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五章 翻译

——学习经典,翻译只是工具,意会才是正道啊。
有人能实行。因此,圣人常说:能承受全国的屈辱,才配作天下的君主;能承担全国的灾难,才配作天下的君王。确切的话语常常让人觉得不以为然!
《老子》第八十章
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
国家要小,人民要少。即使有各种器具,也不多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作长距离的迁移;虽有船只车辆,却没必要去乘坐;虽有兵器武备,却没必要去布阵打战。使天下回复到人民都结绳纪事的远古状态之中。让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满意于他们的平凡生活。国与国之间相互望得见,鸡犬之声相互听得见,而人民从生到死,也互不往来。
《老子》五章 翻译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是可以阐述解说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那个大道。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权威成见,人民可以得到更大的好处;抛弃仁、义等道德律则,人民将恢复他们的孝慈本性;抛弃技巧与厚利的助纣与诱引,盗贼将自动消失。不过,这三项措施作为治标之举,还不足以治本,所以,应把它们作为从属的措施并继之以更为基本的总体原则:表现纯真,持守混沌,减少私心杂欲。
道名也是可以命名的,但并非等同于浑然一体,永恒存在,而有运动不息的道之名。
无,天地的本初。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译文[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②?虚而不屈③,动而俞出④。
多闻数穷⑤,不若守于中⑥。
[译文]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
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
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注释]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
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
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
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
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
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
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
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
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
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
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
守中:守住虚静。
[引语]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老子再次表述了自己无神论的思想倾向,否定当时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观点。
他认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没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对自然界万事万物不会产生任何作用,因为万物在天地之间依照自身的自然规律变化发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
二是老子又谈到“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是这对前四章内容的进一步发挥。
他认为,作为圣人——理想的统治者,应当是遵循自然规律,采取无为之治,任凭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会采取干预的态度和措施。
本章也是承上章对“道冲”作进上步论述。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四章原文及译文《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所作,第四章原文整理如下: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整理如下:大“道”空虚无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
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
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
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
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道德经》是中国历最伟大的名著之一,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道德经》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极多的文化名著。
出自《道德经》的名言警句整理汇总如下:原文:将欲翕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释义:要让其收缩,必先让其张大;要使其削弱,就先加强他;要废除他,就先让他兴盛,要想夺取他,就先给予他。
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释义:能了解别人的称为机智,能认识自己的才叫聪明。
能战胜别人只能说明有力气,战胜自己才叫刚强。
知道满足者(总感到)自己富有,身体力行者(才说明)他有远大的志向。
原文: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

老子四章原文及译文《老子》四章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第十一章)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在车毂中间是空的时,才有车的作用。
揉和陶土做成器皿,只有器具中间是空的,才有器皿的作用。
开凿门窗建造屋室,当中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有屋室的作用。
所以,“有”车子、器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发挥了作用。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第二十四章)译文:踮起脚尖,人不能久立,迈大步走的人走不远,偏执己见的人不能明察,自以为是的人不能明辨是非,自我夸耀的人不能成就大功,自高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自见”“自是”“自我”“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绝不这样做。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第三十三章)译文:能了解别人的人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圣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地的人能够长久,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4、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第六十四章)译文:事物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
要在还没有出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
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堆积起来的;千里的行程,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老子四章原文及翻译

老子《道德经》的前四章如下: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翻译:道可说,但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取,但不是永恒的名。
没有名字,是天地的起源;有名字,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经常保持无为的状态,以观察它的奥妙;经常保持有为的状态,以观察它的表现。
这两个状态,同出于无极,但却有不同的名称,这就是玄妙之处。
深不可测的奥妙之门,再深不可测,是万物奇妙之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全世界都知道美,但只有当丑陋存在时才会产生美。
全世界都知道善,但只有当邪恶存在时才会产生善。
因此,有和无互为因果,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相互对比,高和低相互补盈,音乐和谐,前后相承。
圣人从事无为之事,以行不言之教;万物都在创造中自然而然地发生,生命自然而然地存在。
做事而不依赖,成就了事业而不炫耀。
只有这样,才不会离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翻译:不过度推崇有才干的人,这样可以让人们不互相争斗;不过分珍视罕有的物品,这样可以防止人们去盗取;不暴露有吸引力的东西,这样可以使人们的心思不乱。
因此,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们的心灵空虚,身体有所得;削弱人们的意志,加强他们的骨骼。
使人们始终保持不知不欲的状态,让聪明的人也不敢作恶。
实现无为而治,就没有什么治不好的事情了。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淵兮,似万物之宗。
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

