的水槽中,气体从下 面通入,实验结束,即可读取气体的体积。 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步骤:①使试管和量筒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 ②调整量简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③读取量简气体的体积。 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时,慢慢将量筒下移,使量简外液面的高度相同。 (2)间接测量法:是指利用气体将液体(通常为水)排出,通过测量所排出液体的体积从而得到气体体积的测量方法。常用的测量装置为:用导管连接的装满液体的广口瓶和空量筒。 甲
测量收集到气体体积必须包括的步骤:①使试管和量筒的气体都冷却至室温; ②上下移动量筒调整量简外液面高度使之相同;③读取量简气体的体积。 (3)量气管测气体体积:为了较准确地测量氧气的体积,除了必须检查整个装置的 气密性之外,在读取反应前后甲管中液面的读数、求其差值的过程中,应注意:①读数 时不一定使甲、乙两管液面相平;②视线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无论那种方法,准确读取液面是关键。在读数之前,必须保证气体的温度、压强均与外界相同。为此,应等所制备气体的温度与环境一致后,通过调节两端液面,到两端液面高度相同时再读取体积。 14. 中和滴定实验:用已知浓度的NaOH溶液滴定未知浓度的盐酸,选用酚酞作指示剂,滴定终点的判断:当滴入最后一滴NaOH溶液时,锥形瓶中的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红色且半分钟不褪色,即为滴定终点。操作要点:左手滴,右手摇,眼把瓶中颜色瞧。 15. Fe(OH)3胶体的制备: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FeCl3饱和溶液,继续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 16. 浓硫酸的稀释:(乙烯制取,乙酸乙酯制取,硝基苯制取等反应物混合顺序) 将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的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 17. 容量瓶是否漏水的检查:在容量瓶装入半瓶水,塞紧瓶塞,右手食指顶住瓶塞左手 托住瓶底,将容量瓶倒转过来看瓶口处是否有水渗出,若没有,将瓶塞旋转180°,重复上述操作,如果瓶口处仍无水渗出,则此容量瓶不漏水。 18. 乙酸乙酯制备时药品加入顺序和饱和Na2CO3溶液作用: 加药品的顺序一般为:在一支试管中加入3mL乙醇,然后边摇动试管边慢慢加入2mL浓硫酸和2mL冰醋酸,即:先加乙醇,再加浓硫酸,最后加冰醋酸。饱和Na2CO3 溶液作用:吸收挥发出的乙酸,溶解乙醇,降低酯的溶解度,便于酯分层析出,分离。 word.
19. 如何检验离子是否沉淀完全:将少量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加入少量沉淀剂振荡, 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证明未沉淀完全。 20. 分液漏斗和烧瓶间橡胶管的作用:使分液漏斗中液面上方和烧瓶中液面上方的 压强相同,分液漏斗中的液体能顺利流入烧瓶中。 21. Fe3+的检验:(1)在含Fe3+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褐红色的沉淀,(2)在含Fe3+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生成血红色溶液。 22. Fe2+的检验:(1)在含Fe2+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很快看到经灰 绿色逐渐变成红褐色沉淀。 (2)在含Fe2+溶液中先加KSCN,不变色,再加氯水(或H2O2),变血红色。 23. 尾气吸收装置倒置漏斗或干燥管的作用:(1)利于气体充分吸收;(2)防倒吸。 24. 吸收CO2的盛碱石灰的干燥管后面再接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防止空气中的CO2或水蒸汽进入第一个盛碱石灰的干燥管 25. 水浴加热的优点:受热均匀,容易控制温度变化,提供的温度不超过100度,如硝基苯的 制取,乙酸乙酯的水解,银镜反应(热水浴),蔗糖水解(沸水浴)纤维素水解(沸水浴) 26. 焰色反应的操作要点:用盐酸洗净铂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至灯焰颜色相同,用铂丝 蘸取样品放在酒精灯上灼烧,再观看火焰颜色。(洗,烧,蘸,烧,看) 27. 氯化亚铁溶液的配制:先将氯化亚铁溶解在较浓盐酸中(是为了抑制亚铁离子的水解). 再用蒸馏水稀释并加入少量铁粉(是为了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 28. 铝热反应操作: 将几折好的圆形滤纸架在铁圈上,下面放置盛沙的蒸发皿,把混合均匀的氧化铁粉沫和铝粉放在纸漏斗中,在上面加少量氯酸钾,并在混合物中间插一根镁条,点燃镁条. 29. 提纯粗盐的实验操作:取样,溶解,沉淀,过滤,蒸发,冷却结晶,过滤,烘干。 30. 硫酸根离子检验:向样品溶液中加足量盐酸(排除Ag+、碳酸根、亚硫酸根等的干扰),静置后取上层澄清液,再滴加氯化钡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样品溶液中含有硫酸根。 31.移液管操作描述:将移液管管尖紧靠小烧杯壁,小烧杯保持倾斜,使移液管保持垂直,让溶液沿接受器壁流下,管溶液流完后,保持放液状态停留1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