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讲课
再别康桥公开课一等奖教案ppt课件

证婚人是梁启超,主持是胡 适。
梁启超证婚人的祝词
“徐志摩,你这个人性情浮 躁,所以在学问方面没有成 就。你这个人用情不专,以 致离婚再娶……你们两人都 是过来人,离过婚又重新结 婚,都是用情不专。以后痛 自悔悟,重新做人!愿你们 这次是最后一次结婚!”
10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 资产阶级教育,形成 以“爱、自由、美” 为核心的人生观和 “康桥理想”;
38
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建筑美,音
乐美,绘画美。新月派
1、 建筑美(形式),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字数相近 错落排列
《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 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 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39
2、音乐美(语言),韵律和谐 节奏鲜明
3
学习目标
一、体会《再别康桥》所深寓的感情。 二、理解《再别康桥》运用意象、修辞表达感情的特点。 三、了解《再别康桥》的“三美”。 四、有感情的朗诵和背诵《再别康桥》。
4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追求“爱”,“自由”和“美”
ppt课件361依依不舍挥手作别云彩图2欢喜和眷恋河畔金柳倒影图33对康桥的永久恋情青草水底招摇图44更加欢喜和眷恋榆阴浮藻清潭图5感情达到高潮撑篙漫溯寻梦图6情绪低落黄昏夏虫沉默图7依依不舍招手惜别云彩图感情基调首尾呼应ppt课件37三轮诵读知人论世?彩虹似的梦的追寻与幻灭?因为徐志摩是纯理想主义者追求爱美自由在剑桥留学期间积极追求个性解放的人生理想追求在中国建立英国似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理想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

《再别康桥》试讲逐字稿一、教学过程1 (一)情境导入,激发情感师: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师:(课堂初始,播放舒缓的音乐,并用语言渲染)同学们,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无奈,又有“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既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也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劝慰。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2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作者介绍。
师:徐志摩是谁?有同学能介绍下他吗?生1:他是现代诗人、散文家。
生2:他写过《沙扬娜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师:大家预习的都很好!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新诗的诗魂,“诗哲”当之无愧。
2.正音断句。
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作,在朗读过程中,结合课下注释,读准字音。
(生读)师:这么美的诗,我们怎么能不反复诵读去感受它的美呢?接下来,咱们男生和女生合作朗读这首诗,女生读前四个小节,请读出诗作的温柔,男生读后三个小节,读出诗作的多情。
(生读)师:大家读得越来越有感觉了,通过诵读,我们从听觉上已深深感受到了本诗音韵之谐和,节奏之明晰,感到了音乐的美感。
3.了解内容。
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生:写了诗人在与康桥分别时的所见、所思、所想,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之情。
师:嗯!总结得真不错!基本概括了本诗的内容。
4.感知画面。
师:这首诗写得非常美,请大家概述一下诗歌描述了哪几幅画面?用自己的语言为每幅画起一个名字。
(生各抒己见)师:大家讨论得很热烈,大部分同学面露难色,所以,我先展示一下我的答案,大家看看,觉得怎么样?——“挥手告别图”“金柳倒映图”“青荇招摇图”“榆阴清泉图”“撑篙寻梦图”。
接下来,我们就一幅画一幅画地去欣赏一下吧!3 (三)研读课文,深入分析第一,绘画美师:同学们,请大家自由朗读诗歌,思考一下诗人在诗歌中,都与哪些意象一一告别?生:金柳、青荇、潭水。
再别康桥讲课稿

再别康桥讲课稿一、说教材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再别康桥》ppt课件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榆阴浮藻清潭
3更加欢喜和眷恋
青草水底招摇
2欢喜和眷恋
河畔金柳倒影
1难舍难分
挥手作别云彩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黄昏夏虫沉默
7悄悄作别
招手惜别云彩
我将在茫茫人海中寻 访我唯一之灵魂伴侣 得之;我幸;不得;我 命
沟通真善美的桥——康桥
以康桥为原点 天上:云彩;彩虹;星辉 地上:金柳 ;新娘; 榆阴;笙箫 ; 夏虫 水上:柔波;浮藻;青草;船 水中:艳影;青泉;长篙 水下:软泥;青荇;水草
主要抒发了对康桥的依依惜别 之情
5感情达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高潮
撑篙漫溯寻梦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徐志摩 吸烟与文化
写作背景:
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本诗记下了诗人再别康 桥的情感体验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徐志摩曾在19211922在英国留学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 度过 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 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 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 1926年;旅行经过英国;再次游览康桥;写下散文 我所 知道的康桥 1928年;诗人第三次漫游欧洲;独自悄悄来 到康河;徜徉于昔日的校园;自然千缕柔情 万种感触涌 上心头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再别康桥
6.2《再别康桥》讲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6.2《再别康桥》讲课稿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再别康桥》讲课稿一、导入。
同学们,相信大家都熟悉这样一句话,“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这就是著名诗歌《再别康桥》的第一句话。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
让我们一起走近徐志摩,走近康桥,感受他的康桥情节。
(板书:再别康桥徐志摩)二、下面老师介绍一下徐志摩先生的基本情况。
徐志摩,浙江海宁人。
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
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
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
1931年11月19日,诗人所乘坐的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
他的诗风灵动飘逸,推崇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即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注意体会诗中传达的感情。
那有没有同学愿意为大家做示范朗读呢?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好)为什么好呢?谁能说一下?(是不是因为他很好地表达了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离愁别绪,依依惜别的情愫呢?这种离别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嗯,好。
让我们一起齐读一遍这首诗。
注意语速,语调,和面部表情。
四、老师在课下为同学们准备了一段配乐朗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朗诵者是怎样诠释这首诗的。
同学们可以在下面跟着小声地读。
(播放视频)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品读一下这首诗。
我们两个同学一组,分组讨论,分别品味每一小节表达的感情。