老子四章课文加翻译【原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①。
渊兮似万物之宗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湛兮似或存④。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⑤。
〔注解〕①跳:“跳”即为“盅”之古文,训为“虚”。
《说道文·皿部》:“盅,器虚也。
”又,河上公训“跳”为“中”。
盈:八十、溢、天下。
不盈:反感、浮石、不尽。
②渊:苍凉。
《小尔雅·广诂》:“渊,浅也。
”宗:祖也。
③挟:锉(剉),锉磨。
纷:相公,结恨。
和:汪、再分。
同:混用。
尘:尘埃;此处指尘世、尘俗。
④湛:澄(浮)、没有。
《说道文》说道:“湛,没也。
”《小尔雅·广诂》又说道:“没有,并无也。
”此处指“道”隐而无形。
⑤象:似、像是。
帝:上帝、天帝(王弼注)。
〔赏析〕本章为老子“道”之续篇。
老子认定似无或存、渊深澄寂的“道”是万物之宗。
用于人事,其能挫人之锐气,解人之纠纷,和众之光明,同众之尘垢,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做为老子之“道”的续篇,本章被将近人张松例如称作就是老子对“道”的一种“写下状”(《老子前记》);张松例如还进一步表示:“在以后,(老子)还可以一续再续,反来复去续下去。
”(《老子前记》)然而,这种本体之“道”光续于“写状”,还总归是“道”之本体;翻来覆去“道”(说)本体之“道”,似乎不是老子之本意;述说(即写状)“道”之本体,是为了“道”之用,所以老子于本章一开始就讲到“道冲而用之”。
这“用之”,如徐梵澄说来是用于“人事”(《老子臆解》)。
例如将“挟其驰”用作人事,就要明白锋芒显露出总非智者所为。
原本以为战争当兵不信保与锐气抱持锋芒,但杰出军事家却又言对方也在“避其锐气”(《孙子兵法·军事》),所以常常颇为其锋芒,藏其精湛,为的是利害奇正无以寻得,以便伺机给对方可怕当头棒喝。
“道”之难受就是如此。
现实生活中,锋芒显露者常遭其剉磨,不断印证这一自然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三国李康《运命论》)。
《老子道德经》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原⽂及译⽂第⼀章道可道,⾮常道;名可名,⾮常名;⽆,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异名,同谓之⽞。
⽞之⼜⽞,众妙之门。
【译⽂】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
可以叫得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
“⽆”,是天地形成的本始;“有”,是创⽣万物的根源。
所以应该从经常不见其形之处体察“道”的奥妙,应该从经常显露其形之处体察万物的归宿。
“有名”和“⽆名”这两者来源相同⽽名称各异,它们都可以说是幽微深远。
再往上推,幽微深远到极点,就正是所有的道理及⼀切变化的根本了。
第⼆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较,⾼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
万物作焉⽽不辞,⽣⽽不有,为⽽不恃,功成⽽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天下⼈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就跟着产⽣;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不善的观念也就产⽣了。
没有“有”就没有“⽆”,没有“难”就没有“易”,没有“长”就没有“短”,没有“⾼”就没有“下”,没有“⾳”就没有“声”,没有“前”就没有“后”,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圣⼈做事,能体合天道,顺应⾃然,崇尚⽆为,实⾏不⾔的教诲。
任万物⾃然⽣长,⽽因应⽆为,不加⼲预;⽣长万物,并不据为已有,化育万事,并不⾃恃其能;成就万物,亦不⾃居其功。
就因为不⾃居其功,所以他的功绩反⽽永远不会被泯灭。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为。
不标榜贤名,使⼈民不起争⼼;不珍贵难得的财货,使⼈民不起盗⼼;不显现名利的可贪,使⼈民的思想不致受到惑乱。
因此,圣⼈为政,要净化⼈民的⼼思,没有什么⾃作聪明的主张;满⾜⼈民的温饱,就不会有更⼤的贪求;减损⼈民的⼼志,便没有刚愎⾃是的⾏为;增强⼈民的体魄,就可⽇出⽽作,⽇落⽽息;那⾥还会与⼈相争呢?若使⼈民常保有这样⽆知⽆欲的天真状态,没有伪诈的⼼智,没有争胜的欲望,纵然有诡计多端的阴谋家,也不敢妄施伎俩。
《老子四章》译文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能战胜自己的人强大。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身虽死而“道” 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不会 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不遭受损失。百姓做事情,常常在接近成功时失 败。像对待开始那样慎重对待结尾,才不会有失败的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 然而不敢为。 因此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重视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常人所不学 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来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妄加干预。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 候容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 易散失。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在混乱没有产生时就整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枝丫生长而来;九层的高台,从每一筐土筑起; 千里的远行,从脚下开始。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共同占有一个车毂(汇集到一根毂中 的孔洞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 作用。和泥制作陶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 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 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 (车子、器皿、屋室)供人方便利用,正是“无” 起了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五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
文及翻译
【--经典手机短信】
老子作为古代文化经典,受人关注,今天为大家准备了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
老子第四章原文及翻译老子第四章原文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老子第四章翻译
道冲①,而用之有弗盈也②。
渊呵③!似万物之宗④。
锉其兑⑤,解其纷⑥,和其光⑦,同其尘⑧。
湛呵⑨!似或存⑩。
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⑾。
[注释]
①冲:通盅(cho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
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
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o):消磨,折去。
兑(rui):通锐,锐利、
锋利。
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
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a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
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
“湛”、“沉”古代读音相同。
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
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
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