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2019中考语文试题研究真题补充题库(含答案)

真题补充题库

说明文

一、(2017娄底)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龚康薛飞

①我是太空“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最近我承接了一项艰巨又光荣的运输任务。从位于海南岛的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出发,我将穿透厚厚的大气层,把重达6吨的货物送到“客户”——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手中。

②我送去的货物不仅有各种太空实验设备,还有维持天宫二号运行的补给。而我的“车”——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是固定的,如果想运更多的货物,我就必须在保证自己足够强壮的同时,尽可能再不断减肥,把瘦下来的重量,替换成更多的货物。

③“减肥”,恐怕对很多人都是个头疼的问题。不过好在我有一个厉害的私人教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制人员。他们给我做了全面检查,并为我量身定制了多种减肥和健身方案。

④减肥的第一步就是减腰部赘肉,而我的腰部是一个个连接框,为了将我高大的身躯牢固连接,这些连接框做得很厚实,所以显得臃肿。经过多次试验验证,他们将我的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通过数控加工仿真技术,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现在我腰部每个连接框的重量都降低到原来的50%左右,但却丝毫没有影响我的结实程度。

⑤我的教练十分严格,不仅不放过肉眼可见的腰部赘肉,连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皮下脂肪”也不放过。我的外部是一种壁板结构,壁板连接完成后,组成的密封空间就是装货物的肚子了。虽然壁板厚度只有不到3毫米,但是在“教练”看来,依然有减重的空间。他们严格控制加工温度、切削速度等参数,尽量使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由于壁板面积很大,即使去除A4纸那样薄的一层“脂肪”,整舱的重量也会下降很多。这不,在研制人员的努力下,我的体重因此又减少了30千克左右。减去的这些重量,又够我多运送好几台设备呢。

⑥为了装下更多的货物,设计人员用货架将我的肚子分成了许多区域。我的“教练”连这些货架也没放过,他们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比如,“货架面板”——仪器板,使用的是铝合金蜂窝板;“货架框架”——立梁,使用的

是碳纤维材料。每一项改进都涉及多种先进而复杂的制造工艺。为此,研制人员完成了许多工艺攻关,还采用了“无应力”装配的方式,保证了货架装配误差不超过2毫米。这些“锻炼”让我的肌肉又轻又强壮,保证能将货物完好无缺地交给天宫二号。

⑦在教练的魔鬼训练下,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经过体检,各项指标均已到达要求。不多说了,我已经装满货物整装待发了。天宫二号,我来啦!

(根据有关资料删节) 1. 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3分)

2.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6分)

(1)为了让“我”的瘦身计划圆满完成,“教练”制定了怎样的方案?(3

分)

(2)结合第⑤段,具体说说选文的语言特色。(3分)

一、1.(3分)示例1:天舟瘦身记示例2:天舟一号减肥记

【解析】本文说明对象是天舟一号,文章围绕说明对象介绍了科学家为天舟一号减轻重量的一系列工程,本文又以人的口吻来写,可用“减肥”“瘦身”

等字眼概括。语言简洁准确即可。

2.(1)(3分)①将连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将非受力部分去除掉,只保留

结构受力部分。②在不影响性能的基础上,尽可能让壁板变薄。③选用了轻质高强度材料组成货架。(1点1分,共3分)

【解析】本文是一篇总分总的说明文,第③~⑥段具体说明了科学家给天舟一号减轻重量的做法。第④段关键词“减腰部赘肉”“链接框设计成镂空形式”“去除非受力部分的‘肉肉’,只保留结构受力部分”,第⑤段关键词“壁板厚度贴近设计人员给出的公差下限”,第⑥段关键词“选用了高强度材料

组成货架”。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2)(3分)准确,严谨,同时具有生动性(1分)。“3毫米”“A4纸薄”“30千克”这些具体的数字,准确说明了减去的重量,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把壁板厚度变薄比作减去“皮下脂肪”,生动形象,易于理解(2分)。

