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之道_高二作文

合集下载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中庸之道申论作文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儒家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流派,而其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便是“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强调追求人生的平衡与和谐,主张避免过度或不足的极端,并强调各种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中庸之道在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理中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思想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保持清醒和客观的思考,避免被情感或个人偏见所驱使。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尽力理性地面对问题,并寻求最为合理的解决方案。

同时,中庸之道也强调了均衡和谐的思维方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事物的根本本质,而不是被琐碎细节所迷惑。

在行为方面,中庸之道要求人们秉持中庸的态度和行为准则,同时避免过度或不足。

这意味着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要保持适度的勇气和果断,避免过度谨慎或过于冲动。

此外,中庸之道还要求人们保持公正和仁慈,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应尽量避免极端立场,而要努力达到平衡与和谐。

从管理的角度来看,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管理理念。

中庸之道鼓励管理者保持平衡的工作态度,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注重细节,既要遵循规则,又要关注员工的需要。

中庸之道能够帮助管理者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行,并在不同因素之间寻求平衡,从而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中庸之道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管
理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只有通过追求中庸之道,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世界中保持平衡和和谐,实现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文化专题论文.docx

论中庸之道——中国传统⽂化专题论⽂.docx中庸之道:中国传统⽂化的⾻髓中庸之道是中国⽂化的⾻髓,作为⼀种⽅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化有关的每⼀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化⼼理和社会⼼理的核⼼要素之⼀。

每个置⾝于中国⽂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法摆脱那与⽣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种智慧,也是⼀种⽆可回避的⽂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中的例⼦。

如《盘庚篇》的“各设中于乃⼼”、《吕刑》“罔⾮在中”、《诏诰》、《洛诰》的“时中”、《酒诰》的“作稽中德”等。

在《尚书·⼤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六字⼼传”的那⼀着名的箴⾔:“⼈⼼惟危,道⼼惟微,惟精惟⼀,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周武王向殷代的遗⾂箕⼦请教国事,箕⼦提出九条⼤法,其中就有中道的思想:“⽆偏⽆颇,⽆偏⽆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说:“中庸之为德也,其⾄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能做得到了。

孔⼦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其境界到底⼜有多⾼呢?朱熹解释说:“⼦程⼦⽈: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过不及,⽽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词的含义就是,中是⼀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概括⽽⾔,中庸的含义就是,中是⼀种常理。

另⼀种解释来⾃汉代的郑⽞。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也;庸,⽤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

这两种解释,在“中”的含义为中道上没有差别,只是在“庸”的含义上有⼀点分歧,⽽这⼀点分歧实际并不是本质性的。

中庸之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作文

中庸之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作文

中庸之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作文一说起“中庸之道”,您可能会觉得这词儿听着有点玄乎,甚至有点老古董的味道。

但您别急,听我给您唠唠,这中庸之道啊,其实没那么复杂,说不定还和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呢!咱先来说说啥是中庸。

这可不是说让人当一个平庸、碌碌无为的家伙。

而是说做人做事别太偏激,别走极端,得把握个恰到好处的度。

您想想,要是一个人干啥都风风火火,不顾一切往前冲,那是不是容易撞得头破血流?反过来,要是一个人老是畏畏缩缩,啥也不敢干,那机会不都从眼前溜走啦?所以啊,中庸就是让咱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的点。

比如说吃饭吧,您要是顿顿大鱼大肉,胡吃海塞,那身体能吃得消吗?肯定得发胖,各种毛病都来了。

可要是为了减肥,这也不吃那也不吃,饿得面黄肌瘦,那也不行啊!这就得中庸一下,荤素搭配,适量进食,才能身体倍儿棒。

再说说与人相处。

要是您对朋友太过热情,一天到晚缠着人家,人家可能会觉得您烦,没点自己的空间。

可要是太冷淡了,朋友有事儿您也不管,时间长了,谁还愿意跟您做朋友?所以啊,得保持个适度的关心和距离,这就是中庸的智慧。

工作中也是一样。

您要是拼命工作,天天加班加点,把自己累得要死,可能工作是做好了,身体却垮了。

但要是整天偷懒耍滑,一点活儿也不干,那老板不得把您给开了?所以得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和任务,该努力的时候努力,该休息的时候休息,这样才能工作生活两不误。

