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潮”之变
2008年的打工者反乡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故事五:白干了一个半月——餐馆老板欠薪一个月失踪员工报

,
老 汉 徒 步行 走 在 高 速 公路 上 老 人 称 因 打 工 的公 司 受
。
岛老 家
。
金 融 危 机 影 响倒 闭 身无 分 文 的他 要 走 回青 岛
,
。
可他 身无 分 文 不 用 说 买 车票 连 吃 饭 的钱都 没
,
,
4 日上 午 1 0
时3 0 分
,
高速 公 路 沂 源 交 警 大 队 执 勤
刘 的 侄 儿 刘 权 (化 名 ) 在 该 餐 馆 上 班
,
刘 失踪
员工 们
把 店砸 了
,
”
。
听得 大家心 惊胆 战
餐馆经 理
空调 和
前
,
曾把 1 万 元 现 金 交 给 他保 管
刘权称
,
。
昨 天 中午
,
是 刘 的亲 戚 的住 宅 门
,
15 日
,
她 叫开 锁 匠 打开 刘在 金 沙港湾
一
要 求 刘 权 把 这 笔 钱 当工 钱 发 了 母 拜寿的
一
,
员 工 们各 自回 家
,
餐 馆关 门
。
一
个半月 的工 钱
一
共两 万 元 左 右
。
重 (《 庆 晚报 》记 者 陈 国栋 )
久
紧锁 的 公 司 大 门
天 面 前 运 营艰 难
,
.
工
外 面 座 位 上 的两 个 人 对 记 者 说
工
,
,
讨 薪 的离 职 员 工
,
中国最早
,
。
于 是 民警赶 忙停 车询问 得 知该老汉 原 欠薪
《 庆 晚报》 讯 餐 馆 老 板 突 然 失踪 重
金融危机影响下应对农民工返乡潮的思考

金融危机影响下应对农民工返乡潮的思考当前,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渗入我国实体经济,其负面影响从沿海地区扩散到内地,从出口外向型企业向其他企业蔓延,突如其来的经济寒流,导致沿海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一些企业特别是出口外向型企业被迫处于停产、关闭状态,中国境内出现了规模空前的农民工返乡潮。
二、农民工返乡回流的原因和影响分析经调查分析,农民工返乡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企业遭遇困难,不得不裁减用工,其中大部分是农民工,由于城市生活费用较高,多数被解雇的农民工只能选择返乡。
二是经过长期高速发展,东部资源紧张,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大幅上升,很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纷纷转战内陆,东部沿海就业压力升温,迫使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是国家最近陆续出台了一篮子支农惠农政策,如新的粮食收购政策和新的土地政策的出台,对农民工返乡极具吸引力。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随着国家新的粮食收购政策的出台,粮食主产区农产品价格应声上涨,使返乡农民工看到了希望。
四是近年来市政府及时出台的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
五是正常的年底返乡。
农民工大量返乡,其直接结果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囤积,势必会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冲击。
其影响突出表现在六方面:(一)就业危机降临据统计,2009年,全国1.3亿农民工中,有2000万人因金融危机失业返乡。
如今全国上下工业企业经济萎缩,就业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大幅缩水,农民持续增收将举步维艰。
2009年市委、市政府八大“民心工程”项目中,实施就业和再就业工程排名首位。
当前,重庆大多数区县面临三个突出就业需求,即返乡农民工、下岗失业人员以及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安置。
目前,丰都就业岗位供给不足,返乡农民工在外打工期间大多从事的是简单、重复、机械的体力劳动,其技术含量低,上升空间小,这部分人是典型的就业弱势群体。
就目前来看,尽管绝大数农民工失业后都选择了返乡,但仍有很多无业农民工愿意滞留在城市里等待观望。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探讨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4-000-01摘要自改革开放,1989年出现了“打工潮”现象,2003年起,被称为“民工荒”的现象却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
进入2006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向珠三角蔓延。
本文将从“打工潮”到“用工荒”这一转变,探讨农业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对策。