【解析】结合文章分析,第⑤段列举具体的数字,“3毫米”“A4纸薄”“30千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让壁板变薄的艰难和效果,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腰部赘肉”“皮下脂肪”等描述,体现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二、(2017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1-4题。(6分)

二十一世纪潜在的新能源——可燃冰

①可燃冰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虽然多个国家努力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原因,大规模开采可燃冰尚不可行。2017年5月18日,中国成功试采可燃冰,让世界看到了希望。

②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和水组成的外形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由于它含有大量甲烷气体,可以直接燃烧,因而俗称可燃冰。可燃冰通常存在于岩石的孔隙或裂隙中,呈分散状、结核状、层状或块状产出,其颜色随分子结构的不同而有白色、淡黄色、琥珀色和暗褐色等多种。

③形成可燃冰,第一需要低温,一般要求温度低于10 ℃;第二要有高压,一般要求压力大于10兆帕;第三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天然气供给;第四是地层中要有充足的孔隙空间。

④可燃冰有的分布在极地地区,即高纬度的永久冻土带或大陆架上的永久冻土带,它们主要是在低温和较低压力条件下形成的。已发现的极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北极圈内,例如加拿大北部、阿拉斯加的永久冻土带。另一种则广泛分布于海洋中的海底,主要蕴藏于海底大陆坡上段、海山、边缘海深水盆地以及内陆海中。据透露,中国已在南海海底发现了巨大的“可燃冰”带。由于海洋的面积大于永久冻土带面积。而且气源供给更为充分,因此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

⑤可燃冰里蕴藏丰富的甲烷。中国科学家从水深1.2千米的海底提取出样品,计算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等于同于160立方米的气态天然气。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显然,

该技术完全可能使世界油气价格“崩溃”。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可燃冰储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⑥然而,专家担心可燃冰的产业化开采,会造成甲烷泄露。甲烷可能造成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5倍。海底可燃冰的分解可能造成海底地质灾害,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同时,可燃冰分解引起的海底地质灾害还会导致海底生态环境恶化而殃及海洋生物。

⑦但这样一种新能源并不会因此就远离我们。科学家预测,大约用十年时间,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届时大量的“可燃冰”便能用于应付能源危机。

(根据2017年5月25日《中国产经新闻报》等资料改编)1. 文章第②-⑥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价值和储量、

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2分)

2. 第⑤段画线句除了列数据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公里,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

3.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由天然气(主要是甲烷)形成的像冰的白色固体物质就是可燃冰。

B. 可燃冰大部分分布在极地地区,还有少部分分布在海洋中的海底。

C. 全球可燃冰中蕴藏着大约280万亿到2800万亿立方米甲烷。这意味着,

可燃冰储存量可以满足80至800年的全球天然气需求。

D. 可燃冰这种新能源的产业化开采,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危害,但人类

有可能解决好它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

二、1. (2分)形成条件分布地区(分布情况)(2分,每空1分)

【解析】题干提示“②~⑥段分别介绍了可燃冰的物理性质、……、……、价值和储量、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可依次分析第②-⑥段内容并概括即可:由“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一句可知第②段说明了可燃冰的

物理性质;第③段讲了形成可燃冰的四个条件;第④段讲可燃冰在全球分布(主要在极地与海底);第⑤段将可燃冰与天然气作比较,突出可燃冰的价值;第⑥段主要讲可燃冰产业化开采可能带来的危害。由以上概括中提取第

一、二空对应内容为③、④段,语言简洁凝练。

2. (2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用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够行驶300

公里,与加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可跑5万公里作比较,突出可燃冰的开采价值大。(2分,指出说明方法1分,答出说明方法的作用1分)

【解析】分析句子可知,句子假设了汽车“加100升天然气能行驶300公里”

和“加入100升'可燃冰'理论上则可跑5万公里”的情况,可知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突出表现出“可燃冰”的开采价值很大。

3. (2分)D 【解析】由文章第②段“可燃冰是一种由天然气(主要是甲

烷)和水组成的……”可知A项表述不准确;由第④段“……海底可燃冰的资源总量大于极地可燃冰资源量”可知B项表述不正确;由第⑤段“以目前的消费速度……全球天然气需求”可知,要想满足人类的需求有前提条件,若脱离此条件,则结果可能不同,故C项表述不准确;第⑥段说明可燃冰可采可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第⑦段说“科学家预测……人类有望解决好‘可燃冰’的开采和清洁燃烧的技术问题”,由此可知D项表述正确。三、(2017常德)阅读下文,完成1~4题。(13分)

动车和高铁到底啥关系?