有人可能会说了,这中庸之道不就是让我们和稀泥,当老好人吗?这可就错啦!中庸可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灵活处理事情。

比如说面对坏人坏事,我们可不能中庸,得坚决抵制。

但在一些非原则性的问题上,就没必要争个你死我活,互相让一步,海阔天空嘛。

总之啊,这中庸之道就像是生活的调味剂,让我们的日子过得不咸不淡,刚刚好。

它不是让我们变得平庸,而是让我们变得更加明智、更加从容。

所以说,“庸者天下之定理”,咱要是能把这中庸之道给琢磨透了,那生活中的很多烦恼说不定就能迎刃而解啦!您觉得我说得在理不?。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5篇

中庸之道心得优秀作文5篇

中庸思想中的优秀部分。虽然中庸很难实行,但是也不是不 可实行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要实行中庸之道,也需要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
中庸之道心得 3 孔子传道给曾子,曾子写了篇论文《大学》;曾子传道 给孔子的孙子子思,子思又写了篇论文就是《中庸》。中庸 思想,也是来自于孔子。在《论语·雍也篇》中,孔子说: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孔子认为中庸太难 了,普通人很少能够做到。中庸到底是什么呢?孔子讲的中 庸与仁一样,有体有用。中庸的主题非常不好理解,中庸的 作用就是此处讲的“中不偏,庸不易”。中就是不偏,庸就 是不易。 什么是中呢?一个方框,代表上下四方,中间有一竖直 贯下来,不歪不偏就是中。任何事情都要取?取中之意。冬天冷、夏天热,温度不适中;冬日长、夏 日短,日照不适中,都不合乎标准。只有春秋不冷不热,白 天与黑夜一样长,有中才可以作为标准。孔子的五德是“温 良恭俭让”,温是第一的,太热太冷都是偏,只有温才是中。 什么是庸呢?庸是庸常之意,就是我们说的,普普通通、 平平常常。平庸才能长久,普通才是伟大,这是宇宙间的基 本法则。我们现代人都不甘寂寞,要拔高、要精彩,讲究“玩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 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 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
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 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 必明,虽柔必强。”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 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天下国家可均 也,爵禄可辞也,自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 来,中庸是很难实现的,然而,中庸为什么很难实行和彰显 呢?孔子说:“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贤者过之,不肖者不 及也。”

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行中庸之道

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行中庸之道

高考满分作文(上海卷):行中庸之道人心中总有一些坚硬,同时,也必会有些柔软。

如何处理对待坚硬与柔软,关乎如何构建出和谐的内心。

行,中庸之道是儒家的一大命题,并贯穿了中国前后五千年的历史。

中庸并非单纯的平凡于人世之间,在面对内心的坚硬与柔软时,则迅速逃避。

正相反,我们所应做的是在坚硬与柔软之间寻求平衡点,不做一位坚定的偏执之人,也不做一位柔软的优柔寡断之人,以自己正确的认知与态度保持平衡,从而缔造和谐的自我。

我们虽然无法全面的参透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成为圣人,但我们可尽量的靠近中庸之道,来帮助自己修身养性,达到坚硬与柔软间的相对平衡。

以德报怨,可乎?我们一味的用内心的柔软来面对,或者直接逃避这些恶意,可以吗?这自然是不行的。

孔夫子在数千年前便给出了答案——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用我们自身正直向上的品格,作为坚硬的一面去面对怨恨,而用自己的德来报答对方的德行,一味的忍让与宽厚并非是行中庸之道。