关键词打工潮民工荒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一、引言改革开放前,生产方式及户籍制度等原因,极大限制了城乡人口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积聚于农村但想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进城打工数量逐年递增。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城市化的提高,“民工潮”现象大大减化,逐步演变为相反的现象。
2003年,被称之为“民工荒”的现象在东南沿海地区出现。
进入2006年,“民工荒”现象进一步向珠三角蔓延。
在“民工潮”还没有消退、农民工就业仍然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却出现了“民工荒”。
2004年春季,我国部分地区、部分行业先后出现“民工荒”,到2006年,“民工荒”在珠三角等地区进一步蔓延。
二、“打工潮”与“民工荒”的成因分析(一)“打工潮”成因一是有限的农业用地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
人多地少一直是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年中,约有2万多亿元的土地让位于城镇建设。
同时,生态土壤恶化等影响,我国农业可用耕地面积大幅缩减。
二是特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体制,造成了农村发展严重滞后。
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居民享受较齐全的社会保障服务,而农村居民却得不到这种服务,生活水平长期低下。
虽然工业生产率提高迅速,但农业生产水平却得不到显著发展,导致了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出现。
在这一比较利益的驱动下,农村劳动力更愿意流向城市。
(二)“民工荒”成因一是农民工工资的低少。
长期以来,沿海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雇佣大量农民工生产廉价竞争力极弱的产品,使得这些企业只能在微弱的利润下生存,农民工只能得到极低的工资。
2008年的打工者反乡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故事九:逃离黑砖厂——四川德阳少年打工被骗 徒步21天返

2 1天返
1 1 月 2 2 日上 午 , 一 个 面 目清秀 的少 年有 气无 力 地躺在绵 阳市区三 汇立 交桥路边 , 蓬头垢面 、 满脸 污秽 。 过路市 民热心 上 前 , 这才 了解到 , 少年外 出 打工 被骗 , 逃跑后徒步2 1天才来到绵阳 。
同 苎擎仃 鲳 不缎 礤 .j 『霉 砖 广
但好景不 长 , 工 作几 天后 , 刘玖辉发现 老板 所 说 的都 是 骗 人 的 。 每 天 1 2 , I' x 时 高强 度 的工 作 , 吃 不 饱 、 睡不 好 , 还 要 限制 自由 , 不 让离开砖厂 。 砖厂 的看 守 人 员 威 胁 说 , 如果 敢 逃 跑 , 后 果 自负 。 刘 玖 辉知 道 自己 陷入 黑 心 砖 厂 的 圈套 中 。 他 想 到 了 同学 刘 晶 , 但此 时刘 晶早 已 不 知去 向。 想 到在 家等着拿
(文 、
图 /《华 西 都 市 报 》 王 敏 、
记
者:
青兴 海 、
实 习 生 : 罗 玉 。 全 文 转 自 《腾 讯 网 》)
桥时 , 发现刘 玖辉躺在路边 , 经 过询 问才知道 事情
原委 。 此 时 , 身高 17 3 厘 米 的刘玖辉 , 体重竟 只有4 0
公斤 。 民警立 即将其带 回执勤室 , 为他 买来可 口 的
饭菜 , 帮助他联 系家人 。 记 者 昨 日了解 到 , 绵 阳警
方 已 准备与陕西汉 中警方联 系 , 帮助刘玖辉 维权 。
成 功地 逃 出 了砖 厂 。 逃 出后 的刘 玖 辉 心 里 非 常恐 惧 ,
加之 身无 分文 , 就选 择 了步行 回家 。 他沿着铁路 、
公路行走 , 途经 宁强县 、 广元 、 江 油等地 , 沿途乞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现象

浅析改革开放以来的民工潮现象——以为引例前言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快速发展,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经济总量、发展水平均居全国前列,已成为我国仅次于的第二大工业城市,成为国际制造业基地,并正在由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转化。
截至目前,实有人口已达1300万,其中常住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户籍人口。
已成为仅次于的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外来流动人口数量则占整个省的1/3。
据估算,目前全国民工潮中的人数约有8000万,并以每年数百万人的速度递增。
各种惊人的数字表明:民工潮已成为当代中国最引人注目的大事之一。
民工潮的起因1)改革开放政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获得了流动的自由。
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极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开始获得自由、松动而开始了自由流动的可能性。