10年前,一种被称作“和谐号”的白色精灵开始在中国大地上驰骋,动车开始走进人们视野;10年后,中国已发展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高铁已经成为引领和开拓“一带一路”伟大战略的名片。时至今日,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动车和高铁的关系,下面就给大家普及一下两者的前世今生。

动车,即带动力的车辆,在铁路交通领域,它是相对于不带动力的车辆(俗称拖车)的一种车型。我们经常提到的动车组,是指一种固定编组的列车,这种编组一般是由若干动车和若干拖车组成,并且在其正常使用寿命周期内这种编组不会改变。动车组有很多种类型,如果以动力类型进行分类,则分为内燃动车组和电力动车组;如果以动力配置方式来分类,则分为动力集中型动车组和动力分

散型动车组;如果以速度类型来分类,可分为高速动车组和普速动车组。

我们都知道,普通列车的牵引动力依赖于车头的机车,而动车组在运行时,不光有机车带动,车厢也会“自己跑”,这样就可以把动力分散,运行速度也就更快。同时,与普通列车相比,动车组的震动和噪音都偏小。所以,我们一般提到的动车,就是一种和普通列车相区别的列车车型。

从字面意义上讲,高铁是高速铁路的简称,是指一种铁路线路类型。我国的铁路类型分三档: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快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160千米至250千米列车的铁路;普通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低于160千米列车的铁路。在高速铁路上,运行的是高速动车组列车;而在快速铁路上,主要运行普速动车组列车,但同时也运行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列车;普通铁路上运行的就是我们熟知的绿皮、红皮、蓝皮的普通列车了。

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而快速铁路和普通铁路则采用有砟轨道技术铺就。所谓砟,就是指岩石、煤等碎片。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但有砟轨道容易下陷,维修费用较大。而无砟轨道的路基是由混凝土浇灌而成,可以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美化环境。当列车高速运行时,有可能导致路砟飞溅,所以高速铁路基本都是无砟轨道。

由此可知,动车和高铁是两个层面上的概念,前者描述的是“车”,后者描述的是“路”。

当然,在现在的中国,高铁和动车还分别代指两种客运列车类型。高铁是运行时速在250千米以上,以G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高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动车则是运行时速在200千米左右,以D字头命名的一系列客车,它们是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速动车组列车。值得注意的是,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只当作高铁列车,这是个误区,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

目前,中国的高铁技术先进、安全可靠,并且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已不弱于世界上任何竞争对手。我们相信,在中国高铁人的不断努力下,中国的高铁制造业必将持续改变中国,不断改变世界。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11月下)1. 根据上文,说说高速铁路的特征。(4分)

2. 上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两例。(4分)

3. 文中加点的“不弱于”能否换成“强于”?(2分)

4. 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砟可以减少噪音、吸热、减振、增加透水性,同时造价低廉,因此,我

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

B. 时速200千米左右,运行在快速铁路上的高速动车组列车和普通动车组

列车,在我国都以D字头命名。

C. 有人把高速动车组列车当作高铁列车,毫无疑问这是个误区,其实,它

们是只在高速铁路上行驶的列车。

D. 中国高铁具有先进、安全、价格低等方面的优势,经过20年的发展,中

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

三、1.(4分)①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②大多采用

无砟轨道技术铺就。

【解析】阅读全文可知文中讲“高铁”的内容为④⑤段,由第④段“高速铁路是设计运行时速250千米及以上动车组列车的铁路”和第⑤段“高速铁路的另一大特征便是大多采用无砟轨道技术铺就”可概括作答。