孔夫子推崇的,便是把握好内心的坚硬与柔软,以恰当的方式来处世。

我们若是一味的偏向柔软,那不是君子,而是懦夫。

但同时,若一直偏执于坚硬的一面,又有失人情味。

古时,有儿子因父亲偷羊养在家中,反将其状告上庭的故事。

这便是一味的偏于坚硬,不以柔软中和,导致了忽视亲情的情况。

儿子并未寻求到坚硬与柔软的平衡点,以直报德,纵使有了大公无私的美名,却失了重要的亲情,无法造就和谐的内心;只有行的中庸之道,妥善处理这其中的人际关系,处理好坚硬与柔软的平衡方可造就平和的内心。

所谓中庸之道,并非只认同社会中不美好的一面,而是以内心中的正直品格来面对、来处理。

我们总爱抱怨这个社会的种种不公,抱怨这个社会的种种不足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但我们又不敢勇敢的站出来维护公平,只因一时的怯懦而逼迫自己安于接受不公。

这并非行中庸之道,而是没有处理好内心的平衡,在不公发生时过于柔软,又在不公发生后大放马后炮,从而展现自己内心坚硬的一面。

这种矛盾的心态又如何来造就和谐的自我?中庸的真正含义不在于一味的宽厚,或一味的坚持,前者过了便是怯懦,后者过了便是一种劣性的偏执。

中庸之道叙事作文8篇

中庸之道叙事作文8篇

中庸之道叙事作文8篇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

每当我读一本新书,获一份知识的时候,我心中的那种快乐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如培根所说;“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庸之道叙事作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庸之道叙事作文1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带贬义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间,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谙此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

中,不偏不倚;接着说庸,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就是不易,即鲜有改变,年少轻狂之时,日日思变,整日里做着相同的工作,重复着相同的生活被深恶痛绝,因而时时思变,跳槽等等所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

不说此行为之好坏,年少轻狂时的不庸在长者眼中是为胡闹、是为冒险,是为激进。

暮年之人常念叶落归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

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论庸者好坏,此一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认为中是好的,则合用,庸必然也应是好的,平常之为,淡然处之能培养良好心态,庸并非鼓励不求上进,而是在激进中寻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过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

联系自己的教师生活,我感觉教师确实应以平和的心态来面对学生的错误。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

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忠恕宽容是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将心比心、互相谅解、互相关心、互不损害、忠恕宽容、体仁而行、并行而不相悖。

《中庸》中所提倡的思想,如'不偏不倚“、'至诚无息“、'内省慎独“、'隐恶扬善“、'执其两端“、'和而不流“、'素位而行“等君子之道,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陶冶情操、提升境界、确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

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600字精选5篇2019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论中庸中学生议论文精选5篇2019(一)无所不及的“百度日报”近日发表了这样一篇刊文——《灵异事件,科学如何解释》。

这篇文章的核心理论是这样解释灵异事件的——“鬼魂就是人类死后记忆残存的能量,在人类的身体被破坏而导致其记忆无法继续寄存后,这种能量便会脱离人体而失去能量供应,从而形成了鬼魂,促成所谓灵异事件的发生。

”在这篇文章的评论栏里,读者们就此问题拉开了一场激烈而又持久的辩论赛,他们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胜负难分。

有的读者态度坚定,认为世界上绝不会有鬼魂的存在,灵异事件更是空谈。

而有的读者又坚定地认为世界上有鬼魂的存在,甚至还有人扬言自己曾亲身经历过。

而剩下的读者则保持着一份质疑的态度,站在中间的立场——作为读者,我也是其中之一。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答案(这句话也是相对而论的)。

显然,读者们如此激烈的辩论已经证明,上述这个被科学化了的结论已暴露出它过于绝对的本质,自然不能够有力地使读者们信服。

依我看,“鬼”这个汉字的创造会有它的原始根据,聪明伟大的华夏先祖亦不会凭空创造出这样一个文字。

在此之前,我做过一个合理的猜想:一枚普通的硬币需要两个面才能构成完整。

同硬币一样,世间万物的无尽循环也许是一种不可见的平衡在作用,构成这种平衡的条件是非单面性的,少则两面,多则无尽,它们相生相克,不断地相互补充和完善,才使得万物的循环得以平稳运行。