2)中国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失衡所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体制是从原来的计划经体制初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在这一过渡进程中,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重点发展工业部门,使城市经济获得长足的发展。
而相应地,国家对农业部门的投资严重不足,而市场机制的形成和发展,使得农业效益不断降低,从而不断地将农民从效益较低的农业推向效益较高的工业,结果导致了大量的农民放弃效益较低的农业,潮水般地涌进城市打工。
3)改革开放政策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使农民获得了流动的自由。
改革开放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承包极释放了农村的生产力,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农民开始获得自由、松动而开始了自由流动的可能性。
4)农民的观念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工问题的形成。
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青壮年把眼光投向了发展迅速的城市建设,他们走出乡村,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使劳务经济成为他们增收的主要渠道;另一方面,政府政策对农民工进城的宽容更促使大量的农民工走进城市。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

改革开放后“打工潮”兴起背后的深层根源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兴起了“打工潮”,然而,当前我国农民外出打工的原因已经迥异于传统时代的小农社会。
除了为了赚取收入,维持农村家庭的体面生活外,另一原因则是为了赚取进城生活的积蓄,或获得逃离村庄的资本。
由第一种原因向第二种原因转变具有必然性。
但是,如果国家不考虑城市吸纳能力(提供稳定就业和稳定收入的能力),片面鼓励农民进城买房,甚至允许农民通过土地交易获得进城买房资金的政策,中国可能会因为出现远远超过城市新增就业机会的农村人口进城,而降低进城农民的生活质量,致使中国城市就业丧失弹性,从而危及中国的现代化事业。
靠打工富起来的英山农村湖北省英山县雷店镇程咀村的村民郑长球对自己眼下的生活还是比较满意的。
膝下有一子一女,儿子在县城工作,女儿在苏州打工。
这样的生活虽算不上小康,可毕竟也算是衣食无忧、生活自得了。
搁80年代,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2000年以前的程咀村还是个相当贫穷的小村子,村里大多是砖瓦房,还有一些是土墙瓦房。
1990年代初期,村里一些不安于现状的人开始外出打工。
1995年前后,那些外出打工的村民用自己赚到的第一桶金率先在村里建了最早的几栋楼房,乡亲们都眼热了,于是在村里出现了一个加速的外出打工潮。
目前,程咀村有503户约2000人,常年有400多人在外打工,平均一家有一人在外打工。
春节回来时,每个人平均能带回来7000—10000元,算下来程咀村每年共有300万元左右的打工收入,这比土里刨食不知强了多少倍。
程咀村的情况只是英山县农村的冰山一角。
1990年代以前的英山农村人多地少,土地贫瘠,经济条件相当差,农民生活仅仅维持在温饱的水平。
1990年代以来,英山农民开始大量外出打工经商,主要从事建筑、装修和轻纺行业。
在当前英山农民的收入结构中,外出打工收入至少要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也许数字不是说明英山县农民通过打工致富的有力证据,但村里那竖起的一栋栋三层小楼,驰骋在村间小路上的摩托车,还有依偎在门口晒太阳的七旬老翁脸上欣慰的笑容和村中嬉戏打闹的孩童,最能说明外出打工的甜头。
2008年的打工者反乡潮,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故事二:“无脸回家过年”——四川籍农民工敲锣打鼓来到开

,
受金
,
‘
融危机 影 响 时
他们丢 了工 作
“
,
不 得 不 驾驶 三 轮 车
,
; 窨 宗 人 台 详 誉寂 子 罐 蚕 :
秦师傅说
人 塑料作坊
,
行程数千里 回家
,
。
我 们 的 大 部 队还 在 后 面
”
出发
他 们 都 来 自 四 川 巴 中平 昌 县
,
,
驾车 当
车 队共 有 14 辆 三 轮 车
。
“
共 有 近 七 十 位农 民
,
解决 不 了 我 们像是皮球
, ,
’
一
样被来 回 踢
…
”
。
甘 元 清说
。
想 留 住你精 彩 当 你 孤 单你 会 想起谁 你想 不 想 找 个 人 采 陪 ? 你的快 乐伤 悲 只 有我能体 会 餐分天 空 3 瞬吗 9 渴望 心 与 心 的碰撞吗 9 来 缘 分 天 空 展 示 下 你 的风采 吧 l 本栏 收 费 标 准 先 生 4 0 元 女 士 0 6p 壳 汇 款时请 写清你的姓名 籍 贯 爱好 性格 联系方式等 要求照 片清晰有美感 留言精短 芝
男 子 大 都 在 广 东 汕 头 当拉 货 三 轮 司 机
,
女 的则 在 私
,
危 嚏 峨 结 人 曷确笮 卑 搴 : ‘
毫 无 保 护 设 施 的摩 托 三 轮 车
,
负责 挑 拣 塑 料
,
。
受金 融危机 影 响
,
地不少企业 关 了门
货运 业 务没 了
,
女人 也 丢 了工
。
驾驶 人 无 法 出 示
,
2015年:中国将陷入20年来最严重的失业潮和减薪潮

往事当年极为不堪,抚今追惜胆颤心寒!