2.(4分)①分类别:第②段从动力类型、动力配置方式、速度类型等维度对

动车进行了分类。

②作比较:第③段将动车组与普通列车的震动和噪音进行比较,突出动车震

动和噪音之小。

③列数字:第④段,列举“250千米”“160千米至250千米”“低于160千

米”等各种铁路线路的运行时速,具体而准确地说明了我国三档铁路类型的运行时速。

3. 不能替换。“不弱于”是指不差于,准确科学地说明了我国的高铁技术与

世界上的竞争对手相比不弱,但并不代表强于他们。若换成“强于”,则表

示我国的高铁技术比竞争对手强,与文中事实不符,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解答此题,先作出回答“不能换”,然后两个词在表意上的不同。“不弱于”表明我国高铁技术不比世界上任何竞争对差,但不一定就强于他们。

若替换为“强于”,则句子的意思发生变化,这一点在文中并未提及,不准确。答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上即可。

4.(3分)B 【解析】由第⑤段“有砟轨道容易下降……所以高速铁路基本

都是无砟轨道”可知A项“我国铁路普遍采用有砟轨道技术”表述不正确;

由第⑦段“高速动车组列车也可以在快速铁路上行驶,只不过它需要恪守线路的速度限制”可知C项“只能在高速铁路上行驶”表述不正确;由最后一段内容可知,D项“经过20年的发展,中国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高铁大国”表述不准确,故选B项。

四、(2017湘西)阅读《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一文,完成1~4题。(11分)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

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原文有删改)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3分)()

A. 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 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 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 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

盈地飞翔。

2. 第⑤段画线句使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3分)()

A. 列数字、打比方

B. 列数字、分类别

C. 举例子、打比方

D. 列数字、作比较

3.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与蚊子同类的昆虫,身体越轻或许就越能够承受雨滴击中它时产生的冲

击力。

B. 在防水性细毛的保护下,雨中的蚊子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

险的。

C. 雨中飞翔的蚊子被雨滴击中时要确保安然无恙,就需要保持一定的飞行

高度。

D. 当蚊子被雨滴击中并与之“融为一体”时,其实蚊子与雨滴仍然保持分

隔状态。

4. 在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雨滴砸死的原因是什么?(2分)

四、1.(3分)C 【解析】本文的题目为“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阅读

文章可知,文章主要讲述了“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可知C项内容是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

2.(3分)A 【解析】分析画线句子,由“1/50至1/300”可知运用列数字;

由“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可知运用打比方,故选A项。

3.(3分)B 【解析】阅读文章,由第⑤段“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

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可看出当蚊子处于栖息状态下,被雨滴砸了之后会有生命危险。由此可知B项“不管处在什么境地都是没有生命危险的”说法不正确。故选B项。

4.(2分)(1)蚊子的体重极轻。(2)覆盖在蚊子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

【解析】此题考查重要信息的提取概括。文章第③段“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和文章第⑦段首句“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他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两句写的是雨中飞行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议论文

一、(2017湘西)阅读邓拓的《不要空喊读书》一文,完成1~4题。(共12分)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

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惟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①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⑤“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株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之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⑥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用勤学苦读的缘故。

⑦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⑧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辞;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能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⑨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我们但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⑩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11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

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原文有删改)注:①“梦笔生花”:传说李白少年时梦见笔头生花,从此才华横溢,名闻天下。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提炼文章的中心论点。(3分)

2.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3. 第⑩段画线句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3分)

4. 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3

分)

一、1. (3分)读书不要空喊,要一字一句耐心读。

【解析】阅读文章可知,本文第①段点明“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通读全文可知,文章主要围绕此观点进行展开,结尾再次强调观点,由此概括第①段关键句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3分)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举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具体有力地证明

了“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

(1分)。

【解析】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第④段末“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可知第⑤段是举例论证,举的例子是“后汉马融勤学”,结合前文可知有力地论证了“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能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的观点。