按照座位,每两个人品读一小节。
老师提示一下,徐志摩之所以被称作大家,是因为他的诗歌感情真实,有别人所不可及的文字功底和细腻情感;而《再别康桥》之所以成为他的代表作,是因为它的感情变化丰富而又细腻,富于变化,真实而又不落俗套。
再别康桥讲课稿

《再别康桥》讲课稿我们先来欣赏一组图片。
这条河,风光旖旎;这座桥,风景秀丽;这个人,风流倜傥;这首诗,风华绝代。
你想欣赏这座桥,走进这个人,感受这首诗吗?我们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我们先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再别康桥。
哪个字是本诗的诗眼?(别)从“再”字可以猜到诗人曾经两度来到康桥。
康桥,是英国剑桥大学所在地。
1921年徐志摩来到剑桥大学研究文学。
在这里,他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贮满诗意的新生活。
他可以随意地选科听课,也可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看书、赏景,或者下河划船,尽情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
其间他邂逅了林徽音,并与她有过一段美好的恋情。
1922年,徐志摩回国。
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
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
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念无以倾诉。
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于是在乘船归国途中,挥笔写下这首《再别康桥》。
下面请同学们轻轻地朗读这首诗。
(生读)为什么要轻轻地读?(这样才与诗歌的感情基调相吻合,与诗歌营造的静谧的意境相吻合。
)诗的开头连用了三个“轻轻的”,有什么表达效果?(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母校,不愿打破她的宁静与和谐,只想悄悄地与康桥作依依惜别。
这里,诗人的感情温柔细腻,诗歌的节奏轻柔舒缓,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谁能把这种效果读出来?(指名读)不知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诗歌的末尾一节与第一节非常相似,只改动了少数几个词语。
那么,首尾两节在表情达意上是否完全相同呢?(首尾两节语意相似,都表达一种与母校告别的依依不舍、缠绵悱恻的感情。
但末节表达的依依惜别之情更深一层,让人惆怅不已。
)同学们酝酿一下情感,读一读。
我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节,看能不能把这种轻轻悄悄的感觉读出来。
嗯,有一点感觉。
但是要注意,诗中流露出来的这种离别的伤感是淡淡的还是浓浓的?(板书:淡淡的离别的伤感)好,我们一起朗读这首诗,带着淡淡的离别的伤感。
再别康桥讲课稿范文

再别康桥讲课稿范文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第二联想法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第三探究法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1、导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2、分步实施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分小组讨论交流)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3、小结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4、作业设计①背诵课文②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拓展阅读:《再别康桥》鉴赏一、诵读提示这首诗像一首忧伤的小夜曲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跌宕起伏和轻柔舒缓的旋律感此外“轻轻”“悄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第一节旋律带着细微的弹跳性仿佛是诗人用脚尖着地走路的声音;诗的第二到第六节舒缓而悠扬像是用小提琴拉满弓奏起的欢乐的曲子;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又有情感的升华令人回味无穷二、整体感知1.写作背景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康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他说:“……在星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地淹入了你的性灵”(《我所知道的康桥》)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候在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中国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里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所熟悉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所熟悉的康桥在那里静静地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忙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位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的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2.结构分析全诗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第一节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并且以轻微跳跃的节奏衬托出了缓步飘然而去的形象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第二节写了岸边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一位美艳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第三节写了康河里的水草随微波起伏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地方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招摇”二字生动地写出康桥对诗人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两字也写出诗人对康桥的永久恋情第四节写榆树下的清潭及由此引发的联想这所谓“榆阴下的一潭”即指拜伦潭相传拜伦曾在康河游玩那榆树浓阴覆盖着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可以让人想像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多么醇厚的诗意在这里诗人融情入景诗人的留恋之情全都融入康桥的风光中第五节诗人迷恋的感情达到了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要离别康桥而去了想像自己撑着一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向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了第六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竟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第七节跟开头呼应“云彩”本来就是不能带走的然而诗人却强调说“不带走一片云彩”这种夸张手法表露出诗人不愿惊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温柔情意这里节奏相同但以词句的变换融入更多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至此诗人把对康桥的“浓得化不开”的感情于“沉默”“轻轻”“悄悄”中表现了出来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读者的强烈共鸣给人以审美享受原因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失去的美好事物人们总是充满怀念。
《再别康桥》课件(共32张PPT)

【提问】
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 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总结】
云彩,金柳,柔波,青荇,
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讨论】
这些意象的选择有什么作用?