当年打工潮形成的原因
为何当年数千万的打工者不顾一切逃荒似地南下呢?主要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数千万国营企业工人下岗。由于在中国工业企业占绝大多数的国营企业因生产力落后、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而亏损严重,大部分国营企业靠银行借贷苟延残喘。眼看国企要拖垮中国经济,朱镕基大手一挥,数千万工人齐齐下岗,没有了生活来源的国企工人在吵闹一番后被迫加入南下大军。
降薪、严控,政府已经着手准备应对找工潮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广东地方政府似乎有所预感。近日全国共有23个省份公布了2014年企业工资指导线,其中基准线平均在12%左右。基准线最低的广东省为9%,比去年的10.5%下降1.5个百分点,是目前唯一基准线低于10%的地区,而东莞市政府至今未公布企业工资指导线。
2)乡镇企业大批倒闭。由于在原材料、产品市场等各方面与城市有很大的竞争,引起了计划内工业部门的不满,国家对乡镇企业采取了紧缩银根政策。乡镇企业得不到贷款,失去资金支持以后纷纷倒闭,之前吸纳的农村就业人口也掉头南下。
3)由于前三十多年一直实行城乡二元化的管理政策,城市通过工农贸易剪刀差榨取农村的劳动成果。以1997年为例,国家为小麦的定价为0.38元/斤,但农民购买面粉则高达1.3元/斤。以一斤小麦最低可磨7两面粉计算,工业至少赚取了0.5元/斤以上的差价。农民辛苦种地却无利可图,而一对夫妻南下打工,一年可净赚3000元以上。巨大的诱惑使数以亿记,农民工不顾一切地加入打工大军。
而进入2014年以来,行业爆发的破产倒闭潮更是将数万人直接抛入失业大军。 皖北最大的包装企业亨浩彩印倒闭导致500多人失业,福建千帆纸业倒闭造成1000多人失业,上海力天有400人。2013年,有报导说珠三角有一半以上的小微印刷企业倒闭,造成的失业人数应该不在少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工“潮”之变40年前,我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涌起了一股“打工潮”,很多农村出生的人离开家乡,南下或北上去了各自梦想开花的城市。
而中国也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后,成了世界强国。
“打工潮”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还处于混沌状态和摸索时期;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打工环境逐渐规范,打工者的权益得到保护;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随着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回到老家就业创业;另一方面,很多当年的打工者成长为高级自领、企业高管,各种新的职业也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打工的方式和职业也新“潮”迭出。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打工族”来中国工作生活。
这些“洋打工”或:是想借经济增长大潮获得发展的机会,或是希望能在中国实现人生理想,但都以自己的方式适应着中国的生活……从“打工潮”“到创业潮”田园段伟朵生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被称为“农民工司令”的张全收,对上个世纪90年代汹涌的打工潮至今记忆犹新。
在河南省上蔡县,每逢年后,十几辆发往广东的卧铺客车整装待发。
在高铁贯通、高速公路修通之前,从河南到广东的距离是,走国道2天3夜,若是遭遇拥堵,则要整整一星期,张全收清楚地记得核定40人的车厢内,生生挤满了160多人。
绿皮火车和卧铺客车承载的,是一代外出务工者的致富梦,他们成就的,是在国际上圈粉无数的“Made In China”商品。
提及改革40年变化,张全收将农民工的变迁分为“三步曲”:改革开放初期,人流开始“往外走”;上世纪90年代,迎来打工潮高峰;21世纪第一个10年过后,内地承接产业转移,越来越多的外出务工人员回到老家就业创业。
记者采访多名河南籍全国人大代表,试图还原那个激荡的打工就业40年。
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改革开放初期,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全国人民不再发愁温饱问题,此时,他们发现,需要一条致富之路。
张全收成为最早走出农田,外出务工的一批人。
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断提升,一批来自农村的小伙子,他们来到城市,进入建筑队、砖瓦厂,加入修铁路、公路的行列。
全国人大代表黄久生至今还记得当时的场面:1983年,他跟着工友外出务工搬砖提灰,吃的是大锅饭,住的是临时搭建的窝棚,收入是备受村里人羡慕的数字:一天8毛钱。