3. (3分)“这样”指代“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1分)。因为有许多人根

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2分)。

【解析】此题考查代词的内容及理解。指示代词的指代内容一般在该词的前面寻找。根据“要是”可知第一问答案就在“认真读书都是死读书”一句,根据“其实”可知第二问的答案就在“其实”后面。

4. 示例:在今后我应该多读书,把书拿起来读,一字一句认真地读下去,

并且要针对自己所需,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书籍来读。

【解析】从“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结合文章的论点“读书不要空喊,要一字一句耐心读”总结答案即可。

二、(2017邵阳)议论文阅读(1~4小题,共8分)

阅读危机是心灵缺氧

①培根曾经说,阅读是一种消遣。从大众文化的层面上理解,以前大部分普通中国人也是为了消遣才读书。在被称为“文化热”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印象最深的就是门庭若市的新华书店和各类书摊,阅读是那个相对匮乏同时也相对悠闲时代的精神消遣。但这种热情并不专属于阅读,而是一种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随后以《渴望》为代表的电视连续剧就以新的形式抢占了人们晚饭后的时光。

②因此,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从整体上看,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100多年前,尼采也曾对报纸的出现忧心忡忡,认为这种快速折损的消耗品将会干扰人们对经典阅读的兴趣,后来证明他多虑了。

③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阅读危机不存在,而是说它需要被更清晰地表达。当我们说自己不读书时,意思常常是没有读书的时间或心情,而不是说无书可读,这背后是一种时间焦虑。中国社会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就逐渐进入了一个加速奔跑的时代,时间成了稀缺资源。尤其到了信息和时间都碎片化的网络时代,人们在不停的快速切换中,表现得像某种焦虑症患者。

④因此,阅读危机的实质是,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刚看了五分钟电子书,就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了注意力;这一分钟还在为某一公共事件激愤不已,下一分钟可能就因为某个段子开怀大笑。照这个趋势,未来人类的心智结构或将改变,变得像金鱼一样只有7秒钟的记忆。同时,由于缺乏深度的内心体验,网络时代人们的精神气质开始变得雷同。

⑤慢下来,读读书,不仅仅以阅读的名义进行,更应该站在保护一颗健全心灵的高度,站在人文危机的高度来看待。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的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 作者认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出。(2分)

2. 文章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任写两种。(2分)

3. 第②段中划线句子有什么作用?(2分)

4. 文章最后一句话给你怎样的启示?(2分)

二、1. (2分)人们由于缺乏以专注阅读为主要形式的精神深呼吸,而陷入被大

量信息垃圾围困的心灵缺氧状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第①段主要讲阅读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第②段主要讲阅读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第③段主要讲90年代以后人们的阅读越来越碎片化;第④段主要讲阅读危机的实质;第⑤段总结全文,呼吁人们要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引导社会健康发展。题干要求找出真正的阅读危机是什么,即阅读是实质,第

④段的第一句话。

2. (2分)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解析】由文中第①段开头引用培根的话表明阅读不仅是一种消遣,更是人们对精神生活丰富性的渴求,可知运用了道理论证;第④段表述人们在阅读电子书时易被弹出的新闻链接吸引注意力,心情易被所阅读的心情所改变,由此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

3. (2分)用尼采多虑报纸的出现这一事例,证明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还是

有点夸大;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并不是那么令人担忧;人们的精神生活更丰富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任意答对一点即可)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划线句子通过尼采对报纸出现的担忧这一事例,论证了“信息时代所谓的阅读危机多少被夸大了,只不过是新的文化形式和消遣方式取代了传统的读书而已”这一论点,从“人们的精

神生活更丰富了而不是更贫瘠了,获取知识的渠道更方便了而不是更封闭了”可知人们的阅读方式更加多样化。由此即可得出答案。

4. (2分)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来驾驭自己的生活,引导社

会健康发展,而不是丢失人文精神,听任生活信马由缰。(意思接近即可)【解析】此题意在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哲理句的理解与感悟。答题时一定要抓原句关键词,精准理解其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发感悟,悟出启发。“如果说社会发展是一匹骏马,阅读及其代表是人文精神就应该是驾驭它的缰绳,不应该任由它在我们手上滑落”的意思是阅读不应该随社会发展而信马由缰,而是自己要驾驭生活,通过阅读获得精神养分,引导社会健康发展。从这方面答题即可。