【总结】
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 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
(从上节:寻梦,回到离别:现实中,一个但字表 现出心绪:转折与起伏,在缓缓:总体情调中又造 成一种变化:跌宕感。第四、五、六顾:首段和尾 段之间暗用顶真手法,使之诗意上有一次呵成:效 果。)
作品简析 5
现实使诗人:歌声降下了调子,只能吹起 笙箫。而草木有情,“夏虫也为我沉默”, 整个康桥都寂静了下来。这里交织着依恋 、无奈、惆怅等种种复杂感情。
全诗感情线索
第一节:写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同时 透露了难分难舍的离情,给全诗定下抒情的基调;
第二~五节:写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 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第六节:诗人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 别,情绪低落下来;
第七节:跟开头呼应,表露出诗人不愿惊 动他心爱的康桥的一片情意,并融入更多 的不得不离去的哀愁。
2. 试和徐志摩: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 比较赏析。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忧愁—— 沙扬娜拉!
作品简析 6
最后诗人“悄悄”:走了,从第一节“轻轻:” 变为第七节:“悄悄:”,在原来轻柔:感情 中,又抹上了一层淡淡哀愁:色彩。但“挥 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又显得比“轻 轻:招手,作别西天:云彩”洒脱,毫不犹 豫,不为感情所缠,适可而止。诗人仿佛在 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 丝毫:残损,轻柔:叹息般:韵律与依依别 离情绪完美地统一地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 案 课 题: 再别康桥 学 院: 汉语言文学 班 级: 文新学院2009级3班 * 名: *** 学 号: *********** 指导老师: ***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和意境,感知本诗的三美。 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法:掌握诵读技巧,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联想法:锻炼学生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结合 探究法:培养学生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本诗感情与景物在诗歌中的融合,理解作者的情感。 学习诗人一生对爱,对美,对自由的追求。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 难点: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需用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江淹《别赋》有語: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在古代无数的诗文华章中,文人对于离别之情的描述,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相见时难别亦难”的苦涩,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看待离别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 二、 介绍作者、文章背景 1、阅读注释①康桥是什么,地处何方,以及与诗人又有什么的关系? 康桥即剑桥,是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徐志摩曾经学习生活的地方,诗人对康桥有很深的感情。 2、作者简介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代表诗3
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代表诗作《再别康桥》、《偶然》、《云游》等。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22年徐志摩回国前夕,曾作长诗《康桥再会吧》,在诗中称康桥为“永为我精神依恋之乡”。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秋,徐志摩重到英国,自然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因此便写下了著名的抒情诗《再别康桥》。 拓展:新月诗派 新月诗派:闻一多在1926年发表的《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并以自己的创作来印证,得到了徐志摩、朱湘等人的应和,新月派就是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因此此文,我们也将从闻一多的三美来剖析。 三、指导朗读 1、学生自由朗读 2、欣赏名家的配乐朗读,注意朗读的节奏和语气 3、体会、找差距 4、学生默读、体会感情 5、指名朗读,注意感情与节奏 四、教学流程 (一)诵读欣赏,整体感知 1、朗读诗歌 2、赏析诗歌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给人视觉上美的享受。画面表现之一是,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创造了一系列鲜明生动的意境,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寻找出本诗的七个画面,来看看诗人构建出的本诗的绘画之美。 第一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短短的四句诗映照出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夕阳晚照的黄昏,做出4