1986年,中央“一号文件”规定:允许农民自理口粮进城务工经商。
在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乡镇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一批批乡镇企业应时而起。
“外来妹”的细腻和坚韧接到源源不断的订单,不断提高生产线的同时,率先下海的企业主发现,需要更多工人。
全国人大代表王馨回忆称,此时,外出打工已不再局限于搬砖砌瓦,越多越多来自农村的女性加入打工者行列,她们有一个统一的称呼――“外来妹”。
女工们细腻和坚韧,更适合在南方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玩具厂、鞋厂、包装厂工作,她们用柔软的指尖,为工厂获得越来越多的订单。
“在订单多的时候,工人们连夜赶货,有时候订单催得急,我们就几天几夜不合眼的工作。
”王馨提及在东莞打工的那些年,她说,相比守着一亩三分地,报酬也是很可观的:一个月能拿到两百多的工资。
那一路,走得惊心动魄如果说,春运是一场人口迁徙,上世纪90年代的春运,就更为荡气回肠。
张全收提及多年前的那场春运称,“那一路,走得惊心动魄”。
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迎来全国的打工潮,驻马店上蔡县集齐了十辆卧铺客车,按照核载40人计算,这些车辆的总运力是400人。
而当时,拎着大包小包等待坐车的打工者的人数是浩浩荡荡的近2000人。
“当时火车票很难买,坐大巴是很多打工者的选择。
能承载不到40人的卧铺车,最终每辆车拉了160多个人。
”张全收说,这些打工者坐在行李上,盘腿挤在一起,沿途上个厕所,就很难再挤上来。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打工潮的热度,1992年,大约4000多万农民工流入沿海和全国其他城市,这个数据还在年年上扬,1993―1994年增加到6000万,1995―1996年曾经达到约8000万。
东部沿海省份吸纳了中国逾60%的农民工。
他们来到密集型出口制造企业,大大推动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
中国加入WTO,带动农民工工资一路上升时间的轮轴来到21世纪。
中国加入WTO,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东部和沿海地区企业飞速发展,带动农民工工资一路上升。
张全收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每月200元开始,逐年上涨,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夕,外出务工人员普遍工资是1200元。
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东南沿海地区国外订单锐减,企业开工不足,河南300万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提前返乡。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消退,全国经济开始复苏,工厂订单持续增加,有的地方开始出现招工难。
张全收认为,引发招工难原因是多方面,其中包括农民工权利得不到很好的保障,很多政策未得以落实等原因。
“由于之前户籍制度有多种限制,在外打工,最怕查暂住证,让很多外出打工者没有尊严。
”王馨代表说,农民工人口的增加的速度不能满足中国制造业规模扩张的速度,也成为招工难的主要原因。
只要提供岗位,他们更愿意回家乡就业张全收描述的“三步曲”,转折从2010年开始。
此时,河南省开始全方位、多层次承接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用“大招商”结出累累硕果,成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富士康、格力电器、奇瑞汽车等一批项目落户河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当时,河南有2500万左右农民工,其中1000多万人在沿海。
“相比年年‘孔雀东南飞’,‘雁北飞’更有吸引力,只要提供岗位,他们更愿意回家乡就业。
”2006年回乡建厂的王馨对于这个变化特别有体会,家乡开了很多工厂和企业,很多返乡找工作的农民工说,更愿意就近工作,一方面照顾老人和孩子,另一方面在家?l工作更加体面。
一组数据也印证了她的判断,2012年,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上半年,农民工从省外回流71万人,比上年同期的35万人增长一倍多。
家乡已水美路美乡村振兴让人无忧回乡创业张全收代表的是最早外出打工的一批人,也代表了最早收到故乡的召唤,回乡创业的一批人。
“最早出去打工的农民工,常年夫妻分居、无法跟老人孩子共享天伦,孩子上学问题、住房问题难以解决。
随着河南经济的发展,在家门口就业的优势就体现出来。