三、(2017娄底)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品读经典,聆听高处的声音

白龙

①站在不同高度的书籍上,人们看到的风景各异,从低处的一叶障目到高处的霞光万丈,阅读的厚度,决定了人生格局与眼界心胸。如果把人类文明比做一座山峰,那么雄踞高山之巅的,就是历经世代淘洗而筛选出的经典文本。

②阅读经典,如同聆听山巅之城的智者们穿越时空的遥远回响。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共同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它对人心的理解和体恤,犹如一双越过时空的温暖臂膀,环住一个个困在冰冷湖面的灵魂。经典作品以锐利的穿透力,让那些只知和现实讨价还价的人们,懂得什么叫对这个世界爱得深沉、情之激越,什么叫思想的力道和思考的痛感。

③然而,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那似乎是一个和我们侧身其间的世界相平行的空间,独立、缥缈而易碎,一个电话或者微信的侵扰,就能迅速把我们拉回现实。古人说,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而现在,对于奔波忙碌的现代人来说,仅仅闭门恐怕是不够的,只有在静谧无声的夜晚,待一天的工作结束,关上手机,才能翻开泛黄的书页,小心翼翼地捕捉来自遥远时空的细弱声响。那个高处的世界并不许诺我们具体的好处,但入得其门,自然会感受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产生一种“只有高贵纯洁心灵能够感受的欢愉”。

④正如登山需要阶梯,进入经典作品的世界同样需要拾阶而上。有时,理解

经典作品的主题是困难的,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经典作品中的主题,一般历千载而不变,充满泛着古老铜绿的端庄大词,诸如民族和命运、历史与兴衰等等。有时,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经典,方能参透义理之精妙,醉心于云蒸霞蔚的经典意象,比如国学上“以传注经”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时,理解经典也需要人生的准备。正如陈年老茶需要用沸水才能浇出厚重余味,理解经典也需要我们用老水手般的人生阅历,用经久不息的温热内心,浇开经典作品中只属于独特个体的专属气息。惟其如此,方能找到每个人心中的哈姆雷特,让经典的鉴赏者代代不绝。

⑤经典阅读还会让入变得谦逊,因为见识了大海而更懂得什么叫沉潜往复,登上了群山之巅而更能体会山花的璀璨只若指间流沙,而愈了解人类精神的由来和思想的系谱,人们才会愈发认清自己在这个世界所处的位置,从而拥抱真正属于自己的未来,写下属于我们时代的经典。

(2017年04月25日人民网,有改动)1. 选文第③段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 在选文第④段中,作者认为应该怎样去理解经典?(3分)

3. 在互联网+时代,有不少同学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觉得这些比经典作

品要通俗、有趣、刺激。结合选文,说说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3分)

三、1. (3分)对比论证(1分)。把古人和现代人读书的外界环境作对比,突

出证明了在纷纭万状的信息社会,进入经典文本所构成的精神世界是困难的,也是奢侈的(2分)。

【解析】分析可知,画线句子说的是古人读书的环境和今人读书的环境,很明显是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证明的观点,故结合句子概括即可。

2. (3分)①需要借助思想的阶梯(1分);②通过一部经典去理解另一部

经典(1分);③需要人生的准备(1分)。

【解析】题干明确指出在第④段寻找答案。仔细阅读第④段,本段是分总的关系,用三个“有……”三个句子分开论述。最后用“惟其如此”做总结。

据此概括总结即可。

3. (3分)我认为热衷于网络小说、动漫作品,从来不读经典是不利于个人

和社会的发展进步的(1分)。经典作品代表着人类精神的复杂性,标志着我们的先辈曾经抵达过的精神高度和思想深度。阅读经典作品,让我们的人生格局更大,眼界心胸更为开阔(2分)。网络小说、动漫的通俗、有趣、刺激是达不到这种高度的。