了一个非常宁静的做别姿态。诗人曾说:“那四五月间最渐缓最艳丽的黄昏,那才真是寸寸黄金。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啊!” 诗的开头有意连用的三个“轻轻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轻轻的来,轻轻的走,又轻轻的告别,即使那挥手的招呼,也没有一点点喧哗,来打破康河的宁静之美,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意境。这也正是康河给诗人最美丽的印象。 ——挥手作别云彩图 金柳。柳,是一种很美的植物,而且在中国人眼中,柳与离别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西安有个地方叫灞桥,是古代送别的地方,伤心不过灞桥柳。柳树是中国传统诗词中离别的象征。(“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为何是新娘,而不是姑娘或者是女郎?想象一下迎亲的场面,新浪看到穿着新嫁衣的娇艳可人的新娘,是何等的惊喜呀!诗人此番虽是再别,却睹旧如新,心中有一种初见乍逢的甜蜜感觉。 但是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个“金柳”,这个意象到底是不是金柳呢? 应该是“波光里的艳影”,金柳已经不是实物,不是客体,而是投影,是幻象,或者不如说,是时光流逝后遗留在诗人心头的旧影,然而它依旧美丽、浓艳、似真似幻,往往复复,抹之不去。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荇:“招摇”:常含贬义,常与“过市”连用;能不能换成“逍遥”? 逍遥是似萍无根,似自在飞花,天地任闯。招摇是扎根泥土,自在安闲。“油油的”“招摇”:“油油”是光润的样子,水流的样子,和悦的样子。用它修饰“招摇”,不但增强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还使我们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摇”的河水:微风轻拂,水波轻涌,水质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随微波来回轻摆,自在安闲。这是怎样一幅美景啊!扎根,所以甘心。 ——青草水底招摇图 “天上虹”。将清澈的潭水拟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5
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忘,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更是诗人无拘无束的生命追求与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梦”原是“天上虹”,是“天上虹”的“沉淀”。“虹”是美丽而又短暂的,虽然短暂,却能幻化为永恒,因为她会在“潭”中“沉淀”,也就是会在时光中永存。为什么“梦”会被“揉碎”?揉碎了的梦该不该去重温?注意一下,在“寻梦”的后面,出现的是一个问号。显然,诗人是再回康桥,原是为寻梦而来,但是到了就要重温旧梦的时候,他却犹豫了。美丽的梦,为什么不能或者不敢去重温?:就如同诗人轻轻地来,生怕破坏了校园的宁静一般,这是是不愿破坏美好的梦境。 ——榆荫浮藻清潭图 进一步来说,重拾或者重温旧梦,一定会很愉快么?鲁迅曾说过如果梦,或者回忆,使得“精神的丝缕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那又有什么意味呢”?从诗人决定“撑一支长蒿,向青草更青处漫溯”看来,那是一趟让人心动的精神之旅,多少往事,仿佛就在昨天,多少师友,仿佛就在眼前,所以他觉得漫天星辉都落到了船上,禁不住兴奋地要放歌。 读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诗人已沉醉于旧梦之中,可是他竟又忽然警觉:“但我不能放歌”。为什么不能放歌?因为怕惊醒了那个美梦,醒了就要面对现实。因此,对前面的要不要“寻梦”,该不该再去重温那往日的美丽的梦,诗人犹豫了,最后,他做出了决定:悄悄的离别。诗人仿佛在悉心呵护一个情人的睡梦,生怕这个梦境有丝毫的残损,轻柔的叹息般的旋律与依依别情离绪完美地统一在了一起。而此时此刻的静默与无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别离歌,是对康桥最美的告别。 ——撑篙漫溯寻梦图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人用欲放即敛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颖漂亮的比喻或朴实无华的直接抒情,突现了全诗赞颂的“宁静美”,并由景的宁静转为情的宁静,使诗人至深至爱的别离情怀,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表现,浓缩成了古诗中独特的“此时无声胜6
有声”的意境,给人一种潇洒与深沉相结合的美。 ——黄昏夏虫沉默图 诗歌的结尾,为了强化“再别”的感情色彩,诗人又回到了开头的告别。与第一节诗相比,其他的诗句都没有任何的改动,只是更换了最后的一句,但这种复踏已不是简单的民歌体的复踏,它传达出了更深的情感意义——“不带走一片云彩”是诗人在经历了康河的漫溯后产生的灵性,使其对康桥的爱和眷恋化成的一个洒脱的意象,一个极富动态感的姿态,给全诗平添了几分诗意,增强了几分飘逸与潇洒,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诗人独特的个性美。全诗也由此完成了一个美丽的圆形抒情结构。 ——招手惜别云彩图 (二)分析鉴赏,体会意境——引导学生感受意象美 在徐志摩《吸烟与文化》中有這樣一句:“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1、把同学们分成两组,分别来合作完成下面的要求: ①分析诗的音韵、节奏和结构,体会“音乐美”。 ②分析段落、句子,体会“建筑美”。 2、由小组代表起来说说自己组探讨的结果,教师给予点评: 意境:金柳、新娘、招摇、彩虹似的梦──绘画美 形式: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建筑美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首尾回环呼应、结构严谨,给人以整体之美。 语言:节奏感、旋律美、跳跃性──音乐美 ①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 ②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四行一节,每一节诗行的排列两两错落有致,每句的字数基本上是六七字(间有八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每节押韵,逐节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 ③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