”张全收认为,以富士康为例,当时每个月能拿到2000多元,而且还在逐年攀升。
黄久生认为,常年外出务工的农民工,都有一个情怀:赚够了钱就回乡创业,就近和家人们一起做点事情。
国家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农村更美了,大伙儿创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
从“外来妹”到“总经理”,王馨建议,家乡已铺就了美丽乡村道路,拿出满满的政策扶持,呼吁更多人回乡创业。
摘编自大河报客户端2018年3月13日第一代打工者的“南渡北归”王煜陈薇鸡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这天,陈永焕喝了八两白酒。
从饭店出来,他心情大好,见谁都是笑眯眯,甚至觉得“马路都比平时要宽一些”。
酒是乔迁酒,这一天,陈永焕搬进了一套新商品房,三室一厅,115平米。
他原来的房子住了10多年,楼道里粉刷的石灰浆都快剥落殆尽。
今年46岁的陈永焕,来自江苏省扬州市下辖的高邮市马棚乡。
如果不是因为新房乔迁,他大概不会这么早回到家乡。
从20岁起,他便出门打工。
从珠三角到长三角,再到越南,陈永焕跟着制造业转移的步伐,被全球化推着向前走。
这是第一代打工者的故事,是一代人的芳华岁月。
广东:“建房子就像种水稻”第一次出远门这年,陈永焕刚满20岁。
他坐着农村常见的“三轮卡”(一种农用车),来到扬州市江都区,从这里出发,3个多小时后到达上海。
接着,从上海火车站前往湖南株洲,再转车南下,在广州火车站与工程队集合,全程耗时三天两夜。
站在上海街头,陈永焕的眼前,是此前未曾见识过的世界:高楼、洋房、方头方脑的桑塔纳汽车,衣着入时的红男绿女在平整的柏油马路上来来去去。
1年前,陈永焕从扬州的一所农村初中毕业。
学业并不顺利,他索性不再升学,进入离家不远的一家国营服装厂做学徒工,每天上班8个小时,一个月挣120块钱。
后来,一位老乡告诉他“广东好”,在广东做一名焊工,每个月可以挣500元钱,算上加班费,月收入可达700元,接近他在本地工资的6倍。
陈永焕想去试试,改善收入之外,也想出去看看“广东人怎么过日子”。
此前,陈永焕的南国印象,是电影里的喇叭裤、年画上的波浪头、还有港产片里令人眼花缭乱的茶点。
陈永焕到达广州的这一年,是1992年。
那一年,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提出包括“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等论断,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这是一个“春天的故事”。
一千公里之外,陈永焕的人生,被南方来的风吹醒。
改革开放的桥头堡,此时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
来自扬州江都的“建筑铁军”,正在珠三角地区一路攻城略地;“江都建安”的招牌,在南方的红土地上随处可见。
出发前,陈永焕穿上了白色运动鞋,理了发,换上一身牛仔服牛仔裤,这是他心目中的“港味”装扮。
落地之后的陈永焕,面对满大街穿着短裤T恤的男男女女,才有些懊悔自己穿得太正式。
在广州,他看到路两旁林立的塔吊,“建房子就像种水稻”。
他还第一次见到几百种花样的广式早茶,尝到“看起来很清爽”的粤菜,并很快爱上吃叉烧。
“改革开放最前沿”的生活图景,让陈永焕经历了一次心理冲击。
在陈永焕的记忆中,粥就是大米和着水,但“广州人吃的粥,里面居然还有肉”;他发现很多广州人不在家做饭,“天天下馆子”。
昆山:熟悉的工友陈永焕在工地上做安装工程,也做电焊工。
身边有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他们被称作“淘金者”。
园区一个接一个开,工厂一家接一家建,陈永焕的工作地点,就一个接一个换。
从广州到珠海,从东莞到中山,从肇庆到江门,8年间,他几乎跑遍了珠江三角洲。
一个黄昏,在深圳干活的陈永焕,爬上70米高的塔吊作业。
回望几年前初到时的农田,已经建满高楼,工地相互连接着,似乎看不到终点。
珠三角的八年,顽强地在陈永焕的生活里烙下印记。
至今,他仍然喜欢吃大排档,请客爱去粤菜馆,尤其好喝汤。
从20岁到28岁,陈永焕的“青春岁月都留在了广东”,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用陈永焕的话说,是“全国人民看广东”的十年。
进入21世纪后,陈永焕渐渐感觉到“环境在变”。
园区建得少了,活也越来越难接,曾经遍布珠三角的鞋厂、电子厂陆续撤退,换成了各类带有“科技”字样后缀的“新企业”。
同一个厂区里的伙计告诉他,很多老板都将工厂开到了长三角地区。
那几年间,广播里、报纸上,园区的宣传栏上,都在谈“产业升级”,他不是太明白,但当广东的工资好几年固定在每天60元时,他听说,“到了江苏昆山,一天能赚90元”。
陈永焕准备走了。
那时候,他的女儿刚满一岁,他需要挣更多的钱。
2000年春节后,陈永焕踏上归途,回到扬州老家。
昆山离家乡扬州很近,老乡也多,陈永焕很快找到了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