【解析】此题是对文章中心论点的使用。结合文章的论点,题干中提到的做法肯定不对,首先要点明观点。然后从文中寻找依据。也就是阅读经典对我们的益处。找出作者的相关观点进行证明即可。

四、(2017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1~3题。(6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①青春如朝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年华。

②与老一辈相比,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在中国发展最快、最好的年代。他们告别了物质的贫困,远离了信息的匮乏,自幼享受改革开放红利,有更扎实的知识,有更开阔的视野,有更宽广的天地。从“创新创业”到“互联网+”,社会搭建起广阔的舞台,供青春施展才华、追逐未来,在时代的舞台创造无限的可能。

③与此同时,工作的压力、竞争的焦虑、成功的艰难……现实的“骨感”,也让一些年轻人的内心挤满成长的烦恼。以至于有人感慨,“人生的理想越飞越低,低到只能在自己的城堡里贴地飞行”……

④青年人究竟应该如何在现实的土壤中涵养梦想的种子?应该为自己的青春涂上怎样的色彩?

⑤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只有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过、拼搏过、奉献过,书写过人生的精彩、攀登过人生的高峰,我们才能在以后回忆的时候,自信地道一句:“青春无悔”。

⑥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心中有阳光,脚下就有力量。青年最大的资本不是经验丰富、胸有成竹,而是敢于做梦、勇于试错。因一时挫折而灰心丧志,因身处逆境而放弃前行,甚至让享受和偷安在内心扎根,那青春何以为青春?在生命

力最旺盛的日子里,就该像爬山虎一样,向着心中的梦想不断攀沿,把青春的绿色铺满征途。

⑦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习近平总书记说“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纵然前行之路荆棘密布,只要有那么一股到中流击水的劲头,奋力拼搏,即使没有到达理想的彼岸,也是对自己的超越。而那些以梦为马、激情奋斗的日子,将永远成为人生的财富。

⑧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这绝不是空洞的口号。从汶川地震的志愿者行动,到北京奥运的火炬传递,从反疆独反藏独的惊天怒吼,到“一带一路”的青春挥洒,这一代年轻人有着极强的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时代也需要我们用坚实的肩膀扛起民族复兴的重任。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教授,还是①,抑或是②,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把个人梦想汇入时代洪流,让蓬勃青春与家国情怀共振,我们一定能“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让人生的色彩更加绚烂。

⑨“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青春不息,奋斗不止。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5月3日1版,有改动)1. 根据文意,在文中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符合语意,结构一致)。(2分)

2. 文中的第⑤段与第⑥⑦⑧段能调换顺序吗?为什么?(2分)

3. 请谈谈你对“青少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

路”这句话的理解。(2分)

四、1. (2分)示例:①扎根基层的青年村官②穿行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据补写。从前文“不管是身处象牙塔的年轻教授”以及后文“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

的提示,可以从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外出打工的人员、送外卖的

人员、上班的白领等青年人中选择,按照“身处象牙塔的年轻教授”这一句式结构来补写,能论证“只要尽心做好本职工作,又何尝不是在为国为家添砖加瓦”的观点即可。

2. (2分)不能。(1分)第⑤段“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是总论点,后

面三段是分论点(从“梦想”“拼搏”“奉献”三个方面论证“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调换后不合逻辑顺序)。(1分)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的论证思路。解答此题要先分析这四个段落的主要内容:第⑤段论述“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第⑥段论述“让青春因梦想而激扬”;第⑦段论述“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第⑧段论述“让青春因奉献而厚重”。⑥⑦⑧三段分别是对第⑤段内容的具体阐述,因而不能调换。

3. (2分)示例:青年时期经历的挫折和考验让人增长见识,增长才干,锻炼能

力,在今后的人生中多一些面对困境的勇气和韧劲,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多一些成功的机会。(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理解句子含义要结合文章中“让青春因拼搏而精彩”“人生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对自己的超越”来理解,将“摔打、挫折、考验”作为人生的必经之路,接受它们的磨练,将会让青年人更好地锻炼自己,成熟起来,成长起来,将这些当做磨刀石,磨练自己的心志,才会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顺利。言之有理即可。