而人们常说的男女、阴阳、水火、天地等这类包含着平衡之意的词汇似乎也突出了构成这种平衡所需要的本质性条件——多面性构成。

所以,世间万物的循环之所以能够亘古不变地平稳运行和发展,其存在形态也就不会仅有单一的表现形式了,若仅为单一的表现形式,事物(简单来说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情和物体)的本质就会因为构成不全面而失去平衡,导致其无法正常运行和循环。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作文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作文

藏露兼要,中庸之道作文娇艳的鲜花选择了显露,厚实的花生选择了隐藏。

正如世间之人,有的选择了表现自我,有得选择了隐藏自我。

面对截然不同的处世之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我认为,兼承儒家主张的“中庸之道”。

藏与露之间兼顾彼此,不失为一种恰当的选择。

藏而不漏,没世之后。

自古以来,许多文人雅士都推崇隐逸的生活。

有的是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一心向往自由,陶醉于山水之间。

有的却是不愿主动展现才华,而是被动的等待赏识他的知己明君。

若终被他等到伯乐,这或许了成就一番佳话;然绝大多数都是空有一颗渴望建功立业之心,在忧愁苦闷中虚度一生。

少年时的奋发图强化为泡影,经世治国的才能无所用处,才华出众的人才埋没于世,这是何等荒谬的浪费!何不显露自己,让更多的伯乐注意到你的存在?露而不藏,危伴其旁。

他们与隐逸者截然相反,同样满腹经纶,才高八斗,却能在总人中脱颖而出,甚至成就轰动事业,名留青史,然大都不得善终。

缘何,这主要归咎于他们锋芒毕露,不肯收敛,终引火自焚。

韩信用兵如神,谋略过人,终被诛杀宫中;曹冲天资聪颖,才华横溢,猝然离奇早夭。

不重名利的张良在韩信被诛,萧何系狱之时仍能从容保身,为人谦和的卫青在一位强势君主之下亦可得以善终。

露而不藏之人,在尽情展现自身才华的同时,也暴露自己能力的极限。

而且当孤月的光辉遮蔽了繁星的光芒时,太阳也变开始“月食”。

从这方面而言,真正的孤芳是只能自赏的。

何不暂时隐藏自己,去欣赏别人的美丽?藏露兼要,中庸之道。

中庸,并非模棱两可,得过且过,而是讲求为人不偏不倚,处世有度。

中庸之人,懂得何时显露才能,何时隐藏自我。

露,是对自己才华的相信与人生的负责;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为自己的发展留有空间。

藏与露绝非矛盾而不能共存的,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

只有做到藏露兼要,我们才是合格的社会人。

藏露兼要,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我愿坚守中庸之道,做到藏露兼要,从容面对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是什么?是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是执两用中,行事稳健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已提出了“中庸”,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中庸”已经不仅是教科书上一条简单的教条而已,假如你愿意,中庸会为你铺平今后的道路。

就朋友关系而言,孔子认为与朋友相交繁琐无度,就会遭到疏远,这时我们就应该想起中庸之道,学会把握分寸和把握度。

或许在平常生活中,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总是回比当事人看得更清楚更透彻,所以想和自己的朋友提出自己的建议,但往往都是无果。

假如性子执着些,想必一定会诲人不倦的、见缝插针地和朋友提意见,当然这只会引起朋友的反感罢了。

所以孔子曾说:“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既然他愿意撞南墙,而你也已经做了该做的,接下来不如就让他去撞个头破血流好学乖吧。

所以,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与朋友关系之间的调和剂,当我们过于亲密时,应该退一步给对方留出自由的空间你们过于疏远时,应该多些问候和交流。

中庸之道也可以说是一根风筝线,假如风筝线拉的过紧,可能会被扯断;可假如风筝线太过放松,那么风筝是飞不高的,因为过犹不及,所以我们在放风筝是,需要一拉一松,需要在这条长线上找到一个平衡点,这样我们的风筝才能放高,我们的友谊才会更加和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