记叙文

一、(2017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0分)

十一号楼的猫

①我们十一号楼三层的楼道里养着一只流浪猫。说是流浪猫,其实早就没有了流浪猫的样子。它是一只米黄色的长毛猫,眼睛微微透着绿,洗过澡梳过毛,毛色油亮有光泽。它常常蹲在三层电梯口的小厅堂,端正地坐着,优雅地看着电梯里的人,仿佛知道我们是来看它的一样。旁边放着猫粮盆和水盆,还有几个小玩具。

②多数时候,它只是看你一眼,有时也会跟你走入电梯。进来后就跟所有乘电梯的人一样,乖乖等着。到了一楼,它在人们的脚步间左拐右拐地穿插着走出

居民楼,往院子里的树下一躺,晒着太阳睡半天。天色晚了,就再跟着上楼的人一起回去。我住的这幢楼里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它的存在,看到它走进来了,就帮它按一下“3”。三楼的门一开,它就不急不慢走出去,重新在电梯口小厅堂坐下。

③有一次我深夜加完班,一个人抱着一堆东西,从北区的工作室穿过漆黑的花园,走回南区的家。半路被蚊子叮了一腿的包,边跺脚边走,走到楼下的时候,脚震得又麻又疼。我用下巴很卖力地点开电梯开关,前脚刚进去,后脚它就跟进来了。我盯着它,它盯着我,我只好用额头顶了我自己的楼层,又用下巴按了它要下的楼层。等搞定之后,原本一路走回来的沮丧感消失不见,我一个人在电梯里笑得前仰后合。它出去的时候,在靠近我的腿边翘着尾巴蹭了一下。大半夜,我和一只猫同乘了电梯,还为它按了按钮,这太喜剧了!

④听楼下跳广场舞的大妈们说,它是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从电闪雷鸣中逃里楼里来的。当时它毛都掉得斑秃,眼睛全被眼屎糊住,身上还有伤,走路一跛一跛的。三楼住着的刘奶奶撞见它,心生怜悯,就把它抱回家,收养了它。为了照顾好这只猫,刘奶奶甚至多次缺席最爱的广场舞。它渐渐地恢复了体力,脱胎换骨,变成一只美貌的家猫。但它大约是流浪太久,不习惯被禁锢在小小的屋子中,成日趴在窗口喵喵地叫,刘奶奶就又把它放出去了。

⑤可自打那以后,它似乎把三层当成了坚实的后盾。在外面野几天就回来,回到三层就安静地蹲在那里等着。慢慢地,整个三层的人都习惯了,没事就来放点儿吃的、喝的。它也越来越把这儿当成家,从半个月一回到几天一回、一天一回,比上下班的白领还准时。

⑥很快,整幢楼都知道了它的存在。渐渐地,它从三层的猫变成了十一号楼的猫。我经常看见同楼的住户跟别人说:这是我们楼的猫,一会儿就回去了。别人问保安,怎么总能见到那里有只猫?保安头也不抬地说,噢,那是十一号楼的猫,出来溜达溜达。听得我差点儿当场笑出来。那只黄毛碧眼的猫咪突然间变成我们的流动标签,让一些事情变得格外有意思起来。

⑦朋友来家做客的时候,一进家门就一惊一乍地说:“你们邻居还真热情啊。这‘远亲不如近邻’,在你家里我算是见识到了。”她很疑惑,究竟是怎么做到的——全楼的人好像都是认识的,出个门回个家在电梯里见到了,还点个头示个意。她说:“这场面,我除了小时候住我爸的纺织厂家属大院的时候领略过,真是多年不见啊。我刚才提着一堆东西上电梯,被超过三个人问要不要帮忙。”我就带她去参观那只猫,她不可置信地反复问我:它真的会坐电梯?它就住在三层?它几岁了?……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